宜兴的紫砂壶作文

时间:2021-10-30 02:14:19 初一作文

篇一:《蒙娜丽莎之约仿写之爸爸的紫砂壶》

蒙娜丽莎之约仿写之爸爸的紫砂壶

最近学了一篇课文《蒙娜丽莎之约》,老师也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欣赏一件艺术品的作文,写什么呢,我坐着冥思苦想,妈妈建议我写家里的一把扇子,我觉得不好,她又提议写家里的一幅画,上面只画了五只蟹子写了几行字,我又不懂字画,不好不好,不会写。这时爸爸说:我有一把茶壶不错,你就写爸爸的紫砂壶吧。紫砂壶?我怎么不知道家里有一把紫砂壶我好奇的问。妈妈找出了那把紫砂壶,放在桌子上,然后我就写了一篇关于紫砂壶的作文,自认为写的很烂,经过爸爸为我详细讲解这把紫砂壶,我学到了许多关于紫砂壶的知识,在爸爸的指点下,我将作文又做了修改,名字就叫《爸爸的紫砂壶》吧。

篇二:《紫砂壶的四不得》

紫砂壶的四不得

养壶是从茶事中衍生出来的,如今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好壶泡好茶更能品出茶的好味道。有人这样说,一把好壶是养出来的,这话颇有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随意一把壶、任何一个人,都能简而易之地养出一把好壶来的。养壶是茶事过程中的雅趣之举,其目的虽在于器,但主角仍是人。要想养出一把好壶来,那是需要孜孜以求的,要认真地遵从“四不得”。

差不得

想养好壶,就要尽量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壶,那些低劣、残缺之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缺。有人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公式:好泥料的壶+好的养壶方法=一把好壶。养壶还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有内修外养,兼收并蓄,才能秀外慧中,养出好壶。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都较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 吸壶内的茶液,久而久之,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对于一把质地上乘的壶来说,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就能养出其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最佳艺术效果。

急不得

养壶要不急不躁,不然的话就会事倍功半,反而不得其所。养壶的每个细节都要细心,但每个细节也都可以成为一种享受,至少要有了这样的感觉才算是明白了养壶的真正意义。新壶初用,不免有点土味,用水清洗后开壶,即可沏茶。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沏茶后,趁壶体表面温度高,可用湿毛巾,或干净湿布,擦抹壶体,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体温度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在饮茶时,可把茶汤浇在紫砂壶上,这样茶汤容易被壶热蒸发,同时,也容易被壶体表面吸收,或在每天清洗茶壶茶具时,用壶中的茶渣在壶体周身润擦一遍,既可擦去壶身茶垢结渣痕,又能经湿茶叶水磨,使壶体光润亮泽。在日积月累的茶汁浇洗涤揩下,紫砂壶才会越发柔和绚丽。

剩不得

有些养壶的人,认为饮剩的茶汁留在壶里有助于壶的滋养,这是错误的认识。虽然紫砂壶确实有隔夜不馊的特点,但隔夜茶会有陈汤味,对紫砂壶损害很大,而且不卫生,对身体不利。如果壶暂时不用,亦应将壶用清水洗净,壶身内外擦干,使其不积湿气,远离灰尘及油烟,贮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

乱不得

有些人无论喝什么茶都用一把壶,混乱使用,这是绝对错误的。一定要做到饮什么茶用什么壶,必须严加区别,不能混淆。一把新壶从开始泡第

一壶茶的时 候就开始和你结缘了,就要细心地呵护它。一壶不事二茶,这是养壶的规矩。因为紫砂壶有特殊的气孔结构,善于吸收茶汤,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来的茶汤才 能保持原汁原味的茶来。否则,相互混杂,几无个性可言,导致壶的品性低下,难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一把养出来的好壶,应该呈黯然之色,光泽内敛,醇香四溢,如同谦谦君子,端庄稳重,品德高尚。

本文出自壶史名录,转发请注明,欢迎一起探讨紫砂知识。

篇三:《宜兴紫砂壶的断代依据》

宜兴紫砂壶的断代依据

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士”。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紫砂壶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

紫砂名壶怎样判断年代历来都是个难点,因为有关紫砂器的著述和文献比较稀少,加之近年来的地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少之又少,所以给紫砂器的断代带来一定的困难。还有一点就是历代的名家作品仿制较多,特别是民国初年,几乎所有紫砂界的高手都被聘往上海,对历代名家作品进行精心仿制,烧制出了难以统计的仿名家款作品。这些仿品水平极高,与原作相比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这部分作品现遗存至今,给今天的断代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尽管在鉴定方面困难重重,但是仔细分辨,还是有踪迹可寻的。

经专家学者的努力研究,同时也结合近年来地下出土文物的印证,基本上可以根据砂质、颜色、加工手法、造型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作品的大致年代,不会有很大的差距。现将其总结的断代方法介绍如下:

(一)造型。紫砂壶的造型明代的式样较少,多为圆形、筋纹形。壶体偏大多提梁,有硬提软提之分,无足宽平底,光素而少华丽,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清代初期砂壶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另外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型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

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识增多,附加的装饰也多,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创新。

(二)胎质。明代时期紫砂使用的泥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比较粗糙,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湿气,使得壶体表面失光;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大多含有闪亮的云母,胎壁也较厚实。 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清中期制作的壶胎骨坚致,色泽温润,晚期泥质仍坚致但色泽不如中期温润显得干枯。另外,从泥色上也有区别。明代的泥色多紫色、红色,而清代的泥色则较多,除了以上两种外,还多见一种在紫砂泥中夹有梨皮似小点的紫砂,称为“梨花点”或“桂花沙”。民国以后,紫砂的色彩多了起来,如墨绿、黑色等。而现代的紫砂器讲究原料与颜色造型一致,如仿青铜器造型,就用仿古铜颜色的泥砂制作。紫砂壶由于经常把玩摩擦,久而久之,就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这也是我们鉴别工作当中鉴别时代远近的一种辅助手段。

(三)制作工艺。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宜兴的紫砂壶作文}.

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清代的紫砂壶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制作也比较精细,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到了近现代则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而此时期的砂制细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极其规整,当然手感也极好。

(四)款识和铭刻 。紫砂制品上的款识和铭刻是指刻、印、划在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用以表明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诸多因素,这同样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在书体上,明代都为楷书,到了清代早期楷书、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

篇四:《薄如蝉翼,轻似浮云之朽木壶》

宜兴紫砂薄胎石瓢西施仿古壶有多薄

普通壶友们用的紫砂壶多是厚胎紫砂壶,有厚就有薄,明天我就给壶友们讲一讲紫砂中的“神技”——薄胎紫砂。

人们常用“薄如蝉翼,轻似浮云”来描述薄胎紫砂壶。“薄胎”本是瓷器制造的“神技”。明清起,始有艺人将其应用在紫砂制壶工艺之中,传世虽不多,却创始性地到达了一种史无前例的巧妙后果。

薄胎壶看起来与通俗紫砂壶毫无差别,外型异样是沉稳厚重,上手却很轻,印证了老子“大巧若拙”的道家理念。薄胎紫砂壶常常令人人蔚为大观,震动四座。

人们常用“薄如蝉翼,轻似浮云”来描述薄胎紫砂壶。“薄胎”本是瓷器制造的“神技”。明清起,始有艺人将其应用在紫砂制壶工艺之中,传世虽不多,却创始性地到达了一种史无前例的巧妙后果。

薄胎壶看起来与通俗紫砂壶毫无差别,外型异样是沉稳厚重,上手却很轻,印证了老子“大巧若拙”的道家理念。薄胎紫砂壶常常令人人蔚为大观,震动四座。{宜兴的紫砂壶作文}.

薄胎就是打泥片时打得比普通壶要薄,不算是一种工艺,而是一种技法,一种作者表现本人功力深沉的技法。一把150毫升的小壶,托在手上轻若一块朽木,仅重50克,简直可以漂在水面之上。因为胎薄、成形难,烧制时受热不均而易烧裂的缘由,因此薄胎壶对技巧熟练水平的请求很高,要制造出一把完满的薄胎壶,并非易事。

正宗的“薄胎”又叫水上漂,它本是瓷器制造的“神技”。它对制壶者的工艺程度请求很高,缺陷就是局部超薄胎,用沸水沏茶或许浇灌也有能够会裂开。

作为一种适用器皿,这鬼斧神工的薄胎壶亦要照料到“欣赏”和“适用”的双主要求,所以对制壶作者来说,也是对本人身手的一个应战。顶级的巨匠手工壶简直在青丁壮时代大局部是薄胎的,到了老年今后,手就开端抖了,胎天然也就厚了,所以一些准巨匠青丁壮时代的作品极具珍藏价值,成为广阔壶友追逐的热门。

分歧的泥料所应用的胎体技巧也会纷歧样。比方朱泥,它的透气性不是很好,所以云用价钱薄胎技巧是最适当不外的,有助于茶喷鼻的分发和晋升。而紫泥和段泥,胎厚矮壮一点的,有庄重,古朴,大气的觉得,养出来的后果会比薄胎好。

合适做薄胎的紫砂壶型十分的多,掇球壶、仿古壶、竹段壶、南瓜壶等等。薄胎和厚胎紫砂壶各有手足,爱好紫砂壶的你,可以一般具有,薄胎紫砂壶在运用和保管时要加倍当心即可。 薄胎壶和超薄胎壶多是很好的种类,它表现了宜兴制壶艺人的程度,但实践运用进程中,得当心,骤冷骤热会有能够会招致壶身裂开。

篇五:《“紫气东来景舟八式紫砂壶”纪念百年巨匠顾景舟》{宜兴的紫砂壶作文}.{宜兴的紫砂壶作文}.

“紫气东来景舟八式紫砂壶”纪念百年巨匠顾景舟 “顾氏嫡系”:诚邀“顾氏壶艺”第一代嫡亲传人,顾景舟亲侄顾幼之大师,携手顾景舟大师再传弟子,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高壮华,两位顶级制壶大家强强联合,确保顾氏经典原汁原味,薪火相传;文章由中藏联盟网编辑整理。

大师价值: 顾幼之大师制作的“僧帽壶”拍卖价格高达15万元;高壮华大师制作的“世博莲心壶” 拍卖价格高达23万元,足见两位大师的艺术功底与市场价值;

致臻工艺:制作中秉承“顾氏壶艺”精华,对原物考证严谨,制作中精益求精,分别采用不同技法及泥料,采用珍藏多年的宜兴黄龙山原矿紫砂泥料,经数十道制壶工艺,手工制成,只为藏家呈现一代大师的艺术神韵;

本品质细腻通透,器型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光亮,花面多姿多彩.喜鹊,红梅配合,则为“早春报喜”,“喜报春光”,是陈俊荣大师(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得意之作。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喜事的降临。采用珐琅瓷传统烧制人工绘彩工艺,珐琅瓷烧制难度高,需三进三出窑,成品率低。本珐琅瓷是由大师们手绘工笔,一笔一划精准呈现细微的设色与线条,结合立体雕模工艺,衬出独到的层次感. 珐琅瓷外观精美,档次高,加上工艺难度之高使得珐琅瓷瓷器也具有收藏价值。{宜兴的紫砂壶作文}.

篇六:《烧开一壶水的智慧》

烧开一壶水的智慧

“同学们,月考成绩咱们就总结到这里。下面,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班主任老师在主持班会。

听说要讲故事,同学们个个都来了精神,坐得直溜溜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班主任走下讲台,在桌子中间的空道上轻轻地走着,微笑着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地为自己树立了许多目标,可是几年下来,依然一事无成,他只好满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

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一些柴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烧尽了,水也没开。

智者忽然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你该怎样把水烧开?”青年想了一会,摇了摇头。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水壶里的水倒掉一些!”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故事讲完了,班主任老师微笑着看着每一个同学,好像在鼓励我们发言。

还是语文课代表脑瓜快,第一个把手高高地举起。他的话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接下来,又有同学作了发言。“既然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了,我就什么也不说了。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班会课。”

过了好久,班长怯声声地说:“我们不要好高骛远,要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迈好人生每一步。” 他的话讲完了,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是啊,我们要走好眼前的每一步,积得跬(kuǐ)步来,行得千里路!

篇七:《岁月悠悠话茶缘》

我以茶敬友而以酒待客,酒桌前,无论相知与否,心悦与否,为了种种理由或应酬,都可能相逢在酒桌前。然而茶却不同,唯有心灵相通、性情相投的知己,方可相聚于尺幅“茶船”边,轻握杯壶,缓冲馒斟、低吟浅诉。

已记不清是从何时何日起,茶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曾记得,当年为了探知中国茶文化、为了研习茶艺,不仅读史书翻茶经、四处寻师访友,千万里从南到北地四处走游茶山茶乡。从平原到高原、从都市到牧区、从城镇村廓到马背毡房、从深山古寺到禅院僧舍,到处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为了识壶赏壶、买壶藏壶,我三进三出宜兴古镇,买回来的壶将两个茶柜摆得琳琅满目。为了品泉背水,不仅和广州的茶友踏遍白云山许多深谷清泉,还分别从北京到苏杭吴锡,从楚地到云贵巴蜀,甚至青藏高原昆仑纳赤台不冻泉的水,都取回广州泡茶试水。

为了以乐伴茶,我先后到扬州、西安两地选筝买筝,并拜师星海音乐学院古筝教授饶宁新门下,日复一日,勤习筝艺。为了茶,真正是做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将如此。因此,先生还赠我一个“壶迷茶痴”的雅号,幸好不是“胡迷傻痴”。{宜兴的紫砂壶作文}.

每日总与茶相伴,这份茶情日久渐深。真可谓“不可一日无茶”。当静下来,独自端坐台前,燃起一柱檀香,静听壶中水声时,眼望袅袅升腾如雾的线香,我的思绪开始如行云流水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我会轻声自问:为什么爱茶?仿佛一切回答都无法究尽个中原因,总是觉得这份不释之情、难解之缘来自心灵深处。我相信凡事有因果缘份,爱茶也许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缘,是的,是茶缘。

记得自孩提时代,我就不爱喝饮料冰水,即使盛夏也如此,却对茶水情有独钟。那时不懂茶,只要有茶就足矣,那怕是生病服药,也不讳医嘱,非要在白开水里添两滴茶色,才肯下咽。久而久之,亲友们都知道我的喝茶嗜好,凡有好茶总会想着我,因此无论在哪儿我从未缺过茶。所幸我原本家在“碧螺春”的故乡苏州,应该说,我是在茶的滋养中,伴着茶香长大的。

家中除了母亲,个个都是爱茶人,只要兄妹们相聚时,总是提两大暖瓶水,取出一盒上好的“碧螺春”,围坐一起边饮边谈。由父亲带领,常常是从午后喝到夕阳西下,直到老母亲在楼下把饭勺敲得叮当响。如今,兄妹们虽然东南西北各奔前程,但每到春茶下市之季,留守姑苏的二哥和小弟,总是分别给我们在外的三兄妹寄来:“吓煞人香”的“碧螺春”。

其实,茶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饮品、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和修持,茶原本就是寄情物,茶是人生的美好记忆,是温馨的手足亲情,是绵绵悠长的友情,是抚慰天涯游子的乡情。

至今记忆犹新,从参加工作离开家,到结婚成家为人妻为人母,父亲这一生只送过我几件与茶有关的礼物。记得初次相赠,是一只扁壶形状的白瓷茶罐,那瓷器的色泽白得高贵洁净、细腻柔和。立于桌前静观其态,宛如端庄娴静而不事尘嚣的玉女。纯白的瓷身一面是一枝瑞雪染技的红梅,一行“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小字,另一面是一杯清茶一行草书:“茶可以清心”。

那是我参加工作离家前的事情,我明白一向不善宣经论教的父亲,对小女儿立身处事、修德养性的嘱望尽托此物中。它伴随我整五年,却无意间毁于朋友之手。

多年来,我总是喜欢侍茶待友,凡相知好友来访,我必取好壶泡好茶,并将那父亲赠予的近乎神物的茶罐摆在桌前,请朋友边品茶边听我故事。

那一日,女友也许是为往事所动,情不自禁地将其捧在手中反复把玩,不知是手滑还是瓶滑,摔在地下顿如玉碎。那一刻地和我几乎都惊呆了,女友面呈赧红不知说什么好,我赶紧仍扮潇洒状:“没关系,苏州有的是,让爸爸再买两个就是了。”然而客走关门,心顿时痛如碎裂的瓷片,捧着身心不全的爱物儿,怎么也忍不住泪水。

痛惜的不是一件根本无法修复的茶器,而是父女之间一段颇有寓意、诗一般美好的岁月遗存。此后,爱四处旅游的我曾处处留心察访,回到苏州也东寻西找,至今再也没有买到同样的茶罐。难道此物真像儿时父女相伴的光阴,像少女瑰丽的梦景一般失不再来了吗?直到后来,当有一日明白瓷茶罐本不是存茶的理想器皿时,我这一段少女情怀终得释解。

无独有偶,父亲赠我的第二件礼物是宜兴的“竹节紫砂壶”,那是中秋月圆前,即将做新嫁娘的我,第二天就要离家远行,父亲变戏法似地手托一把壶送到我眼前,我的心花顿成怒放状。那壶并不名贵,深紫色的壶身刻有三两技纤红的江南竹,质朴中透一份浑然天成的灵气,不造作、不矫情,既有泥的凝重和深沉,更有淡淡的砂香和尚未褪尽的胎真气。

小小掌上之物,却有可包容三江五湖的“肚量”,可生发四海佳茗的“气魄”,同时又承载着父亲多少慈爱多少祝福。所谓“君不可一日无茶,居不可一日无竹”。茶、壶、竹都是我的深爱。

婚后数载,每到“人约黄昏”,夫妻总爱月下品茗、细语轻轻,即使外出旅游,也携壶在身,痛饮他乡之水、他山之茶。一把壶、一杯茶,伴我们走过那么多充满诗情爱意的月子。

也许太珍贵的东西真的容易失去,忽一日,随着一声脆响,壶又再蹈前撤,这次却是出自丈夫之手。那是一个花好月圆的清秋之夜,与先生品茶话旧到午夜。他主动请缨去洗壶,结果却使壶撞池边如“壮士一去不回”。我这次虽不至低泣,但也心痛如揪,丢魂一般嘴里叨唠复叨唠:“我准备把它当做传家宝流芳百世的。你好残忍。”唉,那象征父爱、相伴婚缘的爱物儿又舍我而去啦!经过多年供养把玩,壶色正好、砂正香、泡茶正是纯青成熟的大好时机,这怎不痛煞爱壶之人呢?

我一封告急信,向父亲倾诉女儿对壶之爱之不慎,请父亲再补赐一把。不几日,一把色纯型正的宜兴壶又来到我家。重又拥有型美质佳的壶,我喜出望外,哼着小曲投茶试壶,不料想水从壶口倒入,却莫名其妙地从壶座溢出,端起一看,差点背过气去,原来“天生一个仙人洞”呵。老父亲不知假货满天飞的今日,圣洁的紫砂壶也有“伪劣分子”充数其中。

难道父亲的赠品就这么欲留难留吗?我不服气,再度电告老父禀明真象,并告之父亲如再有节外生技之事,我将此生不复求。哪曾想,老父亲迅速寄来两把壶,一方一圆相映成趣,

并有言:“长期供壶、包赔包换、终生服务”。

几件小小的茶之器具,虽然一碎再碎,却由此串成美而又美的人生“茶曲”。如今,虽然我的柜中百余把紫砂壶,数十件储茶器,但最难忘的还是那些残缺中见完美的茶中往事。那也是缘,一份活生生充满灵动、充满亲情、爱情和友情的茶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