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坊七巷作文700字

时间:2021-10-30 00:36:34 初二作文

篇一:《游三坊七巷》

游三坊七巷

师大附小 六年五班 高胡骏

2015年大年初二,我们一家重游福州4A级景区——三坊七巷,感受福州特有的年味。踏入南大门,走

进了人潮如涌的街道,看着古色古香的

建筑,透露出浓浓的过年气氛。

在街道两旁有着各式各样的商铺:古

玩铺、小吃馆、手工店······让人眼花

缭乱、目不暇接。听旁边的老爷爷介绍,三坊七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被誉为‚明清建筑的博物馆‛,是全国的重点保护景点。三坊七巷经历的岁月的沧桑洗礼,现在作为福州的一处旅游景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

随着人流,听着老爷爷的述说,我们走近了安静又古朴的‘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这是一家与众不同的书店,可以让客人自己给未来的自己写明信片并寄送。我怀

着满心的好奇,也选了一张,写好

后按着未来的日期放在邮箱书架

上。寄完明信片后,我又发现了店

内了一大奇观‚火漆印章‛。耐不

住店长的推荐,我买了一套在木桌上玩。我打开盒子,{游三坊七巷作文700字}.{游三坊七巷作文700字}.{游三坊七巷作文700字}.

用火柴点燃蜡烛,拿着专用的勺子放在火上烤,把漆条的尖头直立地

走,把半勺的漆水倒在信封处,再用专用的铜印印上,数上10秒打开,大功告成!O(∩_∩)O

我们走出了书店,又兴致盎然地来到了一家

糖果屋——‘糖小虎’。我先在柜台买了一个形

似巴黎铁塔的玻璃瓶儿来装糖。你可以装同种糖

果,也可以各种都来一些。我当然毫不犹豫地选

择了都装一些,原本透明的玻璃瓶,变成了七彩

的铁塔······

抱着我心爱的瓶子,我们又著名的冰淇淋专卖店‘哈根达斯’。

我点了一个‚夏威夷海滩‛套餐。在金黄色的海滩

(香蕉)上,有着棕绿色的椰树(巧克力),上面

还缀着几颗小椰果。在海滩旁还有一个三层九色高

的钟楼(冰淇淋+饼干

+菠萝烤面包)。我赶紧拿出

手机,先跟它来张合影,然后再满足地吃上了几口。

啊!真是心满意足!

夕阳西下,玩了一天,虽累但收获满满!

篇二:《三坊七巷导游词完整版》

声音游记,随时随地的导游讲解

楚悠声音游记——三坊七巷

0 开篇

福州从汉朝开始就先后六次修筑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山为屏障,形成面向大海的簸箕状。

三坊七巷是唐宋时期“坊巷体制”的活化石,应该说,“巷”早于“坊”。三坊七巷整个街区占地40公顷,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坊、巷,呈鱼骨状散开。“三坊”指的是中轴线以西的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而“七巷”呢则是以东的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这样大型的非字形结构街区在当今中国都是绝无仅有的,简直就是中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据说,清末民初时候,这里就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十分繁华,柴米油盐、日常生活所需得的各类东西一应俱全,每到元宵节、中秋节这里还有热闹的灯市呢。

在三坊七巷里可以看到唐末分段筑墙传统的痕迹,也可以领略西风东渐后的小洋楼。马鞍墙与罗马柱,雕花窗与发券门并存,构成了具有闽南特色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1 杨桥巷

我们的游览从街区的最北端开始,首先走的就是杨桥巷。据说,杨桥巷因为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 一百年前,这里还只是一条小巷。民国初期,它被人们从杨桥巷改造成了杨桥路。在繁华与时尚中日益变迁。

杨桥巷东起东街口,西到双抛桥。双抛桥规模不大但是传奇多。一是在古代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可以看到“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结成连理枝的 “合抱榕树”,大树的背后还有个青年男女殉情的凄美爱情故事,流传久远。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如今的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了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杨桥巷17号是林觉民故居,现在是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林觉民是辛亥广

声音游记,随时随地的导游讲解

州起义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的《与妻书》现在分别成为了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中学教材,一代接一代地感动着后来的人们。

故居古朴的朱门灰瓦曲线山墙虽然有些异样,却仍然在诉说着这个老屋曾经见证过的沧桑往事。老屋据说建于清中叶,最初的主人是谁无从知晓。往上查,只有一个别号叫崧甫的男人,他是林觉民的曾祖父。除了林觉民与陈意映演绎了爱情传奇之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经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闽籍三大才女,林徽因、谢冰心和庐隐,其中有两位,竟然都与杨桥巷17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与林觉民是堂兄弟,因此这里算得上是林徽因的祖居。当年,林觉民慷慨就义之后,林家人为了避祸举家搬迁,而将房屋卖给了冰心的祖父谢銮恩。隔墙外南边儿的“紫藤书屋”花厅,就是当年冰心祖父设立的私塾,这里走出了不少当时社会中坚人物。屋里的柱子上还有许多的楹联,都是冰心的伯父叔父们写下的。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虽然时间不长,却给冰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曾经对这幢房子有过生动的描写。

2 郎官巷

走过了杨桥路,沿着南后街往南来到了郎官巷。据说,在过去的七巷里,这郎官巷是最长的一条,因为其他六条巷都是笔直的,只有这条巷子略微弯曲,当然就长了一些,不过现在只剩下了可怜的一百多米了。

楚悠瞧见,在郎官巷原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讲的是,宋代在这条巷子里曾经住着一位叫刘涛的人。因为这个刘涛,也因为刘涛的儿子是郎官,孙辈也接连做起郎官,郎官结队成行,满巷生辉,于是巷子改了名,干脆叫郎官巷。

郎官巷里的名人也很多,宋朝著名学者陈烈就住在这里。在这条巷里住过的还有清代爱国诗人张际亮、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林旭、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

提到严复,我忍不住先往巷子最东边的郎官巷24号严复故居去看看了。从严复故居出来,往西走不远就是有名的二梅书屋,这里曾经是清代的进士林星章的住宅。

二梅书屋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一屋跨两巷。建筑的前门开在郎官巷,后门开在塔巷。书屋总面积2400平方米,坐南朝北,是一座三进大院的明清时期典

声音游记,随时随地的导游讲解

型的民居代表。院落始建于明末,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都有修缮。现在人们将整座院落统称为“二梅书屋”,而实际上真正意义的书屋是在二进西墙边儿上,由书屋与藏书室组成。

一进门就是花厅园林。参观书屋的过程中,楚悠发现,这里的建筑不带油漆,保持了木头的原色,看上去古香古色。只有灯杆和插屏门是带有颜色的。而且插屏门的不同颜色代表了不同的建筑年代。插屏门上的贴金饰纹,也是有讲究的。根据风水学上有“金生水、水火相克”的说法,插屏门贴金除了吉祥如意之外,还有防火的寓意。

楚悠还发现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中柱上方的灯杆。据说它的摆放位置也很有讲究。据说以前的主人如果将宅院卖掉,还会将灯杆带走,新的主人会在上面放一根新的灯杠,图个人丁兴旺。

3 塔巷

从二梅书屋的后门出来,我们直接到了塔巷。塔巷有千年历史。顾名思义,在这条巷里曾经有座塔,是唐代闽王王审知的部下建造的“育王塔”。

育王塔曾经被当做是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可惜在明代就废弃消失了。到了清代,有人在巷门上立起了一座袖珍塔,作为纪念。

返回南后街上,塔巷西口对面是有名的刻书雕塑和同利肉燕。刻书雕塑表现的是南后街上的传统工艺行业——刻印印书。历史上的三坊七巷居民大多是缙绅官眷、巨商富户,因此后街上集中了大量书坊、裱褙店,传统的文化氛围十分浓厚,书坊的出书量很大,刊刻了许多著名的地方文献,其中最出名的是“闽都别记”。当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西洋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就刊印在“闽都别记”中。

肉燕是福州的传统小吃,传说最早出现在明朝嘉靖年间。煮好的肉燕看起来就像馄饨。但是这馄饨的皮可不一般,皮子是将猪瘦肉用木棰敲打成茸,加入蕃著粉,做得像纸一样薄,被当地人叫作燕皮。在福州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找到燕皮店。不过,要买正宗上好的燕皮,还得到福州南后街澳门路的同利肉燕老铺。“同利肉燕”始创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在福州的名气不亚于全聚德、东来顺、狗不理等老字号。

声音游记,随时随地的导游讲解

4 衣锦坊

穿过南后街,来到了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据说,当年西湖的湖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衣锦坊里最值得一提的是清嘉庆进士郑鹏程私宅里的水榭戏台。郑鹏程的私宅距今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宅子里自西向东分别有三座建筑:主座大院、别院、花厅园林,每座都有三进。其中花厅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

在封建社会里,戏台一般是搭建在祠堂、祠庙、或是戏院里,能够把戏台搭建在自己家院子的水池中在全国是非常少见的,在三坊七巷仅此一处,而且这也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现存的水上戏台。

看过几间古民居之后,楚悠发现每座深宅大院呢,都建有高高的波浪形风火墙,很有气势。风火墙的形状因为像马鞍,所以又称“马鞍墙”。为什么会有“马鞍墙”的出现呢,这是因为三坊七巷的房子都是相连的。有了这“马鞍墙”,一家起火灾,也不用担心火势波及到邻居家了。

5 黄巷

走出衣锦坊,我走进了南后街东边儿的黄巷,据说这条巷子是三坊七巷历史最古老的里弄。 黄巷也是古代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聚集地。根据史料的记录,黄巷最老住户要数36号的黄璞了。

黄璞故居以前叫黄楼,现在叫小黄楼。“黄楼月色杨桥水,照遍钟山万点春”说的就是它。清道光年间,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梁章钜住进了黄楼,在道光十二年全面整修了黄楼,筑假山、挖水池、架小桥、建凉亭,终于建成了西花厅,也就是现在的小黄楼。在这里,梁章钜和福州文人吟诗作对,留下过大量的文学作品。

6 安民巷

沿着南后街往南走,我们的眼前很快又出现了一条巷子——安民巷。据说,

声音游记,随时随地的导游讲解

安民巷最初的名字是“锡类坊”,后来改名“安民巷”,也跟唐朝末年黄巢农民起义有关。

根据《福州地方志》的记载:当年,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那个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唯一的办法就是张榜“安民”。当时。这条城乡交接处的无名小巷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元代,安民巷还曾改名“贞节坊”,就因为当时住在这里的福建行省都事贾讷要纪念他母亲的贞节德行。

安民巷53号原本是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驻福州的办事处,是一座典型的古典土木建筑院落。像这样的院落,安民巷还保存了不少。比如52号的“程家小院”、47号和48号的“鄢家花厅”、34号的“观我颐糕饼商故居”和44号的“谢万丰礼饼商宅院”等。

7 文儒坊

隔着南后街,与安民巷相对的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文儒坊长460多米,是现在三坊七巷中最长的一条。

其实你单看文儒坊三个字,就可能会猜到,在当年这里住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据说当时住在这里的人,是以鸿儒自居的。

文儒坊这个名字宋代时候就有了。《榕城考古略》里说,文儒坊最初的名字是儒林。文儒坊里历代武将文人辈出,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作者陈衍都曾经住在这里,更有五代都中进士的清代陈承裘故居。

8 宫巷

走出文儒坊,我又转进了安民巷南边的一条巷子——宫巷。很早以前,宫巷因为巷子内的紫极宫而得名“仙居”。现在,宫巷的东口坊门上还保留着“古仙宫里”的石刻直匾。那么,这座紫极宫在宫巷的哪个位置呢?据考证,今天巷尾靠近南后街的旧宫巷小学就是当年的紫极宫了。

走进巷子不到一百米,我们就看见一幢红漆大门的民居,门口立着一块青石

篇三:《三坊七巷 游缆》

三坊七巷

今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去了三坊七巷玩。

我一到目的地就看到石柱上的大石板上按古时候从右往左的顺序写着三个大大的字“南后街”。前面有一个休息长廊,大多是用木头做的,木柱上刻着许多精美的图案,木椅看起来很古老。我们接着下去,发现了郎官巷。我们先到了二梅书屋,首先映入我眼前的是两座房屋,那里面做出的人像真的一样,真能以假乱真。古时候的床,富人家里就是外面有一个床架,上面刻着许多条金色的龙,里面有几个柜子,还有一面镜子,下面就是厚厚的床单,被子还有枕头。睡午觉小躺一会儿时就睡在沙发一样的“床”上。旁边放着衣橱、洗脸盆和大的文物花瓶等家用用品。平民百姓的床差不多和富人的床一样,就是床架上只有一些普通地不能再普通的图案,也没有漆上金色,其它都一样。我本以为房屋就这么大,没想到后面,还有书房。书房的柜子上摆着许多花瓶和书。书桌上摆着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我走近书房,一股书香飘来。来到后院,假山我先看到。假山旁有一口井,有个石头人在打水,用的是一根木头和一个水桶。着房子可比我想象中的大多了,里面有一些是从古代流传到现在的,有的是复制品,能从古代完好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