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免费教学资源网

时间:2021-10-29 19:17:53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中学免费教学资源网

常用教学资源网址大全

常用教学资源网址大全

语文教学网站

1. 语文教学资源网 /

3. 中学语文信息网 /

4. 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

5. 语文天地网

.cn/gb/node/2005-05/17/default.htm

6. 四大古典名著 /

9. 小学语文教学 /

10. 新世纪教材-语文 /chinese/index.php

11. 中小学教学资源站

/

数学教学网站

1. 学科资源-数学 http://zhjyx.hfjy.net.cn/Special/Subject/GZSX/

2. 中学数学教与学 http://210.39.136.105/Sites/shuxue/

3. 初中数学网 http://czsxw.d60.zgsj.com/index.asp#

4. 中小学教学资源站

/index.html

7. 中小学远程教育网

/teacher/100point/tea/fshiti.asp

8. 小学生学习网 /Article/Index.asp

9. 中数网 /

10. 数学论坛 /

6. 中学英语教育资源网 http://en.ruiwen.com/

7. 中基网-英语 /subject/english/

8. 英语文学网站资源

/englishcorner/digest/literature.htm

9. 新知堂 .cn

化学学科资源网址

一、国内网站

1. 化学教育网 /

2. 化学教学资源网 /

3. 化学资讯 /index.html

4. 中学化学教学资源 .cn/ziyuan/mdv/seniorchem/

9. 学科资源-化学 http://zhjyx.hfjy.net.cn/Special/Subject/GZHX/

10. 中学化学一线网 http://hx.wankx.net/

11. 中学化学同步辅导 /

12. 中学化学教学网 /

二、国外网站

15. The Catalyst /

7. 中学历史在线 /

8. 史海泛舟 /subject/history/

10. 近代中国网 /modern/

11. 中国精彩网址(文化/历史) /qit/fen/49.htm

13. 历史网址大全 /lishis.htm 1. 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 http://zxlsjxw.home.sunbo.net/

2. 历史回廊 /

7. 中学历史在线 /

8. 史海泛舟 /subject/history/

10. 近代中国网 /modern/

11. 中国精彩网址(文化/历史) /Index.htm

2. 思想政治教学网 /subject/politics/

5. 小憨教学网 /Soft_Index.asp

7. 高中政治教学

http://zzjyz.baiyun.edu.cn/more.asp?sort_id=4&sort2_id=10

8. 初中史政地教学网 /

9. 思想品德教学网 http://218.108.41.20/newsxpd/

10.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网 /

11. 中国社会教学网 http://web.qzedu.net/sh/

物理教学网站

1. 三人行初中物理网 /

3. 中国物理教育网 /

6.中学物理课堂 /

7.不倒翁物理教学网 /

8.初中物理专题学习网站 http://bd.tjjy.com.cn/czwl/

9.物理学科网址大全

/yuwen/dianziyuelanshi/dianniaoyingyong/2005-04-06-10620.htm

10.中学物理实验专题学习网站 http://61.187.180.195/ct/cxj0/

11.初中物理在线 http://www.fanwen112.com

试卷下载网站: www.21cnjy.com

课程资源网站 :www.KLXKC.COM

我爱课件中心、育星教育网、中学学科网、21世纪教育网、K12中小学教育网(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网页)、启星无限教育资源

二、视频网站推荐

 优酷 - 世界都在看 /index/ Mofile TV -视频分享 酷6网 56.com全国最大最具规模的原创视频基地 土豆网 - 播客 个人多媒体 六间房: 你的视频发布和分享空间 / 波普播客-播客天下 三杯水DV中学免费教学资源网

三、图片资源搜索引擎

百度:

谷歌:www.google.com.hk

【篇三】中学免费教学资源网

——最专业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3)

复习文言虚词,要善用"减法"

文言文中的词语大体上与现代汉语相似,包括实词和虚词两大部分,"实词主其义,虚词通其气".在文句中,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主要起通语法表语气的作用.汉语本身是一个形态变化不丰富的语言,也就是说,形态变化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虚词在汉语语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虚词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关系,表达不同的语气.清代学者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可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和作用.高考也把文言虚词的考查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高三的师生在复习迎考的时候自然也很重视.中学免费教学资源网

和实词相比,虚词数量要少的多,但是它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乃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迄今只有少数虚词在白话的某些特定语句里继续使用,其余大多数已经不用,或者被另一个说法代替,或者虽仍在使用,但是意义变了.因此,复习的难度很大,学生常常会感到漫无边际,变化莫测,无所适从.

现在,离高考不过一百来天了,我认为,在对文言虚词进行复习时要善用"减法".

第一步减去深僻的虚词,只讲,只练,只记常用,常考的.

那么,何为常用,常考的虚词呢 让我们来看看03年以来的历届高考试题中所考的虚词.1"余得之矣"一句中的"之"是指代 .(03年) 2下列句中的代词,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04春季)A.求之树下,不见 之(子胥)B.如是至再 是(歌而呼之)C.此吾前君之剑 此(前君之剑)D.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 其(渔父) 3下列句中"相"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04春季)A.价直百金,以此相答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C.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D.富贵莫相忘也4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04秋季)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5下列对句中加括号的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05年春季) ① 灵隐寺(为)尤/山树(为)盖 ② (而)撮奇得要/坐(而)玩之者 A.①相同,②相同 B.①相同,②不同 C.①不同,②相同 D.①②均不同 6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05年秋季)A.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B.以谢平昔奖进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 以成其德耳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06年春季)A 余疑钓之不善 动而掣之则无有 B 皆毕食以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 无何,浮子寂然 晴碧泛然 D 亦知其趣焉 且焉置土石.分别为"之,之,是, 此,其,相,为,为,而,以,之,以,然,焉".由此可见,"之""为""以""其""而"等为常用,常考的虚词.对这些虚词重点复习总不会错的.

第二步减去容易掌握,已经掌握和不需要掌握的义项.

从初一接触古文至今已有六年,我们学过数十篇古文了.文言虚词的复现率很高,应该说,我们对大多数虚词和对虚词的大多数用法是熟悉的.中考时又曾经系统复习过,所以认真排下来,我们会发现,真正没有掌握的用法并不多.希望教师们帮助做一做这个梳理工作,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完善知识结构.以"之"为例.其详尽的用法有以下这些.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一般作宾语,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有时

也可代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例如: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代人)

至则无用,放之山下.(《黔之驴》,代物"驴子")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代事理)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代人"我")

(二)可以作兼语.所谓兼语,是指"之"既是它上面动词的宾语,又好象是它下面述说词(动词或形容词,又称谓词)的主语.

例如:鞣使之然也.(《劝学》)

吏护之还乡.(《童区寄传》)

(三)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此",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病梅馆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四}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被后置的定语之前,可译为"的".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五)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七) 音节组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

⒊"之"字有时放在不及物动词下,形式像宾语,却不是宾语.一则不及物动词本不应有宾语,二则那不及物动词既不是意动用法,也不是使动用法,也不会有宾语.这"之"字毫无必要用

它,用它只是多一音节罢了.例如: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经》)

4.由"之"结合的复音词有"之类""之属""之徒""之流"等.这类词基本同义,"之"似有"这"之义,可根据上下文翻译为"这一类""这一批""这一群"等.

例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六国论》)

5."之"字也有实词用法.如它常用作动词,译为"到……去".

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 (《为学》)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

看起来很多.但用"减法"一"减",你会发现,大概也只剩下"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组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等不多的用法了.

再如"其"字.其详尽的用法有以下这些.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见其二子焉.(《荷条丈人》)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石钟山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立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一般代人时,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如: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

庄宗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齐桓晋文之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二)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例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中学免费教学资源网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三)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等.

例如:用讫,再令药熔,用手拂之,其印自落.(《活板》)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屈原列传》)中学免费教学资源网

(四)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为之听.(《弈秋》)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也可省去.

例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表揣测)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勾践灭吴》,表反诘)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使"等;或表选择,可译为"抑或""还是".常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用,译为"是……还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呜呼!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4.用作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作用,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北风其凉,雨雪其雾.(《诗经》)

让我们用"减法"一"减",就会发现:1.用作代词时,复杂的用法只有"活用为第一人称","其中的"等;2.用作副词时,复杂的只有"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另外,还有连词的部分用法.这么一"减",也就简单起来.

其他的虚词也是这样.

第三步,减去不容易设题的.

我们以"而"字为例."而"字,很常见,用法也较复杂,特别是其连词用法.但是,"而"字的许多义项,并不是都可以用来设题的.特别是设选择题,非此即彼,边界要求很清晰,难度是很大的.有时理论上可以,实际上并不行."而"字的详尽的用法如下.

⒈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石钟山记》)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

渔公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以致"等.

例如: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

(六)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例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七)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保民而王.(《齐桓晋文之事》)

(八)表示修饰关系(即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例如: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左忠毅公逸事》)

老妇恃辇而行.(《触龙说赵太后》)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赤壁之战》)

而翁归,自与尔复算耳.(《促织》)

3.用作双音虚词.与别的虚词组合构成双音虚词,又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一)附在别的虚词后,构成"以而""既而""俄而"等固定结构,可译为"一会儿""不久"等. 例如:已而英霍山师大起.(《梅花岭记》)

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以衾相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二) "而已"连用,为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师说》)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种树郭橐驼传》)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净过日而已.(《与妻书》)

(三) "而后"连用,作为连词,表示前后两件事的连续关系或条件,相当于"方才""才".

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让我们重点来看"而"字的连词用法.我们就会发现"并列","递进","承接"等用法之间的区别很小,命题容易产生争议.而"转折","因果","修饰"等区别要显豁一些,命题产生争议的可能性就要小一些.命题者自然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05年春季就只让我们判断"(而)撮奇得要/坐(而)玩之者"两句中"而"字用法是否相同.

随着复习的深入,如此一减再减,真正没有掌握的用法也就所剩无几了.

其他知识点,能力点的复习,也可采用此法.而且,在高考复习后期,这也是帮助同学心理减压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

附:常用文言虚词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一般作宾语,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有时也可代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例如: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代人)

至则无用,放之山下.(《黔之驴》,代物"驴子")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代事理)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代人"我")

(二)可以作兼语.所谓兼语,是指"之"既是它上面动词的宾语,又好象是它下面述说词(动词或形容词,又称谓词)的主语.

例如:鞣使之然也.(《劝学》)

吏护之还乡.(《童区寄传》)

(三)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此",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例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病梅馆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