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29 15:30:38 初中作文范文

【篇一】中考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2017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六说明文阅读教学案

专题六:说明文阅读

【考点透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中考在说明文阅读方面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得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章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说明文阅读是信息社会基础阅读的主要内容之一,说明文的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综合探究等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说明文阅读是信息社会基础阅读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特别是信息筛选、概括分析、综合探究等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真题,巩固知识

[2015•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18分)

康乐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①的若虫②,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增加。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选自《大自然》总第183期,有删改)

【注】①螽(zhōng)斯:一种昆虫。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做若虫。

5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 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 方

面。

6.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答出一种说明方法即可)(3分)

7.从第四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8.第五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4分)

9.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6分)

5.【解析】本题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理解能力的考查。在文章①—④段中,除了讲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上的共同之处外,还有颜色上的相同之处,如枯叶蝶落地时,其体色如同枯叶,螽斯其体色如同虎甲,很难辨认,故第一空应填“体色”;从第②段内容可以看出,螽斯除了具有外形、体色和枯叶蝶相同外,还重点强调了“行为”,故第二空应为“行为”。【答案】体色(或“颜色”) 行为 (共2分。每空1 分)

6.【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并对其作用的分析。就划线句来说,用螽斯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与虎甲进行比较,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可从突出二者特点的角度考虑;以螽斯为例,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其作用可从结合说明对象“拟态”分析。【答案】示例一:举例子。具体说明拟态现象及其特点。示例二:作比较,突出螽斯若虫和虎甲相似的特点。(共3分。说明方法1分,好处2分。意思对即可)7.【解析】本题是对主要信息提取能力的考查。从第④段中“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可知拟态具有“相似性”;从“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可知其具有“普遍性”。【答案】相似性;普遍性(或“常见”) (共3分。“相似性”2分,“普遍性”1分。意思对即可)8.【解析】本题是对安排说明顺序原因的探究。可根据第④段结尾的“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一句中的“原因和机制”分析第⑤段先说明“拟态原因”后说明“拟态机制”的原因。【答案】照应第④段最后一句话,先原因后机制;按逻辑(先已知后未知)顺序说明。 (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拟态的作用可由第④段中“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以及第⑥段中“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等语句概括出。【答案】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2016•张家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5分)

海洋中的精灵——海天使

王冬梅

①科学家虽然1774年就在北极冰海中发现了它的踪迹,但至今仍摸不清它的来历,它就是海天使。西方科学家以掌管历史的希腊女神Clio,为它建立全新的科、属的分类,并以它作为代表性物种。因为它修长的外形跟蛞蝓(ku y,一种软体动物)相像,便以海蜗牛作为其种名。

②海天使简单的外形与透明的身体,使它常被误认为水母类生物,但它其实属于贝类大家族。这种贝类都有双翼,因此统称为翼足类。它们终其一生都在大洋中随水流四处漂游。海天使刚孵出时,身体还带有硬壳,不过大约3天后就会将壳永久丢弃,变成无壳贝类。海天使虽然身长不过1~3厘米,最大也不超过7厘米,但靠着间歇性的摆动双翼,居然能在比其身躯大好几千倍的水层,上上下下来回移动。上升的时候,它总能保持如天使般优雅的姿态,缓缓由深海游到冰层下。

③海天使的名字主要来自其身体两侧的一对翅膀,这让它看起来就像翱翔在空中的天使,再加上它体内有个红色的心形消化器官,十分甜美可爱。但是,它其实是凶狠的掠食者。发育期的它,喜欢捕食微小的浮游藻类;长大后却个性突变,成为凶狠的掠食者。海天使攻击时,会从头部伸出3对触手,先紧紧抓住猎物硬壳,将猎物的壳口朝向自己,再伸出带刺的吻,勾住猎物身体吞入腹中,只留下空壳。

④科学家发现,海天使在每年食物丰盛的温暖春季,除了摄取大量脂肪外,还会从其他物质中自行合成脂肪,以便用于繁殖或作为储备粮食,以度过食物缺乏的冬季。【A】更神奇的是,它还能缩小自己的身躯,降低新陈代谢的速率,以减低体内能量的消耗。【B】当弹尽粮绝时,海天使还能消化身体里与生存不相关的部分组织,以求保存最后一线生机,等待春天降临时重生。【C】海天使饱食一顿后,可以忍饥长达200多天。这种能屈能伸的求生能力,就是海天使族群在南北极海域可以生生不息的超能力!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2月下期,有删改)

12.说说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13.第④段画线的【A】【B】【C】三个句子顺序错乱,请重新调整这三个句子的顺序(只填字母),并简要说说调整的理由。(3分)

【答案】

12.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海天使个子小,但运动能力强的特点。(很善于运动)

13.【C】【A】【B】(1分)(排序错误即不给分)【C】说的是海天使可以忍受饥饿的时间,【A】说的是能量不够时,海天使能缩小身教躯,减低能耗,【B】说的是弹尽粮绝时,海天使居然能消化自身组织求生。这样调整,就按逻辑顺序逐步深入地说明了海天使求生能力之强。(2分)

三、师生互动,总结知识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四、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布置作业:同步导练

五、教学反思

学生在平时要加强对相关题目的练习并做好笔记。

【篇二】中考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九年级中考现代文复习《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及反思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刘卉

教学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一般常识。

2、掌握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1、 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知识和常见题型。

2、 以出题方式进行课堂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1、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练习:《巍巍中山陵》、《宇宙里有些什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什么?

•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如《巍巍中山陵》;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 ( 对象加内容 ) 。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介绍了宇宙的相关知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介绍了花儿色彩鲜艳的原因。

• 类型 1 、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 对策: A 、看题目 B 、在首段中找 C 、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 类型 2 、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

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2、 把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以月考卷《中国汉字》为例进行分析) 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打比方:更生动形象;

列数字:更准确,更具体

画图表:更直观、一目了然

举例子:更真实、更具体、更有力

作比较:更鲜明、更准确

下定义:更准确、更简明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摹状貌:更生动、更形象、更具体

分类别:更清晰、更有条理

引资料:更鲜明、更具体

作诠释:从某个角度解释,清晰、准确

3、 分析说明顺序及其作用(以《中国汉字》为例进行分析)

4、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5、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 / 生动形象 /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 事理,

类型 2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 1 )不可以。( 2 )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 )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4)与事实不符合。

类型 3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1 )表态(删还是不删)。( 2 )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

“多”“有余”等表数量。( 3 )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 4 )这与事实不符合,体现语言准确性。

• 类型 4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约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6、 如何概括信息。

技巧:

①提取要点,直接找到有关中心句。

②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并进行归纳。 ③注意文题。

7、 说明文中文段的作用。

8、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 1 )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 / 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 / 说明事理以及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 2 )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二、课堂训练

1、 阅读说明文《植物的抗旱本领》,分组给文章出两道题,并解答。

2、 学生互相提问并解答,老师点评。

三、原题呈现。

四、小结

复习说明文,要善于总结规律,掌握技巧,灵活运用。

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刘卉)

本周三,我上了一堂《说明文阅读复习课》,课后有许多感受,现反思如下:

以往我们的做法都是先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套用、去阅读,这就致使我们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不能把说明文的文本内容及相关知识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去。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说明文教学变得鲜活灵动,借以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效率呢?我在这堂课中做了如下探索:

1、紧扣文本,探寻规律。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然而文章千变万化,没有一种规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文本特点进行教学,根据文本特点,点示一些方法,探寻一点规律。在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做了相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在课堂上用练习加以考察,学生都能将知识点灵活运用,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设活动,激发兴趣。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有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有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因此,我在这堂复习课上设置了这样一个训练活动:我也来当老师。我给了学生一篇说明文阅读材料,在归纳完说明文知识点后,让学生分组来就这篇材料出题,并互相提问。这个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规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灵动机智,生成课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灵动机智的,这样才能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灵动的课堂。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出现了概念的混淆,于是便要求学生就此问题展开小组讨论,事实证明,经过讨论,学生对该问题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是在上课之前没有预设过的环节,虽然占用了几分钟的教学时间,但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调整和变动使他们掌握了更为细致的知识点。所以这样的调整在今后的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样也是教师智慧的体现。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我也发现,本堂课我的教学内容在时间的把握和习题的设置上均有待加强,还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做练习,在练习中强化知识点。同时,我本人也该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与他们共同讨论,共同学习,这样会给学生更多的亲切感,也让学生更加关注课堂。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篇三】中考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理解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辨析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习重点: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的辨析

复习难点:说明方法的辨析,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习步骤:

一、导入——你能区别下列三个句子吗?

①镜子里一下子映出了一张稚气活泼的脸。

②镜子里能映出图象完全是由光的反射所致。

③我认为,镜子就是镜子,只能映出虚幻,不会给人带来真实。

第①句是描写句,第②句是说明句,第③句是议论句。中考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目的在给人以知识。

二、中考说明文命题分析:

近年中考说明文阅读偏重环境保护、现代科技和身边的人文环境等跟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小品文。比如我们这次质检的阅读题《让垃圾照亮世界》就是一篇介绍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保护环境的说明文。

三、中考说明文的考点:

1、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2、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3、说明方法辨别、分析及其作用。

4、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

5、结合实际,拓展科学思维。

四、说明文的中考知识点的复习

(一)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把握说明对象以及概括说明中心及其特征(技巧:可以找中心句法。把各段的意思用中心句概括出来,再分析说明内容。)

首先要弄清这篇文章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还是阐明某一事理的。然后再看介绍了这一事物的哪些特征,或阐明了哪种事理。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文段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⑪看标题

⑫抓中心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筛选关键词

⑬划分层次、内容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如《苏州园林》就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在苏州园林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是总括句。

又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理解说明的内容就要抓各段中心句。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又如质检阅读题《让垃圾照亮世界》的第一小题: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二)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1、说明的顺序:

⑪时间顺序:年代:古→今; 季节:春→冬 一天:早→晚 „„

⑫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⑬逻辑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 要求——懂得判断,懂得分析

2、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

A、总(概说)——分(具体) B、总——分——总 C、分——总

D、并列式 E、递进式

(三)说明方法辨别、分析及其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引用)等10种。要注意和论证方法在术语表达上的区别。

①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容易理解。

如:

⑪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说明文中的举例)

⑫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议论文中的举例)

(说明文中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在作用上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用:列举了„„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将抽象、复杂的事物具体形象化。

②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作用——将复杂的事物说明得更清楚。

注意事项: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格式:将„„事物的特征进行分门别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③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格式:把„„比作„„,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

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

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

④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作用——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

例如: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⑤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诠释不要完整,只是揭示一部分内涵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

“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 这句话,改成“两足直立的动物是人”,意思改变。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⑥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格式:把„„与„„两个事物放在一起对比,变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⑦列数据: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注意: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格式:列举了„„的具体数字,精确、科学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更有说服力 例——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⑧摹状貌:通过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说得更具体、生动

⑨列图表:辅助文字说明,直观性强,易于让读者迅速地把握文章说明事物的特点。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⑩引用:引用一些有关的资料,包括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分,可读性强。

练习:

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⑪我国的建筑,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

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

(作比较 ,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艺术特色.)

⑫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桥的形状和结构.)

⑬导弹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

(分类别 ,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了导弹的种类.)

⑭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举例子 生动、有力地说明了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

⑮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搬吐雨器”。(列数字 、引用、打比方 , 作用: 引用农谚,说明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旱灾害的作用非常大,使说明的内容更具有说服力。)

(四)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说明文的表述,要符合客观实际,无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

限制性词语如:更、大约、常常、估计、也许、比较、几乎、相当、当时、可能、左右、可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常见题型:

A “一个句子中,某一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或者 “A词语换成B词语 好不好,为什么? ”

B “说明事物要求准确性和科学性,文中A段的内容如何体现这一要求?”

答题:判 断(结合实际解释)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性和严密性

(加点字)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

练习:

⑪“绿色住宅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一句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句子中的“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强调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用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因此不能去掉)

⑫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部分”一词指的是局部.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的话不符合实际,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因此,它不能够去掉)

(五)结合实际,拓展科学思维

此类试题包括:

⑪对所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的阐述和解说;

⑫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⑬对文章涉及的科学、生活现象提出建议等。

答题技巧:

⑪答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首先要有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

⑫其次要善于从原文中找有用信息,对社会和自然,我们渗透这样的思想理念,“不仅要能认识它,还要能改造和利用它,让它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⑬做感悟启示类题,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

⑭做想象创新类题,要合乎科学,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五、阅读说明文建议同学们采用“三步五问”法:

第一步:感知 1.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步:理解 3.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4.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5.哪些地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三步:升华

六、练习评讲《云梦泽》

1、形象生动地说明过去的云梦泽的面积之广;水势之大。

2、不能.“淤积”是自然造成的,“围占是人为的,更换后与下文“被入“吃”掉就不连贯了。

3、指堤堰内的地区(地方)

4、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或:汇万溪千河的西川之水出三峡之后,高度突然降低,必须有一个大水盆来缓冲调节;否则就会如脱缰之马一路狂奔;溢出堤岸,造成灾害。)中考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5、第4段综合运引用、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先引述史籍的记载,确定古云梦泽的范围,再用“5万平方公里与”半个江苏省做比较,说明古云梦泽之大;再举云梦县之例及“两千年”这个数字说明变迁之大;最后用“2700”与“5万”作比较,说明因被切割被围垦而真正的云梦泽已经不存在了。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说明文阅读一篇

【篇四】中考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教学设计 一、考查内容

1、判断说明对象及正确体会说明对象特征;

2、辨析说明顺序;

3、辨别说明方法,理解其表达作用;

4、理解分析说明语言的特点及其作用;

5、从探究角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性试题)。中考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二、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客观事物,解说事理,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按说明对象分:

事理性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

三、说明文类型举例

1、《故宫博物院》事物性说明文

2、《统筹方法》事理性说明文中考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3、《死海不死》事理性说明文

4、《人类的语言》事理性说明文

5、《松鼠》事物性说明文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示例: 《故宫博物院》的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死海不死》的说明对象:介绍了死海不死的原因

四、说明对象的特征:

被说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

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

性能、风格等方面。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文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示例:说明文对象特征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看题目)

《中国的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抓关键词句)

《苏州园林》一幅完美的图画(在文段中找)

五、理清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时间变化。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 逻辑顺序: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说明。

 从现象到本质;②从原因到结果;③从整体到部分;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等。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示例:

判断下面两段文字采用哪种说明顺序及作用

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迷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

有6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表示方位和立足点变化的词语)

答:本文使用了空间顺序的说明顺序对大殿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二)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简或牍。

春秋末年,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

答:本文使用了时间顺序的说明顺序对中国文字的发展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六、辨别说明方法

常见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

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

列图表、摹状貌、作诠释

引用资料

归纳答题方法

体现关键词

举例子:具体真切(具体形象)

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

分类别:条理清晰

打比方:形象生动(通俗形象)

作比较:突出强调

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

列图表:直观形象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试题示例:指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a、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为海军飞机提供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水面舰艇。(09中考 .沈阳)

答: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航空母舰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b、大海不愧为生命的摇篮.它像一把巨大的保护伞把这些大分子有机物保护起来,又像母亲那样哺育它们成长。

答: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大海为生命的摇篮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

性。

c、史瓦西还推导出有关黑洞的公式,根据这个公式,例如把太阳压缩成一个,那么它的半径只有3千米左右;假如把地球压缩成一个黑洞,那么它的半径则只有0.89厘米!这时每立方厘米的物质质量高达20万亿吨以上。

答: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黑洞计算公式方法,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七、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

说明文语言风格:

平实、质朴、准确

生动、形象、准确

方法运用: 分析说明语言的典型试题:

1、“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 “部分”一词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至少”可不可以去掉?

答:不能;“至少” 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 如果去掉这个词, 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答: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

解题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替换;

2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3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4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5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整体阅读方法:

1. 加强整体意识,通读原文,整体感知材料内容

了解大意,理清说明方法和顺序,各段间联系,找出重要句子和关键词。

2. 审清题干,筛选整合信息

确认命题角度、阅读范围和答题方式;归纳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并对信息一一辨别。

3. 结合文本,寻求答案

强化文本意识,提取题干主要信息后,对应到相应语段,进行定位阅读,寻找答案。不能够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可据文意,利用文中相应的语句或词语作相应回答。

4. 拓展思维空间,突出思维创新

现说明文语段体现“大语文”的观点,出一些说看法、提建议、说创意、拟广告语、拟方案等开放性试题,要求我们克服思维定式,调动生活积累,拓展思维空间,发表自己独到见解。

分析典型试题:

通读全文,说说第⑥段中“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指的是 什么。(05.济南)《2050,告别一百万个物种》

据保守估计,这6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将消失15﹪~37﹪,即平均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且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

考察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答案应在文章中找。

【篇五】中考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说明文阅读复习公开课教学案----8k

说明文阅读专题复习学案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主备:柴淑琴 一、复习目标:

1、会分析说明文标题的作用及妙处。 2、准确辨别说明方法,学会分析其作用。 3、熟练掌握品味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方法。 二、复习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目标123

学习难点:通过本课的复习提高学生说明文阅读和应试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说明文阅读中考要求

1、分辨说明的对象,明确事物的特征; 2、会筛选、提取关键信息; 3、能够明确说明顺序;

4、会辨识文章中的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 5、能够结合具体语境品味说明文的语言;

6、能够利用文本说明道理,解决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 (三)、说明文常识再现 1.类型

按说明对象 按语言特点 2.顺序: 3.结构:

4.常用说明方法: 5.语言特点:

(四)说明文阅读方法指导 1、 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答题格式:

文章以________为题,内容上,指出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并指出其特征是_______。表达上,运用了_______的方法______,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方法技巧: ①比喻、拟人、化用诗句、成语,生动、新颖,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②问句形式,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③话题新颖,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④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 实战演练:

2、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 下定义 作诠释 画图表 摹状貌 引用

解题方法:①.明确方法 ②.分析作用(抓住关键词+扣住说明内容)

实战演练: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①当今医学界也已经成功地利用声音治疗疾病。俄罗斯生物学家运用声音渐次减弱现象获得的数据证明,森林里树木摇摆的声音对降低病人血压的疗效胜过任何药物。而音乐对疾病的疗效也是广为人知的。专家发现,胃肠道具备音符“fa”的共振频率。音符“do”能够治疗牛皮癣,而“si”“so”和“do”的和声对肿瘤病患者有效。

②.深圳市投巨资建成亚洲最大的园博园太阳能光伏电站,每年发电100万千瓦时,而且与市电并网。从环保效益看,按照目前我国火电厂的煤耗,园博园电站每年可节省标准煤约384吨,减少粉尘排放约4.8吨,减少灰渣排放约101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7.68吨,是真正的无污染绿色

能源,意义非同一般。2008年北京“绿色奥运”场馆的部分用电,也许将由太阳能发电来提供

③.这样制成的食用薄膜,其强度、抗老化性能和可塑性等都比早先使用的“米纸”强百倍。

④、雪兔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野生动物之一,奔跑时犹如离弦之箭,速度可达50千米/小时,顷刻间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五)真题测试

山西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

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 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从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象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刀削面的调料(俗称"浇头"或"调和"),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场、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可口。

11.山西人喜食刀削面是因为其具有 的特征。(2分)

12、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⑴ 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象银鱼戏水,煞是好看。

⑵ 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

13.选文画线句中的“一般”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14.除刀削面之外,山西还有很多的地方特产,请写出你熟悉的一种特产名称,并至少采用一种说明方法简要介绍其特点。(不少于50字,5分)

特产:

特点:

【篇六】中考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

【复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2.理解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辨析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习重点】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的辨析

【复习难点】说明方法的辨析,说明顺序和结构,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复习过程】

一、导入。

你能区别下列三个句子吗?

①镜子里一下子映出了一张稚气活泼的脸。

②镜子里能映出图象完全是由光的反射所致。

③我认为,镜子就是镜子,只能映出虚幻,不会给人带来真实。

第①句是描写句,第②句是说明句,第③句是议论句。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目的在给人以知识。

二、中考说明文的考点。

1.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2.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3.说明方法辨别、分析及其作用。

4.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

5.结合实际,拓展科学思维。

三、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一)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把握说明对象以及概括说明中心及其特征(技巧:可以找中心句法。把各段的意思用中心句概括出来,再分析说明内容。)

首先要弄清这篇文章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还是阐明某一事理的。然后再看介绍了这一事物的哪些特征,或阐明了哪种事理。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文段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⑪看标题。

⑫抓中心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筛选关键词。

⑬划分层次、内容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如《苏州园林》就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在苏州园林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是总括句。

又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理解说明的内容就要抓各段中心句。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二)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1.说明的顺序。

⑪时间顺序:年代:古→今; 季节:春→冬 一天:早→晚 „„

⑫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⑬逻辑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

2.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

A.总(概说)——分(具体) B.总——分——总 C.分——总 D.并列式 E.递进式

(三)说明方法辨别、分析及其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引用)等10种。要注意和论证方法在术语表达上的区别。

①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容易理解。

例如: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

答题格式:列举了……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②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作用——将复杂的事物说明得更清楚。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③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答题格式: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

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

④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例如: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⑤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诠释不要完整,只是揭示一部分内涵。(作用——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

“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 这句话,改成“两足直立的动物是人”,意思改变。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⑥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答题格式:把……与……两个事物放在一起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

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⑦列数据: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答题格式:列举了……的具体数字,精确、科学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更有说服力。 例: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⑧摹状貌:通过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说得更具体、生动。(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

⑨列图表:辅助文字说明,直观性强,易于让读者迅速地把握文章说明事物的特点。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形象。

⑩作引用:引用一些有关的资料,包括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说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或事理,更具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分,可读性强)

(四)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说明文的表述,要符合客观实际,无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

限制性词语如:更、大约、常常、估计、也许、比较、几乎、相当、当时、可能、左右、可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常见题型: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格式: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例如:“绿色住宅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一句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句子中的“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强调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用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因此不能去掉)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四、布置作业。

考标。

中考专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

一、题型与答题技巧。

(一)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信息的筛选概括以及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把握说明对象以及概括说明中心及其特征(技巧:可以找中心句法。把各段的意思用中心句概括出来,再分析说明内容。)

首先要弄清这篇文章是向读者介绍某一事物还是阐明某一事理的。然后再看介绍了这一事物的哪些特征,或阐明了哪种事理。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文段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⑪看标题。

⑫抓中心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筛选关键词。

⑬划分层次、内容要准确、语言要简洁。

如《苏州园林》就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游览者在苏州园林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是总括句。

又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理解说明的内容就要抓各段中心句。向读者阐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二)说明顺序及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1.说明的顺序。

⑪时间顺序:年代:古→今; 季节:春→冬 一天:早→晚 „„

⑫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⑬逻辑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

2.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

A.总(概说)——分(具体) B.总——分——总 C.分——总 D.并列式 E.递进式

(三)说明方法辨别、分析及其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引用)等10种。要注意和论证方法在术语表达上的区别。

①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的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容易理解。

例如: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

答题格式:列举了……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②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作用——将复杂的事物说明得更清楚。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答题格式:将……事物的特征进行分门别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③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答题格式: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

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

④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作用——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

例如: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

⑤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诠释不要完整,只

是揭示一部分内涵。(作用——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

“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 这句话,改成“两足直立的动物是人”,意思改变。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⑥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答题格式:把……与……两个事物放在一起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

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他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松鼠和山鼠的生活习性作比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小动物,进而突出了它驯良、乖巧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⑦列数据: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答题格式:列举了……的具体数字,精确、科学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更有说服力。 例: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⑧摹状貌:通过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说得更具体、生动。(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

⑨列图表:辅助文字说明,直观性强,易于让读者迅速地把握文章说明事物的特点。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形象。

⑩作引用:引用一些有关的资料,包括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说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或事理,更具有说服力,也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分,可读性强)

(四)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辨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说明文的表述,要符合客观实际,无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都要准确无误。

限制性词语如:更、大约、常常、估计、也许、比较、几乎、相当、当时、可能、左右、可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

常见题型: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格式: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例如:“绿色住宅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一句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去。因为句子中的“一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强调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用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因此不能去掉)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实战练兵。

考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