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灯火

时间:2021-10-29 12:50:27 初中作文范文

第一篇 一城灯火《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 文 试 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分数:150分 命题人:高三备课组 卷 Ⅰ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乃至异闻轶事,都列为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指引,这种鉴赏,是传统方法中常用的,像《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无不如此。后来写文学史、诗史的作者,也都是采用这种历史的鉴赏法,着重于诗歌本身以外的材料。谈到诗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辞汇来形容,像讨论到高适的诗,不是渲染他“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的神话,就是详述在旗亭看“妙妓”唱诗的趣事。对作品本身的鉴赏,最多说它“风格雄放”,能将它与岑参的诗作一比较,说什么相异处是“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相同处是皆以“悲壮为宗”,稍稍涉及作品的本身,已经算是说得很透彻了。传统的诗歌鉴赏滞留在这个圈缋中打转,历时甚久,许多说诗的资料,重复引用,愈积愈多,至清末的夏敬观作《唐诗说》,总结前人所说而集其大成,可以举为这一派鉴赏法的代表。就缺点而言,这样的鉴赏往往将作品内在的结构忽略,我们不否认研究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的鉴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作者的生平历史往往只数十百言,即使加以编年纪事,一年所纪仍有限,要想了解每首作品仍有其困难,而即使了解诗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依然是两回事。若作品的本身被忽略,则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所以考明了作者的生平事迹,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譬如鉴赏杜甫的《宿府》诗,据生平历史,知道此诗作于五十三岁,杜甫入严武幕府,做了工部员外郎,赐给绯鱼袋,就“杜工部”的宦途而言,乃是飘泊一生中最有依靠的岁月。全诗是:“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从末句中知道他有“姑且相就”的心思,但鉴赏不应限于此,该就诗作去分析脉理,发现“独宿”二字是通篇的眼目,“井梧寒”“蜡炬残”,当然是在写独宿,而“永夜角声悲”时自言自语,也是独宿的凄凉景况,“中天月色好”时谁共赏看?也是独宿的无聊心情。“悲”也罢,“好”也罢,结果一样凄凉无聊,如此一顿一挫,神味加倍隽永了。下面风尘侵寻、乡书阔绝,写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写去也去不得,这才是“姑且相就”的独宿原因。然而“一夜独宿”时寓有多少“十年”中的感慨;“一枝栖息”间寓有多少飘泊的空间,今日暂依于此,思绪翻腾,必然是凄恻不眠了。全诗脉络紧凑,命意悲壮,得历史生平的配合而益为彰显,如此才是理想的鉴赏法。

1.下列与诗歌采用的“历史的鉴赏法”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种鉴赏方法是传统鉴赏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是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的鉴赏方法。

B.这种鉴赏是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异闻轶事等作为理解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依据来进行的。

C.鉴赏者不从诗歌本身进行鉴赏,而是着重诗歌本身之外的材料,通过研究作者的历史来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

D.这种鉴赏具有一定的缺点,即作品内在的结构往往被忽略,而一旦作品本身被忽略,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都是采用历史的鉴赏法,对诗歌作者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并以此来推断诗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

B.用“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来说明两人诗作的不同处,用“悲壮为宗”来说明两人诗作的相同处,稍稍涉及了作品本身的鉴赏,但也算说得透彻了。

C.夏敬观的《唐诗说》将众多说诗资料加以总结、汇集,成为历史的鉴赏法的代表,也是这一派鉴赏法的集大成之作,突破了传统诗歌鉴赏的圈缋。

D.《宿府》一诗通篇的眼目是“独宿”二字,“独宿”的原因在于风尘侵寻、乡书阔绝的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的去也去不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作者看来,研究诗歌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鉴赏有密切关系的,但诗歌作者生平史往往记载文字不多,想借此了解诗人的每首作品仍有很大困难。

B.作者认为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并不是一回事,更多地关注作者的生平历史,加以编年纪事,将会使一位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

C.作者认为考明了作者生平事迹还不够,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诗歌的脉络与命意在诗人历史生平的配合下会更加清晰、明确。

D.作者将讨论高适的诗与鉴赏杜甫的《宿府》诗作对比,前者意在说明什么是历史的鉴赏法,后者则否定了历史的鉴赏法,并指出了最理想的鉴赏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成务乾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改曹、单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历知果、苏二州,就为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入为户部判官、迁本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

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国人信服,事具《高丽传》。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会宋州河决,成务上言:“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从之。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时吕蒙正为宰相,尝与之联外姻,避嫌辞职,不许。俄与魏庠同知京朝官考课。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国家承平已久,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任。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成务叹曰:“忝为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乃求解职。景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文集二十卷。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 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尝与之联外姻,逮嫌辞职 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 临幸:谓帝王亲临。

D.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 代还:指官位被代替而归家。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B.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C.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杵/时论惜之/

D.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柴成务出使高丽,不辱使命。高丽国的习俗讲究禁忌,以月日不利接待为由,高丽国稽留宋朝使者;柴成务写信给他们,反复进行开导,终使国人信服,此事记载在《高丽传》中。

B.柴成务心系百姓,富有远见。黄河在宋州决口时,他上奏请求免除河水所经地百姓的租税;他认为河中府城街道狭窄,如果皇帝亲临,将无法驻扎下千车万马,于是上奏请求拓宽道路。

C.柴成务严于自律,一身正气。吕蒙正做宰相时,柴成务因与其有姻亲关系,为避嫌自请辞职;因杖责傲慢的小吏被诬告,皇帝下诏令调查处理此事,他一怒之下,辞官而去。

D.柴成务博学多才,晚有儿息。曾经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并有文集二十卷;他六十六才得子,等到他去世时,孩子才六岁,被授奉礼郎,后来成为国子博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2)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念奴娇·梅 辛弃疾

①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

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②③常记宝篽寒轻,琐窗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

④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8.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____,____”说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曹操军队的军容之盛。

(3)李商隐在(锦瑟》中曲折地表达自己惆怅苦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4)题。

好大一棵树 夏阳

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还有弟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也就是那座小县城,去寻她的坟。

母亲去得突然,四十出头,便倒在她和父亲所在的造纸厂的车间里。那天是4月15日,还有两个来月,我就要参加高考。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我。父亲指着饭桌上一个黑漆漆的骨灰盒,对我和弟弟说,你妈在里头。说完,看也不看我们,扭头出去,一屁股坐在家的门槛上,默默地抽烟,任凭我和弟弟在他身后哭得死来活去。

母亲的坟,说坟也不是坟。我们全家,除了造纸厂分发的两间低矮潮湿的平房,便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母亲葬在哪里,还真是个问题。父亲袖着手在外面寻摸了一天,回来等天黑严实了,重新领着我和弟弟出了门,悄然上了县城西郊的观音山。观音山是一座孤山,树木葳蕤,山虽不高,却能俯视整个县城。从观音山的北面上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翻过山顶,到了南面的半山腰,衍生出一个岔路口,往左是回县城,往右是去造纸厂的一条小路。父亲在岔路口站立了一会儿,带领我们往左走了下去。走了两百步,父亲指了指路边,叹了口气,说,就这里吧。

一个小时后,母亲的骨灰盒,被我们安葬在一个小土包下面。父亲生怕别人发现,特意弄了一些草皮盖在新土上,还移栽了两棵小树侍立两旁作为记号。临下山时,我们三人站在母亲的坟前,望着山脚下的一城灯火,神情漠然,彼此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如父亲所愿,我总算为他争了口气,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了。父亲也因为母亲的早逝而惊恐万分,执意要离开造纸厂这个污染严重的伤心之地,带着弟弟南下去打工。一城灯火

走的那天,父亲独自去母亲的坟前坐了半晌,回来时,我感觉他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母亲的离去,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十年间,我们三人聚在一起,从不敢谈起母亲,甚至连她的照片也刻意地藏了起来。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刚刚被医院查出肝癌晚期,没人会主动提出去寻她的坟。

可是,坟没有了。我们回到县城是日暮时分,和上次一样,沿着观音山北面的那条山路上了山,翻过山顶,等来到山南面的那个岔路口时,不由惊呆了。岔路口的右边,依旧是树木葱茏,依旧是那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下,依旧是造纸厂五颜六色的污水在山脚下的小河里肆意流淌。岔路口的左边,别说两百步,就在不到一百步的地方,那条拐下去的小山路硬生生地被一圈围墙砍成了断头路。围墙里面,搅拌机轰鸣,工人们紧张忙碌,一栋栋别墅在一堆堆凌乱的钢筋水泥中张牙舞爪。父亲惊得张了张口,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最后一只手捂住心口,浑身抽搐,痛苦地蹲了下去。我和弟弟顿时醒悟过来,忙跑过去一把搀住他喊,爸,爸,您怎么啦?

好一会儿,父亲才缓过一口气来,手指着围墙里面,抽泣着说,你妈的坟„„

我妈的坟„„我脑海里高速运转着,惶然四处张望。突然,我指着岔路口的右边,急中生智地说,我妈的坟不是在那里吗?您,您记错了呢。

我怎么可能记错?父亲抹了抹眼泪,惊讶地问。我朝弟弟使了个眼色,弟弟立马反应过来,忙在一边附和道,您肯定是记糊涂了,我和哥哥明明都记得是在右边。你那晚不是还说,右边好,男左女右,葬在右边,你妈就可以守住我们在造纸厂的那个家了。

是吗,我有这样说过?父亲将信将疑地问。我和弟弟猛点头。父亲犹豫了一下,便朝岔路口的右边望了望。

岔路口的右边,大概是两百步的地方,有一棵大树矗立在路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干笔直粗壮,高耸入云。父亲疾步走了过去,踮起脚尖,一把抱住大树,将脸亲昵地贴在树干上,嘴里喃喃自语,仿佛在倾诉什么。

我和弟弟不敢贸然上前去打扰父亲,只好呆杵在岔路口,内心凄惶不安。附近的树林,山脚下的县城,还有更远处的乡村田野,笼在水烟四起的暮色里,影影绰绰,轮廓模糊,直至漫漶不清。而身边一墙之隔的围墙里面,却是那般的清晰可见,亮晃晃的夜灯下,人影憧憧,搅拌机像一头巨大的鳄鱼,吞进吐出,在永不知疲倦地嘶吼着。我和弟弟不禁对望了一眼,彼此神情悲郁。那一刻,我知道,他和我一样在忧虑:父亲没几天活头了,他老人家走后,该何处安息?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用语看似平常,却涵蕴丰富,既写出了母亲去世日久、父子三人离乡日久,也写出了父子回乡的时间与缘由,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母亲去世突然,令全家猝不及防;而贫困如洗的家境和“我”高考在即的现状,令我们无力也无暇好好安葬母亲。这为日后“寻坟而不得”埋下伏笔。

C.母亲的去世给全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父子三人因为惊恐和伤心而离开家乡,直至父亲身染重疾,才想起重回故乡去寻母亲的坟。

D.小说不仅写出了母亲坟墓被毁,父亲故去后不知何处安息的家庭悲剧,更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暴露的种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毁山滥建等。

E.小说借助排比、比喻、夸张、拟人、反语等手法来描写景物,环境描写除了具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深化主题的作用外,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2)你认为父亲有可能记错坟的位置吗?前文哪些地方设了伏笔?(6分)

(3)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绪变化?请简要概括。(6分)

(4)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应该是“坟”而不是“好大一棵树”。请结合文本,谈你的认识和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给弟弟提奥的两封信 [荷]文森特·梵高

巴黎 1886年3月

你保存的那些花卉,我已把它们画成组画。一枝百合花——有白色的,粉红色的,绿色的——由黑色衬托,有点像珍珠母镶嵌在日本黑漆器上;一束以蓝黑色为背景的橙红色卷丹花;一束以黄色为背景的紫色大丽花;以及以浅黄色为衬托的插在蓝色花瓶的唐菖蒲花。 我很愿意交换伊萨贝两幅水彩画,特别是有人物的画。能否从普林森赫那里弄到奥托·韦伯那幅美丽的“秋天”画?我愿意拿四幅系列画作交换。我们需要素描画,更需要油画。

我身上只剩下两个路易,恐怕维持不了从现在到你回来这段生活。

我昨日看到唐居伊,他把我刚画好的一幅油画挂在橱窗里。自你离开后,我已画了四幅,手头还有一幅大的。,我知道,这些长形油画很难出售。但是,人们今后会明白,这些画中有野外风景,情趣高雅。

这批油画适合装饰一间餐馆或一所乡间别墅。如果你热恋并结婚,依我看,毫无疑问,将来某一天你会像其他画商一样发家致富,拥有自己的乡间别墅,过上愉快的生活。 10多年前,你也许发过誓,无论如何,家庭总要兴旺发达。如果你成亲,母亲一定非常满意。为了你的身体健康和工作,你不该孤身一人。

至于我,我觉得已失去了生儿育女的欲望。35岁本该是娶亲的时候,我却有这种感觉,使我不时心里难过。有时,我对讨厌的绘画这一行恨透了。法国诗人黎施潘说:“酷爱艺术意味着失去真正的爱情。”我认为这句话对极了。但另一方面,真正的爱情却使你讨厌艺术。我有时觉得年纪大了。情绪沮丧,然而仍然是个绘画爱好者,而不是一个绘画的真正热心者。

为了事业的成功,一个人必须要有抱负,而抱负似乎很荒唐。即使绘画取得成功,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每想起这一点,我就消沉下来。绘画的结果如何,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是想少给你增添负担。我希望取得成就,使你能大胆展出我的作品,又不损坏我的名誉。然后我就离去,到南方某个地方,就看不到这么多像我一样被人们讨厌的画家了。

奥弗 1890年7月27日 我仍在努力工作,我已画好四幅油画习作和两幅素描。其中一幅素描画的是古老的葡萄园与一农妇,我打算把它绘制成一幅大型油画。

我现在已十分沉迷于那些面对着山峦、漫无边际、犹如大海般的麦田,那大片的呈柔和黄色、柔和嫩绿色、柔和紫色的已耕种的锄尽杂草的土地,有规律地间种着土豆苗,绿

第二篇 一城灯火《陕西省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的体验的作用在于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和行为因素的介入,以及审美的深度性、共鸣性和创造性,达到对美的体验。人类最初对美的体验是跟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但绝不能把人的美感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实用感混为一体,后者只是美感的起源;这样,美的体验固然包括日常生活的一般性体验,但它具有更为深刻和独特的内涵。

美是客观的,它不以欣赏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对美的感受正是来自于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这种对美的感受的全部活动的综合体就是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对认识美、创造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种体验与别的一般性的体验是有很大区别的,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总是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但如果把关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看成一种可以离开社会而存在的自然现象,那是不正确的。它应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如果我们对美的认识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就只能处于远距离的旁观者位置,很难把握对象的内容,只能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那么,我们要想获得深刻的美感,就需要进入对象或其所处的环境中去体验、领悟对象美的蕴含。因此说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开,美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拿自然界来说,在人类的蛮荒时代,它是与人们完全对立的,是完全异己的,无所谓美丑。而只有当社会实践进一步发展,自然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时,人们才获得自然的美。而且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我们对美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经验的感性的认识上,而应当经过实践,切身体验,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同时由于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多种可能性和发展性,这样就使得在对美的以往经验、理论认同的同时,使美的新的认识成为可能,这对美的创造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切实体验,才能真正地认识美、创造美,离开这一点,对美的认识就容易停留在经验的位置上静止不前,更无从谈到美的刨造。美的体验越深,对美的认识就越深。著名画家徐悲鸿画马出神入化,美不胜收。他自己谈道:“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作过深入的观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之骨架、肌肉、组织,夫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所得。”正是画家对绘画对象的“美”的一次次的体验,使他获得了这一形象的美的深刻认识,从而创造出令人难忘的“美”。因此,可以说,美的体验是认识美、创造美的

关键。

我们强调美的体验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抹杀美的纯哲学理论,恰恰相反,美的体验应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在美的实践中检验和形成对美的理论认识,反过来这种理论又推动和指导着美的实践的有效进行,如此循环不已,每一次循环都是对美的认识的又一次提高。

(选自芦国强、王爱军《论审美体验》)

1.下列关于“美的体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的体验的获得,不但需要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知因素、情感因素、理解因素和行为因素的干预,而且需要审美的深度性、共鸣性和创造性。

B.美的体验具有比日常生活的一般性体验更为深刻和独特的内涵,绝不能把人的美感与只是美感起源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实用感混为一体。

C.美的体验的程度决定着美的认识的程度,著名画家徐悲鸿正是因为对绘画对象马的 “美”体验得很深,才获得了对马这一形象的美的深刻认识。

D.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创造美起关键作用;强调体验美的重要,并不是要抹杀美的纯哲学理论,因为美的体验是美的理论与美的实践的结合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审美时,若要把握对象的内容,而不至于获得一些美的形式上的感性认识,那就不能处在远距离旁观者位置,停留在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阶段。

B.随着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美被发现;我们对美的认识如果只停留在经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就不能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C.只要切实体验,就能真正地认识美、创造美;如果离开这一点,对美的认识就容易停留在经验的位置上静止不前,也就更无从谈到美的创造。

D.徐悲鸿画马出神入化,美不胜收,是因他对马作过深入观察,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动态及神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应是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它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形式,也不能把它仅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形式。

B.我们只有进入到对象所处的环境中去体验、领悟对象的所蕴所含,才能够获得深刻的美感;由此看来,美的体验对认识美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C.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美的不断丰富发展,有赖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开。

D.美的实践和美的理论相互作用,在美的实践中检验和形成对美的理论认识,反过来这种理论又推动和指导着美的实践的有效进行,循环往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然景慕之。魏建义初,袭祖钧爵临贞县伯,邑四百户。除员外羽林监。大统元年,拜奉车都尉。历尚书左士郎中、祠部郎中、通直散骑常侍。魏恭帝二年,迁延尉少卿。所断之狱,号称平允。

孝闵帝践阼,进爵为侯,增邑并前八百户。使北豫州迎司马消难,还,授使持节、蒙州诸军事、蒙州刺史。先是蛮左等多受齐假署,数为乱逆。敷推诚布信,随方慰抚,蛮左等感之,相率归附。敷乃送其首四十余人赴阙,请因齐所假而授之。诸蛮等愈更感悦,州境获宁。特降玺书劳问,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保定中,征为司水中大夫。夷夏吏民,及荆州总

管长孙俭并表请留之。时议欲东讨,将委敷以舟舰转输之事,故弗许焉。天和中陈公纯镇陕州,以敷为总管长史。五年,转司木中大夫、军器副监。敷明习吏事,所在以勤察著名,累获优赏。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六年,出为汾州诸军事、汾州刺史,进爵为公,增邑一千五百户。齐将段孝先率众五万来寇,梯冲地道,昼夜攻城。敷亲当矢石,随事捍御,拒守累旬。孝先攻之愈急。时城中兵不满二千,战死者已十四五,粮储又尽,公私穷蹙。敷知必陷没,乃召其众谓之日:“吾与卿等,俱在边镇,实愿同心戮力,破贼全城。但强寇四面围出战,死生一决。傥或得免,犹冀生还,受罪阙庭,孰与死于寇乎!吾计决矣,于诸君意何如?”众成涕泣从命。敷乃率见兵夜出,击杀齐军数十人。齐军众稍却。俄而孝先率诸军尽锐围之,敷殊死战,矢尽,为孝先所擒。齐人方欲任用之,敷不为之屈,遂以忧愤卒于邺。 (节选自《周书·杨敷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断之狱 狱:罪过 .

B.故弗许焉 许:答应 .

C.齐将段孝先率众五万来寇 寇:侵犯 .

D.齐军众稍却 却:退却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与卿等俱在/边镇实愿同心/戮力破贼全城/但强寇四面攻围/日久/吾等粮食已尽/救援断绝

B.吾与卿等俱在边镇/实愿同心/戮力破贼全城/但强寇四面攻/围日久/吾等粮食/已尽救援断绝

C.吾与卿等/俱在边镇/实愿同心戮力/破贼全城/但强寇四面攻围日久/吾等粮食已尽/救援断绝

D.吾与卿等俱在/边镇实愿同心戮力/破贼全城/但强寇四面攻围/日久吾等粮食已尽/救援/断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敷在魏建义初年,因袭祖父杨钧的爵位,食邑四百户,大统元年担任奉车都尉。历任尚书左士郎中、祠部郎中、通直散骑常侍;后又升廷尉少卿。

B.杨敷在被授予使持节、蒙州刺史等官职之后,遇蛮夷等多接受齐的伪职,屡次叛乱。杨敷对蛮夷等以诚相待,慰问安抚,蛮夷等被感动,相继归附。

C.杨敷在齐将段孝先率兵日夜攻州城的时候,临危不惧,拒守了数十天。他知道州城一定会陷没,就率领现存的士兵连夜出战,杀死了齐军数十人。

D.杨敷在段孝先率领各军包围了他们的情况下,拼死作战。箭用完了,被段孝先活捉。齐人正想任用他,他不为之屈服,最后因忧愁愤慨而在邺去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敷少有志操,重然诺。每览书传,见忠烈事,常慨然景慕之。(6分)

(2)敷明习吏事,所在以勤察著名,累获优赏。(4分)

(二)古代诗歌阅渎(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捧剑仆

青乌衔葡萄①,

飞上金井栏②。

美人恐惊去,

不敢卷帘看。

[注]①青鸟:青翠的鸟。在诗中是充满活力与炊乐的象征。②金井栏:金碧辉煌的井栏。

8.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诗运用映衬手法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学而》中认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是有修养的君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是说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明白事理。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景抒情,引起对古代英雄的怀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好大一棵树

夏阳

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还有弟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也就是那座小县城,去寻她的坟。

母亲去得突然,四十出头,便倒在她和父亲所在的造纸厂的车间里。那天是4月15日,还有两个来月,我就要参加高考。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我。父亲指着饭桌上一个黑漆漆的骨灰盒,对我和弟弟说,你妈在里头。说完,看也不看我们,扭头出去,一屁股坐在家的门槛上,默默地抽烟,任凭我和弟弟在他身后哭得死来活去。

母亲的坟,说坟也不是坟。我们全家,除了造纸厂分发的两间低矮潮湿的平房,便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母亲葬在哪里,还真是个问题。父亲袖着手在外面寻摸了一天,回来等天黑严实了,重新领着我和弟弟出了门。黑乎乎的山道上,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父亲扛着铁锹,打着手电筒萤火虫般地在前面引路,我怀里捧着母亲的骨灰盒跟在他身后,再后面是紧紧拽着我衣角的弟弟。我们三人做贼一样,蹑手蹑脚,悄然上了县城西郊的观音山。观音山是一座孤山,树木葳蕤,山虽不高,却能俯视整个县城。从观音山的北面上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翻过山顶,到了南面的半山腰,衍生出一个岔路口,往左是回县城,往右是去造纸厂的一条小路。父亲在岔路口站立了一会儿,带领我们往左走了下去。走了两百步,父亲指了指路边,叹了口气,说,就这里吧。

一个小时后,母亲的骨灰盒,被我们安葬在一个小土包下面。父亲生怕别人发现,特意弄了一些草皮盖在新土上,还移栽了两棵小树侍立两旁作为记号。临下山时,我们三人站在母亲的坟前,望着山脚下的一城灯火,神情漠然,彼此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最后,父亲指着遥远的南方,说,这样也好,以后你妈每天都可以看见我们了。

如父亲所愿,我总算为他争了口气,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了。父亲也因为母亲的早逝而惊忧万分,执意要离开造纸厂这个污染严重的伤心之地,带着弟弟南下去打工。也就是说,我们全家搬离了这座县城,从此故乡变异乡。走的那天,父亲独自去母亲的坟前坐了半晌,

返回时,又深情凝望着曾经生他养他的小县城,良久,良久„„。我感觉他一下子苍老了许多。望着魂不守舍的父亲,我装着没心没肺的样子,把锁匙交还给单位上来接管的人,对父亲说,走吧,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天下之大,何愁没有家!

母亲的离去,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十年间,我们三人聚在一起,从不敢谈起母亲,甚至连她的照片也刻意地藏了起来。就像一个难以愈合的伤疤,夜夜隐隐作痛,却被我们不约而同地捂了个严严实实,谁也不愿意去揭开它。是的,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刚刚被医院查出肝癌晚期,没人会主动提出去寻她的坟。

可是,坟没有了。我们回到县城是日暮时分,和上次一样,沿着观音山北面的那条山路上了山,翻过山顶,等来到山南面的那个岔路口时,不由惊呆了。岔路口的右边,依旧是树木葱茏,依旧是那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下,依旧是造纸厂五颜六色的污水在山脚下的小河里肆意流淌。岔路口的左边,别说两百步,就在不到一百步的地方,那条拐下去的小山路硬生生地被一圈围墙砍成了断头路。围墙里面,搅拌机轰鸣,工人们紧张忙碌,一栋栋别墅在一堆堆凌乱的钢筋水泥中张牙舞爪。父亲惊得张了张口,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最后一只手捂住心口,浑身抽搐,痛苦地蹲了下去。我和弟弟顿时醒悟过来,忙跑过去一把搀住他喊,爸,爸,您怎么啦?

好一会儿,父亲才缓过一口气来,手指着围墙里面,抽泣着说,你妈的坟......

我妈的坟......我脑海里高速运转着,惶然四处张望。突然,我指着岔路口的右边,急中生智地说,我妈的坟不是在那里吗?您,您记错了呢。

我怎么可能记错?父亲抹了抹眼泪,惊讶地问。我朝弟弟使了个眼色,弟弟立马反应过来,忙在一边附和道,您肯定是记糊涂了,我和哥哥明明都记得是在右边。你那晚不是还说,右边好,男左女右,葬在右边,你妈就可以守住我们在造纸厂的那个家了。

是吗,我有这样说过?父亲将信将疑地问。我和弟弟猛点头。父亲犹豫了一下,便朝岔路口的右边望了望。

岔路口的右边,大概是两百步的地方,有一棵大树矗立在路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干笔直粗壮,高耸入云。父亲疾步走了过去,踮起脚尖,一把抱住大树,将脸亲昵地贴在树干上,嘴里喃喃自语,仿佛在倾诉什么。

那一刻,我知道,他和我一样在忧虑:父亲没几天活头了,他老人家走后,该何处安息?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0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我和父亲还有弟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也就是那座小县城,去寻她的坟”,是为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坟”的有关回忆作铺垫。

B.“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我”一句,反映出“父亲”的复杂心理:既不想因老伴的去世影响到即将高考的“我”,又不得不告诉“我”实情。

C.小说写“黑乎乎的山道上,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与“山脚下的一城灯火”形成鲜明对照,渲染凄凉气氛,表明“父亲”向往光明。

D.“我们”三人聚在一起,从不敢谈起母亲,甚至连她的照片也刻意地藏了起来,是因为不愿意触及“母亲”去世这一巨大的灾难和悲恸。

E.小说写“我”急中生智,用谎言告诉父亲说母亲的坟是在岔路口的右边,反映出“我”对父亲的担心,而事实上父亲却早已知道了真相。

(2)小说用大量篇幅写到了“母亲的坟”,请简要梳理与“母亲的坟”有关的情节。(6分)

(3)小说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4)小说为什么要以“好大一棵树”为题?请简要探究其用意。(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第三篇 一城灯火《河南省项城三高201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河南省项城三高201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创造与模仿

凡是创造之中都有欣赏,但是创造却不仅是欣赏。创造和欣赏都要见到一种意境。欣赏见到意境就止步,创造却要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到具体的作品中去。

比如我此刻想象到一个很美的夜景,其中园亭、花木、湖山、风月,件件都了然于心,可是我不能把它画出来。我何以不能把它画出来呢?因为我不能动手,不能像支配筋肉一样任意活动。如果我勉强动手,我所画出来的全不像我所想出来的,我本来要画一条直线,画出来的线却是七弯八扭,我的手不能听我的心指使。穷究到底,艺术的创造不过是手能从心,不过是能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所变的动作恰能把意象画在纸上或是刻在石上。

这种筋肉活动不是天生自在的,它须费一番功夫才学得来。我想到一只虎不能画出一只虎来,但是我想到“虎”字却能信手写一个“虎”字出来。我写“虎”字毫不费事,但是不识字的农夫看我写“虎”字,正犹如我看画家画虎一样惊羡。一只虎和一个“虎”字在心中时都不过是一种意象,何以“虎”字的意象能供我的手腕做写“虎”字的活动,而虎的意象却不能使我的手腕做画虎的活动呢?这个分别全在有练习与没有练习。我练习过写字,却没有练习过作画。我的手腕筋肉只有写“虎”字的习惯,没有画虎的习惯。筋肉活动成了习惯以后就非常纯熟,可以从心所欲,意到笔随;但是在最初养成这种习惯时,好比小孩子学走路,大人初学游水,都要跌几跤、喝几次水,才可以学会。

各种艺术都各有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例如写字、作画、弹琴等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诸筋肉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要想学一门艺术,就要先学它的特殊的筋肉的技巧。

学一门艺术的特殊的筋肉技巧,要用什么方法呢?起初都要模仿。“模仿”和“学习”本来不是两件事。姑且拿写字做例来说。小儿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这些方法都是借旁人所写的字做榜样,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但是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学写字最得益的方法是站在书家的身旁,看他如何提笔,如何运用手腕,如何使全身筋肉力量贯注在手腕上。他的筋肉习惯已养成了,在实地观察他的筋肉如何动作时,我可以讨一点诀窍来,免得自己去暗中摸索,尤其重要的是免得自己养成不良的筋肉习惯。 推广一点说,一切艺术上的模仿都可以作如是观。比如说作诗作文,似乎没有什么筋肉的技巧,其实也是一理。诗文都要有情感和思想。情感都见于筋肉的活动。思想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喉舌的动作。比如想到“虎”字时,喉舌间不免起若干说出“虎”字的筋肉动作。这是行为派心理学的创见,现在已逐渐为一般心理学家所公认。诗人和文人常欢喜说“思路”,所谓“思路”并无若何玄妙,也不过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而已。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筋肉活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筋肉活动是艺术创造过程中,在所欣赏的意象的支配下,实现手能从心,把意象画在纸上或是刻在石上的一种活动。

B.艺术方面的筋肉活动不是天生自在的,须费一番功夫才学得来,在学的过程中,往

往还会遇到麻烦,就像大人要学会游泳总要喝几次水一样。

C.从事一项艺术活动,最初都要经过一番练习,使筋肉活动成为习惯,这样才可以达

到从心所欲、意到笔随的境界。

D.不同的艺术,筋肉活动的方式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特殊的筋肉的技巧。而这技巧,

则是学好一门艺术的一个前提。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创造是对欣赏的一种升华。创造之中都会有欣赏,但创造是在欣赏的基础之上,进

一步把欣赏到的意境外射到具体的作品中去。

B.如果想象到一个很美的夜景,却不能把它画出来,这是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筋肉技巧,这样即使勉强动手,所画出来的全不像想出来的。

C.作者认为,学习写字临帖等不是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站在书家的身旁,现

场学习,以避免自己去暗中摸索和养成不良的筋肉习惯。

D.思想、情感好像离筋肉活动很远,实际上也是有关联的。这种观点虽是行为派心理

学的创见,但现在已逐渐为一般心理学家所公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识字的农夫看“我”写“虎”字,正犹如“我”看画家画虎一样惊羡,这都是因

为不会。其实写“虎”字和画虎一样,只要练习过就可以做到。

B.写字、作画、弹琴等要有手腕筋肉的技巧,唱歌、吹箫要有喉舌唇齿诸筋肉的技巧,跳舞要有全身筋肉的技巧,这表明不同艺术活动的筋肉技巧是有差异的。

C.小儿学写字,最初是描红,其次是写印本,再其次是临帖,这都是在模仿,而这种

模仿也是学习,能够使人逐渐养成手腕筋肉的习惯。

D.诗文都要有情感和思想,而情感和思想都离不开筋肉活动技巧,文人和诗人所谓“思

路”,其实就是筋肉活动所走的特殊方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成务乾德中

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改曹、单观察推官,..

迁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历知果、苏二州,就为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入为户部判官、迁本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

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国

人信服,事具《高丽传》。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会宋州河决,成务上言:“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从之。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时吕蒙正为宰相,尝与之联外姻,避嫌辞职,不许。俄与魏庠同知京朝官考课。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国家承平已久,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任。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成务叹曰:“忝为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乃求解职。景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文集二十卷。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

惜之

B.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

C.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杵/时论惜

D.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

惜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柴成务出使高丽,不辱使命。高丽国的习俗讲究禁忌,以月日不利接待为由,高丽

国稽留宋朝使者;柴成务写信给他们,反复进行开导,终使国人信服,此事记载在一城灯火

《高丽传》中。

B.柴成务心系百姓,富有远见。黄河在宋州决口时,他上奏请求免除河水所经地百姓

的租税;他认为河中府城街道狭窄,如果皇帝亲临,将无法驻扎下千车万马,于是

上奏请求拓宽道路。

C.柴成务严于自律,一身正气。吕蒙正做宰相时,柴成务因与其有姻亲关系,为避嫌

自请辞职;因杖责傲慢的小吏被诬告,皇帝下诏令调查处理此事,他一怒之下,辞

官而去。

D.柴成务博学多才,晚有儿息。曾经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并有文集二十

卷;他六十六才得子,等到他去世时,孩子才六岁,被授奉礼郎,后来成为国子博

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2)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念奴娇·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

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

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8.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曹操军队的军容之盛。

(3)李商隐在(锦瑟》中曲折地表达自己惆怅苦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1)~(4)题。(25分)

好大一棵树

夏阳

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还有弟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也就是那座小县城,去寻她的坟。

母亲去得突然,四十出头,便倒在她和父亲所在的造纸厂的车间里。那天是4月15日,还有两个来月,我就要参加高考。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我。父亲指着饭桌上一个黑漆漆的骨灰盒,对我和弟弟说,你妈在里头。说完,看也不看我们,扭头出去,一屁股坐在家的门槛上,默默地抽烟,任凭我和弟弟在他身后哭得死来活去。

母亲的坟,说坟也不是坟。我们全家,除了造纸厂分发的两间低矮潮湿的平房,便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母亲葬在哪里,还真是个问题。父亲袖着手在外面寻摸了一天,回来等天黑严实了,重新领着我和弟弟出了门,悄然上了县城西郊的观音山。观音山是一座孤山,树木葳蕤,山虽不高,却能俯视整个县城。从观音山的北面上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翻过山顶,到了南面的半山腰,衍生出一个岔路口,往左是回县城,往右是去造纸厂的一条小路。父亲在岔路口站立了一会儿,带领我们往左走了下去。走了两百步,父亲指了指路边,叹了口气,说,就这里吧。

一个小时后,母亲的骨灰盒,被我们安葬在一个小土包下面。父亲生怕别人发现,特意弄了一些草皮盖在新土上,还移栽了两棵小树侍立两旁作为记号。临下山时,我们三人站在母亲的坟前,望着山脚下的一城灯火,神情漠然,彼此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如父亲所愿,我总算为他争了口气,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了。父亲也因为母亲的早逝而惊恐万分,执意要离开造纸厂这个污染严重的伤心之地,带着弟弟南下去打工。走的那天,父亲独自去母亲的坟前坐了半晌,回来时,我感觉他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母亲的离去,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十年间,我们三人聚在一起,从不敢谈起母亲,甚至连她的照片也刻意地藏了起来。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刚刚被医院查出肝癌晚期,没人会主动提出去寻她的坟。

可是,坟没有了。我们回到县城是日暮时分,和上次一样,沿着观音山北面的那条山路上了山,翻过山顶,等来到山南面的那个岔路口时,不由惊呆了。岔路口的右边,依旧是树木葱茏,依旧是那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下,依旧是造纸厂五颜六色的污水在山脚下的小河里肆意流淌。岔路口的左边,别说两百步,就在不到一百步的地方,那条拐下去的小山路硬生生地被一圈围墙砍成了断头路。围墙里面,搅拌机轰鸣,工人们紧张忙碌,一栋栋别墅在一堆堆凌乱的钢筋水泥中张牙舞爪。父亲惊得张了张口,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最后一只手捂住

心口,浑身抽搐,痛苦地蹲了下去。我和弟弟顿时醒悟过来,忙跑过去一把搀住他喊,爸,爸,您怎么啦?

好一会儿,父亲才缓过一口气来,手指着围墙里面,抽泣着说,你妈的坟„„

我妈的坟„„我脑海里高速运转着,惶然四处张望。突然,我指着岔路口的右边,急中生智地说,我妈的坟不是在那里吗?您,您记错了呢。

我怎么可能记错?父亲抹了抹眼泪,惊讶地问。我朝弟弟使了个眼色,弟弟立马反应过来,忙在一边附和道,您肯定是记糊涂了,我和哥哥明明都记得是在右边。你那晚不是还说,右边好,男左女右,葬在右边,你妈就可以守住我们在造纸厂的那个家了。

是吗,我有这样说过?父亲将信将疑地问。我和弟弟猛点头。父亲犹豫了一下,便朝岔路口的右边望了望。

岔路口的右边,大概是两百步的地方,有一棵大树矗立在路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干笔直粗壮,高耸入云。父亲疾步走了过去,踮起脚尖,一把抱住大树,将脸亲昵地贴在树干上,嘴里喃喃自语,仿佛在倾诉什么。

我和弟弟不敢贸然上前去打扰父亲,只好呆杵在岔路口,内心凄惶不安。附近的树林,山脚下的县城,还有更远处的乡村田野,笼在水烟四起的暮色里,影影绰绰,轮廓模糊,直至漫漶不清。而身边一墙之隔的围墙里面,却是那般的清晰可见,亮晃晃的夜灯下,人影憧憧,搅拌机像一头巨大的鳄鱼,吞进吐出,在永不知疲倦地嘶吼着。我和弟弟不禁对望了一眼,彼此神情悲郁。那一刻,我知道,他和我一样在忧虑:父亲没几天活头了,他老人家走后,该何处安息?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篇用语看似平常,却涵蕴丰富,既写出了母亲去世日久、父子三人离乡日久,也写出了父子回乡的时间与缘由,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母亲去世突然,令全家猝不及防;而贫困如洗的家境和“我”高考在即的现状,令我们无力也无暇好好安葬母亲。这为日后“寻坟而不得”埋下伏笔。一城灯火

C.母亲的去世给全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父子三人因为惊恐和伤心而离开家乡,直至父亲身染重疾,才想起重回故乡去寻母亲的坟。

D.小说不仅写出了母亲坟墓被毁,父亲故去后不知何处安息的家庭悲剧,更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暴露的种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毁山滥建等。

E.小说借助排比、比喻、夸张、拟人、反语等手法来描写景物,环境描写除了具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深化主题的作用外,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2)你认为父亲有可能记错坟的位置吗?前文哪些地方设了伏笔?(6分)

(3)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他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绪变化?请简要概括。(6分)

(4)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应该是“坟”而不是“好大一棵树”。请结合文本,谈你的认识和理解。(8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1)~(4)题。(25分)

陈从周先生

梓室,乃赵朴初先生为陈从周书斋起的名字。典出于厚的《梓人传》。盖先生工土木,故赵以梓人称之。陈从周喜甚,晚年以梓翁自喻。

梓室,实为陋室。“陋”到仅七平米方圆,但文房四宝俱备,书香充盈。“文革”期间,陈从周白天要进“牛棚”,扫厕所、打杂,晚间归来,家人怕他太累,又担心他写文章再遭横祸,劝止。但陈从周却常背着家人,半夜起床,挑灯展卷,或夜读或挥毫,将他对古园林事业的研究心得,用蝇头小楷倾洒稿笺。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

第四篇 一城灯火《UOOC唐宋词与人生第七章 秦观词》

UOOC联盟在线课程《唐宋词与人生》

(授课教案)

第七章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读秦观的贬谪词:仕途贬逐的忧馋畏讥

兼论秦观与黄庭坚

第一节 “古之伤心人也”—— 秦观其人

秦观(1049一110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家世清寒,早年丧父,少时聪颖,借书苦读,研习文辞。其父钦佩“高才力学”的王观,将其取命为“观”。

一、多从苏轼交游

秦观最为钦佩的,是当时文坛宗主苏轼。熙宁十年(1077),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从此,结下了终生的师生之谊。秦观一生的政治仕宦、文学事业,始终与苏轼同舟。

秦观多从苏轼交游。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的宅第,时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神宗元丰初,王诜邀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圆通大师等十六人游园。此盛会中文士们风流俊朗,意气豪发,饮酒作诗,一时被传为文坛佳话,称“西园雅集”。当时,由米芾为记、李公麟作图,记录下这一盛况。

二、“苏门四学士”之一

神宗元丰八年(1085),37岁始中进士。初任定海主薄,转蔡州教授。元祐七年,苏轼自扬州召还,为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被召试京师,任太学博士,迁国史院编修。期间,常与馆阁名流诗词唱和,亦得皇帝砚墨器币赏赐。尤其是元祐年间的赐宴:

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官花酒,以中浣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会者三十有六人

——秦观《西城宴集·序》

(【注释】馆阁: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的官署。宋沿唐制,置“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

元祐七年三月修禊,皇帝诏赐馆阁官吏饮酒,中旬休沐游金明池、琼林苑,又聚会于国夫人园,参与者三十六人。这在当时,也是很少见的盛宴。以致秦观后来被贬处州时还回忆起: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秦观《千秋岁》

(【注释】鹓鹭:两种群飞有序的鸟,用来喻指班行有序的朝官。此指昔时在朝中的馆阁同僚。飞盖:形容车马驱行如飞。)

在朝中,秦观受到苏轼的奖掖与拔擢,与同时供职史馆的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品诗论文,以“苏门四学士”著称于世。元祐年间的为官生活,畅达、惬意这是秦观一生中仅有的一段仕途顺利时期。

三、一贬再贬的遭际

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重用新党章棹、蔡京等,元祐党人受到清算,苏轼首当其冲。秦观因苏门关系被入元祐党籍,出为杭州通判,继而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三年,又被新党罗织罪名,削秩流放郴州(湖南),随后又流放横州(广西)。元符二年(1099),再贬至雷州(广东海康)。一贬再贬。

次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遇赦,得以复职北还。苏轼也已被获准内迁。据《苏诗总案》载:苏轼“四月,得秦观书。”说“若得及见少游,即大幸也。”六月,这对饱经磨难的师生会于海康(雷州)。秦观赋《江城子》以记之:

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遇赦生还的师生重聚,没有难得相逢一见的快乐,只有对匆匆别离和相见无期的忧惧。两人相向无言,两鬓苍苍矣。或许已预感到“后会不知何处”,只有一再劝酒:春酒滴红,满饮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烟浪远,暮云重”,何等的凄凉、茫然!

不想海康一别,竟成永诀!八月,途中行至藤州(广西),秦观于光华亭猝死,时年52岁。宋·惠洪《 冷斋夜话》载:“时方醉起,以玉盂汲泉欲饮,笑

视之而化。”时,方酒后口渴,以玉盂汲泉,欲饮,笑视之而坐化。

秦观为什么会在遇赦北还的途中猝死?

秦观贬横州,所写《宁浦书事》六言诗云:“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可知岭南贬逐之苦,已摧折了他的身心,才五十岁须扶杖藜而行。一朝遇赦生还悲喜交集,衰病之躯承受不住,于是酒后猝死。

秦观贬处州时,心情一直很压抑,惟于醉里梦中才得片刻的自由,将一切置之度外,所作《好事近·梦中作》有词句云:“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后人以之为谶语,正暗合了秦观醉后卒于藤州一事。这一醉卧,不再醒来,一切都解脱了,“了不知南北。”

苏轼闻其死讯“两日为之食不下”,声泪俱下叹曰:

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

——宋·苏轼《与李之仪书》

从家乡江苏高邮,秦观出仕,何等意气风发;一贬再贬至横州,身心何其憔悴,一个才华横溢的生命,就这样被摧折。

4.秦观遗迹一城灯火

秦观一生:37岁以前,求仕阶段;37至45岁,仕宦阶段;46至52岁,贬谪阶段。其词以绍圣元年(1094)被贬为界,可分为前期和后期,有《淮海词》。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淮海先生祠;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淮海堂等。。

江苏高邮,原东岳庙。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路过扬州,探望弟子秦观。据《高邮州志》记载,此次相见另二人有“寓贤王巩”、“郡人孙觉”,四人在东岳庙煮酒论诗、登高长啸。因留下文豪踪迹而改称“文游台”。从此,文游台成为文人雅士访古拜贤的胜地。

第二节:幽花媚春,自成馨逸

——秦观词的清丽婉约

北宋,婉约词占据词坛,在一片低徊柔媚的吟唱中,苏轼迸发出充溢阳刚盛气的豪放之声,顿然如劈空惊雷,一新天下人耳目。但秦观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曾步武其后,而是“自辟蹊径,卓然名家。”(清·况周颐 《蕙风词话》如幽花媚春,自成馨逸,创立别是一家的“秦淮海体”。

宋代张炎将秦观词的特征概括为“婉美”(《词源》),历代词学家也多从“婉美”的

角度对《淮海词》予以评价。如:

措词婉妙 ——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和婉醇正 —— 清·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

清丽婉约 —— 夏敬观《淮海词跋》

“婉美”,即一种和婉柔美的艺术特征。秦观词的“婉美”,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形容。

深隐细微的幽婉

愁思低徊的哀婉

纤巧轻灵的柔婉

淡雅秀洁的清婉

委曲蕴藉的含婉

韵律谐美的和婉

一、从抒情个性看:幽婉

在北宋词人中,秦观以独具善感的词心著称。

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

—— 清· 冯煦《篙庵论词》

什么是“词心”?清·冯煦说“少游,词心也。”怎样理解?

缀文者情动而词发。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为文者,情动于衷而发于辞。词是心灵的负载体,是性情的物化。所谓“词心”,不外乎是主体对客体的心灵观照,是主体用真性情去体验和表现客体。冯煦是说:他人词,表现的是词人的才华,少游词,表露的是词人的心。即秦观以心写词,以词写心,所写即来自他内心深处的那一层莫可名状的幽微颤动。秦观的词不论是写相思恋情,或是寄慨身世,摇荡出来的都是一种细腻而锐敏的柔婉感受,即在客观外物感发下产生的一种不能自已的深层的情感和心态。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一个春天的早上,轻寒弥漫。楼头,天色阴沉得象萧索的深秋。室内,画屏的淡烟流水静寂地展开一片迷远的清幽。独自枯坐里,窗外:落花片片纷飞,那轻柔飘忽就象初醒的残梦;细雨丝丝飘洒,恰是梦后牵扯起的一怀闲愁。只得将帘子垂下,任小银钩悠闲摇荡……

整个词,外在细微的景物与内在幽渺的情感融合一起,构成幽微柔婉的意境。此词笔

触特别轻灵,蓦然而来,悠然而去。细加寻味,它没有寓意深刻的寄托,也没有前尘旧踪的追忆,只有春晓醒后,主人公独处一隅所生发出的轻轻的、淡淡的愁绪。这轻愁,随那闲挂的小银钩,摇荡向窗外、楼外、院外。那是一种捉摸不定、难以言状的心绪,是一缕时隐时现、似断似续的情思,即一种极为纤细、敏感的心灵感受──秦观的词心。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想,如果没有轻似梦幻的感受,没有纤如丝雨的心绪,能写出这样的词吗?——非秦观的慧心灵性,他人不能为。这,就是秦观表现出的独特的抒情个性。

在北宋词坛,秦观不象柳永大量创制长调慢词,在词的形式上拓展;也不象苏轼首开雄放豪旷之风,在词的风格上拓新。而是以他善于感发的资质,在艺术心灵上进行开掘,展示出一片幽窈丰美。他的词是对自身情绪的独特体验,也是对人的普遍情感最细微、最深隐之区的掘进和体验。

其柔婉精微的特质却也恰好足以唤起人心中某一种幽约深婉的情意。

—— 叶嘉莹《灵谿词说》

二、从审美意象看:哀婉

现代西方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感情本质上就是一种力的表现形态,如悲哀的感情,在舞蹈中常用缓慢的曲线形的动作表现出来。就是那些不具意识的事物—— 一块陡峭的岩石,一棵垂柳,落日的余晖,墙上的裂缝,飘零的落叶,一汪清泉等,也都“具有同样的表现性”(〔德〕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外在物质世界与内在精神世界是异质的,却能“同构”——异质同构。一片秋叶给人以悲哀,是因为秋叶枯萎卷缩的“力的式样”与人悲哀时的心理结构达到一致。就是说,客观外在某一类景物与人的某一类主观情绪和心理动势之间,往往存在一种暗相对应的内在联系。如:朦胧的淡烟——心境的黯淡迷茫,它们之间都有着相互呼应的形态、结构,一种心与物的对应。

秦观幽微哀惋的心理背景,形成一定的情感模式。在此作用下,他常常有选择地从与自己内心相谐的客观景物中寻求情感的呼应诸如落花流水、淡烟斜日,这一类外在景物,恰与秦观内在的情绪感受相对应、相一致。故每每得到他的偏爱而加以摄取,构成他词中具有表现性的审美意象。

《淮海词》中多落花、流水、斜阳、暮色的意象。

写落花:

流水落花无问处。——《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