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患关系的文章

时间:2021-10-29 02:45:06 初三作文

第一篇:《浅谈医患关系作文》

[案例]

患者吴某系孕妇,因得急性肠炎前往广州市某医院门诊就诊,当晚住院留医观查治疗。第二天,吴某认为病情好转,便要求出院,医生为其开了处方药,胃乃安胶襄等三种药。

出院第二天,吴某服药后出现呕吐并晕倒现象,其家属便打120急救,并送到广州市另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家属认为某医院开的处方药胃乃安胶襄等三种药属于孕妇慎服药品,家属认为该医院存在过错,索赔50万元未果。根据当事人的要求,请广州市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经鉴定,某医院不构成医疗事故,该医院为了妥善解决问题,主动提出给予死者家属1万元的安抚费,但死者家属不同意,认为责任在医院。

几天后,数名死者亲友来到医院大厅闹事,再次提出要求该院赔偿死者家属50万元,否则将纠集人员到该院拉横幅、静坐进行抗议,并威胁该医院,如不按死者家属的要求赔偿,将实施暴力打砸行为,让医院无法正常工作。

正文

医患关系是社会生活人际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患双方对彼此之间相互认同的一个衡量标准。我们首先明确医患关系的概念,医患关系是指医务人员在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与病人建立的相互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提供医疗服务的群体与接收医疗服务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个体与病人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而融洽的医患关系可造就医患双方良好的情绪反应。但是目前,医患关系是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是医疗与社会之间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因此,医患关系的状况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医院要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医疗行业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以患者的需求作为医院的工作中心,建立互相融洽、理解、和谐、信任和支持的医患关系,以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贡献自我应有的力量。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创新,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是越来越好,对个体的各方面需要也是越来越高。就目前而言,互医患关系从总体上看,是基本和谐之中存在着局部的不和谐,和谐是主流,不和谐是支流。医患关系成因复杂,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既有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还有管理、监督不力等原因,因此,我们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给予适当的处理,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加促进人民的体质健康、生活幸福。

医患关系课程是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必须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不仅提高医生自我技术,更要强化个人沟通素养,创造和谐的行医氛围。本学期我们受到医学院的很多高级讲师的讲课,帮助我们剖析目前医疗行业的行医艰辛与期望,给我们以终身受用的指导,非常感谢我们的老师给我们授课。就本题案例我们需要多方面给以分析,并从中得到启示,以便警示我们日后工作要耐心、细致,更好做好医学事业。就从医院、医生及患者三方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患者吴某是孕妇,因急性肠炎前往广州市某医院门诊就诊,当晚住院留医观查治疗。医院做法处理及时、得当。次日,吴某认为病情好转,便要求出院,而医生又给开具药物,但案例未述医生给与患者更多的交代,于是出院后吴某在院外服药后出现呕吐并晕倒现象,其家属便打120急救,并送到广州市另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遂家属认为该医院存在过错。根据当事人要求在当地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经鉴定,医院不构成医疗事故,院方为妥善解决问题,主动提出给予适当赔偿,但是,患者家属竟索要更高赔偿,未如心愿竟寻衅滋事,尚做出纠集人员到该院拉横幅、静坐进行抗议,甚至将实施暴力打砸行为,让医院无法正常工作。医院对此事件处理及时、关怀到位、得到肯定。作为医院是以救死扶伤为本,

在处理紧急事件时有条不紊,步步贴切,反应敏捷,和谐处世。但是,在这里,医生处理也有不妥,患者孕妇,急性病入院,未查清病因、未尽完善治疗,未做法律凭证,不因病人要求出院进而开具药物,服药滋生他病定有不可推卸之责。所以,年轻医生应尽力全方位、多角度思考,必要时要报告上级医生予以协助处理,尤其急性医疗事件更应考虑周到。再次就是患者,入院次日自我感觉良好,遂要求出院,也是对自己的身体不加关怀,应该配合医生完善诊治过程,相信医生的医疗技术并康复后再出院。还有患者家属,做事草率,行为粗陋,经过司法鉴定仍不满,不仅无视患者肉体和灵魂,而且蔑视医疗行业的和谐的发展,对于此类害群之马劝说无效就应绳之于法,给患者以九泉长眠,还医界和谐行医氛围。尤其对于那些专业医闹要以法律武器捍卫医疗界 的安全,决不能任其为所欲为,妨碍我们本来就工作辛苦的医疗事业。

在目前社会进步,科技发达,知识提高,人人都有很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积极措施去防范医疗纠纷及恶性医闹事件。社会的发展趋势是曲折向前的,而医院也需要发展,由此,在现代社会的上层制度前提下,大数医院是积极地努力为民服务、为民谋福,但是却有部分医院为了能够立足社会,不得已只为自己的发展而忽视人民的个体利益,于是,我们呼吁作为医院应该合理调整适应环节,院内强化医疗队伍、提高医疗技术、积极地增强医疗队伍的为民谋福祉的意识,待患者如亲人,为民着想,处处为民。对于医闹应该坚决维护自我团体的利益,并以适当有的的策略予以处理,同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尽力减小整体损失,完善自我整体发展。医生不仅要做到自我理论与技术的科学钻研,更要适应社会与民理智相处,做到为民着想,但又要多多留意符合医疗行业的书凭原则,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官司,更要充满耐心、细致地给以沟通,并争取理解和支持,不论患者或其家属都应机灵应对,详细而有耐心的取得有效沟通,双方取得理解和支持,这样有利于进一步的诊治。对于患者,各个层次接受教育水平不齐,而且在社会所见所闻不一,所以,作为患者就必须相信自我的接诊医生,理解和支持接诊医生,应积极地相互询问病情及有关情况,并早日恢复健康,回归社会、生产劳动。即使患者出现严重损失,也有必要冷静面对,积极处理,不应该寻衅滋事,拉帮结伙,干扰医院工作,阻挠社会稳定发展,虽说现代社会发展之快,但在医学难题方面固然存在,而且部分医学恶性突发事件更是防不胜防,不由得医生去做出明确的治疗措施,这也是医疗界在努力避免的一面。还有就是社会上层制度也需要日臻完善,给医生安心的实施治疗工作。作为医生必须不断学习,提高技术,适应社会,与民而乐,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共同提高人民的健康,共同努力、贡献力量,建立和谐、互信、团结、幸福的社会大家园, 共同努力携手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和幸福的发展美好趋势。

第二篇:《医患关系》

浅谈如何改善医患关系

众所周知,医患关系是医疗机构和卫生事业管理的从业者所不能忽视的一个

问题,而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我国的医患关系一直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你

不能说它现在很危险,但也绝对谈不上和谐。造成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从具体事例具体分析的层面上来看,医生、患者、监管者、公众媒体乃至普罗大

众都有参与的成分在里面。如何营造出更好的医患关系,在面对医患关系的危机

事件时如何及时妥善地作出反应,这是我们作为卫生事业从业者所应该关注的。

在这里,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我对关于如何改善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的一

点认识和看法。

医患关系指的就是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医患双方相互间的行为方式,从组成医

患关系的技术方面和非技术方面而言,医患关系的模式就是从这两方派生出来

的,现代医学的高度发展更加扩充了这一概念,“医”已由单纯医学团体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患”也由单纯求医者扩展为与相关的每一种社

会关系。目前,被医学界广泛认同的医患关系模式是1956年美国学者萨斯

(Szase)和荷伦德(Hollender)在《内科学成就》发表的《医患关系的基本模

式》,文中以医患互动、医生与患者的地位、主动性大小把医患关系分为三种基

本类型:

1. 主动—被动型(activity-passivity model)

它是传统的医患关系模式,普遍存在于现代医学实践中。其特征是医生对患

者单向作用,“为患者做什么”。医疗中,医生完全把握了医疗的主动权、决策权,

即怎样医疗,全由医生说了算,病人无任何自己的意志参与医疗,医生是绝对权

威。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医生纯技术的优势,缺点是彻底否定了患者的

个人意志,可能会影响疗效并为医患纠纷埋下隐患。所以,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

急症重伤、麻醉等意识丧失情况下的抢救医疗。这一模式用父母与婴儿的关系比

较相似。

2. 指导—合作型(guidance-cooperation model)

它应属于现代医学实践中医患关系的基础模型。这种模式中,医生仍占有主

导地位,而患者能有条件有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意志,但必须接受医生的解释并执

行医生的治疗方案,患者“被要求与医生合作”。它的特征是:“告诉患者做什么”。

该模式的进步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因为有互动的成份,能较好地发挥医患双方

的积极性,提高疗效、减少差错,有利于建立信任合作的医患关系。但它的不足

是医患双方的权利的不平等性仍较大。这种医患关系类似父母与青少年(子女)

的关系。它一般常见于急性病或垂危病但头脑清醒的患者的就医过程。

3. 共同参与型(mutual participation model)

它是前两种医患关系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医生以平等的观念和言行方式,听取

并尊重患者的想法,医患双方共同制定并积极实施医疗方案。它的特征是:“帮

助患者自疗”。这种医患关系就如成年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医患双方的理

解沟通,融洽关系,提高疗效,改善关系。这种模式适用于慢性病患者,而且更

适用于有一定医学知识的患者。

1981年,布朗斯坦教授在《行为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了两种

医患关系模式——传统模式和人道模式。传统模式即为医生具有绝对权威性的模

式。人道模式首先强调应该把病人看成一个有思想、感情、需要和权利的完整的人,应尊重患者的意志、权利和尊严,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让病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医生在医疗过程中仅扮演教育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不仅为病人提供技术帮助,更要同情和关心病人。医生应该与病人及其家庭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医患关系,这种关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患病与否完全无关。朋友式的医患关系是指医生与病人及其家庭之间建立的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平等相处、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也包括医生与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亲密的伙伴关系,这是一种特殊的医患关系模式,是医生立足于社区的工作基础。

这些是西方学者所总结的医患关系的几种模式,而在我国医疗活动中,医患关系也不外乎这几种模式,但是其行为方式与之前提出的概念有些许差异。例如主动—被动型,它不仅仅存在于重急症等病人,而且更多地存在于大部分无医疗知识的患者或者初次就诊的患者与医生的交流中。随着文化程度的普遍升高和对自身疾病有基础层面的了解,部分患者与医生的关系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逐渐可以转进为指导—合作型。而在某些慢性病领域,例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和帕金森氏综合症,一些患者在就医的过程中也逐渐学习了解到相关的知识,他们不仅对自己的病了如指掌,同时可以对患有相同疾病的其他病人给出建议,这些患者与医生的关系就成为了共同参与型。在这里有一个实例可以和大家分享(湘雅帕金森病园)。

至于布朗斯坦教授提出的传统模式和人道模式,我想在我国当今社会,大部分的医患关系仍处于传统模式。这并不是说医生要将权威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基于现行的医疗制度和医患双方数量差所产生的客观事实。我国现行的医疗制度还无法让医生成为立足于社区服务于日常的与患者点对点的伙伴关系,而是只能以治病救人为基础提供面向大众的综合医疗服务。以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为例,教授门诊一天要看60-70个号。平均下来一个病人至多只能获得5-7分钟的就诊时间。而复诊的周期一般是一个月以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接触数量众多的病人,医生也无法将每一个病人发展成朋友式的医患关系。{关于医患关系的文章}.

我们知道,医患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判别三种医患关系模式类型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多数公立医院的医患关系相对较好,但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可以从医患关系模式的角度对当前医患关系存在的问题做以下分析。

在患者方所存问题当中,首先是患者自主参与性存在虚高成分。当今,患者对于医疗行为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参与性,但其中可能存在虚高的成分。患者在诊治过程中对于检查手段、治疗手段、选择用药的自主性正在逐步提高,而患者的这种自主性与医疗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出现了某种不对称。显然,许多患者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他们对医疗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理想。其实,患者自主参与医疗活动的根本原因值得深思,其中对于医方的不信任和戒备心理也常常是原因之一,这便使得自主参与性存在虚高的成分。

然后,患者对于医患关系本质的认识影响其自主参与性。医患关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它的本质是一般诊疗关系、利益对立关系、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还是合同关系呢?人们对于医患关系的不同认识决定他们看待医疗行为的视角。一般群众对于医患关系本质的认识尚存在一些偏差。部分患者认为医患关系本质属性为利益对立关系,是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这说明在经济改革的浪潮冲击下,一些人已经将“物化”的因素融进了对于医患关系的认识之中,他们将医

患关系看作是一种商业领域的购销行为,患者进医院就像在超市买商品一样花钱买健康,以“顾客就是上帝”的心态到医院进行消费。其后果是,面对无价的生命,一旦“花钱”没有买到健康,医患之间的冲突便爆发。

此外,自付比例高和某些医务人员的逐利倾向使患者的监督心理增强。“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现在社会讨论的热点,而“患者承担不起医疗花费”成为被普遍提及的一个话题。 这说明,在实际医疗行为中,患者自付比例高和某些医务人员的逐利倾向已成为医患关系紧张较为突出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会以一种防备、监督的心态来对待医务人员。他们会时刻提防医生,以防止医生开出大处方和一系列价格高昂的检查。而基于此种心理,患者自然会更多地参与到医疗行为中,对于医生开出的各种单据做出接受或者反对的反应,以这种方式对于医疗行为进行参与和监督。

在医方存在问题中,首先是医方的权威性被动摇。当前许多就诊的患者选择由医患双方协商决定诊疗结果;而更有部分患者自己做出诊疗决定。这说明医生的权威性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已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参与到了医疗行为之中,甚至有一些患者完全取代了医生的作用,自己给自己做出诊疗决定。诚然,我们并不认为医生的权威性是至高无上的,但是如果医生的权威性过低也将对医疗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医方的逐利行为使其信任度降低。随着媒体的宣传以及对医疗行为的亲身感受,患者对于医务人员的信任度降低,防御性增强。有的患者对于医务人员不信任,而信任度是配合医务人员治疗的基础。患者的不信任将增强他们对于医务人员的防御性,因此,患者对于医生的医疗行为以及医疗决策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无视医生的权威,对医生的医疗行为进行干预甚至干扰,这种防御性行为只能使医疗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医方的法律观念相对滞后。随着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和患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依法行医、依法维权就变得非常重要。但是,医方对于执业医师(护士)法以及举证倒置等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容乐观。实际上,面对医疗这个高风险的行业,医务人员法律观念的淡漠使自身不能运用法律来行医和维权,同时也加重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医患双方关系不融洽还有政策上的原因,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严重不足,医院自负盈亏的体制,都促使患者承担了过多的诊疗费用。同时,社会贫富分化,矛盾加剧的问题在费用高昂的诊疗过程中被激化。

对于如何改善医患关系,不同的文章给出了不同的对策。经过归纳总结,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大众的医学知识水平,提高患者的参与自主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大众的知识普及程度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国民医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仍然不均,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医学知识匮乏。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就医过程中不具备参与到医疗行为的能力,并使他们对于医疗行为的风险性没有正确的认识,这对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有一定的阻碍。所以,应该提高大众的医学知识水平,使其真正具有参与到医疗行为中的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自主参与性,使其在医疗诊治过程中,能够帮助和配合医生,为医疗决策提供有效信息,使诊疗结果达到最优。

二、医患之间应彼此理解和信任,实现双赢。{关于医患关系的文章}.

和谐和诚信的社会氛围是社会良好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医疗卫生服务正常

进行的基础。医生对患者实施诊治,治疗患者疾病,与此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信誉和信任,这样一来,医生的医疗技术就有了更多可以发挥的机会。患者尊重和信任医生,并且尊重医生的劳动成果, 信任医生的医术,积极与医生配合,正确客观地看待医疗风险,敢于承担相应的风险,才能使自己的病情得到良好的治疗和控制。因此,彼此理解、信任和尊重的医患关系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它将使医患双方实现双赢的局面。

三、重视媒体作用,借助媒体促进融洽的医患关系。

在现今社会中,媒体无处不在,虽然他们在医疗行为中没有担当任何角色,却在医患关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医患双方的联系人。媒体的工作不仅是向社会报道各种大事小情,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营造一个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因此,媒体应该认清自己的责任,很好地行使自己的社会职能,在平时的工作中,客观地报道医疗新闻,不仅报道医疗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要肯定医务工作者的成绩,为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果以上对策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相信我国的医患关系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这只是文献资料给出的方法,这些对策固然是正确的,但大都是笼统的宏观的愿景。例如提高大众的医学知识水平一直是提高我国国民基本知识素质的一部分,但这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要求医患之间彼此理解信任,这也是美好的期望,真正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我想,我们作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有很多也是卫生事业的从业者。如果说要为改善医患关系作出自己的努力,那不能仅仅限于喊口号或者展望美好的未来。因此,我根据自己的看法,总结了几点对于如何改善医患关系的自己的认识。

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停止对医生和医疗事业的误读——神化或者妖魔化。我们每天都会从各种各样的渠道获取信息,例如新闻、论坛、微博、还有街坊大妈的口口相传有很多有关医生和医疗事业的讯息:有暗访的,例如公众媒体以潜伏的姿态进入医院试图挖掘各种各样的黑幕的;有调侃讽刺的,例如有段子说建议看病用支付宝付款,要服务好治好病才付款给好评的;有造谣的,例如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号称红包给得不够,产妇遭报复被缝肛门的。也有吐苦水的,例如很多以医生或者医学生的身份发帖子诉苦或者怒揭内幕的。这里面的资讯内容参差不齐。在这个资讯传播速度空前的时代,其真实性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类信息,无论是对医生和医疗事业唱红或唱黑,都会引起不明真相群众的骚动。当前社会的风气存在着很严重的人云亦云的现象,“医院收费高、医生效益好、看病要红包”也是很多人的固有印象。在这种情况下,与医疗从业者有关的资讯所引发的争议和辩论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没有任何帮助。作为卫生事业的从业者,我们要做的不止是去向公众释放善意,而更要做的是以自身的力量来阻止这些恶意资讯的传播。在无法短时间提高大众的医学知识水平的情况下,要帮助他们过滤掉妖魔化或者神化医生的信息,让他们能够逐渐接受医生也是普罗大众的一员,而不是所谓的特权阶级。以此为基础逐渐消除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隔阂,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要做的。改变既有格局是件很难的事情。但通过越来越多的接触,能逐步让彼此意识形态接近,至少能求同存异。医患关系的模式会逐渐向更和谐更人道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