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里的关羽

时间:2021-10-27 16:42:53 节日作文

篇一:《我心目中的关羽》

我心目中的关羽

在看过《三国演义》之后,我知道里面有很多的英雄豪杰。有智谋惊人的诸葛亮,勇武过人的赵云,仁义爱民的刘备,爽直粗豪的张飞```````唯独威名赫赫熟读春秋的关将军关羽在我心目中的印象是第一的。

我心目中的关羽是最勇敢的。在和庞德的对战中,庞德偷偷拉开弓,一箭射来,关羽射闪不及被射中了左臂。关羽被庞德的毒箭射伤后,神医华佗闻讯来医治,华佗看了一下,说:“关将军中的是箭毒,应该用发刀割开肉,然后用刀刮去骨头上的毒。”关羽答应了。在华佗医治中,边上的将士们连看也不敢看,而关羽却一边下棋一边喝酒,谈笑自若。这‘刮骨疗伤’正显现出他的大丈夫气概。

我心目中的关羽是坚强有义气的。在关羽被马忠将押着来见孙权,孙权劝他投降,关羽却骂道:“人与皇叔桃园结义立誓辅佐汉室,怎么能与你等反贼为伍!今日误中奸计,一死而已何必多言!”孙权只得命令将关羽推出去斩首。关羽宁愿一死,也不愿屈服。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关羽,一个勇敢、坚强、义气深重的大英雄!

篇二:《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关羽》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关羽

关云长义释曹操(资料图)

李存葆的《东方之神》(载于《十月》2002年第四期)被作者自己称为纪实文学(见《中篇小说选刊》2002年第六期该篇作品后所附作者创作谈)。我读了该“纪实文学”后的感觉是名不副实,如果可以开个玩笑的话,我宁可称它为“纪虚政论”:该作品纪录的事情大多不是史实,而是虚构的;形式上似乎侧重于历史考证,实际上依据的主要是小说和民间传说、故事;该作品并没有很强的文学性,较多地是在“纪虚”的基础上大发政治议论。

要谈关羽和三国的事情,陈寿的《三国志》应该是最重要的历史资料。而李存葆的《东方之神》(下称李文)却说,陈寿是“坚定的拥曹派”,因其父曾受诸葛亮的髡刑,在写《三国志》时掺进个人恩怨,具体到《关羽传》,则“惜墨如金,闪烁其词,语焉不详”。

陈寿修《三国志》,确实以曹魏为正统,但这并非他拥护曹魏,而是身为西晋臣子的缘故;西晋是继承曹魏的,因此他修史书,不能不以曹魏为正统。如果一定要说拥护谁的话,也只能说他拥护司马氏的西晋,与曹魏并不相干。

从有关史实看,陈寿在形式上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作为蜀汉旧臣,他在思想感情上却倾向于蜀汉,从这个意义上倒可以说他是“坚定的拥刘派”。他给自己的书取名为《三国志》,就是表明魏、蜀、吴三国对等的意思。在材料的取舍上,他对曹丕称帝时群臣百余人劝进、颂德的表文均不记载,对刘备称汉中王和即皇帝位时群臣请封之辞、劝进之表、告祀之文则大书特书,可以说明他的真实倾向。〔1〕

陈寿修史时因其父受诸葛亮髡刑而掺杂个人恩怨的说法也是没有根据的。自北魏以来,有许多学者为陈寿辩诬。其主要史实是,陈寿在西晋时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奏于朝廷,并作了一篇表,其中对诸葛亮做了公允的评价。清代学者王鸣盛综合朱彝尊、杭世骏两家之说并加以申述补充,指出:“(陈)寿入晋后,撰次《(诸葛)亮集》表上之,推许甚至,本传特附其目录并上书表,创史家未有之例,尊(诸葛)亮极矣。评中反复称其刑赏之当,则必不以父坐罪为嫌。”清代另两位学者钱大昕、赵翼也指出,陈寿对于蜀汉人物,最推重的是诸葛亮,对其称颂不遗余力,所谓因私嫌而对诸葛亮有贬词的说法,是无识之论。〔2〕

由此看来,陈寿作为修史者,其职业道德是好的;他的《三国志》,正如历代史家所公认,是一部可称为“良史”的最有价值的三国史籍。我们要探求一个真实的关羽,不能不首先从《三国志》中找史实。而李文却说,由于政治态度和个人恩怨,陈寿在写《关羽传》时,“惜墨如金,闪烁其词,语焉不详”。这一评价也是毫无根据的。李文拿《武帝(曹操)纪》与《关羽传》的篇幅相比,一个“洋洋洒洒万余言”,一个不足千字,以此证明其论点,但这种对比是没有意义的。

曹操是正统的开国帝王(故其传不叫《武帝传》而叫《武帝纪》,以示与其臣下等的区别),按照修史者的惯例,他的传记篇幅理应是最大的。而刘备、孙权虽不是正统,也是帝王,陈寿也给了他们较大篇幅。至于三国的臣子之传,其篇幅比帝王小得多,且大都是数人合为一传。《关羽传》紧接在《蜀书》的《诸葛亮传》之后,且为关张马黄赵五人合传之首,应该说是适当的,符合关羽在蜀国的地位。如果一定要比字数的话,也只应该拿《关羽传》与曹魏相当的大将传记相比,这里根本看不出陈寿有薄此厚彼的倾向。

李文说,关羽“亡命走涿州”,陈寿只写此五字,对其原因“讳莫如深”。李文确认其原因是“仗义杀人”,他叙述了民间传说的五种版本故事之一种,然后将这当成确凿不移的事实说:“正是关羽为民挥剑之一杀,才奠定了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在《关羽传》中这本应不可或缺的一笔,却被陈寿老先生给‘贪污’了。”

这贪污之说不知从何而来?假如李文能够在其他史籍中找出关羽仗义杀人的事实,还可以说陈寿贪污;然而它连一条也找不出来,只是列举了民间传说;而民间传说是不能当成确定的史实的,怎能说陈寿贪污,怎能说他故意“讳莫如深”?

在我看来,陈寿是真的不知道关羽“亡命走涿州”的原因,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胡编乱造。正如李文所引,《关羽传》详细描写了关羽“刮骨疗毒”的硬汉形象。像这样的小事尚且详细入传,如果关羽确实有“仗义杀人”的豪侠事实,陈寿为什么要贪污掉,他有什么必要“讳莫如深”?

由此看来,李文加给武圣关羽人格大厦的第一块基石,没有史实根据,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二

关于“桃园三结义”,李文一方面承认它不见诸正史,另一方面又说,经考证,这一故事是可信的,即符合史实。他举了两个理由,在我看来,这两个理由都站不住脚。{我心里的关羽}.

其一,《关羽传》中关羽对张辽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李文根据这一句话,断定说:“这足可表明,刘、关、张曾按民俗,举行过结拜仪式,且面对苍天立下过诸如‘不求同生,但愿共死’之类的誓言。”

我们只要稍微认真琢磨一下这句话,就可以知道,它并不足以表明李文断定的任何东西:首先,这里没有张飞什么事,因为提都没提他;其次,这只是表明关羽受过刘备厚恩,他立下誓言以共死报答,而与结拜并无关系。

其二,李文认为更能印证结拜说的证据是刘备伐吴。李文说,一向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刘备,却不顾诸葛亮的劝阻,一意孤行伐吴,这是因“桃园结义”要为关羽报仇的缘故。诸葛亮劝谏刘备放弃伐吴,无论在《先主传》还是《诸葛亮传》中均无记载,不知李文所说有何根据?恐怕依据的是《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不是史书,而是小说,不足为凭。

李文还说,刘备伐吴时已即皇帝位,御驾亲征而为一员大将复仇,如果他与关羽没有结拜兄弟之谊,于国于家于情于理于己于人都难以说通。这一理由实际上预先假定刘备御驾亲征是为关羽报仇,这种假定有何根据?刘备伐吴主要是因为失去荆州战略要地,他想将它夺回来。无论关羽是否被杀,这一仗恐怕都是要打的。这里还有一个可以反驳李文的证据:据《先主传》,刘备败守白帝城后,孙权主动遣使求和,刘备同意了。如果刘备真的如李文所说,是铁了心为关羽报仇而宁可抛弃江山社稷、身家性命于不顾,他就不会同意和解,而势必与对方拼个鱼死网破。刘备没有这样做,可见说到底他还是一个政治家,御驾亲征的目的是为了实际政治利益,而非意气用事。

李文说张飞“在闻听二哥遇难后,涕泗滂沱,肝肠寸断,昼夜酗酒,怒鞭部下,未待出征,便被帐下将张达、范疆杀死”。这些情节完全是根据《三国演义》得出的,而非史书所载。《张飞传》关于此事只有两句话:“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之,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张飞为部下所杀,仅此一个事实,其余均为小说家的杜撰或想像,由此也扯不到为“二哥”报仇的事情上去。

总之,被李文称为“对人类友情的最经典的诠释”之桃园三结义,没有任何史实可以说明它是确实存在的。

李文还花较多篇幅为关羽投降曹操一事进行辩护。本来投降的问题是不须辩解的:当继续战斗或抵抗对战争胜负已经毫无意义时,投降并非坏事,也不应该在道德上予以谴责。尤其是指挥官,他的这一决定可以避免许多人无谓的牺牲。但李文似乎不是这样看问题的。他举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战俘为例,认为即使社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宽容他们,他们一旦被俘而不是拼命战死,在人格上就有了生死关头的污点,永远无法还原于以前的清白。

因此,李文极力为关羽降曹辩护,想还他一个“清白”,说以他的刚烈性格,理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只是由于要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才不战死而降曹。此说没有史实根据。《关羽传》记载此事只有“曹公擒羽以归”六字,《先主传》也只有两句:“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擒关羽以归。”根本没有说关羽是为了保护刘备夫人而降曹。

关羽逃离曹营的情况,《先主传》只有六个字:“关羽亡归先主。”《关羽传》只有一句话:“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根本没有提及他保护刘备两位夫人逃走的事(实际上也不可能)。既然如此,当初投降是为了保护两位夫人的说法就不能成立。

李文说:“有史料表明,关羽降曹的条件,也相当苛刻。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条是:一旦得知刘备的下落,即弃刘奔曹。“但他没有将这些史料开列出来。我想,这些史料恐怕是不存在的。我所见到的史书记载,只有一个意思:关羽是被活捉的,“曹操擒关羽以归”。这里哪容关羽谈什么条件?李文说的史料,只能是《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料。

关于关羽在曹营的情况,李文一方面承认,《三国演义》描写的曹操对于关羽的各种赏赐并无史实根据,另一方面又说,曹操赐予关羽赤兔马和美女,“恐不为失真”。接着就将这当作已有的事实,说“曹氏赐与的十名美女,他从未染指”,以此来体现关羽不好色,是个“英雄能过美人关”的超级“人杰”。

关羽真的不好色吗?《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说:“时秦宜禄为(吕)布求救于张扬。(关)羽启公(指曹操),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三国志〉注》引《蜀记》说:“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至少有三部史籍(《华阳国志》、《蜀记》和《魏氏春秋》)都谈到这一情况,且说法相同,看来关羽确有战前索要他人妻子之事。

这三处说的是刘备归属曹操,与曹操合力生擒吕布时期的事情。秦宜禄是吕布手下的将领,关羽希望攻破下邳后能得到秦宜禄的妻子,曹操开始时答应了,后来又反悔。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关羽向曹操提出这一要求前,是见过秦宜禄妻子的,或至少是知晓对方的情况的。而最根本的情况是,秦妻是一个绝色女子。关羽以自己的妻子没有生儿子为由提出这一要求,显然不是真心话。他怎能断定秦妻一定能生儿子呢?难道别的女子就不能生儿子吗?这不过是个幌子罢了。他是看中了对方的美色。

由于他一再提出这个要求,引起曹操注意,猜想这个女子是不是“有异色”(特别漂亮),于是破城后先派人将她带来看,看的结果是将她留下自用。这也说明该女子确实特别出众,不然曹操也犯不着为她横刀夺爱。

李文说曹操“贪色”。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关羽在这一方面恐怕不亚于曹操,只是权势不及对方,无可奈何对方而已。由此观之,关羽降曹后,如果曹操果真给了他十名美女,我不敢保证关羽肯定不会笑纳和享用。《三国演义》在这一方面对关羽是大大美化了,不符合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关羽。

李文所说的电视连续剧《武圣关公》我无缘看到。李文因为一个情节(有三个女子与关羽有情感纠葛,且有私生女),而指斥该剧是“圣头着粪”,认为阻止该剧的拍摄和播放,是维护了正义。此说我颇不以为然。关羽在有妻室的情况下,又觊觎敌人的妻子,原因是对方为一绝色女子。由此看来,假设他有妻有妾,有不止一个女人,并非不符合他的性格,算不上给他泼了一瓢粪。而且我

想,该剧大约不会说自己是“纪实”电视剧,恐怕也是“戏说”之类的。现在戏说的东西多了,为何独独到关羽的头上就不行?

李文在作了上述种种“历史考证”后,得出结论说:“纵观关羽的一生,他将‘群与己、国与家、理与欲、穷与达、力与命、生与死’等那些带有警示性的人生路堑,大部分都腾越了”,是“至大至刚的人杰”,“至忠至义、至仁至勇”,这不也吹得太神乎其神了吗?根据我们知道的确切史实,关羽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溢美过誉之辞。

作为一个从政者和一方主帅,关羽在性格和素质方面有着不小缺陷。从《关羽传》看,至少有这样三条:首先,好与自家同事争谁第一,有窝里斗之嫌。马超归降蜀汉,关羽在荆州致书诸葛亮,要与马超争一个高下;幸被诸葛亮巧言回函,极力称赞他“绝伦逸群”,充分满足其虚荣心,才得以化解矛盾,避免一场内部争斗。

其次,不能妥善处理与盟国的关系,逼友为敌。关羽在荆州与曹军作战,曹操派人约孙权合攻关羽。孙权未作决断,先派人为儿子求婚于关羽之女,以试探关羽的态度。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孙权大怒,遂决定夺取荆州,与刘备翻脸。可以说,蜀、吴交恶,荆州被夺,关羽作为一方主帅,他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因素。

再次,不能妥善处理与部下的关系,导致内部生变。这是失荆州的关键。吴国大将陆逊总结关羽的性格是“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即以勇气自负、欺凌他人。屯守战略要地的糜芳和傅士仁平素被关羽瞧不起,关羽出征时两人因军资供应有时不足,被关羽威胁说“还当治之(回来后再治罪)”,心中常常恐惧不安,最后接受了孙权的诱降。孙权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取了关羽的根据地。

从个人的角度看,关羽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而这种悲剧也是由他性格上的某些缺陷造成的。无论怎么看,关羽都谈不上完美、完善或“至”什么什么。能当得起上述溢美过誉之辞的,只能是神化后的关羽。

关羽神话能够长期流传下来,并且越来越显扬,历代统治者的认可、赞赏甚至着意打造是一个主要因素。李文也承认,关羽由人到神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统治者造成的,其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即以李文的举例看一看:首先同意关羽以伽蓝护法神走上神殿的,是“弑父杀兄、奸母淫嫂、横征暴敛、穷奢极欲”的隋炀帝杨广。接连四次将关羽封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昭烈武安王”、“义勇武安王”的,是自封“上帝元子太霄帝君”降世、但却无德无能的宋徽宗赵佶,他“不惜民财,大兴土木,官逼民反”,最终为金国所掳,死于他乡。为维护关羽神圣形象,首次降旨禁演关戏的,是明代残暴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而他的后人明神宗朱翊钧,“纵情声色,不理朝政”,导致“黎庶田园不保,庐社为墟,饿殍遍野”,“为消民冤”,三度大封关公为“协天大帝”、“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禁演关戏以维护关圣形象的,也是最为残暴的雍正皇帝。而赋予关羽“登峰造极”封号“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的,是在外忧内患中束手无策、其王朝濒临灭亡的光绪皇帝。

很有意味的是,这些帝王或是暴君,或是无能昏君,或是濒临亡国丧位之君。我想,这也许不是偶然的。暴君要求臣子绝对的忠、愚昧的忠,他们将关羽作为忠的化身,以此向臣下提出绝对服从

篇三:《人们心里的关公地位》

人们心里的关公地位

关公,是中华民族最崇敬的神祗,是中国人民最信仰的神祗。

千百年来,国家遇到外敌的侵略或天灾的袭扰,朝廷会用最隆重的仪式,最虔敬的礼节去参拜他,祈望他护国佑民。

千百年来,人们受到灾祸的祸患或恶势力的欺诈,都会以最切盼的祈期望,最诚挚的姿态焚香礼拜,祈祷他扶危救困。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至圣至尊,至仁至义。凡忠君爱国,尊老敬贤之辈,都会受到他的佑护。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至清至明,至正至刚。凡祸国殃民,恃强凌睿之徒,都会受到他的惩戒。

他佑护天下农人风调雨顺。

他佑护天下商贾生意兴隆。

他佑护天下行旅路途顺利。

他佑护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家宅不安的,他为我们驱邪除祟。

人生困屯的,他为我们消灾除恶。

身罹病患的,他为我们强身祛病。

遭遇横祸的,他为我们抚慰心灵。

什么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什么太上老君,东岳紫薇,这些天上的众位尊神,距离人们的生活都太遥远了,都太陌生了。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他们在天上掌管着什么,有着什么法力,能不能保佑自己。只有关公,是百姓心目中的万能之神,是法力无边的神,而且是最亲切的神。他与百姓距离最近,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包括海外),就不会没有供奉他的庙宇。中国疆域辽阔,幅员广大,民族众多,

建筑形制和民居风格千差万别,关外深山老林中的地窝子,塞子茫茫草原里的蒙古包,东海波涛围绕的孤岛,西域世界屋脊的雪城,满蒙回藏,荒原戈壁,只要有人群聚居,就会有关公的祀庙,而且会是当地香火最繁盛的祀庙。他的祀庙几乎遍布所有的都市、城镇和乡间村庄,遍布了皇宫、官府和商贾会馆。不论规模大小,不论坐落位置,关庙里都有苍松蓊郁,翠柏葳蕤,香客川流不息,气氛肃穆庄严。

我们所有的中国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黄口小儿,不会没有祭拜过关公的经历。甚至在我们还弄不懂关公是何许人物时,就早已随着长辈们给他虔诚地磕过了头。我们把关公尊称为关老爷,或者径直就称为老爷。他仿佛就在我们的生活总,不管遇到了什么困难,什么灾变,不管心里有了什么向往,什么欲求,我们就会想到他,就会祭拜他,请他为我们驱凶降福,排扰解难。他是我们头上的青天,他是我们身边的保护神。

他是超越人间、超越自然的神灵,体现着上苍天理的公正和天道的力量。 他是审视人间、评判世事的神灵,执掌着人间正义的维护和邪恶的惩戒。 他代表了所有的神仙,是神中之神,是神上之神。

从唯物论的观点说,神是一种迷信,是一种虚幻的超自然力,是一种宗教。而关羽的神化形成却与宗教无关。即使有关,也只是宗教在借重他,而不是关羽在借助宗教。关羽之成为神,成为东方之神,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心中的神性存在,不是靠了宗教,而是人民对关羽精神人格无比崇拜和敬仰的必然,是人们文化心理的凝结,是人民普遍愿望的达成。关羽的精神人格,世所罕匹;他所继承的春秋大义,虽然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时代进步的愿景,但对处于世俗社会中的具体的个人来说,对物质享受追求越来越高的人们来说,实在难以企及。于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关羽就成了人们心中至圣至神的精神寄托,成了人们精神家园宝贵的珍藏,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偶像。

对崇高的敬畏和向往,是人类的共性。

关羽,不是一般意义的神灵,而是华夏之魂,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篇四:《另我感动的历史人物——关羽作文600字》

阅读了经典名着《三国演义》,欣赏了经典电视剧《三国》。历史人物关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集英勇、智慧、忠诚、仁义为一身„„让我深深感动。 “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京剧,红脸在人们的心中成了忠义的化身。关羽留着长长的胡须、枣红色的脸、丹凤眼、卧蚕眉,骑着赤兔追风马、手持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英气逼人。关羽不仅形象高大,他的事迹也脍炙人口,像“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放走“败走华容道”的曹操的故事,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经久不衰,这一切无非体现了关公的非凡魅力。 “刮骨疗毒”讲述了关公攻打樊城是,被一支暗箭所伤,而且剧毒,于是请来名医华佗,当时关羽正在下棋,华佗让人把关羽绑在柱子上,并用布遮住眼睛,因为是刮骨疗伤,怕关羽承受不了疼痛,谁知关羽却要求边下棋边疗伤,关羽却见对方迟迟不肯落子,就催促一声,谁知,对方的手伸进棋盘里,剧烈地抖动着,刚拿起来一点,就马上又掉下,惊得棋都拿不稳了,治疗是关羽没有喊一点疼,让人惊呆了,而我却感动不已! 关羽最重情义。一次他立了军立状去捉拿曹操,关羽强大的队伍终于跟曹操的残兵碰面了,但是狡猾的曹操说关羽欠他情分,关羽虽报答过一次,但还不够,由于关羽重情义,也不想欠曹操,于是放了曹操,要知道他可是立了军立状的啊,违反了军纪,只能被处死,这种对死得坦然,难道不让人敬佩吗? 关羽的英勇、智慧、重情义另我感动,他是我心中永远的英雄,不愧称之为“武圣”! 抚琴小学五年级:袁晗希

篇五:《关羽的性格毁掉了自己》{我心里的关羽}.

关羽的性格毁掉了自己

蜀汉大将关羽是个过于多情的人,对刘备忠心耿耿,对手下人格外体恤,不过因为多情往往公私不分,因为刚愎自用看不起别人,也给蜀汉大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同时自己也白白的送了性命。

关羽首先极其容易冲动,小说中记载: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兄如此,便不敢动。可见冲动是魔鬼,如果不是刘备劝阻,很可能酿成大祸。

其二,关羽非常傲慢,对老将黄忠极其无礼。刘备自称汉中王,关羽被封为五虎大将之首,领前将军,一听说黄忠被封为后将军,也是五虎大将之一,非常恼火,说:大丈夫如何与老卒为伍?如果不是前来下旨的费诗能言善辩,关羽不知道会出什么幺蛾子。其实黄忠虽然老迈,却极其英勇,定军山腰斩曹魏大将夏侯渊,一时间声名显赫。{我心里的关羽}.

其三,关羽喜欢戴高帽子。当时水淹七军,擒了于禁,斩了庞德之后,关羽自尊心膨胀,恰好东吴下书,陆逊写道: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廪良规。又说: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参见井陉之战),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倘明注仰,有以察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陆逊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在书中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赞赏他的功德,结果关羽看后心花怒放,居然放松了警惕,才有大败。

其四,捉住曹操,居然不杀,明显的公私不分:操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

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

关羽身为蜀汉名将,刘备器重,认为是股骨大臣,结果因为自身原因,失掉了荆州,也让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失去了屏障,看起来不良嗜好害死人呀。

篇六:《中国文学经典赏析——我看《三国演义》之关羽》

勇猛刚直 赤胆忠义{我心里的关羽}.

——我看《三国演义》之关羽{我心里的关羽}.

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班级:对外汉语系08级01班 姓名:陈楠楠

勇猛刚直 赤胆忠义

——我看《三国演义》之关羽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一幅三国时期的悲凉的历史战争画卷。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这一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下,全书除了描述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之外,还刻画了多个个性鲜明脍炙人口的人物。

从小到大多次读《三国演义》,都会被其中的各个人物以及战争战术所吸引,每次读来都欲罢不能,意犹未尽。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孙权、周瑜、赵云等,书中成功刻画的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中,尽管人们或欣赏本书作者罗贯中极力维护的汉室枭雄仁君刘备,或推崇雄才大略、文武兼备、“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或欣赏有经天纬地之才、神机妙算的贤相诸葛亮„„而我最欣赏的却是关羽——这一作者眼中“威猛刚毅、义重如山”集忠义勇武于一身的大丈夫!

我之所以欣赏关羽这个人物,除了他是罗贯中刻意刻画的“义”的化身,勇猛刚毅,赤胆忠心之外,他的刚直是我最欣赏的。刘备虽仁,也有“乐不思蜀”耽于美色的时候;曹操虽文武兼备雄才大略,也有在作战时寻美姬的想法。只有关羽,让我印象最深刻最最欣赏他的地方就是他投降曹操期间,面对美色金钱自岿然不动,敬重二嫂犹如长兄!虽最终因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被孙权所杀,这个人物在我心中依然是最高大正直最值得敬重的!

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公元161年生,河东解良人。书中提到他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杀之后逃难江湖,于184年黄巾起义时逃至涿郡遇到刘备、张飞打算正召集人马,便跟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时年23岁。书中描写关羽出场时是“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后打造武器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82斤。

关羽是三国时代中武力数一数二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侧重刻画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对付黄巾军时先斩程远志,后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而闻名于诸侯,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这都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单挑战斗。公元200年刘备偷袭徐州,杀死徐州刺使车胄,关羽驻守下邳,这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关公赚城杀车胄”。同年曹操东征,击败刘备,关羽被俘约法三章带刘备家眷投降曹操,曹操惜其勇武慕其忠义因此待他十分礼遇周到,拜为偏将军。公元201年,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文丑在白马攻打刘延,曹操派关羽张辽迎击,关羽于万众之中斩杀颜良诛杀文丑,取下他的首级回到阵中,袁绍诸将无一人敢阻拦。因此关羽被献帝封为汉寿亭侯,并尊称为“武圣”。关羽攻打樊城时中曹仁军毒箭,每逢阴雨天骨头便疼痛,关羽接受名医华佗建议刮骨疗毒,并在不打麻药刮骨时举杯畅饮,谈笑自若。足见其大丈夫气概!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卫的樊城(湖北襄樊),曹操派于禁、

庞德率领七军援助曹仁,结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处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庞德被关羽斩杀,自此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曾因欲避关羽锋芒而从许昌迁都,后因司马懿、蒋济力阻并建言鼓动孙权袭击关羽后方。在此之前孙权曾派使者到关羽处,希望娶关羽之女为子媳,而关羽没有遵照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之言,侮辱来使,惹孙权大怒。同时,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屯兵公安,由于平时关羽对他们轻视而造成忌恨,不尽力供应军需,在听闻关羽还当治之之言后勾结孙权,袭取关羽后路,曹操派大将徐晃增援曹仁,关羽攻打樊城失利,引军退回时江陵已被孙权夺取,关羽军溃散,关羽及其子关平被孙权斩于临沮,享年58岁,蜀汉后追谥关羽壮缪侯。纵观关羽一生,无愧于戎马生涯,历经百战,而最后却输在他的弱点“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鲁迅曾评三国演义里的关羽:“惟于关羽,特多好语”。宋、元时期关羽被尊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时期被尊为“大帝”,四处立庙。关于关羽的武力是无可非议的,他“温酒斩华雄”,仅一合斩颜良,战不二合斩文丑,五关六将等无名下将则必说了,他能在老年勇战庞德也可以看出他过人的武力。有对联赞关羽:

匹马斩颜良

河北英雄丧胆

单刀会鲁肃

江南文武寒心。

对于关羽的忠心在书中也有多处可以体现。简单举一处笔者印象最深刻的。在与主公刘备失散投降曹操期间,惜才敬才的曹操尽其所能对关羽实行各种礼遇,各种讨好。美女、黄金、府宅、锦袍,面对这些,关羽自“富贵不能淫”,讲锦袍穿在刘备赠予的就战袍之下却欣然只接受了有“马中赤兔”之称的赤兔马,只因其能在得知大哥下落之时可以尽快与之会合。在此期间,对二嫂也依然敬重,凡事都向其禀告。得知刘备投奔袁绍处后,在向曹操辞别多次未果之后,只身带二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去寻刘备,此处对于过关过程的描写之引人入胜自不必说,读到此处相信无人不会被关羽的忠诚所感动!

再来说关羽的“义”。在《三国演义》中,因为罗贯中亲刘贬曹的立场,而关羽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因此,书中对于关羽的“义”的刻画是最多的。关羽的一生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他的一次投降和一次不降,有意思的是,这两次截然不同的选择都是其“义”的表现。

下面我们看关羽第一次的“降”。关羽在下邳附近为曹操大军围困。书中借张辽之口说关羽若不投降而战死的话将有三罪:“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并说暂时投降有三便:“一者可以保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在这个背景下,关羽提出三约,才有了后来“身在曹营心在汉”和“千里走单骑寻兄”的义举。如果投降都说“身在曹营心在汉”“留有用之身”的话,一切的投降便成为正当的了。

而且关羽之降是“降汉不降曹”。即便是降曹,曹操与刘备在当时的割据混战中也是分合无常,随时有可能因为情况的变化而成为朋友的,这也正是后来曹操不杀关羽并允许关羽千里寻兄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关羽的这次“投降”是在不违背国

家民族大义的前提下成就了兄弟之义。

我们再看关羽第二次的“不降”。关羽镇守荆州时,刘备已正式建立蜀汉,蜀汉与东吴和曹魏之间是敌对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关羽不仅是作为刘备的义弟镇守荆州,而且是作为蜀汉重臣,被交之以国家重任。面对诸葛瑾的劝降,关公的回答是:“安肯背义投敌国乎?”这时刘备已自立为汉皇帝,以汉之正统自居,此时,任何不归顺刘备而与之对抗的势力便都是“汉贼”,况且,关羽作为蜀汉重臣,没有完成所交付的国家重任,丢了荆州,即使能够再回到蜀汉,如果不自领一死,就会让刘备背上“因私废公”的不义之名,因此作为战败的英雄,关羽已是不得不死。关羽心里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他选择死,而不是降。因此这一死不仅是成就了国家大义,也是成就了兄弟之义。

纵观关羽一生,重情重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却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死时五十八岁。一生后人有诗叹道: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篇七:《关羽的故事》

关羽的故事

关羽(约162-220年),字云长(原为长生),司隶河东解人(今山西省运城市),约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刘备的重要将领。关羽最为特殊之处是其倍受中华文化历代推崇,由于其忠义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众尊称为关公、关老爷,又多次被后代帝王褒封,直至“武帝”,故也被称为关圣帝君、关圣帝、关帝君、关帝等。道教奉为五文昌之一,又尊为“文衡圣帝”,或“协天大帝”、“翊汉天尊”。中国佛教界奉其为护法神之一,称为“伽蓝菩萨”。民间由于《三国演义》等传统作品的影响,普遍认为关羽与刘备、张飞是结义兄弟,关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称其为关二爷、关二哥,直至现当代的某些社会群体与场合中,仍然经常出现祭拜关羽的情况。

1.桃园三结义简介: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2.温酒斩华雄简介: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非常得意。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袁绍认为关羽不过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曹操听了,十分欣赏,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上说:“等我回来再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杯中的酒还没凉呢。

3.败走麦城简介: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军,军威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

东大将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时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逐渐离散。关羽孤立无援,坚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逃走,只有十多骑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断了关羽各路,在临沮捉获关羽和其子关平,随即将其处死。

4.斩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