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墙上的斜阳

时间:2021-10-27 10:10:07 节日作文

篇一:《遥忆南京》

遥忆南京

韶华易逝,岁月匆匆,转眼间为了求学之路离开六朝古都——南京,已经近一年半的时间了。记忆的长河里,却还会时时浮现出她如梦如幻的影子,让我莫名的感伤。是因为她太过美丽,还是因为留在那里的有太多关于青春的记忆„„南京,我只想对你说,对不起,这些有点迟来的文字。

在我眼中,南京像一个铅华洗尽的落寞贵族:度日平和、举止徐然,却掩不住眉宇间隐约闪现的高贵气息。她既有北京的雍容大度, 又有苏州的妙曼温婉,既有西安的古朴淳厚,也有上海的气宇轩昂------“昨夜月明江上梦,逆随潮水到秦淮”: 六朝古都的气势交织了秦淮河的涟漪,千载繁华的风度致映著老城墙的斜阳。南京就醺醺然地在这波光夕照里,看归飞的“堂前燕”,听《后庭》的遗曲。

喜欢南京的醇厚独特。她既有丰富的底蕴,又有恬淡的外表。她没有上海一身凌厉挥斥的贵族气盛,也无北京声势咄人的王者骨傲。不张扬,不满街时尚,不嘈杂,也不疯狂,就如南京人所自我描述的如大萝卜,质朴、殷实又温馨。紫金山、明孝陵、孝陵卫、明故宫、大行宫,每个地方显示出恬静如水,温柔宜人,从容而悠闲。

尽管每座城市都可以建设得摩登与豪华,却不是每个城市都曾是六朝古都,都曾沉淀如此丰满的过去。南京的秦淮河畔,看垂柳依依,听琴声宛然,仿若步入昨日烟尘。 南京的名称始于明代,城市的大体雏形也成于明代,距今已经有2400多年的历史。最近的1700年来,南京曾是十朝都会,六朝金粉之地。历史的厚重,文蕴的深厚,宜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当今的中国各大城市中是鲜有能与之媲美的。曾在南京生活近20年的我,也有着对南京在城市区位方面的印象——如果以绵延35公里的明城墙为界的话,那么其实南京可以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是明城墙圈内的,外城则是衍生出去、规模扩大了的当代南京。 从玄武湖隧道下沉广场、玄武门等明城墙的几个标志性出口,沿着大树参天、绿荫笼罩的玄武湖畔,一路前行,你会感受到对南京烙印最深的明文化。明城墙上刻有烧制人名字的古老墙砖、明孝陵太子陵的残垣断壁、毁于战火的明故宫的武朝门遗迹、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公园遗址„„这一项项承载明王朝二百年浓重的历史见证,分明在诉说着先人那些鲜为人知和尘封已久的往事,和人世间曾经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在南京待的久了,节假日或者忙里偷闲时,沿着繁华的都市街道闲逛或者郊游时,一不小心就会撞上城市的另外一道文化盛宴—民国文化。依钟山(紫金山)而建的中山陵,临近的音乐台、宋美龄别墅;总统府、国共谈判时周恩来总理居住的梅园新村;沿着南京繁华商业街湖南路后面的民国旧的使馆区等等„„这些遍布大街小巷、角角落落的民国建筑,会让喜爱中国近代史的游客,着实地过上一把瘾。

南京还有着大大小小、为数众多的寺庙,城市高大水泥建筑物的丛林掩盖不住他们千百年来历久弥新的光泽,不仅是因为他们大多依山而建,更重要是在各种冲突交织、各种关系混杂、各种欲望张扬的当代,他们仍然拥有着众多的信徒。“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当年寺庙之众多,香火之繁盛。灵谷寺、鸡鸣寺、静海寺、夫子庙、栖霞寺等等遗留下来的国宝级文物建筑里面,香火依然缭绕,香客依旧每日络绎不绝。

其实,南京的文物古迹还有很多,比如乾隆六下江南五次登临的燕子矶、记载着南京土风民俗的甘熙故居、天文爱好者的天堂—紫金山天文台、金粉之地的秦淮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故居„„一个旅游者,如果想零距离地尽情体味南京的万种风情,没有一个礼拜的时间是无法尽兴的。

南京,处在中国南北方分界线—淮河流域,略靠南面。因此他既有着北方的阳刚、巍峨,也有着南国的秀美、婉约。

沿着玄武湖畔,或者中山陵园区,或者繁华市区的大街小巷,总是有着参天的大树和为数众多的花坛、园林相伴相随,整个城市仿佛就是一个大园林,人在街中走,如在画中游。南京的绿化是全国出了名的,走在大街上,即使是再大的风,都不夹杂着一丝的尘埃,也难怪全国卫生城、园林城市以及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等荣誉都颁给了她,“人文绿都”的别称也就成了凡去过南京的众多游客的共识。

每个黄昏,在堪称南京城市中心最大的免费公园—玄武湖公园旁边,制造嗡嗡声的抖空竹队伍、吼出嘹亮歌声的市民合唱团、弹奏悦耳器乐的自由乐队,呼应着来回散步的市民,映衬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呼吸着杉林氧吧释放的新鲜活氧,活脱脱的一副当代“清明上河图”。

在南京生活的20年,也是我岁月的年轮从出生到20岁的过度阶段。道家把一个人的命运分为“十年一大运,五年一小运”,这样一说我在南京便是度过了2个“大运”,我一生中最值得留恋的“青春的尾巴”也留在了南京。

南京,山环水抱,葱笼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蟠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炼,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蔟,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说起南京,仔细想来,最爱的还是中山陵。因为她是城市中的难得的一快“净土”,很难想象在国际化大都市之称的当代南京,竟然还有一块保护近完好的原始森林。南京市每年必办的两个旅游节——春天的梅花节、金秋的桂花节,都是分别在中山陵的梅花山和灵谷寺进行的。我时常坐在中山陵的参天大树中间,望着从树中间折射到绿草地上的斑驳的阳光,思绪经常会飞得很远。我想,不管这个世界如何沧桑变化,总有一种情怀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人类普适的价值观——真诚、友爱、善良、宽容、民主、多元、和平、自由等等。它们绝不会因为时空的变化而变质,因此,于大地它们是根本,于人类它们是灵魂。人其实最可贵的是能够在自己心灵的最深处,留一块永远属于自己的“净土”,它始终会承载自己的理想,折射人性永远的光芒。

很长时间以来,就想写一点关于南京的文字,这个念头在心中已经盘恒数年,在离开南京来到扬州近一年半的今天终于实现了。现在心里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感觉到对得起我生活了这么多年的美丽南京,对得起留在南京山山水水、角角落落的关于人一生中最最值得留恋的那些青春的记忆。孟子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么我想,南京和扬州的4年求学之路的生涯正如人世间的两道绝世佳肴,可轮流品之而皆不可弃。

篇二:《西安古城墙》

西安古城墙

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墙长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有专家认为,古城墙是这座十三朝古都地面之上最辉煌的建筑遗存;其价值可以说无以伦比。

据精确测量,西安古城墙全长13.912公里,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其中南城墙4256米,西城墙长2706米,覆盖于隋唐时期的皇城之上,并分别向东、向北延长约1/4;东城墙2886米,北城墙长4262米,为明洪武年间修建。整座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中世纪古城堡。

可以说,古城墙上的每一块城砖,犹如古书函,是解读这座十三朝古都的典籍呢。 据史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可见,早在4500年前,城墙作为传统的防御设施,伴随着城市同时产生。有3100年建城史的长安,历代都修筑城墙。无论周朝的沣、镐,还是秦时的咸阳,汉代的长安,都曾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毕竟,“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些古城墙大多沦为历史的尘埃,留下的,也不过是历史的遗迹,仅供后人于废都斜阳中凭吊。而现存的这座古城墙,始于隋唐,明时重新修筑,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面整修。它仿佛一位睿智的老人,穿过历史的迷雾,向人们诉说着辉煌的过去„„ 隋文帝开皇二年〈公无582年〉,以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为都城建设总设计师,开始修建宫城和皇城。第二年完工。继之营筑郭城。唐王朝建立后,仍以大兴城为首都,改大兴城为长安城。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高宗委派工部尚书闫玄德负责,在春、秋两季,先后修建唐城外部城墙和东、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门及城楼。外部城墙周长36.7公里,其宽9~12米,高5米多。其时,全城面积84平方公里,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全城划分109个坊和东、西两市。正如白居易所描述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唐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城,五风来仪,俨然世界文明中心。

唐末,黄巢起义,于公元881年攻占长安。后唐政府军很快收复长安。史载“黄巢力战不胜,焚宫室遁去”,几乎同时“官军暴掠,无异于‘贼’,“长安室屋及民,所存无几”。然而使长安城受到毁灭的,则是朱温迫使唐昭宗迁都。不仅皇帝百官和士民百姓迁徙,朱温还拆毁长安的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拆下的材木都由渭河和黄河顺水而下,运到洛阳,唐城沦为废墟。驻守长安的节度使韩建,改建长安城;舍弃了原来的郭城和宫城,以皇城墙为新的长安城墙。至此,巨星渐渐失去光彩。元以降,沦为西北边一座重镇。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其次子朱樉为秦王,镇守长安,并改名为“西安”。洪武三年〈1370年〉,宋国公冯胜主持修复西安城,对皇城加以修葺,历时8年之久。明城墙呢,其南城墙和西城墙在隋唐皇城墙的基础上,加高加厚,并分别向东、向北延长四分之一;东城墙和北城墙,则拆除另建。明隆庆年间〈1568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为原来的明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清乾隆年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整修城楼,增砌包砖,并完善了排水系统。至此,这座城墙才得以延存下来。

西安城墙是明朝出年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高筑墙、广积粮、

缓称王”的指导下,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自建成后历经三次大的整修。明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源主持对城墙和城楼作了整修;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环城公园,从而使这座古建筑焕发了昔日风采,成为西安的一大旅游景观。

追忆历史: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落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鲸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隋代。 特点: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 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游览西安古城墙,对形象具体地了解古代战争、城市建设及建筑艺术都很有意义。城门名称由来:西安城墙从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门发生种种变化。细数这些城门的名称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丧衰。

雄伟壮观的西安城墙已成为市区最吸引人的观光胜地之一。笔者曾陪同外宾多次来西安访问,无不赞美城墙之伟大。一位泰国客人说:“在北京登长城,看故宫;在西安登城墙,看兵马俑。”日本天皇和皇后访问西安时,特意登上西安城门,一览古城内外风景。

篇三:《南京的城墙》

南京城墙又称南京明城墙,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是明朝初年在都城南京修筑的城墙,当时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郭四重,现在通称的“南京城墙”一般特指其中的内城城墙。内城城墙东傍钟山,西据石头,南凭秦淮,北控后湖,周长35.267公里,现存基本完好的明城墙23.399公里[1],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城墙,是中国少有的保存良好的古代城墙,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古代建筑。 南京城在刚建成时共有四重城墙,由外向内分别为外郭(外城)、内城(京城)、皇城和宫城。外郭大部为夯土城墙,原有18座城门,周长约60千米,约20公里为砖造,早已湮没无存,仅余城门的地名流传至今。内城为“土筑砖包”,夯土筑成的城墙外由城砖或条石包砌。内城因地形而建,呈不规则状,突破了以往都城为方形的城制。内城原本开有13座城门,与外郭城门合称“里十三,外十八”。内城在20世纪50年代时仍大体完好,但是在其后20年间遭受严重破坏,现存长度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二。内城原有的13座城门,历经战火、破坏以及改建之后,现存的明代城门还有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神策门(和平门)和清凉门,其中除神策门还保留有清朝时修建的城楼之外,其他城门的城楼都已无存。

南京明城墙的建造被形容为“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体现了“天人合一”、“皇权天授”等思想。民间传说南京城墙是“宝葫芦”形,有专家研究认为是“非方、非圆的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呈宫扇形”。最新认为:南京城墙是依照天上南斗星与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2]。

南京内城东南从武定门到中华门城墙拐角

处的一段城墙,1930年代航拍。

1373年6月21日,明朝皇家档案记载明

城墙长度为“周一万七百三十四丈二尺”,折合今制为34.349公里;2005年江苏省测绘局与南京市文物局合作利用新测量技术进行的最新测定显示,明城墙筑造完成时长度为35.267公里[3]。南京城墙保存下来的部分大约有25千米[4],是中国城市中最长的城墙,但是由于被分割为不相连接的几段,完整性不及西安城墙和开封城墙。

南京内城原来开有13座城门:正阳门 (南京()民国时改名光华门,已无存)、通济门、聚宝门(民国时改名中华门)、三山门(俗称水西门)、石城门(俗称旱西门、汉西门)、清凉门、定淮门、仪凤门(民国时改名兴中门)、钟阜门、金川门、神策门、太平门、朝阳门(民国时拆除另建中山门)。20世纪初,陆续又增辟了草场门(1908年)、丰润门(1909年,今玄武门)、海陵门(1913年,今挹江门)、武定门(1929年)、汉中门、中央门、小北门(1931年)、新民门(1934年)、雨花门(1935年)、 中华东门、中华西门,到1930年代,南京的城门已经增加到24座。此后,1952年增开解放门,1992年增开集庆门。

[编辑] 正阳门

主条目:光华门

1889年的正阳门

正阳门是南京城的正门,但这座城门并不在南京城

的正南方,而是偏于东南。明初,朱元璋在原南唐金陵

城的东侧新建了宫城和皇城,在宫城和皇城之外又建了

一道城墙。这道城墙的南面墙与原金陵城东侧城墙的中

部在通济门附近相接,这面城墙的正中就是正阳门,因{明城墙上的斜阳}.

此正阳门是南京南面城墙3座城门(正阳门、通济门、聚宝门)中最靠东的一座,它在通济门以东1450米、朝阳门(南京城东门)西南2590米,与皇城和宫城的正门形成一条纵贯城东的南北中轴线,正阳门就出在这条中轴线南端的起点上。正阳门是京城的正门,城楼高大,过去认为它只有1道瓮城,在规格上低于设有3道瓮城和4道城门的聚宝门、通济门和水西门,但新近发现的史料显示正阳门可能设有1道外瓮城和2道内瓮城[5]。

1931年,正阳门改名为“光华门”。1955年至1962年间,光华门周边的居民和工人为建造房屋,拆走了大量的城砖,致使这个城门和两侧的城墙被毁。光华门仅作为地名保留下来,指原光华门内御道街、大光路、光华东街十字路口,以及光华门外光华路(石门坎)、大明路附近一带。2006年10月20日,光华门西侧的一处工地出土数座不同时代的古墓和一段明城墙的墙基,

这段明城墙遗址

将原址保护。从正阳门至中山门的护城河非常宽阔,现在称为月牙湖。正阳门外跨护城河的桥梁名为夔脚桥。

[编辑] 通济门

通济门旧影,有3重船形内瓮城、4道城

门。通济门南面东水关,秦淮河从水关下入城

通济门位于南京城南面的城墙上,东面是

正阳门,西面是聚宝门,前临秦淮河。和聚宝

门、三山门(水西门)一样,通济门属于规格最高的3座城门之一。通济门有独特的3重船形内瓮城和4道城门,是南京城门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通济门1950年代被拆除,今天只能从沿用的地名通济门内、外大街来确定原来城门的位置。 通济门位于南京城南面的城墙上,明初沿元集庆路旧东门截城濠而修建,坐北朝南,南面为东水关(上水门),西南面为聚宝门,东面为正阳门,走进城门内,西南为商业区,东南为皇宫,通济门为南京13座城门占地面积最广的一座城门。通济门建有内瓮城三座,呈船型,有主城门与内瓮城城门四道,呈直线而设,皆为青条石砌筑,瓮城周长约690米,立面城宽约90米,主城门建有城楼和闸楼,内瓮城上建有闸楼,主城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上城马道、步道一条。

1645年,清军主力渡过长江占领镇江,直逼南京。6月3日夜,刚刚表示要带头拼死守卫南京城的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嵩由通济门出逃,连辅佐他的马士英都不知道。15天后,弘光帝被捕,清军特地押他回宁从通济门入城,沿途南京市民无不唾骂。

1928年夏,曾有人提议将通济门改名为“共和门”,以纪念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开创共和之伟业。共和门之名曾一度被使用,但未被国民政府正式命名。 1957-1963年,通济门连同东面城墙被拆除,今天只能从沿用的地名通济门内、外大街和旧九龙桥来确定原来城门的所在,通济门前的护城河为秦淮河,通济门外跨护城河的桥梁名为九龙桥。此为我在百度百科上编写条。通济门城下门券四层,每两层门券间设有瓮城,本门冲要面向大道,外有九龙桥,旁为东水关,此地为秦淮河与明城濠合流处。1958年拆除。

[编辑] 聚宝门

主条目:中华门

中华门瓮城,镝楼为近年复建。

中华门是南京城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内外

秦淮河之间,原名“聚宝门”,是中国现存最大

的城堡式瓮城,也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明城墙上的斜阳}.

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堡垒瓮城。中华门门内是内秦淮河,以镇淮桥连接自南唐以来历经千年繁华的中华路;门外是外秦淮河,以长干桥连接雨花路。

聚宝门是在南唐都城南门的故址上重建的。传说门下埋有江南富户沈万三的聚宝盆,1931年改名为中华门。此门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共设三道瓮城,由四道券门贯通,首道城门高21.45米。并有马道可骑马登城。各门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在仅存闸槽和门位遗迹。瓮城上下设有藏兵洞13个,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14个,可在战时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据估计可容纳三千人。

聚宝门是南京京城城墙的正南门,坐北朝南,据说明初建筑南京城聚宝门时,砌起即塌,屡次修筑不成。有人说地下有水怪在作祟,向朱元璋献计,借用沈万三的“聚宝盆”,填在城坍处,城门才顺利建成,因而把此门称作“聚宝门”。其实,聚宝门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城门外有一座聚宝山(今称雨花台)而得名。

聚宝门原为南唐都城至宋、元金陵城南门旧址,后明初改扩建而成,城堡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通济门建有内瓮城三座,呈长方型,有主城门与内瓮城城门四道,首道城门高21.45米,各门原有双扇木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闸内有藏兵洞27个,战时用以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主城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上城马道、步道一条,可用于运送军需物资,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 。除木结构毁坏外,砖石结构基本完好。它宏大的规模和巍峨的雄姿,世所罕见,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军事角度上看,工事坚固适宜攻守,是研究我国军事史的实物资料。遇有敌人强攻时可

将敌兵放进城门,然后关起各道城门把敌军截为三段,分而歼之,似如“瓮中捉

鳖”

据称聚宝门的石质门槛,“高二尺许,长一二长,黑黝如铁,名为活子午石。”乃外国使臣赴京的贡物。每日自子至午,石长一分,每日自午至子,石缩一分,故称此名。由于数百年长期经人磨踏,近已不存。

1995年,结合中华路、雨花路改造,在中华门城堡周围,建成了中华门广场,新增绿化面积近万平方米。 聚宝门原为南唐都城南大门,历朝扩建,宋代创建瓮城和券门。民间有朱元璋借聚宝盆的传说,因而将此门称聚宝门。传说不是历史,实际上聚宝门是因为它正对聚宝山(雨花台)而得名。本门连通繁华的商业大道,门下门券四层,三道瓮城,设27个藏兵洞,可藏兵五六干人.城门最为雄伟壮丽,显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气势,令古今军事家叹为止。1928年改名中华门,1931年改筑城门,拆掉左右城段,准备开中华东西两门,未成功。

[编辑] 三山门

三山门是南京城西面最重要的一座城门。三山门西临秦淮河,是旧时由水路出入南京城的交通要道,原为南唐金陵城西大门“龙光门”。明代初年这座城门改建为3道船型瓮城、4道门洞,是南京城规格最高的3座城门之一。紧邻三山门的西水关是内秦淮河出城的水门,因此三山门又称“水西门”。三山门瓮城在1955年被拆除,瓮城遗址在2010年被重新发现。[6]现在三山门原址一带是升州路、莫愁路、虎踞南路、水西门大街和凤台路交汇的交通枢纽。 三山门原为宋元旧门,明重建时,因为它正对城外三山,故改称三山门。清代又改为水西门,本门为西出要道,连通繁荣的商埠,城下门券四层,右边是西水关。民间传说朱元璋夺取集庆后,陈友谅率数十万大军来争夺,刘基一夜造三桥,又把三山门的门栓从里搬到外,使陈军陷入迷魂阵,朱元璋遂在三山门一带大败陈友谅。1958年后被拆除。

[编辑] 石城门

石城门是南京城西面的一座城门,俗称“旱西门”或“汉西门”,南面是俗称“水西门”的三山门,北面是清凉门。该门原为南唐京城的大西门,1366年,朱元璋下令改筑应天府城时,利用原有的大西门并加以扩建,增驻瓮城。石城门由二道瓮城,三道城门组成,三门直对一条直线上,构成南京西部城防的要地。石城门也是南京保存至今的4个明代城门(聚宝门、石城门、清凉门、神策门)

篇四:《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

南京明城墙风光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