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的孙子有几个

时间:2021-10-27 08:22:23 节日作文

篇一:《刘少奇俄籍长孙》

刘少奇俄籍长孙:见过祖父一面 父亲卧轨自杀

2014年阿廖沙在广州工作室中。 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1960年,刘少奇和索尼娅、阿廖沙姐弟。阿廖沙 供图

1960年,刘少奇和阿廖沙。阿廖沙 供图

1960年,刘少奇和索尼娅、阿廖沙姐弟以及阿廖沙的妈妈和外公。阿廖沙 供图

2014年,阿廖沙与妻子、儿子、女儿在广州。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对话动机】

11月24日,刘少奇诞辰116周年,回湖南宁乡花明楼参加纪念活动的阿廖沙闯入公众视野。新京报对话刘少奇的异国长孙,他讲述刘氏家族和自己的故事,以及在历史大风云之外,他如何面对这一身份,如何看待中国以及如何搭建中俄交流的桥梁。

【对话人物】

阿廖沙 1955年出生,俄罗斯人,中文名字刘维宁,刘少奇长孙,现居广州。

阿廖沙脸部轮廓清晰,鼻梁挺直,上唇蓄着一丛俄式小胡子,说话时直视对方的眼睛,神情里透着些谦逊诚恳。

典型俄罗斯面庞的背后,有一个中文名字:刘维宁。他是刘少奇的长孙。

阿廖沙出生于莫斯科。父亲刘允斌是刘少奇的长子,14岁时来到俄罗斯求学。

相比起成年后逐渐显露的俄罗斯人基因,阿廖沙5岁时的模样更有中国男孩的特质:他展示了与祖父刘少奇第一次相见时的合影,那是1960年,他穿一双有些破旧的鞋子,裤子的腰带有些松垮,直往下掉。 被高大的银发老人紧紧搂住亲吻面颊时,阿廖沙的圆脸庞带着点羞涩,看起来像中国的年画娃娃。 这张照片和刘氏家族其他成员的合照一起,被阿廖沙从俄罗斯带到中国,放大后仔细保存。每一张照片见证着不同的历史。

尽管与俄罗斯姑娘玛拉结婚,并育有阿廖沙和索尼娅,为“建设新中国”,刘允斌还是在父亲的召唤下于1957年回国。

原本这一家人保持着信件往来,但随着中苏局势的变化,身处莫斯科的阿廖沙一家,逐渐与祖父刘少奇和父亲刘允斌失去联系。

多年后,阿廖沙听闻了中国亲人在“文革”时的遭遇:1969年,刘少奇悲惨离世;至于刘允斌,1967年的一个冬夜,人们在包头郊外发现了已卧轨自杀的他。

阿廖沙的际遇与祖父和父亲全然不同,在异国,他顺利读书、工作,始终与妻子、儿女生活在一起,退役后来到中国,创办了一家为中俄贸易服务的机构。

作为刘少奇的长孙,他希望能和中国多些联系。在广州的办公室里,四处摆放着和刘少奇有关的书籍和照片,他想让更多人了解他的家族史。“这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他使用了一个中国化的表达:“正视历史,才能立足当下。”

唯一一面

他热烈拥抱并亲吻了我

新京报:最近是刘少奇诞辰116周年,你去了宁乡花明楼,你祖父少时成长的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

阿廖沙:2003年,我第一次回中国就去了宁乡,那时对祖父了解并不多,花明楼的一切都让我感兴趣。关于祖父的史料保存得很好,我还见到了众多的旅行团和参观者。

新京报:你儿时成长环境是怎样的?与祖辈相比差异大吧?

阿廖沙:花明楼有祖父用过的房间和桌椅,条件艰苦,书房里没有灯,窗外透过一点小的阳光,他也能看书,这些成长经历让人尊敬。而我在另一个国度最大的城市学习生活,没有可比性。

新京报:第一次对刘少奇这个名字有了印象,那时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阿廖沙:很早就知道。苏联媒体会报道中国的新闻,报纸上有祖父的照片,母亲也会提到。那时年纪小,他对我而言,是一个祖父的角色,很模糊,弄不清样子。

新京报:什么时候这个角色真实出现在生活里了?

阿廖沙:1960年第一次见他,我5岁,记得母亲说晚上要去一个地方,一辆黑色轿车接走了我们,来到漂亮的大厅,一位高大的老人,很亲切,热烈拥抱并亲吻了我,他就是我的祖父刘少奇。他带给我很多玩具,也给母亲的家族带来了礼物,一套描画着中国山水画的烟具,和一幅绣着老虎的大丝绸画。 新京报:那时见到祖父的感受是怎样的?

阿廖沙:因为不熟悉,靠在他怀里时还有些羞涩。但随后就感受到祖辈的疼爱,不安很快就消除了,那种感受我到现在还记得。

新京报:何时得知祖父去世的消息?

篇二:《刘少奇的漂亮俄籍曾孙女》

刘少奇的漂亮俄籍曾孙女

1/28刘丽达(俄文名字叫马加丽达· 费多托娃)。是刘少奇长子刘允斌之子刘维宁(俄语名字阿廖沙)的女儿,她1982年生于莫斯科。她于2007年来到中国,曾在中央电视台第九套节目担任俄语主持人,目前的身份是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盟联席主席。在许多中俄合作活动的现场,都能见到她的身影。2011年,新华社曾在莫斯科采访过她。图为 2014年9月,刘丽达以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盟联席主席的身份在厦门友好城市论坛发言。

2/28以下是新华社采访原文:在莫斯 科城区西北部一栋普通住宅楼里,记者叩响了一家住户的房门。门打开,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位身材娇小、眉目清秀的“俄罗斯”女孩。如不是事先知道,从外表看,很难将她与新中国开国元勋、共和国主席刘少奇联系在一起。她就是刘少奇长子刘允斌的孙女刘丽达。图为刘少奇曾孙女刘丽达在担任央视主持人的时所拍摄的 宣传艺术照。

3/28刘允斌是刘少奇与中共早期活动家何葆贞的儿子,小时候曾寄养在刘少奇在湖南的老家,1938年7月到延安与父亲团聚。1939年夏天,周恩来骑马摔伤,造成右臂骨折,于是中央决定送他 去苏联就医,并带一些中央领导人的孩子和革命烈士的后代去苏联学习。这样,刘允斌和妹妹刘爱琴等人与周恩来、邓颖超一起去了苏联。图为2012年6月19 日,贺国强在俄罗斯访问时与刘少奇曾孙女刘丽达交谈。

4/28在苏联期间,无论是学习俄语, 还是文化知识,聪明的刘允斌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1945年中学毕业后,刘允斌进入莫斯科钢铁学院读大学。然而,在钢铁学院学习的一年时间里,刘允斌心中 想的是如何才能学到国家最需要的知识。他当时希望能够学习原子能专业。但苏联各大学的原子能专业对外国人不开放。图为刘丽达在担任央视主持人的时所拍摄的 宣传艺术照。

5/28最后,刘允斌放弃在钢铁学院的 学习,转而报考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攻读核放化专业,为的是能够学习到与原子能技术最接近的专业知识。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期间,刘允斌与同学、美丽的俄罗斯姑娘玛拉相恋。在大学本科毕业后,刘允斌就与玛拉结婚。两人婚后生活甜蜜幸福,很快,他们爱情的结晶———女儿索尼娅与儿子阿列克谢(中文名字阿廖沙)诞生。图为2012年6月19日,贺国强在俄罗斯访问时与刘少奇曾孙女刘丽达交谈。

篇三:《刘少奇后代介绍》

刘少奇一生共养育了9个子女。其中何葆贞烈士留下二男一女,即长子刘允斌、长女刘爱琴、次子刘允若;王前留下一男一女,即次女刘涛、三子刘允真;王光美生育有一男三女,即三女刘平平(王晴)、四子刘源、四女刘亭亭、五女刘潇潇。

心系刘允斌后人下落

刘少奇长子刘允斌出生于1925年,1945年考取莫斯科钢铁学院。刘允斌在苏联与一位苏联姑娘结婚,生有一对姐弟,其中男孩名叫阿廖沙。1957年刘允斌奉命回国,并与妻子离异。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允斌受到迫害,于1967年12月去世。1987年,王光美一家通过多方寻找,找到了阿廖沙一家的下落。

对待刘爱琴亦女亦友

刘少奇长女刘爱琴,生于1927年,只比王光美小6岁,但母女之情依然十分炽热。对这位一直在前苏联长大的大女儿,王光美对她的关怀和照顾倍加细致,两人之间既有母女之情,更是知己之交。刘爱琴对王光美,始终称呼她为「光美妈妈」。王光美晚年在北京、回老家、去开封,刘爱琴夫妇总是陪同左右,照料有加。

始终牵挂刘允若婚姻

1931 年出生的刘允若,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派往苏联学习。在苏联学习期间,刘允若与一名苏联姑娘丽达产生了感情,后来因各种原因而分手。王光美十分留意身边的女孩,遇到有合适的,便不失时机给允若牵线搭桥。后来虽因各种原因,允若和这些女孩没有发展下去,但对母亲的良苦用心,他一直心存感激。

宽宏大量看刘涛过失

刘涛1944年出生,196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文革开始后不久,在江青的唆摆下,刘涛写下一份揭发父亲「罪行」的大字报。这深深刺痛了父亲,也伤害了母亲。当刘涛得知父亲病逝,想到此生再也不能当面向父亲忏悔时,她悲痛欲绝。而刘涛到监狱探望王光美时,王光美什么都没说,只是爱怜地把她搂在怀里。

教育刘允真平实低调

由于历史原因,刘允真成了刘家9个孩子中唯一没有上过大学和出国留学的人。对母亲当年出狱后,一个人拖着病痛的身体,到处收集证据资料,执着坚持为父亲翻案平反,最后终于使真相昭之天日等行为,刘允真看在眼里,敬在心头。刘允真调回湖南工作后,王光美叮嘱他,要低调平实,踏踏实实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留美双料博士刘平平

1980年中国恢复公派出国留学,刘平平便以优异成绩考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5年留学期间,刘平平以超人的毅力,获得了食品专业学士,食品营养系硕士,和营养、教育双博士四个学位。为了不想让别人知道她是刘少奇女儿而特殊照顾她,出国深造前刘平平把自己

的名字改为王晴。在美期间,谁都不知道她的身份。

解放军高级将领刘源

儿子刘源,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曾饱受折磨。1968年底,刘源报名参加了「上山下乡」。直到高考制度恢复后,刘源才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1988年,36 岁的刘源当选为河南省副省长,成为当时年纪最轻的副省级干部。1992年,刘源调任武警部队。2005年12月,刘源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

商界成功人士刘亭亭

刘亭亭1978年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外语系。1981年赴美留学,毕业于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后又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攻读商业硕士。如今,她是香港联亚集团和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刘亭亭回国后,一直帮助母亲主持「幸福工程」慈善扶贫事业。母亲走时,刘亭亭更主动告诉母亲,愿意继承她的事业。

教育刘潇潇视仆为母

刘潇潇1979年以北京市单科第一、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1981年赴德国留学,先后在波恩大学、卡尔斯堡工学院攻读遗传工程学,获得生物工程硕士学位。「文革」时期刘家蒙难,刘潇潇一直跟着义仆赵姥姥长大。一家团聚后王光美告诉女儿,要把赵姥姥当成自己的第二个母亲,刘潇潇也一直发自内心视赵姥姥为母。

篇四:《刘少奇篇》

刘少奇篇

今日更新 童年

2014-11-19 虚声

湖南是一个秀美的地方,山山水水交错相连。在山水相间之地,有小小的盆地,简称为冲,像韶山冲。众多“冲”中间,有一个冲的老百姓擅长烧炭,叫炭子冲。

直到一八九八年年之前,和其它冲比起来,炭子冲并无不同。老百姓遵循着千百年以来的生活习惯,消受着世间的欢乐或悲痛。世人并不在意这样一个平常而平凡的小冲子。炭子冲所以进入世人视线,只因为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四号这一天,一个男孩诞生了。 这个男孩就是刘少奇。随后的故事里,刘少奇让炭子冲在地图上醒目起来。

刘少奇诞生的时候,千里之外的江苏淮安有一个八个月大的婴儿叫周恩来。三十公里之外的韶山冲里,有一个五岁的男孩正在玩耍,他叫毛泽东。另外四川仪陇一个十二岁大的男孩叫朱德。这几个人成了中国半个世纪的主角。

刘家原本是江西人,因祖上有人在湖南做官而成了湖南人。然而和那个时代一样,随着中华帝国的衰落,刘家也开始衰落。到刘少奇的曾祖父刘在洲那一代,刘家从官家变成农民之家。好在刘在洲同志勤劳能干,把自家那点地打理的井井有条,还扩大了地盘——租了点地。又经过一系列辛苦劳作,家庭生活有了转机。

在中国,靠一代人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好儿子。刘在洲的儿子刘得云,也就是刘少奇的爷爷,继承了老爸勤劳能干的光荣传统,继续辛勤劳动扩大地盘,有了几十亩地,算小地主了。地多了,生活改善了。改善的结果就是孩子教育好了。刘得云的儿子刘寿生粗通文墨,大字认识好几筐。刘得云和上边两代不太一样,不再一心想着扩大地盘啥的,而是对孩子教育比较热心。

刘寿生三十四岁那年,也就是一八九八年,迎来了第四个儿子,取名刘绍选,后更名为刘少奇。刘寿生决定好好教育这个儿子。于是八岁那年,刘少奇开始念书。

列为看官,你们是不是很纳闷,都八岁了才念书,还能叫重视教育?比起今天五六岁上小学,三四岁上幼儿园,一两岁上托儿所,甚至在娘胎里接受教育的骄子们,刘少奇念书起步太晚了。然而在刘少奇那个时代,能接受教育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没有爷爷和爷爷的爸爸那两代人的勤劳积累,父亲再开明也没用,没经济基础啊。正如现在中西部贫困地区,许多孩子也不是不想接受教育,不想过早辍学,没有办法。

这就是所谓旧中国。一个农民的孩子如果想接受教育,必须在家有点地,再通过一两代人勤劳能干,而且运气搞好(没有遭旱灾、水灾、兵灾等一系列灾难)才能有可能积累一点

家底,孩子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当年的农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列位看官可以想象当年中国为何被人宰割了吧。一个民族,如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国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那么说这个民族是病夫似乎也不怎么冤枉。还是那句话,整体民族素质决定一切。

民强则国强。如果一个政府没办法让国民富强,迟早只有一个结局,即完蛋。

这一段信息里还藏着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土地之于中国人的重要性。所以此后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人实行土地政策时,蒋介石和他领导的那帮人杰很快灰溜溜下海去了。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说到底不过是谁给人民多点好处而已。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为何大饥荒之后毛泽东威望下跌,而刘少奇政治资本空前膨胀的原因。因为就农民而言,他们更愿意把地分到自己手里,而非吃大锅饭。

刘少奇念书虽晚,却不影响以后的人生。起跑线固然重要,只是人生一瞬间。人生是一场漫长的竞赛,要看爆发力,更重要的是看耐力。何况比起同时代的人相比,能够念书已经不错了。拿到今天,比海归派还要吃香。

刘少奇念的是哪个学校呢,很遗憾,既不是贵族学校也不是公立学校,而是一种叫做私塾的玩意。虽然当时已经有了新式教育机构,但对小地方小地主之家出身的刘少奇而言还是太遥远了。所谓的私塾就是乡下富人或老朽吃饱了不饿,找两间空房子收几个徒弟,然后摇头幌脑之乎者也一阵子。这种教育之下能出人才?答曰看似不能,实则能。

有句古话叫,自古豪门出才子,自古寒门出奇才。刘少奇就是这样一个寒门奇才。 今日更新 奇才

2014-11-21 虚声

刘家虽然有几十亩地,那年头土地收成不怎么样,所以并不富裕。为了省点学费,时不时更换学校,基本上是一年换一个地方。十一岁那年,换到一个姓洪的家里念书。这洪家有一个特色,世代为官,重视教育,书多。而不知道啥时候开始,刘少奇酷爱读书。

那年头科举制度已经没了,没了升学耂试压力,私塾只是千年以来惯性延续。因此在私塾里那叫一个乐,爱干嘛干嘛。当别人抓鸟摸鱼之时,刘少奇却跑去洪家书房里找书看。虽然那些书不见得有啥用,至少说明一点,这个十一岁的小男孩与众不同,希望与众不同的生活,愿意干与众不同的事。

翻开名人传记,就会发现,基本上所以名人在少年时代都有这么一段莫名其妙的时光,要么狂读书,要么独自发呆,要么就是摆弄新玩意,要么……总之有自己独立的世界和个性,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若干年之后,等这些人把自己带有鲜明个性的世界和现实融吅

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成了成功人士,什么科学家、发明家、作家等等,而刘少奇成了革命家。

这种性格在学校,特别是当今学校是不允许存在的。公立教育最大的败笔就是摧毁年轻人独立世界观。从这点看,战乱年代的刘少奇反而很幸运。放在今天,老师肯定要把家长叫过去研究一番,提出若干条措施。这些措施实施下来,要么把年轻人训成乖宝宝,要么将其逼上叛逆之路。刘少奇则可以自然状态下成长。

一九一一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个特殊的年头——中华大地上延续数千年的王朝制度走入了坟墓。这一消息如同海啸一样冲刷着每一个人的心,也冲刷着刘少奇的心。

刘少奇上面有三个哥哥,二哥刘云庭参加了湖南新军。湖北新军起义时,湖南新军也响应了一把。就是说刘云庭是个革命军人。第二年回家探亲,带了一些革命书籍(现在没人看,当年属禁书),勾起了年轻的刘少奇对革命的绮丽幻觉。刘少奇看了那本书欢喜若狂,立马就要姐姐把自己的辫子剪下来,表示和清朝决裂。幸好清王朝已经完蛋了,不然刘少奇同学这个举动即便不杀头也得充军吧。{刘少奇的孙子有几个}.

于是乎,刘少奇同学对不怎么富裕的家庭提出一个奢侈的要求——外出上学。经过一番软磨硬泡,刘少奇的梦想得以实现了,如愿进入了一所小学,成为一个小学生。这一年,刘少奇十四岁了,放到现在,中学都快毕业了。一年之后耂入了宁乡县高小,还是小学生。 那年代当官的和现在不一样。现在当官的,最多也就是贪污腐败,侵吞点国家财产到国外去逍遥啥的,弄不好还被送入秦城。当年的当官的可不一样了,除了贪污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