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印象

时间:2021-10-27 07:46:11 节日作文

篇一:《北京-我眼中印象》

北京的夏日

北京,记下这个题目时,已让我颇为不堪,近百年中无数作家诗人的歌咏描绘,已可谓是汗牛充栋了,北京,就象一本厚重而又终难卒读的书,在这个时出新意都市,什么样描写都会感觉苍白,无论是春寒料峭,还是秋风萧瑟,更无论是白雪的严冬,或是蓬勃的夏日,随意从北京旧书店中挑选一本不起眼的册子,那也定然是一篇精美的佳作.

老舍的文章已成为北京永恒的记号.如今的北京,天桥的把式不见了,牛街的小吃没有了,在北京的街头,再也找不到叫卖冰糖葫芦的身影,那么我心中的北京应是什么样子呢?

其实北京就是北京,北京,在全国人眼中是首都,首都在北京人眼中是家园.不会因人止步,也不会因人停留,随着时代的步伐悄无声息的变化着.

与其说是要写北京的夏日,其实是在找寻北京故有的风情,故宫的红瓦高墙,香山的红叶都是经典的样式, 如果真要从不断改变中去寻找原汁原味,也许只有什刹海的水声了,这倒让我想起了个什刹海的后海,那里的荷花肯定已然绽放着清香.

从天坛穿过故宫至景山西行,便与什刹海不远了,穿胡同过小巷完全不必打车,这里也是北京重点打造的民居旅游项目,三轮车夫往来穿梭胡同间,殷勤的诉说着北京人往事,虽然胡同对于我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而且随着岁月的变迁,北京的四合院已少了明清时的旧制,却多了许多沧桑和厚重,好在北京人虽然世故确也热情,象随身的向导,每一个路段都有许多故事给你讲的清清楚楚。

什刹海,其中前西后三海相连,又因囊括十座佛国古刹而得名,串联一起就象一条精美的项链,又各有不同的风情,犹以后海最为奇特,这里湖光潋滟,水波荡漾中少了许多喧噪,多了许多宁静安详,其实所谓的海是一个个巨大的人工湖泊,是皇家独享的一泓清碧,如今来到这里,一定会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受吧。临岸的王府与名人故居铺陈着百年无穷的韵趣,如果一一游过,又是一种别样的情致,恰此时游兴正浓,你完全可以沿后海漫步到夕阳落尽,在波光与落霞间充分享受那一分清爽和松驰。如果余兴未尽,也可泛一叶小舟,在皎白的月色中,在荷花的清香里,去感受夜色的浪漫。

后海的华美与野逸鼓动我拿起了笔,自由的挥洒在他烟波浩淼的涟漪中,或寻寻觅觅于桨声敲碎的明月间,芦苇间不时传出鹧鸪和野鸭的轻啼也能荡起层层波澜,这其实是孩童的后海,如果在茶社中,沏一杯香茗,下一盘旗听一段书,这便是老人的后海了,假若李清照蹀躞于此地,又会唱起兴尽晚归舟了吧,这应是文人的后海了吧,一对对青年来了又去了,商人来了又走了,留下的又是晨风中打着太极的后海,在不同的人眼中,就有不同的后海,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色彩,这也是后海。

如果说北京是一首纵贯古今的史诗,那么后海只是静静的流淌出的小曲,曲调不长,却总甜美,当然也有红灯的霓彩,繁盛却不喧嚣,这里有纳兰性德的小词,虽哀惋却不伤怀,王公大臣也附庸风雅而来,带着一路笙歌,垂柳掩映中宋庆龄也在此驻足,郭沫若也曾留恋于此,开国元勋一一来过,带来了威仪却不失民风。这里胡同连着胡同,是民居却别有景致,这里没有贫富,没有高低,也没有贵贱,都公平的享受着北海的清风。

在这里,有的是酒楼歌台、商肆作坊,也不失小桥流水,江南人家,但都各安本位的竖立在那里,站在那里,排成行,连成片,无论宫商,你有你的黄钟大吕,我有我的民间小调,草虫也鸣叫着无穷的韵律,杨柳也会在晚风中婆娑着身姿, 于是乎,我便想起了人生这个话题,什么是幸福呢?幸福不一定是红砖绿瓦,也不应是茶社酒楼的推杯换盏、更不是商摊曲苑故弄的风情,他只是在月色宁静中享受的一点清风,也正是这一缕清风,把芸芸众生联系在一起,联系在后海的周围,全没有激昂的旋律,却已尽展平凡与伟岸之中的永恒

北京的夏日

提到北京,老舍先生早已把这个永恒的符号.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到每一国人的心里,溶化到血液里, 无论是春寒料峭,还是秋风萧瑟,更无论是白雪的严冬,或是蓬勃的夏日,他可以妇孺皆知,却都难以详尽,这就是北京,他就象一本厚重而又终难卒读的书,在这个时出新意都市,无论怎样的描写都会感觉苍白,这还是北京。其实北京就是北京,北京,在全国人眼中是首都,首都在北京人眼中是家园.不会因人止步,也不会因人停留,随着时代的步伐昂首阔步着的.依然是北京。

与其记录这个城市的夏日,不若在此找寻一个共同的记忆,故宫的红瓦高墙,香山的红叶都是经典的样式, 如果一定要追寻原汁原味,也许只有什刹海的水声了,说起什刹海倒让我想起了后海的荷花,此时一定绽放着清香.穿行于胡同之间,三轮车夫殷勤的诉说着北京的往事,北京的四合院已少了明清的旧制,却多了许多沧桑和厚重,好在北京颇为热情,象随身的向导,每一个路段都会讲出许多故事。

什刹海,其中前西后三海相连,囊括十座佛国古刹而得名,串联一起就象一条精美的项链,又各有不同的风情,犹以后海最为奇特,就象美神额头的明珠,波光潋滟中少了许多喧噪,多了许多宁静和安详,这里原是皇家独享的一泓清碧,如今来到这里,一定会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受吧。临岸的名人故居铺陈着百年的韵趣,如果一一游过,又是一种别样的情致,恰此时游兴正浓,你完全可以沿后海漫步到夕阳落尽,在波光与落霞间充分享受那一分清爽和松驰。如果余兴未尽,也可泛一叶小舟,在皎白的月色中,在荷花的清香里,荡漾着夜色的浪漫。

后海的华美与野逸鼓动着我,自由的挥洒在他烟波浩淼的涟漪中,或寻寻觅觅于桨声敲碎的明月间,芦苇间不时传出鹧鸪和野鸭的轻啼也能荡起层层波澜,这其实是孩童的后海,如果在茶社中,沏一杯香茗,下一盘旗听一段书,这便是老人的后海了,假若易安居士蹀躞于此,又会唱起兴尽晚归舟了吧,这应是文人的后海,一对对青年来了又去了,商人来了又走了,留下的又是晨风中打着太极的后海,在不同的人眼中,就有不同的后海,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色彩,这就是后海。

如果说北京是一首纵贯古今的史诗,那么后海只是静静的流淌出的小曲,曲调不长,却总甜美,当然也有红灯的霓彩,繁盛却不喧嚣,这里有纳兰性德的小词,虽哀惋却不伤怀,垂柳掩映中宋庆龄也在此驻足,亲手种下一棵海棠,郭沫若也曾留恋于此,留下许多诗篇,开国元勋一一来过,带着朴实却不失威仪。这里胡同连着胡同,是民居却别有景致,这里没有贫富,没有高低,也没有贵贱,公平的享受着北海的清风化雨。

在这里,有的是酒楼歌台、商肆作坊,也不失小桥流水,江南人家,但都各安本位的竖立在那里,站在那里,排成行,连成片,无论宫商,你有你的黄钟大吕,我有我的民间小调,草虫也鸣叫着无穷的韵律,杨柳也会在晚风中婆娑着身姿,这便是后海的魅力。

北京的夏日是迷人的,使我联想起了人生,在花色中品读幸福的滋味?幸福不必是高墙内的红砖绿瓦,也不应是茶社酒楼的推杯换盏、更不是商摊曲苑故弄的风情,他只是在月色宁静中享受的一点清风,也正是这一缕清风,把芸芸众生联系在一起,全没有激昂的旋律,却已尽展平凡与伟岸的传奇,这才是永恒的话题。

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引来无数作家诗人乃至画家歌手对他歌咏描绘,并不断被人们传诵着,记忆中的北京总是把那么美好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往来其间,都或多或少的留有遗憾,却又时常为北京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动着,就象一本厚重的书,终难让人卒读他的全部,又总能在他的扉页间悟出新意,每一次往来北京,大约都是夏日,是因略显干瘦的身材,禁不住北方的春寒,或者秋风的萧瑟。冬天的白雪更是不可想象的,说起来真有些汗颜,在山里山外摸爬滚打多年后,对清冷总含有敬畏。也许只有夏日才更能表现北京的蓬勃吧。

其实相距北京并不遥远,长途的劳累却掩饰不了兴奋,火车过了黄河,便撒欢似的跑了起来,走新乡,过安阳,一头就撞进了河北的省界,邯郸这个城市对我印象颇深,却也模糊,赵武灵王的丛台,供奉着八仙神位的黄粱梦,依稀都活跃在脑海中。石家庄这个城市显然要大出许多,但印象远不及邢台,仅存的是批发市场的喧闹。车子过了保定,已依稀的看到了希望。路两边的金灿灿的,收割机在麦田中懒洋洋的度着方步。和着远处的村舍炊烟构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片,难得的是一路总有荷花的陪伴,使六月的燥热中感到一丝丝清爽。过了房山,火车也变的慵懒起来,完全失去了北方汉子的矫健,扭扭捏捏的晃到北京。 出了西站,城市陡然变得宽大起来,猛然间竟使人不知所措,好在北京的交通的确发达,好象随意找个站牌都能定焦到天安门城楼,有了这个坐标,余下来就是找一家客店安顿下来,或感受一下周边的街景,牛街的小吃自然少不了,琉璃厂的古董也可一看,只是囊中过于羞涩,有些愧对老板的殷勤了。

次日一早便匆匆起来洗漱。接下来的时间,本可以更加休闲的了,从天坛、地坛、玉渊潭辗转到了皇宫大院,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人山人海。象群蚁一样涌动着,竟也透不过气来,直到出了故宫到景山之上,才感觉汗水稍歇。回首紫禁城,只有这时,才会真正感到他的气势恢宏。与其如此,何不直上景山呢,但知故宫必竟是首选的地方。一路行来,其实有两个地方是非常可观的,一个是西侧的中山公园,一个位于东侧的劳动公园,虽人游人稀少许多,确也是皇家私珍,只是劳动公园虽为太庙却略显破败了些。

出了景山右行,便与什刹海不远了,穿胡同过小巷完全不必打车,这里也是北京重点打造的民居旅游项目,三轮车夫往来穿梭胡同间,殷勤的诉说着北京人往事,其实胡同对于我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而且随着岁月的变迁,北京的四合院已少了明清时的旧制,统一青灰色的涂料掩饰着不堪的民居,好在北京人虽然世故确也热情,象随身的向导,每一个路段都能给你讲的清清楚楚。

从白塔走北海,却是比较休闲的去处,水波荡漾中少了许多喧噪,如果时间许可,位于后海附近的名人故居,一定要一一游过,恰此时游兴正浓,你完全可以在后海等到夕阳落尽,在波光与落霞间充分享受那一分清爽。如果余兴未尽,也可租一条小船,在皎白的月色中,在荷花的清香里,去感受夜色的浪漫。

第三天选择了一条最为休闲的线路颐和园,如果匆匆下来,不肖半天已足,但我还是选择了早出晚归,全天候的享受皇家园林带来的乐趣。我一直固执的认为朝霞和落日景致往往是最为可观处,因为昨日不愿打车而误掉了恭王府,最终没有让我看到万寿山的日出,却在昆明湖边尽领晚风带来的习习凉意。

接下来的日子,行程虽不尽美,却是张驰有度,必竟香山还要红叶时,这时虽游人众多,却失了三分雅趣,八大处其实不看也罢,佛堂前的喧嚣和香火发出的刺鼻的味道,已不得不让人退避三舍了。好在没有在此刻下到此一游的记号。若不然,真成了如来佛祖五行山了。游罢这两大公园,其实体力消耗已差不多少了,如不其然,真要来次不到长城非好汉了。那就将过盛的体力留作明天吧,向世界证明登上长城的悲壮,这已是第五天的事情了。

在北京的一周时间里,可谓有劳有逸,各尽兴致,与其说是在写北景的夏日,其实最着意于北京的风情,特别是后海和其静寂的园子,却也是文笔轻点的部分,究其主因,是我无法用过多的溢美之词来表现他的美,这里比不上昆明湖的烟波浩淼,也比不过北海的古迹名胜,他只是静静的流淌着小曲,曲调不长,却总甜美,当然也有红灯的霓彩,繁盛却不喧嚣,这里有纳兰性德的小词,虽哀惋却不伤怀,王公大臣也附庸风雅的来了带着一路笙歌,垂柳掩映中宋庆龄也在此驻足,郭沫若也曾留恋于此,开国元勋一一来过,带来了威仪却不失民风。这里胡同连着胡同,是民居却别有景致,这里没有贫富,没有高低,也没有贵贱,都公平的享受着北海的清风。

在这里,有的是酒楼歌台、商肆作坊,也不失小桥流水,江南人家,但都各安本位的竖立在那里,站在那里,排成行,连成片,无论宫商,你有你的黄钟大吕,我有我的民间小调,草虫也鸣叫着无穷的韵律,杨柳也会在晚风中婆娑着身姿, 于是乎,我便想起了人生这个话题,什么是幸福呢?幸福不一定是红砖绿瓦,也不应是茶社酒楼的推杯换盏、更不是商摊曲苑故弄的风情,他只是在月色宁静中享受的一点清风,也正是这一缕清风,把芸芸众生联系在一起,联系在后海的周围,全没有激昂的旋律,却已尽展平凡与伟岸之中的永恒。

篇二:《印象北京》

印象北京

北京,历来被中国人认为是一个充满着“神圣”的地方。她是伟大祖国的首都,代表着伟大祖国的形象,她是党中央的所在地,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对北京而言,北京无小事,她牵连着全中国,影响着全世界。作为一名地方大学生,今年有幸在北京度过了一个暑假。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是这座城市的写照。一座座高楼大厦耸立在马路两旁,亭亭玉立,柏油路两旁,矗立着苍翠欲滴的树木,宽敞的道路上空架着立交桥,蜿蜒盘旋,汽车穿梭其中。大马路上,红灯亮时,城市得以有一刻的沉寂,绿灯一亮,立即打破了先前的寂静,又忙碌起来,继续奏响城市进行曲……

两个月的“相触”,使我对她有了特别的印象。

团结!作为一名“7·21”雨灾的见证者,我留意到了政府、人民在整个过程中所表现的团结与镇定。“7·21”灾难是北京60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北京防汛指挥部在“7·21”特大自然灾害情况通报会上指出:全市受灾人口160.2万人,其中死亡79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4亿元……与天津的大火事件相比北京做到了信息的快速、透明,从而消除了灾难在人民心中的影响。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亲临现场慰问灾民,给抗灾工作带来了动力。北京市工程队的工人们全力以赴,确保了安置房的早日完成。广大灾民,顽强生存,积极自救……上下一心,同心协力,团结的北京呈现在面前。

文明!刚下火车便被盘延凌空的立交桥,擦肩接踵的人群所吸引。更令我惊奇的是,在乘车的过程中基本听不到鸣笛声。这与我思维中有着500多万辆车城市的现象有着天壤之别!与我去过的广州、长沙、郑州相比,虽然他们没有北京那样长的候车队伍,但北京司机们却表现出一种平静的心态,从不急于鸣笛催促。曾去过龙门石窟,那是古代雕刻、石窟文化的圣地,但你也不难发现在一些小沟、石阶处躺着瓶子、纸屑。北京同样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名胜古迹甚多。在闲暇游玩时,发现每个景点干净整洁,工作人员文明礼貌。在这些微小细节的折射下,一座文明的城市屹立在我的心中。

热情!在伦敦奥运会开幕之际,热情的北京人在即北京欢迎你之后,亲情送上北京祝福你,表达了北京人民对伦敦的祝愿,展示了中华儿女的高尚品德。在北京乘公交,你会发现到处是身穿黄色衣服的服务者。他们提示你公交路线,帮助你解决乘车难题,他们不倦的服务成为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去颐和园游玩时,由于前后进出了不一样的门,我便晕头转向起来。这时正好碰到一位大爷,他耐心的给我指路,使我安全返回。北京人具备文明素质的同时,怀揣热情。

如今的北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正践行着“北京精神”,跟更注重强内涵。“我爱北京天安门……”在耳边响起。

篇三:《北京印象记》

北京印象记

初次去北京,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雾霾,不是古城墙,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北京人的热情。雾霾是兰州的常客,古城墙倒是西安的给我的印象最深,高楼大厦自是上海的最多。北京让我感触良多的,是北京的人和人文。

我的方向感一向不太灵光,尤其是到了建筑的丛林里,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了。在公交站台上逡巡良久,终是不知坐那路车去目的地。后来,转机出现了,一位北京大妈朝我走了过来,问我上哪。我把地名一报,大妈说你该从哪到哪,转几路车就到那了。原本是不太信的,但也只能按照大妈说的去做了是,果真准确无误地到了目的地。不觉为自己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态感到羞愧了。

第一次去的景点不是长城,不是圆明园,也不是故宫,而是天坛。自小就知道,天坛是皇帝祭天的地方,虽然我不信鬼神,但是一走进祈年殿,第一感觉便是神圣。尽管当时游人如织,但是众多游人的喧哗声并不能减弱天坛的建筑物的一丝威严。殿顶的琉璃瓦色彩飞扬,地下铺的青砖是那么平整,那随处可见的整齐的古木,一切都依稀透露着当年皇朝的繁盛。拾级而上,心里越发感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不是说说而已。以前这八个字只停留在书本里、口头上,却从未有过亲身的体会。从祈年殿到回音壁再到圜丘坛 ,在地图上看它们处在同一平面上,现实里,步入坛内如踏祥云登临天界,让人产生从未有过的强烈的自豪感。 回来的前一天,因着因缘巧合,乘坐了一回仿古的老北京有轨电车(也叫“铛铛车”),绕着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北海、王府井、中山公园等地转了一圈。虽然未能下车慢慢游览,但是随着车子缓缓在胡同里进出,一道又一道质朴的城墙、一个又一个各异的飞檐,在眼里织成不朽的画卷。那种感觉非亲临其境不能体悟

篇四:《北京印象》{北京人印象}.

北 京 印 象

到北京的第二天,老公发短信问,对北京第一印象如何?我想了很久,回了两个字:“一般”。

记得谈恋爱时,我明知道老公与上海渊源较深,却忍不住要诋毁。我说上海是个哗众取宠的城市,不象北京。有一种“温厚朴正”之气。老公问,你去过北京吗?我摇摇头,他莫测高深地笑笑,不发一语。

这次赴京,是我和北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一下车,就受到北京滂沱大雨的洗礼。来接我的朋友笑说,北京难得下雨的。这雨,是你给带来的。坐在朋友的车里,我看看雨中的北京,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只觉得北京是空阔的,空阔得近乎廖落。

在朋友家吃了早餐,看了会儿电视。朋友说,走,带你逛逛亚洲第一大商场!去了,从1层乘电梯一层层往上逛,只见售货员三三两两闲在各处,却没见着什么顾客。想想合肥各家超市的盛况,我不明白这里怎么会这般萧条?朋友向我解释,这个商场属于小区商场,自然光顾的人不多。“那为什么要建这么大?”“还不是那些房地产商,钱烧的,摆派!”朋友的情绪一触即发。

到北京,一直想看看北京的建筑。印象中,北京这个人才荟萃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应是建筑精品层出不穷的地方,而且我一直认为建筑是一个城市灵魂的外在体现。但我所住的西藏大厦附近,那些参差交错的高楼却让我有种窒息的感觉,声名遐迩的亚运村的绿地面积也极其有限。在这些地方,你的目光总是被无限地拔高,却在想舒展的时候被一面面高墙挡了回来。“在北京,是寸土寸金呵!”当我表达我的不适时,北京人这么跟我解释。

许多漂在北京的人在执著地打捞机遇。密集的人口,纷呈的诱惑,使温吞吞的北京迫不及待地加快了建设的步伐。上海是“快”惯了的,因此飞速发展中尽显靓丽本色,而慢性子的北京陡然快了后,便有些“凌乱”。这种“凌乱”鲜明印在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形形色色的建筑上,打眼望去,象一堆没搭好的积木。

有一天晚上到王府井。从长安街回来,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眼前一晃而过。财富论坛刚刚结束,天安门广场便不再灯火通明。暗黑的夜色里,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伟大建筑失去了它的辉煌,在我心里形成一团混沌的影像。倒是长安街两侧的其它建筑让我对北京的糟糕印象稍有些改观,那些建筑在设计上并不新颖,但有一种墩实的、从容不迫的气质,让我联想起满街的“北京胖子”。这种联想使我觉得,一个城市的建筑风貌和这个城市的人的契合,应当成为城市建筑设计中最核心的理念。

也许,这次最让我没有感到失望的,就是北京的人了。在北京问路,多半会得到热情周到的回答;在北京商场退货、换货,也绝不会有这里的扯皮现象;而和北京人聊天,是最惬意的享受。因为他们的话题宏大,见解别致,语言呢,又极其轻松幽默。我一向认为,对于安徽,自视甚高的北京人是惯于俯视的。但一个北京出租车司机在对各地文化作评价时,说北京大气,上海洋气,深圳朝气,安徽呢?他用了两个字:“文气”。那一刻,我有些愣怔。我不得不承认,对于北京,我过于浮光掠影了。

而北京,实在不是一个能够简单定义的城市。

篇五:《北京记忆》

评《北京记忆》:北京情结

“巨大的钢筋洋灰建筑像十五的潮水一般往上涨,紧紧地挤压到北京二环以里的人们的胸口上,呛得人喘不动气。在人们耳边作响的,并不是节日时柔和。富有生气的热闹生息,而是冰凉的。不祥的。类似于某种野兽胃部消化时发出的声响。等人们回过神来才发现,那些长相较好却野心勃勃的建筑物,早将这个东方古都的韵味红烧。将老北京人的从容和悠闲清炖了,眼下吃得只剩不堪入目的残羹冷炙。住在这儿的芸芸众生,已无法再看到那个当年曾把马可波罗吓蒙了的。中世纪气魄的都城,再也难尝到这座城市用祖制秘方所烹制的清淡生活,而只能在钢筋水泥的喂养下,咽进去满满一嘴味精香料的幻觉。”——梁思成《扛不动的北京古城》

就我个人而言,有一种强烈的北京情结,我喜欢北京老大爷清晨提着鸟笼散步,喜欢北京胡同,喜欢北京人说话的直爽和幽默,喜欢听北京人说“哥们儿”,“姐们儿”,“姑娘”,还有“你大爷的”。

但是当今的北京有些被同化了,这只是保守的来说。北京的多数胡同都已经不复存在,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在红墙砖瓦的残骸上拔地而起。南锣鼓巷因为“文艺”甚至“文宇奶酪”这样的噱头而不仅仅是“北京文化”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茶汤李,年糕钱,羊头马,豆腐脑白,奶酪魏,爆肚冯等等这样的北京老字号小吃掌门人,正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在纪录片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