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

时间:2021-10-27 06:53:13 节日作文

篇一:《浅谈如何做好深度报道》

龙源期刊网 .cn

浅谈如何做好深度报道

作者:张春芬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09期

摘要:近年来,新闻媒介在深度报道上的投入和取得的成效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面对信息技术进步和新媒体兴起后国内、国际之间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以及受众越来越高的需求,我们应认真思考一下如何进一步改进深度报道,力争让质量、品种、写作技巧、时效等方面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深度报道;选题;写作技巧;时效

(一)关于深度开掘问题。深度报道贵在“深”。近年来,在新闻报道方面有许多好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但是,精品数量仍太少。尤其是新闻从业人员内每年差评的优稿评选活动更是可见精品太少。从新闻的不少稿件来看有一定深度,但是表现出来的作品显得有些粗糙、平淡。从新闻的作品中,主要表现在:材料不丰富,主题不突出,本质点不透,叙述就事论事,时空跨度不大,缺乏典型佳例,第一手材料少,增添背景少,权威人士评论少。在新闻报道中应该让自己树立报道有深度的新闻理念。报道有深度是指能揭示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把事情的本质点透。如果作品挖掘不深,点不透,就是讲很多道理,其实也是适得其反,令人生厌。那么深度来源于哪呢?我认为深度来源于对社会问题的快速透视力,既要看得透,又要反映快,这就要求我们从事记者行业人员里,在做新闻报道时,脑子里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把事物的特点、本质、事物发展的演变进程、根本原因端出来。脑子里只有一把钝刀子,深度开掘不出来,即使加一点“理论”色彩,也淡而乏味。怎么挖出深度呢,这就要求记者有快速的透视力。那么快速的透视力是怎么练就的呢?它是来自采访时记者的思维能力。如果具体工作中不深入采访,不做扎实的调查研究,不进行科学的分析,再大的本领也没有办法把事情看准、点透。为此,记者在采访时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材料而且还要拥有透视力火热剖析力,所以,报道要有深度,就要勤于采访,还要勤于学习理论,学习辩证法。

深度报道兼有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和分析性的特点,但所有这些功能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并反映所报道的题材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这就要求记者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研究问题,并努力开掘,从超越“一般”中求深度,把丰富的材料和思辨色彩糅合在一起,回答社会和人们提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二)在选题上要宽严结合,把握好“度”。从原则上说,只要事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都可以选作深度报道的题材。这种报道要求记者具有宏观意识,善于按照事物本来的相互关系来看待或认识事物,善于从纵横两方面的对比中判断事物的地位和重要性。选题时,要考虑同大局相联系,正确判定所选题材的价值。既要从大处着眼,挑选那些在全局上有分量或者有独特意义的事物,又要从小处着手,从现实生活的诸多具体事物中去选取。因此,题材还是较宽广的。但是,有些事情,要多从大局出发,从国家和民族利益考虑,例如,涉及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民族问题、军事机密、尖端科技、经济情报、

篇二:《什么是深度报道》

第一章 什么是深度报道

一、什么是深度报道

首先,深度报道是具有深刻社会内涵的新闻报道。深度报道是一把利剑,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做工前要把工具打磨得很锋利,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深度报道是你的手段,就像是你的一把宝剑。欧冶子是历史上铸剑的祖师,他铸过著名的鱼肠剑、龙泉剑、巨阙剑,他铸剑需要的条件有铁英、寒泉、亮石。对于报道,铁英就是题材,题材的好坏,决定了文章的成败。寒泉是采访,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亮石是写作,写作就是反复打磨,把剑变得锋利。

其次,掌握了深度报道意味着什么。庄子《说剑》里说: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其实他所说的剑是指自己的学问,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如果我们熟练掌握了深度报道这门学问,我们在社会上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轻而易举。李白十五岁就是剑术高手,他说,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有什么本领能横行天下,能立足于社会?如果没有,我们就从深度报道开始。从拥有一把剑开始。{深度报道}.

二、深度报道的几种形式

A:调查性报道B:解析性报道C:传记性报道D:其它类型

调查性报道,简单地说,比如哪边发生事故了,你去现场调查了解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写出报道。这是深度报道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也是最能体现一个记者的勇气、良知、责任的工作。

解析性报道,相对比较困难,需要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看到最多的解析报道是金融方面的,比如股市、物价等问题,通常分析其背景、原因、本质,未来走向等。

传记性报道,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人物报道,我曾经开过人物专栏,个人认为人物报道比事件报道更难,因为仅通过几千字把一个人的一生展现出来,并且要求写得鲜活、深刻,有意义,这是相当有挑战性的。另外,会写人物报道,就等于会写小说了。因为小说的主要手法就是人物刻画,而人物报道比当下的一些小说显然上升了一个层次,显得更深刻,更有意义。

其他类型包含了很多内容,一切能体现你的文化、内涵、价值观世界观,体现你的学术素养的作品。这是深度报道写手达到一定阶段,不受题材形式的束缚的情况下进行的创作。

我们还可以用庄子说剑的故事中列举的三种剑来比喻深度报道:庶人之剑——调查性报道。记者到现场把事情调查清楚,用文字报道把事情讲明白,这是最基础的。诸侯之剑——解析性报道,这类报道不是解决一个人一件事,该类报道能影响国家的政策法规。如《中国农民调查》这样的报道,影响到国家的农村政策,以至于开创了中国几千年来不向农民收税的先河。庄子的天子之剑就好比我国的西藏问题和台湾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问题。西藏是我国西面的最高屏障,失去西藏的保障就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这是中国的剑柄。而台湾是中国到太平洋的延伸,如果失去台湾,中国就无法挺进太平洋。所以说,台湾是天子之剑的剑锋。有这把剑,可就以平天下。那么对于个人而言,写深度报道到了这个阶段,作者的关注点已经不在某个社会事件和某项政策法规上了,而是已经能“成一家之言”了。比如说做传统文化。主要的目标就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放到整个历史背景下,思考作为一个人你能为人类历史做什么贡献,起到什么作用。哪怕我竭尽毕生力量能写一篇文章进入文化史,那我就为民族文化做出贡献了。就像李白的诗,它丰富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并影响了世代人的情感和文化,这就是李白的贡献。你有没有历史的眼光,全球的眼光?有没有这样的心胸?有了,天子之剑便在你心中。

深度报道到了一定阶段,应经是“无招胜有招”了,作者完全不必顾及形式和套路。借孔子的话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说《论语》是他随口说的话,然而每一句都是文化,而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六祖惠能在《金刚经》里悟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说的就是不要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影响你的心情,不要因为环境安逸而失去追求,简单地说就是“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到了这个境界,举重若轻,无所不能了。

总而言之,深度报道的层次是递增的,一层比一层难。每一个层次都能取得比较大的成就。

三、我在深度报道上的三个阶段

从我个人在深度报道上的经历来看,大概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周末》报时,主要从事新闻调查,在全国范围内采写,题材集中在揭露性报道上。强调新闻性和力度。这一阶段是从1997年至2003年,是个典型的调查型深度报道记者。

新闻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典型性,只要到达新闻现场,想办法找到当事人以及重要的相关人,理清整个事件的背景、脉络,在事实清楚了的情况下,按照时间或者事件发展的逻辑,就可以动手写作。虽然在采访过程中,也遭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大多是显现的,基本总能克服。因为选题在全国范围内,而且很多在偏僻的山村,所以,在体力上付出的代价要大一些,但是写作相对比较容易。这样的报道,一般都能取得一时的轰动效应。比如《芜湖煤气杀人谁之过》、《小郭寨农民悲愤讨说法》、《追寻女出纳自杀之路》、《英雄暮年淡对赤贫》、《滕州,三位姑娘带泪的疑问》等。这类题材主要是靠事实说话,靠选题说话。当然,投入的精力越大,感情越多,收获就会越大。反响也会更好些。

第二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南京日报为我开设了“申赋渔特稿”的专栏,主要从事人物特稿的采访和写作。这对我是个很大的转变。从原先对新闻事件的关注,转向对人物的关注。

人物报道是深度报道中比较难写的。人是复杂的、立体的,甚至是杂色的。如何通过几千字,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甚至写出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困难的。第一采访要花费更长时间。因为我想弄清楚的,不是某件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是一个人人生的脉络,是人性,是人的内心。内心是一个看不见,然而更为广阔的世界。要打开这个世界,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感情,要以心换心。一个人的一生,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是平淡的,不值得关注的,可是对于他本人,却是惊心动魄的,因为他要用他整个的生命去完成。如何写出这样一种生命的力量,人生的意义,人性的冲突,需要更多知识的积累。所以,写人物很累,也非常有挑战。如果说调查性报道是用眼睛去写的,而人物报道则是用心去写的。所以在2006年我的人物报道写作告一段落后,选取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结集出版了《不哭》一书。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宝宝,不哭》、《乡路带我回家》、《爱我的地方是故乡》等。{深度报道}.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7年开始的。开始转向生态文化的特稿写作。事实上在前面几年有意无意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方向的尝试,比如《最后的蝴蝶》、《和你一起远去》等,但真正的转折点是《回到荒原》。

《回到荒原》写的是中国古老的俗称为“四不象”的麋鹿,在中国灭绝又重生的故事。 早就知道麋鹿的故事,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新闻点。恰巧一个同学到江苏大丰工作,有一天,无意中跟我讲起一头小麋鹿如何成为鹿王的故事。两天后,我赶到大丰,找到了麋鹿保护区的主任丁玉华。

在大丰采访了两天,回到报社又收集了两天的相关资料。在消化了所有材料之后,花了一夜的时间写作。最后写出这样一个故事:1900年,麋鹿在中国灭绝。1901年,从中国流落在全世界的18头麋鹿被英国的贝福特公爵重金收购,收养在乌邦寺庄园。1986年,

39头麋鹿从英国来到中国。本文通过麋鹿的命运,折射了中国将近100年的兴衰史。通过描写一头麋鹿如何走出悲惨境地而成为一头鹿王的经历,反映出鹿与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被人类收养的麋鹿,在人的帮助与自身的努力下,最终回到了荒原,成为真正的野性的自己。本文虽是写麋鹿,事实上却是在写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自己。

在这篇文章里,我采取了两条线的叙述方法。一条是原被排斥的小麋鹿如何成长为鹿王;一条是历史中的麋鹿如何在中国灭绝,又如何重新回到中国。两条线一明一暗,交织进行,同时把历史、文化、生态、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关系,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性和社会现实意义。

文章发表后,立即被《杭州日报》、《自然之友》杂志全文转载,在相关领域内引起比较大的关注。在后来参加评奖时,也先后得到了省内外专家们的认可。文章先是参加江苏省报纸副刊优秀作品的评比,获得了一等奖。后来又被评为江苏新闻奖一等奖。后来送评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评比,获得了金奖。最近又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本文关注的是生态,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生态,正是全球现在关注的焦点。

从人物特稿转向生态特稿的写作,对我个人而言,也是一次比较大的改变。人物特稿,主要是深入心灵,深入人性,而生态特稿,却是把视野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是从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等层面,来思考我们这个星球,我们人类的过去及未来。在《回到荒原》一文发表后不久,我就开始了生态文化专栏的写作。除了在《南京日报》开设了“自然笔记”这个栏目之外,还先后在《杭州日报》、《福州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媒体开设了生态文化专栏。因为我相信,物种的灭绝,生态的恶化,就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只是人类对自然界霸道的侵占,还有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奴役甚至灭绝。每一个物种的灭绝,影响都如水波,扩散到生物链的其他环节。人们当时意识不到,疼痛却绵延至今,并将延伸向未来。而与那些被灭绝的物种和民族一起消失的,则是人类童年的记忆及不可重复的璀璨文化,即便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这种空缺与遗憾依然无可弥补。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更是对人类心灵的拷问。并在这一拷问过程中,试图寻找出人类在自然当中的适当位置。我所关注的是某些已经灭绝了的动物,关注与之相关的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地理环境与自然科学,其实关注的,还是我们人类的未来。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的一系列生态文化的作品,才受到相比前面作品更为广泛的关注。目前,已有《人民文摘》、《中外文摘》、《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教师博览》、《第二课堂》、《青年博览》、《萌芽》、《中国档案报》、《都市文化报》、《雨花》等数十家媒体转载。我在南京日报所开设的专栏也被南京市文联列为签约作品,并将以《逝者如渡渡》为书名,由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

这是我在深度报道上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事实上,每个阶段都能做出很大的成绩,但我三心二意,总觉得前面有着更有价值的领域等我去探索。这样一来,虽然一方面有所得,另一方面就显得不够深入。好在来日方长,缺失和遗憾还有机会弥补。

四、 深度报道的作用:

A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必须思考这篇报道的意义、作用。另外,独立的采访、调查任务,对于现在独生子女也有锻炼作用。

B培养强有力的调查能力;

C培养策划能力;策划能力在其他工作领域也是很重要的竞争力。

D培养优秀的写作能力;

E培养社会责任感;

F培养人生的方向感。我采访过很多院士,他们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就是有目标有方向。

五、 擅长深度报道可能从事的职业:

A记者。而且是无可替代的记者。我曾经在周末报带过5个实习生,他们中4个是南京大学新闻系的研究生,一个是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跟我在报社学习不到一年时间,毕业后现在都是非常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

B专栏作家。有很多的深度报道记者,尤其在国外,在写深度报道两三年后转变成写专栏。因为深度报道写作需要思考,思考多了你便不满足于写报道,而是需要阐述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对一切的看法,包括对哲学、历史、社会的认识。{深度报道}.

C纪实作家。我举几个例子:卢跃刚,冰点副总编,他写的《大国寡民》、《长江三峡:半个世纪的论证》,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这些都是纪实作品。包括我出版的《不哭》这本书里,都是纪实文学作品。所以说深度报道记者和纪实作家是紧密联系的,深度报道记者随时可以转变为纪实作家。近几年最红的两本书《往事并不如烟》、《中国农民调查》都是纪实作品。深度报道作者和纪实作家之间仅一步之遥,当你熟练掌握了深度报道这门技术以后,你完全可以做一名纪实作家。

D文化工作者。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梁启超,他的另一个身份还是个报人,办过报纸,他写过无数深刻的报道,他的作品高瞻远瞩,有很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我个人非常崇拜他,在他身上有很多记者应该学的东西。

E优秀的社会学家。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工作者而言,他们做过很多调查,掌握了许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但是他们的成果在表达上运用的是文学的语言和手法,如果能在写作时加入一些深度报道的手段技巧,那么应该能让你更快地在社会学行业里崭露头角。

总而言之,深度报道写作只是一门技术,一种手段,怎么用是自己的选择,通过它表达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思想。掌握它能够给你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的好处。

六、 为什么要讲深度报道这门课。

A 真正意义的记者越来越少。在以前记者的地位是较高的,但是近年记者的地位下降了,很多人把记者和狗仔队等同起来,甚至一些地方出现“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说法。记者为什么会下降到这样的地位呢,这是部分对自身没有要求的媒体和记者本身造成的。一方面,新闻学院的教育体系,滞后于新闻现实。新闻系讲课照本宣科,从来不讲记者的责任感。另一方面,社会现实的诱惑使记者在抛弃新闻理想。记者出采访任务,经常会收到红包,而很多记者就被那些钱收买了。我认为把眼光锁在这两三百块钱上会变成庸碌的记者。我想,即使是作为一个人,不是记者,也应该有尊严,有理想有原则,做到自尊自爱。

B 改变从业者的浅薄,并使之迅速走向成熟。相当多的记者,只是醉心于报道杀人放火,小道消息,做狗仔队。成为一个没有头脑、娱乐大众,并受人鄙视的工具,失去了自我和尊严。会思考,有责任,有思想的记者才是真正意义的记者。

C 使自己拥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有句话说“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应该恪守一定的职业行为规则。有个性的记者,才是好记者。记者也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D变得更有勇气。记者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一个人的力量可以通过媒体得到放大。所谓登高而呼,应者云集。放弃这一功能,就会成为受众的玩物。记者会面对很多的诱或与挑战,艰难与困苦,没有勇气,只会平庸。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只有你内心坦荡,你才会有勇气。

E 揭露真相。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揭露真相,记录历史,甚至影响历史。真相需要我们去揭露。

篇三:《对深度报道的一些想法》

龙源期刊网 .cn

对深度报道的一些想法

作者:吴保军

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02期

摘 ;要 对深度报道进行理性剖析和总结,对把握好、运用好这类报道,深化新闻改革,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理论结合实践,从深度报道的概念谈起,论述了如何抓好深度报道、抓好选题以及深度报道应坚守的原则,对广播电视做好深度报道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深度报道;广播电视;探讨

中图分类号G22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1-0066-01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蓬勃发展势头。各新闻媒体之间竞争激烈,除报纸纷纷扩版,广播电视台纷纷建立系列台外,新的新闻文体,新的报道题材、形式、手法不断涌现。在这众多新涌现的事物中,深度报道是一朵绽开的奇葩,深得各新闻媒体的青睐。目前,各新闻媒体已广泛运用这类报道,并把这类报道作为争夺受众的重型武器。因此,对深度报道进行理性剖析和总结,对把握好、运用好这类报道,深化新闻改革,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深度报道?目前,对深度报道的定义众说不一,还没有一个准确、科学、完整的理论界定。我个人认为,深度报道是一种论述事件因果关系,凭借自己的认识和客观分析对事件发展方向进行预测的报道形式。一般来讲,它的报道领域和报道对象是系统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并追踪和探索其发展的趋向。这类报道往往把报道的人物和事件作为一个整体和过程来反映,与那些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动态新闻有明显的区别。以前几年我省优秀稿件为例,荣获河南省1993年优秀新闻论文二等奖《新闻采访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文章针对新闻采访中,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不从实际出发,不注意把握采访事物的矛盾和本质特征,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新闻采访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对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辩证法,采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荣获河南省1992年优秀新闻论文二等奖《新闻节目中典型报道的实践与思考》,如何把广播新闻办得有深度有力度?如何解决广播新闻“浅”与“深”的矛盾?该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重要典型采用连续报道的形式是解决广播新闻“深”的一条新途径。该文章观点新颖,论理透彻,说服力强,不失为一篇研究广播宣传的佳作。

深度报道是开拓新闻领域,加强重大题材报道的重要途径,是能够洞察全局、预测未来的最佳报道形式。它为新闻报道走向大胆提出了新闻的商品属性、广播电台生动活泼,走向深入广泛开拓出一条新路。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掌握这种报道形式,很好地运用这种形式,使我们的报道更加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的新成果,更加有效地引导人、启迪人、教育人,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篇四:《如何写深度报道》

如何写深度报道

何为深度报道呢?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在教程中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曾提出“三层报道”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的报道,深度报道指的就是第三层报道;《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 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通常包括如下12见。此外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还有很多,不论各家、但深度报道都具有以下特点:一深刻性,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要有所反映,。

当前,深度报道以其追求报道的深度、广度和逻辑性的特点,在各类新闻媒体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甚至将深度报道作为了自己的主打作品和办刊的立足之路。深度报道的特征十分鲜明。从报道所关注的重心上看,客观报道所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点”的本身,是一种“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平面式、孤立式报道;而深度报道则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的“点”的延伸与联系,是一种讲求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与结构的报道。因此,深度报道是一种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报道模式,它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越时空、由表及里、从内到外的综合反映。

深度报道以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探索事物发展的原因。它不仅满足一种信息的传播,还分析事物的发展原因,突破了动态新闻的肤浅和表面化特点,极大丰富了新闻的内涵。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做好深度报道成为媒体发挥优势,扩大社会影响,提升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做好深度报道是现代新闻记者应竭尽全力追求的目标。

怎样才能写好深度报道,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做好采访。采访是任何一篇新闻报道的关键,优秀的写作必然建立在成功的采访基础上面。如果你觉得你的报道写得不好看,那多半是因为你的采访不够。深度报道的题材,多是事实比较复杂,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因此,记者必须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进行大量的新闻调查,从而把握新闻事实。采访之前要确定写作的框架,甚至设置细节,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采访。采访中不但要善于动口动笔,更需善于动腿动脑,要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侧面的现场展示,引发受众连绵的反思和情感的追随,把受众从具体事件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同时,要注意在深度报道的采访实践中,注意选取那些突发性重要事件,带倾向性的重要问题以及社会上大多数人所关心的、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深度报道的题材。

其次,要有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开头和鲜活的细节。深度报道篇幅都比较长,与消息写

作中简短有力的直接式导语相比,深度报道的开头更需要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刺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否则,如果开头乏味平淡,读者在看了开头之后,也就没兴趣继续读下去。深度报道要引起读者的关注,干巴巴类似公文报告的风格肯定行不通,也必须通过鲜活的细节描写来引起读者能读下去。用好细节需把握如下几点:把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细节凸显出来,要铺陈,要用透;要选取有画面感的细节,但同时要体现节奏感,跌荡起伏;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可爱,多少要适当;要突出某部分细节,必须虚幻其他细节。细节描写,切记要还原事实真相,再现当时情景。对于读者而言,事实本身是最重要的,事实的原貌是最重要的。记者的主观感受和舞文弄墨都不是他们在索取新闻信息时需要的东西。{深度报道}.

此外,对深度报道而言,突出思想性也十分重要。如今新闻报道已进入“观点时代”,受众不再满足于了解事件本身和事件发生现场的情况,还要及时了解社会各界对该事件的反应和思考。传媒不能停留在普通新闻报道的生产,仅仅充当“记录者”,还要积极充当“守望者”“思想者”,引导社会舆论。深度报道可以承担起这一责任,在帮助人们梳理观点、引发思考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这就要求深度报道的记者做一个“思想者”,善于亮出自己有见地的观点,引导舆论。因此,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在深度报道中也非常重要,常见的有连续式和系列式。连续式,只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持续性报道,注重事件的同意性和内容的连续性。这种方式的深度报道通常追踪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追溯以往事实的轨迹,用以探索事物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的本质。它是在对事情结果毫无所知的情况下,伴随着事件的进程和人们对事件认识的深化,层层深入的展开报道,因而它特别能激起受众的关心,吸引社会参与,并在一起探索和反思。这种方式称为“连续报道”。只对典型的新闻人物,事件现象,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运用不同体裁报道。它不是单独的去追踪和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用深邃的眼光,深入剖析人物,在反映现实上具有较强的透视力。这种运用方式可称为“系列报道”。{深度报道}.

总之,深度报道以其思想的深度,多角度、多侧面的方式对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探讨和解释。深度报道挖掘新闻背景,剖析事理,谈透问题,充分给予受众对社会问题的知情权,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上看,深度报道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对受众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而更具有显著地社会影响力。但是要正确自如地掌握和运用这一报道方式采写出更多更好的深度报道来,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探索。

篇五:《深度报道的结构》

第四节、深度报道的主体结构搭建

这类报道必然在篇幅上相对较长。一般是占一个整版以上,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深度报道,篇幅一般占对开的报纸一个整版,8000字左右,基本都在5000字以上。

在文中都需要用小标题来分隔内容并提示内容。它的分层小标题如同消息的标题,既要抓住矛盾的关键点,又要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同时,深度报道在结构上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来围绕主题证明新闻真相,这就需要在写作中搭建出最适合的结构;最后,调查性报道需要场景转换、具有多种叙事线索,这些在组合上都需要具备完美的结构。

具体而言,深度报道在结构搭建上具有以下常用的方法。

(一)、依据关键点搭建结构

依据新闻真相所涉及的关键点来搭建结构是十分常见的一种手法,也是使整个报道脉络清晰,使受众欲知而未知的迷惑点与关注点与记者的表达点相吻合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因为记者把关键点提出来作为整篇文章的小标题,这样,受众从小标题从第一感知上,就知道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也知道把这些关键的问题揭示出来了,真相也就出来了,新闻背后的新闻以及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也就出来了。这种以关键点作为小标题来安排结构的做法还可以起到引导受众的作用,达到删繁就简的效果,引导受众砍除枝蔓,拨云见日,快速抓住新闻事实或新闻真相方面的关键点。

1、具体做法

深度报道本来就是揭示事实真相的,那么就要准确有力,要用事实的关键点,或事件存在的疑问关键点,或受众想知道的关键点来安排结构,。利用关键点作为小标题有以下做法:对于是非迷惑的新闻真相,可以就受众想明白的几个关键问题作为记者采写的依据,把这几个关键问题作为小标题。在文章中,把这几个问题揭示清楚了,那么这个调查性报道调查真相的首要任务也就完成了。

如《注射隆胸调查》(《南方周末》2001年11月2号),这篇报道就是要告诉受众注射隆胸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到底如何?记者在如何进行说理与平衡性报道做的比较好。其结构分为八个小节:一、注射隆胸材料曾遭死缓;二、同意开禁的专家说法;三、可否注射隆胸专家未做表决;四、有院士支持隆胸?五、产品质量没问题?六、让厂家全权负责行吗?七、常处长,这个问题可以探讨;八、王朝刚博士:呼呈良知

从以上这几个方面,都是围绕是否有害这一主题而展开调查,从这几个方面,紧紧抓住了受众想知道的问题。因而,把这些问题的关键点作为小标题就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反映底层从事卖淫的小姐的生存安全状态中,如何反映出她们在人身安全方面经常受到侵害的问题,那么,这个调查必然最首先的任务就是揭示出她们为何遭到生命侵害的本质原因。在

搭建结构时,就要围绕这个关键点来建构,这篇报道涉及的问题很广泛,那么如何写作呢?点面结合是很好的办法。《南方周末》记者在《底层性工作者生存安全调查》(《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中是这样搭建文章的结构的:一、色字头上一把刀;

二、“穷杀穷”与“黑吃黄”;三、“杀了她有什么了不起的?”;

四、“侦破难度最大的刑事案件”

从这几个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出,为什么她们经常遭到杀害?为什么受到侵害的多是她们?为什么她们受到侵害后往往侦破相对较难?这几个问题在这几个小标题中,就很好地之处了受众的疑问。

在《“左肾”风波》一文中,孩子的左肾不见了,那么,围绕这一医患之间的纠纷以及后来有关部门的反应,这一新闻事实如何来展现其真相?受众无非是想知晓这一医患之间到底谁对谁非,小孩子的左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就要选择好关键点,在《“左肾”风波》里面,记者用四个小标题就很好地抓住了四个关键点:一、他们都在怀疑对方,谁说的是真话?二、“我现在不管孩子的病,只找肾脏”;三、“如果我们执行了法院的判决,就等于违反了法律规定”;四、“卫生厅没有没有理由冷漠地把人当成一种物品。在这几部分中,就抓住了关键点,如“他们都在怀疑对方,谁说的是真话?”“我现在不管孩子的病,只找肾脏”就十分简洁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深度报道}.

2、适用对象

这种做法适用于下列几种深度新闻报道:

一是适用于涉及一些关键的疑问点的新闻事件,这个事件的真相往往体现在几个大的疑问点之上,或者这个新闻存在几个典型的矛盾点。那么,把这几个关键点说清楚了,这个新闻真相也就基本清楚,把要说明的问题也就能说清楚了。

《门槛出贪官》在结构上也是以关键点来搭建结构:一、“这涨上去的价格不是你的收入,全被他们吃了”;二、“我必须亲自行贿过‘门槛’。这与我所受的所有教育都背道而驰”;三、“现在许多贪官是‘糖衣吞进去,炮弹吐出来’”;四、“当贪官变得越来越聪明时,工商业者的风险就越来越大”;五、“嘿,我们成全你了,咱们甭合作了”;六、“新闻监督和真正的市场化是解决问题的最有力的武器”

例如《三甲医院就诊记》一、“不安网子,溶栓和手术都面谈”;二、在不同的三甲医院遇到的都是基本相同的对待,二、“少输了一瓶,你来,再给你输上不就完了嘛!”三、“感冒还能死人呢。怕危险,就别用!”四、“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要外输证明是上级规定,出了问题谁负责?”五、为什么在抗击非典时期能做到的,平时就不行了?

二是适用于那种通过几个关键点的陈述,是非善恶、正义邪恶等都能昭然若揭的新闻事件。那么,就可以用这种模式来搭建深度报道的结构。在这类找关键点的新闻中,如何搭建结构。如

《枪声响过之后》(中国青年报)这篇报道,报道的是公安只因老百姓一句“冒犯”的话,就连连开枪,连十多岁的小孩都不放过。这样一个严重事件,有关部门竟没个说法,身残的受害人到处呼号,行凶者却照样风光的新闻事实。在结构的搭建上就是采用反问组成:一、民警执行公务不穿警服、不出示证件和相关手续,公民有没有权利拒绝传唤?拒绝,是否就构成“妨碍公务”?

二、打草回来“手持钐刀”“边走边骂”,是否构成“以暴力方法抗拒”或“暴力袭击人民警察生命安全?”三、腿骨骨折、肋骨骨折是怎样造成的?内脏多处受伤,胸壁软组织损伤又是怎样造成的?四、不在现场的村民作证有什么意义?目击现场村民的证言在此事定性上起了什么作用?

这些暴力新闻事件反映了底层警务人员的暴力崇拜与忽视人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那么,如何形象地反映这一现实。就可以对他们做法的荒诞不经或极度违反法规人伦作为质问,用反问作为作为搭建结构的小标题。这样,就能达到十分有力的情感效果,从而使文章充满力度,充满沉思,同时,也把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重视的问题摆在面上,同时,从这些对问题的反问,也可以说明正式这些存在的本质问题才导致这些新闻事件的发生,那么,从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不但是对结构的层次贡献上,还是对激起受感情的共鸣上,还是起到有关部门的警示与重视上,其作用都是十分有效的:这篇调查报道的结构就是由一组反问组成,正好符合深度报道揭露新闻真相的

篇六:《论如何做好报纸的深度报道》

龙源期刊网 .cn

论如何做好报纸的深度报道

作者:陈艳武

来源:《理论观察》2015年第03期

[摘 要]深度报道是指完整反映重要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一种高层次的报道方式。当前,社会媒体特别是对于报纸的报道方面,过分追求一种快餐文化,对事件的报道不够深入和具体,没能从事件的表面现象出发,深入挖掘事实背后的深层次内容。然而,深度报道对于新闻媒体和受众来说,都是必需的。

[关键词]报纸;深度报道;受众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16 — 02 深度报道是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随着社会问题的扩大化、复杂化,公众素养和对社会期望值的提高,新闻媒体对社会问题关注度的增强,这些都在促进新闻报道领域的逐渐扩展,要求新闻报道的深度不断提升。在媒体充斥、信息公开的今天,作为平面媒体,报纸只有对新闻进行更深层次的阐述、评论、分析,创造具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才能真正走向新时代。

一、报纸深度报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深度报道是媒体最有特色的部分。主流媒体无不在深度报道上下足功夫。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好深度报道的题材选择,功夫用在采访前,深入实际认真采访,并进行深度思考,探求事实真相,调动各种写作技巧,圆满完成写作任务。

1.深度报道是新闻人的职业追求

无论是对于新闻媒介还是对于报纸传媒,深度报道始终是新闻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