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朴的农民

时间:2021-10-27 06:26:29 节日作文

篇一:《淳朴的农民》

淳朴的农民

于德发于1935年3月15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巴彦县天增镇吴凤山屯。在兄弟间排行老四,1956年与王XX结婚,婚后两年左右时间妻子去逝。1964年后又同李文珍结婚,生育两男孩、两女孩。于庭、于宽和于淑红、于淑云。于德发一生务农,是非常标准东北农村汉子。没念过书,没有文化,性格直爽刚强,老实人,吃苦爱劳,守家过日子能手。

于德发乳名小四,在家族中不显山不露水,1956年前,在家族中他是农村中非常棒的劳动力,在家中跟兄长一起干农活,种地、铲地、趟地、割地、打场和送粮。在50-60年代农村合作化时,他是生产队的主要劳动力,他有时充当下地干活的小工头,农村叫打头的,说白了就是带领农工干活。

他的一生不赌博,不吸烟,有时喝点小酒,爱情专一。一生只想发家治富,建设好农村小康家庭。虽然没有过上非常富裕生活,但一年劳动还能维持农村的一般生活水平。儿女结婚后,各自成家立业。于德发同老伴李文珍独自生活,60岁后,两个儿子于庭和于宽分工善养父母。于庭赡养父亲,于宽赡养母亲。生活还比较幸福,老伴2003年去逝。于德发移居于庭家中,平时还能干点农活,养牛养猪还能出点力。儿女比较孝心,有病治疗比较及时。穿衣、用餐等生活内容都保障,在东北农村里有和谐父子关系,家庭和谐,晚年生活是幸福的。

2014年2月5日,于庭主持为父亲于德发庆祝80寿辰,我乘车由哈尔滨赶回振平朴家屯参加祝寿活动。

参加祝寿活动有:于德财、赵淑兰、于德斌、朱万学、于坤、许洪成、于淑艳、于臣、于贵、于勇、于军、于波等100余人。我们共同祝愿四长兄于德发健康长寿、晚年幸福。生活美满。祝寿活动后,我们顺路将四兄送到兴隆小三姓屯于淑云家中(四兄女儿)女儿对父亲尽孝顺之心。我们看到也非常高兴。

于德斌代撰

二0一四年七月二日

篇二:《走进新型农村 感受淳朴民风》

走进新型农村 感受淳朴民风

————“四比一访三走进”活动案例

六合中心小学 李欢

讷莫尔河两岸,水草丰美,沼泽广布,良好的自然环境哺育了勤劳、善良、智慧的讷河人民;永丰中学人杰地灵,贤才辈出,优秀的师资队伍培养了博学、务实、上进的莘莘学子。学生们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对于现今农村实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是比较了解的,例如:拖拉机、收割机等,但是,对于几十年前的农具及生产用具却一无所知。为了能让学生们了解父辈们创业的艰辛,感受科技带给历史的巨变,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因势利导兴致勃勃的带着学生们走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感受带有泥土芳香的淳朴民风。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初步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用具的产生、发展的种类与特点。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进取等良好个性品质。

二、活动形式

1、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

(2)邀请家长参加活动

2、实践形式(1)调查访问

(2)研究和劳动

(3)小组合作和交流

(4)规划、整理和反思。

三、活动准备阶段

1、讨论确定研究的内容 因为“农物”这个课题的研究范围比较大,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围绕主题积极讨论发言,确定他们要研究的几种活动形式

2、确定他们要研究的几个内容,初步认识打着深深时代烙印的生产用具

3、初步认识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生活用品用具

4、了解农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

5、自主选择、组成小队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成了研究小组,每一小组还自选出一名值得信赖的组长。

四、活动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 制定活动计划

课题确定后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呢,经过激励的讨论,决定把全班分成两个小组。第一组由大家推选出值得依赖的、能力比较强的陈世茹担任组长。第二组由孙旭担任组长。孙旭性格活泼,脑筋又灵活,适应能力又强。主要采用调查、访问、收集整理的形式,到农村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农民的指导下完成对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可以自己动手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第二阶段 调查研究个内容

1初步认识打着深深时代烙印的生产用具

2初步认识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生活用品、用具

3了解农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

第三阶段 调查研究

制定完计划后,学生调查的积极性很高。第一组陈世茹、张鑫鹏、崔月等同学对附近两个村子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是“被机械淘汰的用具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使用的?愿不愿意捐给我们学校作为教学用具?” 第二组孙旭、郭强、韩鹏等同学深入农村,跟年纪比较大的老人聊天,他们谈到了上个世纪农村的生活,有很多农物我们同学从没听过,真正是大开眼界,更增添了同学们此次活动的信心。 调查完成后,同学们一起交流时感触很多:

陈世茹:这次活动确实锻炼了我的胆量。我以前跟陌生人说话时脸红,而这次当组长将采访的任务落在我头上,我别无选择。刚开始结结巴巴,眼睛都不敢看人,可采访两个农民后,我胆子就大了,声音也大了,通过这次锻炼,我再也不怕跟随陌生人讲话了。

韩鹏:在这次活动中,我接触了社会,将平时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虽然在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经受住了考验,积极动脑,逐一将问题解决了,我懂得了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

张鑫鹏:采访前我觉得挺简单,可是真正采访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许多农民对我们提的问题总是不愿意回答,认为我们是闹着玩的。于是我们就调整“作战”方案,分头行动。先交待我们的目的,利用录音、录像的形式记录采访内容,在采访过程中遇到很多热心的

农民,他们给我们讲了很多有关农物的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

第四阶段 收集和整理

通过前一段的调查访问,我们全班同学信心十足,有的同学还请爷爷、奶奶等家人帮助他们收集。如关伟林同学爷爷家住在乡下,星期天她带几个同学直接到乡下去。这时不是大忙时节,村里没什么人,他们一进村子就去她爷爷家。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找到了一把木锨,还有喷雾器,他们心里非常高兴。爷爷知道同学们的来意后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的用具逐渐被机械所代替了。留下的只有平时常用的农具,我帮你们找找,只见爷爷从一个搭建的简易小屋里找来簸箕和一个小石磨。爷爷说以前的农活是靠农民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又慢又费力,现在好了,全靠机械,速度又快又省力。

经过全班同学二十多个休息日的努力,我们共收集农物八十多种。一件件农物,诉说着一段段往事,也真实重现了老一辈农民的生活面貌,让我们领略了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历史痕迹。

五、活动结果

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地采取分组协作的方式进行,体现了最优化的原则,每个人潜能得到了发挥。这次活动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的同时,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体验了农村生活的乐趣,

我们平时一直重视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变了,变得大方了、自信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处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我们要把握好综合实践这块学生创新的天地契合“四比一访三走进”的时机选择设计好活动主题,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热情,要千方百计地拓展孩子们的创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去展示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三:《农村风情 清新纯朴》

农村风情 清新纯朴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因坚持抗金复国大业,遭投降派排挤打击,曾

被迫在江西上饶带湖与铅山瓢泉的乡间闲居,前后达十八年之久。

在这期间,他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写下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怀,抨

击执政者苟且偷安的作品。此外,由于词人对农村生活有了较深的

体验,对农民产生了较深厚的感情,也写了二十多首农村词,赞美

农村纯朴、和谐的人情风俗和清新明丽的风光景物,词中充满了勃

勃生意,散放出浓郁的乡土气息,饶有诗情画意,有的还蕴含人生

哲理,十分惹人喜爱。这里选取几篇中的佳句,与爱好者共赏。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云:“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

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

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是辛稼轩

晚年闲居带湖(江西上饶)时所作,抒写夏夜行走在黄沙岭下田间

小路上的见闻感受。通篇写景,融入了他对丰年景象的喜悦和对乡

村风物的热爱。词中所描绘的山乡田野景色恬静优美,清疏明朗,

笔调轻快灵活,读来心旷神怡。“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词意是说他闻到了遍野的稻花香气,又听到水田里热闹的蛙声,于

是联想到今年一定是个丰收之年。但词人写出来的,却是听到群蛙

在稻田中音声喧嚷,热烈歌唱,争说丰年。词人将青蛙拟人化,以

奇妙想象和活泼笔调,借“蛙说丰年”来表现乡民们和词人自我对

于丰收的期盼和喜悦,使词篇漫溢出稻花的清香,也让读者感受到

词人与农民同呼吸,共欢乐。在古代诗词中,写到蛙声的作品不少,

但写蛙声“说丰年”,大概是稼轩首创。因此,这两句在整首词中

给人的印象尤为鲜明深刻,对人的感染力量也最强烈。

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辛弃疾《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词曰:“春入平原荠菜花,

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晴帘酒亦赊。 闲意态,

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这是辛弃疾隐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期间的作品。鹅湖,即鹅湖山,

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北。山上有湖,多生荷,原名荷湖;后东晋人龚

氏居山养鹅,因更名鹅湖。山下有鹅湖寺,风景优美,辛弃疾常去

游玩。这首词是他闲游鹅湖时,酒后挥毫,题写在乡村酒店墙壁上{淳朴的农民}.

的。词的上片即景抒怀,描绘春雨过后清新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田

野景色,触发出他被劾落职报国无门的愁绪。下片景中寓情,赞赏

农村生活。先写农民悠闲自得的神态与精细节俭的生活,再写农民

喂牛、种桑养蚕、栽麻织布的劳动图画。最后二句:“青裙缟袂谁

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青裙缟袂”(gǎo mèi),白衣黑裙,

“缟”是白色的生绢,“袂”是衣袖。这里化用了苏轼《於潜女》

诗:“青裙缟袂於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青裙缟袂,衣着朴素,

色泽淡净,显见是一般农家妇女。“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

家。这两句说:不知是谁家的年轻媳妇,穿着白衣青裙,趁新蚕出

生大忙之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哩。这个镜头生动、风趣,展现

农村淳厚质朴的风俗人情,洋溢出欢乐的情调。词人只是以通俗明

快的语言简笔白描,而一位农家少妇健美的身影已活灵活现于纸

上。辛弃疾很喜欢为朴素、健美、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村姑写照传神,

在另一首《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中,结拍两句是:“谁家寒食归

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同样以白描手法勾绘村姑形象,作为点

睛之笔,使全篇皆活。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词云:“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

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

荠菜花。”这首著名的农村词,大约也是作者闲居带湖时期的作品。

全篇运用白描手法、素雅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

春光图。上片选取柔桑、幼蚕、细草、黄犊等与农事关系密切、皆

因春而萌发茁壮的动植物,将它们巧妙组合,使这幅图画饶有乡土

气息,充满勃勃生机,同时也传达出词人对农村的喜爱和愉快心情。

下片由写景逐步转写到人事。过片写远近连绵的山峦,一条曲折蜿

蜒于山间和村落间的道路,远远就看见山村小酒店的青布招帘在风

中飘扬。这几句既为山乡自然景色和地方风物的展示添加几笔,也

表现他在山间、村路上悠然信步、游赏美景的行为神情,以及欲乘

醉助兴的意态。结尾二句,将城中桃李与乡野荠菜花对照描写和议

论:城里的桃花、李花尽管在春天争芳斗艳,其实它们都很娇弱,

经不起风雨打击,时常担惊受怕,老是发愁;而溪头野生的荠菜花,

虽无鲜艳颜色,也没有浓郁香味,但它们细小的白色花朵却迎着春

风,蓬蓬勃勃,开遍田边溪畔,具有极旺盛的生命活力。明媚的春

光在它们的身上才充分地显露出来。这两句乃是一篇之主旨,蕴含

着丰富深的情意:词人真实生动地传达出自己对农村闲居生活与城

市官场生活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在他看来,城市官场中熙熙攘攘,

追名逐利,危机四伏,人们好像那些桃花李花,看似风光热闹,风

雨一来,转瞬飘零殆尽,实在感受不到春色的美好;而只有在恬静

和谐、纯朴开阔的农村,才能欣赏到荠菜花的美,真正感受到春天

的欣欣生意。由此,我们认识了词人爱好清新、自然、朴素、健康

的审美观,也认识了他对生活环境、生命价值及人生归宿的哲理思

考。这两句融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妙用对比与象征手法,给

予读者清新的审美感受和深刻的思想启迪。苏轼《望江南》词下片

云:“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

春色属芜菁。”又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

云:“曲栏幽榭终寒窘,一看郊原浩荡春。”表现了他厌恶城市雕饰

寒窘、喜爱乡野浩荡春色的审美情趣。辛词显然受了苏轼诗词的启

发,但辛词描写城乡的景物更生动细致,对比更鲜明,意蕴也更加

丰富,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词云:“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

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稼轩农村词的代表作,有多种唐宋词选本选析,早已脍炙人口。

此词多数学者认为作于词人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词中的“吴音”

指江西上饶一带的口音,那里古属吴国。也有人认为,词人任江阴

签判期满后曾漫游吴楚,乾道元年(1165)夏季于吴中作此词。据

吴小如先生考论,词中写的是作者在旅行途中所见到的一幅农村场

景。上片写他略含醉意,走近一间低小的茅屋,看见不远处有条小

溪,溪上草色青青。这时,他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他感

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户农家的成年人都已

下田劳动,只有一对白发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词

中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翁媪”(ǎo),老头{淳朴的农民}.

儿和老婆婆。媪,古时对年老妇女的尊称。下片转入对这户农家少

年人的描绘:大儿在溪东锄豆,中儿正编织鸡笼,可见在农村中,

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令人想到成年人的

辛苦勤奋。全篇写得最精彩的是结尾两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

卧剥莲蓬。”吴小如先生说,“最喜”二字的主语也该指作者,总不

会是指白发翁媪。“无赖”,应解为“无聊”,“较大一点的孩子都在

户外参加劳动,唯有最小的一个却闲得无聊,只躺在溪边自己剥莲

蓬吃着玩。当然这也包含有顽皮、调皮的意思,不过毕竟算作引申

篇四:《对中国传统农民性格的分析》

对中国传统农民性格的分析

内容提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要想正确全面地认识今天中国的农民,就必须了解农民这一阶层的发展历程,对中国传统农民的性格进行历史的、科学的、全面的分析。本文在对中国传统农民性格分析的基础上,还对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性格的蜕变做了初步的探讨研究,希望能对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全面的进步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传统农民 性格 蜕变

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近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这一群体。传统的农民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他们曾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但是由于农民这一特殊阶层的特殊性格特征 ,也使他们自身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被经济浪潮裹胁下他们的性格也发生了明显的蜕变。

一、中国古代典型农民性格特征分析

“性格”是一个抽象而看不到的东西,而且影响它形成的因素非常复杂。惠特克曾对性格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性格是决定个人典型或连续发生行为模式的独特组织特征。”马地对于性格下了如下定义:“性格为一套稳定的特质和趋势,能决定人类心理行为(思考、感觉、行为)的异同,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或能或不能以眼前的社会与生物压力去了解。”马地还把性格区分为核心与外围两种。所谓核心性格是指人人共有而表露遗传上的特点。这些共同的特点,并不太会改变。至于日常比较能观察而学得到的性格,并且因人而异是为外围性格。他又说,外围性格类似性格特质。本文所研究的农民的性格主要是指其外围性格。

中国封建时代农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合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使农民与市场脱离了联系,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因而限制了他们的视野,造成了农民阶层整体上目光短浅,思想狭隘,政治、文化、经济上都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缺陷和不足,整体性格上暴露出了顽固、自私、守旧、落后等弱点。下面就对中国传统农民的性格特征做一个深入的研究分析。

小农经济将农民阶层的思想束缚在以小块土地为单位的狭小范围内,这首先导致了他们在政治上盲目无知,妄自尊大,对本村以外的任何事物都容易妄下结论,用农民关系的尺度去衡量复杂的历史关系。

蔽塞的乡野,与世隔绝的生活使他们无法认识社会,长期处于散漫、无组织的状态,对世态漠不关心,对政治冷漠麻木,无所作为,更提不出改造社会的方案,成为在“政治上不怎么积极的因素”(恩格斯语)。他们又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只要不是统治者的压迫到了无以为生的程度,是绝对不会揭竿而起的。马克思曾形容说,东方农民的生活是那种“失掉尊严的、停滞的、苟安的生活”①,我们之所以习惯将农民称之为阶级,并不是经济的联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社会集团,而是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相同性以及与其它阶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们看上去像是一个阶级。这样一个“由同名数相加形成的,好象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缺乏经济连接的阶层,当然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去完成一场社会革命。所以,本人一直称他们这一群体为阶层而非阶级,因为散漫而又无群体意识的他们从未形成过真正“阶级”的力量。但是也必须看到,因循守旧、胆小怕事的中国农民在政治上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他们一旦反抗或者造反,反而会产生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以清末义和团为例。1899年3月,朱红灯、心诚和尚在山东、平原一带起义,列队千人,排出阵势,北中国半壁江山,就这一个拳字,让官家震惊,洋人胆寒。但是笼统排外和蒙昧主义阴影下的义和团大开杀戒,烂杀无辜。如义和团称洋人为大毛子,要不加区别地杀完,“以至华人之与洋人往还,通洋者,谙洋语者,用洋货者,其间分别差等,共有十毛之目”。十毛之人,“杀无赦”②。历史上还可以找出这方面的无数例证,农民造反后毁坏城市,消灭文明,打击知识分子,杀人放火,劫掠施暴,在放纵中获得宣泄的痛快。小农的局限性在农民在造反得势后暴露无遗,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重复上演,成为其无法克服的宿命。

其次,农民阶层的劳动者被压迫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决定了他们与文化无缘。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中国农民一向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其所能接触到的思想文化除了宗教外,大部分是通俗的小说戏曲。淳朴的乡土文化使他们对荣辱、对亲情都有朴素正确的认识,善良、忠厚、勤劳成为他们身上最闪光的品质和文化烙印。但是,由于生活空间的狭小,又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很狭窄,长期笼罩在蒙昧主义的阴影之下,愚昧落后,社会责任感不强,自以为是等性格特点非常明显。他们还有极强的现实精神,对利害关系十分在意,凡是对自己有利有益的事物都非常关注,在文化上表现为他们的精神信仰不专一,不稳定。在他们的精神信仰中,既有儒家的孔孟圣贤,道家的神仙至人,民间信仰的城隍、土地、灶君、门神,历史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关公、岳飞、孙悟空、二郎神,也有从外面传入的

观音、菩萨等等。农民看来,只要是能给自己带来福祗运气,只要能攘灾除祸,他们都愿意供奉,都愿意接受。农民的实用精神还为他们与外部世界打开了一条通道。但是也由于其实用主义的认知态度和非理性的认知方法,使农民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又很不稳定。当他们感觉到一种文化对他们有用时,他们可能会接受、吸收它,甚至产生狂热的情感;而当他们感到这种文化无用,或者伤害他们的利益时,他们的好感又立刻转化为一种愤怒。历史上曾有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达到很高的认识水平,却因无法满足农民的要求而遭到忽视、冷落。比如洪仁 《资政新篇》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受过西洋教育的洪仁 在太平天国高潮时期著有《资政新篇》一书,提出了建立近代工矿企业、兴建铁路、邮局、创办报纸、设立立政局、协助监督天王的政务等一系列主张。这些涉及到近代文明的重大课题,充满着严谨的态度,代表了当时最高认识成果。可是由于它超出了农民的认识水平,不能直接满足农民的直接“需要”因而被冷落在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之外,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这还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一旦农民的心态转向对外来文化的盲目排斥时,其态度就不仅仅冷落、失望,而是激烈的排斥、打击,多年开放学习的成果顷刻毁于一旦,化为乌有。人们常常感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步履维艰,合理、科学的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是如此艰难,这其中原因很多,重要一点,即是农民落后的文化心态作崇。

其三,在经济上,由于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状态,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长期物质的匮乏,尤其是政权长期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农民长期停留禁锢在土地上,缺乏经营的头脑。在中国古代,农民把大部分的精力、时间和心思花费在了对土地的耕种料理上,所以其投资致富的机会很有限,他们只好采用勤俭节约的办法来增加财产或维持最基本的生计。他们即便是努力的耕种,也往往是循规蹈矩,按照历代相传的耕作方法从事生产,只知道终日忙碌,生活贫穷,却不求改弦更张,所以上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少有改变,农业技术少有更新,农业器械少有进步。即便是在历史上有个别农业技术改革、农具更新,也往往不是出在生产一线的农民之手,而是来自与读书人或者有心思的官员。由于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他们彼此间的经济联系不大,合作意识不强。总之,笔者认为传统的中国农民经济思想是落后的,经济行为是保守的,经济生活是落伍的。这一点与古代社会是适应的,但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必然要进行调整改变,否则,只能被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所抛弃。

二、现代化对传统农民性格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随着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许多国家相继效仿。工业化的结果是城市既有的劳动力不足,必须吸收农村人口,加入工厂工作。同时,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看到工业用劳动力需要增加,也乐意到城市寻找一些挣钱的门路。结果一方面广大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减少,城市相对地增加人口,城市化程度随着工业化加强。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候鸟”式迁徙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进城务工的农民不断把的新事物、新观念带回农村,这样典型的农民性格无形中就受到了城市化的影响。

在中国由于西风东渐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农民的性格在逐渐的发生改变,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城市化、工业化的步伐加快,中国农民在被动或主动的改变着性格。

城市化、工业化对中国农民性格的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理念的转变。工厂占地虽不象农业那样多,却能收到更多的效益。农民过去对土地过分依赖的观念逐渐改变,开始认识到世界很大,很丰富,很精彩;生产不一定要靠土地,财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出来。于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开始尝试新的行业,摸索新的安身立命的场所,一部分先期到城市的农民开始将视农业经营为生活的经营观念改变为以经营为手段的营利事业。

②生活娱乐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的快节奏还对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重要影响。开阔的市场、繁荣的经济、汹涌的人群打破了乡村的宁静。他们中的许多人生活圈子扩大,娱乐内容多样化,整体上的生活观念有保守走向开放,封闭走向开阔,生活内容有单一走向多元。比如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利,人们交往的圈子一般很小,现在道路通达,信息快捷,农民也可以足不出户就知晓天下事,因特网上与世界各地的人谈天说地。比如娱乐方式,古代比较单调,闲月里听书看戏赶庙会而已。现在农民可以看电视,读报上网,自己家里唱卡拉OK。进城的农民生活的空间更大,娱乐的方式更多,周末逛公园,进影院也是常事。生活与以前相比更加丰富多彩。

③价值观念的改变。传统农民的价值观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也是决定他们今后发展方向的最重要内容。总体来看,在财富观、生活方式改变的双重冲击下,中国农民延续了几千年的价值观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稳定走向多变,由呆滞走向活跃。比如婚育观念,农民因为到城市工作后压力增大,时间也不像过去农耕时代那样宽松自由,早婚早育的现象明显减少。比如家族观念,工厂里工作打破了过去农村家族制度下的密切联系,把家庭与工作分开,接受组织制度的安排,跟不同的人从事生产,曾经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逐渐被讲究分

工的现代生活淡化。比如传统的孝悌观念、乡土观念在与现代文明的斡旋中逐渐居于下风。这些改变有的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但有些改变也让人惋惜,比如农民的一些先天的优良品质,如淳朴、诚实、善良、吃苦耐劳,在世俗风气的影响下不断退化,影响力不断减弱。

农民接受农村环境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农民的性格。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推广工作对农民性格的蜕变也有贡献。当前我国农民的性格,虽不像传统农民的性格那样浓厚,但比起城市的居民,他们的性格还是具有浓厚的传统气质,带有显著的特点。曾有专家根据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形,以及个人现代化的程度,将农民性格区分为四种类型:传统农民性格、前现代化农民性格、半现代化农民性格、现代化农民性格,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农民的性格介于第二类和第三类型农民性格之间,既有传统的特点,也广受现代化的影响,处在古典与现代的十字接口上。

传统农民性格有些固然值得保存而加以发扬广大,但有些对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也有防碍,所以要有意识的对传统农民的性格加以改变,努力培养出现代农民的性格。对于这一点,有人主张借助教育手段,有人主张正面去改革行为模式,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将它改变为现代化的农民性格,本文不再分析,但必须坚定的一点是,培养过程中不能一味摈弃传统,认为所有传统农民的性格都不好,要尽力使其传统的一面与现代化的一面很好的结合,适合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972年版,第67页

②佐原笃介:《拳事杂记》,载《义和团》第1册,第271页

(河南信阳市委党校 张清改)

篇五:《农村生活的电影 很淳朴》

农村生活的电影 很淳朴

天堂之路》反映农村打工妹回乡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追你到天边》是讲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为自己的儿子报仇的故事,既感人又好看

《荔枝红了》是一部反映农村干部现实生活的故事影片

《会说话的风筝》是反映儿童生活的影片,但也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影片,也值得一看

《证书》一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电影

《果实》一部勾勒陕北农村风情画卷的影片

《燕衔泥》新农村题材电影,讲述了一个性格刚强的村支书张占廷带领村民舍弃令全村人发家致富的小煤

矿,进行转型发展旅游的真实事件。

《桃花村》是一部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题材的电影

《圣水湖畔》 20集电视连续剧 讲述了一个保护耕地、树立粮食安全意识的故事。

《稻花飘香的季节》 二十集电视连续剧 本剧——以江汉平原上由两个行政小村并村后的变革与发展为主

题。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影片

《山的那一边》 这是讲述一名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

《烧锅屯钟声》8集农村题材连续剧 为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组织部副部长杨天虹进驻烧锅屯,为

村民先后解决了集资款、土地、失学儿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