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简单诗意

时间:2021-10-27 06:24:27 节日作文

篇一:《渔歌子》

学习《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播放动画课件《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看视频《渔歌子》,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一、复习导入

复习前两首古诗的内容和主题,检查背诵。

二、自主学习:

1、正确朗读古诗。并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2、解诗题,知作者:

渔歌子:张志和:

3、抓字眼,明诗意: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白鹭:桃花流水:不须归: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④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三、合作探究:

1、说说从这首词里你感受到什么?(师范读)

2、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幅画。

3、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4、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渔歌子简单诗意}.

5、赛读赛背,在读背中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四、质疑点拨:

比较《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与《渔歌子》在内容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五、自结强化:

1、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词,我们这学期已经学过一首了,你还记得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小结: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作业:默写两首古诗。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前两首古诗。

、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

(出示词,请生配乐吟诵)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篇二:《渔歌子》{渔歌子简单诗意}.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2、细读课文,体会诗人亲近自然、寄情山水、追求自由人生的美好心境。

3、体会古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景象,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渔歌子简单诗意}.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准备】自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引入,解诗题。

1、 游戏“猜网名”,学生说网名,教师猜出学生的喜好。

2、 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解题。

师:张志和的名字是皇帝赐给他的,他自封为“烟波钓徒”。从这个名字中,你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吗? 师:指名读题目“渔歌子”,解诗题。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课前三分钟“猜网名”的游戏。该游戏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学生喜欢玩,由网名引出诗人的别号,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作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课题“渔歌子”复习词的特点。

师:快速浏览全文,《渔歌子》与我们平时学的诗歌有什么不一样?

师:像这样有的长,有的短,我们叫它“长短句”。这是词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词又叫“长短句”。

二、整体感知,诵诗句。

1、渗透学法。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老师教过我们哪些学习诗歌的方法?

(师相机板书:解诗题、诵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2、初读,自悟。

师:这节课咱们就用这些方法学习《渔歌子》。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商量,也可以找我商量。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四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古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3、生自由读词,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师板书整首词。)

4、学生自由读完后,师指名读。

5、再自由读词,展开质疑。

(1)生相继指出:“西塞山”指的是什么地方? “箬笠”和“蓑衣”指什么?不理解“桃花流水”。“不须归”是什么意思?

(2)师:(根据学生提问,把相应词语标成蓝色。)谁来帮帮这些同学,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3)相机指导学生掌握“箬笠”中“蓑”的字形结构特点。

(4)春季是桃花盛开,雨水增多,河水猛涨的时节。所以古时候也把春汛称作“桃花水”。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要求不能太高,学生读正确、流利即可。先由学生自读自悟全词,提出不理解的

词语,再由学生相互帮助解决,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每一首词都有自己的意境,这些意境往往由一个个具体的事物组成。通过朗读,了解这些事物,为下一步对词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设计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诗词之美,也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

6、有节奏地读词。

(1)、学生读词,老师纠正。

师:西塞山是山名,“前”表示方位,读的时候应该在“前”后面停顿,不能把句子读破了。

(边讲边在第一行词句中注上“∕”。)

(2)、师范读整首词的节奏。

(板书标注节奏“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简单诗意}.

7、学生个别读、齐读。师随机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范读,让学生懂得怎样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教会学生读诗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范读的设计,把学生带入田园风光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种渴望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三、想象美景,明诗意。

1、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师:“须”有四个注释。①必须、应当。②等待。③胡子。④像胡须的东西。在这首词中“须”是什么意思?

师:“不须归”的字面意思是——

(不想回)

师:为什么渔翁不想回呢?究竟是什么情景深深地吸引着他?

【设计意图:“不须归”是这首词的词眼,对它的理解是学习整首词的关键,在初读之后引导学生质疑:为展开想象,体会为什么渔翁不想回去呢?究竟是什么情景深深地吸引着他呢?学生展开新一轮的探究学习。改变古诗词教学逐词逐句提问串讲的老套路,为学生后面的探究指引方向,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想象,展现美的景象。

(1)一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①找一找,找出词中已有的色彩。

②品一品,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鳜鱼、细雨”等字面后的色彩。

③想一想,从“流水”倒映桃花、西塞山等景物,品出更丰富有变化的色彩。

(2)二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①配乐朗读,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描绘画面。

师:张志和这位词人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词写得好,还能书善画、击鼓吹笛。张志和的这首词,说是一首词,又像是一幅画。让我们轻轻地闭上双眼细细聆听,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课件为水乡春色动画,同时伴有流水声、鸟鸣声、淅淅沥沥的雨声。)

师:想想看,这是春天的西塞山,山上的树木——

师:能打个比方吗?山上的林木葱茏,就像——

师:再想想看,这可是雨中的西塞山——

②这样一描述,就有了色彩,有了情态,有了韵味。大家也学这个办法去描述词中的画面。不要急着说,先想一想,抓住一个景物重点说。比如远处的青山、白鹭,比如近处的桃花流水、鳜鱼,或者是推远了的特写镜头烟雨垂钓。

③抓住“飞”“流”“斜”这几个动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用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④学生口头说话,结合学生描述,随机评价,指导学生读好相关词句。

【设计意图:这首词看似简单,但真正体会诗词内容的意境并不容易。备课时,我根据诗词的特点——“诗{渔歌子简单诗意}.

中有画,画中有诗”,把想象颜色这一环节设计成精彩的品词训练点,通过找颜色、体会隐藏的色彩、想象变化的色彩,体现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从而落实到本课中“如何体会《渔歌子》的情境之美”。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想象画面,又借助想象,用语言描绘画面,感受诗歌形象与语言文字理解、运用相结合。抓住重点词句,由浅入深品读诗文。】

(3)“青箬笠,绿蓑衣”指的谁?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呢?

(4)面对斜风细雨,可以把渔翁写成“戴箬笠,披蓑衣”,为什么写成了“青箬笠,绿蓑衣”呢? (青箬笠,绿蓑衣写出了色彩,这样的色彩与周围的青山,碧水融为一体了。)

师:大家看到的,心里想到的,比这六个字多多了。没有写人怎么样,而是写出了他的穿着、打扮,就给我们很多联想。再读读词的后两行,细细品味品味。

师:面对如此的美景,人的心情也变得欢快了。大家读读看。

(4)有感情地朗读。

①这首词色彩美、情态美、韵律也美。实在是妙不可言。这样的好词,我们要一读再读,反复体会。指名朗读。

②这是一首好词,也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谁能由景到人、由远及近完整地描述一下画面?

③面对这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你有什么感受?

④把你的这种感受融进朗读中吧!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设计意图: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引导学生读出诗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表现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解读文本,悟诗情。

1、 理解“不须归”的含义。

①不用担心家人的召唤,也不必在意淅淅沥沥的春雨,开心地钓着鱼。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呀?又有怎样的心情呢?

师:让我们再读这首词,在读中去体会渔翁的轻松愉快、悠然自得。生齐读全词。

师:面对眼前的美景,渔翁再也抑制不住,高声吟诵起来——

师:此情此情,渔翁深深地陶醉了,轻轻地吟诵起来——

师:渔翁多想留在这里,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三次引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学生走进词中,与词中的景和诗人的情融为一体,达到浓浓的诗意课堂,提高了学词的能力。】

②介绍张志和,理解诗人的心志。

师:这位渔翁就像是诗人的自画像。张志和喜欢泛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但他钓鱼的时候,鱼钩上从来不挂鱼饵,你猜一猜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渔歌子简单诗意}.

师:张志和深受唐肃宗赏识,后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此后唐肃宗想找回他,他都避而不见。我们再来看看 “不须归”的“归”还仅仅是那个吃饭睡觉的小家吗?

师:“不须归”还指的是什么?

(不想回到皇帝身边,不想回到朝廷之上,不想回到官场之中。只想在太湖一带过自己的生活。) 师:这就是张志和的志向,不恋官场,移情山水,回归田园生活的志向。

③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从一个“不须归”走进了诗人的心里。我想,这时候再读这首词,感觉一定又不一样了。男女生读。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教学应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教学中设计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抓住诗词意象,去体会、感悟其意境,实实在在地感受诗词恒久的艺术魅力。】

五、有效拓展,延伸阅读。

1、 拓展学习《天净沙.秋思》。

①有人说,诗词言情,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情感;诗词言志,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志向;诗词很多时候它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幅画面。通过《渔歌子》的学习,我们已经深有体会。我给大家一首词,我们没见过的《天净沙.秋思》,看看这首词体会到这个人什么样的心情?

(伤心、失落、孤独)

②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他的伤心、失落、孤独?

(枯藤、老树、昏鸦、古西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些景物描绘出他伤心、失落的心情。所以一个人笔下的景物能传递出此时此刻人物的心情。 师:好了,同学们,请拿起书,再读读《渔歌子》这首词,来体会张志和休闲自在的心情。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教学植根与教材,又不拘泥与教材,为了活用教材,我设计了拓展《天净沙.秋思》。引导学生以学到的方法学习新词,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 吟唱。

①我们的古人可不像我们这样念诗,想不想听一听?(课件播放吟诵《渔歌子》。)

②介绍吟诵。

师:他是在朗诵,还是唱歌?这种边唱边读,像说又像唱有一个专有名称叫吟诵。(板书:吟诵)

吟诵有不少规则,其中最简单的规则就是把一声和二声的字读得长一点,把三声和四声的字读得短促一点。我们再来听一听。(课件播放吟诵《渔歌子》。

师:在他的吟诵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渔翁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地垂钓,一边钓鱼还一边唱着——

【设计意图:各人对诗词意蕴的感悟有所不同,鉴赏后再创造的意境存在差异,吟诵时的声音作为再现意境的形式,也就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吟诵者在处理时可有更多的自由,借以显示自己的个性。设计吟唱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感受唱出的意境美。通过声音显示出音乐旋律的和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生动有力地再现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古诗词的情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 背诵。

师:这么经典的词作,我们必须把它记下来。会背吗?能背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背诵。

【设计意图:“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入情入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己的财富。所以,我在结束这节课之前设计了学生当堂背诵,既传承了文化,又体现了课堂的实效性。】

4总结。

师: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腹有诗书气自华”,愿大家在经典诗文的熏陶中,个个“气质如兰”。让我们在《西塞山》这首优美的乐曲中结束这节课。(师生共唱歌曲《西塞山》)

板书:

解诗题 渔歌子 吟唱

诵诗句 唐 张志和

明诗意 西塞山前∕白鹭飞, 美丽如画的景色

悟诗情 桃花流水∕鳜鱼肥。 悠闲自得的心境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篇三:《《渔歌子》赏析(张志和)》

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篛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父”,唐教坊名曲,后用为词牌。分单调、双调两曲,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志和所作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据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一引《西吴记》说,西塞山在湖州磁湖镇,即今浙江吴兴县西。

③.鳜鱼:亦称“桂鱼”,一种美味的淡水鱼。

④.白鹭:一种水鸟。

⑤.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篛,同“箬”,竹的一种。

【[赏析】

这首词描写水乡风光,借理想化的渔人生活自道其隐居江湖之乐,寄托了作者爱自然、慕自由的情趣。

词的开头两句就勾勒出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的“江南春景图”。“西塞山前”点明词中所描绘的具体地点在太湖附近。这里的春景如何呢?作者以生花之笔勾出:在黛色的山峦前,白色的鹭鸶在翱翔,粉红的桃花在怒放,清澈碧绿的江水在潺潺的流着,鲜美名贵的鳜鱼自由自在的潜游,真是一幅“桃红、水绿、鱼肥、

鹭飞”清新艳丽、生机勃勃的画面。在这头两句中,作者写了五种事物,有静的,有动的,它们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山耸、禽飞、鱼游、水流、花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派生机跃然纸上。作者又如一位极善调色的画家,在十四字所构成的画面上,就有黛(山)、白(鹭)、红(桃)、绿(水)、青黄(鱼)等颜色,色彩明丽,浓淡相宜。

就在这明丽清新的背景中,一位烟波钓徒头戴青色蒻竹叶编的大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驾着一叶扁舟,荡漾在万顷碧波之上,这是多麽洒脱倜傥啊!“青篛笠,绿蓑衣”作者紧紧抓住衣着的特点,简洁明快的勾出一位渔民的形象。“蒻笠”之青,“蓑衣”之绿又给前面的画面涂上了清雅的色彩。“斜风细雨”描绘出春雨的特点。“不须归”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由于陶醉在清新、怡静、安逸的大自然怀抱里,因而不避风雨,流连忘返。这个艺术形象是作者对渔民生活理想化的描写,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相传张志和往来江湖,垂钓太湖时,常常“不设饵,志不在鱼”,而是寄情山水。作者在这里以深情托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也就是寄托了自己不再留恋仕途,一心遁迹江湖、怡情山水,享此隐居之乐的情趣。

《渔歌子》一词,句句押韵,声调和谐婉转,富有音乐感。语言风格清新流畅,色彩明丽而不妩媚,字精句炼而无斧凿之痕,正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所说:“大家之作……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首词字里行间充溢着诗情画意,创造了逸美超脱的意境。王国维在谈到诗词的意境时说;“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这首词把景物描写、人物刻画、作者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谈之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