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评价与影响

时间:2021-10-27 06:11:28 节日作文

篇一:《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

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中国出现了新式军事工业,官办的军事工业采用了机器工业生产方式和雇佣劳动力,与传统官府工业已有重大区别,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特征。在建立新式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洋务派逐渐认识到,西方列强的军事力量强大,是因为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基础,中国要想变强,必须先致富。因此,他们又以“求富”为旗号,纷纷兴办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大量西方科技和机器的引进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洋务涌动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对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洋务运动也派样了一批对西方事物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大有帮助。 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所办企业管理还比较落后,工人缺乏积极性,效率低,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存在比较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没有涉及政治上的改革,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等等。

P100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1、李鸿章的言论说明他对西方的认识十分片面。此时,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开展。一些西方国家,已经迈入工业文明时代,先后开始或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比封建制度更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开展了启蒙运动,近代科学诞生并发展。这些都告诉我们,此时,西方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在中国之上,李鸿章所言“独火器万不能及”的看法是错误的。

2、西方国家是在思想解放、制度变革的条件下发展近代工业的,因而能真正促进国家的发展;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器物,却没有相应的思想和制度变革,而没有触动既有政治制度和解放人们的思想,因而无法收到相同的效果。

对张謇的评价:

张謇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优秀代表,他出于爱国之心、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惧世俗的勇气值得钦佩,他也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十分宝贵的贡献。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有船舶机械修造业、繅丝业、棉纺业、面粉业、火柴业和印刷业等。这些企业主要是日用轻工业,一般规模较小,比起外资企业和官办企业,力量微弱,发展困难重重。但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向。19世纪末,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篇二:《洋务运动的评价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简评洋务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用活生生的鲜血惊醒了中国,列强们用火枪大炮炸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1861年,当战火第二次烧进了清政府的家门,有这样一部分人惊醒了,并开始了他们救国图存的行动,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就此开始。

就洋务运动持续的时间来看,34年的时间实在是谈不上久远而且期间产生的改革也并不算彻底,但是,为什么就这短短34年发生的一切去引发了未来一二百年来人们不断的追寻与讨论,讨论的焦点就在于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评价洋务运动,这场并不彻底的改革运动究竟会给当时人们未来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要想评价洋务运动,就必须明确它是一场怎样的运动。洋务运动就是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发动的一场改革运动。其实质不在于是运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还是利用中国自己“以礼义致胜”的思想主张,而是在于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都是要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洋务派也好、顽固派也罢,归根结底都是要为清朝的封建统治来服务的。从这个方面,对洋务运动就可以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了。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洋务运动所创造的工业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例如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任用中国工匠,仿制西式枪炮,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军事工业;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就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等等。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重点在采矿业,金属冶炼业,纺织业的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行业。例如1872年有李鸿章招商筹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1876年李鸿章招商集股创办的开平矿务局。另外还有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这些工业的兴起一方面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都掌控在官僚的手中,其运作与发展统统都要受控于封建官僚,因此,其发展受到了和大的阻碍,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实际上,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运动,它没有能让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仅仅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的腐

败统治,正因为这种阶级局限性,而让洋务运动最终成为了一次失败的运动。

其次,洋务运动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及其文化,于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试图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要想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式海军,就必须要有专业技能的新型人才。所以,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共办有新式学堂30多所,包括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工艺学堂、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共派遣留学生200余名。这些对于西方先进文明的努力探索和汲取的过程,不仅仅增加了当时中国的人才技术水平,更加大了对西方文化与科学的引入、传播,虽然从结果上来看,这种引入与传播只是停留在一种很肤浅的层面之上,但这种对于学习西方,不仅开了好的风气,多少也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从这个方面来讲,洋务运动为中国吹进了一阵西方先进文化的清风。

第三,洋务运动的展开,带动了一系列军事及民用工业地发展,从而极大地扩大了国内的商品市场及劳动力市场,同时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如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湖北官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不仅如此,当时的封建经济体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经历过西方资本主义的打压,封建经济进一步松动。

总之,就洋务运动所带给中国的改变来说,可谓是“治标而不治本”,就洋务运动的产生动机来看,纯粹只是一场为维护

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其本身存在的矛盾不可调和性注定了这场运动的成果必将使变异与畸形的。例如洋务派要发展近代工业,却采取垄断经济,官僚对工业行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要培养洋务人才,却坚持不废除封建科举制度。就洋务运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来看,是要“平中国,敌外国”,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夹击之时,洋务派认为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而就洋务运动所经历的从“自强”到“求富”这一过程来看,显然是彻底失败的,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这无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个问题,但是无论人们怎样看待洋务运动,认为它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首先必须坚持的一点就是,洋务运动的产生中将不能把当时的中国带入强大国家之列的原因,就是洋务运动自身的本质问题,只有深刻地了解到其本质是为了封建统治者而服务的,才能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看待这个问题,才能最终客观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它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作者:黄晴 20082553

李袤 20082555

丁若理20082549

班级:10110801

篇三:《洋务运动评价》

洋务运动评价

201430150032 10班 孙文伟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虽然大多数人这么认为,但我觉得相对影响而言,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更为突出。

从整个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来看,洋务运动更应该看成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从少数人的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到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这么一个将学习西方的现代化主张付诸行动的洋务运动,是现代化思想从产生到初步行动的巨大飞跃。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但是终究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造出了一批近代的工业品,培养了一批新型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使国人广开眼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带动了中国整个现代化运动的开展。

洋务派仅仅认识到要学习技术,从阶级分析的角度来看这固然是他们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但是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从器物到制度最后到精神的这个过程,难道不是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必须经过的几个阶段吗?从这个角度来看,洋务派的局限性不仅仅是阶级分析就能说明的,它也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

正是由于以上的理由,我觉得,从人们对文化的认识来看,接下来的维新思潮正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从器物过度到制度的一个发展。洋务派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不能实现这个发展,但是这个发展必然是在洋务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更何况,从人的角度来看,后来的维新派本身就有很多人是从洋务派的中下层中分化出来的。不能因为洋务派中作为上层主力的李鸿章等人的失败,就认为整个洋务派都失败了,他们失去了洋务运动时期执掌权力的地位,但是更多的洋务派中下层或者在继续经营着中国的近代企业,或者认识到了学习制度的重要性,开始为维新运动摇旗呐喊。

所以说,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思想阶段,它没有消亡,而是发展、延续了,洋务运动不愧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开端。

篇四:《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摘要: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关键词: 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历史意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对近代化概念的解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士大夫及其统治阶级的天朝幻梦,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探索西方强大、中国贫弱的原因,于是便有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力图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运动,而洋务运动则是这一系列现化运动的起点。

【历史背景 】

洋务运动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运动。1840

年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坚船利炮,冲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最强大敌人的挑战。而中国内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的英法联军的双重威胁,在内外交困中,沉睡的中国里,

有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人物,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他们从事研究了解西方情势,并提出模仿西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英法联军的嚣张狂妄和大肆侵略,更激起朝野若干士大夫的觉醒,开始具体的推动“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企业和民用工业,并相应的改革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某些政府机构多方面的活动。他们在中央已奕、桂良、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吏,引发了一场长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

,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 务。1862

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

(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

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廷里是

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运动内容】

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年),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誴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

“自强”为名,兴办军

从60{洋务运动的评价与影响}.

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

主要制造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求富”

70

在1884年初步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积极意义】

这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改变固步自封、轻视科技的状态

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长期以来沉迷于“天朝上国”的幻境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洋务派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科学技术落后的悲哀。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唯一理想,奠定了“科学救国”的根基于基础。设立的新式学堂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让国人重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大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2、引发思想上的巨大转变

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于是开办民用企业以解决资金等问题。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观念。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落地生根。历史表明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3、开新型军事形式先河

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清政府觉得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白银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4、开源广进、人才培养

清政府开始重视外交,致力于培养外交人才。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掌握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 ,如詹天佑成为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 了京张铁路;邝荣光成为著名的采矿工程师 ,发现了湘潭煤矿。此外 ,洋务派还翻译了大量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书籍 ,在它的O推动下 ,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报刊 ,使科学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 ,这对于一个古老的传统社会来说 ,无疑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而由此产生的影响则是不可估量的。

【局限性】

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

1.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2.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3.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这场改革没有也无法改变当时的政治制度,西学中体的实验不可说失败但终不成功。伴随甲午烽烟的散去,同光中兴如昙花,短暂盛开后终于凋零。而中国从此丢失了成为近代列强的最后一张船票,在之后百年苦难的挣扎中越陷越深。

篇五:《《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摘要: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关键词: 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历史意义

(空一行写正文)

【历史背景 】 洋务运动自1861年底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持续近35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曾国藩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那时火轮船可以剿发、捻,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李鸿章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于武器不行,枪炮寙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

【运动内容】

爱新觉罗·奕訢,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誴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

洋务运动的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除创办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与此同时,洋务派还开始筹划海防,在1884年初步建立起南洋、北洋和福建海军。在洋务派控制了海军衙门以后,又进一步扩建北洋舰队,修建旅顺船坞和威海卫军港。

【积极意义】

这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改变固步自封、轻视科技的状态

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长期以来沉迷于“天朝上国”的幻境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洋务派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科学技术落后的悲哀。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唯一理想,奠定了“科学救国”的根基于基础。设立的新式学堂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让国人重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大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2、引发思想上的巨大转变

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于是开办民用企业以解决资金等问题。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几千年来“重农轻商”的观念。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落地生根。历史表明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3、开新型军事形式先河

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清政府觉得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白银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4、开源广进、人才培养

清政府开始重视外交,致力于培养外交人才。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掌握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 ,如詹天佑成为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主持修建 了京张铁路;邝荣光成为著名的采矿工程师 ,发现了湘潭煤矿。此外 ,洋务派还翻译了大量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书籍 ,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介绍西方科技知识的报刊 ,使科学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 ,这对于一个古老的传统社会来说 ,无疑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而由此产生的影响则是不可估量的。

【局限性】

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

1.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2.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洋务运动的评价与影响}.

3.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总之,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参考文献:1.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出版时间:2011年1月 出版社:中国书店

2.方敏·马克锋·耿向东·龚书铎:《中国近代史》出版时间: 2010年03 月 出版社: 中华书局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出版年: 2004-01-01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4.龚书铎·沙健孙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出版时间:2010年6月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六:《洋务运动分析评价》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的改良运动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本身的指导思想决定其失败的命运.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积极作用

洋务派把重点发在了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并且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洋务派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消极影响及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他们大规模引进的只是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他们经营不善,管理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洋务运动

百科名片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简介

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1860年后,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清朝封建集团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他们在与外国资本主义打交道的过程中,不但认为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调解和妥协,“借洋助剿”,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且还可以采用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达到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的目的。这部分人就是当时清政府内当权的洋务派,他们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所从事的洋务,史称洋务运动。所谓“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练军队、学习外洋科学、使用机器、开矿办厂等对外关系与外洋往来的事物有关的一切事情。

历史背景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 务。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欣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各持己见

维新派

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守旧派

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他们攻击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是“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发展过程

主持和提倡办洋务的洋务派,是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在外国侵略者扶

植下发展起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个派别。起初人数不多,但他们的势力与日俱增。在朝廷里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奕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影响较大。

代表人物

奕欣

奕欣(1833-1898年),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咸丰元年)封为恭亲王。1860年9月,咸丰帝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八里桥后逃往热河,令奕欣留守北京,“督办和局”。10月24日、25日,奕欣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北京条约》。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奕欣、桂良、文祥受命为总署大臣。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11月,奕欣与慈禧勾结,利用领有重兵驻扎北京一带的胜保,发动政变,摘掉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从此,慈禧垂帘听政,奕欣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欣力主“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展洋务活动,成为清廷中枢主持洋务的首脑人物。1865年,因受慈禧猜忌,被罢去议政王职务。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免去一切职务。1894年,重新起用为总理衙门大臣,后又受命督办军务。1898年戊戌变法之初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