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朱自清

时间:2021-10-27 02:29:18 节日作文

篇一:《朱自清作文素材》

朱自清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1989~1948。

《背影》写于1925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第二年。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文章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父亲当时正处于丧亲、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然而即使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爱护着自己的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那都是些怎样的事情呢?有的并不是非他去做不可的,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胜任的,如爬过铁道去买橘子。但在父亲的心目中,这些事都是非他亲自去做不可,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便于心不安。他一一竭尽全力去做了,做得那么认真、自然,又那样甘之如饴。比如过铁道,爬上爬下,明明是那么吃力艰难,然而做完之后,他“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了照顾好儿子,什么灾祸、劳累,他都置之度外了。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的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是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了朱自清夜晚在清华园中散步,所见到的月光笼罩下荷塘的美景。“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绘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在叙永县城设有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朱自清早已是中国学者了,但他在叙永的那段日子里,仍是按时作息,孜孜不倦地治学。随身带的行李中,这箱是书,那箱也是书。午夜,人们都已呼呼入睡,而他仍俯首案前,在煤油灯下翻书查资料。

朱自清非常热爱和关心青年一代,曾先后应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培根小学的邀请,给学生作学术演讲和抗日演讲。特别是朱自清在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的一次抗日演讲,仍是叙永人激励后生的教材:“日本人侵略中国,占去很多地方。国家已到危急存亡关头。青少年应有爱国家、爱民族、爱自由的伟大志气。不要辜负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担负起挽救国家民族的伟大使命,打败敌人,收复失地,誓雪国耻„„”

1946年朱自清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

篇二:《走进朱自清作文》

[走进朱自清作文]

··10月21日星期日晴

时间飞逝,很快我们进入了六年级教室,走进朱自清作文。当然,年级越大阅读量就越大,光靠勤奋是不够的,还需要补充课外知识。

正忧郁着的我,被谭燕玲的一次作业触动了。国庆期间,谭燕玲抄写了朱自清的两篇优美的文章,大师的文章受到了毛老师的关注,并在博客和课堂上表扬了谭燕玲。

在毛老师看来,朱自清的散文是洋洋洒洒近千言经典美文啊,都是值得所有学习汉语言的人全篇背诵的名篇佳构啊,都是令读者反复把玩百读不厌,美不胜收精彩纷呈的大师力作啊! 我觉得朱自清的散文的确写得很好,文章非常优美,好词非常多,用得非常准确,让人看了赏心悦目,仿佛身临其境。特别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类更是博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使读者如痴如醉。

我津津有味地看着,仿佛在享受美味佳肴。

篇三:《关于朱自清作文》

朱自清

作者:LIN

朱自清对于我们来说颇为熟悉,小学的《匆匆》,初中的《背影》《春》,到现在高中《荷塘月色》。朱自清细腻的情感总是在字里行间不经意地透露出来。

其中《背影》中最让人回味的是写父亲去买橘子的情景。“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每次我看到这里,我不禁地流下了两行眼泪,我似乎能看到这位肥胖的父亲艰难攀爬的情景,能感受到他一直以来对儿子那种朴素的爱。而更多的是,我能感受到身为子女看到父亲受苦的那种心疼和对父亲一直以来照顾自己的感激之情,所有的感情都凝聚在那几行字之间。朱自清细腻的文笔和心思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感染着一批批文艺工作者。

然而朱自清不只是一个具有细腻情感的人,他对他的工作十分热爱,一直以来为此奔波忙碌,结果熬出了胃病。得知自己有胃病后,他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教育事业和文艺事业,还是日夜操劳,从来没有一丝松懈。可谓朱自清是铁人矣。

朱自清对于政治是十分关心的,他反对内战,讨厌国民党,反对美国反对国民党的一些宣言、通电、声明等等,还积极参与了许多政治活动。即使那些活动对于他来说是多么的危险,他还

是会参与。后来有一次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那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美援的面粉是多么重要,没有了面粉就没有吃的东西了,为了抵抗美国政策,朱自清只能忍饥挨饿,但是他没有后悔,他知道乌云的日子就要过去了,好日子就要到了。他感到欣慰,便在玻璃板上写道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啊!在那么艰苦的日子里,却能有如此豁达的胸襟,是多么让人佩服啊!

最后朱自清因挨饿胃病复发离开了人世。在死前,他用那疲倦而又坚定的眼神告诉他的家人一定不要购买美援面粉,一定不要买。朱自清献身于政治的事情也让毛泽东不由得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从一位温文尔雅、感情细腻的学者,到一位坚强、豁达、富有民族气概的英雄,每一步,他都深深地感染着我。

篇四:《推荐《朱自清散文珍藏》(400字)作文》

精选作文:推荐《朱自清散文珍藏》(400字)作文 一书一世界,一卷一天堂。那些优

美的文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流金岁月、百态人生,还有坚定的信念与昂扬的斗志。畅游于名

家的文思之海,碰触智者的内心世界,采摘大师的思想之花,我们便看清了眼中的世界,走

进了心中的天堂。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朱自清散文珍藏》,在这里,我把它推荐

给大家。 这本书中有一篇散文非常经典,这就是描写父爱的《背影》一文。《背影》讲了

作者和作者的父亲即将分别时,只见他艰难地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两手攀着上面,两脚

在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斜,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文字对父亲去买橘子的描写非常细

致,将一个年岁已高、行动不便但又爱子心切的慈父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中。 还

有几篇散文也非常好,如:《匆匆》、《看花》、《冬天》等文章。 《朱自清散文珍藏》是一

本好书,是名家推荐学生必读丛书之一。 一杯清茶,一缕阳光,一卷美文,一生珍藏。

让我们于闹市中拾取一份宁静,于纷繁中理出一片安详,请其书卷,品味书香,亦品尝人生

滋味。四年级:郑景烛

篇一:《朱自清散文》

《朱自清散文精选》阅读题

一.选择题

1.我们的日子为什

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话出自朱自清的文章( )

a.《春》

b.《背影》

c.《匆匆》

d.《看花》

答案:c

2.《航船中的文明》{作文----朱自清}.

是朱自清写的一篇 ( )

a.写景散文 b.抒

情散文 c.哲理散文 d. 记叙散文 答案:d{作文----朱自清}.

3.朱自清在《憎》

文中写到自己的辞职,是因为 ( )

a.工资低

b.因为排课表受诬

c.被校长辞退

d.不擅长这份工作

答案:b

4.我生平怕看见干

笑,听见敷衍的话;更怕冰搁着的脸和冷淡的言词,看了,听了,心里便会发抖。上述语句

是朱自清的 中的开篇语。( )

a.《憎》

b.《正义》

c.《飞》

答案:b

5.朱自清在《憎》

文中写到自己憎恶“遍满世间的漠视”和“遍满世间的 ”以及“遍满世间的敌视” ( )

a.察视

b.冷眼

c.蔑视

d.旁视

答案:c

6.朱自清在《憎》

文中写到:“我今年春间,不自量力,去任某校 ”(填 一职务名称) ( )

a.教员

b.校长

c.教务主任

d.后勤主任

答案:c

7.《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中的秦淮河在什么地方?( )

a.苏州

b.南京

c.北京

d.泰州

答案:b{作文----朱自清}.

8.“我们的梦醒了,

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这段话选自( )

a.《匆匆》

b.《给亡妇》

c.《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

d.《阿河》{作文----朱自清}.

答案:c

9.朱自清在《正义》

中写到:人间的正义在哪里呢?满藏在我们心里!为什么不取出来呢? ( )

a.被埋起来了

b.人们不愿拿出来

c.不敢拿出来

答案:d

10.《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秦淮河里经常有几种船?( )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四种

11

里的秦淮河》中秦淮河里的船被作者拿来和颐和园、西湖以及

( )

a.

b.

c.

d.

12

秦淮河》中提到了两部作品,一是 ,一是《板桥杂记》(

a.

b.

c.

d.

13

秦淮河》中谁和朱自清一起游秦淮河的?( )

a.

b.

c.

d.

14

中写了几个女人? ( )

a.

b.

c.

d.

答案:b .《桨声灯影里的船作比较。 金鸡湖 太湖 瘦西湖 洪泽湖 答案:c .《桨声灯影里的) 《桃花扇》 《西厢记》 《莺莺传》 《红楼梦》 答案:a .《桨声灯影里的顾颉刚 闻一多 张平伯 俞平伯 答案:d .《航船中的文明》一个 二个 三个 一个也没有 答案:b

15.《航船中的文明》中作者坐航船是因为 ( )

a.没有其他船了 b.航船便宜

c.领略先代生活的异趣

d.急着赶时间 答案:c

16.《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作者是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情态、样子)

答案:c

2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答案:d

23.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答案:b

24.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

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答案:c

25.荷塘月色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

下页篇二:《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

读《背影》,我们可以从平易的文字中看见那个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父亲形象,感受什么叫作“父爱如山”;读《匆匆》,我们可以从清丽的文笔中读出一个细腻观察生活的作者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读《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我们可以从电车上的意外经历听见作者由此发出的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从不同的文章中我们都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读朱自清的生活,去读朱自清的思想。

我向来觉得鲁迅的文章难懂,不仅因为文字上的表达和现在的差距,更是因为我无法深刻地去挖掘在犀利的笔端下到底还藏着些什么内涵?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还是对军阀统治的不满?他藏起来的东西太多太多。当我读完朱自清的散文《论百读不厌》,才发现,原来难懂是因为读得不够多,品得不够多。经典是值得并且需要多读多品味的。字面上的影象只是表面,真正的精华却是隐蔽的,只有把文章读到心坎儿里去,才能做到和名人对话。

就如同朱自清在文章里说的,“新文学跟过去的诗文和小说不同之处,就是它是认真地负着使命。早期的封建也罢,后来的反帝国主义也罢,写实的也罢,浪漫的和感伤的也罢,文学作品总是一本正经地在表现着并且批评着生活。这么着文学扬弃了消遣的气氛,回到了严肃。”对于文学,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景仰,一种尊重,应该要以拜读的姿态去对待这种严肃,而并非把它当成是一种消遣。朱自清也告诉我们,“百读不厌“要以趣味为主,但这种趣味是只有纯正的趣味才说得上的,不是去迎合低级的趣味,更不是只要求一时的快感。

那么现在的我,又是在读些什么?怎么个读法?又是为什么而读?

从跨进学校的门槛开始,我就一直在读书。读的不是其他什么书,就是课本,就是教材。因为学校、教育部要求我们读,并且以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考试来检验我们读得怎么样,读到什么程度。我读了这么多年,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读书

篇五:《朱自清散文片段摘抄》

朱自清散文片段摘抄

《春》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儿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 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 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 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 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 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 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

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作文----朱自清}.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

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 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 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

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 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 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春》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

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 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 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 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 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 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 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绿》

大约也因那蒙蒙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涓涓的东风只吹来

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着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

外田亩和沼泽里,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阴的柳树

的清新的蒸气。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地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

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都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

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

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歌声》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 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 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匆匆》

逛南京象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

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

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

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

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 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象大涤子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 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 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 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 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南京》

篇六:《朱自清人物素材》

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朱自清 朱自清

之名是他1917年报考北大时改用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屈原被流放时请太子卜为自己占卦时说的话,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他同时还取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弦以自警。{作文----朱自清}.

朱自清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1912年入高等小学,于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诗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至1925年去清华大学任教前,出版了诗集《踪迹》和诗集《雪朝》第一集。其中《送韩伯画往俄国》、《光明》、《羊群》、《赠A·S》等,暴露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革命的赞美。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溃疡,但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那可贵的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粉。”朱自清先生在签名前体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营养和治疗,但他仍旧拒绝这种“收买灵魂性质”的施舍,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

毛泽东曾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

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 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 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 意。”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到的评价。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该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 。他的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风,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赞扬了闻一多、朱自清的骨气,说“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

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林非: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叶圣陶: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她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