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香什么意思

时间:2021-10-27 00:03:01 节日作文

篇一:《嗅一嗅花香》

嗅一嗅花香,天下芳草尽眼前,雪融春到,鸟叫天地间。

青春二字,无处不露着春泥的气息,青春的我们不属于气傲的夏,不属于凄美的冬,我们就是我们,五彩的春天。

冰雪如烟,一消而散,没有怀念,没有不堪。举一举手,课堂上的我们是真正的英雄。抬一抬头,上学路上我们气高昂首。纯洁的校园春光万丈,没有功名没有忧愁,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扬帆起航,人生的路上我们不撞电线杆,决不回头!在文化的高峰,我们傲然挺首,在心灵的低谷,我们永不罢休,我们的青春豪情万丈,我们决不老气横秋。

漫游在春季,我们刚毅果断;飞翔在春季,也有梦般回眸。

青春二字,有时也透露着秋叶的味道,我们不具备诗仙太白的伟岸雄风,也没有李清照的国恨家愁,我们依旧是我们,有着令人神往的秋韵。

烈焰消去,残阳依旧,没有悲伤,没有哀愁。摆一摆手,擦去委屈的眼泪我们更加成熟。摇一摇头,拭去凄凉放学路上我们依旧抬头。明亮的考场熟悉依旧,考砸后的我们不愿低头,凶恶的风浪之后我们重新出发,撞倒电线杆我们继续向前走!受到打击我们决不倒下,不见终点我们决不松手。我们的青春热情依旧,我们一定坚持不休。

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秋,我们的季节我们做主,人生路上,我们永不低头。

风吟细细,雨舞翩翩,可惜,那一切,不属于我们!

即使花残柳败,星光依旧;即使伤痕累累,依旧坚持,固执地等待彩虹出现„„只因,我的季节我做主!

日夜的更替,换来黑白相间的绮丽,纯洁与厚重的对比,一齐点缀着七彩的生活。在我的季节,有股流量名勇气,也正是它的鞭策,我才得以独立特行与黑夜,在挫折面前站直腰杆,得到无尽羡慕的眼光„„曾经的一切已成为历史,谁也没有能力去篡改什么,只能从命的为它画上一个看似完美的句号做终。但是有了勇气,我不再惧怕什么,努力地、自信地、向下走、只因,我的季节充满活力色彩!

喜欢纯洁的水晶,但鄙弃它的不堪一击;喜欢玫瑰的娇艳,但胆怯它的尖刺;喜欢泡泡的浪漫,但拒绝泡影的结局;喜欢玩转天地,但学习“赐予”我们太多的压抑,赶巧时间也来逢场作戏„„

即使有太多规矩,我依然会冲破笼子,去呼吸那片旷野的新鲜空气,那样清新,那样恬淡,那才是属于我的空气。纵使会有个不太完美的结局,但不曾后悔,努力过、奋斗了„„不在人生图纸上添上遗憾的一笔,只因,我的季节有份固执与执着!

四季轮回,日夜更替,万物变迁,唯一永恒的,只剩下我们!

我的季节蓝图由我自己描绘;自己编织故事的花篮;我的季节颜色由我自己填充;自己选择梦幻的生活;我的季节我做主!

明媚的阳光下,我„„主宰着我的季节„„坚定地„„走着„„

(本文来自作文库原创:春风摇曳着窗台的风铃,“铃铃铃”,我的季节到来了。希望的春季,灿烂的春季。春天是我的季节。我的青春我自信,我的季节我做主。

回家路上,耳边回旋的是上课时老师说的话:“有能力的同学积极参加演讲大赛吧!”随即老师期盼的眼神投注到我身上,同桌也用手轻轻地碰了我一下。可是,我能行吗?演讲不是我擅长的,而且我并没有任何参加演讲比赛的经验。可是,我又是多么渴望能在闪光灯下,成为闪亮的焦点。“行吗?”不由自主地萦绕我全部思绪。

是啊,那也是我的季节,畏惧不会在这一刻萌生。此刻的我已蓄势待发。迎着春风绽放吧,挺直腰杆在天际划过最美丽的弧线吧。怒放的生命在春季,无限的希望在春季。唯有自信让我在属于我的季节里光彩地绽放。我已不是青涩的嫩芽,而是艳丽的红花。

“老师,我决定参加比赛!”响亮的声音回转在这希望的季节中。在这花明柳媚的春天,我绽放着我的美丽,春天是我的季节。我的青春我自信,我的季节我做主。

(本文来自作文库原创:

篇二:《老鼠嗅着油豆香》

老鼠嗅着油豆香 油一缸,

豆一筐,

老鼠嗅着油豆香。 爬上缸,

跳进筐,

偷油偷豆两头忙。 又高兴,

又慌张,

脚一滑,

身一晃,

“扑通”一声跌进缸。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天来

薛卫民

春天来,雁打头, 冬雪化,冰水流。 鸭鹅天上瞅一瞅, 摇摇摆摆河里走。 春天来,风打头, 摇着树,赶着牛。 耕田耕到西山口, 小孩送饭领条狗。

老头灯

老头灯,老妈灯, 来了三人看灯人。 聋子他说炮不响; 瞎子他说灯不明。 跛子听了怒冲冲: 你们两个嚼舌根; 炮不响,灯也明。 只怪世上路不平。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高山上一棵麻 高高山上一棵麻, 两个蛐蛐儿往上爬。 一个蛐蛐儿爱喝酒。 一个蛐蛐儿爱喝茶。 酒也喝不了, 茶也喝不了, 支起鼓来唱山歌, 唱得好来别说好, 唱得不好别打我。

篇三:《2015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语文中考一模试题》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测试卷(一)z

语文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醒:此卷为试题卷,答案写在此卷上无效。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21分)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2)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4)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5)锦帽貂裘,□□□□□。 (苏轼《密州出猎》)

(6)□□□□□□□,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7)□□□,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9)“一诗千改始心安”,只是由于诗人“□□□□□□”,不计其中辛苦也,所以诗篇

流芳千古,“□□□□”(依次用《送东阳马生序》中和《爱莲说》中的句子填空)。

2.根据注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字斟句酌( ▲ ) 出类拔cuì(▲ ) 再接再lì(▲ ) 脍

炙人口(▲ ) ..

3.用正楷或行楷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诗抄写在田字格里。(3分)

4.对下列名家书法作品鉴赏恰当的一项( ▲ )(2分)

(1) (

2

(3) (4)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1 页(共12页)

B.第(2)幅是王羲之的楷书,“笔画游丝连绵,行笔灵活连贯”。

C.第(3)幅是怀素的草书,“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

D.第(4)幅是张旭的草书,“笔画奔突游走,如烟云缭绕,龙蛇飞动”。

5.读名著,对对联。(备选人物:保尔、孙悟空、吴用、傅雷等)(2分){嗅香什么意思}.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 ▲

二(49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6~11题。(18分)

诗教流芳,古韵悠长

【论诗品艺】

论 诗

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②。

南窗白日羲皇上③,未害④渊明是晋人。

注:①《论诗》一共30首,系统地阐发了作者的诗歌鉴赏理论。②真:真实。淳:朴实,淳朴,醇

厚。③陶渊明曾自称“羲皇上人”,但一直关注现实,忧国忧民。④害,妨碍。 ①

【学诗习艺】

余幼时家贫,除四书五经外,不知诗为何物。一日,业师外出,其友张自南先生携书

一册,到馆求售,留札致师云:“适有亟(急切)需,奉上《古诗选》四本,求押银二星(“一

星”约合一百文钱),感非言罄。”予舅氏章升扶见之,语先母曰:“张先生以二星之故,而辞哀

如此,急宜与之。”予年九岁,偶阅之,如获珍宝:始《古诗十九首》,终于盛唐。伺业师他

出,及岁终解馆(学馆放假)时,便吟咏而摹仿之。呜呼!此余学诗所由始也。自南先生其

益我不亦多乎!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卷六》)

【诗国忧思】

身边的现实:不少儿童喜用低俗口语“恶搞”唐诗,洋洋得意,而父母不以为意:“现在孩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2 页(共12页)

子可不都这样吗?唐诗这种老古董谁还当回事学啊?”

身边的调查:你喜欢阅读、欣赏古诗吗?

【诗教访谈】{嗅香什么意思}.

解放周末: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将诗歌教育的重要性提

到了很高的高度。

钱理群:中国是“诗的王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诗教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行为:一

是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诗歌经典教材,二是注重指导学生背诵、涵咏诗歌,三是学习诗歌以达到提升、净化心灵的重要目的。

解放周末:但是,我们远离诗歌已经很久了。21世纪的当下,还有提倡的必要吗?

钱理群:诗歌的价值是不会因时空的转换而转变。可以说,诗歌伴人成长。除了智力、

情感和创造力开发等作用外,还能起到语言开发的作用,因为诗歌有最优美、最精粹的语言。诗歌凝聚了时代精神、文化传统的精髓,也能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所以说,诗歌是教育,它能使我们获得对世界最好的理解。

解放周末:是什么造成了处于诗意年龄的青少年远离了诗歌这一局面?

钱理群:诗歌的本质是超功利的,是最精神化的艺术。诗歌被忽略,与我们当前功利

化、世俗化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解放周末:学校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远离了诗歌。比如中高考作文就不允许写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3 页(共12页)

成诗歌。

钱理群:中高考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不准写诗歌也在情理之中——诗歌是个性化

的、难以规范的,难有评判标准,因此必然产生矛盾。考试却要求学生将诗歌分段,把个性化解读落实在“反映什么”“说明什么”“表达什么”等一道道题目中。再说,就算课本里有诗歌,在应试教育的狂澜下,也会使最应亲近诗的孩子“望诗生畏”。

(摘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6.结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谈谈你对《论诗》前两句诗的理解。(2分)

7.解释”学诗习艺”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不知诗为何物( ▲ ) (2)语先母曰 ( ▲ ) ..

(3)伺业师他出 ( ▲ ) (4)及岁终解馆 ( ▲ ) ...

8.翻译语句。(3分)

张先生以二星之故,而辞哀如此,急宜与之。

9.对【诗国忧思】和【诗教访谈】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诗国忧思】告诉我们:有人不喜欢阅读、欣赏古诗源于父母纵容其“恶搞”诗歌。

B.钱理群认为诗歌教育只有智力开发、情感开发、创造力开发、语言开发四种教育作用。

C.钱理群认为中高考不准写诗歌是因为诗歌的评判标准可以规范,但考试题目过于多样。

D.两部分材料告诉我们:提倡诗教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一起努力,要远离功利与世俗。

10.结合“诗教访谈”的内容给“诗教”下定义。(3分)

诗教是 ▲ 的一种审美教育行为。

11.小武为学校诗社设计的社名与徽标(见右图)很有古典诗词文

化气息。(4分)

(1)观察右图,说说这个徽标的创意。(2分)

(2)仿“邀月诗社”,为学校诗社再起个名字并说明理由。(2分)

社名: ▲ 理由: ▲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2分)

文章的修改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4 页(共12页)

叶圣陶

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可是有些人不领会。常听人说:“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是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层意思,检查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该删去,那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衔接,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贴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了吗?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很重要。有了这样的理解,.....

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

九年级语文测试卷 第 5 页(共12页)

篇四:《2015年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语文中考一模试题》

南京市玄武区2015年中考一模 语文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21分)

1.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绿树村边合,□□□□□。 (孟浩然《过故人庄》)

(2)山光悦鸟性,□□□□□。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4)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5)锦帽貂裘,□□□□□。 (苏轼《密州出猎》)

(6)□□□□□□□,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7)□□□,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9)“一诗千改始心安”,只是由于诗人“□□□□□□”,不计其中辛苦也,所以诗篇流芳千古,“□□□□”(依次用《送东阳马生序》中和《爱莲说》中的句子填空)。

2.根据注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字斟句酌( ▲ ) 出类拔cuì(▲ ) 再接再lì(▲ ) 脍炙人口(▲

..

3.用正楷或行楷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诗抄写在田字格里。(3分)

4.对下列名家书法作品鉴赏恰当的一项( ▲ )(2分)

(1) (2) (3) (4)

A.第(1)幅是颜真卿的行书,“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

B.第(2)幅是王羲之的楷书,“笔画游丝连绵,行笔灵活连贯”。

C.第(3)幅是怀素的草书,“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

D.第(4)幅是张旭的草书,“笔画奔突游走,如烟云缭绕,龙蛇飞动”。

5.读名著,对对联。(备选人物:保尔、孙悟空、吴用、傅雷等)(2分)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 ▲

二(49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6~11题。(18分)

诗教流芳,古韵悠长

【论诗品艺】

论 诗

元好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②。

南窗白日羲皇上③,未害④渊明是晋人。

注:①《论诗》一共30首,系统地阐发了作者的诗歌鉴赏理论。②真:真实。淳:朴实,淳朴,醇厚。③陶渊明曾自称“羲皇

上人”,但一直关注现实,忧国忧民。④害,妨碍。

【学诗习艺】

余幼时家贫,除四书五经外,不知诗为何物。一日,业师外出,其友张自南先生携书一册,到馆求售,留札致师云:“适有亟(急切)需,奉上《古诗选》四本,求押银二星(“一星”约合一百文钱),感非言罄。”予舅氏章升扶见之,语先母曰:“张先生以二星之故,而辞哀如此,急宜与之。”予年九岁,偶阅之,如获珍宝:始《古诗十九首》,终于盛唐。伺业师他出,及岁终解馆(学馆放假)时,便吟咏而摹仿之。呜呼!此余学诗所由始也。自南先

生其益我不亦多乎!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卷六》)

【诗国忧思】

身边的现实:不少儿童喜用低俗口语“恶搞”唐诗,洋洋得意,而父母不以为意:“现在孩子可不都这样吗?唐诗这种老古董谁还当回事学啊?”

身边的调查:你喜欢阅读、欣赏古诗吗?

解放周末: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将诗歌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很高的高度。

钱理群:中国是“诗的王国”,历来就有“诗教”的传统。诗教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行为:一是有目的地指导学生

大量阅读诗歌经典教材,二是注重指导学生背诵、涵咏诗歌,三是学习诗歌以达到提升、净化心灵的重要目的。

解放周末:但是,我们远离诗歌已经很久了。21世纪的当下,还有提倡的必要吗?

钱理群:诗歌的价值是不会因时空的转换而转变。可以说,诗歌伴人成长。除了智力、情感和创造力开发

等作用外,还能起到语言开发的作用,因为诗歌有最优美、最精粹的语言。诗歌凝聚了时代精神、文化传统的精髓,也能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所以说,诗歌是教育,它能使我们获得对世界最好的理解。

解放周末:是什么造成了处于诗意年龄的青少年远离了诗歌这一局面?

钱理群:诗歌的本质是超功利的,是最精神化的艺术。诗歌被忽略,与我们当前功利化、世俗化的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解放周末:学校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远离了诗歌。比如中高考作文就不允许写成诗歌。

钱理群:中高考涉及到教育公平的问题,不准写诗歌也在情理之中——诗歌是个性化的、难以规范的,难有评判标准,因此必然产生矛盾。考试却要求学生将诗歌分段,把个性化解读落实在“反映什么”“说明什么”“表达什么”等一道道题目中。再说,就算课本里有诗歌,在应试教育的狂澜下,也会使最应亲近诗的孩子“望诗生畏”。

(摘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6.结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谈谈你对《论诗》前两句诗的理解。(2分)

7.解释”学诗习艺”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不知诗为何物( ▲ ) (2)语先母曰 ( ▲ ) ..

(3)伺业师他出 ( ▲ ) (4)及岁终解馆 ( ▲ ) ...

8.翻译语句。(3分)

张先生以二星之故,而辞哀如此,急宜与之。

9.对【诗国忧思】和【诗教访谈】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

A.【诗国忧思】告诉我们:有人不喜欢阅读、欣赏古诗源于父母纵容其“恶搞”诗歌。

B.钱理群认为诗歌教育只有智力开发、情感开发、创造力开发、语言开发四种教育作用。

C.钱理群认为中高考不准写诗歌是因为诗歌的评判标准可以规范,但考试题目过于多样。

D.两部分材料告诉我们:提倡诗教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一起努力,要远离功利与世俗。

10.结合“诗教访谈”的内容给“诗教”下定义。(3分)

诗教是 ▲ 的一种审美教育行为。

11.小武为学校诗社设计的社名与徽标(见右图)很有古典诗词文化气息。(4分)

(1)观察右图,说说这个徽标的创意。(2分)

(2)仿“邀月诗社”,为学校诗社再起个名字并说明理由。(2分)

社名: ▲ 理由: ▲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12分){嗅香什么意思}.

文章的修改

叶圣陶

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可是有些人不领会。常听人说:“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是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层意思,检查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该删去,那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衔接,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贴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了吗?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很重要。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 .....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句子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就是修改的办法。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贴,意思也就流畅妥贴。 (选自《和老师谈写作》,有删改)

12.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 (3分) ..

A.写完了一篇文章,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B.文章的修改,不会变更原文意思;变更有大小,关乎全局和枝节。

C.修改文章一定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

D.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这才是正确的修改办法。

13.从上下文来看,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4分)

14.第五段中加点的“这样的理解”指什么?(2分)

15.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修改下面一篇日记的内容。(3分)

①在班上,我相貌平平,成绩平平,很不起眼。②放学路上,我独自行走,看着别的同学结伴而行,心中难免有些失落。③今天回到家中,我进门便看到一株茉莉花蜷缩在茶几一角,一小团绿叶,中间只几粒花苞,它那瘦小的花骨朵与盛开的杜鹃花相比,简直是不值一题。④我突然觉得,它与我一样很不起眼!⑤这时,一阵清香飘来,我嗅香而去,啊,是茉莉花的香气!⑥它开在杜鹃花的边上,没有丝毫自负和胆怯——我忽然懂了:我应该像这茉莉一样,不在乎别人的“花”开得多艳美,认真地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篇日记中,从“全局”来看,可以删除的一句是 ▲ ;从“枝节”看,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词语“配合照应”不当的一句是 ▲ 。(填句子序号)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19分)

蚕豆

毕飞宇

蚕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