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兽医研究所院士

时间:2021-10-26 23:38:13 节日作文

篇一:《十大科技传播人物名单及事迹简介》

附件

十大科技传播人物名单及事迹简介

(按姓氏笔划为序)

王立春 吉林省农科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王家骐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长忠 白城市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李 玉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 骏 一汽集团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

李青山 集安市科技馆馆长、副研究员

姜成模 延边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夏咸柱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明荣 吉林市农技协无公害蔬菜专业技术分会会长,农民高级技师

韩长明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王立春事迹简介

王立春,男,47岁。现任吉林省农科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吉林省玉米首席专家。

1983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白城。最初几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深入试验基点,来到田间地头,传播先进技术,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针对白城地区的气候、生态条件,他提出了以补墒坐水为中心的半干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等先进技术,大面积推广后,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发展。为了解决化肥浪费问题,他提出磷、钾肥高效施用技术和玉米按不同品种营养特性施肥技术,在我省推广100万亩,增产玉米0.2亿公斤,增收0.2亿元。

2005年以来,他主持全省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摸索出一套适合省情的玉米科技转化和推广办法。一方面,他认真筛选适合吉林省不同示范县市的玉米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另一方面,他亲自编写培训教材,积极组织技术培训,深入农户家中,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指导农民,使我省玉米先进技术入户率达100%。 2004年以来,他主持“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专项“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建立3套技术模式,已推广2279.2万亩,共计增产玉米25.2亿斤,增加农民收入14亿多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把农业科技成果带到大地上,羸得了广大农民的好评。他曾连续三次被白城市政府授予三等功,省政府记大功一次,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振华〃王义锡科技扶贫奖励基金服务奖、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等多项荣誉。 “我生在农村,热爱农业,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这

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王家骐事迹简介

王家骐,男,68岁。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是著名的光电仪器与设备专家,是我国光学工程、光学精密仪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填补国家空白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作为29届奥运会火炬传递长春站首棒火炬手,他是一位“名人”。作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航天高级光学遥感器”的总设计师,他也为人熟知。然而,他同时也十分关注我国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热心在青少年中传播科技。无论是科普活动周的报告会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赛场,还是中小学的教室里,他都围绕我国科学技术的进展、围绕青少年如何开展发明创造、围绕提高听众的科学素质,娓娓道来,耐心讲解,几个小时,都毫无倦意,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传播者的使命。他非常重视科技教育,注重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和科研攻关,培养了大批勤于思考、勇于开拓、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的科研人员和业务能手。

他获得的荣誉很多,有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突出贡献奖以及中科院、国防科委、吉林省的多个奖项。他还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获得者、第二届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吉林省劳动模范。

他常说:“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过程。科普工作

很重要,广大未成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任长忠事迹简介

任长忠,男,44岁。现任吉林省白城市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农业部948 燕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任长忠大学毕业后,来到了被称为“八百里瀚海”的白城地区,在农业战线上一干就是20年。他先后主持国家和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推广应用后,创造经济效益在1亿元以上。他在白城主持建立了我国唯一的燕麦引智及示范推广基地。他成功组织召开了2004和2007年两届“中国白城燕麦国际研讨会”,为我国燕麦研究创新与产业发展靠近国际前沿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他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城燕麦,成为当地主要农产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个亮点。他推动创立了吉林省第一个燕麦特色食品及饮品加工产业,生产的系列产品,连续四年进入人民大会堂。

由于他的努力,实现了吉林省从没有燕麦生产记录到有新品种,从有新品种到大面积推广,从推广到形成特色品牌,从特色品牌到燕麦产业跨越式发展,为吉林省西部脆弱生态区农牧互促及创新创业发展找到一条新路。

突出的成就,使他先后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吉林省创业先锋、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吉林省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天,作为农业部948燕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的任长忠,正带领他的团队面向世界,继续攀登。

李玉事迹简介

李玉,男,64岁。吉林农业大学教授。俄罗斯农业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吉林省食用菌产业化技术总负责人。

他从事菌类工程研究30余年,在基础研究和菌类产业化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他创办了教育部食药用菌工程研究中心和《菌物研究》杂志,创建了食药用菌专业,建成相关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30余篇被SCI收录和引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他主持的“黏菌代表类群系统研究”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他高度重视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带领他的团队建立了食用菌业高新技术园区和21个产业化示范基地,遍布省内外。他筛选并培育出39个食用菌品种,研制、转让了4个新型菌类功能食品,创造并推广6种产业化新模式和3种生产新工艺,累计创产值70.02亿元。

他是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近期,在全国“小蘑菇,大产业,健康万里行”活动中,他走进十余城市进行宣讲。他创建的政府、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中试基地、协会会员“五位一体”推广示范模式,培训技术骨干8000多人,辐射带动菇农3万余户。 他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荣获过国家级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省,近几年食药用菌发展迅速,李玉带领他的团队助推了这一朝阳产业,必将对吉林省的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篇二:《2013年985高校新当选两院院士不完全统计》

2013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53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51名。其中,来自高等院校的中科院院士有2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21人,占新当选两院院士总数的45.19%。 中科院的53名新院士是从391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中科院新增院士平均年龄为54岁,其中60岁及以下的占85%。53位新当选院士中,26人分别来自17所高校。 中国工程院的51名新院士是从560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的。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的平均年龄为56.9岁,60岁及以下的42人,占82.4%。51位新当选院士中,21人分别来自19所高校。

据了解,两院院士增选每两年举行一次。经过此次增选,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5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07人。

2013年985高校新当选两院院士不完全统计

篇三:《狠抓教育质量》

287—20060301

狠抓教育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

张中伟省长来校慰问师生员工

冬日的阳光,令人倍感温暖。2005年的除夕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来到我校都江堰分校,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体师生员工表示节日的慰问,致以新春的祝福。

走进学校,张省长便问:“寒假留校的学生的生活安排好了吗?”他叮嘱校领导,一定要把留校学生的生活安排好,让他们过一个欢乐愉快的春节。看到环境优美的读书公园、即将竣工的新图书馆、干净整洁的校园,他说,学校环境不错,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来到学生宿舍,张省长与同学们紧挨着坐在一起,嘘寒问暖。“家在什么地方?”“在校读书,一年要花多少钱?”“费用来源?”“学什么专业,毕业后的志向是什么?”张省长语重心长地勉励大家,希望同学们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学好专业,立志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大显身手。

在与教职工座谈时,张省长一行听取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对2005年工作和分校建设发展情况的汇报。随后,张省长说,过去的几年,在省委、省政府及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川农大在教学改革的发展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去年在教育部的评估中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说明川农大在省属高校中走在前面,特别是“川农大精神”在人才培养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中伟指出,科教兴川,教育为本,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建设创新型四川,靠人才培养。服务“三农”,还在人才,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要靠培养创新、创业的人才,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省委、省政府对学校非常关心,要求学校要狠抓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报效祖国。他说,分校成立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希望分校今后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林”的特色不能丢。一是要把人才培养与建设“生态四川”结合起来,在都江堰市抓出特色,抓出样板;二是要把人才培养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是人才培养要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教学要与扶贫开发、家乡致富结合起来,做出更大的成绩。

陪同张省长来校慰问的领导有省政府副秘书长陈保明、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省林业厅厅长杨冬生、省教育厅副厅长唐小我以及都江堰主要领导。(分校/安心)

学校召开会议 部署新学期工作

本报讯 新学期伊始,学校即于2月20日下午召开会议,部署2006年工作。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作了讲话并对学校2006年工作要点进行了解读。

文心田指出,2006年对学校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它既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百年华诞之年,大事要事很多。因此,他要求广大师生员工不断弘扬“川农大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奋力推进2006年学校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他强调,今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以建设高水平“211工程”大学为目标,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进一步增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高质量作好学校“211工程”“十五”建设整体验收工作,启动学校“211工程”“十一五”建设,促进学校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学校百年华诞。为此学校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加大全面素质教育实施力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弘扬“川农大精神”,奋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会上,文心田同志宣布了今年学校要为教职工办的四件实事:一是采取多种途径,改善青年教职工的住房条件;二是加强校医院建设改善师生员工就医条件;三是改善教职工活动中心条件;四是办好教职工专用食堂。

会议要求与会人员要在本部门内将会议内容进行认真传达,将本单位实际与学校工作要点结合起来,狠抓落实。

全体校领导,中层干部,工会、教代会和民主党派负责人出席会议。(三水)

雅安市党政负责人来校慰问

本报讯 春节前夕,雅安市委书记侯雄飞、市长徐孟加、市政协主席李清源等市领导来校慰问,并与在家校领导进行了座谈。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文心田对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校市领导就如何推进校地合作、搞好我校百年校庆等工作进行了商谈。侯雄飞和徐孟加等领导表示一定支持我校搞好百年校庆。(本报记者){军事兽医研究所院士}.

我校3项成果获雅安市社科成果奖

本报讯 日前,雅安市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奖结果揭晓,共有10项成果获奖,其中我校有3项。分别是庄天慧的《民主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特等奖),杨锦秀的《农民增收问题及对策研究》(一等奖),傅新红和雅安市粮食局的张遥合作的《雅安市退耕还林区农村情况的调查分析》(二等奖)。(本报记者)

学校被评为省绿化先进集体

本报讯 日前,四川省绿化委员会对2004-2005年度先进进行了表彰,全省共有64个集体、93位个人获得表彰。我校被评为四川省绿化先进集体,我校林学园艺学院院长胡庭兴教授获得“四川绿化奖章”。(本报记者)

“211工程”子项目建设通过验收

四个重点学科和一个公共服务体系总体评价为优秀{军事兽医研究所院士}.

本报讯 我校“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专家组日前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总体评价为优秀。专家组一致认为我校“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中的四个重点学科和一个公共服务体系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超额完成部分指标,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建设成效显著。同时,今年上半年将进行“十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整体验收。

由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为组长的“西南区作物科学与技术”专家组认为该子项目学术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学科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现已建成一支学历、学位、学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凝聚力强,充满活力的学术队伍;同时形成了以作物遗传育种为龙头学科,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土壤学和植物病理学等为支撑学科,带动了植物营养学等相关学科,推动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全面提升了学科的整体实力与水平,构成了西南区作物科学与技术学科优势群。科学研究总体水平显著提高,科技转化能力明显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利用优势学科群体建设,进一步巩固自身优势,形成了新的研究特色,建立了现代作物育种技术体系,选育了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农作物品种77个,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产粮食80多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型专利3项,获具植物新品种权的新材料29个、新品种19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1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通过建设,形成了多层次、高质量、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培养质量明显提高,3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已成为西南区作物科学与技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科研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实验基地和实验室条件显著改善。建设期间,共投入7500万元用于购置设备和进行实验基地改造和扩建。新建濆江农场育种大楼、现代化智能温室、自动排泄系统,新增“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升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科开展国际前沿研究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由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张子仪为组长的“现代动物生产科学与技术”专家组认为该子项目科学研究实力明显增强,研究领域有较大拓展,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成绩显著。共承担各级各类研究项目139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鉴定科研成果17项,省级审定新品种4个、国审牧草品种2个,制定饲料生物安全省级质量标准3个;成果转化创社会经济效益6.24

亿元。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规模迅速扩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培养水平上了新台阶。不断完善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保障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02年以来本科教学改革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2项,本科动物营养学、饲料学课程分别于2003年、2005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术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支结构更趋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较强的学术队伍。2005年已通过答辩和专家实地考察的教育部创新团队“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体现了学术队伍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成效显著,部分实验条件已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水平。建设期间,购置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7台件,价值700余万元,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实验室、分子营养实验室、饲料及畜产品分析检测实验室等。

由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教授夏咸柱为组长的“动物疫病监测与控制”专家组认为该子项目学术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结构更趋合理、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梯队。学科点学术气氛浓厚,学术交流活跃。科学研究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了稳定并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显著成果。建设期间研制了3类动物疫病基因芯片,建立了6种动物疫病的快速诊断试膜;克隆了11个与疫病防治结合紧密的保护性基因;“猪伪狂犬病基缺失疫苗SA215株”获得国家二类新兽药证书;建立了完善的RA菌库;在大熊猫体内发现纤毛虫;构建了4个基因工程毒(菌)株和2个基因疫苗。科学研究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先进,部分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学科群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形成办学层次齐全、覆盖面较广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兽医学已形成了能够培养本科、硕士和博士等齐全的办学层次,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科群的社会服务效能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学术地位明显提高,成为了我国西部动物疫病监测与控制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跃上新台阶,实验条件总体水平达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新增现代实验室面积约600平方米,新建兽医院近3000平方米。重点建设的基因芯片实验室、动物生物技术实验室和动物医学工程实验室,研究条件达国内一流水平。

由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叶建仁教授为组长的“长江上游生态林业工程”专家组认为该子项目学术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建设,学科整体水平和学术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师资队伍结构与素质有了显著改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能力明显增强。科学研究成果突出,为长江上游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了“四川盆周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经济林钻蛀性害虫无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四川省(沐川)退耕还林(竹)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科技成果,为长江上游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一批拥有先进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实验室,新增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建成温室大棚1500平方米,植物生长环境控制室6个等实验场所。“四川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被批准为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茶叶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实验室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由省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秉严教授为组长的公共服务体系专家组认为该子项目校园网建设全面实现了建设目标,成效显著。已形成规模大、功能较全、管理较规范的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全面推动了教学和管理的数字化、现代化进程,还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数字化网络化图书馆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已建成初具规模的数字化图书馆。通过建设,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信息资源更为丰富,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成绩突出。建成了多媒体教室31间、语音室7间,添置计算机800余台、建成各类计算机实验室17间,制作与购入多媒体课件150余种、视频教学片300余部,建成高质量的教务管理系统及教学资源信息数据库。大大充实了现代教育技术条件,较好地满足教学规模扩大的需要,有力地支持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朱长文)

美国客人参观小麦所

本报讯 2月22日,美国明尼苏达州农业和农村领导人培训项目代表团一行33人在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学谦的陪同下,前往我校小麦研究所参观。并仔细考察了小麦族专有标本室、多年生种植圃、细胞学实验室和显微照相室等研究场地。

美国明尼达州是省委组织部确定的干部海外培训基地之一。代表团此次来川,主要是对口考察我省农业科研、农村教育、农技推广;参观访问我省农户生产、生活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两地在农业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而我校小麦研究所自1984年建立以来,在小麦族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小麦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小麦生物技术与分子生物学、小麦重要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测序等研究领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不断在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遗传评价研究,小麦生化与分子标记应用研究和作物种质资源利用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在小麦谷蛋白基因克隆和转基因研究上初见成效;同时创制了一批优异作物育种新材料,开发出小麦种质资源,培育出多种高产、优质、抗病的小麦新品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小麦所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其中有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小麦高产、抗锈的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小麦族种质资源研究。同时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合作研究。目前已与日本木原生物研究所、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等建立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先后接受日本、加拿大、瑞典、丹麦等国外来访学者80余人次。这些科研成果和对外交流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农业发展,并成为我省对外加强农业领域合作的一大优势和基础,也成为该代表团此次来川考察的对象之一。(朱长文){军事兽医研究所院士}.

我校又一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

本报讯 日前,我校郭万柱教授主研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疫苗的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我校在十五期间获得的第二个国家级奖励。

郭万柱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十多年的研究中,率先在国内系统而深入地开展了伪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首次在国内运用缺失、重组等基因工程技术,成功地构建了四个系列的基因缺失疫苗株,研制了我国第一个伪狂犬病三基因缺失疫苗,建立了伪狂犬病检测技术。其研究技术和研究成果水平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动物基因缺失疫苗实用化开端,为缺失疫苗的配套使用和根除伪狂犬病发挥了巨大作用。

“十五”期间,我校共有200多项科研项目通过了各级鉴定或验收。其中,通过国家级农作物新品种审定19个、草种2个;省级农作物新品种审定62个、畜禽新品种4个、水果3个、蔬菜2个;省级农药新品种审定3个,国家新兽药审定1个。同时,申报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3项,获专利授权7项。我校共有49个农作物新品种申请了国家品种权保护,获得授权17个。同时,“十五”期间我校取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59项(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4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其他奖励15项。(本报记者){军事兽医研究所院士}.

赖松家副教授论文在MPE发表

影响因子高达4.213

本报讯 今年1月,我校动物科技学院赖松家副教授的论文《利用线粒体D-环序列研究中国黄牛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在世界上研究动物起源和进化方面最高级别的杂志——美国MPE杂志(影响因子4.213)上发表。截止目前为止,这是我校在国外权威刊物上发表的影响因子最高的学术论文。

该论文阐述了利用线粒体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我国黄牛遗传多样性和起源进化关系,了解遗传资源的种质情况,并得出了新的结论,即我国黄牛起源发现新的血统。这是我国也是世界首次在分子水平上大规模研究黄牛起源和进化问题。遗传资源是国家基本物质,关系未来畜牧业发展、品种定向培养等,该论文为动物资源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及资源保护具有战略意义。据悉,此篇论文已入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杨娟)

四川农业大学百年校庆公告

(第一号)

百载栉风沐雨,百年春华秋实。2006年金秋时节,四川农业大学将迎来100年华诞。这是四川农业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此,我们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四川农业大学建设、改革与发展的各

级领导、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军事兽医研究所院士}.

巍巍学府,世纪传承。四川农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四川通省农业学堂, 1911年、1914年先后改称四川高等农业学校、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27年成为公立四川大学农科学院,1931年、1935年先后发展为四川省立农学院、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1956年四川大学农学院从成都迁往雅安独立建院,命名为四川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今日的四川农业大学已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农、理、工、经、管、医、文、教、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百年风雨兼程,百年创业发展。现今的四川农业大学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师资雄厚,业兴人和,已形成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和层次类型完整的教育结构。拥有雅安、都江堰和温江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4500亩(合300公顷)。设有20个教学科研机构(包括1个研究生院),59个本科专业,5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1个部省重点学科,12个部省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2万余人。在职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50余人,硕士、博士导师31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杰出高级专家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8人。改革开放以来,已培养各级各类建设人才7万多人,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52项,其中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4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5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与国外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国家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百年沧桑,百年辉煌。四川农业大学始终以“兴中华之农事”为己任,铸就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形成了“重品德、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优良办学传统,凝炼了“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孕育了“纯朴勤奋、孜孜以求”的校风,学校教学、科研、国外引智、毕业生就业、学生社会实践和党建等工作先后多次评为全国先进。多位领导人曾先后专程到校视察或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学校各项工作,并对今后发展寄予厚望。

2006年四川农业大学的百年华诞,是学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机遇,凝聚人心、树立形象的新契机和开拓进取、再创辉煌的新起点。我们将本着“隆重热烈、简朴务实、办出特色”的原则举办系列庆典活动,以继承优良传统,展示办学成就,振奋师生精神,谋划未来发展,汇集各界力量,为创建高水平的“211工程”大学再续新篇!

为了办好100周年校庆,学校决定成立“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下设校庆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从2006年1月起启动校庆筹备工作,包括编志修史、学术论坛、校园建设、庆典活动、出版宣传、资金募集等。

光阴荏苒一百载,春华秋实盛世约。四川农业大学100年庆典活动将于2006年10月隆重举行。我们热忱欢迎各级领导、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和朋友关心、支持庆典筹备工作,并盛情邀请在2006年金秋聚首四川农业大学,共襄盛典。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四川农业大学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

2006年1月22日

联系单位:四川农业大学百年校庆办公室

通讯地址:四川省雅安市新康路46号{军事兽医研究所院士}.

邮政编码:625014

联系人:肖雅 丁海萍

电 话:0835—2882100 0835—2882232

传 真:0835—2883153

网 址:http//

电子信箱:100@sicau.edu.cn

篇四:《中国检科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中国检科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顾问(按姓氏笔划排列):

田 波 院 士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关敏如 理事长 澳门生产力暨科技转移中心 张钟华 院 士 庞国芳 院 士 金国藩 院 士 姚建年 院 士 赵昕昕 副主任 夏咸柱 院 士 徐滨士 院 士 贾敬敦 副司长 康克军 副校长 强伯勤 院 士 葛志荣 国务院参事 魏复盛 院 士 主任委员: 李怀林 副主任委员:唐英章 陈洪俊 徐建国 彭友良 姜宗亮 孙颖杰 中国计量院

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清华大学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军科院军事兽医研究所

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科技部农村司 清华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中国检验检疫协会 中国环境检测总站 中国检科院院长/研究员 中国检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检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研究中心主任/博士

/研究员

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高工 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高级兽医师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

刘守贤 中国检科院科技管理部主任/高工

秘 书 长: 刘守贤(兼)中国检科院科技管理部主任/高工

副秘书长: 朱韦静 中国检科院科技管理部副主任/高工/项目管理师

陈 颖(兼)中国检科院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

委 员: (按姓氏笔划排列)

王利兵 研究员 危险分析 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王跃进 王 超 卢艳光 刘虎威 朱水芳 吴永宁 寿比南 张军扩 李金有 李俊成 李德新 杨瑞馥 汪先富 邱月明 邹明强 陆国强 陈会明 陈枝楠 陈 颖 研究员 研究员 高 工 教 授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主任医师研究员 研究员 高 工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研究员

植物保护 分析化学 轻 纺 分析化学 植物保护 食品卫生 材 料 经 济 公共卫生 卫生检疫 病原生物学 微生物学 信 息 化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计 量 环境科学 植物检疫 分子生物学 中国检科院 中国检科院

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北京大学 中国检科院 中国疾控中心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国务院发展中心宏观战略研究室 中国检科院

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 国家质检总局信息中心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中国检科院 中国计量研究院 中国检科院

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中国检科院

郑建国 研究员 分析化学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胡孔新 副研究员 病原生物学 中国检科院 黄志强 研究员 黄季焜 研究员 储晓刚 研究员 蒋士强 教 授 食品化妆品 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农 学 中国科学院农业发展政策研究中心 分析化学 中国检科院 地球物理 中国仪器仪表协会

韩雪清 研究员

兽医临床学 中国检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