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传教师

时间:2021-10-26 22:49:32 节日作文

篇一:《华科老师信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包含材料学和材料加工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是国家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也是“ 211 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数字化材料成形”和“纳米科学与技术”均为国内首批自主招生的研究生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建)、科技部快速原形制造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湖北省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先进成形技术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英先进材料及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等研究基地,设有湖北省高等学校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参与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的建设。

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双聘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教授42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9名)。已建设了一支由知名教授领衔,老、中、青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了10多个学术团队,其中2个团队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2001以来,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65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防973项目,国防基础项目,国防预研项目,国防863项目等在内的纵向研究课题26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奖励18项(包括一等奖6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0余篇(SCI收录600余篇,EI收录8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两次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历年来培养博士300余名、硕士1440余名,其中19名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奖(博士8篇,硕士11篇);教材建设成果突出,2001年出版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专业国内第一套系列教材,并被60多所大学采用;2005年出版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6本,10本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显著,创立四个学生科技创新基地,2003年以来连续四年5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奖励(其中金奖1项)。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本学科已形成了二十多个具有特色和实力的研究方向。其中,“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模具技术、精密塑性成型技术材料加工装备及其自动化、液态及半固态金属精密成形技术、新材料制备与成形技术、先进连接与电子封装技术等;“数字化材料成形”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模具技术、材料成形的计算

机辅助技术、材料成形过程数值模拟、快速原型技术与快速制模、材料成形过程检测与控制技术、材料虚拟成形系统等;“材料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科学与工程、新型块体非晶材料及纳米材料、新型金属和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光电材料与电子封装技术、新型能源材料及器件、核材料以及生物材料等;“纳米科学与技术” 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平衡态与纳米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纳米陶瓷材料、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光电材料、封装技术与器件等。

围绕上述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注重学、研、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转化率较高,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这也促进了我们培养的博士生、硕士生的质量。

更为重要的是多年来所形成的优良学习环境、活跃的学术气氛和严谨的学风,为我们培养高水平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我院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已经分别走向了国内外著名的大学与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国际著名公司担任总裁、有众多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各行业的佼佼者,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我们引以为荣的骄傲。

热烈欢迎有志于材料科学的青年学子来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习深造,让我们共同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做出贡献!

篇二:《华中科技大学教职工退休暂行规定》

校人【2007】11号

关于印发《华中科技大学教职工退休暂行规定》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职工退休暂行规定》经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华中科技大学

二OO七年一月六日

华中科技大学教职工退休暂行规定

根据国发[1978]104号、国发[1983]14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本规定。

第一条 我校教职工退休年龄为: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干部年满55周岁;女性工人年满50周岁。

第二条 属下列情况的人员退休年龄可以适当延长:

(一)1994年以前批准的博士生导师70周岁退休,1994年以后批准的博士生导师65周岁退休;{华中科技大学同传教师}.

(二)教师系列女性副教授、教授,以及女性主任医师(限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梨园医院),工作量饱满,身体健康,本人自愿,一般可延至60周岁退休;

(三)2006年底以前已聘为三级以上教育职员的女性,确因工作需要,身体健康,本人自愿,可延至60周岁退休。

第三条 从事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工人(如铸工、浸漆工、电焊工、热处理工、下水道工等),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且从事有害工种累计8年以上者,经个人申请,单位同意,人事处审核,可以适当提前办理退休手续。

第四条 长期病休(一年以上),男性年满50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参加工作年限满十年,经附属医院两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务人员认定签署证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由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单位同意,经校人事部门批准,可以办理退休手续。

第五条 校内聘干或校内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女性工人,年满50周岁退休。

第六条 办理退休的时间和程序

(一)教职工一般在达到退休年龄的当月办理退休手续,从下月起享受退休待遇。

(二)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员确因工作需要,可以学期为限办理退休手续,即1~6月达到退休年龄的,当年9月办理退休手续,10月享受退休待遇;7~12月达到退休年龄的,次年2月办理退休手续,3月享受退休待遇。

第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特殊问题另文规定。

第八条 本规定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华中科技大学学校办公室 87542102 87542302 xbmsk@mail.hust.edu.cn 更多公文

篇三:《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师公开招聘启事》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师公开招聘启事

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现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教师,热忱欢迎海内外优秀中青年学者加盟我院。

一、招聘专业方向与岗位

专业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

岗位:教授、副教授、讲师

1、岗位职责

教授:主持重大科研任务、领衔高层次创新团队、领导重点学科建设,成为学科带头人。

副教授或讲师:从事机器人系统与智能装备、或网络化控制理论与应用、或多维信息测量与感知、或多飞行器优化控制、或决策分析、物联网与供应链等方面、或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脑机接口与智能计算、或多飞行器、船舰优化控制等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1)讲授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承担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等任务。

2)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相关学科领域顶级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或在工程技术领域有重要发明创造或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等)。

3)参与学校和学院各项服务工作。

2、申报条件

教授:任职于海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在所从事领域已取得非常突出的学术成绩。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组织能力,对本学科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能够担任本方向的学术带头人。

副教授或讲师:海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在职人员、博士、博士后,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良好的国际合作背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在所从事领域已取得较为突出的学术成绩。具备良好的学术发展潜力。

二、应聘材料

应聘所需材料包括个人详细简历和学术成果简介。

三、应聘方式

应聘者请将应聘材料的电子版发送到自动化学院招聘联系人邮箱

rachelzhao@hust.edu.cn或华中科技大学的招聘专用邮箱hr@mail.hust.edu.cn,电子

邮件标题请按“设岗单位”+“专业方向”+“姓名”的格式命名。

四、支持条件和待遇

学院将为您提供个人发展所需的教学科研平台,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按相关规定提供福利保障。特别优秀的急需人才,相关待遇和支持条件面议。

五、联系方式

联系部门: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

通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邮编:430074

联系电话:027-87543130

联 系 人:赵丽秋

电子邮箱: rachelzhao@hust.edu.cn

学院网址:

篇四:《华中大生科导师一览》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骆清铭 男,博士,1966年出生,湖北蕲春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兼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曾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霍英东青年教师教学奖、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武汉市杰出科技青年创业

奖等荣誉称号。

主要学术兼职:国家“十五”863计划生物信息技术主题管理专家,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光电子•激光》、《中国激光医学杂志》、《激光生物学报》等刊物副主编,《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Chinese Optics Letters》、《红外与毫米波学报》、《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中国医疗器械杂志》等期刊编委。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员。组织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和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应邀担任第152次香山科学会议“生物医学光子学与医学影像若干前沿问题”和第206次香山科学会议“生物分子光子学”

执行主席。

曾多次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哈佛医学院、德国洪堡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等合作研究与学术访问。

科研状况与主要学术成绩: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前期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经费充足。主编/参编学术专著和国际会议论文集6部,获国外发明专利4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

1) 认知光学成像与神经信息学:利用光学成像技术,从分子、细胞、神经元网络、皮层到系统与行为等多层次,研究脑功能与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重点是

发展各种光学成像技术,如内源信号光学成像,激光散斑成像,光学弱相干层析成像,多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等;

2) 生物分子光子学:利用光学成像技术,在动物体内,实时在体研究基因表达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规律,包括荧光探针技术、基因表达的在体光学成

像技术、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光学测量技术(如FRET、FCS、FRAP、FLAP等)

3) 组织光学与医学光子技术:研究生物组织中的光子传输规律,光子医学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如组织光学特性参数的测量技术,生理参数的实时

在体测量技术等。{华中科技大学同传教师}.

4) 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信号处理:研究培养神经元网络的信息获取技术与信号处理方法;

研究生报考要求:报考方向1,2,3的考生,要求有一定的物理背景和光学/光子学基础知识;报考方向4的考生,要求有较好的电子信息及控制学科基础知识。

联系电话:027-87792033

徐涛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年8月出生,1996年获华中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1995-1999在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E.Neher教授(1991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的指导下进行博士后研究。1999-2000 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系任高级研究员,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

B. Hille教授。近年来,在细胞内钙离子平衡、跨膜信号传导、细胞跨膜物质转运的分子机制等方向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Cell, Natu{华中科技大学同传教师}.

re Neuroscience, Nature Cell Biology, EMBO J, PNAS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2000年7月回国在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工作,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任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2002年被德国马普协会聘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德马普合作小组主任。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美国李氏基金杰出成就奖。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973项目等。

联系电话:027-87792024。

何光源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校特聘教授。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兼中英HUST-RRes联合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植物基因工程研究。1993年于匈牙利科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3-1996年在英国洛桑研究所(Rothamsted Research)做博士后;1997-2001年在Rothamsted Research (RRes)工作,任高级研究员。2000年组建了第一个中英联合实验室:中英 HUST-RRes作物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联合实验室(China-UK HUST-RRes Crop Genetic Engineering and Genomics Joint Laboratory)。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内有李振声院士、许智宏院士、张启发院士等,国外有英国洛桑研究所副所长Peter R S

HEWRY教授、英国剑桥大学植物学系系主任Roger A LEIGH教授等。

科研状况及主要学术成绩

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专项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和教育部基础重点项目及中英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并参与完成了欧盟等多项国际课

题;现正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参与了国家“973”研究项目等。发表论文30余篇。

从2001年初开始,在华中科技大学试验基地进行了我国转优质品质基因的转基因小麦中间试验,这是我国首次批准进行的此类中间试验。

主要研究方向:

1)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

2)植物生物物理学

3)基因工程与功能基因组学

4)蛋白质工程与蛋白质组学

5)生物技术与制药

6)植物比较基因组学

联系电话:027-87792271。

余龙江 1966年生,湖北黄冈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资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高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指委委员,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土资源部岩溶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宁夏大学天然药物工程中心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等期刊的审稿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主要以生物资源为对象,面向医药食品及资源环境与生态领域,开展生物资源的筛选、选育、评价、保护和科学利用方面的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的研究及其应用。尤其在植物及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及应用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此外,在西南岩溶地质、水土保持以及石油地质领域开展了生态研究和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

目、国家八五、九五攻关、863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企业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共计30余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30余篇被SCI、EI收录,发表著作五部,编写高校教材四部;曾荣获科技部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一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四项,一等奖一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已批准5项,其中部分科技成果进行了转化和推广,与大型企业合作实现了产业化,产生了较大社会经济效益。在人才培养方面,已毕业的博士后1名,博士生4名,硕士15名;目前,在读的研究生中,博士后2名,博士生14名,硕士生28名。先后两次荣获校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余龙江教授所领导的资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已初具规模,具备开展资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的设备条件和经验积累,具有从事重要生物资源的生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天然产物、药学、药理学等多方位的研究基础。同时建成了药用生物资源筛选与评价实验室、生物岩溶与生态重建研究室、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和微生物大规模发酵的中试实验室、天然产物研究开发实验室、分析测试实验室、药理研究与新药开发实验室等研究开发

平台,能够实现将资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与企业产业化很好地对接。联系电话:027-87792265。

曾绍群 男,博士,1969年出生,湖南洞口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光子学与医学影像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先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Yale大学访问研究,并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

成员。曾荣获华中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等称号,并入选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科研状况与主要学术成绩: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863项目,包括863重点项目“生物信息的整合、模拟与可视化”,“数字化虚拟人体若干关键问题”子课题等。已经发表科研

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申请专利2项。

主要研究方向:

1) 数字生命与医学影像:

2) 认知光学成像与神经信息学:;

3) 生物分子光子学:

研究生报考要求:报考方向1的考生,要求有一定的光学与精密机械学科基础;报考方向2的考生,要求有扎实的计算机及信号处理基础知识;报考方向3的

考生,要求有一定的物理背景和光学/光子学基础知识。联系电话:027-87792033。

瞿安连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46年5月出生,1970年毕业于军事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雷达专业。1972-1978年在邢台电子仪器厂任技术科长,负责电子仪器设计工作。1978-1980年在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系进修。1980年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任教。1996年和2000年两次应诺贝尔奖获得者E.Neher教授邀请赴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作短期学术访问。1994年应聘在英国剑桥MRS公司任高级工程师一年,从事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工作。1988年应美国生物医学工程专家W.Tompkins教授邀请赴威斯康辛大学作短期学术访问。曾主持或参加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获奖成果5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1996~1998年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评为优。现任学术职务: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信息与控制分科学会委员,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省专家组成员。联系电话:027-87792024。

王擎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生。1993年获美国Cornell大学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位; 1993-1994年在Cornell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院生物化学系和Utah大学人类遗传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1999在Baylor大学医学院小儿心血管病学科任助教;1999-至今,在分子心血管病学系的分子遗传学中心工作,该部隶属于Cleveland临床基地的Lerner研究院;2001-至今,任Cleveland临床基地分子心血管病学系心血管遗传学中心主任;2003-至今,任Cleveland州立大学生物地质及环境科学系副教授。现任Rochester Mayo临床基地、乌拉圭大学、中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等多家学术机构的客座教授。1996年至今任美国人类遗传学研究会成员,1997年至今任美国心脏病协会儿童心血管病理事会理事,1997年起任美国的中国遗传学家协会终身会员,2000年至今任国际眼科疾病遗传学研究会成员,2002年至今任美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会成员,曾任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等。曾荣获中国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美国儿科研究会Richard D Rowe奖,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国家科学家进步奖等荣誉称号。目前承担多项美国国

家基金,获两项美国专利。联系电话:027-87794549。

陈正望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生,197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留校工作。1982年修毕武汉大学生物化学理学硕士课程,继续留校工作。1985年前往瑞典卡罗林斯卡诺贝尔医学院生物化学Ⅱ系学习, 在当代著名多肽化学家Viktor Mutt教授 (生前为诺贝尔奖评委)指导下, 从事脑-肠肽和其它生物活性肽研究, 至1987年回国时, 两年间以第一作者在Euro.J.Biochem. 和FEBS Lett发表论文各一篇。1990年应邀复往瑞典卡罗林斯卡, 在Viktor Mutt, Hans Hornvall(蛋白质生物化学,酶学与分子生物学,现任Nobel奖评委会秘书长)、和Snad Efendic(内分泌学、糖尿病学及分子医学,现担任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欧洲组负责人,诺贝尔奖评委)三教授实验室交替工作至1999年(从事多肽的发现和鉴定、研究多肽结构功能及与相关疾病),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所有论文的impact>3),获瑞典卡罗林斯卡诺贝尔医学院医用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其中发表于Euro.J.Biochem. 和PNAS的Dopuin和Daintain为陈正望教授新发现的重要生物活性肽, 为此于1998年5月28日获得Award of Per-Erik Lindahls (Medicine)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ic of Science(瑞典皇家科学院潘—伊瑞克林达斯(医学)奖金)。1999年--2001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从教(蛋白质生物化学技术),同年回国工作,即申请到一项自然科学基金,

2002年又获863项目。

研究范畴:1、生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化学分析及生物学鉴定{华中科技大学同传教师}.

2、生物活性肽的抗体和受体研究

3、肠促胰岛素与糖尿病

4、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纯化鉴定及药效学、药理学研究

联系电话:027-87792024。

杨玉星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46年出生,山西乡宁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97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1985至1987年曾在西德慕尼黑工业大学作访问研究, 1999年曾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进行访问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学信息与控制,无损伤性生物医学传感器,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实时信号处理,采用先进微电子技术的医学仪器设计等。{华中科技大学同传教师}.

先后主持“无创伤动脉血氧饱和度测定方法”,“基于DSP技术的12导联同步数字式心电图机”等科研项目10多项。研究的脉搏血氧饱和度传感器获国家实用新

型专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论文被SCI收录1篇和EI收录6篇。联系电话:027-87792170。

张胜民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医学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先进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生物制造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办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JBMR﹑ ASAIO Journal、Current Applied Physics、Key Eng. Mater.等刊物审稿人,曾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或分会主席。曾在美国、日本、韩国和香港等地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项,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专利授权3项,部分成果投入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几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半数以上被SCI和EI收录;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著作5部(合著)。现在以

下方向招收硕士、博士及博士后人员,热诚欢迎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化学、医学及计算机等专业考生报考。

主要研究方向:

1. 纳米复合/杂化生物材料;

2. 分子与纳米医学成像材料(对照剂);

3. 组织器官工程;

4. 生物制造(包括计算机辅助组织器官工程);

5. 分子与生物相容性评价;

6. 生物医疗器械产品标准与法规。

联系方式:

E-mail: smzhang@mail.hust.edu.cn

Tel: 027-87792216

Fax: 027-87792205

Mobile: (0)13971196382

周艳红 男,教授,博士生导1966年出生,湖南岳阳人。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1997年获博士学位,2000年于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02年于密苏里大学和美国国家基因资源中心完成访问研究后回国。曾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

奖2项、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目前主要从事生物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

研究生招生方向:生物信息技术。联系电话:027-87792170。

刘剑峰 男,教授,31岁,1999年于法国巴黎第十二大学获得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1年,在法国巴黎cochin分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至2003年,在跨国药物公司AVENTIS公司从事新药开发工作。现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其在乳腺癌的发病机理研究、GPCR家族C激活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等方向做出了自己的成绩,并在以FGFR为靶点的抗乳腺癌药物和以GPCR家族C为靶点的神经系

篇五:《华中科技大学通信专业导师信息》

华科电信系导师信息

柳健 曹汉强 陈建文 陈京文 程文青 黄本雄 江国星 马洪 汪小燕 王芙蓉 王殊 杨灵 喻莉 刘玉 刘应状 韩涛 杜旭 屈代明 彭立 刘干 袁巍 金江 王德胜 苏钢 江涛 吴伟民 黄瑞光 李青侠 刘勃 严国萍 马泳 胡飞 文灏 石坚 张江山 桂良启 谭萍 叶斌 刘文予 李自力 董毅 吴砥 邱锦波 余鑫 左冬红 葛晓虎 魏蛟龙 张士军 王玉明 董燕 蒋洪波 谭运猛 田岩 汪祖媛

篇六:《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师实验室记录表》

自动化学院教师实验室记录表

自动控制系

测量科学与技术系

系统科学与工程系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

飞行器导航制导系

篇七:《不满学校职称评审状告教育部 武汉一大学讲师败诉》

不满学校职称评审状告教育部 武汉一大学讲师败

千龙网讯 武汉一名大学讲师因不满学校职称评审向法院起诉,状告教育部行政不作为,

6月1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讲师败诉。

据法院介绍,

今年49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讲师王晓华,因其在学校举行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中未通过副教授的资格评审,认为学校在资格评审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的问题,而教育部又对其提出的行政复议作出了不予受理决定,因而向法院起诉。 2002年,华中科技大学进行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工作。评聘委员会认定王晓华在学校没有主持或参加过一项科学研究项目,不符合《华中科技大学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的条件》中副教授任职资格。王晓华认为其符合副教授的任职资格,该校在职称评定问题上存在弄虚作假问题,故多次向湖北省教育厅及教育部等部门反映、检举。 2002年12月,湖北省教育厅作出了“对王晓华职称问题申诉的复函”,经调查,认为王晓华反映的问题是不属实的,并希望其进一步努力,为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创造条件。2003年1月,王晓华向教育部递交了“行政复议及检举信”。而教育部作出行政复议不予受理决定,理由为华中科技大学是经过国家批准具有评定副教授职务资格的高等学校,该校具有制定具体的评聘条件和程序,并组织相应的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的法定权力,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行为不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王晓华因不符合条件而

未能通过教师职务评审,属于学校内部的正常管理活动。

法院认为,根据高等教育法第37条的规定,评聘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职务是高等学校的自主权。华中科技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委员会有权在教育部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职数范围内对副教授的任职资格进行审定,教育部据此对王晓华提出的行

政复议申请不予受理是正确的。

宣判当天,王晓华表示将继续提起上诉。{华中科技大学同传教师}.

出庭的教育部委托代理人认为,这个案件看似告的是教育部,其实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与旧的人事制度的冲突。现在高校中有很多教师年龄大、资格老,但是学术水平相对年轻一些的教师来说有一定差距。要提高高等院校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一些年龄大、资格老的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

水平,才能适应新时期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新华网:郭京霞 李京华)

篇八:《华科导师介绍》

姜宏梁 email: jianghlf@gmail.com

学习经历:

1994/09-1998/07 沈阳药科大学 中药制药专业 学士 1998/09-2001/07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生药学 硕士

2001/08-2005/07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University of Arizona) 药学 博士

工作经历:

2005/08-2006/11 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 博士后

2006/12-2010/11 Covance Inc. 药物分析与药代动力学 研究员 2010/11-2011/01 Covance Inc. 药物分析与药代动力学 资深研究员 2011/01-现在 华中科技大学 药物分析、代谢与天然药物研究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