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规观后感

时间:2021-10-26 22:43:30 节日作文

篇一:《家规以及感想》

家规:

1.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要独立完成,今日事今日毕,不可马虎了事,不可依赖父母,不可无故拖延。

2.要吃饱吃好,保证全面营养,不可挑食厌食少食。

3.每天坚持看书2小时。

4.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每天运动量不得少于一小时(寒暑假可适当增加运动量),不可偷懒,不可随意,不可只做自己喜欢的运动。

5.家庭就餐应遵从家规,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礼貌待客,不可无视父母、长辈和客人,不可边吃边玩,不可浪费粮食。

6.要尽可能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可无视父母的感受,要积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可推辞,不可讲条件。

7.要孝顺父母,懂得感恩,珍惜幸福生活,遵从父母教导,出门进门要和父母打招呼,不可忘恩,不可与父母顶撞、狡辩或者无理取闹。

8.要学会感激,感激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父母,感激一切曾经关心过爱护过支持过帮助过的人,要珍视社会和自然中一切真实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憎恨虚伪、丑恶的不良现象,不可是非不分、善恶不辨。

9.要尊敬师长,见到老师、长辈、熟人要主动热情打招呼,不可视而不见见而避之。

10.要团结同学,要有爱心有同情心,不可以大欺小,不可歧视弱者,不可嘲笑残疾人或者成绩差的同学。

11.要待人真诚,为人谦虚,要脚踏实地,不可弄虚作假,不可骄傲自满狂妄自大。

12.在影剧院、商场、会场、宴会等公共场合要保持举止文雅,谈吐得体,不可大声喧哗,不可嬉戏打闹。

13.每学年要制定一个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包括学习内容、具体要求、日程安排、预期目标等,其中学习内容包括课本内容、课外阅读、书本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提高),要严格执行,不可流于形式。

14.要坚持课前认真预习,课堂认真听讲,做好详细笔记,课后认真温习,完成各科学习任务.

15.要不耻下问,及时消化老师讲授的所有知识,不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要遗留任何疑惑问题;要多做习题,勤于思考,不可有畏难情绪,不可遇到难题就绕开甚至放弃。

16.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以及父母交代的学习任务,不可粗心大意、字迹潦草,不可少做或者借故不做、拖延,写完作业方可玩耍,除周末、假期以外一般不得看电视(晚七点新闻联播除外)、玩电脑。

17.要广泛阅读各种课外书籍,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不断积累知识和写作素材,不断扩大知识面,要经常练笔,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不可走马观花,不可只凭自己阅读兴趣。

18.要志存高远,锲而不舍,勇往直前,自强不息,不可胸无大志,不可有丝毫懈怠,不可轻言放弃。

19.本规范规定诸内容须切切实实不折不扣做到,如有违反,视情节较轻分别予以提醒、批评、警告、面壁思过、书面检讨、抄课文、做家务、限制部分家庭自由和权利、体罚等。

感想:

关于个人品德。古代文言家训对于个人品德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如何读书和怎样交友两方面。纵览古今家教著作,几乎没有一部著作不教导儿孙要发奋读书和刻苦学习的。当前很多文章把读书归到“职业道德”范畴,我觉得不妥。(如光明日报国学版2009年6月29日《古代家教的启示》)因为读书和学习很多时候既不是“在公供职”,也不是“履行公职”,应该算做“个人品德”。陆游遗训后人,“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颜氏家训》中有专门的《勉学》篇。很多家教除勉励学习儒经外,还要求学习书法、绘画、音乐、医药和骑射等“杂艺”。

古人教育子女要慎于择友,十分重视朋友的选择。明代杨继盛告诫儿子:“拣着老实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你就与他肝胆相交,语言必信,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个好人,不入下流也。”建国初期,周信芳演出京剧《打严嵩》时就曾考虑用上这段话。姚舜牧也说:“交宜亲正人,若比之匪人,小则诱之佚游而荡其家业,大则唆之交构以戕其本枝,甚则淫欲以丧其身命,可畏哉!”

总之,我国古代的文言家训精华是我国古代人民(尤其是士大夫)教诲子孙立身处世的教育读本。包含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及我国人民固有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可贵精神。我们回顾、认识、了解、汲取古代文言家训的价值内涵和文化精华,对于我们今天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对于我们完善社会教育体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将起到基础性和普及性的作用。

有了好的家规家训,并不意味着子女就准能成龙成凤。好的家规家训固然可以使人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应避免模式化、程式化。因为家规家训只是一个相对比较浓缩的理念,而家庭教育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要防止家规家训教育走向形式主义。

篇二:《周恩来家风家规观后感》

观看周恩来总理《家风家规》观后感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是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从记忆开始我从没有

从什么地方看到过有关他的什么负面报道。关于周总理的记忆应该是

从小学课本上一篇总理逝世的课文开始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面感

觉到现在还记忆尤新。当观看影片到总理逝世,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

总理的场面时,心灵受到了震撼,不觉眼眶发热......

为什么周恩来总理能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那样广泛、挚烈的

爱戴和深切而持久的怀念?这不仅因为他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

过杰出的贡献,而且还因为他具有极为高尚的品德。周总理逝世后联

合国降半旗(不是联合国国旗降半,而是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国旗全降

半旗)。其中有一些国家的领袖不高兴了,说:“为什么不给我们国

家死去的领袖降半旗?”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表讲

话说:“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掌管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无儿

无女,如果你们国家的领袖可以在国内海外没有一分钱的存款,谁做

的到的,我也给降半旗。”所有人都鸦雀无声。周总理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公而为民、官而不显、去不留言、死不留灰、鞠躬尽瘁、

奉献一生的精神,不仅是党风的楷模、治国的典范,更是治家的榜样。在其总理生涯中,他给亲属制订了“十条家规”,其内容包括衣食住

行和工作等各个方面。按理说,作为一个大国的总理,每天日理万机,有很多大事、要事处理,对于亲属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节问题,本无须小题大做,有太多计较。然而,周总理却偏偏要“斤斤计较”,

给亲属们订立了“十条家规”来规范和约束他们的行为,不许其谋取{中国传统家规观后感}.

半点私利,不许其享有任何特殊照顾。他对亲属如此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着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显然,这“十条家规”不仅是周总理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更展现了共产党人处理家国关系的崇高境

界,尤其值得领导干部学习和借鉴。 家规,顾名思义,就是指家庭成员必须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

行为准则,它规定了家庭成员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从而有利

于塑造其良好品行。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

才能长治久安;家有家规,才能教子成才。因此,从古至今,许多贤

德之士都非常重视立家规来教育子孙。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少数领

导干部却忽视了家规的作用。纵观近年来那些被查处的贪污腐败分

子,因为受家风不正、亲属拖累之害而腐败堕落的官员不乏其人,教

训可谓深刻。

周总理的家风家规是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充满无声的力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融汇成国风。我作

为最普通的一名共产党员,通过此次学习一定要经常性自我剖析、自

我批评,在自省中不断提高。不看轻自己,严格的要求自己做一个合

格的共产党员。

篇三:《周恩来家风家规观后感》

周恩来家风家规观后感

周恩来是国家总理,管理着一个“大家”,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决不让亲属之事影响“大家”。

周总理不但是从严治国的典范,也是从严治家的榜样。他的“十条家规”至今为人称道: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等等。这“十条家规”明确具体,至今看来仍发人深省。

亲情是人伦之根本,共产党人也不例外,但领导干部绝不能因此而大搞“近水楼台先得月”,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和亲人谋私利。这方面,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相反,错位的亲情,就是一根温柔软滑的绞绳,容易让原则在亲情面前失守,底线在亲情面前突破。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为了子女亲属的仕途或“钱途”,打招呼、递条子、搞暗箱操作,败坏了党的形象和作风,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手中或多或少掌握着一定的权力,要避免权力滥用,既要管好自己,以良好的作风言传身教,更要对亲属们严格要求,严格监督,过好“亲属关”,这样才能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老师,儿女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共产党员应以清正廉洁、高风亮节的行为,去教育、影响和带动家庭成员,以党纪法规管好自己的家人亲属。党员领导干部留给子女最宝贵的财富,是包括做人、干事、创业等在内的精神财富,而不是身外之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却忽视了家规的作用,自认为订立家规是多此一举,毫无必要。因此,在对待自己亲属的问题上,就肆意放纵他们,不仅对他们的不当行为和错误做法不教育制止,反而包庇袒护,甚至放任自流,结果让感情代替原则,让公心让路于私情,把人情凌驾于人民利益和党纪国法之上,不惜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滥用手中的权力,以身试法,为亲友谋取非法利益提供庇护。这样一来,既害了自己的亲属,也让自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家风连着党风,家风关乎形象。领导干部能否管好自己的亲属,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以及党群干群关系,是一个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原则性问题。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在处理亲情与党性的关系问题上,不妨学学周总理,也给自己的亲属来个“约法三章”,努力以自身的模范行为来影响他们,消除其头脑中的特权思想,从而营造良好的家风,让自己过好权力关和亲属关,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

篇四:《传统家风家规 到底该如何教给孩子》

传统家风家规 到底该如何教给孩子

在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对传统家庭教育的关注与热议。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给人生第一课,树立好家风,代代都受益,那家风到底在一家庭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日前记者通过于部分市民进行探讨,了解其重要性。

谈起家风家训,家住南小区的市民张女士讲起了父亲小时候对她的教诲:7岁那年,我偷偷拿了邻居家的10元钱,买了很多好吃的和弟妹分享。父亲知道后,询问钱是哪里来的。我谎称是亲戚给的,最后父亲得知,钱是从邻居家拿的,狠狠揍了我一顿,并告诫我和弟弟妹妹,做人最基本的是不能偷抢,更不能骗人。无论长大后做什么工作,都要踏实做人,认真做事。”如今,张女士已到而立之年,她和兄弟姐妹一直尊崇着父亲的教诲,并传承给下一代。

样本:好家规是教养的基石

说到家规,眼下似乎已被不少的家庭遗忘了,据说是因为家规束缚孩子成长的思维。 在记者采访中,市民在公园口开花店的老板刘小英向自己讲述着自己家中的家规。“我对家规的记忆,要从爷爷奶奶说起。记得吃饭时,一定是奶奶为爷爷盛好饭,摆好筷子、汤匙,待爷爷坐定端起碗开始吃,其他人才能动筷子。爷爷吃饭不说话,细嚼慢咽。”

据刘小英介绍,家里面父亲母亲一直按月给爷爷奶奶、外婆钱。现在,他们现在工作了父母也要求给他们按月寄钱,开始每月200元,后来涨到400元。“好像按月寄钱给父母,也成了我的家规的一部分。”

“每个小孩子都会翻大人的包,我们就给孩子立规矩,未经允许,不得翻动他人的物品”刘小英说,长此以往,我们家庭成员之间,未经允许不翻动他人的东西成了共同遵守的家规,从日记、信件,到如今的手机、邮箱,社交账号。

疑惑:这些家规该如何传给孩子

刚为人父的市民刘雁军谈及如何制定家规,有些不知所措,知道该如何教育刚满2岁的女儿,只得借助以往父母的经验。

“尽管现在时代进步了,孩子接受教育的途径多元化了,但家庭的传承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和启蒙依然至关重要。”回忆起父母制定的家规,刘雁军至今历历在目。

“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刘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一个农民家庭。“那时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吃”是天大的事情,吃相不好最丢脸面。如果长辈不上桌,我们是不准上桌的。每一道菜,必须等长辈动第一筷,然后才轮到我们小辈。吃饭的时候必须专注,不能有声音,尤其是吃面和喝稀饭的时候。必须吃光碗里的米粒,碗里不能有剩饭剩菜。吃完饭后,长辈不下桌,我们是不能离开饭桌的,只能静静地听长辈的教诲。离开桌子后要收好自己的碗筷和垃圾,到厨房帮父母清洗。”刘先生回忆,小时候每次吃饭的时候会受到父母的训斥,弄得他战战兢兢的。除了吃,走路、站着、坐着都给出了严格约束。“不能去坐别人的床,不能坐得很散漫,不能晃悠椅子,更不能跷二郎腿。不能歪戴帽

子斜穿衣,不得站东倒西歪,一旦被父亲发现都得被好好得遭教训一顿。”但是作为父母的,到底该如何引导孩子遵循家规呢?刘先生对此表示疑惑。

方法:要家规 更要引导

对于该如何让孩子遵循家规,退休教师衡亭贵有着自己见解。衡老师告诉记者,他结婚比较早,生了一儿三女。当时自己在农村教书,家庭负担比较重,培养教育孩子都是我一个人的事儿。等孩子大了,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也是我们大人该适时放手、锻炼他自理能力的时候了。于是,我和妻子商量,立了几条家规,要求4个孩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办,不给爸妈添麻烦;上学保证不迟到不早退,放学准时回家;及时完成作业,写作业时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必须及时向家长报告做到节俭。

规定是有了,执行的如何呢?3个女孩执行得很好,基本上没有违规现象。儿子就不同了。“他自以为是男孩儿,爸妈拿他为重,便时常违规。”于是衡老师与妻子商量后送儿子参军,还要求儿子当兵要做到“长,宽,高”,即要有一技之长,交际面要宽,工作要高效率,做人还要高素质。“还别说,通过在部队锤炼,他从战士考到军校,进步很快,现已转业,成为公务员。”谈到此处,衡老师显得特别的幸福。

衡老师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凡是父母做得好的家庭,往往子女也奋斗求进;那些好逸恶劳、一身恶习的父母,肯定不会有充满着真善美的家规,他们给孩子的影响是极坏的。所以,给孩子制定家规、执行家规,也是父母值得珍惜的自我反省、重新学践的好机会。家规祖训不必后代子孙机械背诵,一字不差死记,要的是日月穿梭的熏陶养成,要的是代代接力的传承,承继什么?是文化,是秉性,是传统,是精神,简单说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规范。家规更要,但更需要做父母的引导。

记者观点:不同的家庭家规是多样的,体现着这个家庭的文化,体现着这个家庭的价值观,也体现着这个家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家规是建立良好习惯的基础,也是形成良好教养的基石。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物质紧缺时代,人们在意家规;而在物质充盈时代,人们反倒忽略家规,似乎物质上不缺了,精神上会自净。是这样吗?好的家规是从点滴去规整一个生命,在其成长中积累无形的底线,从守规习惯到守法自觉,从谦让到合作、从洁言到洁行。思想的独立,自由,与行为的合法、有限是不冲突的。从社会的角度而言,这恰恰是有教养的体现。

篇五:《读周恩来的十条家规有感》

读周恩来的十条家规有感

周总理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其高风亮节,全世界景仰。他制定的十条家规既是高尚人格的写照,也展示了共产党人处理家国关系的崇高境界。

周总理的家规不仅定的严,而且身体力行,没有丝毫松懈。他曾说过:“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侄儿周秉和与侄女周秉建先后赴延安和内蒙古插队,由于表现好,经当地群众推荐,二人按照正常手续,分别应征参军。但在总理的要求下,最终都脱下军装,继续插队劳动。类似以身作则,对自己、对亲属严格要求的事例不胜枚举,无不展现出他宽阔的胸怀、崇高的境界、无私的奉献精神。

周恩来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正如他所说“对人民,我们要像孺子牛一样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有所恨,有所怒,有所爱,有所为”,“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这十条家规不仅是周总理的家规,更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面镜子。

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十条家规就像一面镜子,告诫领导干部怎样掌好权、用好权,怎样过好权力关、亲情关、金钱关。领导干部的权力是用来为国家、为社

会、为人民服务的,是责任和义务的统一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像周恩来、邓颖超同志那样,不仅严守党纪国法,身体力行做好样子,还应该制定严格的家规,从严约束自己的家人,俯首甘为孺子牛,不把公权变私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篇六:《家规》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是如此。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家规家风,肯定是儿女不才,家庭不睦,道德滑坡,风气低俗。没有良好的“家规”的约束,甚至还会触犯“国法”。

中央电视台今年春节期间连续搞了关于“你家的家风是什么”的调查,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家规、家风的地位作用很有意义。

家风通常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从某种程度上讲,家风是家规的外在表现,家规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统一,把“齐家”与“修身”、“治国”、“平天下”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以教家立范的家训文化十分发达,许多家训名篇被奉为治家教子的宝鉴而流传极广,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等。传统家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核心始终围绕着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主要包括:孝亲敬长、睦亲齐家、勤劳谦敬、勿贪勿奢、励志勉学、习业农商、治生自立、崇尚科技、拒绝迷信、审择交游、近善远佞、宽厚谦恭、谨言慎行、和待乡邻、救难济贫、洁身自好、力戒恶习、养生健身、严禁乱砍乱伐等方面的训导。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传统家训家规的内容有些缺陷,但从总体上看,仍不失为先人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伦理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认识上的偏差,过于放大家规家训中糟粕的内容,而对其合理的成分视而不见,把婴儿连同脏水一起倒掉,造成了“家无家规”的现象。由于缺少了家规的道德约束力,以致一些家庭出现了不赡养老人、赌博酗酒、好吃懒做、婚外别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