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护理

时间:2021-10-26 22:15:16 节日作文

篇一:《中暑病人的护理 3》

中暑病人的护理

一、中暑概念: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或烈日暴晒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中暑分为热射病、热衰竭和热痉挛、日射病四种。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1、环境因素 在高温(室温35℃)、烈日暴晒环境下劳动;若环境温度偏高,但空气中湿度又大,通风不良时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易中暑。

2、诱发因素 年老体弱、产妇、慢性疾病患者,睡眠不足、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疲劳等易诱发中暑。

(二)发病机制:

正常人的体温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体温在37℃左右。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体表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及对流散热发生困难,人体只能借助于汗液蒸发进行散热,有时大量出汗不足以散热,或空气中湿度大,通风不良时,出汗减少使散热受阻。以上情况均可造成体内热的积蓄,引起中暑。 高热对人体系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体温调节障碍 在高温环境下,产热过多散热不足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导致汗闭,使体温迅速升高发生热射病。

2、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高温对中枢神经系统起抑制作用,使病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四肢无力。烈日或高热辐射长时间作用于头部,可穿透头皮和颅骨引起脑组织损伤、充血。大脑温度可达到40~42℃,体温不一定升高称为日射病。

3、心脏负担加重 散热时皮肤血管扩张,血液重新分配,血流加速,心排出量增加,而且大量出汗引起血液浓缩及粘稠度增高,均造成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导致心排出量降低。

4、水、盐代谢紊乱 高温工作出汗是主要的散热途径,而汗液中氯化钠含量为0.3%~0.5%,排汗增多引起盐及水丢失,导致脱水,此时血管扩张,血容量更加不足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称为热衰竭;丢失盐过多且补充不足引起肌肉痉挛,可发生热痉挛。

三、中暑的临床表现:

(一)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定时间后,大量出汗、口渴、头晕头昏、胸闷、全身疲乏,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37.5℃)如能及时转移到通风处安静休息,适当补充水盐,短时间可恢复正常。{中暑护理}.

(二)轻度中暑 除上述表现加重外,体温升高到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率增快等周围循环衰竭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有效治疗,可在数小时内恢复。

(三)重度中暑

1、热衰竭(中暑衰竭) 为最常见的类型。 常发生于老年人、产妇及尚未能适应高温气候和环境者。由于大量出汗导致水、盐丢失,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血容量不足。主要表现皮肤苍白、出冷汗、脉搏细数、血压下降、昏厥或意识模糊,体内多无过量热蓄积,体温基本正常。

2、热痉挛(中暑痉挛) 大量出汗后大量饮水,盐分补充不足,使血中钠、氯浓度降低,病人常感到四肢无力,阵发性肌肉痉挛和疼痛,常呈对称性,以腓肠肌痉挛最为多见,体温多正常。

3、日射病 由于烈日暴晒或强烈热辐射作用于头部,病人出现剧烈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严重时发生昏迷、惊厥。体温多不升高。

4、热射病 (又称中暑高热)早期表现头疼、头昏、全身乏力、多汗,不久体温迅速升高,可达40℃以上,出现颜面潮红、皮肤干燥无汗、神志渐转模糊、谵妄、昏迷,可伴抽搐,,严重者出现休克、脑水肿、肺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本型特点为高热、无汗和昏迷,为严重类型。

四、辅助检查

热射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常规可见蛋白及管型,血尿素氮、乳酸脱氢酶等增高。热痉挛血清钠、氯降低。热衰竭可有血液浓缩、高钠血症。

五、治疗原则

(一)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

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通风处休息,给予清凉含盐饮料或口服十滴水、人丹等。

(二)重症中暑

1、热衰竭 纠正血容量不足,静脉补充生理盐水及葡萄糖液、氯化钾。一般数小时可恢复。

2、热痉挛 给予含盐饮料,若痉挛性肌肉反复发作,可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生理盐水。{中暑护理}.

3、日射病 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

4、热射病 迅速采取各种降温措施,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高达5%~30%。

(1)物理降温:用冷水或酒精擦浴,同时按摩四肢及躯干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散热。肛温降至38℃时应停止降温。

(2)药物降温:常用药物为氯丙嗪, 其作用有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扩张血管加速散热,降低器官代谢及耗氧。

(3)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抽搐时肌注地西泮或用10%水合氯醛10~20ml保留灌肠。昏迷者应保持呼吸通畅并给氧,酌情用抗生素。防治感染。积极处理并发症。

六、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脱水 与中暑衰竭引起血容量不足有关

2、疼痛:肌肉痉挛性痛 与中暑后补充钠、氯不足引起中暑痉挛有关

3、急性意识障碍 :昏迷 与中暑引起头部温度过高有关

4、体温过高:与中暑高热有关

七、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昏迷者则应定时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状态及体温的变化,并记录。热衰竭者15~30分钟测血压一次。

2、症状处理

(1)中暑高热者进行降温治疗时,每10~15分钟测量一次体温、血压、脉搏及呼吸。

(2)室温应保持在20~25℃,通风良好。

(3)物理降温时,无论擦浴或冰袋冷敷,均要同时不断按摩四肢及躯干皮肤,使之潮红充血促进散热。测量肛温时,肛表要深插,使之能够反映直肠温度,肛温38℃时应暂时停止降温,避免体温过低。

(4)降温使用氯丙嗪静脉滴注时,滴速要求严格按医嘱操作,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5)循环衰竭或原患心脏病者输液速度不可过快,以免发生肺水肿。

(6)昏迷者应按昏迷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吸痰、定时翻身,做好口腔护理、皮肤卫生。

八、健康教育

(1)加强防暑降温知识的宣传,外出戴防晒帽,对高温气候耐受性差的老人、产妇、体弱病者,更应作好防暑、出现中暑症状应及时治疗。

(2)高温作业工人、夏季田间劳动的农民,每天补充含盐0.3%的饮料。

篇二:《中暑护理常规》

中暑护理常规

中暑是夏季在烈日或高温环境下劳动,因暑热侵袭,致邪热内郁,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所发生的急性病变。热痉挛、热衷蝎、热射病、和日射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临床表现】

以出汗、头晕、头痛、神疲、胸闷、心慌、泛恶、少汗、甚至汗闭,高热,严重者以神 昏、抽搐、肢厥等为特征。

1.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全身乏力,头昏肢倦,胸闷恶心,口渴多汗等症。如离开高温环境,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为先兆中暑。

2.面色潮红,胸闷烦躁,皮肤干燥,呼吸急促,大量汗出,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为轻度中暑。

3.上述症状持续不解,继现汗闭高热,头痛呕吐,神昏肢厥,或肢体痉挛抽搐等症,为重症中暑。

【临证护理】{中暑护理}.

1.口唇紫绀缺氧时遵医嘱及时吸氧。

2.出现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不止时,遵医嘱艾灸。

3.抽搐痉挛者,注意安全,防止坠床。

4.大汗者遵医嘱用中药煎水代茶饮,频频冷服。

5.出现身热汗少、口渴不欲饮、吐泻等症者,遵医嘱给予藿香正气水口服及针刺。

6.神昏热厥者,遵医嘱鼻饲灌注醒脑急救中药或针刺治疗。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多食清暑水果、蔬菜和绿豆汤等,忌食油腻及烟酒。

【用药护理】{中暑护理}.

1.按医嘱用要,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

3.应用冬眠药物期间,要密切观察注意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

【并发症护理】

1.高热者,可予头部行冰袋冷敷,遵医嘱针刺人中、涌泉、丰隆、风池、内关、照海等穴位。{中暑护理}.

2.出现神昏、惊厥、四肢抽搐、息短气粗、四肢厥冷、泠汗不止、瞳孔散大时,可灸神阙、气

海、关元,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中暑护理}.

【健康指导】

1.保持情志舒畅,心情愉悦,使之气血通畅。

2.注意水分的摄人,保持环境的通风,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工作。

3.注意个人防护及个人卫生,在烈日下工作注意防晒;在湿热环境中宜穿宽松、透气及浅色衣服等。

4.出现头晕、乏力、胸闷不适等中暑先兆,应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并服用清凉饮料及解暑药物。

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夏季汗出较多者,应补充足够的水分。忌食油腻、辛辣、烟酒之品。

篇三:《中暑患者的护理常规》

中暑病人的护理常规

中暑:是指人体处于热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症。

【观察要点】

1、 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

2、 观察病人有无烦躁不安、剧烈头痛、昏厥、昏迷、痉挛、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

3、 观察病人有无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循环系统的症状。

【护理措施】

1、 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中暑者置于空调室或通风处,室温

20~25℃,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冰块、冰帽、冰毯、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盐水灌肠等),药物降温(常用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的冰葡萄糖盐水中静滴1~2小时.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输液速度慢而均匀,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如收缩压<10.7kPa时,应减慢滴速或停药.对老年及重症者禁忌快速推注降温药,以免诱发心脏骤停或肺水肿. 服用解暑中药)。

2、 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

尿量变化,每10~30分钟测量肛温一次,肛温下降至38℃左右暂停降温,如患者进入昏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明显(收缩压低于80mmHg),停止降温。

3、 防止冻伤:降温时要注意不要引起寒颤,以病人感觉凉爽舒适为度

心前区及胸部勿置冰袋,骨突出要防止冻伤。

4、 合理按摩::对中暑病人的肌肉的痛性痉挛不需按摩,否则会使疼

痛加重。

5、 用药护理 对于昏迷患者者,可遵医嘱给予纳络酮等药物,

以降低应激反应,起到促醒作用。对抽搐、烦躁不安、肌肉痉挛者适当使用镇静药物。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6、 饮食与休息 清醒患者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昏迷病人留置

胃管,鼻饲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卧床休息,保证睡眠,促进机体的恢复。

7、 口腔和皮肤的护理 昏迷患者每日做口腔护理,保持口腔

的清洁,防止溃疡的产生。定时给昏迷患者翻身,保持患者

皮肤的清洁,尤其是灌肠后的病人,防止皮肤破损的发生。

8、 心理护理 安慰病人,减轻病人的恐惧、焦虑心理,积极配

合治疗护理工作。

【健康指导】

1、嘱患者避免高温下长时间工作,保持室内通风。

2、大量出汗时,要大量服用淡盐水,避免因高热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防止热痉挛、热衰竭的出现。

篇四:《重症中暑的护理进展》

重症中暑的护理进展

【摘 要】探讨了重症中暑的救治和预防。 进行合理的预防是避免中暑的重要措施,综合救治能够提高中暑患者的生存率。总结重症中暑昏迷病人救治过程中的护理配合。从实践中体会到 ,对重度中暑病人 , 应及早采取迅速有效的降温措施、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常、 积极给予支持疗法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同时加强体温、 循环、 呼吸等各系统功能监护 ,为抢救及时捕捉信息 ,做好基础护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此类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重症中暑;抢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81—01

中暑是指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环境条件下,表现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一种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暴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其常见的诱因,为夏季多发病[1]。依据临床症状轻、重分为先兆中暑、 轻度中暑及重度中暑几种类型

[2]。重度中暑往往由于病人出现了前驱症状或中暑症状未加以保护或采取措施发展而致。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在临床上以超高热、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肝肾功能衰竭及dic,病死率极高[3.4]。

1 早期快速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