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特征

时间:2021-10-26 21:15:42 节日作文

篇一:《上海人口结构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人口结构特征易引发系列问题

作者:高向东 余运江 日期:2011年9月5日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近10年来上海市流动人口增加551万,外来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给社会治安、劳动生产等带来许多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不仅如此,上海人口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如人口集中居住、老龄化和“少子化”等,给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新问题。

人口密度位居全国之首

2010年,上海人口密度高达3630人/平方公里,远远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40人/平方公里的数值,居于全国首位,且人口分布不合理问题较突出,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大高于世界级城市,郊区人口密度很低。中心城核心区的密度高达34483人/平方公里;其次是中心城边缘区,人口密度为21895人/平方公里;近郊区人口密度为4684人/平方公里;远郊区人口密度最低,为1388人/平方公里。人口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是因为市中心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教育水平、发展空间。近郊区和远郊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相对薄弱,郊区作为未来上海市人口疏散的重点区域,其产业集聚能力还较弱,其人口承载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人户分离现象增加

人户分离是指居住地与户口不在同一地方,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人在户不在”,即居住在该地而户口不属于该地;另一种是“户在人不在”,即户口属于该地而居住在别处。

据相关资料统计,2010年上海市人户分离人数为255.5224万,占常住人口的13.9%。近郊区跨区县“人在户不在”人口最多,占总跨区县“人在户不在”人口比重的47.8%;其次为中心城边缘区,所占比重为33.1%;远郊区跨区县“人在户不在”人口最少,所占比重为8.7%。近郊区、中心城边缘区是上海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的主要迁入地。中心城核心区跨区县“户在人不在”人口最多,占总跨区县“户在人不在”比重为39.5%;其次为中心城边缘区,所占比重为39.2%;两地区跨区县“户在人不在”人口就占到78.7%。中心城核心区、中心城边缘区是上海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口的主要迁出地。

人户分离是上海旧城改造、拆迁换居及中心城人口郊区化扩散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迁移形式。从根本上看,人户分离是我国特有户籍制度的产物,其出现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不利于人口统计管理、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容易导致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与居民需求产生空间错位等。

户籍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负增长

当前上海人口老龄化有三个特征:一是人口向高龄化方向发展;二是独生子女老年父母将成为上海人口老龄化社会的主体;三是空巢家庭增多。

上海市实有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很高,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比重很低。据相关资料统计,0—14岁少年儿童的比重为6.1%,低于同期上海户籍人口中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的

8.2%。老年人口的比重也极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5.8%,低于户籍总人口中老年人比重23.3%的水平。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却很高,达78.1%,且20—29岁人口所占比重最大,这主要是因为来沪流动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体。如果考察上海市户籍人口的年龄结构,户籍人口中45—59岁年龄段人口明显堆积,劳动力人口老化严重。从2004年开始,连续4年上海15—59岁户籍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放缓,到2007年出现负增长。上海是全国首个省级行政区中出现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的地方。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在户籍人口中的比例从2005年的19.6%增加到2009年的22.5%。

根据预测,未来10年上海市步入老龄的人口数量会急剧增多,“十二五”期间将进入加快发展期,平均每年将净增20万人左右,特别是从2013年起,新增老年人口中80%以上将是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带来的压力空前巨大,给上海市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巨大,财政负担增加;给现有家庭结构模式带来变化,年轻人负担将越来越重;本地劳动力就业人口减少,随着大规模的外来劳动力人口进沪,上海市社会政策体系面临重新调整;阻滞上海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少子化”正困扰上海

当前,上海市户籍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少子化”现象正困扰着上海。目前,上海户籍人口生育在世界上处于超低水平。虽然近10年来上海市总和生育率有所上升,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户籍人口总和生育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上海户籍人口总和生育率1978年为1.2,1990年为1.3,2000年为0.96,2003年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0.64,2008年又回升至0.88,2009年为0.83,当前生育仍然维持这一水平,远低于国际公认维持人口新老更替的生育率水平2.1。全市户籍人口中0—14岁青少年人口比重严重偏低,2009年所占比重仅为8.3%,低于全国10.2个百分点。据人口学统计标准,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比15%—8%为“严重少子化”,15%以内为“超少子化”。根据这个比例,上海已经进入了超少子化的阶段,如果现行生育政策不调整的话,上海“超少子化”的现象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上海,特征}.

与2000年相比,上海市人口素质有很大提高,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但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仍有不匹配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数量稳步增长,但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人才的地域分布不平衡;人才职业、行业分布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结构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高,部分行业人才的能级结构不尽合理;人才资源国际化素质和人才活动空间国际化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上海,特征}.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73042)、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长江三角洲研究院课题(celap2010-YBA-03))

《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期:2011年9月1日 作者:高向东 余运江

篇二:《北京、上海、广东商人性格特征》

1. 带政治味打政治牌

北京作为伟大祖国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浓厚的政治氛围使北京人对于政治情有独钟。政治就像北京人生活中的盐,没有它北京人的生活就会变得寡然无味。

因为是政治和权力中心的缘故,从历史上,看北京的商业者首先是一种权力商业。权力和信息构成了京派的经商特色。有顺口溜说:北京人侃主义,广东人谈生意。北京街头多口号,广东街头多广告。

有人曾戏言说:在北京街头随便挑几个生意人,其政治水平都够得上外地县长一级的水平。

2. 能言善侃

对北京人最传神的写照莫过于侃大山了。北京人能言善侃是任何外地人望尘莫及的侃是北京人特有的休闲方式。北京人能侃,嘴皮子滑溜,溜得如同油桶。大多数北京人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侃爷、京片子。

北京的商人具有一种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听众越多反应越热烈,他们侃得越来劲。相比之下,上海的企业家有这种口才和辩才的就少多了。典型的上海企业家聚会,企业家们西装革履、斯文风雅,你谦我让,发言讲话更是极有分寸。

你一定得沉住气,即使你觉得很无聊,脸上却不能显露出来,须知满足北京商人侃的欲望是打开生意大门的钥匙。在谈生意时,与北京人一见面就单刀直入谈生意,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3. 以诚相待不虚伪

北京人不论做什么,都给人一种务实的感觉。他们崇尚真诚的人际关系,待人坦诚不欺,鄙薄奸诈不实的作风,具有一种君子风度。

在北京,整个城市风貌都表现出朴实无华的风格。

同仁堂是中国医药界的一块金字招牌。350多年来,虽然经历风雨沧桑,但同仁堂一直生生不息。

4. 注重人际交往

北京人的人际关系是最有人情味的。他们世世代代都遵循着“礼之用,和为贵”和中庸之道的准则以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最终达至社会和谐。

在老北京的四合院中,相互没有血亲关系的几个家庭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彼此之间相互关照,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形成一种非常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这种生活方式最容易使人产生感情,而且这种感情世代相传,形成一种稳固的文化心理。

5. 商人素质较高文化味较浓{上海,特征}.

1. 精明

太精了!这是各地生意人对上海商人最普遍的评价。{上海,特征}.

上海人因为精明,被人称为“门槛精”。在上海,人们经常看到一幅画面:在菜场上,一个衣冠楚楚的男士为几分钱与菜贩子吵得不可开交。在生意场上,上海商人都是行家里手,既识货又明理又敢于和善于据理力争。上海人的钱不好挣,为此韩国的一家报刊称上海人都是经济里手,外国人很难从上海人口袋里掏出钱来。{上海,特征}.

上海人精明源自商业传统的熏陶。其实,中国南方商人(如广东商人、江浙商人等)的精明也是有口皆碑的,但是作为区域整体人群的文化心理素质,上海商人的精明是骨子里的。

2. 自负自傲

上海人的自负是众人皆知的。1985年美国耐克公司与上海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最后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上海将生产运动鞋的工厂搬到了广州。美国人一向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在上海人的自负面前只好自愧不如。

上海人的自负感源自上海在中国首屈一指的地位。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上海对全国工业贡献最大,尽管上海的人口也最多,但是全国人民都认为上海人工资高,是有钱人。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对外地人有一个特别的称呼“乡下人”。

3. 勇于竞争,精于商战

上海具有商业竞争的传统。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场虽尚不成熟,此时的商业竞争却十分残酷,洋商与洋商之间、上海商人与洋商之间、上海商人之间竞争,都十分激烈,其竞争手段、激烈程度都给人以震撼。

4. 目的明确

经济利益是惟一原则

在商业活动中,上海人较北方人较少地考虑面子名声等非经济因素,而是明确地将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

5. 守法守纪,契约意识强

1. 要发财忙起来

广东人天生勤劳,能吃苦。广东人以钱为人生第一要义。

在广东,人人都为生计而忙碌,为挣钱而忙碌。为了钱,广东人可以放弃一切。

他们虽然比一般人是累了些,但是每一分钟都变成金钱,也活得踏实。由于对时间特别看重,因此他们办事节奏快、效率高。许多商机往往被他们抢先一步。广东人做生意上得快、转得快、变得快,这是人们对广东商人经商风格的评价,也是广东商人生产经营的秘诀之一。

2. 利益交往,少空谈情义

广东人具有经商的传统,他们虽然个头瘦小,但是具有天生的商品意识,言必商、言必利,全民皆商,你很难分辨出谁是商人、谁不是商人。

3. 多讲钱,少谈政治,是广东商人的突出特性之一

4. 勇于开拓,喜欢标新立异

有人用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广东人和东北人:广东人是文胆大,东北人是武大胆。由于人文的传统,广东商人敢为天下先。据史载:早在唐代,就有广东人到海外做生意,到了近代,广东商人更是足迹遍天下。广东成为我国著名的侨乡。

广东商人发财的精义:敢和先。

广东人喜欢标新立异,喜欢做新的生意,一旦看准,敢冒风险,有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气势。

5. 自我表现王婆卖瓜

广东人讲面子重派头

广岛人广告意识强,在广告战中新招迭出。

6. 讲究避讳,迷信思想重

篇三:《上海CBD的特点》

上海CBD的特点

陆家嘴:中国特色

浦东陆家嘴CBD中心如今已聚集了全球130多家银行与金融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的绝大部分地区总部以及数百家中外资的金融和贸易机构、跨国公司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它被称为“最典型的CBD中心”和“最具中国特色的CBD中心”。

浦东开发的战略提出后,CBD的概念就出现在了陆家嘴的规划中。在当时被邀请的6个国家8个著名的建筑事务所进行的国际招投标中,英国著名的设计师罗杰斯的方案被选中。这是一个很理想化的CBD模式,罗杰斯设想的是很有城市生活气息的一个CBD,有一个中央公园,像纽约中央公园那种模式,大家都会在这个中心公园活动;再外边就是步行系统,这些步行系统将这些圈落互相连接;最外圈是满足交通出行的一个车行系统。它的特征是把公共绿地和公共休闲空间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减少了道路面积在整个区域内的比例、增加了很多步行系统,还有一个lO万平方米的中心绿地、东方明珠公园、2.5公里的滨江景观大道,该方案和当时传统的CBD是有一定的区别,用地很节约,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和建筑的利用率。

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套方案被加以中国特色化的整合,保留了大面积的中心绿地一陆家嘴公园。同时一栋栋商务写字楼有序地排列在这个公园的旁边。整合后最大的特色就是道路面积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由于摩天高楼和宽阔的车行大道,人在这个CBD中心活动的“尺寸感”增大了。而原本每栋可以通过步行系统相连接的高楼也因车行大道而各自独立,这样导致的一个结果正如一些批评家所评论的:所有CBD优点陆家嘴都有,而所有CBD缺点陆家嘴也都无法摆脱。因此,人们称这是最典型的CBD,也是最有中国特色的CBD。 淮海中路:高档成熟

从黄陂南路到陕西南路一带的高档商品消费区、嘉华中心等新兴的商务写字楼群,以及周围充满异域生活风情的法式建筑,构成了繁华的淮海路CBD商业带。

与南京西路一样,淮海中路已是上海十分成熟的CBD商业带。在轨道交通建成后,淮海中路开始由原来霞飞路繁华的商业形态逐渐向一个包含高档商务办公和精品服务的多重功能CBD演进。今天,它不仅有巴黎春天、百盛、太平洋等商业大卖场,有国泰电影院、东湖宾馆,还有周边路段如茂名南路、陕西南路、雁荡路等密集的酒吧、咖啡吧等消费场所。因此,与上海其他传统或新兴的CBD商业聚落相比,淮海中路商业带具有良好的居住基础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上世纪80年代,道路拓宽以后淮海路其实也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办公区域,它的主要功能还是一个商业街。由于它的整个商品定位性价比比较高,各方面的硬件设施的成熟,使其变成了一个比较高档的商业街,主要针对一些上海的高消费群体。淮海路形成商业街之后就慢慢开始向CBD演化,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轨道交通使得这里的交通十分便利,另外就是政府引导,拉动了沿路办公楼建筑群的建设。便捷的交通和办公楼的相互促进,就形成了现在淮海路的一个CBD商业带。

徐家汇:积聚效应

徐家汇是一个因为交通聚集而形成的具有CBD功能特色的商业中心。特别是在地铁一号线通车后,便捷的轨道交通使得徐家汇cBD中心开始崛起。其周围的一些配套设施相对比较成熟,比如上实大厦、太平洋百货等大楼都是上海比较早的办公写字楼,而这些过去标志性的大厦加上现在的港汇、美罗城,在商业定位上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丰富和发展了原有商业副中心的规模,首先抢占了上海西南角城市副中心的地位,形成了商业的积聚效应。 第六百货是那里最早的一个商场,然后是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美罗城、汇金百货、港汇商场纷纷抢占各有特色的消费定位,东方商厦以品牌职业装为它的主攻对象,太平洋百货则主要针对年轻时尚女性,汇金百货门前的广场是徐家汇又一处商家秀场,聚集了大量人气。今天,徐家汇商圈在着力提升品牌档次、保留原有业态丰富、错位明显的优势同时,更以东京、首尔成功的地下商业设施建设为借鉴,规划建设一个新的徐家汇地下商业城,把那些满足年轻消费者需求的品牌专卖、文化、休闲、娱乐业态转入地下,从而使徐家汇成为上海特色明显的、能满足绝大部分人消费需求的商圈。

徐家汇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有藏书楼、徐家汇天主教堂、徐汇中学崇思楼等文化机构和历史遗迹。目前,规划中还将商圈内的繁华和深厚的文化历史联系起来,比如在原大中华橡胶厂和中国唱片厂厂址上建起来的徐家汇公园等。露天剧场、艺术画廊、私人博物馆、收藏工作室等文化设施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出现,这将进一步提升徐家汇商业中心的文化品位。{上海,特征}.

人民广场:“超巨CBD”

人民广场区域是上海大型公共活动中心,人民大厦、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音乐厅、城市规划展示馆等大型文化活动设施都聚集于此。作为传统核心的商业中心以及轨道交通的枢纽,目前人民广场已经有十多家大型商场、数十家知名企业总部和上百家物流、贸易、信息产业、网络等企业落户在此,被称为市中心的“超巨CBD"。

这个商圈包括世茂国际广场、一百商城、新世界商城、来福士广场、和平影都、新金桥广场、泛太平洋大厦、银座大厦、金昌国际贸易中心以及明年初竣工的华旭国际。这lO个商业项目的商业设施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将成为上海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商业功能最全、时尚品牌最集聚的商务商贸中心。

到目前为止,人民广场CBD商圈已经建成的商务写字楼约40余幢,而位于西藏中路九江路口的华旭国际将于明年竣工。这正好与世茂百联、来福士广场连成一线,形成了一个密集的商业地段,屹立于人民广场CBD商圈。这与南京西路上的中信泰富、恒隆广场、梅龙镇的“三足鼎立”之势颇为相似。相对于“梅恒泰”的顶级定位,华旭国际及周边商业设施的定位与淮海中路的中环广场、香港广场等相近,并不一味地追求奢华,与“梅恒泰”形成错位经营,在商业路线上以更具亲和力的“中高档”来定位。

虹桥:上海最早

虹桥CBD曾因地处古北和靠近机场而盛极一时,是上海改革开放后最早成型的CBD中心。它主要是以办公、酒店和会展业为其支柱,各种配套设施齐全,也是上海比较典型的一个CBD中心。

虹桥CBD中心内最早的写字楼是国贸大厦,以该大厦为始而建设起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开放后在当时为了吸引投资,为国外的公司提供一些办公的场所,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个集展览、酒店、住宅等生活功能于一体的中心,而今实际上是一个功能多元的区域。但目前虹桥CBD中心的优势已经让位于浦东,以前曾经打算在虹桥绿地旁边造一个新的国际展览中心,后来浦东获得了先机,建成了30万平方米的国际展览中心。

虽然后继发展势头不及浦东,但虹桥CBDt中心也是上海一个重要的高档办公、会展和酒店商务区,并吸引了众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如美国3M公司、通用电气公司、芬兰诺基亚公司、瑞典爱立信公司、韩国LG集团等。

南京西路如今已是上海久负盛名的CBD中心,尤其是“梅恒泰”商圈——梅龙镇、恒隆广场、中信泰富这三栋商厦以及附近的波特曼酒店激活了整个商务中心的风尚。

波特曼酒店所在的上海商城是这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座写字楼,它由美国建筑大师约翰·波特曼设计,是市中心最早由国外投资建造的大型公共服务性建筑。由它带来了许多国外服务机构及商业公司,首先提升了该区域的商业和文化档次;接着,中信泰富、恒隆广场、梅龙镇又进一步带动了该商业带的优势。

静安寺在整个规划中将和南京西路商业中心连成一片。历史上的静安寺地区是上海著名的商业中心之一,它的营业额曾约占上海市区商贸营业总额的1/5,其繁华程度远远超过当时的徐家汇。从上世纪90年代起,静安区加速改造,并将功能开发定位为商务娱乐圈,在待开发的几个地块和路段将耸立起“千米视觉效果”的商业商务楼宇群,与愚园路即将出现的特色街一起,成为上海市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商业商务副中心。

五角场新江湾城:知识创意

江湾五角场作为一个城市副中心商业街区,它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和区内大学园区的文化优势,正逐步发展成为上海东北部的以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服务功能CBD集聚区。知识创新区公共活动为其最主要特色,融商业、金融、办公、文化、体育、研发创新及居住为一体的综合性市级公共活动中心。

中环线和轨道交通8号线通车以后,该地区将凸显区位交通优势。规划中的五角场及新江湾镇CBD将分为南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