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背带,髋骨

时间:2021-10-26 20:40:16 节日作文

篇一:《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与髋关节脱位》

髋臼角和CE角

髋臼角(SHARP角):双侧泪点下缘连线和泪

点下缘与髋臼外上缘联结线夹角。

2岁儿童48°,4岁为42°,15岁以上应小于40°;

若髋臼角大于正常值,提示髋臼发育不良。

CE角( CENTER-EDGE ANGLE):股骨头中心垂线和中心与髋臼外上缘连线夹角。

成人25°以上正常,20°以下提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

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与髋关节脱位

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与髋关节脱位是婴幼儿及儿童期的相同疾病的延续。髋关节发育不良和髋关节脱位有共同的致病因素,也分享相似的伴随畸形,其区别在于股骨头与髋臼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前者股骨头仍有不同程度的髋臼覆盖,而后者股骨头则完全从髋臼内脱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和髋关节脱位在我国是髋关节最常见的病变之一,据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1227 例1556 髋非创伤性初次人工全髋置换术患者的病因分析发现,因髋关节发育不良或髋脱位,髋关节严重疼痛与骨关节炎晚期而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共有352 例 415 髋,占总数的29 %,数量位居第二,仅次于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其中男性67 例,女性285 例,男:女= 1:4。髋关节完全脱位者25 例31 髋,髋关节发育不良伴不同程度半脱位者327 例385 髋。双侧置换者64 例,平均手术年龄54 岁(17 - 86 岁)。

病因学

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和髋脱位是由于婴幼儿期的相关病变迁延直成年而来,前者可以因为髋关节发育畸形较轻,无临床症状而在婴幼儿期被忽略,成年后拍片时偶然发现或出现髋关节骨关节炎表现而被发现,或因为婴幼儿期髋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残留的髋关节畸形。而后者在幼儿期即发生步态异常,不易被家长忽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治疗不及时、治疗效果不佳或未曾治疗而拖

延至成年。本病的病因学在儿童期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一章中已有详细描述,这里不予赘述。

病理解剖特点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病人髋臼关节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狭窄和倾斜,随着畸形和半脱位严重程度的增加,关节面对股骨头的覆盖越来越小,关节面倾斜度也随之增大,髋臼变浅,对股骨头的包容越来越差。髋关节中心逐渐外移和上移。大部分病人髋臼前倾角明显增大,约1/6 病人会出现臼顶的后倾。

因脑瘫引发的髋发育不良髋臼后倾的几率更大。当股骨头完全脱位后原真臼发育迟缓,甚至失去髋臼的形态,外观极小,呈三角形臼窝,前壁极薄,臼内被增厚的关节囊和纤维组织充填。股骨头外观可以正常,或出现不同程度的扁平、小头、大头或方头畸形。股骨颈干角增大,呈髋外翻畸形;股骨前倾角增大,大粗隆的位置移向后方。股骨头和髋臼形态的异常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吻合度的改变,关节面吻合度不佳是引发髋关节迅速退变的主要原因。完全脱位的股骨近端髓腔狭窄,形态异常,因此在准备人工关节置换时假体的选择应特别慎重。

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的关节盂唇较正常人明显肥厚。半脱位的状态下肥厚的关节盂唇常常嵌入关节面,或因严重磨损导致盂唇的撕裂和退化,引发髋关节交锁症状。关节盂唇的异常和髋臼后倾还能够导致髋关节撞击综合征,进一步加重关节的退化和增生。髋臼负重面的狭窄和头臼吻合程度的异常使关节负重面的应力显著增大,继而引发关节的退行性变,导致软骨面磨损,股骨头和髋臼负重区的骨硬化和囊性变,关节周围骨赘形成。髋臼内壁的帘状骨赘形成是本病的特点之一。 当股骨头完全脱位时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亦随之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关节囊明显增厚并随股骨头脱位走行而延长;股骨前倾角的极度增大导致的大粗隆后位转移,使臀中肌的附丽点不但因脱位而上移,同时因大粗隆的后位而转向髋关节的后方;臀大肌,髂腰肌的附丽点上移,髋关节生物力学环境明显改变;髋关节周围血管神经相对短缩,因此,高度脱位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在假体复位时,应特别注意股神经和坐骨神经的张力,超过3-4cm 的下肢延长应采取股骨短缩措施,并考虑恢复髋关节周围肌肉,特别是臀中肌的走形方向,以重建髋关节的生物学环境。

临床表现

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多见于女性。有些患者毫无症状,只在拍X 线片时偶然发现。大多数患者在20-40 岁之间出现临床症状,双侧病变明显多于单侧。早期的症状表现为髋关节活动时的隐痛和酸胀不适感,长时间的行走会加重疼痛症状,例如长时间的购物后大腿根部或臀部深方酸胀,发困,经过一夜的休息次日症状会完全消失。这种症状常常持续较长时间才会让患者发现关节的异常而就诊。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加重,最终经休息后疼痛仍然不能缓解。此外,还容易出现髋关节疲劳感和外展肌无力以及大粗隆处的疼痛等。少数患者以髋关节突然出现的“闪痛”为首发症状,这种关节交锁的症状与膝关节的半月板病变相似。随着症状的逐渐进展,有些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跛行。髋关节 发育不良的临床表现与半脱位的程度和髋关节骨关节炎的程度明显相关。 髋关节完全性脱位的临床表现与脱位的股骨头和髂骨之间是否存在假关节密切相关。如果双侧股骨头不与髂骨构成假关节,股骨头顶在髂骨外的肌肉和软组织中,这种状态下病人的髋关节非常不稳定,臀中肌无力,跛行严重,双侧脱位呈现典型的“鸭步”步态,单侧脱位表现为患侧的短肢和臀肌步态,躯干向患侧大幅晃动;该类型的病人终生不出现髋关节的退行性变,因而不会出现严重的髋部疼痛。如果脱位的股骨头与髂骨构成假关节,这种假关节能够部分加强股骨头的稳定性,跛行的原因主要为臀中肌无力,跛行步态的晃动程度较无假关节形成的病人稍轻,而假关节的退行性变将导致髋关节的严重疼痛,活动障碍和关节的固定畸形。(图1:无假关节形成的高度脱位,图2,有假关节形成的高度脱位)

图 1 无假关节形成的高度脱位

图 2 有假关节形成的高度脱位

骨科检查

完整的骨科检查包括步态,关节活动度,肌力,肢体长度等测量和特殊的检查方法。

步态:髋关节交锁急性发作时会出现疼痛步态(antalgic gait)。臀肌步态的严重程度与关节的脱位程度呈正相关。完全性脱位的臀肌步态最为严重,单纯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步态则无异于正常人。

关节活动度:髋关节的活动度与a). 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度 b). 髋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这两种因素密切相关,单纯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关节活动度通常是正常的,随着股骨头包容度的下降和髋关节半脱位的程度增加髋关节的活动度也随之增大,完全脱位的活动度则极度异常增大。当出现不同程度的继发性髋骨关节炎后关节活动度会逐渐下降。

肌力:单纯髋发育不良的患者髋关节周围肌力完全正常。随着半脱位程度的增加外展肌力将随之下降,完全性脱位可以表现为完全性的外展肌无力,同时伴有髂腰肌和内收肌的力弱,但是臀大肌和股四头肌的肌力正常。

肢体长度:双侧对称性病变的患者双下肢等长。单侧病变的患侧因半脱位的程度或完全脱位而出现患肢短缩。值得注意的是单侧完全性脱位的患者虽然表现为患

肢外观的缩短,但是绝对长度(双下肢全长片的骨性测量)常常增加,这一现象会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肢体长度的调整,应予以特别关注。

特殊检查方法:

Trendelenburg 试验:检查髋关节的外展肌力。检查者在患者的后方。让患者患侧单腿站立,对侧屈髋屈膝90 度,观察双侧髂后上棘的水平。正常情况下对侧髂后上棘的水平高于站立侧,如果出现患侧髋外展肌无力,则对侧髂后上棘的水平明显低于站立侧(图3:Trendelenburg 试验。A:阳性;B:阴性)。

图 3 Trendelenburg 试验。A:阳性;B:阴性

Alice 征: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患者平卧位,双膝屈曲90 度,观察双侧膝关节高度是否在同一水平,并能够判断肢体不等长的发生部位是在胫骨(双小腿不等长)或股骨或髋关节(双小腿等长,大腿不等长)。

恐惧试验(Apprehension Test):髋关节前方不稳定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该阳性。患者仰卧位,患髋过伸,外展外旋(图4:恐惧试验(Apprehension Test))。由于股骨头前覆盖的缺损,患者会出现不适或不稳定感。

篇二:《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卫生》

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卫生:第一章神经系统

一、概述

人的意识产生于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均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一)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可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是神经元营养和代谢的中心,并能整合信息。突起分为轴突和树突。

(二)脊椎和反射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与脑于相连,下达腰椎。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反射是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发出的反应,是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指先天具备的、不学而会的反射活动,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条件反射。

(三)脑

脑位于颅腔内,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四部分。

(四)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从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内脏器官。

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它们分布于同一器官,作用相反,相互制约,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协调、准确。

二、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

(一)脑发育非常迅速

婴幼儿时期脑的发育非常迅速,从出生到7岁,脑重量增加近4倍,7岁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与此同时,脑的机能也逐渐复杂、成熟和完善起来,为建立各种条件反射提供了生理基础。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均衡

脊髓和脑干在出生时即已发育成熟,而小脑发育则相对较晚,从1岁左右迅速发育,3~6岁逐渐发育成熟。所以,1岁左右学走路时步履蹒跚,3岁时已能稳稳地走和跑,但摆臂与迈步还不协调。到5~6岁时,就能准确协调地进行各种动作,如走、跑、跳、上下台阶,而且能很好地维持身体的平衡。到8岁左右,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已基本接近成人。(三)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形成较慢。但兴奋持续时间较短,容易泛化,

主要表现为对事物保持注意的时间不长,常随兴趣的改变而转移注意,动作缺乏准确性等。

(四)植物性神经发育不完善

交感神经兴奋性强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弱。比如,婴幼儿心率及呼吸频率较快,但节律不稳定;胃肠消化能力极易受情绪影响。

三、幼儿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1.保证合理的营养。

2.保证空气新鲜。

3.保证充足的睡眠。

4.制订和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5.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

6.安排丰富的活动及适当的体育锻炼。

幼儿的生理特点与卫生:第二章感觉器官

第二章 感觉器官

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途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及本体感觉等等。视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人们获得的知识70%来自视觉。

一、视觉器官——眼睛

(一)概述

眼球是感受光线刺激的视觉器官。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折光物质组成。眼球周围的附属结构除眼肌外,还包括眼睑、结膜、泪腺、睫毛、眉等。

(二)幼儿眼睛的特点

1.眼球前后径较短,呈生理性远视,一般到5~6岁左右转为正视。

2.晶状体弹性大,调节能力强,因此能看清很近的物体。如果幼儿形成不良的用眼习惯,长时间视物过近,则会使睫状肌过度紧张而疲劳,以致使晶状体变凸,形成近视。

(三)眼的卫生保健1.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采光条件。3.为幼儿提供的书籍,字体宜大,字迹、图案应清晰。教具大小要适中,颜色鲜艳,画面清楚。

4.定期给幼儿测查视力。5.教育幼儿不要揉眼睛,毛巾、手绢要专用,以预防沙眼、结膜炎。

6.预防眼外伤。7.照顾视力差的幼儿,减轻他们的用眼负担,合理安排他们的座位,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并让他们经常望远。

二、听觉器官——耳(一)概述

耳是听觉和平衡觉器官,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和咽鼓管开口。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前庭。

(二)幼儿耳的特点1.外耳道比较狭窄,外耳道壁尚未完全骨化。

2.咽鼓管相对比较短、平直、管径较粗。当鼻腔有感染时,病菌易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三)幼儿耳的卫生保健1.不要用锐利工具给幼儿掏耳朵。2.预防中耳炎。

3.减少环境中的噪音。

幼儿的生理特点与卫生:第三章运动系统

第三章 运动系统

一、概述

运动系统由骨骼、肌肉和骨连接构成。可以活动的骨连接叫关节。肌肉跨过关节,由两端的肌腱与骨相连,并包围着骨骼。肌肉收到脑发出的信号而收缩,通过肌腱牵拉骨骼,以关节为支点,产生相应的动作。此外,骨骼还起着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器官和造血等功能。

(一)骨骼

人体有206块骨。骨的基本构造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的成分主要包括无机盐和有机物。无机盐丰要是钙、磷化合物,使骨坚硬;有机物主要有骨胶原等蛋白质,使骨有韧性和弹性。

(二)肌肉

肌肉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肌肉的主要成分包括水和蛋白质等物质。

(三)关节

骨连接主要有3种形式:

1.直接连接。

2.半直接连接。

3.关节。这是四肢骨之问及躯干骨之间连接的主要形式。

二、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

(一)骨骼

1.小儿骨中有机物较成人多,骨的弹性大,可塑性强,且骨骼中软骨较多。因此,容易因姿势不好等原因造成骨骼变形。

2.骨膜较厚,骨的再生能力较强。若发生骨折,可能为不完全骨折,即骨折部位还有部分骨膜相连,称为“青枝骨折”。

3.婴幼儿颅骨骨化尚未完成,有些骨的连接处仅以~层结缔组织膜相连,称囟门。前囟在颅顶中央,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囟门闭合的时间,反映婴儿颅骨骨化的程度。

4.出生时腕骨都是软骨,以后逐渐出现骨化中心,到10岁左右,8块腕骨的骨化中心才出齐,13~16岁才完全骨化。

5.随着动作的发展,逐渐形成脊柱的生理弯曲。

6.骨盆是由髋骨与脊柱下部的骶骨和尾骨围成的骨性腔。婴幼儿时期,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借软骨连接起来,一般在18~25岁左右才骨化成为一块完整的骨。

(二)肌肉

1.幼儿肌肉中水分较多,蛋白质及储存的糖原较少,因此肌肉柔嫩,收缩力较差,力量小,易疲劳。但由于幼儿新陈代谢旺盛,疲劳后恢复较快。

2.婴幼儿时期,支配大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早,故大肌肉动作发育较早,躯干及上下肢活动能力较强;支配小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晚,手部腕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较差,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

(三)关节特点

幼儿关节窝较浅,周围韧带较松,关节的活动性及伸展性较强,但牢固性较差,在较强外力作用下,容易脱臼。

(四)足弓特点

婴幼儿足弓周围韧带较松、肌肉细弱,若长时间站立、行走,足底负重过多,易引起足弓塌陷,特别是肥胖儿更易发生扁平足。

三、幼儿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一)教育幼儿保持正确姿势

为防止骨骼变形,形成良好体态,需注意以下几点:婴儿不宜过早坐站,不宜睡软床和久坐沙发。负重不要超过自身体重的八分之一,更不能长时间单侧负重。托幼园所应配备与幼儿身材合适的桌椅。教师要随时纠正幼儿坐、立、行中的不正确姿势,并为幼儿做出榜样。正确站姿是:头端正,两肩平,挺胸收腹,肌肉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两腿站直,两足并行,前面略分开。

正确坐姿是:头略向前,身体坐直、背靠椅背;大腿和臀部大部分落座在座位上;小腿与大腿成直角,两手自然放在腿上;脚自然放在地上。有桌子时,身体与桌子距离适当;两臂能自然放在桌子上,不耸肩或塌肩,坐时两肩一样高。(二)组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可使肌肉更健壮有力;可刺激骨的生长,使身体长高,并促进骨中无机盐的积淀,使骨更坚硬。户外活动时适量接受阳光照射,可使身体产生维生素D.以预防佝偻病。锻炼时血液循环加快,可为骨骼、肌肉提供更多的营养。(三)衣服要宽松适度 幼儿不宜穿过于紧身的衣服,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鞋过小会影响足弓的正常发育。衣服、鞋宽松应适度,过于肥大会影响运动,易造成意外伤害。(四)供给充足的营养。

骨的生长需要大量蛋白质、钙和磷等,还需要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肌肉生长及“能量”的贮存,需要大量蛋白质和葡萄糖。合理膳食是保证骨骼、肌肉发育的重要条件。 幼儿的生理特点与卫生:第四章循环系统

第四章 循环系统

一、概述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指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再从全身回到心脏的过程,该系统包括廊液、心脏和血管。淋巴循环是指全身淋巴液进入血管、参加血液循环的过程,淋巴系统包括淋巴液、淋巴管和淋巴结。

(一)血液循环系统

1.血液

血液存在于心脏和血管中,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它是血细胞生存的环境,并起着运送血细胞、养料、细胞和代谢废物等作用。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心脏{婴儿,背带,髋骨}.

心脏位于胸腔内,形状像个桃子,心底部连接着主动脉,心尖游离向左下方。

心脏内部有四个腔。上面两个叫心房,下面两个叫心室。房室之间有瓣膜,为单向的阀门,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会倒流。心脏左右两半互不相通。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心率,测心率应在受试者处于安静状态时测。

3.血管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通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4.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5.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受植物性神经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血压降低。

(二)淋巴系统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装置,包括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结、扁桃体等。

二、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一)血液

幼儿的血液总量相对比成人多,约占体重的8%~10%。但幼儿的造血器官易受伤害,某些药物及放射性污染对造血器官危害极大。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血液循环量增加很快,喂养不当或幼儿严重挑食、偏食,容易发生贫血。

幼儿血液中血小板数目与成人相近,但血浆中的凝血物质(纤维蛋白、钙等)较少。因此一旦出血,凝血较慢。幼儿白细胞吞噬病菌能力较差,发生感染容易扩散。

(二)心脏由于婴幼儿心输出量少,而新陈代谢旺盛,为满足需要,只有加快心率来补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常以测量脉搏来表示心率。儿童的脉搏很容易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如哭闹、进餐、发热、运动等都会影响脉搏。因此,测量脉搏应在儿童安静时进行。

(三)淋巴器官幼儿时期淋巴系统发育较快,淋巴结的保护和防御机能显著。扁桃体在4~10岁发育达到高峰,此年龄阶段儿童易患扁桃体炎。

三、幼儿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1.合理组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预防动脉硬化应始于儿童,儿童膳食应控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人量,同时,宜少盐。3.纠正幼儿挑食、偏食的毛病,预防缺铁性贫血。

4.发烧时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婴儿,背带,髋骨}.

幼儿的生理特点与卫生:第四章循环系统

第四章 循环系统

一、概述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指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再从全身回到心脏的过程,该系统包括廊液、心脏和血管。淋巴循环是指全身淋巴液进入血管、参加血液循环的过程,淋巴系统包括淋巴液、淋巴管和淋巴结。

(一)血液循环系统

1.血液

血液存在于心脏和血管中,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它是血细胞生存的环境,并起着运送血细胞、养料、细胞和代谢废物等作用。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内,形状像个桃子,心底部连接着主动脉,心尖游离向左下方。

心脏内部有四个腔。上面两个叫心房,下面两个叫心室。房室之间有瓣膜,为单向的阀门,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会倒流。心脏左右两半互不相通。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心率,测心率应在受试者处于安静状态时测。

3.血管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通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4.血液循环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5.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受植物性神经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血压降低。

(二)淋巴系统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装置,包括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结、扁桃体等。

二、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一)血液

幼儿的血液总量相对比成人多,约占体重的8%~10%。但幼儿的造血器官易受伤害,某些药物及放射性污染对造血器官危害极大。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血液循环量增加很快,喂养不当或幼儿严重挑食、偏食,容易发生贫血。

幼儿血液中血小板数目与成人相近,但血浆中的凝血物质(纤维蛋白、钙等)较少。因此一旦出血,凝血较慢。幼儿白细胞吞噬病菌能力较差,发生感染容易扩散。

(二)心脏由于婴幼儿心输出量少,而新陈代谢旺盛,为满足需要,只有加快心率来补偿。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常以测量脉搏来表示心率。儿童的脉搏很容易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稳定,如哭闹、进餐、发热、运动等都会影响脉搏。因此,测量脉搏应在儿童安静时进行。

(三)淋巴器官幼儿时期淋巴系统发育较快,淋巴结的保护和防御机能显著。扁桃体在4~10岁发育达到高峰,此年龄阶段儿童易患扁桃体炎。

三、幼儿循环系统的卫生保健1.合理组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预防动脉硬化应始于儿童,儿童膳食应控制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人量,同时,宜少盐。3.纠正幼儿挑食、偏食的毛病,预防缺铁性贫血。

篇三:《幼儿的生理特点与卫生(一)》

幼儿的生理特点与卫生(一)

第一章神经系统

一、概述

人的意识产生于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均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一)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可分为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细胞体是神经元营养和代谢的中心,并能整合信息。突起分为轴突和树突。

(二)脊椎和反射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与脑于相连,下达腰椎。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 反射是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发出的反应,是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可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无条件反射是指先天具备的、不学而会的反射活动,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条件反射。

(三)脑

脑位于颅腔内,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四部分。

(四)植物性神经

植物性神经从脑和脊髓发出,分布于内脏器官。

植物性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它们分布于同一器官,作用相反,相互制约,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协调、准确。

二、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

(一)脑发育非常迅速

婴幼儿时期脑的发育非常迅速,从出生到7岁,脑重量增加近4倍,7岁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与此同时,脑的机能也逐渐复杂、成熟和完善起来,为建立各种条件反射提供了生理基础。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均衡

脊髓和脑干在出生时即已发育成熟,而小脑发育则相对较晚,从1岁左右迅速发育,3~6岁逐渐发育成熟。所以,1岁左右学走路时步履蹒跚,3岁时已能稳稳地走和跑,但摆臂与迈步还不协调。到5~6岁时,就能准确协调地进行各种动作,如走、跑、跳、上下台阶,而且能很好地维持身体的平衡。到8岁左右,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已基本接近成人。(三)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幼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形成较慢。但兴奋持续时间较短,容易泛化,

主要表现为对事物保持注意的时间不长,常随兴趣的改变而转移注意,动作缺乏准确性等。(四)植物性神经发育不完善

交感神经兴奋性强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较弱。比如,婴幼儿心率及呼吸频率较快,但节律不稳定;胃肠消化能力极易受情绪影响。

三、幼儿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1.保证合理的营养。

2.保证空气新鲜。

3.保证充足的睡眠。

4.制订和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

5.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

6.安排丰富的活动及适当的体育锻炼。

第二章 感觉器官

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途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及本体感觉等等。视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人们获得的知识70%来自视觉。

一、视觉器官——眼睛

(一)概述

眼球是感受光线刺激的视觉器官。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折光物质组成。眼球周围的附属结构除眼肌外,还包括眼睑、结膜、泪腺、睫毛、眉等。

(二)幼儿眼睛的特点

1.眼球前后径较短,呈生理性远视,一般到5~6岁左右转为正视。

2.晶状体弹性大,调节能力强,因此能看清很近的物体。如果幼儿形成不良的用眼习惯,长时间视物过近,则会使睫状肌过度紧张而疲劳,以致使晶状体变凸,形成近视。

(三)眼的卫生保健

1.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2.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采光条件。

3.为幼儿提供的书籍,字体宜大,字迹、图案应清晰。教具大小要适中,颜色鲜艳,画面清楚。

4.定期给幼儿测查视力。

5.教育幼儿不要揉眼睛,毛巾、手绢要专用,以预防沙眼、结膜炎。

6.预防眼外伤。

7.照顾视力差的幼儿,减轻他们的用眼负担,合理安排他们的座位,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并让他们经常望远。

二、听觉器官——耳

(一)概述

耳是听觉和平衡觉器官,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和咽鼓管开口。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前庭。

(二)幼儿耳的特点

1.外耳道比较狭窄,外耳道壁尚未完全骨化。

2.咽鼓管相对比较短、平直、管径较粗。当鼻腔有感染时,病菌易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三)幼儿耳的卫生保健

1.不要用锐利工具给幼儿掏耳朵。2.预防中耳炎。

3.减少环境中的噪音。

第三章 运动系统

一、概述

运动系统由骨骼、肌肉和骨连接构成。可以活动的骨连接叫关节。肌肉跨过关节,由两端的肌腱与骨相连,并包围着骨骼。肌肉收到脑发出的信号而收缩,通过肌腱牵拉骨骼,以关节为支点,产生相应的动作。此外,骨骼还起着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器官和造血等功能。

(一)骨骼

人体有206块骨。骨的基本构造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骨的成分主要包括无机盐和有机物。无机盐丰要是钙、磷化合物,使骨坚硬;有机物主要有骨胶原等蛋白质,使骨有韧性和弹性。

(二)肌肉

肌肉可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肌肉的主要成分包括水和蛋白质等物质。

(三)关节

骨连接主要有3种形式:

1.直接连接。

2.半直接连接。

3.关节。这是四肢骨之问及躯干骨之间连接的主要形式。

二、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

(一)骨骼

1.小儿骨中有机物较成人多,骨的弹性大,可塑性强,且骨骼中软骨较多。因此,容易因姿势不好等原因造成骨骼变形。

2.骨膜较厚,骨的再生能力较强。若发生骨折,可能为不完全骨折,即骨折部位还有部分骨膜相连,称为“青枝骨折”。{婴儿,背带,髋骨}.

3.婴幼儿颅骨骨化尚未完成,有些骨的连接处仅以~层结缔组织膜相连,称囟门。前囟在颅顶中央,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囟门闭合的时间,反映婴儿颅骨骨化的程度。

4.出生时腕骨都是软骨,以后逐渐出现骨化中心,到10岁左右,8块腕骨的骨化中心才出齐,13~16岁才完全骨化。

5.随着动作的发展,逐渐形成脊柱的生理弯曲。

6.骨盆是由髋骨与脊柱下部的骶骨和尾骨围成的骨性腔。婴幼儿时期,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借软骨连接起来,一般在18~25岁左右才骨化成为一块完整的骨。

(二)肌肉

1.幼儿肌肉中水分较多,蛋白质及储存的糖原较少,因此肌肉柔嫩,收缩力较差,力量小,易疲劳。但由于幼儿新陈代谢旺盛,疲劳后恢复较快。

2.婴幼儿时期,支配大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早,故大肌肉动作发育较早,躯干及上下肢活动能力较强;支配小肌肉群活动的神经中枢发育较晚,手部腕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较差,难以完成精细的动作。

(三)关节特点

幼儿关节窝较浅,周围韧带较松,关节的活动性及伸展性较强,但牢固性较差,在较强外力作用下,容易脱臼。

(四)足弓特点

婴幼儿足弓周围韧带较松、肌肉细弱,若长时间站立、行走,足底负重过多,易引起足弓塌陷,特别是肥胖儿更易发生扁平足。

三、幼儿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

(一)教育幼儿保持正确姿势

为防止骨骼变形,形成良好体态,需注意以下几点:婴儿不宜过早坐站,不宜睡软床和久坐沙发。负重不要超过自身体重的八分之一,更不能长时间单侧负重。托幼园所应配备与幼儿身材合适的桌椅。教师要随时纠正幼儿坐、立、行中的不正确姿势,并为幼儿做出榜样。

正确站姿是:头端正,两肩平,挺胸收腹,肌肉放松,双手自然下垂,两腿站直,两足并行,前面略分开。

正确坐姿是:头略向前,身体坐直、背靠椅背;大腿和臀部大部分落座在座位上;小腿与大腿成直角,两手自然放在腿上;脚自然放在地上。有桌子时,身体与桌子距离适当;两臂能自然放在桌子上,不耸肩或塌肩,坐时两肩一样高。

(二)组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可使肌肉更健壮有力;可刺激骨的生长,使身体长高,并促进骨中无机盐的积淀,使骨更坚硬。户外活动时适量接受阳光照射,可使身体产生维生素D.以预防佝偻病。锻炼时血液循环加快,可为骨骼、肌肉提供更多的营养。

(三)衣服要宽松适度

幼儿不宜穿过于紧身的衣服,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鞋过小会影响足弓的正常发育。衣服、鞋宽松应适度,过于肥大会影响运动,易造成意外伤害。

(四)供给充足的营养。

骨的生长需要大量蛋白质、钙和磷等,还需要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肌肉生长及“能量”的贮存,需要大量蛋白质和葡萄糖。合理膳食是保证骨骼、肌肉发育的重要条件。

第四章 循环系统

一、概述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血液循环指血液从心脏流向全身、再从全身回到心脏的过程,该系统包括廊液、心脏和血管。淋巴循环是指全身淋巴液进入血管、参加血液循环的过程,淋巴系统包括淋巴液、淋巴管和淋巴结。

(一)血液循环系统

1.血液

血液存在于心脏和血管中,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它是血细胞生存的环境,并起着运送血细胞、养料、细胞和代谢废物等作用。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内,形状像个桃子,心底部连接着主动脉,心尖游离向左下方。

心脏内部有四个腔。上面两个叫心房,下面两个叫心室。房室之间有瓣膜,为单向的阀门,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而不会倒流。心脏左右两半互不相通。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心率,测心率应在受试者处于安静状态时测。

3.血管

血管是血液循环的通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4.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5.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受植物性神经支配。当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血压降低。

(二)淋巴系统

淋巴循环是血液循环的辅助装置,包括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结、扁桃体等。

二、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

(一)血液

幼儿的血液总量相对比成人多,约占体重的8%~10%。但幼儿的造血器官易受伤害,某些药物及放射性污染对造血器官危害极大。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血液循环量增加很快,喂养不当或幼儿严重挑食、偏食,容易发生贫血。

幼儿血液中血小板数目与成人相近,但血浆中的凝血物质(纤维蛋白、钙等)较少。因此一旦出血,凝血较慢。

幼儿白细胞吞噬病菌能力较差,发生感染容易扩散。

(二)心脏

篇四:《2015年山东继续医学教育实用急救答案》

1.胸骨属于:B

A.长骨

1. A

B.扁骨 C.不规则骨 D.短骨 B C D

2. A B

3. A B

4. A B

5. A B

6. A B

7. A B

8. A B

2.救治者对有脉搏成人患者只人工呼吸而不需要胸外按压成人的频率为C A.12-20次/分 B.8-10次/分 C D C.10-12次/分 D.6-12次/分 3.急救人员到达创伤现场后,首要的任务是B A.安全地运送 B.除去正在威胁病人生命的因素 C D C.骨折固定 D.包扎止血 4.脑损伤的患者的通气频率最好为B A.10-15/mins B.10-12/mins C D C.12-15/mins D.15-18/mins 5.胸部外伤后最常见的两种症状为B A.胸痛和休克 B.胸痛和呼吸困难 C D C.呼吸困难和咯血 D.休克和咯血 6.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生命链五环新增了哪一环:D A.早期呼救 B.早期除颤 C D C.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D.强化复苏后治疗 7.动脉出血止血方法正确的是C A.指压远心端 B.指压出血部位 C D C.指压近心端 D.清水冲洗包扎 C D 8.大腿骨折伤员必须用什么方法搬运D A.抱持法

B.背负法

C.椅托法

D.担架

9.被狂犬咬伤的伤口最好用:B

A.弱酸冲洗

B.20%肥皂水冲洗

9. A B

10. A B

A B C

12. A B

13. A B

14. A B

15. A B

C D C D D C D C D C D C D C.H2O2冲洗 D.食醋冲洗 10.用九分法计算成人烧伤面积,下列错误的是:D A.头颈部9% B.两上肢18% C.躯干27% D.两臀部9% 11.救治者对有脉搏婴儿和儿童患者只人工呼吸而不需要胸外按压的频率为AA.12-20次/分 B.8-10次/分 C.10-12次/分 D.6-12次/分 12.下列哪种药物是过敏性休克抢救首选药C A.地塞米松 B.苯海拉明 C.肾上腺素 D.氨茶碱 1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救包括:D A.通风 B.防治脑水肿 C.吸氧 D.以上都是 14.伤口较深的出血止血方法正确的是C A.填塞止血法 B.加压包扎法 C.屈曲肢体加垫止血法 D.止血带止血法 15.下面胸部创伤的现场救护中,哪项是错误的D A.彻底清除口咽腔血液、异物、分泌物 B.有出血性休克应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尽快补血输液 C.有骨折者,应过伸仰卧位搬运,防止继发性损伤

D.让病人适量饮水,帮助补液

16.地震时引发的哪种次生灾害最严重:A

A.火灾

16. A

B.疾病 C.饥荒 D.粉尘 B C D

17.青霉素过敏休克是属于:A

17. A B

18. A B

19. A B

20. A B

. A B

22. A B

C D C D C D C D C D C D A.Ⅰ型超敏反应 B.Ⅱ型超敏反应 C.Ⅲ型超敏反应 D.Ⅳ型超敏反应 18.电流击伤对人的致命作用是:A A.引起心室颤动 B.诱发心动过速 C.导致心室血流减慢 D.造成心肌缺血 19.烧伤病人在早期口渴,最适饮下列哪种液体:C A.大量冷开水 B.大量糖水 C.少量多次饮盐水 D.大量茶水 20.下列哪项不是脂溶性维生素:B A.维生素A B.维生素C C.维生素D D.维生素E 21.不属于长骨的是:A A.肋骨 B.掌骨 C.趾骨 D.指骨 22.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时,推荐电击次数为:A A.1次 B.3次 C.2次 D.4次

23.为保持颅脑创伤病人的大脑灌注压,应保持收缩压为D

A.80-90mmHg

B.90-100mmHg

23. A

B C D C.100-110mmHg D.110-120mmHg

24. A B

25. A B

26. A B

27.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