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想对老师说什么

时间:2021-10-26 20:31:43 节日作文

篇一:《【家长须知】老师最想对家长说的一些话》

【家长须知】老师最想对家长说的一些话

※家长都希望教师多提问自己孩子,惟恐孩子发言表现的机会比别人少。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倾听——这才是学会学习的关键。没有了静听和沉思为前提,所谓“积极发言”,只是为表现而表现的低效闹腾而已。

※一次考试的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掌握了没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欢读书。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考虑,从长远来看,读书也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他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实在重大。

※让学生直面学习中的困难,打破快乐轻松学习的神话,这是每一个明智的师长要做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将不仅是知识,更有毅力、恒心,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养育养育,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责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抚养。

※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为了将来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则问题越积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你将不堪其苦。

※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当人们说这个孩子和哪个孩子的不同的时候,其实主要是指这个家长和那个家长的不同。

※同在一个班级,教是一样的教。如果你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不要向孩子提学习要求,更没有资格责备他们。

※当你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充分回报的时候,要这样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潜能将更不能发掘。然后心平气和——做该做的事。

※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教师如此,家长也是如此。

※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为读书型的父母,那就从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不能在书桌前坐半个钟头,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家长想对老师说什么}.

※其实,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都是课外阅读。

※所谓智力,就是阅读能力。

※一次考试分数的高低是偶然的,可是家长是否负责任,却必然地决定了孩子发展的方向。教师的一视同仁总是相对的。对于教育责任感特别强、能与教师紧密配合的家长,教师对他的孩子自然要特别关注一些——这是很公平。因为没有家庭配合,教师努力全然是做无用功。

※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所依赖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专注性和求知欲,这些素质,对于孩子的成长,太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比谁都知道分数的重要。可是,那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时刻不敢忘记。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第四,成绩优秀。

※对于那些多动和富于攻击性的孩子而言,最不幸的是他们自己——天长日久,他们会成为人群中不受欢迎的孤独者。当然,教师会竭尽全力,不让这种情况发生。作为家长,对此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家很任性。”这实在是家长自己应当深

刻检讨的事情。现在的孩子,性格成型早。希望父母高度重视,及时扭转。否则,学校教育的效果只能被抵消。

※“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存在于家长中。当大家都动起来,群策群力了,这个集体才叫厉害呢!”有人说老师带的不是一个班,而是两个,一个是学生班,一个是家长班。我非常赞同

※三分之一的家长积极行动,步步紧跟;三分之一的家长虎头蛇尾,勉强应付;三分之一家长基本没有能力跟得上。而这就是及格、良好、优秀拉开档次的主要原因。”

※孩子学习是艰辛的,这是一个爬坡过程,一旦上了路,对于您的家庭、对于教师,都是一件幸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然要竭尽全力引导、帮助他们,如果在能得到家长的帮助,那孩子将多么幸福。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起来没有差别——五年之后,他们将有多么不同。

※不要着急,不要攀比,不要企望一口吃胖,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就值得高兴,就应当鼓励。

※一天一小步,一周一大步,一月长一截——一学期就在全然不同的两个档次了。资质相同的孩子,摊上不同的父母,其发展也就不一样。

篇二:《家长,我想对你说》

家长,我想对你说

陈岱娜 2004/9

参加工作八年,这是我第六年当班主任。跟老教师比,定多算块嫩姜,但在年龄相仿的同事中却算得上是“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的了。尽管这样,我还是没有“自以为是”的资本与勇气。就拿“家长”这一人物角色来说,时常让我觉得我们的班主任——好难。

话说前几天收学费,遇见一位家长。她进入教室后先将张贴于墙上的“期末成绩排行榜”仔细地品味了一番。然后走到讲台跟前,开口:“陈老师,我们家xx成绩很差呀!”一边将手中的RMB搓成“扇状”递与我面前,我双手接过“学费”,再递上收据和零钱:“不会呀!排在前十名呢!”“怎么不会?特别是英语。”(到这里,请大家注意一下,我就是该班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于是我回应:“你们家xx英语都上90了,怎么还说差呀?”“是很差,我看这个班英语普遍都差,好多个不及格呢!”由于还要收其他学生的学费,我没有时间向她解释:该次期末考试的试题难度很大,全区平均只有六十几分,我们年级在七十五分左右。我只能按照她的思维方式微笑地回答:“是啊,是我工作能力有限,经验不足,所以才很差呀!以后我会努力的了。”她听完后才如愿以尝地走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我怎么这么“白痴”?为什么不解释?但我想说的是:这位家长是我们学校附近的一名中学教师。我并不是害怕破坏了“邻里关系”,而是为同样是教育工作者的家长都不能理解我们的工作而感到悲哀。

很多同事经常会抱怨某些家长素质差,没法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那我这位呢?中学教师,素质应该不错吧?比我们还高一级呢!所以,与其评论功过是非,不如说:我们大家都没错!

篇三:《班主任最想对家长说的23句话》

班主任最想对家长说的23句话

▲家长都希望教师多提问自己孩子,惟恐孩子发言表现的机会比别人少。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倾听——这才是学会学习的关键。没有了静听和沉思为前提,所谓“积极发言”,只是为表现而表现的低效闹腾而已。

▲一次考试的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掌握了没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欢读书。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考虑,从长远来看,读书也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他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实在重大。

▲让学生直面学习中的困难,打破快乐轻松学习的神话,这是每一个明智的师长要做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将不仅是知识,更有毅力、恒心,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养育养育,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责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抚养。

▲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为了将来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则问题越积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你将不堪其苦。 ▲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当人们说这个孩子和哪个孩子的不同的时候,其实主要是指这个家长和那个家长的不同。

▲同在一个班级,教是一样的教。如果你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不要向孩子提学习要求,更没有资格责备他们。 ▲当你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充分回报的时候,要这样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潜能将更不能发掘。然后心平气和——做该做的事。

▲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做读书人。教师如此,家长也是如此。

▲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为读书型的父母,那就从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不能在书桌前坐半个钟头,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其实,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都是课外阅读。

▲所谓智力,就是阅读能力。

▲一次考试分数的高低是偶然的,可是家长是否负责任,却必然地决定了孩子发展的方向。教师的一视同仁总是相对的。对于教育责任感特别强、能与教师紧密配合的家长,教师对他的孩子自然要特别关注一些——这是很公平。因为没有家庭配合,教师努力全然是做无用功。 ▲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所依赖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专注性和求知欲,这些素质,对于孩子的成长,太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比谁都知道分数的重要。可是,那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时刻不敢忘记。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第四,成绩优秀。

▲对于那些多动和富于攻击性的孩子而言,最不幸的是他们自己——天长日久,他们会成为人群中不受欢迎的孤独者。当然,教师会竭尽全力,不让这种情况发生。作为家长,对此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家很任性。”这实在是家长自己应当深刻检讨的事情。现在的孩子,性

格成型早。希望父母高度重视,及时扭转。否则,学校教育的效果只能被抵消。

▲“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存在于家长中。当大家都动起来,群策群力了,这个集体才叫厉害呢!”有人说老师带的不是一个班,而是两个,一个是学生班,一个是家长班。我非常赞同

▲孩子学习是艰辛的,这是一个爬坡过程,一旦上了路,对于您的家庭、对于教师,都是一件幸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然要竭尽全力引导、帮助他们,如果在能得到家长的帮助,那孩子将多么幸福。 ▲三分之一的家长积极行动,步步紧跟;三分之一的家长虎头蛇尾,勉强应付;三分之一家长基本没有能力跟得上。而这,就是及格、良好、优秀拉开档次的主要原因。”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起来没有差别——五年之后,他们将有多么不同。

▲不要着急,不要攀比,不要企望一口吃胖,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就值得高兴,就应当鼓励。

▲一天一小步,一周一大步,一月长一截——一学期就在全然不同的两个档次了。资质相同的孩子,摊上不同的父母,其发展也就不一样。 希望家长和我们老师一起共同努力!加油!

篇四:《幼儿家长对老师说的话》

1.宝贝,现在你上学了,老师和同学将会陪你度过美好的幼儿园生活。爱老师,爱同学,守纪律是每一个优秀的小朋友必须做到的。告诉你一个秘密,老师就喜欢爱吃饭、诚实、勇敢的男子汉。

2.新学期的脚步近了,爸爸妈妈看着你一天天的长大,非常欣慰。希望你在新学期里:健康快乐的成长,在幼儿园里好好学习知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你快上小学了,希望你在这学期更加努力学习,越来越讨人喜欢。爱你的爸爸妈妈{家长想对老师说什么}.

3.希望孩子能够在健康快乐中学习,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听老师家长的话 ,希望老师严加管教

4、希望该孩子在校能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能尊师爱友,虚心求进,能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回报父母。

5、希望老师多一点道德教育,多一点学习难点,不要让孩子认为上了大学就等于进了天堂。

6、现在的孩子有一股傲劲,希望老师严加管教,循循诱导,使孩子走向社会时,是一个成功的人材。

希望我女儿虚心的学习,有特长之处加强学,不断上进,不足之处要加强学习,力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化素养。{家长想对老师说什么}.

作为学子,应以学业为重,理当争分夺秒,那有缺课之理,违纪之言。如不痛该前非,则家里将不再供学。

家居贫困山区,父母虽有小职,但微薄的工钱还往往不能如数到手,只能维持温饱。且父常年有病在身,还要赡养老人,现在住房贷款,入学也贷款,妹妹又要高考了,条件只许节俭,不许奢华,如花钱不顾家底,超越所限,重负不堪,物极必返。

就学机会来之不易,如不再珍惜,不专心功课,不提高成绩,不但愧对苍天,而且将来也难立足社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言行穿戴必须大众化。听从老师教诲,遵守学校要求。成才之道,为人之本定当铭刻在心。

望各位指导老师因人施教,严律该生。敬请班主任老师速把联系电话告知家里。 谨托。切记!

愚儿——知识得以长进,承蒙师传管教有方,用心良苦。但愿其儿虚心学习,有志气学好本专业课,为未来的前程奠定好知识基础,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作为**的父亲敬向各位关照学子的师长以及热情帮助**的同学,表示深深的感谢,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篇五:《家长最希望在家长会上听到老师讲什么》

家长最希望在家长会上听到老师讲什么

一次成功的家长会的确能在家校配合中起到积极有利的作用。作为既是班主任又是家长的我,在每次开过自己班级的家长会和参加过儿子的家长会后,都会考虑一个问题:家长会上家长最希望老师讲什么?

今天又去参加了儿子的家长会,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看着和我一样坐着的家长们以及站在讲台上的各科任课老师,我又一次琢磨起这个问题。现将自己的拙见罗列其下,与各位相互交流。

一、家长希望老师讲孩子全面发展的问题{家长想对老师说什么}.

现在的家长会基本上演绎成了考试成绩的宣布和分析会,许多家长不愿意参加家长会的最直接的因素也正是基于这一个原因,并且每一次的家长会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模式,好像家长就是一个只谈成绩不能说其它事情的会议。可以说,开家长会的前后及家长会上,老师和家长的表情是一样的,均显得异常严肃和凝重,没有几个家长是高高兴兴去开家长会的,更没有几位老师将家长会开成一个轻松和谐的会议。究其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来自于家长会上老师只是单纯地说考试成绩。通过近几年我对家长会的观察发现,现在的家长的素质正在逐步提升,他们看待自己孩子的发展,已不止是仅仅关注考试成绩,更注重孩子全面发展的素质,尤其是孩子性格的塑造及完善。因为一个孩子在一生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因素的往往不是成绩的优劣,而是能否形成适应社会并能与时俱进的性格。所以,在家长会上,有相当多的家长更喜欢老师讲一些如何让孩子全面发展的理论及实践。

二、家长希望听到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理念

一个优秀的集体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家长会上,当班主任讲到班级建设问题的时候,家长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很高昂。一位优秀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对集体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生活于其中的孩子必是受益匪浅。现在家长们都知道,孩子在中学阶段学会的许多人与人的交往道理对其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同学之间以诚相待,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等等,这些优秀品质的形成直接影响着孩子走向社会以后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同事及交往的人群。在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中生活是孩子最大 的幸福,他会自觉不自觉地受着环境的影响。再比如,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它

会教育一个孩子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集体,它会影响一个孩子在走向社会后懂得与团队共同作战的道理。

三、家长希望老师讲一些家庭教育的理念

现在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每一位家长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是只有一次机会,他们不像当老师的,这一届学会没有教育好,可以积累经验在下一届学生的身上继续去探究。从这一点上来说,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其实是相当渴望的,但家长往往由于工作的繁忙,很少有人会静下以来去仔细研究家庭教育的理念。那么,在家长会上,做老师的不失时机地在家庭教育这一方面做一个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作为年长一些的教师不妨拿教育自己孩子的优秀经验来与家长分享,而作为年轻教师,不妨通过一些家庭教育书籍的学习作为一个途径来向家长们做一个诱导,比如,可以阅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家长》,孙云晓老师的《父母“上岗执照”》,鱼朝霞的《家长必修的21堂教育课》,关承华的《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布朗(美)《一个父亲的智慧》等等。当然,也可以把优秀的家庭教育书籍向家长们做一个推荐。不管怎么说,一定要让家长懂得一个孩子的成材绝不能仅靠学校的力量,还需要家庭的有利教育。

四、家长希望老师分层具体指导学生学习

家长会上相当多的老师喜欢将学生的成绩笼统地做一个分析和说明,或者只说“优生”和“差生”两种情况。这就使得相当多的家长听得模棱两可,不知自己的孩子具体应该归到怎样的一类里来。其实,我最希望召开分层的小型家长会,把人数控制在15人以内。但现实有时候不允许老师这么去做。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家长们在家长会上希望任课老师在分析成绩的时候最好能分层具体就学生的情况做一指导,这一分层我个人认为分得越细越好。若能在分层中就学生在试卷中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的能力的不足给家长做一个详细的说明和交流,会让家长在针对孩子学习的时候发言显得有理有据。我还在设想,如果在家长会上就这一点,将分层的成绩制作成幻灯片,将分层中的学生的不足之处具体地罗列出来的话,效果会更好。

五、家长希望老师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

每次开完家长会回到家里,儿子都会急着问我家长会上老师表扬他了没有。看来,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还是希望老师在家长会上能够表扬一下自己,好让父母也在家长会上露一露脸。是啊,有时候父母的脸就是孩子给撑的。但是,

在我们的家长会上,老师们往往批评的很多,表扬的寥若晨星。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对孩子的进步给予了肯定,家长在回家以后肯定会把老师的肯定或表扬有意识地放大,因为孩子给自己长脸了。坐在全是成人的教室里,说句老实话,比的不是官位金钱,而是孩子的优秀。从我自身的体验中,我觉得老师 们还是应该在家长会上多一些表扬,尤其是那些积极努力多少有进步的学生一定要给予肯定,您的肯定会成为家长和孩子不可估量的向上的动力。

六、家长希望老师会后个别交流孩子的情况{家长想对老师说什么}.

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是不同的,这就影响了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是不相同的。有时候我想,有些学生即使再优秀的老师去教育他,他也未必能教出优秀的成绩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以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对班级中由于身体的缺陷或特殊性格的学生,不能像对待普通的学生那么去对待他们。来一个换位思考,如果做老师的是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家长的话,愿意经常在家长会上听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批评声吗?虽然家长们之间互相不认识,但作为成人,尤其在孩子学习的环境中,从内心深处来讲是不希望老师不断地去点名批评自己的孩子。有时候,有些孩子的父母的确付出了比一般父母成倍的努力,但孩子成绩还是不见长进,为父母的内心其实也很纠结,也很痛苦。那么,从这一类家长来说,他们倒是希望家长会后留下来跟老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希望老师不妨先静下心来听听家长的观点,然后再去做一个因材施教的指导。

振义摘自网友的教育教学资料,与要组织开家长会的你共同分享!但愿能给你启发!

篇六:《我想对家长说的话》

对于今天的家长会,我首先要说的几点:

1、我不会感谢你来,因为这是你应该做的 因为你们虽然忙,但并不是日理万机;你孩子在这里读书,你屈尊来一次也是应该的。来参加一次家长会,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但你不来,你永远不知道跟别的家长对教育认识上的差距有多大。

2、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们的 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我们老师在求你,而是你的义务。做为父母,总得想方设法把孩子今后的道路铺得好一些。但每次开家长会,我都有一种错觉,好像孩子都是老师的,老师在讲台上恨铁不成钢地说着某些孩子的不足或者家长做得不够,而家长们也只是被动

老师听心听里也算不好了受。 。 总是指着你们应该怎么管好孩子,你们心里难过,

3、学习好坏,你们责任最大 你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你不用感谢我;你孩子学习成绩差,你也不用埋怨我。 学习成绩好,自然有她好的原因,一般来说,最主要的是靠他(她)自己,还有部分家长的功劳。学习成绩差,总离不开基础不好、学习习惯不好或者家

长老师没管理好。 同一个班学生,总会有好的,有差的。对老师来说,这是正常的,好的差的都只是班里的一部分;对你们来说,这个好的或者差的就是你家庭的全部。

4、父母的自身行为,才最关键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认识,决定了孩子的高度。你觉得现在学习没什么用,考上大学照样没有好的工作。那你的孩子估计也不会对学习太重视;如果你花很多的精力去关注孩子的细节,那估计你的孩子想养成很多坏习惯也难。 你天天看电视,玩电脑,孩子在家里写作业估计也没多少心思,或者他心里也会不平衡,为什么大人就可以,偏偏我不可以?你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孩子对阅读也比较感兴趣,你喜欢旅游,孩子也可能对户外

活动感兴趣。

篇七:《家长对老师说》

家长对老师说{家长想对老师说什么}.

我的宝贝还小

你要用心教他

因为你是老师

领导对老师说

学生成绩不好

你要用心提高

否则要你下岗

政府对老师说

你们先好好干

你们和公务员同工同酬

法律规定的有望很快实现

学生对老师说

读书有什么用

像你没钱没势力

我就是不学

你又不能赶我回去

专家对老师说

要改善教学方法

只有教不好书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社会对老师说

你是园丁

你是蜡烛

教师是太阳系里最光辉的职业

老师说

我被家长责问得哑口无言

我被领导恐吓得噩梦连连

我被教师法骗得有冤难辩

我被学生折磨得遍体鳞伤

我被专家羞辱得无地自容

我被社会捧上天后摔了个半死!

转载】中国的教师为什么会这么累?(上海特级教师李春华

第一累:没有学管理学,却要管理几十个人

管理学是近一百年来西方对世界的一个巨大贡献,它是随工业化,集团化,流程化而来的一种新型的人对人的关系(大多数的人把管理和统治混淆了起来)。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者的作用最大,薪金最高,权力仅次于董事会。职业经理人的地位也非常高。读完中欧的MBA需要近50万元,读完哈佛的MBA需要70-90万元。试问:哪一位教师在师范学校学过管理学?哪一位班主任在管理几十位学生的时候得到过系统的,科学的,准确的管理学指导?

事实上,班主任的工作难度之大,是一般管理工作不能比的,因为学生不具备完全行为责任,他们不需要承担经济的,民事的,刑事的各种责任,也就是说,他们几乎是不被惩罚的。管理学的基本要求是:奖惩分明。所以,班主任的管理信度只能靠个人的魅力和无穷的耐心。 班主任的津贴是多少呢?全国统一价:平均30。有的还拿不到。给大家一个参考:香港的教师,明确被告知:不用做思想工作。学生没违纪,不用管,违纪,告诉校长。就OK。全欧洲和美国,就没有班主任一说,教师上课的原则是:是不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课本教,是不是按照常情处理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教育学生的思想,是全社会的事情。不是那个学校的事情,更不是哪个教师的责任。一方面是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一方面是工作的内容无边无际,一方面是待遇出奇的低,一方面是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技术培训。所以,教师工作第一累:班主任。

教师工作第二累:行业保障单薄

人的生命是有周期的,旺盛期不过30年。从25-55,是工作的黄金时期。这其中,25-35是经验积累,35-45是成熟期,45-55是收获期。如果一个行业是所谓的吃青春饭的,那它的早期收入就比较高,比如模特,几万元一个月,很正常,因为20岁的模特已经"老"了。如果一个行业是经验主导的,那么它的后期综合收入就应该比前期高几倍。比如医生。主治医生主要凭正确的判断而不是忙里忙外来工作。还有一种是暂时性的行业,那么它的福利,特别是退休金,医疗保险,住房就会在一开始就占行业成本的大部分。如此,人心才安。可是教师就不走运了。30年教龄的教师,如果担任一线工作,强度和刚刚工作的青年人是一样的。工资没有巨大的区别。也就是说:30年的工作,基本是平行发展的。收入的平行抵不过体力的下降,再加上谈婚论嫁,养小送老,买房看病,一个正常的年轻人,踏入教师的行业,30年下来,顺顺利利也只能刚刚自保,一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就容易跌入生活的窘境中。怎么让人不天天提心吊胆。

教师工作第三累:社会化过程被省略,工作能力没有完整的系统的培养。

设想有两位水平差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一个进外企,一个进中学。看看他们的最初五年。进外企的那位,在进去时,就过3-8关。初试,面试,复试,笔试,再面试,总部再试。过关了,进去了,就是无休无止的培训(在外企,培训是员工的福利之一,因为它们的培训的内容确实是可以提高人的素质的)。首先是人力资源部门的通识教育。工作的规范,要求,工作的程序,从穿着的品位到说话的声音分贝的大小,从不同国籍的员工的不同生活习惯到如何正确使用办公器材,从怎么接电话到遇到问题选择什么途径反映,从如何应对压力到如何安排工作内容的前后顺序,等等。接着是直接领导的手把手培训。有的外企细致到头发的长度,发式,衣服的档次,和不同的人讲话的体态。第三是外企的文化的熏陶。比如:注重个人的形象,注重团队协作,注重学习,注重个人价值的提升,注重发展的机会,懂得用数据和逻辑说话,懂得按程序办事,懂得关注整个行业的趋势,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尊重别人的时间,私隐,讲求效率,追求目标。等等等等。说到底,他在五年里,会被训练成一位适应社会,眼光开阔,待人接物的技巧和为人处世的方法都非常成熟的白领。面对未来,他接受不确定,他不怕换工作,他可以开始设计人生,可以找老板重新谈薪水,可以再次走进人才市场,甚至如果已经有了管理经历和经验,更可以上猎头公司的名单。

进入中学的那位,年轻,有朝气,担任班主任,从早到晚,假期补课,周末加班,不停的教,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被学生当作大哥哥,当作知心人,对他仰慕而佩服。他无休无止的重述中学的知识,没有时间培训,甚至没有时间充电,因为工作的内容琐碎而具体,工作对象年龄小而幼稚,工作环境相对封闭而简单,他没有觉得自己需要立刻大量的学习在大学没有学过的社会性内容。他找学生谈话,没有人告诉他:你要考虑处理这个问题的成本和效果的比,你要考虑这件事情和你的目的相关性有多大,你要考虑这件事情在你的整个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的排名,等等。

因为不知道,或者,知道却没有答案,于是处理一个问题时,成本过高:非常生气(对身体有害),骂学生(一般在处理了第100个相同的问题后),用好几个小时批评学生的一个习惯

(习惯不是批评就能改的),给家长打电话投诉花去半小时,心情不好吃不下饭,脾气不知不觉变坏,身体不知不觉变差。

说到底,他在五年里,因为他太早就教人而不是被人教,太早获得认可而不是像别人一样有个爬坡的过程,很容易自满和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放弃系统的进修,培训,毕业时的优势已经不存在,倾注了心血的班级毕业走人,因为当班主任出色而必须再当下去,说不定被领导重视安排在毕业班当"骨干教师",一个更加辛苦的五年在等着他。脾气暴躁了,开始抽烟,最习惯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各样的试题,资料,然后是整理,归纳,然后是改作业。开始学会偷懒,开始怀疑自己的未来。

教师工作第四累:在象牙塔中逐渐被社会边缘化

人情,面子,关系,这是在中国生存的三个法宝,也是外国人最难理解的中国特色。这就象民主,契约,理性对中国人也很难理解一样。这是一个重要的矛盾:中国人在大学接受的主要是西方的知识体系,也就顺便的接受了支撑这个体系的文化底蕴:科学是理性的结果,法律是契约的结果,三公(公开,公平,公正)是民主的结果。尊重科学,遵守法律,追求三公,是在大学里理所当然的思想。于是,人情,面子,关系就成了"中国特色"的东西而不登大雅之堂。出到社会,一位大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领悟这个中国特色,接受这个中国特色,学习这个中国特色,然后才被称为"成熟"。领悟,接受,学习,不是容易的。除非是小部分对社会有比较深入接触和洞察力的年轻人,一般情况下,都是要有那么几次"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经历才会承认,才会"洗心革面"地"重新做人"。事后回想,就明白了朱自清说的"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一位从课堂(大学)到讲台的年轻人,如果上课没有问题,他几乎可以在校园里几年不和" 围墙"外发生关系,也就没有什么"头撞南墙""面对黄河"的机会。因为在校内也会有磕磕碰碰,但作为大部分的教师中的一员,他很容易得到平衡:教师们的基本氛围就是互相安慰,指责领导(当然是背后的),让人觉得:我是没错的,错在领导。我是有水平的,就是被误解了。于是,失去了"领悟,接受,学习'中国特色'"的机会。可是,要在社会上办成一件事情,如果没有人情,面子,关系,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而一个人,在过了相对轻松的22-28岁的几年后,现实就会扑面而来,一浪接一浪。这时,考验一个人的"办事能力"的时候到了。老师最大的人情,是学生(其实,本来应该是学校,但学校的'情'――说得夸张点――就是在你得了绝症之后组织老师到家里看望你以及安排你做轻松的发报纸工作而已)。学生在校时,对老师的尊重是真实的。但是,他们上了更高一级的学校,他们会发现过去的老师有的讲错了,有的讲浅了,有的没有讲。"怪不得就是只能教小学,水平就那样。"也有的学生,记得老师的好,但出到社会,自身难保,等有个一官半职,老师也临近退休。更何况,绝大部分的老师,是羞于向人开口的。

老师的面子,跟学校的档次,个人在社会的影响力,在学校的职务关系最大。但就是国家重点学校的校长,最高的档次了,也没有多大的面子。因为学校是教育局领导的,中学的校长也就相当于科级干部。重点的相当于副处级。(北大的校长当然例外了,北大处级就有140多个,但就是北大,"教授不如管饭堂的"言论不是也上了中央电视台吗。)校长如此,普通教师就更不用说了。教师的关系,基本谈不上。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封闭在校园里进行的,不用和"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除非是和家长交流。但是,家长一般是因为孩子在学校才对老师"礼让三先",孩子一离校,甚至一离班,关系就断。一来因为教师本身就没有建立关系的那个想法,二来家长(在孩子离开了学校后)仍和老师建立关系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好处。

教师工作累不胜累的第五个原因:学生的折磨

在特异功能盛行时曾经有个说法,那些"大师"们最怕的就是中学生,因为中学生最无所顾忌,既不像小学生那么约束,又不像大学生那么"懂礼"和"收敛"。他们在行为上是什么都敢试的。

文革闹得最热的,就是中学生。上山下乡,罢课闹革命,"我年轻 / 旺盛的精力象风在吼。/ 我热情 / 澎湃的生命似水在流"。

中学的老师,面对每个班40-80个精力正旺,自制力很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准备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探索的学生,随时都会遇到一些极端的事情,从成人的角度看不可理喻的事情。每个教过中学的老师都有这方面的例子。当众撒谎,抵赖,有意的伤害,过激的手段,幼稚而自认为成熟,需要老师无条件的爱却随时会说出伤害老师的话和做出伤害老师的行为,并且,认为老师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而任意挥霍。―― 这是从成人的角度看。任何从这个角度看事情的教师,都会有筋疲力尽的感觉。必须换一种角度:看出他们长大的身影里还非常幼稚的心,他们的想法经由他们无法负责的语言说出,他们的行为是只讲眼前而忽视未来的,他们在大量接受新的事物的同时却牢牢的保留家庭小环境给他们的真实深刻的影响。 教师累不胜累的第六个原因:领导管理上的无知和统治上的权力欲

在上世纪出现管理思想之前,政治是社会的权力的集中形式,行使政治权力的人所要学习的是权术,所要运用的是领导(追随者);统治(管辖者)和消灭(反对者)。所谓权术,就是领导的艺术、统治的能力和消灭的方法的集合。美国的三权分立为代表的社会架构,是对权力的深刻认识和自觉约束。但是在东方,在中国,自秦以来的的600多位皇帝,朝思暮想的就是如何"夺权""得权""用权"。可以说,25史,就是一部“夺权”“得权”“用权”的记录。 在管理思想被广泛认识和深刻理解之前,人们已经接受了这个观念:权力和个人的自由是必然冲突的。个人必须为了统治者的权力而牺牲自由。这些话大家应该很熟悉:"个人和集体","为了祖国的利益,我甘愿……""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时刻准备着……""大我与小我""公家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出现了世界最复杂最细腻最丰富的"权术的艺术"和"权术的环境"。小到一个部门的领导,也会反复研究历史,从中获得"启发",让自己的号称"管理"实为"统治"的行为能顺畅。

中国的统治者,可以分为好几种类型:法家型――以秦始皇为代表,儒家型――以汉文帝为代表,道家型――以明神宗为代表。(当然,最常用的是"外儒内法"型。)无论哪种类型,都有其"理""义""用"三个方面。

说了半天,说到学校了。目前的学校的管理者,绝大部分是教师出身,如果说在专业方面一般都有拿得出手的活,但在"管理"上,很多是外行。最了不起的是在走马上任前接受为期1-3个月的"教育管理"培训,然后就是一年的考察期,和说不定的副职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之中聪明者,很快就完成了角色的转化:从教师变成领导。从关心学生到关心教育局,从研究教材到研究文件,从天天上课到天天开会。内心的变化是明显的。苦尽甘来。他的教学经历和教育局的要求成了他领导的思想核心。注意:他不是以管理的规律为指导思想的。但是他的一切行为都被称作管理。在他的心目中,现实的正确的顺序是:教育局第一,以他为核心的"自己人"第二,社会关系户第三,中层第四,学生第五,教师第六。这是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选择的顺序。

从管理学的角度,教师应该是一个学校的利益的创造者,学生是一个学校的品牌的体现者。但事实上,学校的领导心中,如果他不把教育局放在首位,他的位置必然不保。如果不关心"自己人",他的事情就没有人去"做",如果他不顾及社会关心户,他就不能利益最大化,他不顾及学校的中层,他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学生和教师,哈哈,不是不考虑,而是很难顾得过来。祸不单行的是,学校的领导,往往不仅谈不上领导的艺术,就连领导的能力都成问题。因为他在最能学习的年龄,是学习怎么做一个教师。所以走上领导岗位了,他的领导总是变成两件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学生的成绩,上级的各种检查,学校的各项纪律,每年的各种考核,升职,晋级,奖金,老中轻的隔阂,小团体的冲突,全都成了他的砝码:任何一个想和他作对的人,都会当作"修理"的对象。修理的方法因领导的修养而定。修养好的,让你在学校的主流之外,好处没有你,干活就是你。修养差的,干脆想办法开除你。

教师累不胜累之七:内耗成本出奇的大

有句流传颇广的话:知识分子最麻烦。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一是研究所,一是大学。如果把知识分子分为高级知识分子(简称"高知",中国特色的又一个词),和普通知识分子,那么大学是高知的天下,中学就是普通知识分子的天下。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定位,因为历史的原因而非常特殊。一,数量相对少。古代的秀才是法定无需从事体力劳动而直接从政府部门或者宗庙祠堂领取生活必需品的群体,这也就导致数量上不去,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不事劳作的群体不可能很大。二,地位中等。严格的说,古代知识分子批量出现应该是在隋唐有科举之后。之前的知识掌握在贵族阶层中,之后,读圣贤书,替圣贤立言,替生民请命,替往世续绝学,替万世开太平,成了知识分子追求科举的精神归依。这种给知识附加"崇高"感的做法,也是中国特色之一。无权而有地位,这导致知识分子的自尊心特别强,特别敏感。就象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一样,如果一个皇帝"礼遇"贤士,就会得到知识分子的"感激涕零"。知识分子中不得志(考不过科举而进不了官场)者,很多会选择开私塾,成为"先生"。"先生"和"老师"在古代是不大相同的。韩愈的名言大家都知道了,师有三件事:传道,授业,解惑。先生,只需完成第二件事,另两件是"师"事。后来,混为一谈后,知识分子中又分化出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

古人云:师道尊严。知识分子本来就自尊感强,再来个师道尊严,教师就不仅具备了知识分子的细腻,又再加之双重的自尊,在出世入世间,教师的心理演绎得格外的复杂。也因此,学校成了人事最复杂的地方。学校内的三大对立集团:教师阶层vs领导阶层,毕业班教师vs 非毕业班教师,老教师vs 年轻教师。学校内的次三大对立集团:文科教师vs理科教师,高中教师vs初中教师vs小学教师,班主任vs普通任课教师。学校内的末三大对立集团:教师vs后勤,主科教师vs"副科"教师,想出人头地的教师(有"野心")vs 想平平安安的教师("混日子")。

一位教师因为在这九大集团中的身份不同而在学校有不同"地位"。"地位"之错综复杂,千丝万缕,是外人无法理解的。举例说,新学年,一位教师,从初一到初二,是顺利。如果直接到初三,就可以接受祝贺(因为是毕业班,这是把关教师),如果是升入高一,就要请客(因为进入了另一个阶层)。当然,反过来就麻烦了。如果担任班主任,那就要看领导的目的:一,可能是整你。二,不可思议的是,可能是要扶持你。

一个学校,几十位教师,就这么无休无止的在蝇头小利中,用敏感而精确的心在争夺,排挤,拉拢。有人自愿回避而退出,有人乐此不彼而兴奋,有人无可奈何而应战,有人莫名其妙而陷入。有人身经百战而扬名,有人身败名裂而倒霉。有人长于谋划而成军师,有人长于调停而成"师爷",有人风头强劲而被压上重码,有人已经过气而被同情。

教师累不胜累之八:政府不重视,法规不科学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教育的作用首先被考虑的就是对GDP的贡献。能出口创汇吗?能解决就业问题吗?能成为纳税大户吗?能成为政绩工程吗?能成为城市品牌吗?如果能,都是间接的。更间接的是,国家对教育不是重点投入。这仅有的一点钱,表面上是用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偏重高校。按我们的周济部长的说法:"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六年之中,规模翻了两番"表面是上偏重西部,其实是偏向东部(因为教育经费是各级政府出钱的。预算出的钱,西部政府往往出不了,东部往往超过。)国家有一项对北大的专项投入,分5年给付,其数额相当于西部7000所中小学一年的预算经费。为什么会给北大呢?因为北大的人说,给清华的钱是给北大的几倍,但让我们和清华一样质量,太不近人情了。于是就给个专项。到中小学的,还剩多少?咱们的教育部部长也说:"我觉得最难的还是教育的投入不够。"因为如此,各级政府的教育(部,司,局)都不是肥水衙门。不吸引人(才)。看看工作安排就知道了,"老王啊,这一阵子风声紧,下面议论很多,上头又查得严,你不如先到教育口干干,税务的那摊子事情就交给别人好了。你看怎么样?"这是对有错误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