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时间:2021-10-26 17:54:16 节日作文

【篇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

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

【内容提要】教师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抽象的化为形象,静态的变为动态。课堂上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老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优化课堂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一般来说,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能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能使我们的课堂蓬荜生辉,更加丰富多彩。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和别出心裁的搭配,这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色、形能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兴趣。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由于兵马俑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很多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态度木然。所以我就通过秦兵马俑的专题学习网站再配以古典音乐的渲染,以及对秦始皇的介绍引入新课内容,让学生浏览专题学习网站初步了解秦兵马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个大概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优化课堂,解疑化难

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只有产生与文本的对话期待后,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进入“真正的读书境界”。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当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如教师在执教《秦兵马俑》一课时,借助视频画面将学生带到“西安”,带到秦俑坑前,领略了秦略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知道这样巨大而又围绕一个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走进文本,品读语言,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适时的点拨、启发、引导,提供网络资源,让学生走进意境,构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意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大量的图、文资料中全面感知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充分利用秦兵马俑的专题网站,学生调动着网站上所获得的信息,感受将军俑“久经沙场肩负重任”;武士俑“高大健壮、威武凝重”等不同类型兵马俑的艺术特点,这样通过班级的合作互助学

习,使对研究的同一类型兵马俑的学生对这一类兵马俑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让研究不同类型的兵马俑的学生能够信息互补,形成对不同类型的兵马俑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课的重难点就不攻自破了。

再如:学习《火烧云》。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时,适时地调出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图片;在学习火烧云形状变化时,也适时地调出火烧云形状变化的演示录像。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再细读课文,对“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和形状变化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三、拓展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简化教学程序,加快教学节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来描述、一支粉笔来板书,一篇课文的内容供阅读,一节课是难以传递足够的信息的。但是,利用多媒体就不一样了。可以用投影展示同学们的作品,而不需要再一一地写在黑板上;利用幻灯;可以将重点需要展示的内容直接点击出示,而不必要临时再黑板上准备;利用录音,可以将优美动听的音乐伴随文本的讲解来播放,而不需要老师对太多音乐知识的讲解„„多媒体教学的好处我们都有了很深的实践体会。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小语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之后,学生对桂林的美丽风光赞叹不已,恨不得马上能到桂林游览一番。我见学生意犹未尽,便适时从网上调出相关资料,作知识拓展。让学生一边欣赏桂林山水的录像,一边听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郭沫若的《桂林登月牙楼》等诗歌的朗诵,使学生在录像和诗歌中对桂林山水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交流平台,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网络资源突破了知识来源的限制, 改变了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 极大地扩充了教学容量, 使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局限于学习课本中的内容。再如《秦兵马俑》一课的专题网站中,在学习完课文后,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自足交流,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建成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网上留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大家交流的机会,将学习的体会进行归纳整理,升华情感,真正宽容了差异,使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互动成为可能。同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课外延伸”。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浏览秦兵马佣的专题网站,更全面地了解秦兵马俑。21世纪是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让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秦兵马俑,也让学生懂得学习不单单只在课堂上,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信息技术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深入到了课改的前沿。通过实践与探索,我们深深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给小学生以自由学习的新天地,给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此为机遇,通过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信息化水平,推动语文学科的现代化。

【篇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教学设计--《赤壁之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课堂整合 激发兴趣 解疑化难 培养学生能力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 前不久,我上了一节县语文电教公开课《只有一个地球》,课上完后我的感觉是:不仅成功,而且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了近20年的一名老师——新课程的实践者,我深深感觉到这归功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下面谈谈我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整合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优化课堂教学。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从而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如果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在播放优美的德国音乐的同时,我投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关于德国的图片,教师随机解说,并投出作家季羡林的图片及简介,教师引题:“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季先生一起到美丽的德国看看。”随着导入课题。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集中到文章当中来。

(二)再现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改中的教材不再是单一、固定、陈旧的文字材料。它是多样化教学载体。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时涉及到的一些现实生活中学生积累不多的、比较贫乏的事物、现象等都可生动地、具体地、直观地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教材“活”起来、丰富起来。例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学生没见过双龙洞的样子,如果单凭对课文的阅读,很难理解,而多媒体的运用,将一个真实的双龙洞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文章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还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三)运用信息技术能解疑化难、突破教材重难点。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

等途径来教学,往往是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也学得筋疲力尽,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再如《詹天佑》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部分,集中地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讲清这一难点。如果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学生就会直观形象地看到,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詹天佑的聪明才智所深深折服。再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文中有一句话说“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说出了自己知道的生态灾难有哪些后,我随机播放课件,这样不仅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而且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深刻含义。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想广泛阅读、是较难实现的,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极大优势,它可以极大拓展学生阅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获得较大的选择自由。多种媒体的综合效应,可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样不仅能加速知识传播的速度,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如,《草原》一课,文章对草原的美作了详尽的描写,读来让人荡气回肠,留恋忘返。由于学生没去过草原,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草原的美,我事先搜集大量的资料供学生观看。在辽阔的草原画面上,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一望无际的蓝蓝的天空、还有那草原上的牛羊等可爱的动物是那么吸引人,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生想美读一番的欲望,同时也激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语文教材中一些优美的古诗,如《所见》、《村居》等,教学时我们可以播放音乐让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画图画,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事实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图,能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情操陶冶熔于一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我一出示课题,学生就问:“老师,明明春雨是无色的,可是课文中为什么却说春雨是五颜六色的呢?”面对学生的这个问题,如果单凭老师空洞的讲解,学生很难从根本上理解,于是我随机出示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春雨的多彩。同时我问:“你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时,学生纷纷畅所欲言,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产生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合作,资源共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环节大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拔、评价。通过网上的查阅、交流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探究的天地,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

通过实践与探索,我深深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给小学生以自由学习的新天地,给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台,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一定要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高举教育信息化旗帜,来打造一个个高效课堂。

【篇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让语文课更精彩(1)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让语文课更精彩

新安县铁门二中 李春香

内容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应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读教材,查阅资料,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自主权,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无疑是一条双赢的必由之路。而“整合”绝不等同于“混合”应发挥信息优势,努力优化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中的教学设计,在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的个性特征的同时,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语文课更加精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 教学设计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指导、点拨,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课堂中更应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读教材,查阅资料,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自主权,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我认为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无疑是一条双赢的必由之路。以下浅谈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整合”不等同于“混合”

融入了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在传统的教学结构学生、教师、文本三个要素外增加了教学媒体这一要素,但是四个要素不是简单的相加拼凑,而是互为辩证的关系。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有这样的一些现象:

有些老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仅仅是用来取代小黑板,展示几个词语,代替语文书,出示几幅插图,课堂还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听的还是学生,无疑这样的“整合”只是“凑合”,我们教师只是穿着“新鞋子”走传统教学的老路罢了。

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文本中的逐句逐段、课文插图、课后练习一一打入课件中,让学生一味的盯着大屏幕展开教学,一节课下来学生连课本都不必带。如此依赖,不仅老师制作得累,学生40分钟盯着大屏幕也累呀。要知道教学中从来就是没有惟一的教学媒体。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只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在计算机上,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他们面前展开的将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知识世界。他们可以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自己探索,解惑创新;合作研讨,共享成功。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操作,发挥不同的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学习的主题进行设定,对网络资源进行整理,对学生的探索过程进行了解,适时加以引导,帮助释疑解难,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二、发挥信息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抽象的化为形象,静态的变为动态,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老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比如发挥音乐、图片优势,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联想和想象,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课,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中秋图——古人把酒赏月的画面,引导、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内容,描述图意,激发对作品的幻想。这时,再配以邓丽君那甜美 《明月几时有》,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

再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尝试建立“电子作文本”,将学生自认为优秀的作品全部在网络上保存或发布到网络“博客”,这一做法学生兴趣倍增,即使写作水平不高,但每一次都能认真完成。

三、努力优化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中的教学设计

1、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课件。 通过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把语文知识所涉及的有着极大时间和空间跨度的内容,通过实物演示、动画模拟、情境再现等手段,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之内展示到学生眼前。但这些内容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解决重难点,要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获益多。

2、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的个性特征。语文教学主要的方法就是听、说、读、写,它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及积累。所以在整合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语文基础和语文基本素养的训练和培养。例如,如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是语文学科教学最重要的个性特征,信息技术的参与可以为朗读增添色彩,如配乐、配画朗读,

让朗读更具艺术美感,但这不能代替学习者自身参与的朗读实践活动;在上网收集资料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阅读筛选适合自己需要的资料;不要一味追求电脑键盘输入,因为写一手漂亮的汉字,热爱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却又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在网上与人交流的同时,还要学会口语交际等等。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我们的实践应做到使它姓“语”,使它永葆“语文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语文及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

3、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成功“整合”,不是简单的拼凑,它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如盐溶于水,水渗于土壤,无迹、无痕,浑然天成。如果语文学科原有的东西纹丝不动,肯定只能和信息技术勉强掺合在一起;如果使用信息技术时不考虑语文教学的特点,就会成为勉强贴上去的负担。因此,在上这类课时,一定要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考虑好该在什么时候使用信息技术,怎样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

首先是对教材和教学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要“心中有数”。初中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对信息技术课感兴趣,初步具备一定的搜集学习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能比较好的开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是部分学生对电脑的操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熟练程度。再次,对教学所需信息资料要做到“心中有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但与课文有关资料繁多,这些资料中与本节课教学内容不是都有密切联系,如果学生自己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不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便于指导学生查找,我设计了专题网站,有了这样的网站,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就有了着落。还 通过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授人以渔”——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教在今天,用在明天的艺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单纯直接传播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给学生以利用媒体搜集、分析、运用学习资料的方法,也就是说用自己的,让学生掌握"会学"的本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效率和传播知识的高密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的利用身边的资源,学会信息的采集、分析、判断和归纳。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它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美好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相信它会在实践中,必将在前行的路上越走越好。我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实现让多媒体教学走进每一间教室,让语文课更加精彩。

【篇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的整合优化

摘要: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大力推进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就其实质来说,多媒体教学正是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整合优化的具体表现。可以说,对这两个方面的整合优化的思考越成熟、探究越深入,对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作用就越明显。因此,现代意义的高中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就必须注意注重对二者整合优化的把握。本文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列举出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优化五大注意方面,对高中语文的多媒体教学和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语文课堂 整合优化

自从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功不可没。在教学手段上,它改变了由“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统天下”的局面,而呈现出因信息技术的参与而焕然一新的面貌:在兴趣激发上,它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象直观的形式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眼球;在教学情景上,由于声音、图形、图画、动画、视频等媒体因素的参与配合,它便于直捷地“设境入情”,营造热烈融洽的探究氛围;在教学效果上,它能化抽象干巴生硬为具体形象生动,有效地提高课堂容量。正因为这样,广大同仁们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探究不断深入,对二者整合的讨论更加丰富多元,这也凸显出信息技术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更加重要的作用。

课程的主阵地是课堂。而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构建体系,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结合笔者本人语文多媒体教学心得,借鉴其他同仁多媒体教学经验,我个人以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机整合需要注意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和课堂的优化整合要特别注意不同文本(课文)的具体特点。

有的文本(课文)本身就便于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比如写景状物、长于表现深邃蕴藉意境的散文、诗词,像《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赤壁赋》、李煜《虞美人》等就是。笔者曾经使用过一个别人制作的《长亭送别》(《西厢记》)节选)课件,在课堂一开始,该课件就用范仲淹的《苏幕遮》一词导入,并配以抑扬动听的曲词唱腔,伴以湛湛青碧的秋色长空、缤纷绚烂的飘飞黄叶,异常清新地渲染出一个开阔苍劲又蕴含悲凉的意境,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攫住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迅速融入了学习情境。与此相反,有的文章根本就不适合或者不需要用多媒体上课,比如以说理见长的论说文如鲁迅的《拿来主义》,非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既浪费精力,效果也不见得就一定比预期好。

二、信息技术和课堂的优化整合应特别重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

语文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是语言习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贯彻完成必须要经由学生的语言实践。当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经过教师的

传授来完成的,而是以学生主体为中心、通过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学生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来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本解读是一切语文课型得以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然而,在语文课的多媒体教学中,文本解读被相当一部分教师轻视甚至忽视。有的教师课件做的很精致,但上课时只是按程序拨点鼠标,把幻灯片一张一张的放过去,使整个上课过程成了幻灯片不断变换的过程,使课堂呈现出机械僵化的“一问一答一显示”模式;虽然也可能有学生“解读”文本的活动,但只是象征性的让学生“浏览”一遍,就拿一些甚至是教师也需要反复精读数遍才能解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问题虽然也解答了,但答来答去似乎和教师的“理想答案”总有一定差距„„无怪乎有的教师撰文说那简直和“拉洋片”无异①。

另外,从多媒体介质和语言文字的区别来说,多媒体媒介自有其优点,文字难以企及。然而就从媒介的张力弹性这一点来说,多媒体恐怕永远也比不上文字。文字尤其是文学语言,究其实质乃是一门想像和虚构的艺术,它诉诸人的感受是不确定的、动态的从而是多种多样的,因而它呈现给人的解读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而多媒体“文本”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确定的、静态的、单一的情状,因而它的解读方式是唯一的排它的。如果我们只注重对学生“读图”的训练而忽略了他们对文本本身的解读,长此以往,其后果必将是学生想像力的贫乏和思维灵感的干涸,必然是母语教学的失败。为此,语文教育教学大家钱梦龙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近年来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不少语文课上快餐式的“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的训练,这又进一步加重了语文教学失魂落魄的症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种运用必须有助于学生对

③ 文本的阅读和对民族语言的学习,而不是相反。”

再者,从每个学生个体来说,阅读——文本解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精神旅行,每个个体的阅读体验都可能会不尽相同甚至会大相径庭。《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其他课型相比,多媒体课因为受演示空间的特殊限制,特别容易出现把教师的结论强加给学生的现象。

三、信息技术和课堂的优化整合应特别重视整合课程资源,使课堂重点与难点突出。

对于一节完整的阅读课,可能要考虑到作者介绍、背景了解、字词积累、课文赏析、重难点突破、学习总结以及课后练习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运用多媒体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传达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但是,如果分不清主次,搞不清重难点,每节课都要运用多媒体呈现各个环节,看起来课件内容丰富,容量很大,实际上必然冲淡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盲目被动而最终失去目标的真正意义。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说明,语文课程资源包含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从而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如果能够抓住主要的几个目标,重新整合课程资源,⑤④②

深入挖掘,做精做细,将更加符合高中生求真务实的思维特点,教学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教学《我与地坛》这一篇当代散文时,字词积累、作者介绍等环节没有必要通过多媒体去呈现,浅易的识记知识甚至不必在课堂上占用时间,预习指导时即可一带而过。多媒体呈现的重点是对课文重点句子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梳理。如果利用多媒体对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把握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及生命的认识时,介绍大家熟悉的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邰丽华的事迹,展示其《千手观音》视频片段,用邰丽华的事迹来对比理解作者史铁生,能够很快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生命意识更深入广泛的思考和探讨。这样,既对文章中作者的情感作了充分的印证与强化,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更有助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信息技术和课堂的优化整合应特别重视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感受与探究并存。

语文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音乐、动画、影视以及语言文字等,能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中,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但是,感受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从三维目标的角度看,从情景中获得感受与体验,只是整个课堂学习的一小部分;高中语文教学既要使学生从教学情境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又要使学生从感受和体验中探究出更深刻的东西。

新课标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整个认知活动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既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各种情境、积累个性体验,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位老师在教学《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时,先用图片展示、配乐朗诵来创设一个声情并茂的情境,使学生感受作者思想的深刻、人格的魅力。在简单的梳理课文内容后,设置了自主质疑、合作探讨两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合作探究见解,最后得出一个形成性结论,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课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习效率,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五、信息技术和课堂的优化整合必须使最新的技术因素和其他投影、录音等传统媒体相配合,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虽然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其全部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比如对一些古文的学习,当我们只需要把有关背景资料或作者简单地介绍一下时,使用胶片投影就足够了。例如笔者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就曾经只用了一张绘制了形势图的胶片,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清晰地勾勒了秦、晋分地驻扎而又联合围郑的形势,教学反响同样良好。

总之,在目前新的课程改革正大力推进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需要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的关系,需要兼顾到语文学科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各自特点,并力争使二者的融合达到课堂教学效

果的最优化。

引文注释

①见《<想起了“拉洋片”>——听语文公开课有感》,葛慎之文,《中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2期。

②③均引自钱梦龙在全国中学语文学会第八届年会上的讲话《为语文教学“招魂”》

④⑤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2、《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3、《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第6期

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篇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王家坝中心学校 王玉阔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何实现计算机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呢?

1.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创设情境,展开丰富的猜想和联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3.生动、具体的再现时代背景

4.设置动态教学,让学生主动的探索突破难点

5.利用网络,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

主题词:现代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新的活力,我们很多老师利用现代化技术,上出许多精彩的课。

正文: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对教育产生着影响。语文教师应当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揉合”的含义,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最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呢?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形式的整合

即将信息技术无缝的融合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已成为现实,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给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就是一个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是"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指导思想,采取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面对着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

按照同一进度、同一方法进行教学,即使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适应其能力的个别教育,他也是很困难实现的,由于处在不利的学习环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指导思想,采取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使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各种工具。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真正实现个别化的教学。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或学生与学生,甚至与认知工具之间的交互得到解决。

当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时,教育领域同样面临挑战。信息技术对语文教育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辅助教学的问题,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由于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在教学方面,完全可以提供一个便于学生学习的理想教学环境,它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资源,学生能够随时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共享非常广泛丰富的各种资源,而且能够彼此协作、进行适应个别化的学习,同时进行网上交流。通过电子邮件或视频、音频、文字的会议系统,教师可快捷地与学生通信、交流。所以现代媒体对于教师解决各种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模式的整合

即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在更高的层次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让学生自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备课时,就要考虑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中,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参与学习,还要考虑怎样把丰富的教学经验、最佳的教学策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在原有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索。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相比,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方面,更具特殊意义。音频、动画、录像和音乐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过去的历史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参与历史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教学最佳的教学手段。例如:《云南的歌会》一课中,学生对云南是怎样的风情,那里所展现的那种淳朴小城的美究竟是怎样的模样,他们是不清楚的。教学中适时地播放根据《云南的歌会》改编的片段,通过这样一种情境的再现,他们仿佛置身于云南风光当中,自然对课文描绘的情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学生不仅记住了课文内容,理解了文字的作用他们都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应该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应用上去。如:《天净沙 秋思》一课中,在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尽情想象,把脑海中听到音乐想到夕阳西下的画面画出来,并且请学生自由发言听到这个音乐,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个什么画面。这对激发学生的想象,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去发挥他们认为的夕阳西下的场面是什么样的。经过这样的激发,学生脑海中夕阳西下就不是课文上面仅仅有的那个图画,可以有很多的场景。这样的话,对他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觉都得到了训练。学生的

想象力和联想力是无穷无尽的,学生的思维已经在多媒体的过程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因此,视、听、触多感觉结合的多媒体技术势必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手段。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方法的整合

即通过计算机的强大功能让学生的学习具有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

1.生动、具体的再现时代背景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大多是文字。作为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肯定有一个接受程度上的难度。多媒体最大的作用就是将这些情境再现,能够创设更好的情境,便于学生去理解和把握文字内容。

比如我们学习一些小说,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小说,对它的时代背景却不太清楚。《药》那个年代是怎样的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如果这个时候能放一段影片,把他们那个时代的情景再现,学生可能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人物一下就领悟了。

2.设置动态教学,让学生主动的探索突破难点

初中学生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一些问题由于客观的局限性只能言传却不能直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点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让他们更深入、更快捷地去掌握它。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及路线,对于我们理解课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对于这个故事情节、络线图并不熟悉,而计算机的出现却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设计动画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动态的形象、直观,我们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软件FLASH、GIFANIMATOR、

AUTHORWARE、3DMAX等设计出林黛玉的行走路线,将人们想象的东西变为实际的、模拟操作的东西,即将静态的想象变为动态的观察。在走的过程中,把人物关系基本上理清楚了,林黛玉的心态基本上理清楚了,难点也就突破了。从而变抽象为直观,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巩固了知识,取得动感、美感、直观、易学的效果。这是一般的教学媒体效果和计算机的效果无法相比的。

另外,信息技术的引入也让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向学生学习。教学深化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就是数字化学习的目标,教师通过改革又有了新的认识: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50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的连通器。老师通过教学设计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又通过主动的探索与教师的知识交融。所以信息技术带给这个平台一种互动开放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给老师创设了无限研究的空间。

3.利用网络,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校园网络的推广,使得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发展的前景,而且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它很大的优势。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应了解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开放性、跨越时空限制、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传播媒介可多向交流等特点,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交流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等,这些都要在教学中进行选择和运用。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

页上,延续课堂教学的内容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答案”。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这样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所以,网络环境下开放的教学设计,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较灵活,能够支持和帮助学习者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

总之,教师和计算机在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时都显示了他们的实力,两者既不能互相完全代替,也不能互相排斥,而是应用一种新的方法把他们结合起来,减少各自的不足,使两者的优势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中学语文研究》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案例分析》

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九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