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

时间:2021-10-26 17:54:20 节日作文

【篇一】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赏析[台湾]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选自《白玉苦瓜》,台湾大地出版社1974年版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新诗鉴赏词典》李元洛评析)

【篇二】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余光中《乡愁》阅读题及答案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

D.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 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答案:

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点此查看初中现代诗阅读答案(本文答案在第4页)„6.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7.这些意象,从感情的抒发来看,是层层推进的。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意对即可)

【篇三】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优秀教案

【篇四】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余光中之《乡愁》教学设计

郧县杨溪中学 程国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法: 诵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由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导入

师:同学们,有谁会唱《我的中国心》吗?

师:好,请我们一起唱这首歌。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黄山”“黄河”“长江”“长城”“中国心”九个大字。师:同学们,这是香港歌手张明敏的一首抒情歌曲。请问,此曲中抒的是什么情? 明确:“中国心、爱国情”

师:(表情变得严肃)是的,是中国心、爱国情。也是归国梦。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你们知道邓小平爷爷还有什么心愿没完成吗?

明确:“台湾还没有回归”

师:是啊,台湾,和大陆仅一水相隔的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台湾人民会不会想念祖国呢?

明确:“会”

师:当然会,有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证,请大家翻到书,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体会诗中的感情。

二、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 学生自读

2、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3老师指导

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4、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划分节奏和重音

乡愁 余光中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 (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 (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5、师:好,读完了,大家知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吗?

“知道,也是爱国情,归国梦”

6、师:很好,你们真聪明,我现在再给大家朗诵一首诗,请大家仔细听,感受它里面的感情。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解,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为餍yàn中国的眼睛,饕餮tāo tiè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7.练读、展示。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8.学生试着课堂背诵。

三、赏析诗歌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四、课堂小结

师:好,我的可上到这里,我有最后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我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吗?二组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说:“教我们领会诗中的爱国情”。

是的,《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忆写乡愁的古诗,看看谁的积累最多,阅读面最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板书设计

乡愁 ( 爱国情,归国梦 ) 少年时 ——邮票—— 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 夫妻分离 后来 ------坟墓------ 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 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时间为序 感情为线索 思亲、 思乡思念祖国

【篇五】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赏析

余光中《乡愁》赏析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篇六】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意象分析

从意象间的关系看《乡愁》的主题

乡愁是古今中外诗歌创作中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概括了多少游子眷恋故国亲人的深沉感情!与历代那些抒写乡愁的名篇相比,余光中的《乡愁》别具一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按照词典的解释,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我们认为,余光中所抒发的乡愁,不仅仅是“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式的离愁别绪,也不仅仅是“由对母亲的思念,对新娘的爱恋,对母亲的缅怀的个人情怀,上升为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期盼”式的爱国热忱,更是生活在台湾的那群特殊的“外省人”对造成两岸隔绝现实的禁锢政策的不满和批判。

余光中的《乡愁》,继承了《诗经》所创造的“重章复沓”手法,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以第一诗节为基础,二、三、四诗节更换少量的词语来反复吟咏诗人“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的乡愁。从表达乡愁的角度看,全诗使用的四个意象可以分为两类:前二者可以沟通乡愁,后二者不能沟通乡愁。两组意象前后形成对比关系,用“易于沟通”与“永难沟通”对比,突出表现了“不能沟通”。

小时候,在外地求学的“我”想念妈妈了,只要把对妈妈的想念写成信,贴上一张邮票,不管它小到哪种程度,它都可以把“我”的想念送到妈妈手中;同样,妈妈思念在外的儿子了,她也可以把她的思念写成信,贴上一张邮票,哪怕是一张很小很小的邮票,就把妈妈

的思念送到“我”的手中。邮票在中间,沟通着“我”与妈妈,表达了“我”小时候的乡愁。

长大后,在外漂泊的“我”挂念新婚的妻子了,“我”只要买一张船票,哪怕是“窄窄”的一张,凭借它“我”都可以回到妻子身旁,尽情表达对妻子的挂念;同样,新婚的妻子牵挂在外奔波的“我”了,她也可以买一张船票,哪怕是一张很窄很窄的船票,就可以奔赴“我”的身边,慰藉她对“我”的牵挂。

在通邮、通航的条件下,空间的物理距离根本就阻挡不了“我”与母亲、与妻子之间的乡愁的相互表达,一张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就把相处异地的亲人真情相连。

但是,后两个意象就不能沟通这种真情。“我”就在母亲的坟前,坟也不高大,“矮矮的”,只有“一方”,“我”完全可以贴近、完全可以跨越,“我”现时与母亲完全没有了空间上遥远的物理距离的阻隔,可就是这一方“矮矮”坟墓,就让“我”与母亲咫尺天涯,永世隔绝;“我”就在母亲的面前,但母亲永远也不知道“我”对她的想念,“我”也不知道母亲在那个世界过得是否好,是否还像“我”小时候那样挂念“我”。“我”就在海峡的旁边,海峡对岸就是大陆,那里就是“我”分别了三四十年的家乡。海峡并不宽广,就是那么“一湾”,那么的“浅”,浅得像人脱掉鞋提着裤管就可以蹚过去一样。但就是这样的“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阻挡着我们回家的路,海峡永远地阻隔着我们回家的路,就像母亲的坟墓永世隔绝着“我”和她一样。

海峡就真的那么难以跨越吗?海峡南北长约300公里,东西宽约

170公里,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80m,最大水深为1400m,主航道水深足以通行10万吨级的大型船舶,确实难以跨越。但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要渡过海峡并不是一件难事,可以乘飞机,可以坐轮船,一两个小时就能过去,所以,在作者看来,台湾海峡只是浅浅的一个海湾,它阻挡不了两岸的血脉相通。

然而长期以来,在现代的政治条件下两岸却隔如参商,海峡成了中华民族内部最宽的距离,它宽到骨肉一经分离便是生死两茫茫。就像母亲的坟墓永远阻隔“我”和母亲一样,它永远阻隔着在台湾的“外省人”和祖国这个“根”血肉相连。所以“坟墓”和“海峡”两个意象形成类比关系,目的是类推出海峡在政治条件下的难以逾越,难得像无法沟通的坟墓。“坟墓”和“海峡”对于“我”都没有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近在咫尺,却因在政治意义上的人为隔绝而使“我”与大陆远在天涯。

用一张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就能轻而易举地沟通的乡愁,却因那湾“窄窄”的海峡成为母亲坟墓一样的隔绝,“邮票”“船票”的轻易能沟通与坟墓一样的海峡的永世不能沟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政治人物的政治操纵的强烈不满和对排除政治障碍实现两岸人民相通的渴望。

作者不满的政治、不满的政治操纵,渴望排除的政治障碍是什么呢?余光中别具匠心地选取意象予以揭示。之所以选取“邮票”“船票”,既是因为它们轻易能沟通乡愁,与“坟墓”和坟墓一样的“海峡”不能沟通形成对比,更重要的是“邮票”“船票”还隐射着作者

对现实的不满,对政治人物的政治操纵的强烈不满,寄寓着两岸血脉相连的深情。真正阻碍两岸相通的不是海峡,再长的海峡也只是“一湾”,再深的海峡也是“浅浅的”,真正阻碍两岸血脉相通的是人,是人所制定的不许“通邮、通航”的政策,是那以不能“通邮、通航”为特征的白色统治,是台湾长达30多年的戒严法令!

国民党政府从败退台湾起,就一直对台湾内部实行严格的军事管制,阻止台湾人民与大陆联系,对大陆实行隔绝政策,禁止两岸人民直接通邮、通航,谁与大陆相通就要人判死刑、家产充公。大陆也由于极“左”路线,不允许与台湾相通,谁与台湾相通,就是内奸,就是叛徒,就是黑五类。到1979年元旦大陆倡议两岸直接“通邮”“通航”,允许两岸人民探亲为止,两岸之间隔绝得像诗中母亲的“坟墓”一样,完全没有了两岸亲人间的血脉联系。绵延他们一生的乡愁无法表达,无法沟通,甚至像余光中的“母亲”一样,叶落也不能归根,只能埋骨于异地他乡!

随国民政府败退台湾的百万老兵、党政官员及其家属,就如诗人余光中,他们被称为台湾的“外省人”,他们虽然在台湾安了家,但大陆有他们的根,他们渴望“家”与“根”的相通。一位十四岁就被抓去台湾的老兵,想念母亲三十多年,他把三十多年的思念写于信中,却无法寄到母亲的手中,这份相思令他夜夜梦回故里,梦醒泪流满面,嚎啕大哭,他实在难以忍受,就去从来没有去过自己也消费不起的歌厅,点最当红的小姐,目的不是去享乐,而是期望认识可以往来于台湾与香港的歌女,暗暗托她把饱含对母亲思念的家信捎去香港,再转

寄给舟山的母亲。这份想念这份相思,是所有外省人共同的心声。

诗人余光中并不只在诗中抒发他们的这种心声,还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心声不能表达于两岸亲人的深层原因———隔绝这份想念这份相思的不是海峡,是人,是人执行的政策!所以我们认为,《乡愁》诗的主题,还包括生活在台湾的那群特殊的“外省人”对造成两岸隔绝现实的禁锢政策的不满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