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时间:2021-10-26 17:34:01 节日作文

【篇一】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导学案 【学习目标】1.新课程标准:①细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领悟本词“含蓄”、“精炼”、“豪壮”的语言特点,从而提高语言感悟能力。②通过感知、品悟、探究、拓展等活动过程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2.高考考纲、考点:①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诗歌脉络。②学习本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会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的方法。【自主收获】一.认识作者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如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错误,但一般认为,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大于他的过失,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二.了解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这年深秋,毛泽东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追怀在长沙的求学经历,因有此作。三、了解常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入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始于梁,形成于唐而极盛于宋。词初起时称“曲子”,后来称作“长短句”“诗余”等。词依长短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一章,称单调;两阕,称双调;三段,称三叠。词牌规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等。词牌与词的内容并无必然的联系。有的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或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词风格典雅婉曲;豪放词雄浑高亢。四.积累字词1.给加点字注音。伴侣(   ) 橘子(  ) 百舸争流(   )劲风(   )  峥嵘(  ) 气势磅礴(   )寥廓(   )  碣石(  ) 挥斥方遒(   )沁园春( )  逶迤(  ) 浪遏飞舟(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漫江碧透    火势蔓延 轻歌慢舞    漫无边际B.百舸争流     苛政如虎  道路坎坷     克敌制胜C.苍海桑田     苍茫大地  满目疮痍     天下苍生D.鱼翔浅底     材料翔实  神态安祥     周密详细3.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奥巴马团队众口一词地向崔副部长传递乐观的信息,其目的是让中美关系不再陷入“________用事”的争执。(2)我们可以超越芸芸众生、茫茫尘世,超越狭小的个人空间,昂首天地,将生命人格与精神情感,伸张于无限________的宇宙。(3)火箭5连败中,内线整体呈现“受欺负”的局面,斯科拉也愈显________难支。A.意气   寥廓    独力   B.义气   寥廓    独力C.意气   辽阔    独立   D.义气   辽阔    独立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  )A.“两会”召开后,全国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B.王阿姨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C.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D.这位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5.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遍”“尽染”所描绘的景色虽是深秋的,但“红”这一暖色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个“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形象;移用鸟儿飞翔的“翔”字来代替“游”字,把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动作表现得极其生动传神。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设问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通过询问应由谁来主宰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遏”,阻止之意;“浪遏飞舟”,写风浪很大,把行船挡住。【合作探究】一、熟悉课文,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本词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1.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 2.理清思路:简要概括词的上下阕所写内容。上阕: 下阕:   3.自由朗读,试行背诵。二、阅读鉴赏1.本词前三句按照正常语序,应是:寒秋时节,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滔滔北去。诗人为什么要把“独立”放在最前面?2. 词中哪几句是描绘秋景的?这秋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3. 这几句是由哪个字领起的? 4.诗人在描绘湘江美丽壮观的秋景时,用了许多传神的词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5.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6.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诗人想到了什么?7.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词中起什么作用?8.具体说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在词作结构中的作用。9. 诗人都回忆了什么?从哪里到哪里?10.问: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巩固练习】一、默写,填句。独立寒秋 ,           ,            。看          ,          ;          ,百舸争流。鹰   长空,鱼    浅底,万类霜天   自由。怅     ,问           ,       ?携来百侣曾游。忆           。        ,       ;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曾记否,           ,          ?二.拓展延伸1.下列文化常识学法不当的一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词”、“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C.词依长短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D.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2.拓展阅读                    《咏蛙》(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慕晓玲

【篇二】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的]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2、理解词人虽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多媒体播放朗读磁带或学生朗读、品读,体悟并把握词作情感;2、点拨法。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理解词作脉络;3、比较法。与《沁园春•雪》作比。[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外诗歌。大家知道,读完一部小说、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深刻地理解一首诗,这就要求大家广泛地阅读中外名诗,培养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力。能力的培养是一方面,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抓住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象。因为,诗是诗人情感及思想的浓缩,要在有限的“望”“惜”都是领字,读这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统领作用。同样地,在《沁园春•长沙》中,我们可以找出,“看”和“忆”也都是领字,“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接下来我们听一下朗诵磁带。2、多媒体放映《沁园春•长沙》朗诵磁带3、学生齐读课文五、赏析探究(一)整体感知后,请学生概括一下全诗内容明确:上阙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二)具体分析全诗结合诗歌内容,请学生充分调动想象,看诗歌给我们描绘出了哪几幅图景(讨论后提问)明确:1、独立寒秋图(1-3句)要求:请学生将此三句正常语序调好,并简述大意。明确:前三句的词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独立”与柳宗元《独钓寒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比:《独钓寒江》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所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不妥协的心志。这与毛泽东的“独立”有相似的意境,它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自古以来,文人于登高时必生感慨:曹操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杜甫则低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们接着往下看这一幅——2、绚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图(4-10句)(1)“看”字统领到哪一句?(2)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3)诗人用了哪些词来形容这些景物?这些词有什么作用?明确:万→山之多;层→染之透;漫→水之盛;百→船之多;击→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的神态,此处用于形容鱼游动之轻快。(4)诗中还有哪些词特别富于表现力?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5)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近观:江中→水碧船舸争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6)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配合多媒体展示板书讲解)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所见的景物,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7)古人逢秋,多唱悲歌。我们学过的有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天长共一色”,秋天让人想到萧瑟,让人感到肃杀,那么,在毛泽东的这首词里,有没有“悲秋”的情调呢?为什么?(多媒体放映诗句,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没有。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写山河壮丽美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就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含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8)面对此等美丽壮观的寒秋图,诗人想到了什么?(讨论后提问)明确:一个“怅”字,是词人由眼前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秋景自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并由此引发深思,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由写景转入抒怀。3、峥嵘岁月图(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经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在此,以“峥嵘”形容岁月,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转化为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让人形象地感受到一种巍峨奇丽的崇高美。(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什么思想?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体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最后三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明确:以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象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六、结合板书,总结全诗,概括主旨这首词的上阙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是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阙则采取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革命斗争往事,最后再选取最富激情的中流击水图来描写,巧妙回答了上阙中“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是以叙事为主,融情入景。诗人一扫古代文人笔下秋天清冷、惨淡的景象和悲秋的主题,选择壮美的景物,描绘壮丽的图景,这种大境界正表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崇高理想,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气魄正表现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板书:一、鉴赏诗歌:1、体味情感“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2、品读意象象:形象、物象意:欣赏者的心意、情志意象:融入了观赏者情感的物体二、词形式体制: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字数:小令(58字及以下)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及以上)三、背景介绍四、诗歌赏析上阙:看(独立寒秋图)     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湘江秋景图)     远眺:山红林染(静)     近观:江碧舸争(静、动) 景中寓情      仰视:鹰击(动)     博大胸怀     俯视:鱼翔(动)     凌云壮志     概括:万类 竞下阙:忆(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情中含景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战斗精神    (中流击水图)     革命豪情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叶雅殷

  

【篇三】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宝坻区中小学目标教学课时备课教案授课时间 2005 年 10 月  日课题沁园春•长沙能   力  级  别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体会毛泽东诗词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2、把握诗词的意境。 3、背诵并体会诗词的情感,品味精彩词语的意味。 识记理解︿掌握运用﹀31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能会√思想品德教育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作者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重点标2、3难点标2本节课要抓住的关键问题标2课型新授课诗词的意境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教具录音机、投影仪、胶片 学具课本、笔记目标教学环节:1、定标(见上)2、展标3、实施目标4、查标(测评)5、反馈矫正板书设计:            上阙:写景----壮丽的湘江深秋景色远处的山色:“红遍”近处的江景:秋水澄澈,秋江碧波即景抒情,“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阙:抒情“携来百伴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承上启下)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课后自评(体会、感受)实施目标教学诸环节主导调控主体活动时间【教学过程】: 一 、入境 1、导入新课:(展示《沁园春•雪》)     我们在初中时,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这首词中,我们曾经随诗人一起领略了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之冬的壮丽景色,诗人面对如此多娇的江山,抒发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诗人是如何描绘深秋湘江的景致,又抒发了怎样的豪情壮志。(展示《沁园春•长沙》课题) 2、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受诗词强烈的抒情气氛。(放录音) 研讨: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什么? 明确: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我们为诗人笔下的秋景所惊喜,为诗人的豪情所敬佩。(展示:“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崇高美:被某种超越于人的物种尺度的对象所引起的敬畏与惊喜之情。(也称为壮美) (2)学生朗读,体会。 3、重点、难点的学习: (1)学生读课文提示,明确联想和想象的概念。 (2)学生分析词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上阙: 研讨:起句点明了一种怎样的环境? 明确:“独立寒秋”,与下文的“百侣曾游”相映衬,为下文的追忆做好铺垫,使上下阙的开头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之中,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 研讨:铺叙七句描绘了怎样的秋景?(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对课本内容进行再创作,展示美景图片,讨论分析语言的表现力。) 明确:远处的山色:“红遍”,色彩艳丽,境界开阔,与“寒秋”呼应。“染”,渲染,有动感,突出了色彩的鲜艳、清晰如在眼前。诗人不仅看到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北京香山的红叶以及祖国无数山岳被大自然染得一片嫣红。 近处的江景:秋水澄澈,秋江碧波。“争”,写出了千帆竞发、昂扬奋进的场面, “翔”,本来用于写鸟的动作,而诗人用来写鱼,表现了江底游鱼的自由和江水的广阔。这和柳宗元写潭中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的句子有相同的妙处,只是境界不同。 研讨: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诗人联想到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由“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色,联想到人类社会,中国社会,发出了“伥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1925年的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同盟军以及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策略的问题,是当时中国革命最迫切的理论问题,“谁主沉浮”,实际上是由谁来掌握国家兴衰的命运,这是起而斗争的号召,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小结:上阙写景,描绘了壮丽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默读词的下阙,思考问题。(展示思考题) 研讨:上阙以写景为主,借以抒情,而下阙又借什么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上下两阙在内容方面是如何联系的? 明确:“携来百伴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诗人从上阙的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接下来诗人用了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抒发了革命的情怀。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是毛泽东离开长沙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前所写的。毛泽东在1911年至1925年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其间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等。当年的毛泽东和蔡和森,何叔衡,张昆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而煞尾的三句,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国家的命运应该由这一群“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伟大抱负。(展示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照片) 小结:下阙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二、 明理 1、明确意境的概念: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分析全词的特点: 研讨:诗人的思想倾向和诗歌的意象是如何统一的? 明确:诗人选择了秋山的红叶和秋水的绿波来加以描写,因为这些物象能够寄托革命的激情;又选择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加以描绘,反映了诗人追求自由解放的愿望。突出写“浪遏飞舟”的情景,显示了诗人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3、与古人写秋景的诗词相比较: 研讨:比较赏析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黄巢的《题菊花》这三首古人的诗词,体会毛泽东诗词的壮美,领会如何营造意境。(展示这三首词、图片) 明确:王维的《山居秋暝》,写出了秋天的清爽;马致远的《天净沙》,描绘出秋风中的游子倍感秋天的萧条和冷落的意境;黄巢的《题菊花》,写出了这样一种情怀:作者既悲菊花在秋天的清冷,又要改变它的命运,让菊花与桃花一起在蜂飞蝶舞的春天开放。作为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的诗体现了一种抗争的精神。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光明、绚丽、壮美,只有心怀天下的胸襟,才能把磅礴的气概和山水的壮观交融构成博大的艺术境界。由此可见,意境的营造是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审美情趣注入所描写的对象,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境界。同时,读者的审美态度,能力和情趣也会影响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感,读出诗人的“言外之意”“韵外之志”,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展示板书) 雄奇伟丽的深秋美景——使人惊喜 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壮志凌云的伟大抱负——让人敬畏 三、激情 体验诗词的创作意境,不仅需要理解其内容,更要激发我们内心相似的情感体 验,从而使作品的意境和我们的情景交融。 1、朗读训练 2、迁移练习:欣赏一段深圳的城市风光,选取一点,写景抒情。(展示深圳城市风光的vcd资料片断) 3、课后练习: (反馈)(1)背诵《沁园春•长沙》 (2)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分析这两首词的异同,并具体说明

【篇四】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篇五】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的对比

两首词都出自毛泽东,都通过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昂扬进取,向往美好明天的雄心壮志和伟大抱负。

《沁园春•长沙》上阙着重写景,由景生情,通过眼前意象,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从而发问“谁主沉浮”,诗人通过多种视觉描写和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不同意象的不同特点。如:“百舸争流”中“百”表现出船只气势的浩浩荡荡,“争”表现出百帆竞发的场面;“击”赋予了雄鹰磅礴的气势。“翔”本是雄鹰的动作,用它描写鱼儿,突出了游鱼动作的强劲,更能表达诗人慷慨激昂的情感。这些都表现了诗人内心拼搏争取的形象。下阙写了作者的战斗风云,和同学们的年龄气质、精神状态、战斗行动及思想境界,并修改了成语“中流击楫”为“中流击水”,立誓复兴祖国之义,“遏”一词表现了作者恢宏的气势。整首词一气呵成,十分壮阔!

再看《沁园春•雪》,上阙描绘的是一幅冬日雪景,“千里”、“万里”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眼光所到之处一片银装素裹,“内外”“上下”“莽莽”“滔滔”两两分别相对照,不仅朗朗上口,更是写出了雪景的壮观和雪势的汹涌急切。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者互文,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银装素裹的美景,“妖娆”一词突出表达了作者对雪后初晴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喜爱,并收束上阙。下阙列举了中“江山如此多娇”呼应了上阙“妖娆”,使结构更加严谨,中华的英雄好汉都“折腰”于如此多娇的江山,正面表现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普遍,侧面表现出我国江山的雄伟和壮美。“惜”“略输”“稍逊”“只”都委婉的表达了作者对上下五千年的皇帝文采不足,不擅文赋的见解,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和雄心做铺垫,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壮志情怀,好一篇气吞山河之文啊!

两首词通过不同意象表达了相同的情感,都是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积极奋进的坚定自信,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展望。这种昂扬向上的情感为之后的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六】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整理笔记)

○0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1独立寒秋

○2湘江北去,

○3橘子洲头。/

○4看万山红遍, ○5层林尽染;(静) ○6漫江碧透,(静) ○7百舸争流。(动) ○8鹰击长空,(动) ○9鱼翔浅底,(动) ○10万类霜天竞自由。/ ○11怅寥廓,

○12问苍茫大地, ○13谁主沉浮?//(重点句) ○14携来百侣曾游, ○15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6恰同学少年, ○17风华正茂;沁园春长沙

○18书生意气,

○19挥斥方遒。

○20指点江山,

○21激扬文字,

○22粪土当年万户侯。/ ○23曾记否,

○24到中流击水, ○25浪遏飞舟!//

背景: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离开长沙去广州所作。 0.沁园春(词牌名)长沙(生活学习的故乡、地名) 1925年作 1-3 时间 地点 环境 3 押韵 为后文奠定基础“头”视野辽阔 4 “看”引出4-10的景(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鹰鱼 万类) 4-10写景(壮阔秋景 绚丽多姿 生机勃勃)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9 衬托6 10 4-9概括 景物至哲理 11 怅:感慨:深沉思考 寥廓:广阔 13 感慨 谁来出在国家人民的命运前途 14-15 1-2 触景生情 引发回忆 16-23 同学们:忠心赤胆 立志报国 热血青年 有才华 有抱负 有立志改变中国的雄心壮志) 22 贬义 对那些人的蔑视 体现壮志 23-25 革命激情 对13的回答:我们这样的热血青年、满怀抱负、有革命理想) 上阕:写景 触景生情 下阕:先回忆 回答上文 诗言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篇七】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xx学校xx班的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展开说明。

一、说教材:

1、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属课内讲读课。本单元指导学生品味、鉴赏现代新诗。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这首词内容是现代的,但形式是传统的,在这一点上与本单元其它课文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让学生步入正确的诗歌鉴赏的轨道,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这首词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沁园春·长沙》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

2、教学目标: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表达是含蓄的,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意象是诗的本质。根据诗歌的这些特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自身特点,本课定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词规律,明确诗歌意向,朗读并背诵诗歌。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确立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

确立重点的依据:《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因韵成诗,合曲为歌。诗歌原始的表达方式是吟唱。我们现在学习诗歌,固然不要求吟唱。但诵读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学习的重点在于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词的节奏,体会诗词浓郁的感情。

难点:诗歌的意象。

确立难点的依据:初中诗歌教学研讨的要点是诗词的大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没有作为要点进行学习。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之一。

二、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

利用音频图像等多媒体直观的展示湘江秋景图等相关视图资料,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2、讲述法。对于本文的作者和背景,进行讲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提问法。在诗歌的分析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向学生提及有关意象意境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如“看”字所领的意象色彩鲜艳,景色开阔,生机勃勃,让学生体会诗人不同于“悲秋”的主题,体现出对作者乐观态度与积极的心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想象。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从而完成教学的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积极昂扬的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4、关键词语点拨法。将诗中的题眼、上下阕的“领”字提出,结合提问法的使用,对学生进行点拨。

三、说学法

诗歌有节奏和音韵的美感,要培养学生体味诗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使学生切身的体会诗歌最直接表露的美。而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不爱朗读,对诗歌感情的体悟也比较肤浅。出于对诗歌体裁的特点及学情的考虑,确定学生的学法以诵读法为主。

1、采用诵读法 。在课堂上播放示范朗诵、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穿插进行。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完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关于诗歌语言方面的要求,同时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从而唤起他们的真情。另外,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2、图文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思考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鉴于此,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湘江秋景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联想其它有关“秋”的诗句进行比较,比如:将杜甫的《登高》和这一首《沁园春

长沙》。

3、联想比较法。毛泽东是一位有政治家胸怀,军事家气魄,独具魅力的诗人,仅凭一首诗歌是不足以了解他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比较。学生在课堂上联想《沁园春•雪》,有助于体会诗人广阔胸襟和磅礴的气势。比较一些其他写“寒秋”的诗词与课文进行比较(比如与杜甫的寒秋名作《登高》相比较)。

4、背景辅助法。另外,“知其人,知其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对于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在课外查找有关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提高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

四、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一播,烘托教学气氛

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导入吸引了学生,那么整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由于高中生对革命背景等有厌烦心理,贯彻高中语文课标中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和审美体悟的要求。我不用该诗歌的背景导入,以秋景入手。利用多

媒体播放湘江的秋景,展示作者诗中的景色。并抽取一两名同学简单谈一下自己对深秋的印象,然后引领大家一同联想关于秋的诗句。由上述的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千古都有悲秋的主题,然后看毛泽东是以怎样的心态和笔触来描绘湘江边的深秋的图景。

2、课堂讲述,展开教学:

(1)讲一讲,帮助学生理解

作者背景介绍。用讲述的方式介绍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当时中国摆脱漫长的封建帝王统治仅十五年,各种政治势力角逐激烈,农民运动迅速发展,革命斗争形成高潮,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革命运动加以镇压。毛泽东为躲避追捕南下路经长沙,面对滔滔江水,念及革命斗争,国家前途,回忆学生时代豪情壮志,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抒发自己心志。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2)读一读,整体感知课文

让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播放权威的朗读音频资料,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学生再自由朗读课文,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比一比,领会诗歌的语言美

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3、师生互动,学生参与

(4)问一问,把握全诗重点

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5)议一议,活跃课堂气氛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

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6)品一品,展开联想想象

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 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4、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7)统一统,掌握文章重难点

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在结课前安排全班集体诵读,带领学生再次回味诗情,体悟诗境。然后对《沁园春•长沙》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色做简要的回

顾和梳理,并书写板书。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8)练一练,巩固拓展知识

通过对作业的布置,使学生完成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本课的作业可设置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巩固题。(解决字音、词义、特殊语法现象等问题的落实。)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百舸( )争流 浪遏( )飞舟

挥斥方遒( ) 峥嵘( )岁月

⑵“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粪土”的用法及含义。

⑶“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分别好在哪里?

第二部分:兴趣拓展题。(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选择题目。) ⑴谈《沁园春•长沙》的色彩美。

⑵谈《沁园春•长沙》的情操美。

⑶谈《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的选择。

⑷谈《沁园春•长沙》上下阕的内在联系。

⑸古诗词鉴赏指导

一、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

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欣赏《浪淘沙 北戴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五、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立: 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头,人物——作者(基调)

远看——万山,层林

上阕 看: 近看——漫江,百舸

仰看——鹰击长空

俯看——鱼翔浅底

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过渡)

忆: 峥嵘岁月

下阕

记: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

【篇八】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初步领会诗词的内容。

2.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4.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抒情主人公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领会词中重要的词句的内涵。

教学难点

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写作手法的,是怎样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诗歌,人们总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沁园春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就是小标题,词又分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有114字,分为上下两阕。

二、初读感知

(一)教师范读。

(二)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导点拨。反复诵读,助学生渐入佳境。

(三)词作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解读文本

(一)思路理清

1.划分节奏。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生字词并解释。

(二)品析上阕

1.问:上阕是围绕那个字来描写景色的?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阕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看”字来描写的 (“看”——寒秋景致)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的秋景图

秋景图: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浓。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翔:突出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犹如在天空飞翔。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句话来表达画面特点,是哪一句话?

色彩绚烂、生机勃勃 “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景的?沁园春长沙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4.大家都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幅画中实境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想像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描述画面:

远眺:群山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枫林树林经霜变红,好像被染过一样;

近观: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

俯察:鱼儿在江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万物都在这深秋时节,争取生存的自由)沁园春长沙

5.作者是什么感觉?置身于这样一种万类多姿竞自由的蓬勃画境里,作者何来“怅”慨?为何会发出“谁主沉浮?”,这一发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是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胸襟与高远志向。

(此间落实到一些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6.问: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沁园春长沙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7.“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

(以上三句意谓: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呢?)

四、小结上阕

(一)“看”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色彩缤纷

近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动静结合) 对仗工整 (万类霜天竞自由) 仰视:鹰击长空 动词传神

俯视:鱼翔浅底 生机盎然

(二)“看”眼前景物——“怅”世间万物——“问”谁主沉浮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并了解下文

(一)回顾前文

1.上阕的前三句根据大意,大家试着分析是什么句式?

倒装句。(并解释这三句的大意)

2.上阕是通过一个“看”字为领字,来写出景物并发出感慨的,那么下阕又是通过什么领字可以来写呢?大家试着分析一下。

通过“忆”字来写出下文的“峥嵘岁月”

3.背诵上阕,并用分析上阕的方法,试着品读下阕。

(二)品析下阕

交待诗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来到韶山来到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

1.下阕的前两句是什么句式?

过渡句(承上启下)

2.前两句中有一个“忆”字,那我们通过这个“忆”字又看到了什么?作者回忆了什么,从哪一句到哪一句?

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用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战斗激情。

3.那么“同学少年”又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和精神面貌呢?从原文中能找出他们具有怎样的特征吗?

同学少年: 精神面貌: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青春活力

挥斥方遒 批判精神

指点江山 英雄气概

粪土当年万户侯

4.为什么要“忆”这些“同学少年?上阕的提问,下阕又是如何来回答的?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来写最后三句的,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激流涌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巧妙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题。革命领导权应当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

二、内容小结

1.上下两阕有何联系?两阕的写景抒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上阕:由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下阕:忆峥嵘岁月,记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描写一幅充满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而号召那些关心国家命运、斗争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去主沉浮,表现出作者与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伟大气概,以及对革命的信心。

由上阕的“问”“谁主沉浮”引发出下阕的“答”,写景、叙事和抒情的完美结合。

三、再次放声朗读全文,结束课程

四、作业布置

(一)要求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长沙》

(二)对照《沁园春·长沙》,把你自己一次出游的看到的景色,心中所抒发的情感写出来,写一篇三百字的小游记。

(三)课外阅读任先青诗《诗人领袖》,领会他笔下的毛泽东。

五、板书设计

上阕:绘秋景,问苍茫大地 以天下为己任

下阕:忆往事,抒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