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时间:2021-10-26 16:55:52 节日作文

【篇一】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主题,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兼谈《藤野先生》的主题                                                  邹立群      《中学语文》1999年第3期发表了曹家标先生《〈藤野先生〉的中心意思是爱国主义思想吗?》,其文认为:“《藤野先生》一文中,统摄全“《藤野先生》一文的中心思想应该是通过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的赞美和对他的深切怀念,激发作者的斗志,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上面的两“书有自己的命运。”[1]鲁迅先生更是深刻地指出: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2]也就是说,对于作品或文本主题的理解往往不能求得答案的统一。而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对作品或文本主题的分析不是因循各种各样的参考书就是根据自己过去学习中的积淀对学生作出划一的指导,这在客观上显然无视于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把学生对作品或文本主题的理解导向僵化与人云亦云的模式和误区。 作品或文本以感情为经,以物事为纬。“物事”,具有客观性,在认知和理解上不会产生太大的偏差;而“感情”,无论作者,还是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却因人而异,从而导致作品或文本,尤其是优秀的作品或文本,使读者对其主题的理解产生多样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西谚亦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此,我认为,作品或文本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事实上,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这并不是说,任何读者都能对其主题进行任意的曲解;而是说,读者能够透过作品和文本的语言体系,在理解其中的社会、历史、传统的涵蕴的基础上,对其主题作出有说服力的可能的阐释与理解。这类对作品或文本主题作出的能够为人接受的种种阐释和理解就是作品或文本的“多元主题”。 在“系统”理论看来,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混沌是它的灵魂”[3];同样,作品或文本的主题也是一个系统,也具有“混沌性”,即其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甚至是“不可以知解求”,如果我们一定要将其凿出七窍,给它一个清晰的面目,必然导致《庄子·内一般教师往往把参考书对作品、文本主题的分析奉为圭臬,并以此为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程度的唯一尺度;另有一部分教师,在分析作品或文本主题时,虽然能够坚持启发诱导,却始终是在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或文本的主题分析的彀中。而一旦学生对作品或文本主题的理解与参考书背离时,常常不能正确地加以评价肯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学生在自己思维的成果得不到教师的赞赏之后产生思维上的惰性,满足于教师或参考书对作品、文本分析出的主题的理解,从而极大地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这种现象,北师大教授童庆炳先生这样质问:“文学接收是个性化行为,读者可以这样或那样理解作品,这是读者的权利,你有什么资格规定那种理解就不正确呢?”可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现实正好与此背驰:如教材对《孔乙己》这个短“我主张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不应插嘴。”[6]可以说,作品自流传开始,便有了自己独立的生命,有了在不同读者眼中特有的意蕴、情感和主题。《孔乙己》也是如此,对它的主题的认识,作者和大家可以有他自己的看法,读者也应有不同理解的权利。但是,对《孔乙己》主题争论的几方,都各执一辞,试图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说服他方,殊不知,这正是主题多元性表征。可是,教材、教材的编写者及见仁见智的各方,都表现为一种极端的独断与专横。像《孔乙己》这种情况的例子,在中学语文教材里可谓比比皆是,但管中窥豹,亦可见此谬之一斑。     二、《藤野先生》主题的再省视     求旨,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主题”或“中心思想”的分析和归纳,它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课文分析的必须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认识水平,拔高道德境界。正是由于上述认识,在我们的语文常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求旨上投放了大量的精力,但由于我们在求旨上正如前文所说,往往力求得到的课文主题的统一认识,漠视了学生在阅读思维上的个性差异,忽略了作品或文本所蕴含的丰富意蕴,缺少对作品或文本“多元主题”的开掘,导致了学生在阅读作品或文本时创造性阅读思想的先天不足和后天乏补。其实,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早就注意到了作品或文本所寓含的艺术张力和意蕴主题的丰富性,如钟嵘的“滋味”,严羽的“兴趣”,王士桢的“神韵”,王国维的“境界”等文艺鉴赏观的提出,无一不是以阅读文本主题的丰富性和阅读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为出发点。但是,这些观点在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表现了很大程度的失落与遮蔽。而这种“失落”和“遮蔽”恰恰体现了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创造思维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错误,这就是“求旨”上,教师往往只承认一种正确的理解,并试图蛮横地强迫学生接受这种理解,有的甚至把他的思想向整个社会辐射,希望得到同行和社会的认定。事实上,正如前文笔者阐述,作品和文本的主题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与发展活力,在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主题归纳时,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反传统、反中心、反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一个文本或文学作品的主题的理解,只有打上学生自身体悟经验的烙印,才能真正学有所获,才能真正成为他们自己永久的智力成果。     《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什么,这几年一直争论颇多,大致有四种意见:    一、表现作者的爱国情感。     二、主写作者的爱国情感,次赞藤野先生。     三、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四、主赞藤野先生,次写作者的爱国情感。     其分歧点集中于:《藤野先生》到底是歌颂藤野先生,还是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感。显然,曹家标先生认同的是第三点,张德勤先生肯定的是第四种。     对于两位先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笔者不想作出评判。虽然就我个人而言,更倾向我曹先生的观点,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便因此否认了张先生的看法。只是,这不能成为我认识本文主题和评价学生理解的拘囿。因为作品和文本的主题是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系统。说不定哪天,对我个人来说,我也许又会站在张先生的阵营。     在一1、追求道德的完善:进表陈情无自取之意;2、临表涕零:理想幻灭的现实慨叹;3、防患未然:警示诸臣(见拙作《谈的潜主题》,《中学语文》2000年第1期)。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还经常鼓励、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作出自己独到的理解。如《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将其主题定为“爱国主义”应无不当,但在笔者的教学中,学生还挖掘出了木兰对年迈老父和年幼小弟的孝悌品格、木兰不慕功名的高洁情操以及作品透射出的男女平等的精神折光等主题,对学生挖掘出的这些主题的认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而且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     综上所述,我认为,关于一个文本或一部作品的主题,我们不能过份执着于求得同一的认可,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多元的开放性的系统。这样做,不仅可使我们免于无谓之争,而且,如果我们以此作为我们阅读教学主题分析的指导,还可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毕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承认文本或作品主题的多元性,引导学生发现阐释文本或作品的“多元主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且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对其它学科教学应承载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恩格斯 《致斐迪南·拉萨尔》 引忒伦底乌斯·摩尔 《论贺雷西的用词、音节和韵律》  转引自 纪怀民等编《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 第213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2年9月版    [2]: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    [3]:王颖  《大系统思维论》 第142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年1月版[4]: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 第5册 第138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5]:孙伏园   《孔乙己》  转引自靳邦杰  王世家编   《中学语文课本鲁迅作品详解》(初中册)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年9月版    第185页[6]:转引自 陈冬季 《论对的阐释》  见《明清小说研究》 1995年第四期 第17页   (原载于《中学语文》2000年第五期)地址:湖北省十堰市武当路马家河路3号电话:0719-8780582     电子信箱:zouliq@sina.com                 

【篇二】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导学案) 1 《藤野先生》导学案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审核:初二语文组教学目的: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二、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相关资料:    独学内容:解释下列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并将文中的字词抄写出来解释,绯红:                 宛如:               流言: 畸形:                 匿名:                发髻:杳:                   瞥见:                          美其名曰:                         第一课时1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2 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3 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3  介绍时代背景:     4 快速阅读课文 a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b 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C根据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划分文章的部分,说说各部分的大意。(组长可以适当提示组员)【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5、根据上述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小组群学)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6、小组代表展示所学内容7、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A)、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B)、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C)、“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小组内群学,(注意:组长不能包办,只负责记录和总结补充归纳,明确展示的要点)8、小结: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通过对全文的理解你知道着是为什么吗? 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五、布置作业。1  预习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速读课文 (对学内容)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三  品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品读部分: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段落,(6-23)1、用笔勾画出对藤野先生进行描写的语句,2、概括出在仙台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从而进一步概括藤野先生的性格特征。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 四、研习课文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   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六、研习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七、布置作业。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教学过程:1 请学生朗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体会个别字词的斟酌)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第36段来。第37段第38段 2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一词有什么意思呢?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总结全文,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  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 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藤野先生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预习:独学字词绯红:鲜红。        宛如:好像。         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陌生:不熟悉。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杳: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第一课时2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4 (a)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b)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7  A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B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C“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8 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时二、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三 1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2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写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四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五  1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六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第三课时  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2  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反馈习题:1、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2、不过  对东京所见的失望  3 赏樱花 学跳舞基础知识:一、 1 .绯   荟   逊   匿 jié jī wù xǐn g 2 . (1) 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 也作 “ 深恶痛绝 ”. 疾 , 痛恨 . (2) 光亮得可以当镜子照 . 鉴 , 照 . (3) 尽力 . 竭 , 用尽 . (4)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 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 ( 山海经 ) 》   《朝花夕拾》按照作品的写作先后顺序来看 , 应依次是《阿长与 ( 山海经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 , 因为作品的内容依次是童年、少年求学与青年时期东渡日本求学 . 4 .标致:形容十分丑陋;精通时事:指精通一些无聊的事情;正人君子:指反动文人 . 二、 (一)、 1 .日本 “ 爱国    青年”查“我”的听课笔记一事 . 2 . D 3 .深深的自责精神 , 作者并不因为自己是误看到这一幕而原谅自己 ,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省精神 . 4 . D 5 . “ 匿名信事件 ” “幻灯片事件”   反馈习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意思是                ,表现了“我”           思想感情。3、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              和                     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的                        的思想感情,其中从                 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                             。4、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生怎样的丑恶灵魂?5、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什么?6、文段最后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一、基础知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 fēi(   ) 红         芦 huì(   )          不 xùn(   )         nì(   ) 名信     诘 责 (   )        畸 形 (   )         深 恶痛疾 (   )     发人深 省 (   )2 .解释下列词语 , 加点的字另作解释 . (1) 深恶痛 疾: (2) 油光可 鉴: (3) 竭 力: (4) 凄然: 3 .文学常识填空并回答问题 . 本文与我们在七年级下学期与八年级上学期所学的《 __________ 》《 ________ 》两文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__________ 》一书 . 从这三 精通时事: 正人君子: 二、阅读                (一)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 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 并且要求 A 他们 将检查的结果 , 发表出来 .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 干事却又竭力运动 , 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 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    中国是弱国 ,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 ,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 B 他们 疑惑 .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 , 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 ,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 , 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 , 被日本军捕获 , 要枪毙了 ,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    “万岁 ! ” C 他们 都拍掌欢呼起来 .    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 此后回到中国来 ,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D 他们 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 , 无法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 ,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 .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这事”是指什么 ? 请加以概括 . 2 .文章中加点的四个“他们” , 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 3 .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何种情感 ? 试加以分析 . 4 .“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 A 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 , “我”十分气愤 . B 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 , 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 所以觉得特别“刺耳”C 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 , 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 D 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 , 兴灾乐祸 , 严重地伤害了 . “我”的民族自尊心 , 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   5. 从选文来看 , 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 这两件事 .( 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 6 个字 )  

杜哥

【篇三】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藤野先生》学案答案

《藤野先生》师生共有导学案

执笔:徐春红 备课时间:2015、3、1

学习时间: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难点】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

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

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

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

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了解散文有关知识:

(1)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

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阅读和欣赏散文,既要细

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又要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

式。

(2)散文的分类

根据 表达方式 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可分为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

文。

(3)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

散”。 “形散”是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山川流水、日月星辰、人生百态、历史

风云……无一不可来写散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多变,叙事、写景、状物……各呈异

彩),不受时空限制,“神不散”指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一条线索组织

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散文的选材虽说是无比的自由与广阔,但作者所写

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4)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a.象征的特点是“托义于物”,即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表达某种人或

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以激发人们的感情。运用象征手法,所借之物与所抒

之情,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b.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或两种事物在空间或时间接近

的基础上产生联想,或两种不同事物在性质上或形态上相似所展开的联想。运用

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c.衬托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

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d.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

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e.欲扬先抑

3、走近作者:

①作家和作品: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

笔名,本名 周树人 ,是 浙江绍兴人 。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

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社戏》

本文选自 《朝花夕拾》 ,“朝”读 zhāo ,早晨 的意思。早晨的花到

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是 散文 。

②写作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

侵略。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

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

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

亡。

(2)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

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

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

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

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

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

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

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

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相关资料

藤野严九郎(1874—1945)日本福井县人,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

第六代医生。

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1901年10

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他和敷波重次

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一

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

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

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

责。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1915

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1917

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在福井逝世,享年72岁。

【预习导学】

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生字词。

2、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 ),

( )家。他的小说集有 ( ),( ) 。著名小说有

( ),( )等。散文集有( ),我们学过选自

这个集的课文为( ),( )。

3、给题目添加修饰词,初步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 )的藤野先生

4、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

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大意。

5、本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从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合作探究】

一、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完成:

1、想一想,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2、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3、这些内容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二、研读第三部分课文,讨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

1、在藤野先生诸多美好的品格中,作者认为哪一种是他最为敬佩的感动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

2、对于这样一位使鲁迅敬佩和感激的老师,鲁迅怀念他吗?鲁迅有哪些具体的怀念行动呢?

3、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拓展提升】

讨论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含义

1、在本文中,除了着重描写藤野先生、清国留学生、日本“爱国青年”外,还多处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谁能说说都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哪些经历?

2、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

3、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这表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4、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 这些事用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达标检测】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喝( )采 为( )难 血( )管

倒( )霉 系( )住 深恶( )痛疾

食宿( ) 声调( ) 邮差( )

照相( ) 收藏( ) 烟尘斗乱( )

二、分析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别讲讲它们的意思。

1、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

2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

三、下列各语段应如何理解?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

A 为自己在日本受到优待而感到满意和自豪

B 幽默地表现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感情,也表达了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 讽刺日本人对自己的关照并非出于好的动机。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2、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

A 作者的意思是:中国当时贫弱,教育落后,因此一般中国人智商低,日本学生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B 作者承认弱国国民智商低,但认为60多分的成绩并不高,因此不应受到怀疑

C 句子前半部分是模拟日本青年的思路进行推理,揭露他们的逻辑是荒唐的;后半句是反语。全句表达了作者对匿名信事件强烈的义愤,也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3、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

A 反映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无可奈何。

B 表现了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非常痛恨、鄙视的思想感情。

C 表现作者对自己同胞的愚昧麻木强烈的愤激和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封建统治的深切痛恨。

【板书设计】

【篇四】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藤野先生 导学案(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 教诲 ( ) 系住( ) 芦荟( ) ....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责( ) ....

绯红(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

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 失望 情绪,对 “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 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

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着作者

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

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

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

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

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

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

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那时那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

认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 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 ,理解了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 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2.“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

“中国”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

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

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

的?

.(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

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6.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

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迭——叠)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__,暗线是__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__。本文围绕__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时间先后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某些日本人 例略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9.概括文段大意。

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篇五】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1__藤野先生_导学案_配_答案

1 藤野先生

恩师难忘,难忘师恩。一句温暖的话、一个理解的眼神、一次真诚的鼓励…..犹如黑夜明灯,让人独处而不孤独,失望而不懈追求,处困境而充满希望……,在那漫长的历史黑夜里,在那艰难的无尽的探索中,是谁让鲁迅先生如此难忘,让我们一起回忆---藤野先生。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绯红 (fēi) 宛如(wǎn ) 驿站(yì) 解剖(pōu) ....

畸形(jī) 凄然(qī ) 教诲(huì) 瞥见(piē) ....

杳无消息(yǎo )深恶痛疾(wù)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cuò ) ....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宛如:正像,好像。

绯红:鲜红。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杳无音讯:从此再也没有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

瞥见:一眼看见。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2.背景链接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求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了解文体

散文是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务。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请大家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交流点拨】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二)跳读课文,了解藤野先生

1.找出涉及藤野先生的部分

【交流点拨】从肖像角度来考虑: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依据第11—15、21、22等段。

2. 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交流点拨】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3. 从哪几个方面写藤野先生?

【交流点拨】(1)衣着简朴(2)为作者精心添改讲义(3)当面订正解剖图(4)为作者勇于解剖尸体而高兴(5)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6)与作者惜别

4.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交流点拨】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三、交流体验——谈感受

从对人物的认识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等方面说说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

【交流点拨】1.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学会这种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刻画人物时注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准确描写。

2.读了本文,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诚恳,治学严谨,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全然是一位负责任、明道理的老师。

四、本文围绕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展开叙述,说说你对本文叙事线索的理解。

【交流点拨】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四、板书设计 东京见闻感受

相识相处(离、往、初到、在)仙台 相 识 肖像 声调

相 处 四件事例

相 别 神情 话语

相别后 (回)北京 珍藏讲义 深切怀念 多写文章 悬挂照片

五、拓展延伸

在学习、生活中,在和老师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对我们影响较大的老师,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难忘,请选择一件叙述。

【交流】一天在县城上班的堂哥急急忙忙到学校来将我从教室里叫出来,说赶紧收拾收拾回家,母亲病了。在此前一周回了一趟家,就知道母亲的病加重了。我跑到班主任朱怀先老师的办公室,请了假,转身撒腿往宿舍里跑。当我推着自行车出来时,朱老师匆匆喊住我,向我的绿军装上衣口袋里塞了10元钱,挥挥手说:“赶紧回家吧,别着急,啊。” 送走母亲后,我给父亲讲了这10元钱的事情。父亲一直记在心里,当我接到通知去学校时,父亲将包着十几个鸡蛋的包裹交给我,嘱咐我给朱老师捎去,“谢谢人家一直关心你”。这10元钱,我也一直记在心里。尽管大学毕业后只去看望朱老师两三次,每年只要在国内,在新年到来时总会不忘给朱老师寄一张贺年卡,简单几个字,祝福老师新年快乐,生活快乐。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生活俭朴、为人正直,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的人。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其中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去解开这个谜底。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语文活动:你写我猜

选取一位你的现任老师,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的特征和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写时隐去姓名,让大家来猜。

(二)探寻名人之路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鲁迅的这段留学生活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些事件?

【交流点拨】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1)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反感

(2)途经“日暮里”、“水户”勾起作者的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

(3)受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的侮辱、诽谤,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4)看到电影里枪毙中国人的情景,痛感必须改变“中国是弱国”的现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之路。

(三)品一处妙笔

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交流点拨】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2.这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交流点拨】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等手法,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再现他们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四)交流人生选择

1.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2.他为什么离开东京?

【交流点拨】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的缘由。

3.他为什么学医?

【交流点拨】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4.又为什么弃医从文?

【交流点拨】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对藤野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决心弃医从文是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5.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说说本文在记述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中,作者是如何通过自己思想变化贯穿全文的?

【交流点拨】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三、板书设计

直接原因:1.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

2.中国人思想麻木

根本原因:爱国主义精神

四、拓展延伸

夜深人静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境。

敬爱的藤野先生:

您好!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不经意间,我与恩师已经阔别20年了。

这些年来,我一直挂念您,由于琐事烦扰,没能给您写信,有时想写,但终因状况无聊,说起来无非使您失望,便连信也不敢写了,您不会怪罪我吧?

当年,我本是抱着救国救民的思想东渡日本,想靠医学救国,可后来发现中国国民的不觉醒,振奋民族精神势在燃眉,故而弃医从文,这个情形不好跟您直说,所以撒了谎,相信您一定理解我这片苦心。

先生对我的教诲是我一生的财富,您对我热情诚恳和没有民族偏见,令我终生感激。 您的照片就挂在我的墙上,每当写作疲倦之时,我都会抬眼看看您的照片,您的谆谆教导仿佛又在耳畔响起,给予我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您现在过得还好吗?您的学术成果一定很丰硕了吧?身体还好吧?愿您还如以前一样硬朗。

末了,顺便提一下,我现在已常用“鲁迅”这个笔名了。

再次向您表示敬意!

弟子周树人敬上

1926年10月20日

【篇六】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5.藤野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5、《藤野先生》导学案 第一课时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一、自主探究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fēi( ) 红 芦 huì( ) 不 xùn( ) nì( ) 名信

诘责 ( ) 畸形 ( ) 深恶痛疾 ( ) 发人深省 ( ) ....

2.文学常识填空并回答问题。

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

级 , , 家.他的小说集

有 , .著名小说

有 , 等.散文集有 ,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

的课文有 。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反语 , 如“实在标致极了”“问问精通时事的人”“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

深恶痛疾的文字”几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是反语 , 请你说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词的含义是什么 ?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精通时事: ....

二、合作探究。

4、本文的文体是: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明线,写了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

别离,最后写离开仙台后的怀念。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变换了哪些地点?

答:7、梳理课文思路,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

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三、课堂练习。

朗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8.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9.“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10.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

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课后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第二课时。

5、《藤野先生》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自主探究。

1.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的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②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③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④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⑤那字也在讽刺我了,犹如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⑥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⑦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

字。

2.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B.日本报纸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 ....C.实在标致极了。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二、合作探究。

学生快速诵读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把下面各项补写完整。

(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

(3) 对学生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

2、24—31段写了两件事情,这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请概括出来。

答:

三、课堂练习: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 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

并且要求 A 他们将检查的结果 , 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 要收回那一封匿名

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 ,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 ,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B他们

疑惑 .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 , 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

的 ,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 , 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 但

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 , 被日本军捕获 , 要枪毙了 ,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

“万岁 ! ” C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 此后回到中国来 , 我看见那

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D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 , 无法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 , 我的

意见却变化了。

1 .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这事”是指什么 ? 请加以概括 。

答: 2 .文章中加点的四个“他们” , 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

3 .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何种情感 ? 试加以分析。

答: 4 .“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

A .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 , “我”十分气愤。

B .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 , 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 , 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 .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 , 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D .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 , 兴灾乐祸 , 严重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 , “我”觉得十分“刺耳”。

四、课后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5、《藤野先生》导学案 第三课时

一、自主探究。

1、他的性格„„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2、最后一段“每当夜间疲倦„„深恶痛疾的文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政治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二、合作探究。

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宜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二)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2.(一)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_________。

3.“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副词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和“不”连用,表示看枪毙犯人的人无一 例外地喝采,表现这些人精神麻木,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悲哀。

4.“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5.(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二)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 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 然是文艺了,所以弃医学文。

7.从表达方式看(一)段以_____________为主,(二)段以____________为主。

四、课后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完成《学习辅导》。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 1 .绯 荟 逊 匿 jié jī wù xǐn g

2 .周树人 革命家 思想家 文学家 《呐喊》 《彷徨》 《阿Q正传》 《狂人日记》 《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 、精通时事:指精通一些无聊的事情;

4、回忆性的散文。

5、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6、变换了三个地点:a“我”在东京 b“我”在仙台 c“我”离开仙台后

7、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1-3)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及转到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6)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9、无非:只不过。 表达了鲁迅失望的感情,因为东京的环境也不过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厌恶,这也是作者去仙台的原因。

10、运用比喻、夸张和反语的修辞,把盘起的大辫子比喻成富士山,同时用“标致”一词讽刺中国留学生的封建旧习和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 表达了作者对中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第二课时

一、1、比喻、夸张;比喻;比喻;反语;拟人;拟人;反语 2.A

二、2、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思想品

质。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3、匿名性事件 看电影事件

三、 (一)、 1 .日本“爱国青年”查“我”的听课笔记一事 . 2 . D 3 .深深的自责精神 , 作者并不因为自己是误看到这一幕而原谅自己 ,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省精神。

4 .D

第三课时

1.A.在课中的日本学生 B.闲看枪毙犯人的人 2.“那”是指示代词,指的是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弃医学文。3.副词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和“不”连用,表示看枪毙犯人的人无一 例外地喝采,表现这些人精神麻木,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悲哀。 4.这些中国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觉悟,作者感到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 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5.指的是在仙台医学院讲堂里看电影,电影中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周围还有 许多中国人围观。 6.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 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 然是文艺了,所以弃医学文。 7.叙述 议论

【篇七】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藤野先生》第一课时导学案

一、目标导学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绯红( ) 不逊( ) 匿名信( )油光可鉴( ) ....

畸形( ) 诘责( ) 瞥见( ) 杳无消息( ) ....

深恶痛疾( ) 抑扬顿挫( ) 教诲( ) ...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 ),原名( ),字( ),是我国伟大的( )( )( ),

文章选自他的散文集《 》,我们学过他的散文还有《 》;我们学过他的小说有

《 》《 》等 。

(3)弄清词义,解释词语。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模胡──

掌故──

匿名──

诘责──

杳无消息──

2.二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文章写了几个地点的事情?

(2)文章记叙了藤野先生哪几件主要事情?

疑问摘要:

二、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了解性阅读,整体把握散文的内容。

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

事情?

(三)品读欣赏课文,理解人物: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用“从__________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

的__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这部分与藤野先生无关,为什么还要写呢?

1.从外貌描写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

2.从 事件的叙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

从 事件的叙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

从 事件的叙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

从 事件的叙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人物外貌的白描,以及四件事情的具体叙述,写出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

的经历,既可信,又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fēi红( ) wǎn如( ) yì站( ) 解 pōu( ) 油光可jiàn( )

jī形( ) 不xǜn( ) nì名( ) yǎo无消息( ) 深wù痛疾( )

jié责( ) qī然( ) 教诲huì( ) piē见( ) 抑扬顿cuò( )

2.结合句意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坐在教室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掌

故: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件。)

B.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是在讥讽我了。(毫不介意:一点

都不放在心上。)

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不逊:不

虚心。)

D.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模胡:马虎,不讲究。)

(二)链接中考:

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和谐、和睦、和顺、和煦„„“和”能构成一系列美好的词语。

B.2009年6月6日的《新闻晚报》上,有一篇介绍“国嘴”罗京的文章。

C.现代汉语的通用语——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

D.“过来。”他对我说:“这边看得清楚些。”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看到世乒赛上中国女队的失利,他黯然神伤....,离开了座位。

B.熊猫美仪、美凤憨态可掬....,正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嬉戏。

C.青少年要有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只要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就要强词夺理....。

D.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

3.《三国演义》中与诸葛亮《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相关的情节是(

A. 七擒孟获 B. 赤壁之战 C.火烧连营 D.水淹七军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课外搜集有关藤野先生的资料,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藤野先生》第二课时导学案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一、目标导学

1.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

2。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自主预学

1.复习上一节课讲解的内容。

(1)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抄写一倍,准备下节课的检查。

(2)文学常识填空: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 》,作者( ),我们学过他的散文还有《 》。

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 )( )( )( )

四件事,赞扬了藤野先生的( )高贵品质。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一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

1.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2.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3.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他“伟大”在何处?

4.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

的丑态?

5.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深读课文,理解主题

1.作者为什么要到日本仙台留学,学习医学?

2.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3.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的?

(四)探究拓展

1.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2.藤野先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3.夜深人静之时,面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

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

迹。

(四)全文总结

1.文章回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他的( )( )

( ),抒发了怀念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 )的思想变化,表现了不忘恩师教导,

认真做人的决心。

2.本文依据( )的推移,与藤野先生的( )、( )、( )为顺序记叙的,脉络非常

清晰,但还有一条内在线索,那就是贯穿始终的( )。

四、拓展阅读:

华老师,你在哪里

小学二年级时,我们班换了一位老师叫华霞菱,女,刚从北平师范学校(简称北师)毕业,

20岁左右,个子比较高,脸挺大,还长了些麻子,校长介绍说,她是“北师”的高材生,将担任

我们的级任(犹今之班主任)老师。

华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尤其对一些“坏学生”特别严厉,我们都认为这个老师很厉害,怕

她。但她教课、改作业实在是认真极了,所以,包括被处罚得哭了个死去活来的同学,也一致认

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谁说小孩子不会判断呢?

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做造句,第一题是“因为”。我造了一个大长句,其中有些字不会写,

是用注音符号拼写的。那句子是:

放学以后,看到妹妹正在浇花呢,我很高兴,因为她从小就不懒惰。

华老师在全班念了我这个句子,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激赏”。

【篇八】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藤野先生》导学案及答案

课题:《藤野先生》第一课时

教师: 主备教师: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识记重点字词,体会其含义。

自主学习:

1、 有关作者:

鲁迅,原名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 》、《 》等。

2、 有关作品:

本文选自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 集,包括的篇目有十篇,分别是: 其中涉及到的重点人物有:保姆 、恩师 、朋友 和父亲。

3、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字音、字形、词义

绯红( ) 宛如( ) 驿站( ) 解剖( )油光可鉴( ) 标致( )挟着( )畸形( ) 不逊( )

匿名( )杳无消息( )发髻( )诘责( ) 凄然( )教诲( )

瞥见(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

成群结duì( )、烂màn( )、

落dì( )、dìng( )正、托cí( )

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38段,本文大致可分为几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2、以什么为线索这样划分段落?

达标测评:

课题:《藤野先生》第二课时

教师: 主备教师: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重点分析文章第二部分,学习作者通过选取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自主学习: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请用小标题将第二部分情节进行概括。

合作探究:

1、通过这些事例可以看出“我”和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从作文选材的角度看,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事件来写?

达标测评:

我们在写作时选材应围绕什么原则呢?

课题:《藤野先生》第三课时

教师: 主备教师: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概括文章主题。

2、理解文章线索。

3、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4、体会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自主学习:

1、 本文的主题:

2、如何理解文章线索?(明、暗)

合作探究:

写法分析:对比、铺垫、侧面描写、文章结构特点。

语言赏析:比喻、夸张、反语修辞;用词。

达标测评:

1、哪些词的使用能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作者的感情。

2、写我的一位老师,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藤野先生》部分答案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包括的篇目有十篇,分别是: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范爱农》《藤野先生》 《琐记》

其中涉及到的重点人物有:保姆(阿长)、恩师(寿镜吾、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和父亲。

字音、字形、词义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标致zhì挟着xié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发髻jì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î 深恶痛疾wù

成群结duì(队)、烂màn漫(烂熳)、

落dì(第)、dìng(订)正、托cí(辞)

合作探究

全文共有38段,本文大致可分为几部分?以什么为线索这样划分段落?

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以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相识——相处——离别(明线)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请用小标题将第二部分(主体)的情节进行概括。

受到优待——生活朴素,严谨治学——细致检查讲义——修改讲义,纠正错误——关心解剖实习,勉励我——关心中国女人裹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依依惜别

合作探究:

1、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提示,关注人物的(言、行、情、神、貌)

藤野先生:为人正直,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实事求是。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

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问题:我不安和感激的原因是什么?)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鲁迅:具有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对我有什么影响?

“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具体表现在①珍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

2、从作文选材的角度看,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事件来写?学生回答,答案开放。

参考: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没有民族偏见的工作精神。

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