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育文言文阅读

时间:2021-10-26 16:27:10 节日作文

【篇一】吴育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一)

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密语曰:“非秀才之文。”对曰:“某苦心忧课,非假手也。”公曰:“此某所为文。兼能暗诵否?”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惶惶欲去。公曰:“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之。”

比去,问其所之。曰:“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公曰:“大梁尚书乃亲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此说,想又妄耳。”其人战灼,若无所容。公曰:“不必如此。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

【注释】①投贽(zhì):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②某:自称,相当于“我”。③课:功课,学业。④兼:这里可译作“也”。⑤战灼:哆嗦,打战。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密语曰 语:告诉 B.非假手也 假:虚假

C.惶惶欲去 去:离开 D.亦不示人 示:给„„看

2、中加点的“其”与例句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问其所之

A.其如土石何 B.曾益其所不能 C.其一贫,其一富 D.不若人有其宝

3、下面对本文书生形象特点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虚荣浅薄 B.不学无术 C.不知悔改 D.虚心求学

4、请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

⑤②③④①

(二)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 1 ③④②①

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⑤渭:渭水;河,黄河。⑥破家:破产。⑦藩邸:藩王的官邸。⑧修注:官职,后面“记注”“制诰”都是官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冠,博通经史 比:等到 B.属文日数千言 属:隶属

C.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胜:占上风 D.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故事:旧例

2、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苏轼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

①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 ③复对制策,入三等 ④及试二论,复入三等 ⑤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⑥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②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⑧⑦⑤⑥

2

【篇二】吴育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

【注意事项】

1.

2.

3.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舸(gě) 惬意(xiá) 犄角(jī) 废寝忘食(qīng) ....

B.矫饰(jiǎo) 烙印(lào) 冰雹(báo) 毛骨悚然(sǒng) ....

C.拮据(jù) 纤巧(xiān) 粗犷(guǎng) 聊以慰藉(jiâ) ....

D.猝然(zú) 岑寂(chãn) 坍圮(tān) 引吭高歌(kàng) ....

B(A惬.xiá---qiâ 寝.qīng--qǐn C. 据.jù ----jū D.猝.zú---cù 岑.chãh---cãn

吭.kàng---háng)

2.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年一度的NBA东西部联盟全明星赛又将举行,届时球迷们所熟悉的姚明、科比、詹

姆斯等大牌球星将悉数粉墨登场。 ....

B.湖北省房县窑淮乡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竟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

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的报道,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

C.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飞短流长,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 ....

D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以至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

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D(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三聚氰胺作为一种白色单斜棱晶,具有毒性轻微,掺杂后不易发现的特点,这成了造假

者心存侥幸的原因。

B.2008年,深陷经融危机的各国是否能在2009年走出困境关键取决于未来全球经济能有

起色。

C.2008年“神七”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表明我国目前运载火箭已经具备完成绕月工程

所需要的飞行器发射任务。

D.日前,网易、新浪等14家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号召营造

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家长的强烈

要求和保障未成年人的迫切需要。

A(B.两面对一面 C.缺宾语。在“任务”后加“的能力” D.杂糅)

4.将下面打乱了语序的六个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吴育文言文阅读

①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②人人生而平等

③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中间建立政府

④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

⑤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所授予的

⑥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A.①⑥④③⑤②

C.⑥③②④①⑤ B.⑥④③⑤②① D.⑥②④①③⑤

D(逻辑顺序 由概括到具体)

5.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吧、语义连贯的句子。(4分)

我只有去心灵的远方寻找一片净土。心灵的宁静,是一种超自然的境界!高朋满座,

不会昏眩; , 。成功,会欣喜若狂; , 。 ;面对生活的风霜雪雨,我洒脱。平静地,寻找阳

光,寻找希望。

曲终人散,不会孤单 失败,不会心灰意冷 迎接生活的鲜花美酒,我坦然

6.请使用“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个词语,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表达人生

感悟的文字。要求修辞合理,语言连贯,结尾句带有总结性,不少于45字。(4分)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充满活力;青年是人生的夏天,辛勤耕耘;中年是人生的秋天,事

业有成;老年是人生的冬天,安静祥和。人生一世,当格外珍惜。

二、文言文诗歌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父待问。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

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自秦悼王葬汝后,子孙从葬,皆出宦官典护。岁时上冢者,

往来呼索扰州县。育在襄城,请凡官所须,具成数,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由

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索牛驾车,育拒不应。异时宗子所过,.

纵鹰犬暴民田,入襄城境,辄相戒约,毋敢纵者。

举贤良方正,通判苏州。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

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

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

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

中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

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

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帝语大臣曰:“吴

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

当慎也” 。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

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

也。”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

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其在二府,待问以列卿奉朝请,育不自安,请罢去,不听。.

及出帅永兴,时待问尚亡恙,肩舆迎侍,时人荣之。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宦官过者衔之 衔 记恨 .

B.小人乘时以倾大臣 倾 倾慕 .

C.因构狱以危法中之 狱 冤案 .

D.第嫉恶太过耳 第 只是 .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 渺沧海之一粟 ..

B.帝欲徙二人于淮南 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C.待问以列卿奉朝请 洎牧以谗诛 ..

D.不若察而行之事 觉而起,起而归 ..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育年轻时聪颖博学,屡试屡中。在主持襄城事务为了保护百姓的利益,敢于

同强索民财的宦官进行斗争。

B.吴育说话办事,坚持原则,不趋炎附势,即使宰相的儿子犯了罪,他认为也应

该依法处治。

C.吴育把通过辩论分辨是非曲直当作他作为人臣的职责。皇帝认为他刚正不阿,

是可用之才,只是嫉恶太甚,于是对他作了严厉的批评。

D.吴育精明果断,凡所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违犯。在开封府时,与范仲

淹有矛盾,但是仍能采纳范仲淹的正确建议。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译文 (3分)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文 (3分)

(3)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

译文 (3分)

7.B(排挤)8.C(以……身份)

9.C“对他作了严厉的批评”,文中没有此信息。

10.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自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现在士大夫们的认识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吗!

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

附文言参考译文:

吴育,字春卿,是建安人。父亲叫吴待问。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博学多才,考中进士,参加礼部考试也第一,考中甲科。连续主持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的工作。自从秦悼王埋葬在汝地以后,其子孙跟着葬了一些,而且都是由宦官负责。每年上坟的人,来来往往索要财物,严重干扰州、县的工作和生活。吴育在襄城主持工作时,请求凡是官府需要的东西,开列出具体数目,不让使者胡乱索要。羊猪全部出自高级别的官员,因此百姓节省了供应费用差不多一半。来这里的宦官记恨他,有时半夜敲打县城大门,索要牛驾车,吴育拒绝不答应。以前皇族子弟所到之处,随意让打猎的鹰和狗践踏农田,但是进入吴育管辖的襄城境内,就互相提醒警告,不敢胡作非为。

吴育被举荐为贤良方正,做了苏州通判。庆历五年,授予右谏议大夫和枢密副使官职。过了几个月,改任参知政事。山东出现了强盗,皇帝派遣大臣(多由宦官担任)巡视,钦差大臣回奏皇上:“强盗不值得忧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受到山东人尊重爱戴,这倒是值得忧虑的事情。” 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但是小人乘机来排挤大臣,其危害则很难抵挡。” 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

吴育在政府部门,遇到什么不平的事情敢说,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左右大臣都有难色。吴育论辩不止,于是向皇帝请求说:“我争辩这些事情,这是我的职责;只是能力有限,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于是又叫他做枢密副使。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不阿,是可用之才,只是嫉恶太甚罢了。”有一天,在宫中陪侍皇帝读书,皇帝顺便谈到“臣子的诋毁、赞誉,多出于爱憎的情感,这正是你应当注意的地方” , 吴育说:“知道了就说出来,不如看清楚后就照办。圣明的皇帝的一举一动,像太阳月亮的光明。进用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长处,摒弃一人,使人们都知道他的坏处,那么阴邪之人就不能构成危害,公正之人就可以自立于世,这就是历代帝王执政的重要的方法。”

吴育性情精明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吴育辨论事理明白,使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

起初治理开封府,范仲淹也在这里任职,因为有事情与仲淹闹了矛盾。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范仲淹有所奏请,多被办事职员所阻拦,吴育选取可行者坚决办理。他在二府任职时,他父亲以列卿身份上朝,吴育觉得不自在,请求撤消,没有答应他的要求。等到他出任永兴军职,他父亲身体还康健,用轿子迎接侍候,当时人们把它看成是值得荣耀的事情。晚年在西台任职,与宋庠用诗歌相唱和。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山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李涉元和年间曾官太子通舍人,因事贬谪出京;大和中,复召为太学博士,不久又因

事罢官,流放桂粤。

(1) 商山原本远近高低,错落有致,而为什么在诗人眼中却是“乱山”? “乱山”一词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

(2) 诗三、四两句被称为“神来之笔”,它别出心裁地写出了“愁”。请你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4分)

1. 诗人因罢官流放南方,远别京城、仕途和家乡,心绪烦乱不安,所以商山在他眼中就成

了“乱山”。“乱山”一词烘托并抒发了诗人去国离乡的离愁别恨。

2. 诗人不直说自己“愁”之深、之长,而是借水来表达。“关门不锁”说明武关锁不住溪

水送来的愁声,“一夜潺湲”说明诗人一夜未眠。诗人通过对水声描写,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别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 (或诗人不直说自己的“愁”,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溪水以人的情感,说明连溪水

也为诗人不幸遭遇鸣不平,巧妙地写出诗人愁之深长。这样就把抽象的愁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荀子《劝学》)

(3)寄蜉蝣于天地, 。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朱自清《荷塘月色》)

(5)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6)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7)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3 ) 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4)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 ) 秦人不暇自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 ) 气吞万里如虎

(7 ) 一尊还酹江月

三、现代文阅读(34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

日落家园

刘永清

【篇三】吴育文言文阅读

南通市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补充答案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

A.文彩 侯门似海 荫凉(yìn) 厚古薄今(bó) ..

B.诤言 目光如炬 毗邻(pí) 锲而不舍(qiè) ..

C.赡养 暝思苦想 溯源(shuò) 度德量力(duó) ..

D.戏谑 气冲宵汉 玄理(xuán) 人影幢幢(zhuàng) ..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 ...

刚刚过去的2013年,央视主办的汉字听写比赛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___▲__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___▲__不需要声嘶力竭地歌唱,只要安安静静地书写。在这个节目开播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汉字听写热潮,甚至催生了一大批“听写族”。小学课堂上常见的汉字听写为何能登上荧屏并引起强烈的反响___▲__也许是因为它展示了汉字的书写魅力,关注了民族文化___▲__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吧,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

鲁迅先生的话,形象地告诉我们,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它有关形象时,会出现某些倾向。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这些倾向,不超过50个字。

4.以“分享青春、共筑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14年8月16日在南京开幕。5月8日是南京青奥会倒计时100天的日子,面对这个特殊的日子,你有什么想法呢?请你为2014年南京青奥倒计时百日写一则 “青奥寄语”。要求:主题鲜明,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40个字左右。(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育,字春卿。公为政简严。初,秦悼王葬汝州界中,其后子孙当从葬者与其岁时上冢者不绝,故宗室、宦官常往来为州县患。公在襄城,每裁折之。由是宗室、宦官凡过其县者,不敢以鹰犬犯民田。其治开封,尤先豪猾,曰:“吾何有以及斯人?去其为害者而已。”.

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由是京师肃清。

方元昊叛河西,契丹亦乘间隳盟,朝廷多故。公数言事,献计画。自元昊初遣使上书,有不顺语,朝廷亟命将出师,而群臣争言竖子即可诛灭。独公以谓元昊虽名藩臣,而实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责,外置之。且其已僭名号,夸其人,势必不能自削,以取羞种落,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肯妄动。然时方锐意于必讨,故皆以公言为不然。其后师久无功,而元昊亦归过自新,天子为除其罪,卒以为夏国主。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

庆历五年三月,拜参知政事。与贾丞相争事上前,上之左右与殿中人皆恐色变,公论辩不已,既而曰:“臣所争者,职也;顾力不能胜矣,愿罢臣职,不敢争。”上顾公直,乃复以.

为枢密副使。居岁余,大旱,贾丞相罢去。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因并罢公,以给事中知许州,又知蔡州。州故多盗,公按令,为民立伍保而简其法,民便安之,盗贼为息。

自公罢去,上数为大臣言吴某刚正可用,每召之,辄以疾不至,于是召还,始侍讲禁中。庞丞相经略河东,与夏人争麟州界,亟筑栅于白草。公以谓约不先定而亟城,必生事。遽以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皆不报。已而夏人果犯边,杀骁将郭恩,而庞丞相与其将.

校十数人皆以此得罪,麟、府遂警。公前在河南,逾月而去,河南人思之,闻其复来,皆欢呼逆于路,惟恐后。其卒也,皆聚哭。 .

公享年五十有五,以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卒于位,诏辍朝一日。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5.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去其为害者而已 (2)上顾公直 ..

(3)皆不报 (4)皆欢呼逆于路 ..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3分)

(2)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3分)

(3)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4分)

7.请用“/”标出文中画浪线句的两处停顿,。(2分)

遽 以 利 害 牒 河 东 移 书 庞 公 且 奏 疏 论 之

8.请简要概括吴育认为元昊不可诛灭的三点理由。(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1)“却望千门草色闲”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2)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孟子《鱼我所欲也》

)

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5) (屈原《离骚》)

(6)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诸葛亮《出师表》)

(7)举酒属客, (苏轼《赤壁赋》)

(范仲淹《渔家傲》)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拜谒三苏园

王剑冰

①天要黑了,我才赶来,我顺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我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茶道。我已经远远地看到了莲花山,那里起了雾气。近了,才知道雾气不是来自山上,而是来自我要

去的三苏园。

②当年苏轼五走古茶道,就喜欢上这里的风物人情。这里的人爱喝茶,是从苏轼时开始,还是以前就有的习惯?还是苏轼来了,更加地有了热情?一直到现在,大街小巷,有着近300个茶馆,茶的滋润使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③三苏园好大好空旷。已经没有了什么人,容我独自站立,我的心头正起波澜。仰头看天,一轮圆月早挂在那里,云走枝头,视线迷乱。站在三苏卧眠地,就像站在一个圣殿,一个离奇的境界,没有阴森感,倒是荡漾着一种激扬豪放的气息。

④三座坟前各有一石头供台,香炉香壶,仅此而已。没有什么陪葬物,陪葬他们的,只有诗词文章。再就是不断有人来焚香,香烟袅袅,似一些话语,絮絮叨叨。有人会抓一把土去,觉得那土里有文气,使得坟永远不大。来的人都说,这样好,这样更显得近乎,生前不图地位显赫,死后更不图什么。

⑤这里是苏轼吗?我对你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曾经到过你的黄州,那是你生命中最难堪的一段,空庖寒菜,破灶湿苇,但你却写出了《赤壁怀古》,留下了《寒食帖》。我还去过惠州,你在那里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和豁达。“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你虽捡尽寒枝,一蓑烟雨,却是“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随便打开诗词文集,打开书画食谱茶经,你都赫然其中。身后多少追随者,黄庭坚等四学士只是其一。今世有男人慨叹你人生突围,昂昂灵魂不屈命运;有女人直言要嫁就嫁苏东坡,将你视为多个层面可倚靠的绝好。历史就是这样,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

⑥园子里的树也怪,棵棵西南斜,都是眉县方向。山风来袭,飒飒如雨。柏叶落了一层,下面有小芽拱出,承接一隙夕辉。继而发现,圪结草、星星棵、刺刺芽、曲曲菜,长得到处都是,喇叭花在墙头上爬,蒲公英在夕辉里飘。还有梅园,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这都是“三苏”的喜欢。

⑦三苏园为郏县增添其文化风韵,凡来的人,无不对这个地方产生兴趣。兴文重教,文庙修得全国扬名,文庙边上的街道,透显着大气与沧桑。不远有村,名苏坟村。这里不是“三苏”的老家,但他们喜欢“三苏”,崇敬“三苏”,把“三苏”当作自己的乡人,没事就到坟上看看,添添土,拉拉话。此地有好水,还有好泉,正合苏轼烹茶“精品厌凡泉”的要求,难怪人们爱饮茶。

⑧“三苏”来后900年里,一批批的人在这片广阔天地汲取养分,很多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这一切似乎都让人觉得,有一条脉系在暗暗涌动。

⑨夜真的降临了,园子里更显得空廓静寂。出来时,又看到了苍莽的田野,延绵似雄浑的江水,浩瀚千里。天空广漠,明月越来越亮,晚风流暖,飞鸟低徊,群峰如屏。“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三苏”该是在这里安享歇息的。园林上空氤氲的雾气,比我

来时更浓了,让人觉得那是一种不朽的灵气。或还是那条古道,经过郏县穿越洛阳西去万里。起伏的鸟儿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那叫声好亲切,多少年里都是这么亲切啊:

⑩吃杯茶,吃杯茶吧——

(《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4日,有删改)

11.理解文章第⑤段中“毁弃一个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人”一句的含意。(4分)

12.请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线语句的表现特色及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概况苏轼对后世的影响。(6分)

14.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鲁 迅

①前两三年的书报上,关于文艺的大抵只有几篇创作(姑且这样说)和翻译,于是读者颇有批评家出现的要求,现在批评家已经出现了,而且日见其多了。

②以文艺如此幼稚的时候,而批评家还要发掘美点,想扇起文艺的火焰来,那好意实在很可感。即不然,或则叹息现代作品的浅薄,那是望著作家更其深,或则叹息现代作品之没有血泪,那是怕著作界复归于轻佻。虽然似乎微辞过多,其实却是对于文艺的热烈的好意,那也实在是很可感谢的。

③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

试将粗浅的事来比罢,譬如厨子做菜,有人品评他坏,他固不应该将厨刀铁釜交给批评者,说道你试来做一碗好的看。但他却可以有几条希望,就是望吃菜的没有“嗜痂之癖”①,没有喝醉了酒,没有害着热病,舌苔厚到二三分。

④我对于文艺批评家的希望却还要小。我不敢望他们于解剖裁判别人的作品之前,先将自己的精神来解剖裁判一回,看本身有无浅薄卑劣荒谬之处,因为这事情是颇不容易的。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知道尸体解剖和戮尸的区别,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②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猫和老虎的区别,老虎和番菜馆的区别„„更进一步,则批评以英美的老先生学说为主,自然是悉听尊便的,但尤希望知道世界上不止英美两国;看不起托尔斯泰,自然也自由的,但尤希望先调查一点他的行实,真看过几本他所做的书。

⑤还有几位批评家,当批评译本的时候,往往诋为不足齿数的劳力,而怪他何不去创作。

【篇四】吴育文言文阅读

江苏省苏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52阶采点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州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52阶采点

高三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40分钟。第Ⅰ卷将正确的选项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直接做在答案专页上。

第Ⅰ卷 (选择题,共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在后代引起了 的争论。对唐宋诗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 ,其实两个朝代的诗歌 ,不应该用一种固化的标准评价不同风格的诗歌。

A.旷日持久 大相径庭 各有千秋

B.经年累月 南辕北辙 各有千秋

C.旷日持久 南辕北辙 半斤八两

D.经年累月 大相径庭 半斤八两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有些口罩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空气中的粉尘进入呼吸系统,但它本身带有的挥发性气体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B.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C.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D.为了使“居者有其屋”,各地政府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和棚户区及农村危房改造步伐,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3.在下列一首七律的括号处有一句最贴切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 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 D.三千组练挥银刀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独坐在书斋中,忘记了尘世间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 , , , 。 ①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

②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也听而不闻了

③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

④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育,字春卿。公为政简严。初,秦悼王葬汝州界中,其后子孙当从葬者与其岁时上冢者不绝,故宗室、宦官常往来为州县患。公在襄城,每裁折之。由是宗室、宦官凡过其县者,不敢以鹰犬犯民田。其治开封,尤先豪猾,曰:“吾何有以及斯人?去其为害者而已。”.

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由是京师肃清。

方元昊叛河西,契丹亦乘间隳盟,朝廷多故。公数言事,献计画。自元昊初遣使上书,有不顺语,朝廷亟命将出师,而群臣争言竖子即可诛灭。独公以谓元昊虽名藩臣,而实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责,外置之。且其已僭名号,夸其人,势必不能自削,以取羞种落,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肯妄动。然时方锐意于必讨,故皆以公言为不然。其后师久无功,而元昊亦归过自新,天子为除其罪,卒以为夏国主。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

庆历五年三月,拜参知政事。与贾丞相争事上前,上之左右与殿中人皆恐色变,公论辩不已,既而曰:“臣所争者,职也;顾力不能胜矣,愿罢臣职,不敢争。”上顾公直,乃复.

以为枢密副使。居岁余,大旱,贾丞相罢去。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因并罢公,以给事中知许州,又知蔡州。州故多盗,公按令,为民立伍保而简其法,民便安之,盗贼为息。

自公罢去,上数为大臣言吴某刚正可用,每召之,辄以疾不至,于是召还,始侍讲禁中。庞丞相经略河东,与夏人争麟州界,亟筑栅于白草。公以谓约不先定而亟城,必生事。遽以

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皆不报。已而夏人果犯边,杀骁将郭恩,而庞丞相与.

其将校十数人皆以此得罪,麟、府遂警。公前在河南,逾月而去,河南人思之,闻其复来,皆欢呼逆于路,惟恐后。其卒也,皆聚哭。 .

公享年五十有五,以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卒于位,诏辍朝一日。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去其为害者而已 去:铲除 .

B.上顾公直 顾:考虑 .

C.皆不报 报:报告 .

D.皆欢呼逆于路 逆:迎接 .

6.下列句子中,都能直接表现吴育为人刚正、为政简严的一组是(3分)

①公在襄城,每裁折之 ②其治开封,尤先豪猾

③公数言事,献计画 ④与贾丞相争事上前

⑤上顾公直,乃复以为枢密副使 ⑥公按令,为民立伍保而简其法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42分)

7.请简要概括吴育认为元昊不可诛灭的三点理由。(每条不超过10字)(3分)

答: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3分)

答:

(2)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4分)

答:

(3)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3分)

答: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悲陈陶 杜甫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注:①陈陶:地名,在长安西北。公元756年唐军跟安史叛军在此交战,几乎全军覆没。②都市:指唐都城长安。

(1)本诗以一“悲”字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4分)

答:

(2)“野旷天清无战声”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

(3)杜诗有“诗史”之称,此诗是如何体现“以史入诗”?(3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2)皇览揆余初度兮, 。(屈原《离骚》)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5)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6)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8)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天子坟

陈启文

②①

①一路逆水而行,有时间倒流的感觉,倒流五千年。从攸县、茶陵,一直到炎陵,让数千年的岁月哗哗地呈现。我正走向洣水的源头。我早已知道,在那里最终呈现出来的将是一座山一样的坟——天子坟。这坟里长眠着太阳之神——炎帝神农氏。

②当年,他率领着一个北方部落,穿越中原腹地,跨长江,过洞庭,走进了一片神赐的土地。他用双手抠出荒草下的泥土,原本就是最懂得土地的他,使劲地揉搓着手中的闪烁着奇异光泽的黝黑泥土,喊出了自己的第一个心愿:上苍啊,给我种子!呼唤中一只火红色的神鸟缓慢地飞过天空,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稻穗,穗上的谷粒一粒粒坠落在地上,炎帝便把它们拾起来,种在田间。上苍啊,给我灌溉!呼唤中自然涌现了九眼泉井,井中的水脉彼此相连,他从一眼井中汲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一起波动。上苍啊,赐我阳光!呼唤中,太阳立刻便发出光和热来,让五谷孕育生长,让天地间渐渐弥漫着成熟的味道„„

③作为南方的天帝,炎帝神农氏不是一个王宫里养尊处优的威严王者,而是一位牛头人身的农耕之神,当他耕耘时,他就变成了一条牛,从嘴里喷吐出大口大口的热气,从每一个毛孔里奔涌出淋漓的汗水,他以耕耘统驭百姓,又以耕耘拓荒于旷野。你看见他深深埋向土地的头颅、绷紧了的脊梁,一个民族人文始祖的形象赫然在你眼前了。

④人类似乎还要让他来承载更多的东西。他用一条牛鞭来鞭打山中的各种草药,那些草药的药性便一下显露了出来。他是神,他的身体是透明的,如果他不幸尝到了有毒的草药,一看就知道中毒在哪一部分,并能及时找到解药;另一方面,他又是人,他备尝人间艰辛,遍尝百草,曾经一天就中毒七十次,最后,他尝到一种可怕的断肠草,肠子断了,无药可救,他和一个普通人一样,死于中毒。他的死,也是人类赋予一个人文始祖的死亡方式,为了疗救民间疾苦,这个人死了,他为天下而断肠。这是一个寓言,一个伟大的象征,一个民族至此以神话的方式完成了对一个杰出农人的塑造,同时也完成了他们对自己心中领袖的一次完美塑造。

⑤这些都不是文字写下的历史,但比文字更深地刻在一个民族的记忆里。

⑥我逆着湘江的一条支流走到了这里,这块最终埋葬炎帝神农氏的土地,也是他当年年复一年地耕种过的土地。眼前,一座不朽的坟,很大,与山林浑然合为一体。有一种力量,蛰伏于大地深处,像山一样沉重。

⑦听起来十分神奇,追究起来,却是那么质朴,厚重的质朴,数千年来,一代一代的农人,都在为他们自己的神、为这座大墓培土,它,于是,越长越高。而他们也通过对炎帝神农氏的怀念,演绎出了许多只属于农人的节日和风俗。很幸运,我赶上了这里的一次祭祀,一个不被日历记载的节日。很多的农人,从各个山寨里赶来,而他们用来祭祀炎帝神农氏的,

【篇五】吴育文言文阅读

山东省青岛市2017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青岛市2017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苗族第一寨 —— 西江千户苗寨,座落在贵州省雷公山北麓,包括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

政村 ,11个自然寨,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站在观景台鸟瞰,由衷佩服苗寨祖先在此选址建寨的智 ②

慧。这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上千座吊脚楼从山上一直(延宕/延展)到山脚,鳞次栉比,气势磅礴。白水河迢递蜿蜒,如绿色的缎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给苗寨凭添几多(风致/景致)。五座风雨桥连通两岸,把白水河装点得更加秀丽。

在这里,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苗族风俗天然融汇,相得益彰。特别令人心驰神往的是,这里有作为苗族传统文化重要(传承/承载)者的建筑、银饰、歌舞、饮食 …… “这是一个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③

”文化名人余秋雨说,“我对西江苗寨的赞美,大致可以相信”。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麓(lù) 座落 B.礴(bó) 山清水秀

C.迢(tiáo) 凭添 D.旖(qǐ) 心驰神往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延展 风致 承载 B.延宕 景致 承载

C.延宕 风致 传承 D.延展 景致 传承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高压之下,“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仍有少数党员干部置中央的令行禁止于不顾,我行我素,恣意妄为,不知止,不收手。

B.北京对“大城市病”进行全面体检,开出深度调理药方,从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出行结构等入手,对污染排放釜底抽薪。

C.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3年多来,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亦步亦趋,目前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吴育文言文阅读

D.如今,中医药发展似乎走入窘境。明日,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中医药是登堂入室还是黯然离去,值得中医药同仁认真思考。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必须讲规则。只有让各类市场主体充分竞争、公平竞争,才能使我们的市场经济真正“活”起来。

B.王源参加的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青年论坛,是联合国规模、规格最高的青年参与的活动,每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

C.在境外过年已逐渐成为新潮流,根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已达615万。

D.2016年我省东部城市人口增幅显著,青岛市位列增幅第二位,其中二孩及以上同比增幅143%,接近一孩增幅的三倍还多。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七弦妙制有洞天有宋一代,琴学大兴,甚至引起封建帝王的浓厚兴趣。宋徽宗本人乃操缦名手,对传世名琴更是汲汲以求。当时朝野上下,无不以能琴为荣,一部迎合最高统治者审美趣味的《洞天清录》也便应时而生。

《洞天清录》的作者赵希鹄,生平事履未详。据明代张萱跋万历刊本《洞天清录》,言其为“宋宗室子”,自幼受高尚生活元素之熏染,便将其多年来对各类古董珍玩的鉴赏心得与审美经验著成此书,“以贻清修好古尘外之客,名曰《洞天清录》”,列于其首的便是“古琴辨”35条。与中国传统琴学论著偏重于琴曲解题、琴人传略、演奏技法、审美意趣不同,《洞天清录》“古琴辨”部分主要是对古琴材质、斫制方法、形制样式进行品鉴的经验总结,“其援引考证,类皆确凿,固赏鉴家之指南也”(《四库全书总目》)。

唐宋时期,古琴制作工艺取得长足进展。从朱长文所言“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琴史·尽美》)不难看出,古琴选材与斫制(良质、善斫)已然超越演奏技法(妙指)和审美意趣(正心),被提到首要地位。无怪赵希鹄感喟,“古材最难得,过于精金美玉,得古材者,命良工旋制之,斯可矣”(《洞天清录·取古材造琴》)。古人在斫琴的实践中发现桐木是制作古琴面板的良材。正如赵希鹄所言,“桐木年久,木液去尽,紫色透里,全无白色,更加细密,万金良材”;“宜择紧实而纹理条条如丝线细密、条达而不邪曲者,此十分良材”。而梓木纹理坚实细密,可以让琴音在槽腹内回旋,取得余音绕梁的共鸣效果,适合用作琴的底板,“今人多择面不择底,纵依法制之,琴亦不清,盖面以取声,底以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法当取五七百年旧梓木”(《洞天清录·择琴底》)。对于底面也采用桐木的“纯阳琴”,赵希鹄指出“古无此制,近世为之”,虽然音色古朴浑厚,但共鸣效果不佳,“必不能达远”,非为佳构。古琴取材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梧桐,以山石中生长的为佳。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梧桐还象征着高洁美好的品格,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卷阿》);或是忠贞不渝的爱情,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正是梧桐这种独特的文化品质,才使其成为琴材的终极之选。

用阴阳理论解释琴材的选择,大约始于北宋《琴书》,“凡制琴,以桐木为阳,楸木为阴”,阴材、阳材分别指琴底和琴面。古琴面料所用桐木按生长方向分为阴材、阳材,首见于《洞天清录》:“盖桐木面阳日照者为阳,不面日者为阴。”为此,赵希鹄还提供了两种验证方法:一是以水试沉浮,二是在晴天和雨天、清晨和傍晚抚琴以辨别音色。对于后者,赵希鹄还颇为自得,认为“古今琴士所未尝言”(《洞天清录·古琴阴阳材》)。将音乐声学的实践经验纳入阴阳体系加以阐释,在当时并不鲜见,我们只要略一翻检同时代的《梦溪笔谈》之类的科技典籍便可见其端倪。由于日照条件等不同,桐木材质也会存在差异,在音色上存在细微差别,当然是可能的。但居然能随着旦暮、阴晴等环境变化而发生条件反射,甚至“此乃灵物与造化同机,非他物比也”,未免耸人听闻。

在制作工艺与藏品选择上,赵希鹄提出“制琴不当用俗工”“择琴不必泥名”“制琴不必求奇”等原则,对雷氏琴(唐代名琴)、百衲琴等当时推重的“概念琴”颇不以为意,“弹之则与寻常低下琴无异,此何益哉”,主张“依法留心斫之,雷张未必过也,惟求其是而已矣”,对如今泥沙俱下,甚至存在以收藏为名行诈骗之实的收藏品市场而言,倒不失为一针见血的确论。 (选自2017年1月《光明日报》,作者黄敏学,有删改)

6.关于《洞天清录》及其内容,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琴学大兴,封建帝王兴趣盎然,朝野上下,无不以制琴为荣。为了迎合最高统治者,《洞天清录》便产生了。

B.《洞天清录》的作者是赵希鹄,这是一本古琴赏鉴指南书,全书主要介绍古琴材质、斫制方法、形制样式的品鉴经验。

C.古琴选材与斫制已经超越演奏技法和审美意趣,被提到首要地位。所以,《洞天清录》的作者认为古琴演奏技法和审美意趣已不重要了。

D.古琴制作,应当用紧实而纹理顺直的老桐木为面板,用纹理坚实细密的梓木为底板,这样不但音色古朴浑厚,而且能产生更好的共鸣效果。

7.关于本文论述的阴阳理论与实践,下列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赵希鹄看来,近世以来出现的面板与底板均采用桐木的“纯阳琴”,制作工艺不佳,导

致古琴整体制作水平有所下降。

B.所谓阴材、阳材,既可分别指古琴的底板与面板,又可分别指“不面日”和“面阳日照”的桐木,这种说法首见于《洞天清录》。

C.宋代常用阴阳理论来阐释音乐声学的实践经验,赵希鹄甚至认为,可在旦暮、阴晴等环境变化下弹奏桐木制作的古琴来辨别音色。

D.对于《洞天清录》中桐木因日照条件不同而导致阴材、阳材不同及所制古琴音色不同的观点,本文作者认为是耸人听闻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二、三段关于《洞天清录》的引文,除了用来说明古琴制作相关问题之外,还介绍了《洞天清录》的作者、成书目的及影响。

B.本文围绕《洞天清录》一书来写,先从成书背景引出,再总体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文章主体部分是对阴阳理论的详细阐释。

C.“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句中的“梧桐”意象所包含的文化品质,是梧桐成为琴材终极之选的重要原因之一。

D.赵希鹄认为,古琴制作应选择良材,使用良工,依法制作,选择古琴则不必在意所谓“名琴”。本文作者也赞成他的观点。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小题。

吴育,字春卿,建安人也。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育少奇颖博学,举进士,试礼部第一,中甲科。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一日,侍读禁中,帝因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育曰:“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帝数欲大用,为谏官刘元瑜诬奏育在河南尝贷民出息钱。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

夏人既称臣,而并边种落数侵耕为患。庞籍守并州,欲筑堡备之。育谓:“要契未明而亟城,则羌人必争,争而受患者必麟府也。”既而夏人果犯河外,陷骁将郭恩,而太原将佐皆得罪去。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晚年在西台,与宋庠相唱酬,追裴、白遗事至数百篇。体素羸,少时力学,得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饵之,大醉,一夕而愈。后数发,每发数十日乃已。已而卒,年五十五。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遂寝 寝:平息 B.陷骁将郭恩 陷:陷害

C.因事与仲淹忤 忤:抵触 D.和丹砂饵之 饵:服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B.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C.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D.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宋朝时“甲科”是进士分档的概念,一档为甲科,二档为乙科。

B.“除”“迁”是古代官职变动的常用词语。“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迁”指调动改派官职,“右迁”表示升职,“左迁”表示降职。

C.“庆历”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众大臣拟定,每位皇帝使用一个年号,新皇帝登基常常改变年号。

D.“山东”在秦汉时期一般指崤山以东地区,宋朝时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也被称作山东,二者都与现在山东省的地理范围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绶以很严重的罪名陷害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因为他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们想轻判,吴育却认为应该判死罪,最终向绶被判流放南方。

B.皇帝多次想重用吴育,但谏官刘元瑜诬陷吴育,说他在河南时曾经向民间放贷并以此收取利息,这导致吴育被发配到延州。

C.吴育聪颖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随意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就没人能够阻止他执行。

D.本文以具体事例和人物语言,体现出吴育直言敢谏、刚直不阿、忠心为国的可贵品格,他的谥号“正肃”是对其品格的最好概括。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吴育文言文阅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5分)

(2)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5分)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16题。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宋·朱熹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②客,何必独沾衣。

【注】①隐括: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②牛山:在今山东临淄。《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附】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16.①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江水浸云影”,描写江水倒映出天空之云。一个“浸”字写出了一江秋水的澄澈。 B.“风景今朝是”两句,意即美好的自然现在依然存在,而曾经登临的昔人已成为过去。 C.“无尽今来古往”三句,词人从时空变换角度抒发了人生短暂、时有危机的无奈之感。 D.富有理趣,是宋代诗词的特点之一。此词由景入情,表达了词人对人生、世事的理解。 ②下列画线诗句的意境,与“空翠渺烟霏”一句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A.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B.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C. 三山凌苦雾,千里激悲风。 D.焰随红日去,烟逐暮云飞 ③隐括之作,贵在翻新。比较杜牧原诗,任选一个角度,分析朱熹此词的新意。(5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荒淫奢靡的秦始皇,而且指向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 ”两句,是杜牧向当权者发出的警告。

【篇六】吴育文言文阅读

四川省成都三中2016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成都三中2016届高考模拟试题(三)

语 文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粗犷/旷达 饯别/客栈 孱头/孱弱 饬令/秩序 ........

B. 殉情/徇私 曝晒/瀑布 巷道/小巷 龌龊/辍学 ........

C. 缥缈/剽窃 伫立/贮存 伺候/伺机 缄默/渐染 ........

D. 奴婢/裨益 沮丧/龃龉 侪辈/跻身 宫阙/商榷 ........

1.A(guǎng/kuàng,jiàn /zhàn,càn/chán,chì/zhì;B. xùn ,pù,hàng/xiàng,chuò;C. piāo,zhù,cì/sì,jiān;D. bì,jǔ, chái/jī, quâ)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垢病 订书机 饮鸩止渴 不胫而走

B. 租赁 雷阵雨 分庭抗礼 叠床架屋

C. 讴歌 水蒸气 声名鹊起 互相推委

D. 枢纽 邻界点 绿草如茵 心浮气躁

2.B (A. 诟病;C.互相推诿D. 临界点)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风尚,人们在生活中________,并在行动上追随效仿,自然会形成当时的一种文化趋向。当然,文化趋向并不像风尚那样没有定向,它会________某个阶层的文化追求,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认同,________凝聚起整个民族的情感。

A. 耳濡目染 呈现 甚至 B.耳闻目睹 呈现 所以

C. 耳濡目染 实现 所以 D.耳闻目睹 实现 甚至

3.A(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呈现: 显现;展示出。实现:使成为现实。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再生医学就是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

以改善或恢复受损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B.在电子器件方面,由于具备超高电子传输能力,石墨烯出现伊始便被寄予厚望,甚至被认为会取代现在广泛使用的硅而成为下一代集成电路的根基。

C.今天我们指出历史上大运河的负面影响,并非要论其功过、苛责古人,因为这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别无选择的必然产物。

D.重型火箭研制成功将可以满足我国在2030年至2050年间近地轨道以远的宇宙空间探索任务和载人登月任务,进一步加强进入、利用空间的能力。

4.B(A主宾搭配不当。C前后矛盾,不合逻辑。D宾语中心词残缺)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国学”一词,始之清末。当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称“新学”、“西学”。与之相

对,人们便将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如今我们所说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包括儒、兵、法、墨、道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它们从不同层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做人处世,熏陶着历代国人。从广义上讲,中国古代的人文和学术,如政治、历史、思想、哲学、经济、地理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涉及的范畴。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国学对个人而言是培养君子气质和人格魅力,对社会来说则有构建道德价值体系、提升人文底蕴、激发爱国热情之功。国学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与力量,它启迪人们治国之良方、成功之秘诀、人性之弱点、处世之要旨。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国学热”的兴起反映出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教育界对传统文化的

①忧患意识。“五四”以来,中国文化有几次大的断裂。赛先生、德先生猛烈冲击传统文化,

在当时是一种进步,但也造成文化的裂痕;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更如“摧枯拉朽”,将传统文化“扫地出门”。从“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惨痛的教训值得国人永远铭记。

平心而论,国学不能包揽天下、医治百病,不可能完全解决现在的道德滑坡、人心浮躁和观念虚无等问题。何况,国学毕竟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价值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乃至糟粕。譬如“孝文化”,其核心是“三纲五常”,其中的“孝道治天下”就有悖于今天“依法治国”的原则,如果我们把这些囫囵吞枣照搬过来,那就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了。国学中的某些知识也有违普世真理和现代科学知识,经史子集中某些名人之言,也缺乏逻辑性与科学性。只有采取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国学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对国学持什么态度,其“热度”究竟能持续多久,关系到我们该建立怎样的文化体系的大问题。现在社会上对文化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基本上看不起国学,认为它们过时了;另一种认为只有自己的才好,对西方的思想观念基本采取排斥态度。不消说,这两种态度都是偏颇的、错误的。既传承国学优良传统,又吸取西方先进文化,才是两全其美之策。

(选自马承钧《仰望中国的“月亮”》,有删节)

【注】①赛先生、德先生:指对科学(Science)和民主(Democracy)的一个形象的称呼,是“五四”运动重要的两面旗帜。

5.下列对“国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研究始于清末,具体指区别于欧美学术的中国固有的学问,也叫“旧学”、“中

学”。

B.我们所说的“国学”主要是指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同时涵盖了历代文学、哲学及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

C.国学中的儒、兵、法、墨、道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如何治理国家、做人处世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D.政治、历史、哲学、经济及书画、音乐、医学、建筑等人文和学术方面的内容,也都是国学涉及的范畴。

5.C(A.偷换概念,应为“‘国学’这一称谓始于清末”。B.曲解概念,应为“国学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D.扩大概念,应为“中国古代的人文和学术”。)

6.下列不属于“对国学价值的正确认识”的一项是

A.学习国学能够培养君子气质和个人魅力,有助于构建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提升人文底蕴、激发爱国热情。

B.国学能够在治国、修身、做事等方面给人很多智慧和力量,但它不能包揽天下、医治吴育文言文阅读

百病,“五四”运动曾对此提出警醒。

C.国学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和糟粕,对此我们要做出理性判断,取精华,去糟粕。

D.国学中的某些文化有悖于今天的治国原则,某些知识也有违普世真理和现代科学,但不能因此否定它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6.B(无中生有。错在“‘五四’运动曾对此提出警醒”。)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思想对历代国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它的兴起反映了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教育

界对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

B.“五四”以来的几次运动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大的断裂,宣传科学民主难免会伤害到传

统文化,这样的教训值得国人铭记。

C.学习国学不等于囫囵吞枣地全部照搬,对于经史子集中一些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的言

论,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

D.一味排斥国学,否定其价值;或一味排斥西学,孤芳自赏:以上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

不利于健康的文化体系的建立。

7.B(曲解文意。错在“宣传科学民主难免会伤害到传统文化”。)

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育,字春卿。公为政简严。初,秦悼王葬汝州界中,其后子孙当从葬者与其岁时上冢者不绝,故宗室、宦官常往来为州县患。公在襄城,每裁折之。由是宗室、宦官凡过其县者,不敢以鹰犬犯民田。其治开封,尤先豪猾,曰:“吾何有以及斯人?去其为害者而已。”.

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由是京师肃清。

方元昊叛河西,契丹亦乘间隳盟,朝廷多故。公数言事,献计画。自元昊初遣使上书,有不顺语,朝廷亟命将出师,而群臣争言竖子即可诛灭。独公以谓元昊虽名藩臣,而实夷狄,其服叛荒忽不常,宜示以不足责,外置之。且其已僭名号,夸其人,势必不能自削,以取羞.

种落,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且故事也,彼得其欲,宜不肯妄动。然时方锐意于必讨,故.

皆以公言为不然。其后师久无功,而元昊亦归过自新,天子为除其罪,卒以为夏国主。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

庆历五年三月,拜参知政事。与贾丞相争事上前,上之左右与殿中人皆恐色变,公论辩.

不已,既而曰:“臣所争者,职也;顾力不能胜矣,愿罢臣职,不敢争。”上顾公直,乃复.

以为枢密副使。居岁余,大旱,贾丞相罢去。御史中丞用《洪范》言大臣廷争为不肃,故雨不时若。因并罢公,以给事中知许州,又知蔡州。州故多盗,公按令,为民立伍保而简其法,民便安之,盗贼为息。

自公罢去,上数为大臣言吴某刚正可用,每召之,辄以疾不至,于是召还,始侍讲禁中。庞丞相经略河东,与夏人争麟州界,亟筑栅于白草。公以谓约不先定而亟城,必生事。遽以

利害牒河东移书庞公且奏疏论之,皆不报。已而夏人果犯边,杀骁将郭恩,而庞丞相与其将.

校十数人皆以此得罪,麟、府遂警。公前在河南,逾月而去,河南人思之,闻其复来,皆欢.

呼逆于路,惟恐后。其卒也,皆聚哭。 .

公享年五十有五,以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卒于位,诏辍朝一日。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去其为害者而已 去:铲除 .

B.上顾公直 顾:考虑 .

C.皆不报 报:回复 .

D.皆欢呼逆于路 逆:阻拦 .

8. D(迎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且其已僭名号 若属皆且为所虏 ..

B. 第可因之赐号若国主者 求人可使报秦使者 ..

C. 与贾丞相争事上前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

D. 逾月而去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9. C(介词,和。A. 况且/将要; B.„„的(称号)/定语后置标志; D.表承接,就 /表目的,来)

第Ⅱ卷 (非单项选择题 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数日,发大奸吏一人,流于岭外,一府股栗。(4分)

过了几天,(吴公)揭露出一个非常奸恶的官吏,把他流放到岭外,整个开 封府极度恐惧。(“发”“股栗”各1分,大意2分)

(2)由是议者始悔不用公言,而虚弊中国。(4分)

因此朝议的人才悔恨没有采纳吴公的建议,而使中原财力空虚国力枯竭。(“由是”“虚弊”各1分,大意2分)

11. 请简要概括吴育认为元昊不可诛灭的三点理由。(4分)

①实为夷狄,反复无常;②自封名号,不可自削;③彼得其欲,不肯妄动。

(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译文: 吴公名育,字春卿。吴公处理政事简约严明。当初,秦悼王埋葬在汝州地界里,这以后应当跟随着葬在这里的子孙以及每年上坟的人络绎不绝,所以同宗之人、官员经常到这里来而成为州县的祸患。吴公在任于襄城,常常抑止这件事。因此,凡是经过他的治所的同宗之人、官员,不敢让打猎的鹰和狗侵害农田。他治理开封,首先惩治强横狡猾而

不守法纪的人,他说:“我有什么方法处理这些人,除掉为害的人罢了。”过了几天,(吴公)揭露出一个非常奸恶的官吏,把他流放到岭外,整个开封府极度恐惧。因此京城安定太平,法纪严明了。

正当元昊在河西地区叛乱时,契丹也趁空子毁坏盟约,朝廷处于多难之中。吴公多次向皇上进谏,献计策。自从元昊初派使者上书,就多有不顺从的话,朝廷急忙命令将帅出军,而且大臣们争着说元昊这小子立即可以诛灭。唯独吴公认为元昊虽然名义上是拱卫王室之臣,而实际上只是边远的少数民族,他归顺反叛反复无常,应该示意他们不值得责罚,把他们放在一边(置之不理)。况且他已经僭越名号(指自立西夏国),在他的族人面前自夸,一定不会自己除去国号,来在自己的部落面前自取其辱,只可以趁这个时机赐给他国主的封号。而且按照旧例,他得到他想要的,应该不会轻举妄动。然而当时皇上在必须讨伐这一政策上正意志坚决专一,所以大家都认为吴公的建议不对。这以后出兵征伐了很久也没有收获,而且元昊也悔过自新,皇上为此免除了他的罪过,最终让他做夏国国君。因此朝议的人才悔恨没有采纳吴公的建议,而使中原财力空虚国力枯竭。

庆历五年三月,被授予参知政事一职。和贾丞相在皇上面前争论,皇上的近臣和朝上的人都害怕得变了脸色,吴公海上不停的争辩,不久才说:“我之所以争论,是因为职责;但是(如果)我的能力不能胜任(这个职责)的,希望罢免我的职位,(我才)不敢争论。”皇上考虑吴公的耿直,就再让他担任枢密副使。过了一年多,发生旱灾,贾丞相被罢免。御史中丞根据《洪范》说大臣在朝廷上争论是不恭敬的事,所以雨没有顺应天时(而下)。于是同时罢免了吴公,吴公凭借给事中的身份做许州知州,后又做蔡州知州。蔡州过去盗贼很多,吴公根据法令,为百姓制定了五保制度并精简其条文,百姓对此感到便利安适,盗贼被平息了。

自从吴公被罢免后,皇上多次对大臣说吴某人刚强正直应该任用,常常邀请他,他总是称病不到,于是皇上征召他回朝任职,他开始在宫内担任侍讲。庞丞相在河西任经略,和西夏人争麟州边界,匆忙地在白草(地名)修筑栅栏。吴公认为不先订立盟约而急忙筑城,必定会制造麻烦。立刻以利害关系写文书到河东,并递送给庞公,而且向皇上上书谈论此事,但都没有收到回复。不久西夏人果然侵犯边境,杀了猛将郭恩,庞丞相和他的将校十几个人都因此获罪,麟、府于是处于危急之中。吴公之前任职于河南,一个月后就离开了,河南人一直思念他,听说他又来了,都欢呼着在道路上迎接他,唯恐落后。他去世时,河南人都聚在一起为他而哭。

吴公享年五十五岁,在嘉祐三年四月十五日死在任上,皇上下令停止上朝一日。

1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划8处)(4分)

凡 人 所 以 立 身 行 正 应 事 接 物 莫 大 乎 诚 敬 诚 者 何 不 自 欺 不 妄 之 也 敬 者 何 不 怠 慢 不 放 荡 之 谓 也 (朱熹《朱子语类》)

12.(4分)凡人所以立身行正/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每2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