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理家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26 16:24:47 节日作文

【篇一】探春理家教学设计

《《红楼梦》选读》教学参考(苏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三、概括要点  《诉肺腑》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经历了初恋、热恋和成熟三个阶段。黛玉从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与处境和高洁的思想品格出发,执著而强烈地要求宝玉严肃专一的爱情。她或喜或怒,变尽法子反复试探宝玉的真心,直到史湘云这回远来探亲,黛玉偷听到宝玉的“肺腑”之言,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确认宝玉为“我之知己”,从此他们的爱情进入了一个成熟阶段。  《宝玉挨打》  在封建家庭里,家长责打子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足为奇,但贾政此番毒打宝玉,恨不能置他于死地,却显得极不寻常。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似乎是结交伶人和所谓“逼淫母婢”这两件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究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上。贾政是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忠实奴才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一心想按封建道德的标准来培养宝玉,希望他走科举的路以博取高官厚禄,维持自己的家声;而宝玉却鄙视功名富贵,厌谈“仕途经济”,对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若干方面表示怀疑乃至否定。父子间的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而宝玉挨打正是这种矛盾发展到对抗地步的鲜明而集中的表现。  《香菱学诗》  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以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了,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  《抄检大观园》  大观园里住着“金陵十二钗”中的六位青年女子,只有宝玉是惟一的男子,此外,还有为这些人服务的大群婢女。  抄检大观园的起因是,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园内山石背后抢到了一个“绣春囊”——这是当时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一种信物,其实并不足怪,但在持有双重道德标准的荣国府当家人的眼里却如同洪水猛兽,深恐因此而败坏自己的家声,必欲查个水落五出而后已,这是就事情的表象而言。如果往深处追究,还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荣国府内大房和二房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王夫人清除宝玉身边“妖艳”丫头的意图——从王夫人拒绝凤姐“平心静气暗暗察访”的办法,而采取王善保家的抄检之策,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  这场旨在整肃荣国府内部秩序、改善人际关系的闹剧,其结果恰恰走向了自身愿望的反面,它使府内的各种矛盾更加激化,从此,不仅大观园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和安乐,连荣国府也日见其衰颓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探春“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这番话,可说是给这场闹剧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揭示了它的悲剧实质。  作为这场闹剧的牺牲品的只能是奴才,有些受迫害而死,有些被逐出府,连充当抄检急先锋的邢夫人陪房王善保家的也挨了耳光,成了现世报。四、品读鉴赏  《诉肺腑》提示: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朗读人物对话部分和心理描写部分,仔细体味其思想感情。  方法;点评法  1.课文第三段,史湘云以及袭人对宝玉规劝的一段对话描写: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  这段对话,充分表现了宝玉厌恶仕途,不愿与士大夫交接,蔑视封建道德伦常规范,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史湘云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讲谈经济学问。但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不及宝钗那样深。史湘云的言词表现了她的娇憨活泼、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袭人与湘云一起规劝宝玉,表明了袭人与宝权所遵奉的行为规范是一致的。显然,湘云、宝钗对宝玉的规劝是善意的、真诚的;宝玉的反感,是自然的、真实的,都是无可指责的。  2.课文第三段,湘云因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而被宝玉斥为说“混账话”,并当众颂扬黛玉不讲这些混话:  袭人道:“……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宝玉视黛王从来不讲“混账话”,显然,这是宝黛爱情的根本。  3.课文第四段描写了黛玉听了宝玉的知心之语后的内心状态: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烧,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八个字,极其准确地概括了黛玉此刻复杂的心理状态。黛王幼年间也曾受过封建教育,但并不严格,封建礼教和功名利禄观念对她的影响微乎其微,因而保持了纯真的天性;又因父母早逝,生活孤单,她只能从寻求知己中获取感情的慰藉。来到贾府以后一她和宝玉很快就达成了感情上的默契,并发展成了爱情;而与此同时,她又不能不想到,宝玉作为荣国府的唯一继承人,身边有那么多的女性,他能唯独钟情于自己吗?现在,她听到宝玉亲口说出“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而且是当众说的,怎能不“又喜又惊”呢?但理想终归是理想,它能否变成现实呢?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下,没有“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自由相恋的情人是很难结合的,更何况在这诗礼簪缨的大家族里,“金玉之论”似乎已成定局!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也是寄人篱下的黛玉所特有的一种心态。  4.课文第五段,宝玉对黛玉诉说的肺腑之言。  ①宝玉乃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见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②“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这是宝玉对黛玉从内心中吐露的真实之言。  《宝玉挨打》提示:  《红楼梦》中的“宝玉挨打”是封建卫道者贾政和封建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第一次以剧烈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场面对面的冲突。品赏的重点放在:①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贾政、宝玉、王夫人及贾母的表现,如何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②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先后去探伤,两个人的言行不同,表现了各自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品赏一:众多人物在宝玉挨打事件中的表现,显示出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1.“宝玉挨打”是怎样引起的  宝玉为了丫鬟金钏儿跳井自杀,正在徘徊懊恨而弄得精神错乱时,恰巧碰到贾政走来,和他“撞了一个满怀”!如此莽撞,足使贾政恼怒,何况,贾政因为宝玉没有和封建官僚贾雨村好好应酬,本来就不高兴;喝问之下,见宝玉神经不够正常,气更加惹大了。恰恰又在这时,忠顺亲王府派人来查问名艺人蒋王菡的下落,暴露了宝玉在外结交艺人,在贾政看来是“流荡”行为;偏巧又碰上贾环乘机进谗,把金钏儿投井的事加以夸大歪曲,说成是宝玉“强奸不遂”,在宝玉的“不肖种种”上又加了一条“大逆不道”;这就把贾政“气得目瞪口呆”“气得面如金纸”……情节的层层推展,把贾政和宝玉之间所存在的种种矛盾,一齐集中起来、交织起来。贾政凶恶地大叫:“拿宝玉来!”  2.贾政的忧虑    宝玉被贾政的仆人逼着走来。“贾政一见:眼都红了,也不暇问他……只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在贾政看来,封建主义的一套“诗书礼教”已在宝玉身上失效,只有毒打才能改变宝玉。表面上看,这场毒打含有金钏儿投井的因素,好像贾政也十分看重这个婢女的人命。其实并非如此。在“打”的过程中,支配着贾政的思想动机是:  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哪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原来贾政是在担心宝玉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3.宝玉的不“悔改”  在贾政的淫威紧逼下,宝玉始终没有求饶,也没有“悔改”的表示,表现出他不屈服于封建势力;但是,他也没有作出正面的反抗。此时的宝玉,虽然是封建贵族家庭的“逆子”,但毕竟是在“温柔富贵之乡”长大的,免不了出身阶级和时代历史的局限,狭窄而温饱的生活,使他还不能冲破荣国府这个封建牢笼。  4.王夫人的“母爱”  王夫人的出现,缓和了这一场冲突。  王夫人是杀害金钏儿的凶手,一见贾政把宝玉打得半死,又要把他“用绳勒死”,就抱住放声大哭起来。并且叫着贾珠的名字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可见,王夫人之爱宝玉,想从贾政的棍子下救出宝玉,是因为她现在只有这一个儿子而已。这个儿子,虽然在她看来是一个不孝的“孽障”,但她不能失去这个“孽障”,因为失去这个“孽障”,就几乎等于失去了她的一切。在封建社会里,作为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的女人,如果没有儿子,她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冷淡凄凉的日子就会等待着她。请看王夫人对贾政和宝玉的两段哭:  ……我如今已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弄死他,岂不是有意绝我呢?既要勒死他,索性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如一同死了,在阴司里也得个倚靠!  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也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或有个好歹;撂下我,叫我靠哪一个!  “叫我靠哪一个”,正是王夫人一面认为宝玉是“不肖之子”,一面又维护宝玉的真正原因。可见,王夫人的母爱,是以利害关系为内容的母爱。  5.贾母的“溺爱”  贾母的出场,才暂时平息了冲突。  贾母这时几乎是以一个令人喜悦的角色出现的。当听得一声通报:“老太太来了!”这时,紧张的心情确实可以舒松了一下。在“老祖宗”的维护下,宝玉的种种带有反封建主义的叛逆行为,得到了不小的伸展。  面对宝玉挨打,贾母用来驯服贾政的封建主义“孝道”,又发挥了作用。这个“孝道”,先使贾政“躬身陷笑”,接着又向贾母保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最后甚至“直挺挺跪着,叩头谢罪”。这时,贾政所深为忧虑的那个“弑君杀父”,已经抛弃一旁了。贾母出场前后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是前后矛盾又滑稽可笑的。他外表看去好像“威严刚毅”,实则平庸迂腐。他对宝玉的封建压迫,暴露出统治的无能为力。  品赏二: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先后去探伤,两个人到场后的言行不同,内心活动也不同。  1.第一个来探望的是薛宝钗宝钗来探望宝玉时,并不急于看宝玉的伤势,而是先将一丸药交给袭人,吩咐袭人晚上怎样为宝玉敷治。她给人的印象是那样镇静、安详。待到宝玉睁眼说了话,她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从宝钗的头两句话听来,她对贾政的毒打即使不赞成,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不听人劝告造成的,倒有点责备宝玉的意思。其次,“听人一句话”的“人”,显然指她自己,她来探望,有使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的“正途”的意思。再次,她对宝玉是有“情”的,见宝玉被打成这样也确实“心疼”,却又先说老太太、太太心疼,然后用“我们”代称,最后自悔失言,不说出“心疼”二字来。这些,都表现了这个“大家闺秀”的风范;温柔、贤良、端庄。  2.林黛玉来得迟,却最有吸引力  黛玉来探望宝玉,选择黄昏时刻,一是要避开大批的探望者,这样才能跟宝玉说几句知心的话;二是她已经哭了大半天了,“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怕别人取笑。  黛玉见宝玉,自有千言万语要说,可作者却采用了反宾为主的写法,着力写了宝玉的心态、动作和一大“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话虽短,但意味深长,它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  黛玉爱宝玉爱得深,以宝玉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她的纯真的性格在这一节里表现得极为鲜明。  《抄检大观园》提示:  《红楼梦》出现了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一次是宝玉挨打,另一次就是抄检大观园。这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在表现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种种矛盾激化的结果。抄检来势凶猛,打击的矛头首先指向那些年轻的奴婢,抄检的整个过程是封建主子对年轻女奴的一次血腥镇压。学习这课书要着重了解以下几点:  ①抄检大观园是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重大事件,其中主要矛盾是什么?  ②在抄检大观园这一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如何得到深入、细致的揭示的。  品赏一:抄检大观园这场轩然大波的产生是由于贾府主子间内部矛盾所引起的。  l.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的山石背后检到了一个“绣春囊”,被邢夫人拿去了。邢夫人就派她的陪房、心腹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交给了弟媳、贾府的当家人王夫人。王夫人把这看作是出了一桩非常事件,吓得“泪如雨下”,马上去找侄媳王熙凤商量,经过一番策划,由王熙凤领头,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作为助手,对大观园连夜进行查抄。查抄结果,一批年轻的女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她们中有些被撵走,有的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从而结束了大观园中自由欢乐的生活。  2.“绣着囊”本是青年男女表示情意的一种信物,为何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呢?  在贾府这个腐朽的封建大家庭里,出现个“绣春囊”本来算不了什么、但贾府的封建统治者只许自己荒淫无耻,却不允许青年男女自由相爱,认为是丢人的、“伤风败俗”的。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这样的气氛下,“绣赛囊”的出现简直被看成洪水猛兽。  王夫人见到“绣春囊”“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的。一是怕外人知道后,成为攻击贾府的一个把柄,从而使贾府在上层贵族社会中声名狼藉。“有那小丫头们拣着,出去说是园内拣着的,外人知道,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王夫人的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二是存在于贾府主子间的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在贾府,掌权的是二房。“正人君子”贾政处理家政庸碌无能,所以实际权力落到妻子王夫人和内侄女王熙凤的手里。王夫人、王熙风这姑侄俩依仗着自己娘家的势力,又有“老祖宗”贾母撑腰,作威作福,有恃无恐,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长房贾赦夫妇对她们早已十分嫉很,一有机会就发作。“绣春囊”的出现,给了邢夫人以更有力的武器。“你们这些当家人是怎样当这个家的?在少爷和小姐居住的大观园里,居然出现了这样见不得人的东西,该当何罪?”这就是邢夫人急于派人把“绣春囊”交给王夫人的原因。邢夫人的突然袭击、使王夫人感到震惊,她不能就此认输,要迅速找出对策来摆脱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经与王熙凤商量,决定连夜抄检大观园,用牺牲年轻女奴来开脱自己,变被动为主动。  在抄检大观园这个事件中,掌权的王夫人、王熙风和不掌权的邢夫人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品赏二:在抄检大观园这一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得到了深入、细致的揭示。  l.王夫人的武断和狠毒  抄检大观园的主导人物是王夫人。王夫人在“绣春囊”事件中为什么紧张激动而又凶恶反常呢?  荣国府中掌权的王夫人和不掌权的邢夫人间的矛盾一直存在。此时邢夫人抓住了“赃证”绣春囊,占了上风、王夫人必须找出对策来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她重用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用实际上牺牲王熙凤的权威与荣府的正常运行秩序的方法向邢夫人让步,采纳了突然袭击、强行抄检这一非常措施方案。她还亲自出马,处理从审讯凤姐到组织抄检一直到晴雯等丫环去留这些具体问题。当然,她还想着借机净化一下宝玉的生长环境。  王夫人小题大作。她想整顿宝玉的生长环境,想通过尊重耶夫人、约束王熙风等手段来改善人际关系,但是,抄检大观园的后果是人际关系更加恶化,道德秩序更加混乱。  2.王熙凤的精明和善于玩弄权术  当王夫人主观地断定“绣着囊”是王熙凤和贾琏丢下的东西时,王熙凤虽十分委屈,但作为晚辈不好大力抗辩,也不能简单否认了之。她以委婉曲折的方式,采用层层剖析的方法,从六个方面来说明“绣春囊”绝对不可能是她和贾琏的。入情入理的解释使王夫人感到判断错了。这表现了王熙凤的精明。  王熙凤非常懂得邢夫人派人送“绣春囊”以及王善保家的自告奋勇参加抄检大观园的用心。她从自身利害出发,要查清“绣春囊”来由,好推卸责任,她又不希望兴师动众,主张派人暗访。但由于王善保家的力主公开抄检,她怕得罪婆婆邢夫人,只好放弃原来的打算。对抄检,王熙凤始终是消极的。她是领头人,但有意让王善保家的冲杀在前,碰钉子,做恶人。当晴霎、探春及侍书冲撞以至打骂王善保家的时,她心里是高兴的,这等于给她出了口恶气。当查明“绣春囊”原是王善保家的亲外孙女司棋所丢时,王熙凤非常兴奋、活跃。她盼望的反击邢夫人一派的机会来了,她抓住这一机会,伙同周瑞家的一唱一和,对王善保家的竭尽嘲讽挖苦。王熙凤在抄检中不仅精明,而且善于玩弄权术。   3.王善保家的小人得志、狗仗人势  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忠实奴才和得力打手。对抄检大观园她想得很美。她想搞个满城风雨来出王夫人等当家人的丑,也想乘机让女婢们瞧瞧厉害。自作聪明的王善保家的,罪有应得,势利小人最终还是自食其果。  4.晴雯的心高气傲和蔑视邪恶  当王善保家的要搜检晴雯的箱子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住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晴雯以一个动作表现出性格的光辉。  5.探春的有胆有识、敢作敢为  探春对家庭中的黑暗腐朽和明争暗斗有清醒的认识,对抄检大观园十分反感,而且立即表现在主动迎击上。她命众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声言丫环们是贼,她是窝主,“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理我的丫头,这却不能。……要搜所以只来搜我”。探春态度强硬是要给抄检人一点颜色看。  对抄检,探春议论道:“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的话一针见血,直捣要害,字字千钧。探春还给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并严词训斥。  探春是一个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不同凡响的女子。  6.惜春的胆小怕事、洁身自保  在抄检中,惜春对自己的丫头表现得无情无义。入画从小就服侍她,当入画因收藏她哥哥交存的钱财、物件而被疑为贼时,她非但不出来保护,还主动要求给入画以惩罚。她的胆小怕事已发展到冷酷无情的地步。 

【篇二】探春理家教学设计

不绝的挽歌 --从困境到绝境的曹雪芹       作者:洪蔚     女性问题,始终是《红楼梦》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小说一开封建统治在长达千年的巩固与完善中,建立起一个庞大而坚实的文化基础, 它以各种形式对女性进行道德评价,从而教育并塑造出合乎其统治理想的女性,形 成一种典型的男性文化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的女性始终接受着男性文化教育,男性 治秩序深入她们的思想内层,成为了她们自身道德观、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份, 她们不得不以既定的视角来审视外部世界,评价其自身的行为。因而在女性自我解 放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自身的道德困境。这种困境在受到良好教育,环境 优越贵族少女身上便尤为明显。     探春,这个有着政治家的才干的少女,不仅没有将其才干用于维护自身利益和幸福,反而用来中兴和巩固这个即将没落的家族的封建统治。她并非没有看到男女处境的不平等,然而这个目光远大,洞悉了家族的时弊,预见了家族灭 的少女,却没有对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产生一丝一毫的质疑。她悲哀却顺从地接受 远嫁的判决,含泪踏上了异乡的路程。这个在“抄检大观园”时,有着非凡勇气 的少女,在这里表现出来的柔弱,正是这种道德教化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道德教化成功地使女性处在一种文化孤立的境地之中,不可能 对她们所目睹的现实,对她们不合理的命运进行理性的批判,不可能用一种完全属 于女性的视角来对现实、对自身进行更合理的评价。因而探春、宝钗这些正统少女 固然只能被动地接受她们的社会地位,服从对她们的命运的安排,作为叛逆者的林 黛玉也不可能站在更高的视角上,对自身的反抗行为予以道义上、理论上的支持。 这不仅仅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悲哀,它是整个父权时代(包括二十世纪)的女性共同的 悲哀。正如女作家萧红所说“女人的天空是低的,女人的翅膀是沉重的”。由此我 们更充份地理解林黛玉内心世界的困境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位孱弱的少女身 上所具有的勇敢与坚韧。 三、异己者的道路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中,曹雪芹塑造了贾宝玉这个理想化的 典范男性,对新的女性观、新道德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贾宝玉是从旧道德中诞生出 来的新人,在《红楼梦》第二回中,他便先声夺人以“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 泥作的骨肉”,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使我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奠定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基调。在贾府中他是“命根子”,在大观园中他是唯一的男性,然而他始终没有把个人的意愿放在中心地位,他关注的焦点,始终 集中在那些受凌辱受践踏的少女们身上,把自己的理想与这些少女的幸福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树立了曹雪芹理想化的两性关系新模式。     名利的获取历来是男性世界的价值中心,被排除在社会生活之外的 女性,只能作为获取的对象与工具受到关注,她们环绕并服务于这一中心,她们的 个人愿望与心灵空间被视为与这种获取无关的非社会性行为。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宝玉摒弃了即定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他把女性的愿望、乐 趣、甚至生活中的细枝末节都纳入他的价值领域,把他生存的希望与光辉笼罩在他 围的少女们身上。他把在平儿前“稍尽片心”看作“今生意中不想之乐”(第四 四回);晴雯补裘时,彻夜不眠的宝玉,比晴雯更加焦虑和忙碌。宝玉把生命中 女子看得比自己的前程和功名更为重要,他在上学之前,想到的并不是“此去显 身扬名”(第九回),他更关心的是黛玉的胭脂和袭人的寂寞。在贾府中“独他没 有正经上过学”,他忙着制胭脂,为丫环们服役。然而这个“又不学文,又不学武” (第六十五回)的闲人并不象世人想的那么“糊涂”,他对自身价值与幸福有着清 的认识:“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 的眼泪,流成大河……送到那鸦雀不闻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这就是我死的得 时了。”(第十九回)这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感情,远远不是同情二字能够概 的,他把这些少女们的欢乐与悲哀作为他自己的欢乐与悲哀。     在这种精神的坐照下,贾宝玉透过朱门女子豪华生活的表象,看到 了她们悲剧命运的实质,并对此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平儿这个在刘姥姥眼中“插金 戴银,满身绫罗”(第六回)的高等侍女,在宝玉看来“周全妥贴”了“贾琏之俗, 凤姐之威”“还遭荼毒”实在是“薄命得很了”(第四十四回)。因而在薛蟠娶亲 前,贾宝玉不合时宜地为香菱“虑后”,流露出他对侍妾命运的强烈不平感,对一 夫多妻的社会制度提出了质疑;进而在目睹迎春“误嫁”的遭遇后,又对“嫁鸡随 鸡”“从一而终”的婚姻观念大胆进行了否定:幼稚、但极为真诚地提出将已嫁的 春接回家来的解决办法。     宝玉对传统女性观的挑战不仅限于家庭婚姻领域,他将姐妹诗作带 出大观园,积极支持香菱学诗等行为,代表了曹雪芹在文化观上的进步,代表了曹 芹身上的人道主义和民主思想。 鲁迅对宝玉作了这样的评价“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5。这个“敬”字道出了曹雪芹女性观、情爱观中的全新内容。贾 玉不仅不同于“恨不能天下女子供我片时之淫乐”6 的西门庆,--把对女性的肉 体占有看作两性关系的全部内容;他也有别于“才子佳人”小说中那些“多情”的 男主人公。    曹雪芹成功地摆脱了存在于他们的情爱观中,由男权统治造成的庸俗和 猥亵的成份。贾宝玉不同于张君瑞也不同于柳梦梅,他从不把“性”占有看作爱情 的开始或是“相思的苦尽甘来”7。他与黛玉初会时,便没有那种“惊艳”式的对色 相的狂喜,而是一种内心深处“似曾谋面”的温情的交流。在爱情发展成熟时,宝 玉担心的不是幽期密约的成空,而是“素日你待我的心也都辜负了”(第三十二回), 他期望达到的不是“鱼水得和谐”8 的肉体合一,而是“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 病才得好呢”(第三十二回)这种精神上的同步。    然而宝玉对黛玉的爱,对其她少女的感情并不是不带任何性爱成份 的。他吃胭脂的癖好,对黛玉体香的迷恋,以及在听到黛玉“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的叹息时,“不觉心内痒将起来”(第二十六回)的感觉,都明显地流露出他内心 的情欲。这正是这位有“情”有“欲”的男子的可贵之处,他周旋在众多少女中间, 却能“不涉淫滥”(第一回),恐怕还是由于这个“敬”字。出于对女性的尊重, 宝玉把女性视为精神、情感的对象,把女性的愿望置于其个人私欲之上,成功地使本能的欲望得到超越与升华,使两性关系由肉体占有上升为精神上的理解与钦慕。     贾宝玉作为旧道德的叛逆者,不仅与贾赦、贾珍之流形成对立,更被正统派的贾政,视为“淫魔色鬼”(第二回),视为异已。在与外在现实的冲突 ,宝玉勇敢地担当了异已者的身份,始终毫不妥协地坚守着自己的立场,体现出这个“至贵者”与“至坚者”(第二十二回)的可贵和坚韧之处。然而作为社会异 已者,作为男权统治秩序的叛逆,宝玉自身不可避免地被排除在权力阶层之外,丧 失了统治的参与权,因而他不可能对现存统治有任何根本的改变。他和他所热爱的 少女们一样,在旧势力的围困下,陷入了绝对孤立的境地。他不仅不能将那些饱受 磨难的少女从绝境中解救出来,反而因着她们的痛苦,忍受着内心的煎熬:他先后 目睹了金钏、晴雯的惨死,尤氏姐妹、迎春的不幸而怔忪痴迷;他立下了“为他们 死了也是情愿”(第三十四回)的誓言,却又无能为力,最终连一个黛玉也无法保 全;他希望少女们的眼泪为他送葬,却于“无可奈何之日”(第七十八回)将自己 的理想与少女们的青春一同埋葬。从贾宝玉为晴雯、为黛玉,也为天下女子所唱的 挽歌--《芙蓉女儿诔》中,我们听到了胸怀人道主义理想和民主精神的曹雪芹,那 无尽辛酸的声音,和对这个世界的诅咒。     贾宝玉,这个从旧道德中诞生出来的新人,无法真正摆脱自身的局 限,从旧道德迷雾中杀出一条新路,使自身得到解放与更新。他只能逃离朱门,遁 入空门,以宗教世界的虚无对抗和回避现实的丑恶,走完了一个异己者的道路。 四、挽歌世界     在“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净”(第五回)的虚空中,曹雪芹完成了 他对现实的批判。他笔下的人物,高贵的贵为皇妃,低贱的身为仆役;或才华横溢, 或目不识丁;风流淫佚者有之,守身如玉者有之;多情的,无情的;叛逆的,顺从 的,终不免“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第五回),在薄命二字上达到 同一,构成了一个“冷月葬花”的挽歌世界。其中颇具女性意识的叛逆者林黛玉, 固然难免“泪尽潇湘馆” 的惨败结局;与之对立的,自觉、真诚地维护封建道德统 治的薛宝钗,在“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第五回)的 婚姻生活中,其处境则更为难堪与屈辱。《红楼梦》着力描写的是一群身在豪门的 贵族妇女,这些在世人眼里享尽了人间荣华的女子,在曹雪芹看来却是无比的悲哀。 元春,这位新晋的皇妃,一场“烈火油烹,鲜花着锦”的“非常喜事”(第十三回) 也掩饰不住她的泪水和呜咽。     在这里,曹雪芹摒弃了传统的男性视角,从女性自身的幸福和愿望出发,洞悉了这位几乎攀到封建妇女荣誉顶峰的贵妇,牢笼般的宫廷生活和内心的 深刻悲凉。并由此指出了,男性世界的繁华与富贵,男性视角中的幸福,对这些在 父权秩序中处于被统治地位上的女子而言是何等的虚妄。     在曹雪芹笔下没有“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9 的怨妇,也没有 “悔教夫婿觅封侯”10的思妇,甚至没有严肃意义上的弃妇。他要探讨的是一个根 本性的问题,腐败的女性观,从属的社会地位,以父权为核心的统治秩序和文化背 景,使置身其中的女性,处在一种绝对孤立的环境之中,从而否定了妇女在其现存 统治中进步与发展的可能。比之其后辈──文康、林语堂对女性命运较为媚俗的处 理,曹雪芹显示了更为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妇女命运更深切的关注和高度的责 任感。这种对现实毫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和与旧道德彻底决裂的愿望与勇气,使曹雪 芹在极大的程度上超越了他所属的时代,这也正是这位思想家的进步和伟大之处。     然而这位进步与伟大的作家毕竟托生于父权时代,和他笔下的人物 一样,也被打上了旧道德的烙印,在批判现实、寻求出路的探索中,陷入了自身世界观的困境:他在肯定女性的主体意识的同时又有某种程度的淡化:他把女性的终 极的幸福较为片面地寄托在爱情婚姻的美满上,并没有使她们从根本上摆脱从属性 的社会地位。由于道德与时代的困境,结束了浪漫主义梦想的曹雪芹无力为他所钟 爱的少女指出一条现实的出路,他用如花的妙笔使她们诞生,又不得不用辛酸的泪 水将她们埋葬,使她们,更使作家自己在无法摆脱的现实困境中走向绝境。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一 回)曹雪芹自身的世界观陷入绝境的同时,作为叛逆者,他思想中进步的因素也不 可能对其现存统治观念产生直接的影响;他作为“异己者”反而被整个时代所孤立, 受到社会道德观念的放逐,只能在宗教的虚无中寻求解脱。就这样,曹雪芹本人也 成为他所构筑的挽歌世界的有机组成部份,最终完成了《红楼梦》从困境到绝境的 全部悲剧内涵。这个从困境到绝境的悲剧过程,不仅仅是十八世纪思想家曹雪芹个 人的思想局限,它是整个父权时代关注女性问题的思想家共同的困境与绝境。妇女 问题的真正解决,有待于一个全新的制度、全新的道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这不是 曹雪芹那个时代(甚至二十世纪)所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需要 几代人的探索、毁灭与更新。在提倡“民主与科学”的二十世纪,鲁迅继承了曹雪 芹在困境中探索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下了《伤逝》、《幸福家庭》,继续探求妇女 解放所面临的新的困惑。在这种继承关系中,我们看到了曹雪芹所提出问题的尖锐 性、正确性,以及其深远的现实影响。     这里我套用雨果先生为《悲惨世界》所作的序言作为本文的结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只要妇女解放还在进退维谷中徘徊;只要现存观念中还存在轻视女 性的因素;只要几千年父权统治的枷锁还套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红楼梦》,作 为女性的挽歌,就不会绝响。  

【篇三】探春理家教学设计

中考作文7大类专练系列作文专题突破训练(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中考作文7大类专练系列作文专题突破训练点染纷繁的事物—中考写“物”类作文专题训练【学习目标】1.平时多留心身边事物,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2.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3.运用多种手法状写事物,或进行介绍说明,或以物喻人,或咏物寄意,或以物忆事,多角度训练,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考点聚焦】1.能准确、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2.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3.寻找相似点,能以物写人。4.善于变换视角,以物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5.进行思维发散训练,借助事物迸发哲思的火花。【知识累积】1.写物的常用方法①客观说明法:即用列数据、下定义、作诠释等说明方法,选择合理的说明顺序,对事物的结构、布局、用处、性能等进行准确、客观的介绍。②描摹状物法:即用语言文字来描摹“物”的形状、大少、颜色、特征等,使之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③托物言志法:即作者在写作时,借助某一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④虚实结合法:即由具体的事物联想到与之有相似点的抽象事物,让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⑤寄托寓意法:即对某种事物进行足够的吟咏、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2.状物的写作要点①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我们要细致观察事物,抓住它的特征,写出它的独特之处。②安排材料,井然有序。状物作文描写时一定要注意方位、顺序。如可以按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外到里,先整体后部分等顺序,使内容条理分明。③融情于物,写出新意。“意”指思想感情。“新意”就是要求在文章中流露出新鲜活泼、引人深思、令人振奋的情。融情于物,状物寄情,就可以把主题开掘得深一些、新一些。④“物”“理”结合,寓“物”于“理”。把“物”和“理”结合起来,在写“物”的同时,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政治、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思想上的教益。【卓越思维】物,包括植物、动物、静物等。我们写物,既可以说明、描写事物,还可以借助事物表达思想感情,阐释人生哲理等等。那么,怎样写好物呢?一、抓住特征,说明事物。对你所熟悉的客观事物,我们可以用各种说明方法,来对它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原理等进行生动、准确的说明,让人们了解事物,明白事理。无论是说明事物还是阐述事理,都必须紧扣事物的特征,灵活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事物,这就要求我们找出某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特征,让我们能把它与其它事物区分开来,这样才能达到说明事物的目的。二、摹写意象,托物寄意。人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往往把它投诸于某一具体事物,借物直接抒情或运用象征手法来颂扬某类人物或某种精神。这种托物寄意的写法在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摹写事物要井然有序。描写事物时一定要注意方位顺序。如按照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外到里、先整体后局部等顺序来写,有助于读者准确认识所描写的物体。二是摹写事物要绘声绘色。我们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把事物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使之色、香、味俱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使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摹写事物要独抒性灵。描写事物往往离不开作者独特的感情与体会,只有对物体赋予自己的主观情感,才能使物体变成活泼有趣的生命。同学们托物寄意时,要使“物”和“意”和谐统一,要使“物”和“意”衔接巧妙自然。三、寻找共性,以物喻人。我们既可以单纯说明物、描写物,还可以借写物来喻人,刻画人物的高大形象,揭示人物的崇高品格,写物也是在写人,以物喻人,使物人交汇,相映生辉。用这种写法时,需注意找出所写事物与人的相似点,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需要对相似点反复摹写,让二者能一步步融合,自然升华。四、巧设线索,以物忆事。物还可以作为叙事的线索,可以以物为线,散点铺排出一系列的细节;也可以睹物回忆难忘的往事,再现昔日的生活场面;还可以由物展开联想,想到相关的多件往事等等。总之,写物是为了记事,物在这里是串珠的线,是舞台的道具,是说书的惊堂木,虽不是全文的重心,却必不可少,否则文章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写此类文章时,我们应找好某一事物,然后自然展开联想,由此串起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奏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五、蕴藏深意,由物及理。这里的“理”即哲理,它是思想的大锤,在它的重击下,平凡事物将迸出耀眼的火花。它是思想的钻机,生活的意义被从情感深处挖掘出来,像宝石那样价值连城,而文章也便跻身于上乘。如果能在描写、叙事的基础上,深掘其内涵,提示其饱含的人生哲理,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让读者为之心动,而拍案叫绝,岂不是一件美事?但要达到这一效果,也并非易事。首先要为揭示哲理作铺垫,要在前文的描摹事物、以物忆事中多作渲染,为揭示哲理作好铺垫,使“理”水到渠成。其次,所阐释的“理”要么新要么深, 这样才能有吸引力,有震憾力。再次,哲理的表达要灵活,可以以题记的形式反映,可以蕴含在描写的寓言、童话中,也可以在边描边叙中以一两句妙语点出,还可以在描写叙事后集中用一两段阐释等等。当然,写物的方法还远不止以上五种,如果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去写物,我们一定会把生活中多姿多彩、纷繁芜杂的事物点染得栩栩如生、各具特色。【知能解说】[中考名题一]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是乡村、城市、农田、矿山,还是山脉、河流、森林、草原……无不与泥土息息相关。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你写一1.可以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4.600字左右。(2003南京中考作文)[名师指路]这一文题可以看作是对写“物”文章的考查。考生应由“泥土”引发联想,选材构思。这一文题可以写成一1.文题自拟,文体不限。2.字迹工整,书写清楚,不少于600字。3.文中请不要露出真实的姓名和学校的名称。(2003年辽宁中考作文)[名师指路]这一话题作文,可以看作是写“物”的文章,命题者以整齐精美的提示语,引导写作者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餐桌”为出发点,进行遐想,进而选材构思。这一话题作文,可以从“餐桌的发展史”入手,说明餐桌的发展变化,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审美观念的更新;也可以以“餐桌”为视角,把“餐桌”当作观察者,描写一家人互相关爱,亲情融融的感人场面;还可以以“餐桌”为线索,串起不同地点、不同年代的宴席,于对比之中批评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气,提倡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只要你打开思维的大门,那么你的灵感一定如汩汩清泉奔涌而出。  [中考名题三]大自然的日月星辰、花鸟草虫、风雨雷电等等,事物不仅可亲可近,而且可思可感,请你任选一种自己或接触较多、或观察较细、或感悟较深的某一具体事物,以“我眼里的_______”为题,写一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语言生动,内容具体,感受真实。(2002年浙江中考作文)[名师指路]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也是一①准考证的联想②准考证的启示③准考证的故事要求:1.600字左右(如果写诗,不得少于20行)。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姓名和准考证号。(2001年湖北中考作文)[名师指路]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可从三个命题中任选一个作文,但都必须以物——“准考证”为写作的出发点,所以这也可以看作是一准考证的联想。可由此及彼,由准考证联想到生活中许许多多必不可少的证件,或由准考证联想到人生中一次次考试、一道道关口等;第二个文题:准考证的启示。可由物及理,挖掘准考证中蕴藏的人生哲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第三个文题:准考证的故事。可由物及事,写与准考证有关的故事,如忘带准考证而引发的同学谊、师生情、父母爱;如假造准考证导致考试成绩作废的警钟;如写准考证诞生的曲折经历等等,总而言之,一张小小的准考证,可以延伸出千丝万缕的头绪,可以阐发出耐人寻味的哲理,可以演绎出生动曲折的故事。 [魔师点化]此文题可以写实,但不容易写出新意,如由物入虚会更好。如由准考证的特点展开联想:如写流星的“准考证”上规定它的考试时间很短,可它却义无反顾地点燃自己的生命?这样新奇的思维,岂不妙乎? 【模拟演练】[文题之一]题目:你喜欢动物吗?从你所熟悉的动物中任选一种或几种,对其进行说明,或解说其外部特征,或介绍其生活习性、生理功能等。要求:1.写成不少于500字的说明文。2.应抓住该动物的特点,向人们介绍一些科普知识。3.内容应力求生动活泼。[构思点拨]说明文如果只简单介绍一些知识,难以调动读者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巧妙、新颖的构思,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达到宣传科普知识的目的。说明动物,可适当穿插描写,可以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动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在构思上可以以访问记、自述、寓言、童话等的形式来结构全“‘罪犯’姓名、出生时间及地点。” “我叫苍蝇,今年夏天出生在很远的一个大粪坑里,我家祖宗八辈都在那儿安家。冬天躲起来睡觉,天气一暖和,就出来活动。我的堂兄弟是臭虫,我的蚊子妹妹可比我秀气多了,可她叮人时的狠劲也够盖的。耗子是我的把兄弟,他那一套偷窃本领堪称‘高手’。所以人家把我们四个叫作‘四害’。我还有一帮小喽罗,什么结核菌啦,肝炎菌啦,他们对我可够义气……”苍蝇得意洋洋地用他那嗡嗡的鼻音说个不停,满以为会博得审判席上的法官和参加公审的昆虫们的欣赏,没想到却招来一顿痛斥:“这个流氓、无赖,这是什么地方,你还这般油腔滑调,再不老实就处决你!”苍蝇见势不妙,这才低下头不说话了。法官继续道:“交代你的罪行。”“罪犯”颤抖了一下,不说话。法官狠狠地拍了下桌子,张开了大嘴。“罪犯”这才结结巴巴地说起来:“自我出生以来,我到过许多地方。哪里有垃圾,哪儿有粪便,哪儿有臭鱼烂虾,我就到哪儿,每次我都能搜罗一大批喽罗,把他们散布到各处。我不但逐臭,而且还追香。一天中午,我飞进一家窗户,闻到一股菜香味儿。我趁人不注意时候,在一碗饭上爬来爬去,把我的小喽罗安置在上面,然后自己飞掉。那家小孩吃了那碗饭后就生病,险些死了。”“今天,树林前边屋子里的小主人东东用苍蝇拍把我打得晕了过去。他们以为我死了,就不再管我。没想到我又活过来,飞了。后来我发誓要报仇。我带着所有的喽罗飞到他家,在他家的筷子上练习爬杆,在茶杯口上闲蹓跶,在一些洗干净的水果上跳舞,我沾过哪儿就在哪儿留下我的小喽罗。”“没想到,小东东的妈妈警惕性很高,她把杯子、筷子都用开水烫了一遍,我的忠心的小喽罗都完蛋了。可小东东的弟弟吃水果前没有洗,结果得了中毒性痢疾。这不,我本来想再害小东东的,路过这里,我看见这里有一个美丽的网兜,不知是哪位漂亮姑娘织的,就进来玩玩,不想被蜘蛛先生捉住了……”小东东听到这些,恨不得一下子打死他,为所有被苍蝇坑害过的小朋友们报仇。“罪犯”交代完了。法官根据苍蝇的罪行,宣布对他的判决:“‘罪犯’苍蝇,罪大恶极,他用肝炎菌、结核菌等多种病菌毒害了许多儿童,根据他的罪行,判处他死刑,立即执行。”说着便动作起来。大蜘蛛先把“罪犯”抛起,摔得苍蝇天旋地转直哼哼,然后扑上去,用两颗锋利的大毒牙,一口一口咬掉了他的脑袋,把他吃了。小东东高兴得拍手叫好。审判结束了,小东东对大蜘蛛进行了采访,大蜘蛛自豪地说:“我每天可以吃掉许多苍蝇。另外当我碰到像蚊子、大甲虫等对人们有害的坏蛋时,也都一样消灭。”小东东翘起大拇指称赞说:“你真是个除害能手,是昆虫的好法官呀!”小东东告别了除害能手,快步跑出树林,他要回家把采访结果写成文章,告诉所有的小朋友:苍蝇是个大坏蛋,是人类可恶的敌人,见到他们必须消灭。平时要注意卫生,防止苍蝇的毒害。另外,还要注意保护大蜘蛛。(选自《作文》2003.2  作者:徐亚平)[例文评点]本文构思巧妙,作者让小东东以采访者的身份参加了昆虫审判会,通过“法官”与“罪犯”对话以及“罪犯”的自供状,介绍了苍蝇的有关知识。其次,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说明。如苍蝇自述的一段话:“我叫苍蝇……我的堂兄弟是臭虫,我的蚊子妹妹……耗子是我的把兄弟……”等语令人忍俊不禁,也点出了“四害”的作恶手段。又如对苍蝇的肖像、神态及对蜘蛛的语言、动作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说明语言形象生动,情趣盎然。 [例文参读] 鸭公公认信 小白鸭给鸭公公寄来了一封信。鸭公公年老眼花,怎么认也不清楚,只好请青蛙弟弟帮忙。青蛙抱歉地说:“鸭公公,实在对不起,信上的字我一个也认不出。”鸭公公望着那一对圆鼓鼓的眼睛,当然不相信。正要开口,突然一只小蚊子朝这边飞来,只见青蛙纵身一跳,“刷”地一下,吐出长长的舌头,就把蚊子卷进了嘴里。望着这精彩的表演,鸭公公生气地说:“你尽跟我开玩笑。一只小小的蚊子,飞得又快又急,都没有逃脱你的眼睛,难道这几个字……”青蛙咯咯地笑起来:“鸭公公,别看我的眼睛大,却只能看见动的东西,对这不动的字,我可是‘视而不见’啊!”正说着,蝙蝠飞来了。青蛙连忙打招呼:“哎,你来得正好,快帮鸭公公念念这封信吧。”“哎呀,这个忙我可帮不了,谁不知道我是个‘睁眼睛’哪!”“那你还干吗到处乱飞,不怕撞着了吗?”鸭公公担心地问。“不要紧,我虽然眼力差,但我有超声波帮忙哩。”“超声波是什么呀?”“就是从我嘴里发出的一种声波,它的频率超过二千赫兹。这种声波在遇到物体的时候,能马上返回来,传到耳朵里,我就知道前面有没有障碍物,也就可以决定飞行的方向了。”“唉。”鸭公公感到失望。“哦,”蝙蝠有了好主意,“我去请猫头鹰大哥来,他的眼睛可尖了,在漆黑的夜里,还能站在高高的树上,发现偷吃庄稼的田鼠,一下子就把它逮住呢。”不一会儿,猫头鹰大哥跟着蝙蝠来了。不过,他也很为难。因为他的眼睛很奇特,晚上,只要有一点点微弱的光线,对周围的东西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一到白天,就什么东西也看不见了,就像从暗处突然跑到明亮的地方,眼睛一下子花了一样。这一下子鸭公公可急坏了,他摊开信纸,不知如何才好。突然,传来一阵鹰叫声,一只老鹰正在他们头上盘旋。“哟,鸭公公,谁给你来的信哪?哦,原来是小白鸭啊!”鸭公公抬起头望着老鹰吃惊地说:“你的眼睛真尖啊!”老鹰听到称赞,神气地回答道:“这算什么,我还能从几千米的高空看见地面的小鸡呢。要不,人类会仿照我的眼睛制造电子鹰眼吗?”这时,猫头鹰大哥可不高兴了:“哼!你别那么骄傲。其实呀,各人的眼睛有各自的特点,人们不是早就模仿青蛙的眼睛制成了电子蛙眼和自动跟踪系统吗?”一席话,说得老鹰羞红了脸飞走了。(选自《初中生写作》2003.5  作者:龚华)[例文评点]这是30一个清洁工骑着垃圾车,缓缓地来到我身边,然后打开我的肚子,“这么少垃圾,还是明天再清理吧!”然后清洁工就离我而去。我肚子里的垃圾从前天到现在还是原封不动。7:40上班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我身边走过。突然,一个矿泉水瓶向我飞来!“砰”的一声,我感到脑袋一阵疼痛。谁这么缺德!我心中埋怨道,可是转念一想:每天都会有这种事,干嘛那么计较呢?我只好自认倒霉。9:30一个鼠头鼠脑的青年男子站在我身边,竟然在吃面包!难道他能在这种环境下进食?吃完后,他把塑料袋随手扔在地上,根本没把我放在眼内。临走时,还朝我身上吐了一口痰!真恶心!11:10一群小学生嘻嘻哈哈地从我身边经过,这意味着我又要受罪了。果然,无数的汽水瓶、纸团、雪糕棍,一一向我飞来。有些在我身边飞过,有些撞在我身上,只有少数飞进我的口里。我真不明白,现在小学生的命中率怎么这么低?13:00烈日当空,我浑身都火辣辣的。我真希望现在能下一场大雨,好让自己散散热。几滴水滴在我头上,然后又是几滴。我感到莫名其妙,下雨了吗?可是我闻到滴下的水滴带着一阵泥土的气味,唉,原来又是楼上在浇花。16:20我望着路上的行人,正回忆着往事。突然,一个黑色的垃圾袋从天而降,正好落在我身边。我吓了一大跳,可周围的路人只是斜眼看看,又若无其事地走自己的路。刚才真危险!但我也为自己感到幸运:以前都是落在头上的。17:30“学生潮”已经过去,我又可以松一口气了。这时,一个垂头丧气的小学生,手里拿着一张不及格的试卷,踏着沉重的步子向我走来。他来到我身边时,突然一脚踢在我的身上,我肚子里的垃圾也抖了一抖。现在的学生真缺德啊!我有点生气,毕竟自己是垃圾筒,而不是出气筒。20:00一个穿着时髦的少女从我面前的时装店走出来,她口里嚼着什么东西,正在向我走来。我心里暗暗祈祷:瞄准一点,瞄准一点……我还没祈祷完,她就把口里的香口胶吐向我,刚好粘在我的头顶上。唉,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23:20路上的行人和车辆都不多了,我正想松一口气。谁知“瘟神”——一个穿着破烂的乞丐向我走来!他打开了我的肚子,在里面寻觅了一番,最后拿了半块面包出来,然后带着喜悦的神色离开了。我的肚子还是开着的,真希望风儿能帮我关掉它。次日6:00东方露出一丝白光,寂静的街道将会变得热闹。唉,新的一天又来了……(选自《课堂内外•创新作文》2003.1  作者:区宇翔)[例文评点]本文紧扣文题,以时间为序,从垃圾筒的角度来写,以第一个称展示了它一天的遭遇,更真切更能打动读者。本文语言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本文的作者如一个高妙的摄影师,精心摄取了一个个典型的画面,形象展示了形形色色的人们对垃圾筒“肉体和精神上”所造成的“创伤”,引人深思,表达出作者希望人们讲究卫生、遵守社会公德的强烈愿望。[例文参读] 女孩的抽屉 女孩的抽屉比男孩大。女孩抽屉里锁住的秘密,像早春三月的风,撩拨着人的心思;女孩抽屉里藏住的趣味,像一把把金色的小钥匙。开启了人的心扉。赤橙黄绿青蓝紫。青春的色彩,赋予色彩的青春!本来,女孩,你丰润的面庞,满身的朝气,甜美的微笑和闪亮的眸子已经足以使人着迷了。根本不需要这么多漂亮精致的发卡来装扮。可你喜欢这样,说这是青春的夸张。我喜欢你系在头上的红发带。红得艳,红得亮,红得像一轮小太阳。闲暇的时候,摆弄一下女孩的抽屉,会发现这个加了把锁的小世界是多么迷人,多么珍贵!抽屉的一角里堆放着思念。看着那只漂亮的绒布小老鼠。看着那枚小巧的别针,看着生日卡令人激动的良好祝愿,你又想起上次生日时,切蛋糕的手还有点颤抖呢!抽屉里还有几颗美丽的鹅卵石,是你和朋友一起去河边拣的,那珍贵的友情就凝聚在这小小石头上了……抽屉里一定会有几本影集。噢,那里有你寻春的倩影,身后是一片绿草地;那里有你访秋的风姿,旁边是满山的红叶;那里有你踏浪的身影,周围是你与浪花嬉戏的欢笑……世上有那么多美景,你怎么拍得完呢?抽屉里有女孩的打算。一个小信封里装着女孩为数不多的零花钱。为了使自己拥有一个愉快的夏天,绞尽脑汁,计算了无数次之后,你发现无论是哪个计划,钱都不够,女孩,你叹气了……抽屉里最隐蔽的地方藏着你的秘密。你有许多想炫耀又不敢炫耀的东西,心里闷着好多想说又不敢说的话。这可苦煞了你,女孩!小时候,你可以随时自豪地把“家珍”数落一遍,现在,有了那么大的一把锁,许多秘密便无可奉告了!以前,你总羡慕抽屉里装满书的大女孩们,现在不了。你说书可以放在书橱里,抽屉是你自己的世界。你说你喜欢绚丽多彩。你说,你要拥有世上最大的抽屉。女孩的青春,便定格在女孩的抽屉里。(选自《初中生优秀作文》2003.10  作者:祝浩) [例文评点]小作者以清新的文笔,多角度展开,详尽地摹写了女孩抽屉的特点,是一_________的随想要求:1.在横线上填充蝶、树、门、石子、粉笔屑、股票、计算机等,把文题填充完整。2.力求内容丰富,情感真挚。3.字数在600左右。[构思点拨]这可以看作是一不要忘记过去那段屈辱的岁月——不要忘记英国侵略者如何用大炮、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不要忘记八国联军烧杀抢掠,肆意践踏中国的文化珍宝;不要忘记在日本鬼子凶残的刺刀面前,国民党政府炸开黄河,用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灾难换得战局上短暂的缓和;不要忘记中国人民被列强欺压在水深火热中煎熬。这冤,这辱,这屈,刻骨铭心,黄河儿女世世代代背上了这烙印,肩负着一洗耻辱重振国威的历史使命,在大浪中奋勇向前,向前!黄河在咆哮,醒来的黄河在咆哮,这咆哮是号角,这咆哮是战鼓。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华大地带来蓬勃的生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更是春暖人间。黄河在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轰天震地的欢呼声中咆哮,她翻腾,她激荡,她抖擞,她飞天翱翔。她为中华民族的光辉前程而全身心的兴奋。黄河在咆哮,黄河的每一朵浪花都在发出全力的呼号,她在时时刻刻激励、鞭策中华健儿们前进。黄河在咆哮,威严的黄河在咆哮。新中国建立以来,黄河不断整治,得到党和人民大力支持与重视,更得到了世界各国人士的仰慕,称她是“中国的一条真正的黄龙”。她挽回了曾经被人唾弃的尊严。现在黄河站起来了,也代表我们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都站起来了。听,黄河用奔腾九天、拨云揽月的气势在宣讲,她教育我们:“努力学好文化,为祖国再添新貌。”啊,世界上哪里去找比这更磅礴的喉咙,世界上哪里去找比这更震撼着人类每一个细胞的声音!黄河的话就像是一条无形的长鞭,在督促我们奋发向上。黄河啊黄河,多少个朝朝暮暮你在咆哮,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中华民族的富强,为的是赤县神州的昌盛,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神圣职责。为了它,黄河又在多少个炎黄后代的心中此起彼伏、咆哮不停呢?“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洪亮的歌声传遍祖国天南海北,激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令人遐想翩翩。(选自《作文与考试》2003.15  作者:陈明)[例文评点]黄河,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用它来作为中国的缩影是极具典型性的。小作者截取了“黄河在咆哮”这一特写镜头,遐想翩翩,将文明旅程、百年屈辱、今日辉煌、未来重任熔铸为一帧似乎能触到的奔腾脉搏的风景,有条不紊地展示出一幕幕色彩各异的场面,从而奏响了全文“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主旋律,格调雄浑壮阔,震憾人心。[例文参读] 窗的随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我在小学时学过的诗句。诗人杜甫从小小的窗口看到了西山终年不化的积雪,看到了来自东吴要向远方行驶的船只。他的这首诗使我感受到窗是博大的,窗可以包罗万千景象。窗,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不朽的诗“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窗打开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隔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诗意。>当一个孩子被大人强迫去睡觉时,他的心中是多么不畅快。可当他在被窝里想到他可以从窗台看到外面的景物时,他很快地趴在了窗台上。从窗口,他看到了楼下玩耍的孩子,看到了远处路灯下的行人……在那时一定很快乐吧!有一个女孩子,她有病,不能下楼,不能出去玩。这时,小小的窗口又成了她惟一的安慰,她从窗口看到了缤纷的世界。窗给了她生活的勇气。有了窗,就有了希望。站在窗口,我默默地想。(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3  作者:王柑琪)[例文评点]这《忆菊》、《访菊》、《种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等就反映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情趣。又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闲、黄巢的“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奇想,毛主席的“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豪情,也反映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胸怀境界。请以“菊”为话题作文。[构思点拨]古往今来,多少人爱菊种菊赏菊咏菊。这杨阳)[例文点评]这是一花园里,各种色彩和形状的菊花竞相开放,它们似乎在向每一个来者微笑。我不禁想起前人的吟菊诗“飒飒西风满院栽”。在这深秋季节里,菊花伴随寒冷开放。来到第一展室,这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一排淡紫的“绝代佳人”放在前面;后面的圆球状、耀眼的“光辉”、“墨荷”显出一副庄重之色;“追鱼”像个娇贵的小姐,浅紫而微黄的小脸上,露出矜持的神气;那盘开着大朵粗瓣懒散地倒垂下来的菊花,像个懒姑娘把长发松散在肩头,有人给它起了个有趣的名字“懒梳妆”。在这一展室门口,有两盆半人多高的墨菊。这两棵粗壮的墨菊,巍然挺立在那里,俨然是两名哨兵,守卫着它的兄弟姐妹。走进最大的一间展室,只见衣冠鲜丽的古人正在那里赏菊吟诗。我仔细一看,原来是《红楼梦》里“潇湘魅咏菊花诗”的造型:坐在书桌旁执笔沉吟的是“潇湘妃子”林黛玉,在一旁指手画脚的自然是“无事忙”宝玉了,后面一位是“蘅芜君”宝钗,另一位大概是史湘云。几个人各具神态,置身于菊花丛中,真可谓情景交融。使人不禁想起林黛玉《咏菊》诗中“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的名句来。展室的另一边,黄菊分外娇艳,绿丝淡雅垂挂,但这都引不起我的兴趣,因为旁边有大片的白菊更引人入胜。那盆“西厢待月”,洁白如玉;“长生乐”如雪球团抱;“雪狮”白玉无瑕,像一头卧在枝头上的狮子;“晴霞万里”略低粉颈,似雪的花瓣含羞下倾……光这白色的菊花就不下百种。白菊给人一种高雅、端丽的感觉,难怪向来清高的黛玉要问它“孤标傲世偕谁隐”了,也休怪诗人咏菊来表现他们对高洁品德的追求。一转弯,我又来到了采菊厅。一进厅门,只见一位古人飘然站在眼前。他就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一个小书童手捧野菊花正向他说着什么,诗人一副神色自得的表情,一手捻着胡须,似乎在吟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陶渊明弃官隐居后,过着清闲、安适的生活,他的吟菊名句一直流传到今天。我一边漫步在这万花丛中,一边玩味着古人咏菊的诗句,心里有说不出的舒畅。忽然,一阵清香飘来,我贪婪地吸了一口,真是沁人心脾。“蕊清香冷蝶难来”的菊花,竟会如此馨香,使我不由在屋里寻觅香气的来处。原来这香气是从爬满花架的小黄菊花发出来的。这股香气一直把我送出了展室。我缓缓向前走去,猛抬眼,看见前面标语牌上写着陈毅同志1959年的题词:“高等艺术,美化自然”。是啊,向往关好的事物,追求美的心愿,大概是人们共有的特性吧。我真诚地感谢那些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无闻工作着的人们。我希望“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选自《语文天地》2003.10  作者:冯时)[例文点评]全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写了自己在北海植物园参观“北京市首届菊花竞展”的经过。作者笔下的菊花是情态可掬、多姿多彩、惹人喜爱,文中的诗词更是信手拈来,引用得当,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文题之五]1.题目:_________牵动我的情思要求:1.可在横线上填竹叶、枫叶、扇贝、牛奶、母桔、腊梅等,把文题填充完整。2.情感要真挚感人。3.字数在600字左右。[构思点拨]画月亮,往往用云彩加以衬托;画花朵,往往以绿叶加以扶持,使所画之“月”,所描之“花”更加突出。那么我们就可以以物衬人、以物喻人、睹物思人,让物人交相辉映,物中含情,塑造感人的形象。物牵动人的情思,只因融入了对某人的情感,所以写物的目的是为了托人,所以需精心挑选能体现人物特点或精神风貌的物,以物为线索,串起与物有关的人和事,来刻画人物形象。[例文参读] 一枚扇贝牵动我的情思 在我的塑料文具盒里,放着一枚我最珍爱的扇贝,每当我看到它时,就好像又来到广阔无际的大海边,又看到了海边那个穿红褂的小妹妹……记得,那还是前年,在海滨度暑假的最后一天黄昏,我和几个伙伴一起赶到农贸市场,想买几个近处海滩拾不到的贝壳,带回北京送给朋友。海滨的农贸市场,对于我们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天地。在卖贝壳的行列里,有一个穿大红褂的女孩,看样子只有十一二岁。她不像别人那样高声地叫卖,而是一面用手搬弄着脚趾头,一面张大眼睛,专注地看着来往的人和车。不知是她的衣着,还是她的神态吸引了我,我和伙伴们说:“走,买她的去。”她的摊子上,整齐地码着一小排“猫眼儿”和一小排扇贝。她见我们要买,很高兴,一个劲地让我们挑选。我一面挑,一面打量着她那黑红黑红的小脸,问:“是你家里让你出来卖的吗?”“不,不是。这都是我自己拣的,卖了钱也归自己,秋天开学好交学费。”小姑娘自豪地说:“我自己的都攒齐了,现在给弟弟攒。”我觉得这孩子挺可爱,便拣了四枚好看的扇贝,给了她四角钱,和伙伴们一起满意地离去了。在往回走的路上,我一面走,一面美滋滋地欣赏着扇贝。突然,我发现一只暗红色的扇贝缺了一个小角。只怪我当时只顾选颜色,没发现残缺。带这么一个扇贝回北京,算怎么回事。伙伴们要我回去换,我同意了,但心里却嘀咕:小姑娘挣点钱那么不容易,她肯让我换吗?天将黑了,市场上人已不多了,红褂小姑娘也正在收摊了。当我们向她说明来意时,果不出我所料,她为难地说:“没的换了,刚才又来了一个老大爷,都买走了。”我看着她那鼓鼓的小包,不相信地说:“只换一个。要实在不肯换,我多给你些钱,再买一个成不?”听我说完,,小姑娘突然红了脸,低垂着头:“没了,真的没有……明天下午,你再来……”“明天下午?哈!明天早晨七点,我们就‘开路’了!”我有点恼火,乡下人,真小气!不给换就算了!我们懊丧地走了。第二天一早,我们提着大包小包来到了汽车站,等候开往火车站的汽车。“大姐——”身后传来清脆的声音,我猛一回头:噢,红褂小姑娘!她气喘吁吁,额头上还沁着一层细汗。“给你——”她向我摊开了小手。呀!好漂亮的一枚扇贝!“你们走得早,现去赶海拾怕来不及,就给你这个吧。”她说着,把扇贝塞到我手里,笑了笑,拉起一个小男孩走了。这突然发生的事使我有些不知所措,当我低头看那扇贝时,惊呆了。这不是一枚普通的扇贝,扇贝背面像珍珠般地闪着蓝莹莹的光。正面像孔雀展开的尾巴。整个扇贝洁净光滑,显然是经过千百次地抚弄和摸搓啊,这一定是小姑娘的爱物!我恍然大悟……然而,当我抬起头,想对那个小姑娘道谢的时候,她已经走远了,在蓝色的大海边,只剩下红红的一个小点。事情过去快两年了,我却久久地不能将它忘怀。我把那枚美丽的扇贝珍藏在我的文具盒里,天天带在身边,好让它时常提醒我:要像海边小妹妹那样,做一个有大海一样坦荡胸怀的纯朴的人。(选自《作文成功之路》2003.5  作者:李美兰)[例文评点]全文以“扇贝”为线索,通过“我”与“红褂小姑娘”买(卖)扇贝、换扇贝、赠扇贝等故事,刻画了一个美丽善良的“红褂小姑娘”的形象,表现了小姑娘沉静、勤劳、善良、通情达理的美好品质,与“我”的褊狭、自私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好爷爷,我用竹叶换你的桑果好不好?”……终于,咱们爷孙俩闹够了。我满足地吃着可口的桑果,爷爷就用竹叶给我编织一个没有花的花环。不知为什么,爷爷总是特别喜欢竹,说竹子有许多好处,可是,爷爷更喜欢竹叶。他常常将竹叶摘下来放在唇边,吹成纯朴的歌谣。然后爷爷给我讲他那沧桑的经历:爷爷很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年冬天。家里冷得像地窖,没有柴可以生火取暖,最后是爷爷拾了许多枯竹叶烧了,才勉强挨过寒冷的冬天。所以爷爷非常喜欢竹叶。喜欢它的奉献精神。终于,爷爷再也看不见他心爱的竹叶了,他去了另一个世界。万分悲痛的我,也爱上了竹叶,爱上了它的奉献精神。当我知道刘奶奶家瓜地里的瓜全熟了,可没有人手去摘的时候,我想到了竹叶,于是我去帮刘奶奶到地里摘了很多瓜,使瓜不会烂在地里。这时,我仿佛看见爷爷笑了,竹叶笑了。当我看见家庭贫困的同学冬天没有棉衣、棉鞋穿时,我想到了竹叶,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我的衣服、鞋子都送给了他们。我又仿佛看见爷爷笑了,竹叶也笑了。……就这样,那纯洁的竹叶无时无刻不支配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我的每一缕情急。一直激励着我、感染着我,也启迪着我。(选自《作文指导报》2003.10.17  作者:陈靖)[例文评点]本文文笔优美,溢满真情。作者描摹了一幅幅形象的画面:有祖孙二人逗闹的欢乐场面、有爷爷凄楚难忘的往事、还有爷爷和竹叶共有的奉献精神对“我”的深远影响。小小的竹叶,爷爷用它给“我”带来欢乐,它曾是爷爷家的救星,更是爷爷教育“我”的榜样,本文借竹叶全面地摹写了一个慈祥、平凡而又伟大,以自己崇高人格教育熏陶子孙的老人形象。[文题之六]1.题目:品读_________要求:1.可在横线上填镜子、船、康乃馨、泥土、螃蟹……等事物,使文题完整。2.要细细品读事物,从中感悟人生哲理。3.字数600字左右。[构思点拨]写物,如果仅停留在描写其形,神的基础上,文章往往有些肤浅。如能在描写、抒情的基础上,通过议论来阐发哲思的火花,由物及理,往往会令人为之一震,文章也因此而更有深度。写这类由物及理的文章,可以抓住需要摹写的事物,抓住其能点示哲理的地方,反复点染,然后水到渠成地揭示其蕴含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也可以运用散点铺排的手法,写多种事物,揭示它们各自的特点,并进一步揭示其蕴含的人生道理;还可以通过两个事物的故事,在对比中展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不同结局,从而给人以人生启示。[例文参读] 品读镜子 在广袤的宏观世界,这个伟大的“镜”家族成员都各有特色,值得细细品读一番。在生物课上,我们要进入那微小的世界,于是乎我们就认识了显微镜,借助它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更深入。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用它——望远镜来寻找远方模糊的视觉对象,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在生活中,我们为了自己的形象,于是乎也认识了平面镜——它可以帮我们正衣冠、去污点。在闲暇时,我们为了娱乐,为了开怀一笑,于是乎也认识了哈哈镜。但它只是提供我们饭后的谈资,闲暇时的娱乐工具。做人,就要像显微镜——洞察入微。这个奇妙的微观世界要求我们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物辨认得更透彻。做人,要学望远镜——站得高,望得远,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博大精深的世界。我们只有擦亮眼睛,目光远大,才能尽览天下美景,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做人,要学平面镜——真实地表现自我,把事物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展现出来,事物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都可以通过它得以辨别。因为它不会为我们隐瞒一丝一毫,它不会那么圆滑世故。做人,千万不要学哈哈镜——圆滑世故,本末倒置。这是“镜”家族中一个最不可信赖的成员。只要往它面前一站,或把你变得头方身圆,或让你挺着个啤酒肚,它让你变得面目全非,只会一味地阿谀,来博得你的欢心。它表现得那么老练,不能让人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没有镜来指导的生活是不会美丽的。让我们以镜为鉴,创造美的生活吧!(选自《课堂内外•创新作文》2003.7-8  作者:钟娟)[例文点评]这“像显微镜——洞察入微”、“学望远镜——站得高,望得远”、“学平面镜——真实地表现自我”、“千成不要学哈哈镜——圆滑世故”。本文巧妙整齐的结构,新颖深刻的感悟,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怦然心动。[例文参读] 品读金银花 远处,荆棘丛中,一片白色和黄色相互错杂,并散发出缕缕清香。我禁不住好奇,穿过密密麻麻的荆棘丛,来到它的面前。“金银花!”我呼叫起来。这里会有金银花,我不禁纳闷。只见金银花的花朵修长,顶端微微向周围散开,像一位害羞的纤纤少女。里面的花蕊纤细而不软弱。周围有少许绿叶,在这绿叶的呵护下,金银花更显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细腻而美妙!金银花的颜色有白色和金黄,白色的像一位扑着翅膀的天使,清新自然,如同皎洁的月光一般,金黄色的似太阳一般,给人以热情之感。也许这白就是月亮的素衣,金黄是太阳的外套吧!而这片片绿叶,则是大地的围巾。小小的一朵金银花真是“集天地之灵气,取大地之精华”的上天的宠儿。看着它在微风中微微抖动,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它虽没有牡丹的娇艳,却有着天空的色彩,没有百合的醉人香味,却有着大地那朴质的味道。我知道金银花有许多用途,清热降火……可是,这上天的宠儿竟会在这儿生长,在这田埂小道上生长,在荆棘丛中生长。也许,有过多少次被狂风肆虐过,也许,有多少次被大雨抽打过;也许有多少次被荆棘刺痛过啊!可你,却无视他们的凶残,在那儿开出这一朵朵白的,金黄的小花,增添了几许清香,活出了一个自己的舞台。没有了温度,你照样开放,而且很灿烂。莲花自古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称,可她没有受环境的污染。而金银花却战胜了它周围的荆棘,它战胜了生长,它战胜了一切一切,最终开出了这美丽的花,坚强的花。无论环境条件有多么差,哪怕周围荆棘广布,只要你像金银花一样,你也会成为上天的宠儿,也会开出它一样美丽的人生之花来。(选自《作文评点报》2003.11.10  作者:魏佳佳)[例文评点]本文运用了咏物寄意的写法,描写了荆棘丛中那修长秀丽而又散发幽香的金银花,然后集中笔力突出它生存环境的恶劣,突出它勇敢战胜困难、绽放胜利之花的斗争精神,呼吁人们向金银花学习,绽放美丽的人生之花!本文文笔优美,描写细腻而传神,抒情议论真切自然,有感染力。 [魔师点化]这类由物及理的文章,首先应巧妙地寻找物的引申点,怎样自然地引申出自己的感悟,切忌生硬。其次悟点要选择得好,既能跳出俗套又能紧密联系事物,悟点新颖,使文章自然深化一层。 【专题精练】[文题之一]最后飘下的那枚红枫叶要求:1.描摹事物,寓情于物。2.不得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应试指导]这是一个命题作文,要求写作者围绕那特定对象——最后徐徐飘下的枫叶运思,抒写自已的真情实感,应力求曲折动人。可以从不同角度运思:如描写枫叶飘落的情景,联想到它曾为树木、为果树付出的一切,想到为学生付出了全部心血的教师,来赞美落叶精神的可贵;如写枫叶落下而触发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而联想到来年的新叶,阐述只要以诚待人,就会产生新的友谊等等。 [文题之二]怀念___________要求:1.可在横线上填充兵器、蜡烛、童年的玩具等,使文题完整。2.由物忆事,写人,表达深情。3.字数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应试指导]这桥不过是一条放大的板凳。生活中,我们见过形形色色的桥:水上的桥、陆地的桥,独立桥,石板桥,立交桥,斜拉桥……古今中外画家爱桥,觅桥,画桥。如宋朝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当代画家吴冠中也曾描绘过各种各样的桥。文学作品中也常常离不开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电影《魂断蓝桥》、《卡桑德拉大桥》;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的西湖断桥,《牛郎织女》中的鹊桥……请以“桥”为话题,写一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应试指导]这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章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应试指导]大自然中的事物,以美丽的外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净化着我们的灵魂,给我们以美的感受和心的愉悦,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被它们所陶醉。面对上面考题,我们应发散思维,想到大自然中那些使你赏心悦目的事物,然后选择其中最夺目的一样或多样,融描写、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点出它或它们令你陶醉的原因或故事,抒发你对它或它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情感要真切浓郁,让“陶醉之情”自然地溶进笔端,流露在字里行间。 

【篇四】探春理家教学设计

探春理家

目标:

1、熟知课文情节所涉及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命运,

2、归纳人物在事件中的不同表现和性格特点

3、了解本情节在表现作品主题方面的作用。

重点:对探春理家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比较阅读,拓宽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难点: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体味探春理家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对人物命运产生情感共鸣。

方法:自读、研讨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1.“金陵十二钗正册”贾探春介绍

正册:“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啼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探春是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诨名“镇山太岁”“玫瑰花”。她志向高远,想有一番作为,但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娇小姐,随着家族的没落,年纪轻轻的就远嫁他乡,路遥山远,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

2、播放《探春理家》视频(40分钟)

二、文本研讨:

(一)、课文情节线索梳理

第一部分:(话说平儿陪着凤姐儿吃了饭——口内说到这里,不免又流下泪来)写理家的主要内容安排。

第二部分:(李纨等见他说的恳切——余者任凭你们采取了去取利, 年终算帐)写理家的有关人员安排。

第三部分:(探春笑道——我们再要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写理家的年终利益的分配安排。

(二)、探春理家的主要内容概述

概述探春理家过程中主要做的三件大事并概括其性格特点。

明确:第一是支付赏银,秉公执法。探春生母赵姨娘之弟赵国基死了,探春查明旧帐,秉公执法,为此,她同自己的生母赵姨娘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她捍卫了执法的公正和权威,也维护了自己的威信和尊严。

第二是缩减重复开支。探春先提出来取消了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月银子,因为该项是以上学为名的开支;其次是把各位姑娘每月脂粉钱二两银子也取消了,此项改革缩减了重复开支,也剥夺了府中买办采办姑娘、丫鬟脂粉的权力。

第三是实行承包,开辟财源。探春觉得家仆中赖大家的花园管理办法很好,就借鉴来管理大观园,将园圃、池塘等委派给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等承包起来,除供给姑娘的头油、脂粉、花瓶、鸟食外,各自享用剩下的赢余。

性格特点:她有才情,有远见,敢说敢做,具有精明的才干;她机敏灵巧,工于心计;她自尊自强,极力维护自己的不容人侵犯的尊严。但由于“庶出”的身份,囿于世俗的偏见,她内心深处也有着强烈的自卑感。

(三)、探春的改革措施是基于什么样的家庭危机状况而提出来的?

明确:探春理家的背景是:王熙凤生病,贾府无人料理,王夫人只得将家中事托与李纨,无奈李纨尚德不尚才,管不了下人,王夫人便命探春同李纨一起管理,后又让宝钗加入进来,

三人共同管理大家庭。

(四)、作者写探春理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1)写探春理家,实际上表达了饱经世事沧桑的作者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2)探春兴利除弊给人带来的振奋,就是表达的作者对万马齐喑、江河日下的现实社会的改革期待,探春的失望和失败,就是作者对现实的改革期待落空的无奈。(3)探春等贾府杰出女性的表现,反映了贾府由于统治人才尤其是男性统治人才的缺失,家族开始走向衰落了。探春等作为女性能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只能是暂时的,所以说,探春理家,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和失望,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憎恨和无奈。

(五)你认为探春理家有何局限性?

明确:一是理家的权力有限。探春的出身和她的地位的特殊性,决定她尽管“才自精明志自高”,但必然“生于末世运偏消”。随着王熙凤的复出,探春理家时那有限的权力,也就到此结束了。

二是改革的成果有限。探春为兴利除弊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被利用来生发银子,还克服了那么多的阻力,一年的收入才四百两银子的进账,这对于一个显赫一时的贵族大家庭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改革成果的限制必然导致改革作用的有限。 三是改革的范围和影响有限。这场改革,局限于大观园的小打小闹,其影响也只限于姑娘、婆子、丫鬟等人,如果这样的改革真正扩大到贾府的全部领域,那时就将无可避免地和更多的贪污、腐朽发生冲突,改革范围的局限决定了其影响必然有限。

四是改革的指导思想有限。探春改革起到的,只是作为一个封建道德、封建礼教、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的自觉维护者的作用,这决定了她的改革是不彻底的,且必然要走向失败的。

(六)、本回是如何体现薛宝钗贤惠,识大体的?

明确:当平儿提出莺儿母亲会弄花草时,薛宝钗坚决不同意,并举荐了叶妈。一则老叶妈有不懂的地方可问莺儿娘,二则又不会落人话柄,说闲话。宝钗善良宽厚但是擅长施小惠刁买人心,她的全大体则是以怀柔政策维护封建制度。探春理家教学设计

三、问题探讨:

试比较探春理家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异同。

提示:

相同点:一是她们都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能够抓住问题的要害;二是她们都有出色的组织管理才能;三是她们的行事风格相似,亲力亲为,雷厉风行,令行禁止。

不同点:

一是两人做事的目的不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目的是一个“欲”字,是为了谋取一己之私利,满足自己权欲的虚荣;探春理家完全是出于对这个家庭的公心,出于一份朴素的情感和责任,她着眼的是家族的未来,家族的发展。

二是两人处理矛盾的态度不同。王熙凤是遇到矛盾绕着走,八面玲珑,权谋一流;探春是遇到矛盾迎着走,正人正己,不避亲疏。

三是两人的管理方式不同。王熙凤是杀伐决断,独断专行。她遇事不喜商量,事无巨细,一人决断,说一不二,威重令行,严刑峻罚,没有通融。探春是精于合作,善于协商,博采众长,深孚众望。

四是两人对利益的考量不同。王熙凤行事,着眼的是自己的利益,权钱交易,假公济私,探春理家,考虑的是大家的利益,开源节流,兴利除弊,凭借的是惠泽家族众人的情和理。 五是两人理家的性质特点不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只具有治理和整顿的性质,探春理家已具有改革和创新性质,她是从制度的创新层面上对原有的体制进行改革。

四、 推荐文本:

《凤姐管家》(读本)

《政治风度的探春》、《薛宝钗的正统风格》(课本)

五、完成“巩固案”

【篇五】探春理家教学设计

《红楼梦》选读之《探春理家》

目标:

1、熟知课文情节所涉及到的主要事件和人物命运,

2、归纳人物在事件中的不同表现和性格特点

3、了解本情节在表现作品主题方面的作用。

重点:对探春理家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比较阅读,拓宽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难点: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体味探春理家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对人物命运产生情感共鸣。探春理家教学设计

方法:自读、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金陵十二钗正册”贾探春介绍

正册:“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啼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探春是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诨名“镇山太岁”“玫瑰花”。她志向高远,想有一番作为,但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娇小姐,随着家族的没落,年纪轻轻的就远嫁他乡,路遥山远,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

2、播放《探春理家》视频(40分钟)

二、文本研讨:

(一)、课文情节线索梳理

第一部分:(话说平儿陪着凤姐儿吃了饭——口内说到这里,不免又流下泪来)写理家的主要内容安排。

第二部分:(李纨等见他说的恳切——余者任凭你们采取了去取利,年终算帐)写理家的有关人员安排。

第三部分:(探春笑道——我们再要不体上情,天地也不容了)写理家的年终利益的分配安排。

(二)、探春理家的主要内容概述探春理家教学设计

概述探春理家过程中主要做的三件大事并概括其性格特点。

明确:第一是支付赏银,秉公执法。探春生母赵姨娘之弟赵国基死了,探春查明旧帐,秉公执法,为此,她同自己的生母赵姨娘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她捍卫了执法的公正和权威,也维护了自己的威信和尊严。

第二是缩减重复开支。探春先提出来取消了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月银子,因为该项是以上学为名的开支;其次是把各位姑娘每月脂粉钱二两银子也取消了,此项改革缩减了重复开支,也剥夺了府中买办采办姑娘、丫鬟脂粉的权力。

第三是实行承包,开辟财源。探春觉得家仆中赖大家的花园管理办法很好,就借鉴来管理大观园,将园圃、池塘等委派给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等承包起来,除供给姑娘的头油、脂粉、花瓶、鸟食外,各自享用剩下的赢余。

性格特点:她有才情,有远见,敢说敢做,具有精明的才干;她机敏灵巧,工于心计;她自尊自强,极力维护自己的不容人侵犯的尊严。但由于“庶出”的身份,囿于世俗的偏见,她内心深处也有着强烈的自卑感。

(三)、探春的改革措施是基于什么样的家庭危机状况而提出来的?

明确:探春理家的背景是:王熙凤生病,贾府无人料理,王夫人只得将家中事托与李纨,无奈李纨尚德不尚才,管不了下人,王夫人便命探春同李纨一起管理,后又让宝钗加入进来,三人共同管理大家庭。

(四)、作者写探春理家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1)写探春理家,实际上表达了饱经世事沧桑的作者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2)探春兴利除弊给人带来的振奋,就是表达的作者对万马齐喑、江河日下的现实社会的改革期待,探春的失望和失败,就是作者对现实的改革期待落空的无奈。(3)探春等贾府杰出女性的表现,反映了贾府由于统治人才尤其是男性统治人才的缺失,家族开始走向衰落了。探春等作为女性能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只能是暂时的,所以说,探春理家,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和失望,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憎恨和无奈。

(五)你认为探春理家有何局限性?

明确:一是理家的权力有限。探春的出身和她的地位的特殊性,决定她尽管“才自精明志自高”,但必然“生于末世运偏消”。随着王熙凤的复出,探春理家时那有限的权力,也就到此结束了。

二是改革的成果有限。探春为兴利除弊可谓是费尽了心思,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被利用来生发银子,还克服了那么多的阻力,一年的收入才四百两银子的进账,这对于一个显赫一时的贵族大家庭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改革成果的限制必然导致改革作用的有限。 三是改革的范围和影响有限。这场改革,局限于大观园的小打小闹,其影响也只限于姑娘、婆子、丫鬟等人,如果这样的改革真正扩大到贾府的全部领域,那时就将无可避免地和更多的贪污、腐朽发生冲突,改革范围的局限决定了其影响必然有限。

四是改革的指导思想有限。探春改革起到的,只是作为一个封建道德、封建礼教、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的自觉维护者的作用,这决定了她的改革是不彻底的,且必然要走向失败的。

(六)、本回是如何体现薛宝钗贤惠,识大体的?

明确:当平儿提出莺儿母亲会弄花草时,薛宝钗坚决不同意,并举荐了叶妈。一则老叶妈有不懂的地方可问莺儿娘,二则又不会落人话柄,说闲话。宝钗善良宽厚但是擅长施小惠刁买人心,她的全大体则是以怀柔政策维护封建制度。

三、问题探讨:

试比较探春理家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异同。

提示:

相同点:一是她们都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能够抓住问题的要害;二是她们都有出色的组织管理才能;三是她们的行事风格相似,亲力亲为,雷厉风行,令行禁止。

不同点:

一是两人做事的目的不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目的是一个“欲”字,是为了谋取一己之私利,满足自己权欲的虚荣;探春理家完全是出于对这个家庭的公心,出于一份朴素的情感和责任,她着眼的是家族的未来,家族的发展。

二是两人处理矛盾的态度不同。王熙凤是遇到矛盾绕着走,八面玲珑,权谋一流;探春是遇到矛盾迎着走,正人正己,不避亲疏。

三是两人的管理方式不同。王熙凤是杀伐决断,独断专行。她遇事不喜商量,事无巨细,一人决断,说一不二,威重令行,严刑峻罚,没有通融。探春是精于合作,善于协商,博采众长,深孚众望。

四是两人对利益的考量不同。王熙凤行事,着眼的是自己的利益,权钱交易,假公济私,探春理家,考虑的是大家的利益,开源节流,兴利除弊,凭借的是惠泽家族众人的情和理。 五是两人理家的性质特点不同。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只具有治理和整顿的性质,探春理家已具有改革和创新性质,她是从制度的创新层面上对原有的体制进行改革。

四、推荐文本:

《凤姐管家》(读本)

《政治风度的探春》、《薛宝钗的正统风格》(课本)

五、完成“巩固案”

<p align=right>李艳丽</p>

【篇六】探春理家教学设计

红楼梦教学设计

寒塘鹤影,冷月花魂探春理家教学设计

——《红楼梦》诗词对人物悲剧命运的隐喻与暗示

李爽

一、导入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提问:这一段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关于谁的判词?

回答:林黛玉、薛宝钗

提问:这四句判词判定了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什么?

回答:人物性格: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人物命运:“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从这一判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中就已经为两位主要人物的结局命运埋下伏笔,脂砚斋评价曹雪芹的这种写法为“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词和谶语分析人物形象及人物命运,借此理解《红楼梦》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一手法的运用。

二、分析人物形象

给出金陵十二衩判词,请学生判断哪首是元春、探春的判词,为什么。

(一)元春分析

元春判词: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学生回答)原因分析:判词中提到宫闱,所以应该是指入宫为妃的元春。 元春判词提问:

1、 “榴花”的寓意是什么?

榴花是什么:石榴花

石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怎样的寓意呢?多子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在说石榴多子,也代表多子,可是我们看这里只有花没结果能说明什么呢?

元春无子或流产,这是她悲剧的其中之一。

2、 “三春争及初春景”怎么理解?

争及解释为:怎么比得上,三春呢?指迎春、探春和惜春三姐妹。那么这句话是说:其他三姐妹其他三个姐妹虽各有特色,但总体看来均不及元春。可以看出元春是贾府最优秀的女儿,所以她承担了贾府兴衰的重任。

3、 虎兕指的是两种凶兽,刘心武根据判词推断,元春应死于宫廷斗争,而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中元春是自然死亡,你更同意哪种看法,为什么?(学生讨论)

虎兕两凶兽相逢就像贾家与政敌的宫廷斗争,元春梦归于虎兕相逢,就是魂归于宫廷斗争。

大家回顾我们在专题研究王熙凤的时候,72回凤姐的梦就隐喻了元春卷入宫斗。 元春的谜语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打一玩物(爆竹)

提问:

1.“妖魔”的象征什么?

在中国传统中,过年时的爆竹能够吓跑妖魔“夕”,这里的妖魔对贾家来讲应该是什么? 贾家的政敌。当贾家家运兴旺、势力煊赫的时候;谁不惧怕他家,特别是元春当了娘娘,贾家成了“皇亲国戚”。

2.“回首相看已化灰”怎么理解?

贾家对于妖魔(政敌)的震慑是一时的,剧烈的爆炸燃烧后,整个家族变会化成灰,预示着贾氏家族的衰败没落。

秦氏出丧、元纪省亲之类的盛大举动正是一声震得人方恐之时,上自王公贵族,下迄市井小民,然而否极泰来,烈火烹油的盛举之后,接着就是烟消火灭之时,元春的谜语成了她的家族命运的极贴切的谶语。

元春的谜语成为了整个贾氏家族的谶语,可以看出元春对于贾家的意义重大,她是贾家的支柱、靠山。

元春人物形象总结:

元春,四姐妹之首,因才貌加封贤德妃,其性格可以这么概括:1,稳重精细。2,孝顺。 对于第一点,能在宫廷斗争中得以胜出,没有稳重精细是不行的;还有一点就是在她赐玩物给众姐妹弟兄的时候,独把宝钗的和宝玉的一样份例,可以说这是个委婉的表示。她为何选宝钗而非黛玉?就是因为宝钗稳重精细,这是可以看出来的。

对于第二点,她虽知道宫廷是见不得人的去处,但她还是去了,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她是贾家的一个政治资本,不得已而为之的,当然,她是可以不用去的,但是为了整个家族,她最终去了,也就是说,她选择了妥协。

看元春省亲视频,加深人物性格印象

(二)探春分析

探春判词:

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判词提问:

1. 第一句表现出探春怎样的性格特征?

“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2. 找出原文中能够表现探春性格中这种精明能干却又偏逢末世的片段(从目录中找答案)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我们一起来看看探春理家这一段视频,验证我们对探春性格特征的分析

3. 这首判词预示了探春怎么样的结局?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探春谜语: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打一玩物(风筝)

谜语分析:

作者每写及探春命运时,总用风筝暗喻。她的判词前面着两人放风筝,第七十回探春的软翅凤凰风筝被风刮走,这首谜语又是说的风筝。探春的命运犹如断线风筝,将要远嫁他乡,而且她的从“清明妆点最堪宜”可以看出她远嫁的时间是在清明时节。

三、同学自主探究合作,通过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谜语,分析其他几个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成果展示

王熙凤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值得一说的是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结局是抄家后蓄财一空,从此走下坡路,管理大权旁落,郁郁而终。这与王熙凤的判词不相符,应该说是一个失败的续写。

四、拓展

运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写一段人物记叙小片段。

五、总结

《红楼梦》中的诗词并非点缀之笔,而是隐喻人物命运的伏笔,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者在《红楼梦》中多处使用"诗谶"的方式来表现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凸显了《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写作手法,使《红楼梦》这部作品成为诗意与写实充分统一的佳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我们要学会通过理解这些谶语伏笔,找出人物命运,分析人物性格,并将这种手法运用到你的记叙文写作之中,那么我们的作品就具有大家风范了。

《红楼梦》是一条风光万千的长河。这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只是撷取了其中几朵美丽的浪花。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大家继续走进《红楼梦》,感受古典文学的经久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