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教案设计

时间:2021-10-26 16:17:44 节日作文

【篇一】无题教案设计

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二单元唐诗之旅(下)9.李商隐诗三首教案(:《无题二首》(其一)《贾生》《柳》(粤教版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李商隐的生平,诗歌感叹身世忧时悯乱,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 2、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 3、感悟作品意境、了解有关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体味李商隐无题诗、政治诗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名句,情境导入。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二首》其一)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3、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4、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柳》)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图》)二、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潦倒终身。是晚唐骈文的代表作家。其骈文属对工整,用事精切,疏密相间,气韵自然。他的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三、学习课文:(一)、学习《无题二首》(其一)1、齐读,整体感知——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2、简介写作背景: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  ◎ 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3、基本解读: 1)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对昨夜相会的追忆。星光闪烁,阵阵轻风,诗人与意中人在画楼之西、桂堂之东相会。画楼,雕饰华美的楼。桂堂,用桂花香熏过的厅堂。诗人没有具体写昨夜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2)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通过比喻,写今宵诗人心中引发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尽管自己身上无彩凤那样的双翼(飞去与对方相会),但彼此的心却能像犀牛的角一样灵异,得以互相感知。彩凤,彩色的凤凰。《山海经》:“丹穴山,鸟状如鹤,五彩而文,名日凤。”灵犀,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特别是它的角的顶端和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相通。 3)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写宴会之热闹。这里的宴会既可理解为昨夜的宴会情景,也可理解为今宵诗人对意中人的想象之语,写出了诗人此刻凄清寂寞。送钩,古代人们在宴会上玩甲一种游戏。把钩依次在人们手中传送,然后藏于某人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分曹,分组。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用器皿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4)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通过比喻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自己正如飘转不定的蓬草,又不得不去上班报到。爱情的间隔的惆怅与诗人身世飘蓬的慨叹融为一体。听鼓应官,听到报晓的鼓声后到衙门报到。兰台,唐朝对秘书省的称呼。转蓬,被风吹得不断在空中飞转的蓬草。 4.小结:这首诗写出诗人多情而又无奈的相思。诗人与情人心心相印,可欢会的时光是那么短暂!这是多么令人痛苦而又无奈的现实。“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为千载名句,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 5、艺术手法:此诗构思巧妙,事件与场景的描述常常打破时空次序,昨夜——现在——最初相识——此时;虚实结合,回忆昨夜(虚)——现在(实)——回忆最初相识(虚)——此时(实)。并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来展现。全诗看起来以赋体写诗,但断续无端,变幻迷离,富有浪漫气息。诗中时空的转换当中,有虚有实,富有想象张力,只要解释得合乎情理,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可作多样阐释。 (二)、学习《贾生》1、齐读,整体感知——写贾谊与汉文帝君臣遇合的片段史实,托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感慨2、背景简介:贾谊贬长沙,成了历代文人抒写怀才不遇时常用的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别有新意。《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3.基本解读: 1)首句“宣室求贤访逐臣”正面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一“求”一“访”,把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和诚恳表现出来,特别还是对一位被贬的臣子,真可谓贤明的君主了。这是诗人欲抑先扬之处。 2)次句“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的赞扬,着眼于其才华高超、议论风发和神采照人,无与伦比。 3)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可叹,诗人笔触一转,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着一“虚”字,举重若轻,把文帝前面求贤的举动从根本上让人产生疑问,留下悬念,诗情就显得跌宕起伏。 4)末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是全诗警策之句,是直接对“可怜”一词的回应。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样的求贤对天下苍生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君臣遇合对臣子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却又抑扬顿挫。 4、小结: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宣室夜对”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的盛事。但诗人却独具慧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这件事,借题发挥,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议论。 汉文帝史称明君,贾宜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又有何用?这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讽文帝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怜。诗人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遭党争,沉沦下僚,诗中常有“贾生年少虚垂涕”之类的感慨。 5、写作特点:欲抑先扬(先扬后抑)。诗人先赞扬,实际上是为了后面的讽刺。6、艺术手法:此诗托古讽今,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丰富。诗中有讽刺,有感慨。从表面看,诗人是讽汉文帝,实际上是托古讽今,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或信道,服药求仙,以求长生,而不问民生疾苦,更难礼贤下士。  (三)、学习《柳》1、齐读,整体感知——这是咏柳寄慨之作,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主旨) 2.基本解读: 1)首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写 (柳枝)曾在繁花似锦、令人陶醉的春日,如同婀娜多姿的舞女一样,在乐游苑的宴会上随风起舞。“舞”,生动地写出了春柳的婀娜多姿,也写出了柳枝的欢乐。乐游春苑,即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人们节日游乐场所。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指美好的春日令人陶醉。 2)后二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重在写秋柳的凄凉情形。柳在春日是那样地风光无比,受人瞩目,而眼下时值深秋,它又如何愿意面对夕阳西下、寒蝉凄切的凄凉处境呢!“清秋”,秋色已深。“肯”,岂肯,不太愿意,既是反诘,又是感叹。 3.写作手法:1)这首咏物诗用暗示手法融会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此诗全往往在言情写物的小小题旨中渗入家国身世的感伤 ,形成兴寄遥深、意旨朦胧、体式华美的风格。咏史——借古讽今,寄寓怀才不遇的身世感伤;咏物——托物传达身世感伤;无题-意旨隐秘,呈现委婉深曲的朦胧美。 

陈小兵

【篇二】无题教案设计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   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三.背景介绍    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四.“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     “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此时此地,他们心里该有多少话啊,然而却只是默然相对,谁也再说不出一个字来,而他们相互真挚深沉的爱和内心极度的痛苦却正是通过这彼此极力抑制着的无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体现。一个“竟”字,突出地强调了这种极为矛盾复杂的感情表达方式。苏轼在悼亡词《江城子》里,这样写他梦见了死去十年的妻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异曲同工,也具有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无言中”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层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分别后的凄凉处境。今夜喝了别酒以后乘船而行,朦朦胧胧的,酒醒后,将到了什么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晓,到了枯杨岸边,冷风吹面,残缺的月亮挂在天边。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赠别,且是枯柳,晓风(寒),残月(冷),景物是孤单单、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门帐饮”、“执手相看”的眷恋之情,更觉得自己形单影孤,前途渺茫,所以这里虽不言愁,但景物已经打上了词人浓重的哀伤、悲愁之情,就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 

张静

【篇三】无题教案设计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九日齐山登高》,与杜甫《登高》进行比较阅读2、学习《寄扬州韩绰判官》,了解诗歌大意。3、学习《无题》诗,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比较阅读的方法以及《无题》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无题》的思想感情。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写作背景及作者介绍:杜牧(803-856)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亦工书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最为著名。《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背景:本诗是杜牧在池州时的作品。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旧俗这一天人们登高喝菊花酒。齐山在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东南。杜牧于会昌四年(844)九月调任刺史,会昌六年九月离任。这首诗写于重阳节,很可能是会昌五年,即杜牧四十三岁时作。二、整体感知诗歌1、首联写景叙事。后三联议论。2、品味诗歌的情感。初品:愉快的情感。链接资料:诗人的经历:杜牧生当晚唐多事之秋,他有建功立业,经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时刻注视着朝政的得失,在来池州之前的一二年中,就曾一再向朝廷上书,对平定泽潞之叛和抵御回纥南侵提出了切乎实际的用兵之策和政治之见,当时虽被李德裕所采用,但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而身处僻壤,他在池州的日子,是一生中困踬不振的时期。再品诗歌:抑郁的情感。理解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求霑衣言外之意:“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三、学习《寄扬州韩绰判官》理解诗歌大意。1、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未凋。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妖娆。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安定城楼》,理解诗人的追求以及思想感情。2、学习《长安晚秋》,理解颔联的手法及情感。3、学习《商山早行》,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安定城楼》中诗人的追求以及思想感情教学难点《长安晚秋》中颔联的手法及情感。教学媒体教学过程复备栏一、导入新课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等职。初以文采为牛党人令狐楚所赏识。开成二年,李商隐25岁时举进士。次年,李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任为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李商隐卷进两党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夺利。牛党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最后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带着一颗“夙心”,在悲愤寂寞中死去。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写作背景:安定,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治所。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王茂元拜泾原节度使,开成三年(838),李商隐赴其幕,还做了王茂元的女婿。不久,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试,落选回泾州,登楼有感,写此遣怀。文本赏析:1.谈到城楼,不禁让我们想起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在那首诗中,诗人首先写登上城上的高楼,视野开阔,看到了辽阔荒凉的空间。登高可以望远,可以书怀,柳宗元如是,陈子昂如是。李商隐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他登上安定城楼后看到了什么?又会有什么感受呢?2、登上城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明确:首二句写登楼即景。城楼、杨柳、汀洲。远处是绿杨披拂,而杨柳尽头是水中的沙洲,烟波浩淼迷蒙一片,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当是作者的感慨。2.李商隐是怎样表达他的感受的?明确:用典。贾生垂泪、王粲远游、范蠡乘舟泛游,庄子寓言等来表达感受。贾谊上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故谓“虚垂泪”;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这里用两位古人的故事,来比自己当前的心情和处境,十分贴切。名落孙山抑郁惆怅;寄人篱下,心情压抑3、我们知道才华卓绝的文人在遭受排挤打击时是不会屈服的,陶潜如此,李白也如此,前人垂范,诗人不会无动于衷。明确:这里运用了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转乾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泊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4、尾联用庄子的寓言来表明自己的感受。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雏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的腐鼠当美味明确:最后两句借庄子的寓言表示自己不屑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5、诗作的艺术手法:明确:这首诗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1)由于王粲、贾谊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泪,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一契,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2)引用范蠡的典故,生动地表明了自己像范蠡一样既有宏伟的抱负,又有淡泊名利之心。(3)引用庄子的寓言,不但表露了他不汲汲于名利的品质,又反映了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妙处在于:运用典故所以诗中的意象美丽,而整体意旨隐晦,朦胧含蓄。明白一个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总结诗作:比较一下与其他登高诗的相同之处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长安晚秋》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教学难点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教学媒体教学过程复备栏一、导入新课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学习他的《长安晚秋》二、自读,通过翻译全诗解决基础问题  1、翻译,中心: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2、重点词语:拂曙  宫阙(建筑物,而“阕”为词的分段,又叫“片”)横(飞过)塞       3、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   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4、内容把握: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再学生朗诵。四、内容讲析:1、首联写了怎样的景象: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殿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2、 “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明确: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3、试分析颈联两句诗的妙处?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突然一声长笛穿空而来,多么惊心动魄,揪人柔肠,撕心裂肺。杜甫很欣赏此句,作者也有“赵倚楼”之称。见课下注释①)4、说说颔联到颈联观察景物的角度变化?明确:仰观到俯察。(作具体的说明)5、“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情感有什么作用?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4、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教后反思 张力

  

【篇四】无题教案设计

无题 教案

《无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无题》是李商隐情诗中的名作,表现了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男女双方刻骨铭心、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之丝和蜡矩之泪这两个象征意象来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唐诗精华”诗歌朗诵部分,《无题》一诗的教学还是以诗歌的朗诵为主,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诵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熟练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导入

1、播放《别亦难》

导入:别亦难,别亦难,歌声悠悠,情意绵绵,这首徐小凤的《别亦难》其实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2、展示原诗:

(1)、欣赏诗歌朗诵

(2)、学生散读、自读、巡视过程中正音、正字

(3)、抽学生朗诵诗歌

(4)、全班齐读

二、品读诗歌

1、从诗的内容、形式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形式上:七言律诗

内容上:离别诗

2、从那里可以知道这是一首离别诗?

分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句中两个“难”怎样理解?

相见难:困难 别亦难:痛苦、舍不得

3、既然是离别,那是在什么季节呢?

----春末

从那里可以看出?

分析: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春风,

4、板书:相见难 别亦难 离别之难

5、这是一首写春末的离别时,那么是谁与谁离别呢?

恋人

6、恋人相别肯定是舍不得的,因为相见困难所以肯定是要思念着对方的,那么思念到了什么程度呢?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7、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

比喻:相思好像蚕丝一样直死才尽,思念之泪好像蜡炬一样烧完才干

双关:“丝”谐音“思” “烛泪”亦是“相思泪”

原意:比喻对意中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和无尽的思念

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歌颂无私奉献的精神)

8、刚才我们分析了首联、颔联,感受到了离别之难、相似之苦,那么颈联和尾联同学们是否明白?

9、分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镜”一句:早晨对着镜子梳妆,发现镜子中鬓角的头发白了。为什么? 因为思念对方。

“夜吟”一句:担心对方夜里吟诗感觉寒冷。

夜里对月吟诗是多么风雅的事,为什么会感觉寒冷呢?

因为孤单、寂寞、思念

板书:彼此牵挂

10、这两个人是这样的思念对方,却又不能相见,是不是住的地方相隔很远呢? 不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是仙山,怎么有“蓬山”呢?难道他们像牛郎织女一样?

“蓬山”这里指对方住的地方,“无多路”说明不远。

既然不远,为什么不去看对方呢?

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诗中没有明说。(板书:相见难)

既然项艰难,又思念着对方,怎么办呢?

“青鸟传书”

11、小结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主要表现了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由于李商隐个人遭遇的不幸,他所吟咏的诗就显得格外复杂深沉,委婉含蓄。

12、再次齐读《无题》无题教案设计

13、这首诗有内容吗?

又,既然有,为什么又叫“无题”呢?

-- 1、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2、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标以“无题”

三、拓展学习

1、李商隐的无题诗有10多首,有时为了区别,我们就取诗的首句放在后面,再比如下面这首〉《无题》

《无题》 (昨夜星辰)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2、教师朗诵诗歌

3、学生朗诵

解释“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虽然没有彩凤的双翼,相隔距离又元,但是在感情上我们却早已齐赫、沟通。

四、补充李商隐资料(幻灯片提示)

【篇五】无题教案设计

《无题》教案

《无 题》

李 商 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重点难点

体会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委婉之美。

教学课时:1.5课时

教学方法:无题教案设计

1、通过朗诵、背诵,使学生初步体会本诗的意蕴。

2、结合背景知识,以及对诗歌的翻译,使学生基本清楚本诗的内涵、情感、写作手法,初步掌握本诗。

3、通过课上的讨论以及对课后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本诗的印象,基本掌握本诗。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擅长诗歌写作,为朦胧诗鼻祖。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二、作者生平:

李商隐与李白、李贺并称“三李”,但生活环境与思想极不相同。以都写过的“夕阳”意象为例。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宣州谢脁楼》),盛唐的恢弘气度;李贺“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日落西山,昏暗中还有碧色,中唐特点;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祚将沦”,百感苍茫——唐王朝崩溃前夕的写照。李商隐生活在唐朝由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纷争。吐蕃、回纥的不断侵扰,使唐王朝岌岌可危。而统治阶级荒淫腐朽,加重了对农民的搜刮,爆发了黄巢、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唐王朝终于崩溃。李商隐的一生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他用诗歌为这个时

代唱出了挽歌,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

1. 艰苦的童年时期(812—827,16岁前)。李商隐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和低级官僚的家庭,父李嗣做过获嘉(河南新乡)县令,商隐即生于任所。3岁,父罢职到江南绍兴、镇江做幕僚。10岁时父亲去世,离开江南,在荥阳待了两年,后迁洛阳。12-17岁前,一面读书,一面作短工零活(抄写)。“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生人穷困,闻见所无。”(《与裴氏姊书》)。对没落贵族的嗟叹,对死去亲人的缅忆,对穷困生活的感伤,形成极度抑郁的精神状态,这对一个少年是残酷的,难以承受的,也影响了其心理形成,这与日后的仕途坎坷汇合,不仅成为李商隐晚年虔心向佛的伏根,也是他诗歌多感伤成分的现实基础。

2.十年应举期(828应举—837登第)。遇到了一个影响商隐一生的重要人物令狐楚。令狐楚,文宗时朝廷元老,骈文甚至与韩文、杜诗并称。其任天平军节度使时辟年仅18岁的商隐为巡官,从学习到生活无微不至地关心,传授作文技巧,每去京城应考,“岁给资装”,每有宴会,必带商隐参加,备加揄扬,“人誉公怜,人僭公骂。”令狐楚去世,商隐痛不欲生:“百生终莫报,九死谅难追。”(《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商隐登第,有令狐楚托主考官高楷的功劳,但实际上仍是令狐楚的面子。与令狐的关系,在日后又成为商隐一个沉重的心理重压。

3.长安为中心的求仕活动时期(838—847)。商隐中进士不久,便到泾原(甘肃泾州)节度使王茂元幕下做幕僚,娶王小女为妻,从此陷入牛李党争的旋涡。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中进士后,要由吏部“释褐”考试合格才能放官,由于牛党排挤,李落选,回泾原作《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登楼。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 雏竟未休。

839年,终于考试入选,授秘书省校书郎,但再遭打击,外调弘农(河南灵宝)尉。不久,与上司发生冲突,请长假返京。此后,人事浮沉,在各种小官上变化,却从未官及七品。

4.天涯漂泊的幕府生涯时期(847—858)。847年,商隐入桂州刺史郑亚幕府,848年,就徐州幕,851年妻王氏病逝。852年,入梓州刺史幕。这一时期,诗人身心少有舒散,妻去世后,虔心佛教。46岁时死在荥阳。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诗人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这种身世经历对其思想和创作无疑产生了深刻影响。“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有感》)

其艺术创造为悲剧气氛所笼罩,而这又典型地体现在其爱腔诗,尤其是无题诗中。

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 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他的诗在艺术上,继承了屈原、李白、李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中善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三、作者作品

(一)、分类:

关于李商隐的作品。李商隐的诗歌今存六百多首,有《玉溪生诗集》,文则称《樊南文集》。他的诗文俱有成就,而以诗的影响为大。其六百多首诗,内容广泛,大致有以下几类:

1、 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诗。有代表性的如《行次西郊一百韵》,被称为是杜甫《北征》之流亚。此外如《有感》二首、《重有感二首》等,都是能表现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与态度的诗歌。

2、咏史诗。李商隐的咏史诗写的又多又好,大都是通过历史上来揭露、讽刺最高统治者骄奢昏聩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的。如《龙池》、《瑶池》、《咏史》、《马嵬》、《齐宫词》、《隋宫》等。

3、咏物之作。如《流莺》、《蝉》等。

4、无题诗。这是李商隐诗中最有创造性、艺术上最完美、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类。这类诗的寓意含蓄,诗意朦胧,故而吸引了无数的读者、研究者的兴趣。

(1)、无题诗界定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李商隐爱情诗约近一百首,差不多占其现存诗的六分之一。这些爱情诗标以《无题》的有23首,用诗里首句句首二字或句中二字作题的,其实也等于无题的有40首,总计63首,占现存李商隐诗的十分之一。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其实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感慨,就象他自己所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

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2)、无题诗基调

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作浮泛的情语。所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怎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总是无望,总是迷茫。

这种基调除了有着时代内涵外,还打上了诗人自己的烙印。诗人深爱妻子王氏,然而婚后他辗转奔波、漂泊四方,夫妻长年分居。正届中年,妻子溘然病逝,更使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正是个人的不幸和社会上的爱情悲剧互相融合,才形成了无题诗特有的感情基调。

(二)、艺术特征:

关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前人评他是“深情绵邈”、“包蕴密致”、“寄托深而措辞婉”、沉博艳丽”,等等。大致而言,他的诗歌在表现技巧上具有构思缜密、寄托遥深、语言清丽、用典精切、格律严整的特点。具体说其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观化倾向。他总是把自己的灵魂赋于所咏的风景、事物或历史人物,使对象带上强烈的象征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和作者融为一体,甚至成为作者的化身。

2、他的诗表现出很浓的感伤倾向,可以说感伤色调是贯穿他诗歌的主旋律。

3、善用典故,对仗精工,语言清丽。典故的运用,可以丰富诗歌的内涵,使诗歌的包蕴更丰富、更耐人寻味,并能深化诗歌的主题。李商隐的用典是非常突出的,也是非常精当的。他诗歌“沉博艳丽”、“包蕴密致”的特点的形成,即与此有关。但他的用典过多,有时也造成了诗意的晦涩难懂。所以金人元好问曾慨叹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四、写作背景:

据说,在王屋山主峰玉阳山有东西对峙的两座山峰,其上各有一座道观,东玉阳山叫灵都观,西玉阳山叫清都观。李商隐那时二十三岁,太和九年(835年)便上玉阳山东峰学道。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邂逅了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入道的叫宋华阳的女道士,宋年青美丽,聪慧多情,两人很快双双坠入情网。李商隐有诗《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曲折地证明了这件爱情。后来他们的恋情被发现了,李商隐的被逐下山,宋华阳怀孕被遣返回宫。这段超出常规的爱恋,终因不为礼教和清规容许而豪无结果,短暂的欢娱,无望的永好,只在李商隐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伤痛。本诗大约写于开成四年(839),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一切美好,都成难以追寻的记忆,于是作者写了这首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五、诗歌解读:

【深山倾情】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 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一)、注释

(1)、画楼:雕饰华美的楼。桂堂:用桂花香熏过的厅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它的角的顶端和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相连。此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与暗通。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唐时五更二点则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 鼓响天明,即须上班应差。

(7)、应官:犹上班。到衙门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二)、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篇六】无题教案设计

无题 教案设计 柴光军

无题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2、了解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诗歌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贞的执着精神。 二·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因牛李(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无题”诗以爱情为题材,深情绵邈,历代传诵不衰,但诗旨隐晦曲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元好问有“诗人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 牛李党争与李商隐:

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一次科举考试。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打击,因为他们在试卷中严厉地批评了他。由此,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

李商隐最初的府主令狐楚属于“牛党”,在他的帮助下,李商隐步入政坛。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协助李商隐中了进士。在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并受到其赏识,娶了他的女儿为妻。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成员。这桩婚姻使他被牛党视为李党中人。令狐绹尤其厌恶他,认为他忘恩负义。令狐绹后来官居高位,李商隐的仕途短暂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派官员的幕下供职。事实上,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从来没有机会晋升。

三·听读诗歌·理解诗意: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相见本已艰难,离别更是令人难受,又兼暮春时节,春风无力,百花凋谢,让人更加伤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就像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我对你的爱坚贞不渝、至死方休。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早起对镜梳妆,担心鬓发变白、容颜憔悴,忧虑青春年华易逝。所爱之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踟蹰苦吟吧!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你的住处从这里去没有多远,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难以知道你的音讯。希望有青鸟殷勤的替我探望你,为我们传递消息。

哪一联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首联,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基调。全诗从头至尾熔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从相见离别到相思盼望,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缠绵的深情。

四·作品赏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前者为“困难”,写出相见艰难;

后者为“难舍、难受”,道出离别之苦。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渲染了离别的悲凉的气氛,以暮春衰残之景映衬别离伤感之情,倍增哀怨,情景交融。“残”字给人以凄楚的感觉。

3、抒发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与爱人分别的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品析 “丝”的妙处。

谐音双关,深切而自然。

2、“春蚕”“蜡炬”在这里仅仅是实写两种实物吗?如果不是,作者又是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3、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人们赋予了它什么意思?

比喻人们对理想、事业等,执着追求、无私奉献。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此联是从谁的角度出发的?是实写还是虚写?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虚写。推己及人,设想爱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表现恋人双方的苦苦思念。从“应”字可见,“应”是忖度、料想的意思,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一句中用了哪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愿望?

典故1:相见很难(可望而不可及) ;

典故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无题教案设计

体现了作者苦苦相思,期待互通音讯的愿望。

五·诗歌主旨

本诗以深挚的感情,含蓄委婉地咏叹爱情的忠贞,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表现出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六·名句赏析

·请你从内容、现实意义、或者写法三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赏析。

答:从内容方面赏析:虽与爱人分别但相思无尽、挚爱不变,就像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我对你的爱坚贞不渝、至死方休。

从写法方面赏析:“丝”与“思”谐音双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以两个生动的比喻句表白自己对所爱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从现实意义的赏析:用春蚕吐丝、蜡烛燃烧来形容奉献者的献身精神,对理想、事业等执着追求、无私奉献。

七·当堂训练

1、诗人起笔不落俗套,从相见之难落笔来衬托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发_____之情。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____,“泪始干”隐喻________。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为什么?能举一例吗?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八·朗读、背诵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九·结束语

赠别(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篇七】无题教案设计

《无题》教案文档

唐诗宋词选修《无题》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学习声情并茂地朗诵。

2、把握本文的意象及其传达的意境和情感。无题教案设计

3、把握本文比兴、谐音双关、用典等手法的运用。

4、理解诗人流露离别相思之悲苦、失落、惆怅和对爱情的忠贞、坚忍、渴望。

一、走近诗人

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 晚唐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与杜牧齐名,称“小 李杜”。一生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末。初以文采为牛党人令狐楚所赏识。25岁时举进士后。次年,李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任为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李商隐卷进两党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夺利。牛党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最后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在悲愤寂寞中死去。终年四十六岁。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二、无题诗界定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

三、无题诗基调

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

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作浮泛的情语。所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怎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总是无望,总是迷茫。

这种基调除了有着时代内涵外,还打上了诗人自己的烙印。诗人深爱妻子王氏,然而婚后他辗转奔波、漂泊四方,夫妻长年分居。正届中年,妻子溘然病逝,更使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正是个人的不幸和社会上的爱情悲剧互相融合,才形成了无题诗特有的感情基调。

四、无题诗代表作——《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进入文本:

(一)、首联: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赏析

1、.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理解: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之苦;后者为“痛苦、难受”,写出离别之苦。1.概括首联内容:惜别之苦。

2.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作用(包括意境及手法等),

理解: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3、古人表送别、分手时,以哀景抒哀情,以乐景抒哀情的诗句有哪些,举例说明:

理解:以哀景抒哀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难堪冷落清秋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以乐景抒哀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

(二)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此为名句,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的表情作用?传达怎样的爱情观?

理解: 手法:“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比是比喻,兴为寄托,兴分起兴和寄托两种:先写一个事物(如写景)用来引起某种思想感情,放在开头,具有发端的作用,就是起兴;用这个事物寄托某种思想感情,便是寄托。‘兴’在表现上比‘比’更曲折幽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更为深远,耐人回味。兴和比常常合一,既是兴又是比,「兴中有比」。)的手法,极为熨贴)。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方”和“始”强化了这种怀感。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谐音双关:用“丝”谐音“思”, 古人写诗往往借同音字来表示另一种意思。南朝民歌里使用的尤其多。南朝民歌《七日夜女歌》“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便是借蚕儿挂下来的丝比作情人心里的牵挂相思之思。丝瓜(思念牵挂)。例如:拿莲子的“莲”代替怜爱的“怜”, 《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怜)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拿莲藕的“藕”代替佳偶的 “偶”。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爱情观:忠贞,执着,至死不渝,海枯石烂型

2、 表示类似爱情观的古代诗词句,你还知道哪些?你心中渴望的爱情是什么的? 理解:

《上邪!》乐府诗集·鼓吹曲辞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离思五首其一》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雁丘词》金代.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白头吟》作者: 卓文君: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结发为夫妻》苏武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诗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三)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上面两句写的是诗人自己,下面两句就转到对方女主人公身上了,写她别离后的生活。此联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诗句有同样的用法:

理解:虚写:想象的、梦中的、未来的尚未发生的、过去已经发生的等。

举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

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能想象一下早晨和夜晚女主人公有哪些细节化的无聊或忧伤的情景吗?

理解:

“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也散乱渐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女为悦己者容;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夜吟应觉月光寒”是诗人想象姑娘感到月光的凄清和寒冷,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不是光寒而是心寒。(披衣觉露滋,还寝梦佳期;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今夜谁家扁舟子,可怜楼上月徘徊,海上明月生,天涯共此生,) 想象:略:

(四)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理解典故及其作用—— 见课后注释。

理解: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 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

既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劝慰之情,也倾诉了自己绝对没有放弃再次相见的一线希望的恒心与决心,但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原本这两个意象在现实中虚无缥缈、不存在的,一个是仙山,一个是仙鸟,预寄此情难以实现。这也是一种无奈的忧愁和渺茫。但即使今次一别却是天涯永隔遥无期,虽今生不能相守,但还有来生,此情、此爱、此心不变。“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谭嗣同夫人李闰)。

现在人们赋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什么样的新意?

⑴原意:

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⑵新意:

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例子:重病期间,周总理仍旧坚持工作,在他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什么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思考:有人说此诗为作者的政治寄托,也有人说此诗纯写爱情,你以为呢?

• 由于是个语言的多义性以及我国古代“诗言志”的传统,对诗歌的解读会存在一些

分歧。李商隐的这首诗,一般都认为是写爱情的,但也有人认为是写给执政人物,乞求他们援引的。虽有附会之嫌,但也不是没有根据。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的表现手法。

例如,中唐后期的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再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人格魅

力。所以说“可以言情”也“可以喻道”。

• 艺 术 特 色

• 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开头从相见

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及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

• 2.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形象贴切,意境隽永。

• 3.婉曲柔密的风格。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用委婉绵柔的形式

来吐露,或用残春季节的暗示,或用残春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

• 4.艺术风格。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 小 结

这首诗是描写爱情相思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其影响巨大深远。颔联以“春蚕”“蜡烛”一对最有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种忠贞的感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爱情、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需要。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全诗构思巧妙,想象细致入微,比喻精确得当,语言生动精辟、意境优美,如同一支动人的歌,久久留在读者的心上。

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这首

“爱情的绝唱”——

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春风一度;

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哪有绝期?

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

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的愁虑;

你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冷寒。

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

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候!

拓展

无题(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追忆昨夜相会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写今宵相思之情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描写宴会情景。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叙述天亮分别

补充:无题诗的意象

无题诗中主要包含两个大的意象群类。

一类是从神仙世界、历史传说中摄取的,如蓬山、瑶台、青鸟、紫鸾、仙郎、玉女、宓妃、莫愁一类;一类是从现实生活(主要又是女子的生活)中提出的,如凤尾罗、碧文帐、金翡翠、绣芙蓉、碧鹦鹉、红蔷薇一类。

这里应该指出,无题诗中神仙一类的意象远远多于同时代的其他爱情诗。而这类意象常常可作多种解释(既可视为仙境、亦可喻为道观、又可象征宫廷),这也是无题诗意旨隐约迷离的原因之一。

这就是无题诗独特的艺术个性。深沉的社会蕴涵、浓烈而凄清的情感基调、闪烁不定的意象特征,以及精整工巧的语言风姿,共同构成了无题诗沉博绝丽的特质,使它成为唐代诗苑中的一束幽艳别致的“秋花”。

【篇八】无题教案设计

李商隐《无题》教案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浩如烟海,唐朝的诗人灿若繁星。但其中有一个诗人,他一不小心陷入了朋党之争,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个诗人就是李商隐;他的一首《锦瑟》诗,让无数人煞费心思, 绞尽脑汁, 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 更深地理解旨意,于是 , 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这一首诗。

二、了解作者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交流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 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 ,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 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 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 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1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2、译诗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是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3、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内涵一致。

4、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

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5、 鉴赏要点

构思新奇: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朦胧美: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关于练习

《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等等。这首诗内容隐晦,意境凄迷,语言华美,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说每一联都代表了一种情境,一种心绪,你能试着说说吗?

【篇九】无题教案设计

无题的教案

篇一:《无题》 教学设计

总第 课时

《无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题目《无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2、背景资料:《无题》李商隐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过多,意旨隐晦。无题诗很有名,都有很美的意境。他写的《无题》共十多首。这首是爱情诗,抒写恋人之间的离别相思。

3、录音范读,指名仿读,学生自由朗读。

三、细读品味:

(一)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概括首联内容:惜别之苦。

2.比较揣摩两个“难”字有何不同?

明确:前者为“困难”,写出情人相见艰苦;后者为“痛苦”,写出离别之苦。

3.理解“东风无力百花惨”的意境。

明确: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二)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此为名句,理解“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的表情作用。

明确:颔联运用双关语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巧妙。

2.概括颔联内容:爱情忠贞。

3.“丝”与“思”谐音双关,深切而自然。

(三)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从“晓镜”“云鬓”看,此联的“转”在内容上有何深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明确:虚写。设想情人对自己的思念之苦。从“应”字可见。

2.“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散乱也懒得去梳,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

(四)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理解典故。(见课后注释。)

2.表意作用。

明确:尾联是宽慰之语,借神话传说表达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思念,与诗开头照应。

四、合作探究:

赏析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讨论后明确:“丝”与“思”谐音,表明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之深、之长。“蜡烛”一句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相会无期,前途无望。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相随。“春蚕”句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但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蜡炬”句用蜡烛作比喻,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进一步以“成灰泪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相随。这两句的联想深微复杂,形象的底蕴更加丰富。

五、教师小结:

《无题》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六、学生自主复习整理。

七、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八、板书设计:

无题

首联:惜别之苦 抒情写景

颔联:爱情忠贞 谐音对偶忠贞爱情,至死不渝

颈联:思念之苦 借物言愁尾联:表达愿望 托鸟传情

篇二:《无题》教案

《无 题》

李 商 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感受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重点难点

体会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委婉之美。

教学课时:1.5课时

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诵、背诵,使学生初步体会本诗的意蕴。

2、结合背景知识,以及对诗歌的翻译,使学生基本清楚本诗的内涵、情感、写作手法,初步掌握本诗。

3、通过课上的讨论以及对课后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本诗的印象,基本掌握本诗。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诗人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擅长诗歌写作,为朦胧诗鼻祖。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二、作者生平:

李商隐与李白、李贺并称“三李”,但生活环境与思想极不相同。以都写过的“夕阳”意象为例。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宣州谢脁楼》),盛唐的恢弘气度;李贺“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日落西山,昏暗中还有碧色,中唐特点;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祚将沦”,百感苍茫——唐王朝崩溃前夕的写照。李商隐生活在唐朝由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纷争。吐蕃、回纥的不断侵扰,使唐王朝岌岌可危。而统治阶级荒淫腐朽,加重了对农民的搜刮,爆发了黄巢、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唐王朝终于崩溃。李商隐的一生正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他用诗歌为这个时 代唱出了挽歌,成为晚唐杰出的诗人。

1. 艰苦的童年时期(812—827,16岁前)。李商隐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和低级官僚的家庭,父李嗣做过获嘉(河南新乡)县令,商隐即生于任所。3岁,父罢职到江南绍兴、镇江做幕僚

。10岁时父亲去世,离开江南,在荥阳待了两年,后迁洛阳。12-17岁前,一面读书,一面作短工零活(抄写)。“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生人穷困,闻见所无。”(《与裴氏姊书》)。对没落贵族的嗟叹,对死去亲人的缅忆,对穷困生活的感伤,形成极度抑郁的精神状态,这对一个少年是残酷的,难以承受的,也影响了其心理形成,这与日后的仕途坎坷汇合,不仅成为李商隐晚年虔心向佛的伏根,也是他诗歌多感伤成分的现实基础。

2.十年应举期(828应举—837登第)。遇到了一个影响商隐一生的重要人物令狐楚。令狐楚,文宗时朝廷元老,骈文甚至与韩文、杜诗并称。其任天平军节度使时辟年仅18岁的商隐为巡官,从学习到生活无微不至地关心,传授作文技巧,每去京城应考,“岁给资装”,每有宴会,必带商隐参加,备加揄扬,“人誉公怜,人僭公骂。”令狐楚去世,商隐痛不欲生:“百生终莫报,九死谅难追。”(《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商隐登第,有令狐楚托主考官高楷的功劳,但实际上仍是令狐楚的面子。与令狐的关系,在日后又成为商隐一个沉重的心理重压。

3.长安为中心的求仕活动时期(838—847)。商隐中进士不久,便到泾原(甘肃泾州)节度使王茂元幕下做幕僚,娶王小女为妻,从此陷入牛李党争的旋涡。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中进士后,要由吏部“释褐”考试合格才能放官,由于牛党排挤,李落选,回泾原作《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登楼。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 雏竟未休。

839年,终于考试入选,授秘书省校书郎,但再遭打击,外调弘农(河南灵宝)尉。不久,与上司发生冲突,请长假返京。此后,人事浮沉,在各种小官上变化,却从未官及七品。

4.天涯漂泊的幕府生涯时期(847—858)。847年,商隐入桂州刺史郑亚幕府,848年,就徐州幕,851年妻王氏病逝。852年,入梓州刺史幕。这一时期,诗人身心少有舒散,妻去世后,虔心佛教。46岁时死在荥阳。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诗人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这种身世经历对其思想和创作无疑产生了深刻影响。“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有感》)

其艺术创造为悲剧气氛所笼罩,而这又典型地体现在其爱腔诗,尤其是无题诗中。 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 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他的诗在艺术上,继承了屈原、李白、李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中善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三、作者作品

(一)、分类:

关于李商隐的作品。李商隐的诗歌今存六百多首,有《玉溪生诗集》,文则称《樊南文集》。他的诗文俱有成就,而以诗的影响为大。其六百多首诗,内容广泛,大致有以下几类:

1、 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诗。有代表性的如《行次西郊一百韵》,被称为是杜甫《北征》之流亚。此外如《有感》二首、《重有感二首》等,都是能表现他对现实政治的看法与态度的诗歌。

2、咏史诗。李商隐的咏史诗写的又多又好,大都是通过历史上来揭露、讽刺最高统治者骄奢昏聩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的。如《龙池》、《瑶池》、《咏史》、《马嵬》、《齐宫词》、《隋宫》等。

3、咏物之作。如《流莺》、《蝉》等。

4、无题诗。这是李商隐诗中最有创造性、艺术上最完美、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类。这类诗的寓意含蓄,诗意朦胧,故而吸引了无数的读者、研究者的兴趣。

(1)、无题诗界定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李商隐爱情诗约近一百首,差不多占其现存诗的六分之一。这些爱情诗标以《无题》的有23首,用诗里首句句首二字或句中二字作题的,其实也等于无题的有40首,总计63首,占现存李商隐诗的十分之一。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其实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感慨,就象他自己所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

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2)、无题诗基调

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作浮泛的情语。所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怎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总

是无望,总是迷茫。

这种基调除了有着时代内涵外,还打上了诗人自己的烙印。诗人深爱妻子王氏,然而婚后他辗转奔波、漂泊四方,夫妻长年分居。正届中年,妻子溘然病逝,更使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正是个人的不幸和社会上的爱情悲剧互相融合,才形成了无题诗特有的感情基调。

(二)、艺术特征:

关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征。前人评他是“深情绵邈”、“包蕴密致”、“寄托深而措辞婉”、沉博艳丽”,等等。大致而言,他的诗歌在表现技巧上具有构思缜密、寄托遥深、语言清丽、用典精切、格律严整的特点。具体说其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主观化倾向。他总是把自己的灵魂赋于所咏的风景、事物或历史人物,使对象带上强烈的象征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和作者融为一体,甚至成为作者的化身。

2、他的诗表现出很浓的感伤倾向,可以说感伤色调是贯穿他诗歌的主旋律。

3、善用典故,对仗精工,语言清丽。典故的运用,可以丰富诗歌的内涵,使诗歌的包蕴更丰富、更耐人寻味,并能深化诗歌的主题。李商隐的用典是非常突出的,也是非常精当的。他诗歌“沉博艳丽”、“包蕴密致”的特点的形成,即与此有关。但他的用典过多,有时也造成了诗意的晦涩难懂。所以金人元好问曾慨叹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年华。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四、写作背景:

五、诗歌解读:

【深山倾情】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 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一)、注释

(1)、画楼:雕饰华美的楼。桂堂:用桂花香熏过的厅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犀牛在古代被视为灵物,它的角的顶端和底部之间有白色的线(角质层)相连。此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与暗通。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唐时五更二点则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 鼓响天明,即须上班应差。

(7)、应官:犹上班。到衙门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二)、韵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