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处作文

时间:2021-11-10 12:56:32 意向书

第一篇:《站在高处作文850字》

站在高处作文850字

站在高处作文850字—我畏惧高层建筑,不过还不至于到恐高症的地步。这种畏惧感何时开始,我自己也不得而知。

小时候喜欢乘电梯,尤其是观光电梯。家附近的百货公司就装了两台观光电梯,每每去那我都能坐电梯玩得不亦乐乎。趴在扶手上往下望,对渐缩的人影产生没有来由的满足感。百货公司只有四楼,我坐到顶也觉得意犹未尽。

初中放暑假去海边玩,住在五星级酒店里。房间里有一墙壁的落地窗,用厚重的绒布掩着,我走过去掀开窗帘,动作才到一半便被窗外风景惊得连生后退。自觉窘迫,又装作毫不在意。这凌绝的景象令我想看而又不敢,只得蹲下来缓缓靠近窗。窗外像是一个游戏世界,模拟着城市的建设。这样地望下去,望下去,确有居高位者的畅快感,可我却恨不能趴下来看。用眼睛饱览风光,让地板承受我如擂鼓的心跳。

后来也去过上海的正大广场,同是坐观光电梯,八层楼的高度让我总觉得自己是拴在绳上的小蚂蚁。哦,真可笑!小蚂蚁会害怕蚂蚁们创造的高度。不过,我从来不觉得山高。

我走过平坦的小山丘,爬过危严的索道,登过斜陡的峰坡。我也曾在山上玩花赏雾观日出,也曾立于悬崖边俯瞰苍茫大地。可我从不畏惧山的高度。大概是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山是属于大地的,是敦厚老实的,是温柔可人的,是有起伏有线条的。甚至连山的锋利棱角也仿佛透露出调皮的意味。不像人造的建筑,山是粗糙不平的,是生机盎然的。人类的建筑直上直下,是最最险拔的山峰,奇崛但显凶猛,我真真怕它。

这温柔的山,不曾吓坏我,却吓坏了我那曾坦然站在落地窗前的哥哥。有一年我们回老家玩,一起去爬山。我兴致勃勃冲在最前面,爬到山顶时,又望见旁边有座好似更高的山,便朝它迈开脚来。没几步我便摔了一跤,祼露的脚踝被野草割了一道口子。这时正听得哥哥喊我,我也大声回了一句,却把他吓坏了。他厉声命令我不要动,我不明所以地看他束手束脚地走下来,又小心地挽我回去。哥哥言之凿凿地说这里就这座山最高,还说我刚刚下去的地方很险,顺带骂我不听话乱跑。我站在他所谓的“最高的山上”不以为然地偷偷吐舌头。怎么不怕目企难及的高楼大厦,却担心这绿色茵茵的小山丘呢?

第二篇:《新材料作文“站在高处看世界”导写》

新材料作文“站在高处看世界”导写

高考作文

2014-06-19 0907

“站在高处看世界”新材料作文导写

统观近年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高考作文题呈现出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并重的局面。新材料作文的训练仍然是复习备考的重点,新材料作文到底新在何处?又应该如何具体的操作呢?现在结合‚站在高处看世界‛新材料作文导练,谈一下具体的操作方法。

一、把握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示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块尚未成形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站在一旁看他。

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 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

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示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相声百年经典》一书中,记述了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一段往事。在排演相声《关公战秦琼》时,他特地去请教了京剧表演艺术家这样一个细节问题:关公那个代表性的亮相姿势,究竟是左手捋髯、右手背在身后,还是右手捋髯,左手背在身后?对大师的这种做法,人们无不称叹,你又有何感受?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拟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阅读这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去揣摩材料内涵,可以得出不同的作文立意:一是抓住‚细节‛二字,可以得出‚细节决定成败‛的哲理;二是抓住‚请教‛二字,可以

得出‚要虚心求教‛的观点;三是体味侯宝林先生探究问题的特点,得出‚要有认真的态度,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作文立意。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异同。

相同点:都提供了材料,都是‚三自‛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不同点:第一,审题难度不同。话题作文给考生提供了一个话题,也就限定了一个范围,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新材料作文没有提供范围和落脚点,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难度显然增大。

第二,审题方向不同。话题作文关键是审话题,作文立意与材料关系不大紧密,材料只是提供一个例子,帮助考生打开思路,材料可用可不用。而新材料作文关键是审材料,作文立意与材料紧密相关,它是立意的基础。

概括新材料作文的三个特点:

1.开放性。只给材料,不给话题,考生发挥的空间更大了。

2.多向性。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考生选择立意的角度多了。

3.自主性。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与话题作文相似)。

二、抓住两个关键,攻破新材料作文

我认为应根据它‚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的要求,逐步去破解。这当中关键要抓住两个问题。

第一步,全面理解材料。

材料是立意构思的基础,材料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材料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我们不仅要理解材料,还要分析材料,整体把握材料。这样才会深刻全面。

下面以《失街亭》为例,说一下分析材料相关的几个问题。

①理清对象。明确材料包含几个对象。马谡、孔明、王平、司马懿。 ②分析表现。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对象的表现是怎么样。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纪又勇于承担责任;孔明深谋远虑却用人不当,军纪严明、奖罚分明却有情有义;王平劝告马谡,及时汇报军情,有勇有谋;司马懿围山断水,知己知彼。

③辨清关系。材料里面人与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比如正反关系、主次关系、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④分清主次。哪个人或物可以成为写作的切入点。从失街亭的原因推究,马谡是故事的主角。

弄清这几个问题,第一步的任务就完成了。

第二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一个正方体有六个面,都可以分别认作是侧面;同理,一个事物、一篇文章的内容形式也表现为多个侧面。就一篇文章的内容表现来说,可含有多个侧面。如大家所熟悉的故事《东郭先生》,按思想意义来分,有揭露狼凶残本性的一面,有批评东郭先生糊涂受骗的一面,也有赞扬农民聪明机智的一面。只要把材料的内容全面理解了,选向的问题就不难了。

角度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对同一个事情,从不同的当事人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发现。每个角度都是平等关系。关键在于不论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扣住原材料的主题或部分主题。

新材料作文,它考查的不仅是写作能力,而且是阅读能力。写好作文,首先要读通材料,读懂材料,才能切题写作。这给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以阅读促写作,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这样的训练可以贯穿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新闻、评新闻来加强多元思维的训练。

三、‚站在高处看世界‛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当看见一株青松从泰山的岩缝中长出来,傲立山巅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逆境与磨难更能造就坚强的性格……

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吗?请就自己的经历及感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试题,在材料中,给出了多种自然现象及可以参悟的人生哲理,要求考生‚就自己的经历及感悟‛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引导考生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这一道作文试题,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命题导向。‚就自己的经历及感悟‛作文,就要求考生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自己的真实感悟,而不能以写他人为主,不能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泛泛而

谈。另外,考生要注意写出感悟,感悟不是一般的酸甜苦辣的浅层感受,而是要在记述经历的基础上,层层开掘,参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例文与点评]

站在高处看世界

□王晓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高处看世界,世界将是另一番景象,而人的心灵将是别样的清爽和豁达。

去年刚放暑假时的那段日子,是我人生中特别晦暗的时光。倒不是因为我的学业成绩排名亮了红灯,而是平时一向排在我之后的同桌,这次竟然排在我前头。她的姓名,沉沉地压在了我的心头,压得我真有点喘不过气来。愁苦之中我不禁扼腕长叹:‚上帝啊,既生瑜,何生亮也!‛

不久,一次偶然的苏杭之旅,让我的心胸改变了‚景观‛。

那天阳光很好,空气清新。早上一醒来,爸爸就告诉我一个惊人的好消息,爸妈单位也放了长假,他们要带我一起去苏杭旅游。‚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去苏杭旅游是我多年的梦想,今日如愿以偿,我高兴得跳起拉丁舞来。未了,还破天荒地搂住爸爸的脖子,‚狠狠‛地亲了他一口。

第二天上午10时许,飞机在跃华机场缓缓起飞。我坐在机舱的舷窗边,眺望窗外的风景,随着飞机的逐渐升高,窗外的行人、车辆、楼群馆舍,在我的眼中不断变小,变小,接着一一模糊了,消逝了。当飞机真正升入高空,我忽然发现舷窗外已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何等的景观!透过舷窗俯瞰,白云朵朵。东边原是海峡的惊涛骇浪,这时却如冰湖镜面上浅浅的斑纹,反射着粼粼的波光;西边,山峦田畴,相衬相依,融合成一幅淡青色的水彩画。尤其令人惊诧的是,爸爸指着飞机刚刚掠过的一抹山峦告诉我,那就是令人仰望的巍巍泰山!{站在高处作文}.

看着那抹渐渐远去的淡黑色,我的心胸也豁然开朗:大千世界,还有比泰山更加高大的东西吗?但当站在一定的高度时,泰山也会变得如此之小,没有了往日的巍峨和神圣。站在高处看世界,真是别有一番景象啊。想到这里,我不禁有点神清气爽了。

扪心而思,我忽然觉得,世界的大小,心绪的好坏,人生的苦乐欢愁,全都取决于你所处的高度。若将自己的心灵臵于名缰利锁的沼泽之中,目之所及便全都是尘嚣纷扰,致使自己的心灵蒙受尘垢,流淌泪水。而站在人生的高处,那么目之所及将永远是壮阔坦荡、清明澄澈;若能够跃上新的心灵台阶,登上新的心灵阶梯,从而抵达高尚、宽容、至善至真的境界,那么人的心胸就更会‚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壮美无限了。

站在心灵的高处看世界,我不禁仰天而歌曰:运筹帷幄,羽扇纶巾。瑜亮共生,天公睿智也!

[点评]:本文立意清晰鲜明,描述精彩。特别是描述之后的议论,由浅入深,由自然现象到哲理感悟,层层开掘,议论深刻,见解独到。例如‚若将自己的心灵臵于名缰利锁的沼泽之中,目之所及便全都是尘嚣纷扰,学榜重压,致使自己的心灵蒙受尘垢,流淌泪水。而站在人生的高处,那么目之所及将永远是壮阔坦荡、清明澄澈;若能够跃上新的心灵台阶,登上新的心灵阶梯,从而抵达高尚、宽容、至善至真的境界,那么人的心胸就更会‘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壮美无限了‛。语言含蓄隽永,议论逐层推进,读来颇能让人的心灵得到震撼和净化。

第三篇:《站在高处作文750字》

站在高处作文750字

站在高处作文750字—是谁的豪情,震撼了江边雄伟的山?

是谁的相思,缠绵了山间多情的云?

是谁的忧伤,挫痛了山脚呼啸的江?

一路穿越历史的红尘,在这千年的日月循环中,在这高处不胜寒的凄清中,我追寻着你——杜甫,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年轻的你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所写之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蓬勃朝气。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携着这份向往,崇敬,你为自己安下了“会当凌绝顶”的目标。这高处究竟在世人眼中有多大的吸引力呢?王羲之说:“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试听之娱,信可乐也。”《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你大概也是这样的心境吧。“一览众山小”的诱惑,勾起了青年的你的征服欲和雄心气概。你与世人分享你的得意,于高处洒下一抹豪情。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本是壮年的你自己登高远眺,却偏想到故园闺中人。江边楼头,深情凝望的方向,是故乡。深情凝望的脸已变得憔悴,曾经的欢歌燕舞已化为虚无。凝滞的眸中,流露出千万分的不舍与伤痛。明明是内心澎湃,却又不忍。好一个“不忍”,将担心、害怕、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你在怕什么?怕在这高处更显孤寂,怕在这高处愁意倍增,怕这高处太空寂,空寂得只剩下愁肠?你情寄佳人,无语凝噎,泪流满面,任绵绵相思于这高处流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你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黄发老人,落于他乡,苦不堪言,恰逢悲凉之秋,触景生情,你需要发泄。你登上这高山,想着身下的寥廓发出一声伤痛的低吼。高望远,乡战乱,身疾病,境萧条,风砭人。那愁、那怨,如滚滚江水推驱不绝,你垂垂老矣,欲将压力释放,便立于高处,将哀伤、愤恨寄予这广袤的空间,放空自我,让山去改变这份沉重的忧伤。

高望远,千百载,你——杜甫,于这高处完成你的千古绝唱。

第四篇:《命题作文“站在高处”示例(学生作文)》

命题作文“站在高处”示例(学生作文) 命题作文“站在高处”示例(学生作文)太子头上的

命题作文“站在高处”示例(学生作文)

站在高处

兴之所至,遂爬山登高。

山虽非名山,攀爬也须费一番周折;人虽非伟人,站在高处,也同样生发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孤独——渺沦海之一粟哉!天地一芥子耳!

同时,除了涌起的孤独感外,我举目四眺,也由衷地发出感叹:江山如此多娇!自然还有连着的下一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折腰者谁?我谓洪秀全;不折腰者谁?我复谓:华盛顿也。

诚然,二者皆为英雄。洪秀全从一个小山村发动起义,以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引领他的太平军一路由广西杀到南京,力挫清军,建号“太平天国”,历时仅两年;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南征北战,运筹帷幄,最终逼迫英国失败投降,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经过了八年的戎马生活。

一场是中国历史最大的农民起义,一场是美洲大地上开天辟地的独立战争,洪秀全与华盛顿都创造了历史,并同时站在了统治的最高处。

然而,他们的结局迥异。前者在城池被破之时绝望地服毒自尽,后者在自家的庄园内安详地终老。盖因洪只是把握住军事的制高点,而华则攻占了智慧与道德的高地。

站在高处,洪秀全的眼里立即漠视了底下受苦受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他开始着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专制制度,以稳稳地把江山踩在脚下。尽管他起义的荣光赋他高高在上的地位,但他内在的尊严与为民请命的心已然跌入“利欲”这无底洞之中。当他站在低处,他能看到千千万万受压迫的农民;当他站在高处,他的眼里只剩自己,于是他理应有如此下场。

反观华盛顿,站在高处,他没有被权力蒙蔽双眼。这是他一手建立的国家,他怎能不热爱?他又怎能不留恋?但他的眼光看得更远。他清楚地明白历史赋予他的任务,更深知应让更合适的人才管理这个新生国。于是他决绝地走下高处,同时也把他的人格风范上升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站在高处,往往更需要清醒与理智,要高瞻远瞩。究根结底,其实是内心的高度决定你人生的高度。是为一己私利或为民族大义?你可以对比洪秀全与华盛顿的结局。还不够?看到利比亚独裁者的下场了吗?

如此想着,我慢慢走下山,心却仍在那高处„„

站在高处

站在高处,我只想向更高处攀登。

登高,是一种向上进取的姿势,是一番拒绝平庸的宣言。人生在世,有如白驹过隙。安于低处、庸庸碌碌为鸡毛蒜皮奔波一辈子的人,终究只能是须弥山脚处卑微到骨子里的芥子。我想站在高处,俱怀逸兴壮思飞;我渴望登上更高处,欲上青天揽明月。

站在高处,只为摆脱平凡。人活着,就应怀揣追求完美的心。我素来痛恨阿Q的麻木愚钝,但当看他临刑前试图画一个比别人更圆的圆时,我原谅了他所有的过错,因为我无法漠视任何一种追求完美的行动,即使渺小,甚至可笑。踏破铁鞋,磨穿金甲,荆棘丛铺,山路崎岖,无论攀登的过程多么辛苦,只要梦想在高处,完美在前方,我就愿意向高处进发。 凡成事者,或古或今,或中或外,都总有这么一番决心。兵败国灭,屈辱受虏,勾践从王者之尊跌下人生最低处。大丈夫难道要用余生来当一名阶下囚吗?勾践说“不”。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站在了人生的高处。班超不甘心当一名伏案抄文书的小吏,投笔从戎,

终于出人头地,到达心中高地。拿破仑也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能史书留名的人,豪情壮志必有万丈高峰处,而非坑坑洼洼底。

站在高处,难免孤寂落寞,但“高处不胜寒,寒处有清梅。”纵使高处寒气侵袭,仍有梅花伴我;纵使高处寂寞,只要我心坦然,何处不是花开满径?多少人杰都有这么一颗甘于忍受孤独的心啊。

居里夫人只留一桌一椅,“赶跑”了来客,与寂寞为友,终于两度踏上诺贝尔奖的高峰。钱钱书、季羡林等老一辈学者,在自己的领域里取得卓越成就后,仍甘于寂寞,埋首学问,无论在学术还是人格上,都登上了新的高度。

而且,即使萦绕高处的是不散寒气,我也愿意向上攀登。因为伟大的孤独,总胜于千万庸人的相互取乐。

站在高处,我搜寻更高处。夸父逐日不止,精卫填海不息,而我,又怎能停下步伐?高处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站在高处

登珠翠高楼,赏尽青雀江上舳,享穷绕梁湄央曲。临雄浑岱宗,目极四海波涛阔,慨叹脚底天下小;举目茫茫苍穹,感喟离天三尺。孰不知,身居高处,更应回顾低处,敬畏众生,让心滋养着谦卑回归大地。

站在高处,不免逸兴遄飞,雄心壮志,欲与天公试比高。登高固能望远,须知如果失其脚下之巅,忘其登临之感,任凭心意凌然而起,人也将变得傲慢、目中无人。俯首临视,脚下万丈深渊、险象环生,我们须知来路的艰险,须记曾对高山的敬畏,更应知晓,之所以能一览众山小,是脚下的高山。

回想起那些站在高处的身影,总不忍为那藏在俏丽容貌后谦卑的心动容。当那袭华丽的晚礼服将赫本送上群星闪耀的高台,当那沙漏型小旗袍将关南施迎上令人瞩目的高楼,当那顶极具个性的贝雷帽让唐纳微成为高举时尚的风标,面对众人的追捧取悦,她们似乎更明白,站在镁光的背后的,是编剧无可挑剔的剧本,是服装设计师精巧绝伦的构思。她们选择了站在高处,也选择了感恩成就她们的剧组,之后更是不辞余力地提携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