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的作文

时间:2021-10-26 16:11:44 节日作文

【篇一】素质的作文

解读新课标,做语文课改的先行者(网友来稿)唐炯武明年秋季,我市中小学的起始年级就要开始实行新的课程标准,为此,想和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就有关《语文课程标准》谈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一、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性质。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多年来人们提到过基础性、实践性、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综合性,等等。可见语文课程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现行语文大纲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作了补充: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首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再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结合在一起的,语文课程要同时实现这两方面的目标并不矛盾。当然,要实现两方面目标的高度结合,必须在目标与内容的设计上、在实施上下大功夫,而首先是要形成一个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二、关于“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我们已习惯于“语文能力”这一提法,为什么课标又要提出“语文素养”这一概念?“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而“素养”则是指“平日的修养”或“经常修习培养”。“能力”重在“功用性”,而“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了的“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我们发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忍气吞声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最忌的是设计成这样一个系统: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再加上一些例子和供操练用的习题,例子用来说明知识与原理,习题的操练是为了巩固知识和提高运用原理的能力。我们大概都见过这样的人,他们表达正确流畅、简洁生动,可能还妙趣横生,可能就是记不住“连动、兼语、借喻、借代”之类的术语,也不明白自己写的文章里用了些什么修辞格,出现了哪些类型的复句。我们也遇到过这样一些人,他们对语文修辞和文章作法的知识非常熟悉,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语言贫乏,文章干巴而不通畅——近些年来这样的学生恐怕还不在少数。培养理性的分析解释能力要在具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之后,在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合适。3.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四、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纵向线索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其中综合性学习是学习方式,是在现阶段特别需要给予重视、加以强调的。1.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外在的附加任务。但需要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2.从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出发,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课程目标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有所展开,体现出提供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改变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3.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如信息化时代的能力特点,人际交往频繁带来的新要求,对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要求等。五、关于总目标。总目标体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综合、梳理,共归纳为十条。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后五条目标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但这不是绝对的,三个维度的表述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相对于过去的大纲,课程目标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总目标关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同时将价值观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关于能力培养,如关于阅读,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学习方式方面,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如考虑信息化社会特点,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着眼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的要求,口语交际方面强调了文明交往和合作精神;为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培养创造精神,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加上“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一条;专加上“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一条,以体现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视野以及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改变单纯知识传授的倾向,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总目标有一条总的表述:“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同时贯穿于在对于汉语拼音、识字字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诸方面要求中。如涉及必要的语文知识,也尽可能将它转化为能力要求来表述,注重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六、关于阶段目标(由于时间关系,略)七、怎么样作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1.观念该怎样转变。2.教学与教研相结合,作一个学者型的教师。3.扩展阅读面,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4.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一个能师、名师。八、课改背景下的2003年中考语文命题。(个人观点,仅供参考)1.要注意听说能力的考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原则,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考查势在必行,2001年,闽南地区率先引进了听说题的考查,但这也仅限在听说题的书面考查上。2002年厦门卷突破限制,用调频广播播放录音材料的形式考查听力,使语文听力考试走出了一片新天地。现在厦门、漳州、莆田三地的试卷都有了听说题的考查,这应该引起广大初三老师的重视,不要等到考试说明出来了,才匆匆忙忙地指导复习。至少现在就应该多让学生听一些录音资料,记录一些信息。2.基础知识日渐淡化。近几年,已有部分地市中考试卷中取消了“基础知识”的考查,这反映了语文教育界对这一问题的新认识:学习语法、修辞知识不是目的,而仅仅是手段,目的是形成能力。陈日亮老师认为语法等知识是“学了也不考,学比不学好,学就要学好”。许多专家认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实质上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对基础知识运用、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就没有必要再将基础知识列为单独的考试项目。但笔者认为,03年宁德卷仍会有语基这一块,但一定会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设计试题,教师没必要把时间太多的花在语基上。3.阅读题应该有以下几种趋势:(1)主观表述题增加,开放型试题会明显增多。如下列试题:A.本文作者认为,曹操的笑是“潇洒的表现”;有人认为,曹操的笑并非如此。你怎么看,请说说理由。(2002三明卷)B.现实中,有的同学认为:勤学未必成才,惟巧学方能成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2002泉州卷)C.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故事中的哪个人物最让你感动呢?为什么?(2002宁德卷)(2)继续扩大命题材料取自课外的比例,最终达到全部使用课外材料编制试题。这是和新课标的“一纲多本”精神相符合的。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怎么样用好这个例子,这就看教师自己的功底了。我市明年到底用人教版、语文版还是江苏版,现在还无定论,所以教师必须树立一种观念,不要认为教材就是一切,而真正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生知识的积累。(3)选文会更注重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而以往阅读题的选文多侧重将文本作为技术性阅读的材料,这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就这两年来看,选文注重了选取具有浓厚文化内涵的时文、美文,使文章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如福州卷《我很重要》《摆渡老人》,宁德卷《一个美丽的故事》,三明卷《笑的潇洒》,漳州卷《干涸的眼睛》等。所以教师在平常上课时要多与学生交流,多让学生自己学会和文本对话,从而丰富学生自己的情感;复习时,要多选文质兼美、情感真势的文章,既培养学生的能力,又陶治学生的情操。4.作文会是话题作文。以开放的内容来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思维品质和语言修养,这是作文考查的主要目标,而最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也是作文。“话题作文”作为开放性作文的一种代表题型,近年来备受推崇,有可能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中考作文的主流。只要从话题出发进行作文,不论写什么,用什么方法写,不化运用什么样的体裁,都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所以,它比较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考生极易入题,找到写作的由头,并能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发挥。如2001年漳州市的“以《西游记》为话题写一 fdtjw123@163.com

【篇二】素质的作文

素质教育形势下的语文课外活动   锡山市洛社高级中学 蓝蔚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育界,发生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和新兴的素质教育之间的争论。前一种观点认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学校办得好坏的最重要尺度还是每年的“中考”、“高考”。而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不论其升学与否,都要具备较好的全面素质基础,即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体育、美育和劳动素质基础,只有具备较高的全面素质基础的学生,升学以后才有继续深造和发展厚实的潜能,所以开展不开展素质教育,不是一个升学不升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去升学和就业的问题,是一个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上海市特级教师顾泠沅在论及两者关系时提出“少些概念争论,加强实践探索”的口号,他还强调当前教改的重心要从宏观层面下移到教材、教学方法等微观层面,解决好教学效率、师生关系和教学过程等问题。(《中国教育报》 1997 3 27 )        本文试从语文课外活动入手,探索素质教育形势下怎样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一 语文课外活动及其地位       一般来说,语文课外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具有目的性,在时间上表现为某个特定的具体的过程;另一种课外其他语文活动,指日常性的,社会性的语言文字运用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1985年版》 第210页上说:“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es)指:学校在各科教学大纲以外,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班级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才能和特长,为进一步学习和选择职业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外活动不是课内的延续,不能以补课和布置各科作业代替和排除课外活动,要让学生头脑并用,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知识,并借以巩固和补充课内所学的知识、、、、、、”       笔者认为,对语文课外活动认识应是这样: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由教师或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获取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发挥特长,发展才能。语文课外活动不仅仅是课内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在整个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无法为课堂教学所替代的独立的教育活动,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历年公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均有明确的规定:        1949年《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草稿》提出:“要养成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的鼓励与指导必须配合教材随时进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作为一项教材。”        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一方面要让学生精读课文,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总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更为强调语文课外活动,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          二 语文课外活动创造性特点及心理学基础     1 实践性       波兰教育家奥根在《教学过程》及《思维教学观》中指出:“以感觉、悟性为基础的认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展开,这些因素无论缺少哪一个,教师往往只能招致失败。如果忽略了向学生提供得到生动的直观机会的特定作业方法(远足、直观教具的收集、绘画、幻灯、实验、观察),教师尽是以语言的抽象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就会令人生厌。”在这种情形下,记忆力代替了思维力,而这种记忆力是通过机械地背诵教科书的词句,人为地培养起来的。学生受到的教育只停留于观察事实,他要在发展自己思考力上不断得到锻炼。教师要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且直接获得的知识,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努力,而这种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生动持续的,间接获得的知识,时间和努力要花费得少得多,但缺乏持续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更为牢固的知识,发展多样的思维。      实践性反应了人们的认识规律,符合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语文课外活动要积极制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广泛地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区别,除传授知识的形式不同外,学生掌握知识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课堂教学侧重知识的传授,而语文课外活动侧重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语文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锻炼才干,而且对促进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     2 开放性       现代化教育需要培养的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适应当今瞬息万变局势的人才。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既指对全体学生,也指语文课外活动和其他学科有交叉关系。      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课外活动,功课差的学生不能参加课外活动,以免影响他们的课内学习,这种观点与教育规律是抵背的。限制功课不好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不仅不能使学生进步,反而会使学生更加厌恶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活动,它既受教师教的影响,也受学生学的影响,既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又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仅就学生的心理因素而言,潘薮指出:“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意志等”这一类“对认识过程及其效果有很大影响。”这里指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语文课外活动,正是以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为重要目的。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看作是“开发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智力的有效手段”所谓学习困难,就是学生对教材的领会、理解和记忆有困难,他们往往是一份学习材料还没有理解,另一份学习材料来了,好不容易把前一份内容记熟了,而后一份却忘记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教师的做法不让这些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或复习教材,教师认为既然这些学生连课内的内容还掌握不好,哪有精力去学习课外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限制参加课外活动的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学习上困难越大的学生,越应参加课外活动,学习困难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阅读课外书籍越多,智力的的可能性会越大。开展课外活动,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活动,如课外阅读和练笔等等,第二层次是发挥特长的个别活动,这样帮助学生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通过语文课外活动,锻炼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要锻炼更高的语文能力。      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教科书及语文课外活动的材料,都包含着各类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各学科的教材,都是以说明、记叙、议论等常用的表达方式写成,要理解这些教材,乃至完成各课作业练习、试验报告,都要求学生具有较丰富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理解表达能力。语文课外活动广泛地跟各门学科结合,既调动了各方的积极因素提高了学习语文的效率,也充实了课外语文教育的内容,促使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        3自主性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自主性最突出地表现在学生兴趣上的差异。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艺术作品,有的喜欢看电影和戏剧,有的喜欢写诗歌散文,有的喜欢辩论、朗诵、演讲,当然也有兴趣基本比较平均,即表现不出任何突出兴趣倾向的学生,他们往往对活动类型抱有选择态度。      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应确立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自主地位,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商量规划,自己去组织实施,自己去动脑筋动手独立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摆脱了课堂教学中很容易滋长的依赖心理,自己独立阅读书刊,寻找资料,编写出版刊物,排练、演出戏剧,访问各行各业先进人物。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这种实践中,会“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教师如过多的具体要求,过多的检查督促,管得过细过死,不利于课外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4 创造性      语文课外活动创造性的特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运用过程中的迁移现象。每个学生有一套自己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在内容上(知识结构)组织上(思维方式)有其特征,称认知结构变量。变量的特点在于①具有可利用性:认知结构是否有固定观念起作用。②具有可辨别性:新的学习内容与同化他的原有观念的分化程度。③具有稳定性:原有起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和清晰程度。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往往以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由奥苏伯尔提出,可参见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形式出现,这种先行组织者可分为两种:陈述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陈述性组织者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类属,为新的学习提供一种上位关系,如在语文课外活动中配合少先队组织进行“革命诗歌朗诵会”主题班会之后,再在课堂教学中学习《革命烈士诗三首》。比较性组织者,如在学习叶圣陶《苏州园林》前,可借春游活动机会让学生参观苏州的一些具有代表的园林,或者先观看幻灯片,然后再学习课文。在学习苏洵《六国论》时,可举苏辙《六国论》和李祯《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获得知识结构中一部分相关知识,为学生对新课的理解提供一个坡度,从课外到课内,发展学生创造力。      创造性也体现在语文能力训练与培养中的迁移。皮亚杰(c-a)产生式理论,(即条件-能力),基本原理为:当一定条件满足后,就能产生一定的行动,在语文课外活动中体现为有意义的观察,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观察,认识客观世界,记忆客观世界中的不同,然后写观察日记,在进行一次又一次细致的观察之后,学生写观察日记的内容越来越多,积累的素材也越来越多,写作文时自然而然会流畅了。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是知识迁移中一个特殊现象,他认为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创造和发挥,发现并掌握新的知识。学生创造和发挥原有知识的过程,就是“最近发展区”(如图所示),这一理论对语文课外活动有一定的启示。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所谓“跳一跳,      发展区                                  摘桃子”,语文课外活动正是体现                                             这样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创设“最    最近发展区                               近发展区”,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尤                                                                              其可运用在语文课外阅读中,如在                   原有水平                                 学习小说单元后,可以结合课外小                                                          说阅读让学生找出三要素,然后再                                   写小说故事梗概,这样,学生原有能力就提高了。这种阅读教学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体现。又如学生在学了应用文知识后,在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写“请柬”邀请家长到校开会,甚至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上到处张贴的“启示”“广告”,收集“启示”“广告”中的病例,结合实际运用的需要在课内课外练写作,通过实际运用使学生掌握了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想象力思考力的培养,创设“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思考,练习之后,创造力得以发展,获得更进一步的知识和技能。       基于上述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可以看出,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的活动,广泛地、综合地、跨学科地运用知识。再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来说,课堂教学一般偏重于思想观点的教育,通常是讲得多,做得少,而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可以把知和行结合起来,形成知、情、意、行辩证统一过程,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  素质教育形势下的语文课外活动    (一) 素质教育和语文课外活动的关系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教育。其内涵包括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协调发展。素质教育体现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即是对学生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都得到良好的培养。正如陈钟梁先生在与青年教师的一次谈话中说:“现代课程论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一个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才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学语文教育参考》 1994年第8-9期)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途径。    (2)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有较高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知识面比较广,具有较好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完成。著名老一辈教育家夏丐尊在《受教育与受教材》一文中提出,中学生应养成“实力”,这里实力指“健康力、想象力、判断力、记忆力、思考力、忍耐力、鉴赏力、道德力、读书力、发表力、社交力等……”“所谓教育,就是能力给予的设计,学校就是为施行这设计而特选的人为环境。”他还认为中学生在“中学校里,目的是应受教育,不应是受教材。”这些话,指出了学生各种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吕叔湘也有类似观点,他在《关于中学语文的的种种》一文中,指出“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这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个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你不会给他这个钥匙,那有多少宝贝他也没法子拿到手。”    对语文课外活动应以充分利用,有特色地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使语文课外活动具有一定的育人价值。    (二) 语文课外活动的途径和方式    (1) 群众性语文课外活动      集会、参观、访问、调查、展览、游戏、语文野营等    (2) 组团性语文课外活动,主要指一些专门的小组或社团,主要有:    ①写作类:“小记者协会”、“影评小组”等;    ②阅读类:“古文典籍阅读小组”“古诗词阅读小组”等;    ③知识类:“语法研究小组”“修辞研究小组”“唐诗研究小组”等;    ④其他技能类:“书法兴趣小组”“朗诵兴趣小组”、“演讲兴趣小组”等。    (3) 个人语文课外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个人的课外活动,如听广播、录音、电话、看电视、交谈、发言、辩论、做读书笔记、摘卡片、办报刊等。    (三)素质教育形势下的语文课外活动    1 语文课外活动和课内活动相结合进行基础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      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把语文活动的要求固定在教材中,把一部分课外活动移到课内,编写活动内容,指导活动方法,统一安排课时,纳入教学计划,做到语文课外活动从时间、内容、方法、人员等通过教材得到固定。这些活动分三个层次,与教科书中的阅读文相配合。(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为例)    (1) 揉在课文中的活动     “课课练习”中出现的快速阅读、复述比赛、口头作文、查工具书比赛、背诵比赛等,此类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如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老师》课后面“积累、联想”练习中,要求“想想作者回忆的七件事,联系实际讨论,举一两件使你感动的事实,口头介绍你的老师(中学或小学的),第十一课《第二次考试》课后练习三,要求学生口头复述课文。    (2) 配合课文的活动      如“课的眉批”,作文评议修改课等,在《一面》中,课文右侧出现了眉批,是初一学生初步接触眉批。    ①另外有结合单“配合理想教育活动,指导学生课外寻找革命烈士的童年故事的读物,要求学生将一位革命烈士的童年故事,用500字记下来,然后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由学生讲述烈士童年故事。要充分发挥文学的美感教育作用,配合思想教育,借助上述形式,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3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    (1)语文野营活动  利用寒暑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让学生在较集中的短时间内,着重学习语文方面的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能力的训练,还可以锻炼身体,锻炼独立工作、独立生活的能力,增强对集体生活的适应性。    (2)社会调查活动  大多数中学生缺乏交际能力,不善和陌生人打交道,在生人面前往往脸红口讷,手足无措。对这些学生更要鼓励和引导他们走出校园、走出家门,和陌生人打交道,使他们懂得根据不同的需要组织语言和选用合适的词语,如对名人进行采访,对事件进行调查等。    4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      在教师节、新年等节日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贺卡送给同学、老师或亲友,另外还有编绘图画,学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画一张方位示意图,学了《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后,可指导学生画平面图等。       结束语:      现代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教改信号,并不表明以往偏重文化考试的教育中,学生就没有素质的养成,在学习进步中没有素质的发展。它针对的是那种牺牲身体健康和道德修养,片面为考试和升学的不良情况。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素质发展,是从发展着的社会的全面需要和学生具体实际出发,既要满足多样统一的社会需要,又要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笔者认为,从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方面来看,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是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        参考书目:    1 《现代教学论发展》钟启泉编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年10月    2 《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 邵瑞珍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3年10月    3 《中学语文课外活动》 顾黄初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年12月    4 《夏丐尊论语文教育》 夏丐尊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7年4月 

【篇三】素质的作文

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人教版)     新课程改革似一股浩浩春风给新世纪教改带来了勃勃生机,促进了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语文素养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笔者从五个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落实自主学习,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受年龄、心理、经历的限制,自主学习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教育者多加引导、指导和督促,需要语文教师多做细致的工作。一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1]凡是好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但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督促、指导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对学生来说,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标准;对教师来说,这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标。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常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课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上课,及时检查预习作业,使用预习的材料。课后,及时处理相关的作业。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落实好这三个紧密相关的环节,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才能稳步提高。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课本,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略读、精读,如何利用网络等媒体搜集处理信息等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选择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经常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及时交流和总结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效果最佳,效率最高。   同时,教师应大力倡导,努力寻求老师间、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与探究,比如教《犟龟》一文,老师指导几位同学合作排练演犟龟在路上遇到蜘蛛、壁虎、乌鸦等动物劝阻的情景。这样,师生在交流合作中达成共识,在思索探求中增长智慧,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提高。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2]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春》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讲林莉的《小巷深处》可让学生听优美深情的歌曲《妈妈的吻》。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播放激昂慷慨的《好汉歌》以及《水浒传》的电影片段,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2、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比如,字、词积累,教师可结合猜字谜,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兴趣。又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3]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书不进行训练,不能运用于实践,即使读的书再多,也无异于“两脚书橱”,对他人及社会都是毫无裨益的。   任何学科的学习均离不开实践训练,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显得尤为突出。数学中的许多公式,物理中的许多定律。你记住了就能解决一些问题,比如二元一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等,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这些公式、定律来解题。语文学科则不同,仅以作文为例,老师讲了写作要求:题目要新颖、选材要精当、结构要巧妙,语言要力求简明、朴质、生动,要有真情实感等,学生只记住了这些难道能妙笔生花吗?语文素养的提高绝不能离开训练!打拳的人须“拳不离手”,唱戏的人须“曲不离口”;一个只会背诵游泳动作的步骤和呼吸要领的人,若未经水中的反复训练就贸然跳进江河湖海,那是注定要被淹死的。   课改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初中生好动,好表现自我的特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表演。如《空城记》、《孔乙已》等课文,可让学生课前排练准备,在课堂上分角色表演,合作参与演课本剧。有时也可以表演局部或个别特定的动作,如《背影》中年老、肥胖、穿大马褂的父亲,买橘子过月台的艰难场面。《我的老师》中蔡老师“假打真爱”的情景,通过实践体验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加深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锻炼了同学的表演、创造才能,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课内,应努力开拓课外活动范围。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到工厂、社区进行参观采访,举行辩论赛,实地考察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通过课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实践能力增强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课堂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一要夯实基础,广泛汲取知识。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没有广博的知识,学生正确的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就缺乏依据,何谈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知世界。如果学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新,创造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因此,要引导、督促学生认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语文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向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做生活的有心人,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从过去“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者自觉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要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但要引导学生敢问、乐问、会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陶行知在《每事问》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4]善问源于善思,善思则思维发展,创造力得以开发。因此,民主、平等的良好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三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土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力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赵丽宏的《周庄水韵》这假如你遇到了这个“小男孩”,你会对他说些什么?用一、两百字把你的话写下来,和同学交流。又如教《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一文,老师在分析课文丰富、新奇而合理的想象之后,启发同学们发挥想象:“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这一愿望真的成为现实,尾巴会给我们带来些什么麻烦?   五、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和终生学习的信念   1、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学语文不只是学课文,“语文素养”不只是“语文知识和能力”,它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还包括“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它还包括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所有内容,正如有人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了突出“大语文”的观念,应该强调两点:①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如教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庭审判”鲁达,使语文、政治、历史、法律、社会伦理道德等融为一体,可谓一举多得。②突出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如:先把郦道元的《三峡》、李白的《望天门山》、刘大杰的《巴东三峡》,同当今正在进行创造性开发的“三峡水利工程”联系起来,再让同学、老师搜集资料,自由发挥联想、想象,一同来畅想、畅说、畅写《三峡,我爱你》。   2、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知识、信息容量大、更新快,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在“教中学,学中教”的环境中一同成长。因此,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否则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追忆

【篇四】素质的作文

综合素质作文

著名作家魏巍先生说得好:“教师这份职业,——据我想——并不仅仅依靠丰富的学识,也不仅仅依靠这种或那种的教学法,这只不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教师——这才被称为高尚的职业。

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优秀教师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所以,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保持平和

、《学记》、《陶行知教育文集》到国外的《理想国》、《爱弥儿》、《民本主义与教育》;从外国的自然法则、班级授课制、白板说到中国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再到周弘、李镇西、朱永新等人的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民主教育、书香世界新教育等等;从关注王策三和钟启泉关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争论到南京的“高考之痛”的反思,等等等等,这些内容中既有启发部分也有疑惑部分,情不自禁也想一吐为快。 人们用“春蚕”、“红烛”、“园丁”等来赞美教师,这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它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但它很片面,因为它说明了社会看重的还是教师劳动的外在社会价值,还是把教师劳动的性质看作是传递性而非创造性的工作;并未涉及到教师职业劳动对教师本人现实生命质量的意义,并未涉及到教师能否在日常的职业工作中感受到对自己的智慧与人格的挑战、对自己生命发展和生命力展现的价值,感受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

其实,教师就是一种专业性社会职业,是从教之人与受教之人一同成长同时又是从教之人赖以谋生的一种职业而已。与其它社会职业一样,它也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但它加工培养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工具而已。至于说到教师要扮演“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要“有亲和力、渊博知识、责任心、事业心、教育事业的热爱、专业素养、幽默机智”等等要求,这实际上都是教师本身职业的固有组成部分,简而言之,教师只不过是一种专门教人育人的社会职

”师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对教师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尽职尽责是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结合的职业。多少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伴着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开启着孩子的心智,书写着人生的真理。我自豪,因为我就是这样一名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无悔,因为爱与责任坚定了我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平凡而又伟大,要无愧于本职工作,应当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时刻牢记重任在肩。“我是人民教师”,一句普普通通的话,却

应当掷地有声。没有责任就当不好教师。人民教师使

命崇高,责任重大。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园丁,无论是高贵的牡丹,还是艳丽的玫瑰;无论是香冷的寒梅,还是娇媚的桃蕾;甚至是那名不见经传的卑微的小草,教师皆以自己相同的爱心去精心栽种,精心呵护,精心浇灌,精心栽培,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教师每天辛勤的工作,迎着清晨的薄雾,送走天边最后一抹夕阳的余辉,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没有精神的寄托,责任的支撑是做不到的。因为责任,所以无怨无悔,三尺讲台就成了教师书写不平凡人生的舞台。深重的责任,莫过于肩负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担此重任,爱与责任不可或缺。让爱与责任同行,已成为我们每个教师无声的诺言。

我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智能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教师,是一个用爱书写的称谓;教师,是一个用责任支撑起的身躯。我坚信,只要心中那团“爱与责任”的火焰熊熊燃烧,就能托起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是教师之本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完成教育的使命,教师必须牢牢地树立起责任意识。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是由每天点点滴滴的“平凡”的事情组成。然而,“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所以,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性感。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的基本任务。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几十双渴望的眼睛时,教师要有把他们教育成才的责任感。为了传授知识,我们有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经常阅读专业书籍,积极参加研修活动,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会误人子弟,而且也过不了自己良心这一关,这就是教师的责任。

作为教师,为人师表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崇高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负责任的意识。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我们才会敬业、乐业,也才能一辈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爱与责任,相得益彰。“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爱”与“责任”也是辨证的统一。“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爱与责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需要全体教师不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篇章,教师的指导、鼓励、赞美、欣赏和支持,永远是学生最好的礼物。透过爱的鼓励和安慰,让他们祛除心中的不安,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担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定要记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句平常而富有教育哲理的名言。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童真无邪的孩子,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是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教育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则要要求我们去了认识孩子、解孩子。要求我们去和孩子换位思考,真正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要教育好学生,就必须理解学生,站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然后才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他,引导他,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人为本”,我早在学生时期就形成了这一教育理念,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可是,实际上往往还是以成人的目光去看待问题,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去要求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因此,孩子总是在找机会逆反,总是在调皮捣蛋。现在学习了《要善于换位思考》这篇文章后,再来反思这一问题,我想,孩子们的逆反也许就是在对我们教师的专制的反抗吧。因此,往后我要“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真正地与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值此不断加剧的应试教育导致师生关系变得日趋紧张的当下,尤其需要提倡这种换位思考的教育方式。当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把追求考分和升学成绩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的情况下,三者最缺少的就是彼此之间

的沟通、理解、体贴和宽容。一旦学生成绩退步或表现不好,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总是以结果论成败,很少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想原因何在,只知斥责辱骂。考之大量教师体罚学生,家长辱骂殴打孩子的诸多现象,都可归结到不知换位思考上去。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过我们“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其实也就是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要做到角色互换,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自己“教了几十年的书,把自己教成了学生”,“把自己教成学生”,以学生的眼光看文字,以学生的眼光思考、提出问题,才会懂得该如何与学生沟通,该如何组织教学,学生才会乐于接受。“赏学生之长,除学生所疑,宽学生之过。”每天多想想“假如

它需要教师多花心思,多了解、多观察、多动脑。我校教师接触的大多都是一些生活条件优越,见多识广的独生子女,但多数学生因为父母忙于外出打工赚钱,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学生养成了一系列不良的行为习惯。面对这样一群课外几乎整天没有人管的学生,怎么才能让他们既学到文化知识,又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力求做到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俗话“喊破嗓子,不如做出个样子”说的好,在工作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恪守“身教胜于言教”的古训,日久天长,学生模仿自己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工作要从学生习惯养成的每一步做起,自始至终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要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引领、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持之以恒,自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事,处处皆楷模”。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路人要一贯坚持奉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工作作风,时时处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身先士卒,做好学生的表率,其师表形象作用将不可估量。现今的学生在家里是宝贝,从小娇生惯养,家长平时根本舍不得让他们做一点事情。在学校没有几个学生愿意主动承担集体建设的责任,集体中该做的事,都视而不见或者互相推诿,从来不会主动去做,除非老师指名了才极不痛快地去做。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人人关心集体的好习惯呢?我认为教师应当用自身的良好榜样感染、影响学生。在行为和制度面前,教师师不应该只是指挥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无声的行为是最好的教育手段,而教师师的一言一行正好是学生学习的表率,所以教师在自己的言行上要特别注意细节。如教室里有纸屑,一般教师去教室见到后总要问:“谁扔的 ?谁扔的谁给我捡起来。”过一会儿教室的地面上依然会有纸屑;如果见到教室地面上有垃圾,教师弯腰捡起来扔进垃圾筒,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动作,就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都会捡起自己座位边上的纸屑。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感化和教育学生,天长日久,学生必定养成良好的习惯。

《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做到“学高为师”,更要做到“身正为范”。教师每天都要以愉快、积极的心态去上课,这无形当中会感染学生,让他们和教师一样,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自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对学生的要求,自己都要先于学生做到,学生看到了,他们也就会慢慢的严格要求自己了,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篇五】素质的作文

综合素质作文素材

素质体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心理素质好才能有所成就

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待于每个人的努力

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的前途

综合素质是考察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素质体现在点滴小事中

素质低下影响人的社会形象

人的素质也是在发展变化的

环境和教育对素质起着决定作用

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名言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杜威

性格的培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虽然它不能算是惟一的目的。———爱迪生

用全副精神,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谁也不可能相信没有在组成一个人的因素上受到训练的人,真正能成为一个人。

———夸美纽斯

勇气是一种素质,有了勇气,一切事情都好办了。———巴里

每种首创事业的成功,最要紧的还是所有当事人的基本训练。———马明·西比利亚克

如果我们自己心中没有自由与宁静,如果我们内心深处和隐藏最深的自我只不过是一潭酸臭污浊的死水,那么争取身外的自由又有什么价值呢?———梭格

在普遍堕落的人群当中,自由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伯克

经典素材

拒绝状元

(综合素质是考察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在美国,哈佛、普林斯顿这种顶尖级的学校,都公开宣称平时的成绩非常重要,但还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哈佛大学每年都拒绝不少“高考状元”,比如1996年,就把165名学术水平测验考试中得满分的“高考状元”拒之门外,理由就是对隐藏在分数后面的综合素质不满意。哈佛招生院院长在给潜在的申请者写信时写道:“要进入哈佛这样的大学,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普林斯顿招生院院长写道:“我们把每个申请者都当作特殊的个案来审视,看他具体的综合起来的能力和成就。”

美国的高中生能否获得毕业证书,除了学分、成绩等要求外,还要无偿地为社会服务数十个小时。社会上有很多组织和基金会,为申请大学的高中生提供各种各样在社区服务上有突出贡献的奖学金。一所高中对此的要求是这样的:高一5小时,高二10小时,高三10小时,高四35小时(美国高中是四年制),这只是基本的毕业要求。有些高中生的学业并不突出,但因为“学雷锋”突出而被大学录取了。

不洁的后果

(素质低下影响声誉和形象)

晚清王朝大臣李鸿章,在出使俄国时,在一个公共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结果被外国记者作为笑料,大肆渲染,加以嘲弄,丢了中国人的脸。

另据报载:美国客商与我国某医疗机械厂决定合作生产输液管,外商到车间参观时,厂长向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去擦。正式签约那天,厂长只接到客商的来信:“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况且我们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管,人命关天……请原谅我们的不辞而别。”

贝肯鲍尔的签名

(有风度是有素质的表现)

在谈到中国足球运动员的素质时,阎世铎讲道,德国“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来中国时,阎世铎与他一同进餐,饭罢两人向酒店外面走的时候,在走廊里遇到一个小女孩。她的手里拿着一张纸和一枝笔,从其穿着上一看可知她是酒店的服务员。她一言不发地走上前,怯怯地将纸笔伸向贝肯鲍尔。贝肯鲍尔明白女孩的用意,他用双手接过纸笔,将纸铺在墙上,认真地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用双手捧着将纸笔递给了小女孩。在贝肯鲍尔的一生中,为球迷签了多少次名根本无法统计,但他在给这名小球迷签名时,所表现出来的认真态度给阎世铎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这种认真,对贝肯鲍尔来说是一种极为自然的流露。

回想起这一幕,阎世铎感慨地说,作为“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在球迷面前连一点架子都没有,表现出了十足的绅士风度。但我国的许多球员,没踢出什么名气,走起路来却像螃蟹一样横冲直撞,很多人对球迷的态度更是恶劣无比,严重败坏了中国足球的形象。

阎世铎表示,提高球员的素养和风度是当务之急。我们需要的是会踢球的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踢球的机器。

防微杜渐

(素质体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罗瑞卿同志是我国第一任公安部长。他是执法的领导同志,也是守法的普通公民。

有一次,罗瑞卿去火车站接客人。因为时间紧没来得及买站台票,等把客人送到住处后,罗瑞卿想起了这件事,对随行人员说:“马上到车站去补交三张站台票钱,公安人员应当做守法的模范。中国古人有一句话:„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要防微杜渐嘛!”

中美日三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将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培养未来的创造性人才,《美国2061计划》指出,着眼国民素质,实行全面改革。日本的教育改革,在“轻松愉快”中培养生存能力。国际21世界教育委员会强调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1.学会认知;2.学会做事;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生存。中国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的具体实施就是素质教育,就是生存能力的培养。《教育文摘周报》刊载了陈鹤琴提出的要把死教育变成活教育的观点。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而做现代中国人起码具备五个条件:第一,要有健康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有服务精神。这五种能力蕴含着罗素的人才四要素。具有这些能力干什么用?生存。所以,可称之为生存能力,从事生存能力的培养就是素质教育工作。

救人的大使与爱管闲事的“老外”

(素质表现在小事中)

北京长城脚下,2000年6月的一天,一名少女从断壁处滚下70多米的山崖。这时,几位外国人毫不犹豫地率先沿着陡坡滑下去,与随即赶来的人们一起将她救了上来。事后才知道,组织救人的外国人竟是挪威驻中国大使叶德宏。大使先生到长城,不是观光游览,而是来捡垃圾的。

叶德宏大使到长城捡垃圾已非一次。十年前,一位英国专家威廉•林赛来到长城边,他为长城的美而感叹,同时又被长城上遍地的瓜果皮核、烟蒂纸团和乱丢的矿泉水瓶震惊,就在外国人中发起一项保护长城的活动。他们在长城上竖起著名的标语牌:“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垃圾什么也别带走”;他们穿的T恤衫与背的背包上印上口号“不爱长城非好汉,长城脏了怎么办”、“人人拾垃圾,长城美如昔”等等,定期来给长城“洗脸”。一年前才赴任的叶德宏大使一到中国,就主动参加了这项活动。

一些文明国家的公民对保护环境的高度自觉和严守规章简直令国人汗颜。作家陈世旭在谈到一次丹麦之行时写道:在那里,如果你的车子不按规定停放或不灭火,任何一个路人就会过来提醒你把车停好或让车安静下来;如果你钓鱼,一些毫不相干的人也会过来看看你的鱼桶里有没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准钓标准的鱼,发现有就会催着你还要一直盯着你把鱼放回水中,然后说声“谢谢”而去。丹麦禁止养鸟,但鸟食市场却十分兴旺,因为几乎家家都要买上鸟食挂在庭院里喂鸟,常年不断。

黄金周旅游考问国民素质

(中国的国民素质亟须提高)

尽管旅游文明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但“五一”期间,记者在天津、北京等地旅游时发现,耳闻目睹的不文明现象仍然比比皆是,黄金周旅游为塑造文明的国民素质敲响了警钟。

在天津市区最大的娱乐休闲公园———水上公园,记者看到,有的游客在游园的过程中,食品袋随手乱丢、口香糖四处乱吐,让清洁工们感到非常气愤。尽管为了迎接黄金周,公园管理部门安排了更多的清洁管理人员,仍然无济于事。北京天安门广场早晨的升旗仪式每天都会吸引很多群众参加,这本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个别人在参加完升旗仪式后,却把垃圾随便遗弃在地。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故宫,一些游客在游玩时,却偷偷刻下自己的名字。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各地旅游。香港《亚洲周刊》曾发表文章指出,在将生活日渐富足的信息传递给世界的同时,一些中国游客却也表现出衣冠不整、随地吐痰、乘车不排队等坏习惯,给中国人的国际形象抹了黑。

“假日里的各种不文明行为,看起来是一些„小节',其实就是陋习。”家住天津的居民王桂岭说,要建现代化的文明城市,最核心的是要提高居民的素质。他认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社会要大张旗鼓地倡导文明新风,克服小节无害、陋习难改的错误认识,使更多的市民树立文明光荣、不文明可耻的观念。

中外的差距

(国民素质提高要靠每个人的努力)

权威机构对世界部分国家竞争力的评价中,中国的国民素质排在第35位。中国7000万技术工人,高级技工仅占3.5% ,而西方发达国家占40%以上。中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为日本的1/26、美国的1/25。

我们的国家靠什么提高国际竞争力?就是要从细节入手,扎扎实实提高国民的素质。在德国,很多学校的办学方向就是“培养第一流的劳动力大军”,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呢?我想别无二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我们中国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所以,当我们拿起望远镜看世界的时候,也别忘了用放大镜看看自己,把我们的长处、弱点都看清楚了;也不要一谈德国人、日本人素质比我们高就不舒服,好像是“长他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世界上学生超过老师的例子比比皆是。真正谦虚下来,沉下心来,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我们的发展势头一定会更强、更快。套用美国航天员那句话: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一小步,整个民族素质将提高一大步。

心理素质成选人“门槛”

(心理素质好才容易取得成功)

日前,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在所内公开招聘下属泽根弹簧公司总经理,7位竞聘者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有两名博士。为体现竞聘的公正性、科学性,该所特地聘请上海交大人力资源管理所的两位教授担任主考官。根据国际先进的选才办法,主考官首先对竞聘者分别进行了数百道题目的心理素质测验,以此作为选人的基本条件。经过后面的公开面试、小组复试,最终选出的总经理人选,其“心理测试”得分也较优。

无独有偶,市第七人民医院去年招收医生、护士时,医院设立的第一道“门槛”也是心理测试,只有通过测试才有资格被录用。而从市人才市场获悉,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使用了“心理测试”这一做法。

上海交大石金涛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以往的选人规则往往重业务素质、轻心理素质,时常出现所选人才业务虽精、但贡献不大的问题。

一位多年从事心理门诊的主任医师,甚至把心理测试法用到了“选婿”上。说来或许有人有些不信,他的三个女儿第一次把男朋友带回家时,首先要经过他的上百道心理测试题,测试过关后,他才会点头认可。而今,他的三个女婿不仅工作出色,家庭关系也处理得非常融洽。

上海交大颜世富教授认为,“心理素质”虽不是万能钥匙,但选人先把“心理素质”关,将越来越成为普遍现象。由此也提醒学校、家长和学生,要特别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否则将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

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亟须提高)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从事学生素质、心理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及青少年保护等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从有关部门大量的测试调研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有诸多表现:首先是学习上的“厌烦心理”,从厌学到弃学;其二是“焦虑心理”,父母期望值过高,孩子常因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和焦急,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对前途感到迷茫;其三是“攀比心理”,生活上同学间相互攀比,若吃穿不好则认为有失面子。

造成中小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很差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学校中的应试教育使不少中小学生身心疲惫,心理素质发展滞后;教学内容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不健康因素导致中小学生心理迷乱。

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部分家长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差,在教育态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致使孩子心理适应能力差,过度溺爱、过于宽容使孩子任性、自私,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较差。同时学生自身也存在着自我教育及主动适应意识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等问题。

对此,有识之士认为,必须重视培养、完善学生的心理适应力,使之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各种问题,使自己与社会之间取得平衡并保持和谐、统一。要在中小学校开展各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适应能力的训练活动,设立各级心理咨询机构,设立心理辅导老师,为学生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家长要在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同时重视对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除此,社会各界也要重视关心、培养、教育、健全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从日朝足球赛看其国民素质

(国民素质体现国家形象)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冯建中日前表示,北京奥运能否得高分,不光要看场上东道主运动员的赛场表现,更要看场下大众的言行举止。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形象问题,“也会影响到别人对整个国家公民素质的评价”。

什么样的国民素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2月8日晚的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日本和朝鲜之战。这两个国家,一个富裕,一个贫穷;一个比较国际化,一个是专制政府,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们的国民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明素养。

近两周来,日本舆论对这场比赛的关注程度,简直超过了奥运会的水平,而政治因素自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赛前,日本首相小泉、官房长官细田以及其他政界人士都发表声明,呼吁日本民众冷静理性看待球赛。这样的待遇,也是极为罕见的。毕竟,由于人质事件等缘故,日朝关系处于极其微妙的僵局阶段。在日本社会,主张对朝强硬的声音几乎占据主流。所以,此次比赛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赛前,女儿失踪于朝鲜、遗骨存疑的横田就表示,体育和政治是两回事,我同样会为朝鲜球员的精彩表现鼓掌。当赛场上响起朝鲜国歌的乐曲时,全场59300多人都起立致敬,没有人发出嘘声,也没有人坐着不动。笔者最感慨的是,坐在贵宾席前的一些残疾人,有的也坚持从轮椅上欠身。乐曲完毕,全场鼓掌。这个表现和中国球迷在亚洲杯上的表现相比,反差何其强烈!

在比赛中,以现役军人为主的朝鲜国家队,也表现出了良好的绅士风度。当球场上有日本队员倒地,朝鲜队员都是主动把球踢出界外,博得全场的掌声感谢。而前年底,就是在这个琦玉体育场,参加东亚四强赛的中国球员不但作风粗野,还动手群殴。下半场,日本队被朝鲜队扳平,五万多日本人一度鸦雀无声,但没有人辱骂己方或对方的球员。随后,在他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助威声中,日本队在最后一分钟创造了胜利的奇迹。哨声一响,朝鲜队员纷纷瘫倒在地,但又爬起来和对方球员握手,又走到场边向本国球迷致谢。这些看起来寻常的举止,正是中国球员缺乏的基本教养。

意林故事

日本公司不录用心理素质差的人

一个日本青年报考一家很著名的公司。结果没有考中,于是他产生了绝望的情绪,上吊自杀,幸而被家里人及时救了过来。几天以后,他接到新的考试结果,原来他考上了,上次说他没有考上,是考试成绩统计上的差错造成的。他听后欣喜若狂。正当他准备上班时,得知他为考试未被录取而自杀未遂的消息的那家公司决定解聘他,理由是他心理素质太差,连考试落榜这样并不大的人生挫折都承受不起,以后怎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建功立业,为公司创造效益呢?

日本公司的这种做法在道义上的评价暂且不论,但对此人心理素质的判断和对员工心理素质的注重是有一定道理的。

手机文明折射出素质的高低

现在,许多会议在事先印好的“会议须知”里都列有一条:“保持会场安静,开会时请关闭手机”。不少会议的主持人都要在会议开始前强调一句:“请关掉手机。”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在许多会场里听到手机的响声,还是可以看到一些人拿着手机朝外走的身影。有些人干脆连走出会场接电话这道程序也免了,就地与外界“交流”。

手机对会议秩序的干扰,不言自明。想想看,安静的会场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开会效果会怎么样?一会儿这个人出去了,一会儿又有人低头打起了电话,一些人因此而左顾右盼,侧耳旁听,注意力分散。这么一来,会场秩序岂有不乱之理?庄重、严肃的会议气氛岂能不受影响?手机扰乱会场的状况,已不再是可以忽略的小事了。

其实,会议可以不必专门为此作出限制规定。因为在会场上关闭手机本是一般的文明常识。这就像不能随地吐痰、公共场所不能高声喧哗一样,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如果明知故犯,那就是缺少基本的文明素质。

要当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就不能不讲手机文明。素质的作文

在美国的两件小事

在美国碰到过两件小事,我记忆非常深刻。

一次是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的开阔地上,一个穿大衣的男子猫腰在地上拾废纸。当风吹起一片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进垃圾筒内,直到把地上的废纸拾净,他才拍拍手上的土,走了。

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乐厅。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摆着几个脸盆大小的落地式烟缸,为了不叫里边的烟灰显出难看,里面全是银色的细沙。但大烟缸里没有一个烟蒂。我用手一拂,几个烟蒂被指尖勾起来。原来,人们都把烟蒂埋在下面,是为了看上去不杂乱。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一个人不这样做。

有人说,美国人的文化很浅,但教育很好。我十分赞同这一见解。教育好,可以使文化浅的国家的人表现很文明;教育不好,却能使文化古老国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质很差。

素质低下影响个人取得成功

一家网络公司的十几个招聘席前挤满了应聘的大学生,公司老总看着乱哄哄的场面,一个劲地喊:“请排队!不排队的,我们不要!”这是福建省2003年非师范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发生的一幕。

这家公司的老总在接受采访时说,人多就应该排队,这是起码的社会公德。虽然现在不排队的现象在国内仍然普遍存在,但我想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带个好头,而且我们也要求员工这么做。所以我们认为,从是否排队也可以看出一个求职者的基本素质。素质的作文

招聘会现场到处都是人山人海,但没有人主动排队,整个招聘现场活像个农贸交易市场。

在另一家企业的招聘现场,一个男生挤到招聘席前,高举着简历,大声叫嚷:“喂,收一下我的应聘材料!”但招聘人员盯了他一眼,继续和其他应聘者交谈。事后,招聘人员生气地说:“像这样没礼貌的人,谁也不敢要!否则,哪天公司形象受损都不知道。”

更令人气愤的是,招聘现场遍地垃圾,纸片、矿泉水瓶、塑料饭盒等随处可见。一些大学生把从招聘单位拿来的介绍材料翻了翻后,就随手扔到地上;有的人把报纸铺在地上,席地休息,但站起来后,也不

【篇六】素质的作文

综合素质 作文

学生观具体要求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

2.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与成人之间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坚持以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强调教育公平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2.爱岗敬业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展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挫折 1.5岁的时候,张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但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 当代保尔"。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举行命名表彰大会,授予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的张海迪同志"优秀共青团员"称号。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创作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一百多万字的作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1993年张海迪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参加远南运动会。

1997年入选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98年起担任中国肢残人协会主席。2000年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学费而中途退学,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

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他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岁时,他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先后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1936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一、认识自己

古希腊的阿波罗神庙门框上写着这句训词:“认识你自己”

欧伯曼:对于宇宙而言,我是无足轻重的;但对于我自己而言,却是一切。

马克思:一切真理的精华是人们最终认识自己。

林清玄:一个人面对外面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

神州数码公司总裁郭为先生曾经在华中科技大学演讲,他不像一些企业老总那样,慷慨激昂地喊出要进军世界500强之类的口号,相反,他说:“和IBM、HP等国际巨头比起来,无论联想也好,神州数码也好,我们都还是IT里面的‘爬爬虫’,需要向他们学习和合作,中国企业现在还应该从基础工作做起。”

无私奉献

白芳礼 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

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

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杨善洲 他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高淑珍 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

宽容:一种动力

1.文化宽容促进社会昌盛

“百家争鸣”,乃有战国的学术繁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乃有刘汉以后的文化衰颓。东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学、玄学等各家学术融合,又产生了一次思想的大碰撞,诞生了一大批艺术精品。大唐对异域文化的兼收并蓄,遂有盛唐文明辉耀千古;满清在外来文明前的闭关自守,终致近世中国的积贫积弱。北大在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奠基于蔡元培校长的“兼容并包”思想。

2.宽容创造奇迹

英国著名医学家麦克劳德在上小学时,有一天突发奇想,要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他跟同学偷偷地套住一只狗,宰杀后把内脏一一解剖观察。没想到,这狗竟是校长的心爱之狗。校长知道后非常恼怒,但经过一番思考后还是决定宽容小麦克劳德;同时为了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校长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张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高兴地接受了。麦克劳德后来成为著名的解剖学家,参与研制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获得192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尊重

大名鼎鼎的富兰克林也有段轶事。一天下班,他和一位同事走下楼梯,来到大厅出口。此时,走在前面的一位女士忽然在光滑的地板上摔倒。富兰克林的同事见状,马上要上去帮忙,可富兰克林却一把拉住了他,一起躲到了一根立柱后面。那位摔倒的女士已经迅速地爬了起来,一边打量四周一边整理衣裙、头发,走向了自己的汽车。直到这时候,富兰克林才拉着他的同事从立柱后面走出来。

这一幕让同事感到很困惑,一个平常对别人充满同情心的人,为什么在别人摔倒时不及

时伸出援手,却躲了起来?富兰克林正色道:“有谁希望被人看到自己的尴尬和狼狈相呢?我们躲到立柱后面,是让那位女士确信,没有人看到她难堪的一面。否则,她以后遇见我们,一定会感到羞愧。”

富兰克林的这一停、一躲,就是他对别人心理的极大理解和尊重。躲避不看,也是一种尊重。尤其是在别人尴尬、难堪的时候,比如办公室里的吵架,夫妻双方的斗嘴。再比如对待一个身体有缺陷的人,不要过分关注,也是一种最好的尊重。身体有缺陷的人心理最敏感脆弱,他们最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盯着他们,否则会感到自卑。所以,尊重他们的姿势,就是“不看”。

【篇七】素质的作文

《综合素质》作文集

一、请以“教育从心开始”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参考范文】

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早就被人们提出来了,但一般的人都会认为这是指对学生的关爱,而我认为它更深、更广的含义应该指教育的机智。被人们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职业,那么,它不是一门艺术吗?因为艺术需要体现美和创造性,而教育正好体现了这个特点,一个搞艺术的人,难道不需要用心吗? 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要给学生师爱。教育如果没有爱无疑于茫茫沙漠没有水源。但这“爱”,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方式恰当的爱能让学生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与幸福,这种爱如同涓涓的细流能让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养;反之会让学生感受到火上浇油的烦躁与愤恨。要做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爱”。

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要在教学中讲究技巧。我的音乐老师李巧红的成功教学案例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班新选的那个音乐委员因为胆量小放不开,高音部分总是上不去,李老师就对她说:“你的声音很好听,这首歌更好听,我想跟着你学,请把我也当你的同学,放开了唱,一定能唱好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那以后,自信点燃了她学习的激情,笑容随时在她脸上绽放。就是这句微不足道的鼓励却让这个学生得到了学习的快乐。所以我想起人们常说的: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学生辉煌的人生,也可以摧毁学生理想的城堡。

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要注意处理偶发事件的策略。遭遇偶发事件一定要冷静,要处理得灵活。有的年轻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硬逼学生交出看的书籍,可有的学生就是不愿交,于是和学生抢、厮打,最终不了了之。用一个眼神、一句话去提示他,让他自己把书收到课桌下,下课后再找他谈。难道这不是良策吗?课堂上还有更多的偶发事件,比如教室突然飞进不速之客,并且已经虏获了学生的心,不妨就此开一个“如何保护动物”的主题班会;再比如罕见的白雪让学生目不转睛的时候,何不让他们一次看个够?素质的作文

当今这个社会只要你能取得教师资格证,能被学校聘用,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教师,就这一点来说当老师很容易,但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的很难,学生是活生生的发展的个体,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所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改进、完善我们的教育方法。既然选择了做人梯,那么我们就应该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双慧眼,用机智去经营教育。

二、请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参考范文】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像一颗炸弹扔在了教育阵营里,触动了占据各种立场的人士的神经,一场争论从那时至今未休。教育关乎知识,知识关乎课程,课程研究正是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

在当时,斯宾塞对古典学科占据学校课程的主导地位极为不满,于是,针对社会上重虚饰、轻实用的知识价值观进行了批判。他依据五种人类活动,即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的闲暇时间满足

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确立了按价值大小排列的各类知识。这些知识的最高目标是,有利于人的完满生活。在此基础上,斯宾塞最后得出结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

在这里,我的任务是尝试回答这一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回答之前,先来确认在这个问题中,“价值”是对谁而言。

知识具有对个人和对社会的双重价值。对于个人,知识具有心智训练价值、自我实现价值、人格发展的价值,即增加智慧、解决问题、提升人格的价值;对于社会,知识具有生产力价值和促进社会文明的价值。鉴于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因此,提升个人素质,社会整体素质即获得提升。我的思路是,将知识的价值着眼于个人,才可能获得社会的长远、可持续的进步与文明。而那种用个人幸福和社会安宁来换取社会经济的一时繁荣的,是一种急功近利式的知识观,也必然导致一种急功近利式的课程观。我们拒绝一种线性的、封闭的、工艺学取向的课程研究,尽力把目光从教育本身投向课程以外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投向被课程遮蔽的每一位教师和学习者的内心。这也正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解释学、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所关注的焦点之所在。在这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性的课程问题,不只是一个教育上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政治的问题,此时探究课程问题,就需要批判性地考察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我认为,成就个人幸福,以至成就人类幸福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掌握相当于生产力的钾识,可以喻为是做蛋糕,掌握的知识越具有生产力,这个蛋糕做的就越大,但是,人生和社会的终极目的就是做大蛋糕吗?不,是文明、是进步、是自由、是幸福。做蛋糕是为了享用这美食,因此,在当下这个社会生产力空前发达,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里,站在个人幸福及全人类幸福的高度上,我们可以说,那种关于“如何分享、细细品尝这蛋糕”的知识,即增进个人自由、增进社会民主的知识是更为有价值的知识。

这便是我交上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现代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戴维是英国皇家学院的爵士,在科学上做出过重大贡献。有人要戴维列举自己对科学的贡献时,戴维说“最大的贡献是发现法拉第”。法拉第原是一名书籍装订工,没有上过大学,戴维发现了他的才能,让他做了自己的助手。法拉第后来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

请根据上述材料给你的启示,联系实际,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参考范文】

人才需要“发现”

得人才者得天下,这是如今喊得震耳欲聋的一个口号。但人才的问世,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通常需要两方面的合力:一是人才自己拼命往外拱,争取脱颖而出;二是伯乐们的热情发现与提携。这个“发现”,除了狭义的发现外,还包括挖掘、扶持、使用、指导,四者缺一不可。

鲁迅无疑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超级人才”,可在被发现前,他自己其实也一直很郁闷,虽然学问很大,但始终没有展现的机会,整天靠抄古碑打发日子。1918年 春天,机会来了。正在编辑《新青年》杂志的钱玄同,与鲁迅交谈时,发现他谈吐不凡,思想激进,很有批判意识,就主动约他写一篇批判旧礼制的文章。一开始, 鲁迅并不太积极,写写停停,在钱玄同一再催促下,文章才得以完成。钱玄同接到稿子后,连声叫好,即编即发,5月15日就以最快速度发表在《新青年》杂志四 卷五号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第一篇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就这样问世了。最重要的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从此正式登上 文坛,一发而不可收。

1923年,作家郁达夫在北平编杂志,收到一个陌生文学青年的来稿,文章很有灵气,他一看就爱不释手,马上前去探访。只见那青年躺在一间破屋里,裹紧被褥 仍旧寒战不已,被疾病和饥饿折磨得奄奄一息,房东还要将其扫地出门。他立刻请青年吃了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莱,并且倾囊相赠,帮他治病、缴房租,还拿着青年的 习作四处举荐,为他说项。那个青年就是后来誉满文坛的沈从文。没有郁达夫的发现,沈从文不要说当作家了,连命都难保得住,很可能会客死他乡。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的大放异彩,则得益于戴维的发现。法拉第出身贫寒,没上过大学,可是酷爱科学研究,很有灵性,还有一股韧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老科学家 戴维慧眼识珠,看出他是个可造就之才,就破例收他当助手,一步步带他进入科学殿堂,精心指导,既传又帮,后来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老师。晚年时,有人要戴维 填表列举自己对科学的贡献,他绝口不提自己发现的钠、钾、氯、氟等元素,而只写了一句话:“最大的贡献——发现法拉第。”

如何评价一个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如何根据一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合适的培养?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更需要这种“发现”精神。老师应该善于以发展的眼光、客观的眼 光看待学生。对偏科的学生毛泽东,不同的老师就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他最用功最聪明,有的说他很认真但也很一般,有的说他不认真也不聪明。我们今天的教育 不也是面面俱到,有贪大求全之弊吗?在纪督学的眼里,像毛泽东这种只关心“出租汽车”,而不关心自己学业分数的学生是“不务正业”。但是我们想过没有,正 是多少这样“不务正业”的人推动了我们社会的发展,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教师不仅要观察学生,更要扶持和指导学生。所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师看待学生,要全面和准确,更要理性和客观,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理想。 根据个性和理想,继续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励他们的学习欲望,指导他们做人做事,为他们显示才能创造条件,就像郁达夫对沈从文那样。教师更应无私扶持人才、 有容许人才超过自已的宽阔胸怀,就像戴维提携法拉第那样。

当我们都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荣时,人才才会真正源源不断而来,社会才会呈现人才荟萃的大好局面。

四、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教师的责任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想从学问中去找“黄金屋”,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绝不是真的叫你到书中去搜寻“黄金”,而是从中找到像金子一样珍贵的精神世界。

做教师就是做学问,就是从学问中感受生活的快乐,教育的幸福,人生价值的轻舞飞扬。人要生存,要有一定的物质资料作保证,衣食足而知荣辱,对大多数人来说,精神是在物质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去追求的。今天,教师在物质上的生活已经超越“衣食足”。但教师这个工作是以精神追求为主的。我们的物质由国家保证供给,有了它,不是图安逸,而是能使我们更好地沉下心来,做一趟人生美好的精神之旅。 教师要有责任感,有责任感的人才是值得信赖的人。人,也只有有了责任感,才会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会发现前方有那么多需要自己担当的事。一个人没有了家庭责任感,这个家庭就注定不会幸福;一个人对工作没有了责任感,他的人生就注定不会取得应有的成就,即便你再聪明也没有用,因为这个世界已经证明,最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而往往是那些有一股傻劲的人。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讲,一个教师不管你想不想做出点成绩来,都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每个教师要教几十乃至上百个学生,学习是学生生活的重头戏,遇到一个没有责任感的教师,那是莫大的不幸。

一个有教育责任感的教师,首先是一个对自己有责任感的人。我们不能期望一个对自己不负责的人,会对学生和学校负责,会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未来联系起来。人,只有一次青春,作为一名教师,对自己有责任感,最重要的行动是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不少人认为只有趁着大好年华,尽情享乐,才对得起这青春,殊不知,这其实是糟蹋了青春。不管享乐主义怎样泛滥成灾,我仍要坚持说,教师就是教师,教师的存在特征,注定同普通人不一样,也只有这“不一样”,教师才能在精神的世界里保持独立独行的清醒与尊严。

对自己有责任感,就要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谈到责任感,就必然要说到对学生负责。我认为,发展自己是对学生最好的负责。我由衷地感到,对学生有责任感,对学生最大最好的责任感,就是尽快地发展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本领的教师。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说得好:“善学者,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所以,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篇八】素质的作文

综合素质作文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争做人民满意教师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尽管教育的课程在变、教育的模式在变,但开智启蒙、传承文明、塑造人格的教育本质没有变;尽管教育的方法在变、教师的观念在变,但甘为人梯、引领未来、为人师表的教师职责没有变。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今社会, 不少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通过请家教让子女学的更好,变得更优秀,而不少教师也较愿意利用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赚点外水,家长为“分”,教师为“钱”。如今在职教师的有偿家教问题,已成为社会上热议的话题。尽管“有偿家教”只是少数教师的行为,但是它使教育涂上功利化、商业化的色彩,容易使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蜕变为金钱关系。而少数教师在获取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会渐渐淡薄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渐渐失去师生互动中纯净的情感。这不仅有损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为树立教师队伍正气,弘扬教师职业道德,重塑教师职业形象,近日,城关中学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旗帜鲜明地反对有偿家教,学校坚决抵制有偿家教。在章校长的带领下,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了绍市教[2009]6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抵制有偿家教的通知》文件。通过学习,全校教师充分认识了“治理教师有偿家教活动”的重要性,深刻认识了“有偿家教”的危害性,滋生了“我的学生找家教,我的责任未尽到”的高度觉悟。会上,章校长要求每位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好每一堂课,用“佳教”抵制“家教”,尽可能利用课内时间及工作之余,义务性地为需要提优补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多一点奉献,少一点索取,多讲一份责任,少讲一步得失,凝心聚力,倾情奉献,以自己的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全校教师要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学校将以学生、家长等社会力量作为监督,严查、严处违规行为。 动员大会结束后,全体教师签订了“城关中学教师拒绝有尝家教诚诺书”。 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朗朗晴空,给学生多一点爱心,使家长少一些忧心,让社会多一份放心是我们的责任。为了教育事业的改革

和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我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争做人民满意教师,用我们的双手和真诚的爱心,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在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中,实现我们教师的人生价值。

2我为什么要当老师

著名作家魏巍先生说得好:“教师这份职业,——据我想——并不仅仅依靠丰富的学识,也不仅仅依靠这种或那种的教学法,这只不过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教师——这才被称为高尚的职业。 要做好老师这份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随时应付课堂上学生们千奇百怪的提问,我必须花许多的时间来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充分地理解吸收讲解的知识,我必须绞尽脑汁研究出适应学生个性学习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必须深入接触学生,了解每个学生丰富而又具有个性的心灵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与天赋。

在教学工作中,我的福利待遇不高,我却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当老师呢? 我要做老师,是因为有一件事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有一个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父亲是高官,母亲是大公司经理。他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无心向学,经常在外面滋事打架,读初中二年级时便不想再上学了。他父亲承诺,只要他继续上学,生活费要多少就可以给多少;他母亲承诺,只要他继续上学,假期便可以带他去美国旅游,但是他还是死活不肯上学。他父母发怒了,严肃告诉他,如果不继续上学,以后将断绝提供一切生活费,然而他还是死活不肯上学,并且离家出走,让父母气得几乎要发疯了。后来,却发生了奇迹,经过班主任深入做思想工作,他终于兴高采烈地跟着班主任回校读书了,并且现在已经成长为学校的“三好学生”了。在他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金钱、享受、威胁都无法改变他,但是他班主任的教育却成功地改变了他。这时我终于明白,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这是无法用金钱来取代的,也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于是我决心挑战教师这份任重道远而又神圣光荣的教师工作。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我热爱教育事业,从事着“人类灵魂工程师”教书育人的这份艰巨而又光荣的工作,每当看到一个个学生在我的努力教育帮助下取得进步,我便可以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与喜悦,并从中体现我的人生价值与意义,使我感觉到教育工作的快乐。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以我的教育背景、个性、能力等因素,我更适合从事教育工作。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我可以与天真无邪、纯洁美丽的孩子们相处在一起,这些像天使一样可爱的小朋友,熏陶影响着我保持着一颗珍贵的童心。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学校没有那种明显的特权与专制,可以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的进行讨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我喜欢校园幽雅美丽的环境,可以听到鸟儿为我唱歌,蝴蝶为我翩翩起舞,可以呼吸到从碧草绿树鲜花中散发出的清新空气,可以看到纯洁可爱的孩子们以真诚得像鲜花一样灿烂的微笑向我致敬。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可以利用学校有利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不断地探索、思考,丰富自己的学识与道德修养,——尽管我不是物质上的富翁,但我却有丰富充实的精神财富。著名诗人徐志摩先生说得好:“我是极空洞的一个穷人,也是一个极充实的富人,——我有的只是爱!” 我决心做老师,是因为„„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做老师呢?! 3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因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生理反应。这里所说的外部要求,可能是他人设定的,也可能是自己设定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职业倦怠是每一个职业个体面临的共同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和表现 职业倦怠有多方面的症状和表现。首先,精力耗竭。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早晨去上班常常感到畏惧。其次,人格缺失。对学生抱消极态度,有意减少甚至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见到学生也不理睬。

第三,成就感降低。对自己的工作常常看不到成就,对困难不愿努力去克服,甚至产生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

职业倦怠不是由某一个事件造成的,而是由日常工作中的挫折、焦虑、沮丧日积月累造成的。职业倦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我们发现,在教师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1.职业因素。教师被认为是社会上最崇高的职业,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同时,教师还是一种多角色的职业,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朋友、知己和心理治疗工作者。面对如此多的角色,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不能顺利进行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影响工作效果。另外,教师个人的期望与工作现实的矛盾也是引起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教师职业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往往难以集中精力按照个人意愿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2.工作环境。教师面对的是家庭背景各异、个性千差万别、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对学生的管理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教师的负担重上加重。同时社会以简单的各种"率"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准,竞争的手段和方法不科学,奖励与处罚机制不健全,无意义的考评、评比太多等等,都增加了教师工作的负荷量,教师心力交瘁,导致倦怠心理的产生。3.个人因素。个体的人格特征,通常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研究发现,A型与B型的人在应激反应的多项变量上有较大差异,尤其在焦虑、疲劳等心理症状和对待物质利益冲突上。A型性格的人常常表现为极端的挑战性、争强好胜、力求把握环境、时间观念强、急躁等,这些表现与职业倦怠有较大的相关性。

4.社会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教师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不理解、不适应,于是产生这样那样的焦虑和痛苦,加上现实中生活条件的不理想,如工资待遇低、住房难、负担重、压力大等,有些教师情绪不稳,

心理波动。另外,教师所在群体不和谐,人际关系紧张,也容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加之教师工作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同情和支持,这 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倦怠心理。

三、努力防止和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心理

怎样才能防止和克服这种不健康心理呢?

1.以开阔的心境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一个人是否幸福,不仅要看物质,更要看精神。从事教师职业,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经常感受人的智慧、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所以,教师应当以开阔的心境、愉快的心情看待自己的职业。 2.从对工作目标的不断追求中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有追求才有劲头。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教学工作,教师都要有一个大追求和小目标,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完成自己的大追求。而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给你快乐、喜悦和成就感。教师正是在一次次成功的愉悦中,不断培养和加深对职业的情感。试想,一位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他还会感到职业倦怠吗? 3.保持信心,端正态度。职业倦怠与兴致勃勃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态度,只要有正确的态度,就能化沮丧、挫败为乐观、自信与成功,有效地克服倦怠心理。

总之,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对个人、对工作都是有害的。如何克服自身的倦怠,保持对学生的热情和爱心,对教师是一个挑战。作为21世纪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们要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要认真对待、努力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

4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优秀教师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

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所以,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

其次,具有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张筑生教授在这方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心里只有工作、学生,他超脱了名利,甘于清贫。他似乎不懂得争成果,争头衔,他至死都没有评上博导,然而他得到了学生的爱戴与敬仰。 再次,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前提。一个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如慈母般地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一个教师是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主要是看他是否真正地去关心爱护学生。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是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有一种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才会产生强大的震撼与感染,显出十足的人格魅力。北京22中特级教师孙维刚堪称当代师表中的佼佼者,他为学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的那份执著与奉献,无时不震撼着学

生的心灵。为了学生,他长期强忍受着癌症的巨痛毅然站在三尺讲台。在孙老师病逝那天,八宝山上4000多名学生自愿前来送行,白花点缀的悲壮使他的人格在天国里升华。 最后,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拥有一定的人文修养上。一方面,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一个教师的人文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影响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一方面,人文修养的高低还决定着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学习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熟练掌握。较高的人文修养有利于教师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使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有利于教师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拥有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拥有较高的人文修养的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 5我的教师观

看了许多教育著作,从中国的《论语》、《学记》、《陶行知教育文集》到国外的《理想国》、《爱弥儿》、《民本主义与教育》;从外国的自然法则、班级授课制、白板说到中国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再到周弘、李镇西、朱永新等人的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民主教育、书香世界新教育等等;从关注王策三和钟启泉关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争论到南京的“高考之痛”的反思,等等等等,这些内容中既有启发部分也有疑惑部分,情不自禁也想一吐为快。

先说说我的教师观吧:教师是什么? 我一直在反思这样一个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应该是什么?人们用“春蚕”、“红烛”、“园丁”等来赞美教师,这固然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它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但它很片面,因为它说明了社会看重的还是教师劳动的外在社会价值,还是把教师劳动的性质看作是传递性而非创造性的工作;并未涉及到教师职业劳动对教师本人现实生命质量的意义,并未

涉及到教师能否在日常的职业工作中感受到对自己的智慧与人格的挑战、对自己生命发展和生命力展现的价值,感受到因从事这一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

其实,教师就是一种专业性社会职业,是从教之人与受教之人一同成长同时又是从教之人赖以谋生的一种职业而已。与其它社会职业一样,它也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但它加工培养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工具而已。至于说到教师要扮演“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要“有亲和力、渊博知识、责任心、事业心、教育事业的热爱、专业素养、幽默机智”等等要求,这实际上都是教师本身职业的固有组成部分。试问一下,其它各行各业没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没有自己的内在素质?没有自己职业本身的要义?这样一想,我们就觉得有许多事情其实就很简单了:比如说家长、社会就完全没有必要把各自的责任人为地强加到老师头上。家长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家庭教育工作做好?社会为什么不加强好教育立法、司法,加强好对教育的投资、教育的管理?教师为什么要这么热衷于弊端很多的高分率?学校为什么要强求一个模式来加以管理?„„我想,如果大家都能各尽所能、各司其职的话,家长还有必要去宴请老师?南京教育局还有必要再搞那个什么吃力不讨好的电脑派位?老师还有必要从“睁眼忙到闭眼”?教师还会有那么多英年早逝的例子?

所以说,简而言之,教师只不过是一种专门教人育人的社会职业而已,是许许多多社会职业中的一种。 6 宽容和仁爱

一位母亲问5岁的女儿:“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没带水,又没带钱,只带了两个苹果,你会怎样做呢?”女儿歪着头想了想:“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可想而知,此时那位母亲多么失望。她本想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可就在话将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母亲摸着孩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女儿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母亲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女儿的爱。孩子能流露出纯真而善良的情感,前提是母亲给了她把话说完的机会。即便孩子做错了事,家长也要耐心地听他说出原因,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我想,面对教师和学生,作为校长,我们是不是也要有一颗宽容和仁爱之心?是不是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素质的作文

马卡连柯说:“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教师。”所以,发火只能说明你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学生欢迎的是宽宏大量、仁慈厚爱的老师。同样,教师喜欢的也是宽厚仁慈的校长。于丹在讲《论语》时举了一个例子:子贡请教孔子说,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吧。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恕”这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不仅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还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我们都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除了“恕”字,还有一个“仁”字。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孔子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说,如果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能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那么,怎样才能控制好自己情绪,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校长呢? 老师面对的是情感丰富的老师和朝气蓬勃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善于思考,有自己的见解;他们有不可侵犯的自尊心。如果在他们犯错误时,我们理直气壮地予以斥责,可能会有一点震慑作用,然而也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受到极大挫伤,甚至人格和心理遭到扭曲。这与我们的初衷是多么相悖啊!老师发火只能说明自己武断专制、不近人情,而师生们欢迎的是民主平等、通情达理、和蔼可亲、以理服人、情操高尚的老师。

在愤怒时往往会作出愚蠢的判断和荒唐的决定。老师要做好学校管理工

作,就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人格上把师生置于同自己完全平等的地位;处理问题时应冷静、理智,以满腔热情和一颗仁慈爱心,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设身处地帮他们排忧解难,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一种平等的情感教育方法。 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希望在我们的社会中能够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份关爱。

7教师的责任

古语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对教师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尽职尽责是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结合的职业。多少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伴着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开启着孩子的心智,书写着人生的真理。我自豪,因为我就是这样一名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无悔,因为爱与责任坚定了我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平凡而又伟大,要无愧于本职工作,应当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时刻牢记重任在肩。“我是人民教师”,一句普普通通的话,却应当掷地有声。没有责任就当不好教师。人民教师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园丁,无论是高贵的牡丹,还是艳丽的玫瑰;无论是香冷的寒梅,还是娇媚的桃蕾;甚至是那名不见经传的卑微的小草,教师皆以自己相同的爱心去精心栽种,精心呵护,精心浇灌,精心栽培,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教师每天辛勤的工作,迎着清晨的薄雾,送走天边最后一抹夕阳的余辉,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没有精神的寄托,责任的支撑是做不到的。因为责任,所以无怨无悔,三尺讲台就成了教师书写不平凡人生的舞台。深重的责任,莫过于肩负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担此重任,爱与责任不可或缺。让爱与责任同行,已成为我们每

个教师无声的诺言。

我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高尚纯洁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智能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教师,是一个用爱书写的称谓;教师,是一个用责任支撑起的身躯。我坚信,只要心中那团“爱与责任”的火焰熊熊燃烧,就能托起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师爱,是教师之灵魂。 这种爱要求是一种崇高的爱,即“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就是那一个“爱别人孩子”的神。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也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但是,这种爱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父母的爱:我们不能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要把学生装在心里,对他们倾注着全部的心血,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生病时嘘寒问暖,困惑时解疑答惑,颓丧时鼓舞激励,迷茫时指点方向„„

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唤醒学生,教会学生去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我们要用我们的言行感召学生,影响学生去爱学习,爱劳动,爱助人,爱创新。这样,我们的价值就能得以尽可能大的体现,我们也就可以无悔自己的选择了。

责任,是教师之本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完成教育的使命,教师必须牢牢地树立起责任意识。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是由每天点点滴滴的“平凡”的事情组成。然而,“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所以,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性感。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的基本任务。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几十双渴望的眼睛时,教师要有把他们教育成才的责任感。为了传授知识,我们有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经常阅读专业书籍,积极参加研修活动,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会误人子弟,而且也过不了自己良心这一关,这就是教师的责任。

作为教师,为人师表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崇高的责任感。这种责任

感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负责任的意识。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我们才会敬业、乐业,也才能一辈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爱与责任,相得益彰。“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爱”与“责任”也是辨证的统一。“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爱与责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需要全体教师不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篇章,教师的指导、鼓励、赞美、欣赏和支持,永远是学生最好的礼物。透过爱的鼓励和安慰,让他们祛除心中的不安,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担负起我们肩上的责任。 8 教育需要换位思考

“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定要记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句平常而富有教育哲理的名言。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童真无邪的孩子,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是没有完全相同的孩子。教育要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则要要求我们去了认识孩子、解孩子。要求我们去和孩子换位思考,真正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要教育好学生,就必须理解学生,站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然后才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他,引导他,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人为本”,我早在学生时期就形成了这一教育理念,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可是,实际上往往还是以成人的目光去看待问题,站在老师的立场上去要求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因此,孩子总是在找机会逆反,总是在调皮捣蛋。现在学习了《要善于换位思考》这篇文章后,再来反思这一问题,我想,孩子们的逆反也许就是在对我们教师的专制的反抗吧。因此,往后我要“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真正地与学生换位思考,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值此不断加剧的应试教育导致师生关系变得日趋紧张的当下,尤其需要提倡这种换位思考的教育方式。当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把追求考分和升学成绩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的情况下,三者最缺少的就是彼此之间的沟通、理解、体贴和宽容。一旦学生成绩退

步或表现不好,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总是以结果论成败,很少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想原因何在,只知斥责辱骂。考之大量教师体罚学生,家长辱骂殴打孩子的诸多现象,都可归结到不知换位思考上去。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过我们“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其实也就是要我们学会“换位思考”,要做到角色互换,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自己“教了几十年的书,把自己教成了学生”,“把自己教成学生”,以学生的眼光看文字,以学生的眼光思考、提出问题,才会懂得该如何与学生沟通,该如何组织教学,学生才会乐于接受。“赏学生之长,除学生所疑,宽学生之过。”每天多想想“假如我是孩子”,变成小孩去做小孩子的先生。 9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育人科学,更是一门育人艺术,它需要教师多花心思,多了解、多观察、多动脑。我校教师接触的大多都是一些生活条件优越,见多识广的独生子女,但多数学生因为父母忙于外出打工赚钱,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学生养成了一系列不良的行为习惯。面对这样一群课外几乎整天没有人管的学生,怎么才能让他们既学到文化知识,又能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力求做到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众所周知,中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人,一举手一投足他们都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与他们朝夕相处,就是他们直接模仿的对象,身教重于言教,美好的言行会给学生以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正则威,学高则信”,作为教师,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应该如何如何,那么换一个角度,站在学生的立场想一想,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不过分,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做到,学生则首先希望教师本人能做到,这是许多学生共有的心理,他们总喜欢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老师来比。所以,教师在工作中,一

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凡是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一定要求自己率先做到。例如,我们要求学生按时上学、准时上课,我们就应该提前到校,等学生来上课,绝对不能让学生等我们来上课;我们要求学生要爱护环境卫生、不乱扔纸屑,我们也要模范遵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起崇高的威信。俗话“喊破嗓子,不如做出个样子”说的好,在工作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恪守“身教胜于言教”的古训,日久天长,学生模仿自己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因此,教师工作要从学生习惯养成的每一步做起,自始至终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要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引领、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持之以恒,自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时刻刻起表率作用。

人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事,处处皆楷模”。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路人要一贯坚持奉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工作作风,时时处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当身先士卒,做好学生的表率,其师表形象作用将不可估量。现今的学生在家里是宝贝,从小娇生惯养,家长平时根本舍不得让他们做一点事情。在学校没有几个学生愿意主动承担集体建设的责任,集体中该做的事,都视而不见或者互相推诿,从来不会主动去做,除非老师指名了才极不痛快地去做。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人人关心集体的好习惯呢?我认为教师应当用自身的良好榜样感染、影响学生。在行为和制度面前,教师师不应该只是指挥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无声的行为是最好的教育手段,而教师师的一言一行正好是学生学习的表率,所以教师在自己的言行上要特别注意细节。如教室里有纸屑,一般教师去教室见到后总要问:“谁扔的 ?谁扔的谁给我捡起来。”过一会儿教室的地面上依然会有纸屑;如果见到教室地面上有垃圾,教师弯腰捡起来扔进垃圾筒,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动作,就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都会捡起自己座位边上的纸屑。通过教师

的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感化和教育学生,天长日久,学生必定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共同养成良好的习惯。

《师说》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做到“学高为师”,更要做到“身正为范”。教师每天都要以愉快、积极的心态去上课,这无形当中会感染学生,让他们和教师一样,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自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对学生的要求,自己都要先于学生做到,学生看到了,他们也就会慢慢的严格要求自己了,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如教师每次评讲试卷的时候,先自己认真的做一遍,并且细心地将答案写在试卷上并有意无意的展示给学生,教给学生如何规范答卷,试题出错了怎么修改等等,学生就会模仿教师坚持纠错,错题现象自然会减少;教师如果上课能坚持脱离教本,或者有意无意大段大段地背出教材中的内容,以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感染学生,学生就会敬重并模仿教师,这时你再趁机给学生讲积累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生好的习惯养成就会水到渠成了,你的课堂气氛和效果就基本上不用你操心了。 总之,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行对学生实施教育,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使学生健康良性成长。 10教师的基本素养

我认为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有以下几点:政治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教育理论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

我认为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有以下几点:1、政治思想素质

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的基本素养是由教师工作的职责、特点所规定的。教师的影响力归根到底是人格、学识、涵养等内在素质。

2、知识水平和教育理论素养 专业知识水平越高,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就越扎实。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是严峻的挑战,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完善自己。现代社

会教育理论发展迅速,教育科研成果不断问世,教育交流日渐频繁,“向教育科研要质量”已经为多数教师所认同。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型的教师。 3、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示范性、情感性的劳动,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不能从事教师工作的。教师是靠“人格力量”工作的,“人格力量”的核心是职业道德。要有真挚的爱心。教育是爱的事业,惟有爱,才能建立深厚的带有浓厚亲情意味的师生情谊。要有奉献精神。为了学生,忠于职守,甘当人梯,这就是奉献。要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从老师的尊重和信心里获得自由。要有民主作风。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体。全力营造班集体的民主气氛,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并由他们自理、自律,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人。要为人师表。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各种实践教育的表率。师表作用应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它应是永恒的、而不是暂时的,是内在气质的真诚流露,而不是虚伪的矫揉造作,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终身受用。 4、能力素养

“只有能力才能培养能力”。教师的业务能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有:德育工作的能力。教学活动是德育的重要渠道。活动能力的基础是教师的德育意识,对德育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教师要善于把教学活动与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把握德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研究学生的能力。研究学生,把握学生的特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基础。研究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通过接触、多交流、多沟通,使工作更符合实际,更为学生所接受。组织管理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班集体。个别工作的能力。除集体活动外,个别工作是教师一项最经常的活动,包括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育行为有过失的学生,进行家访等。开展各种活动的能力。包括班会、团会、

队会、文体科技活动及多种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设计、组织、总结等。语言表达能力。能通过搜集多种信息,强化思维,提高语言表达技巧,使语言更能吸引人、感染人。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任务。心理健康指导的能力。学习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心理健康指导的方法,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人际交往能力。教师的工作是开放的,涉及到校内、校外,广泛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工作的研究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出现新问题,学生中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因此要进行科学研究,探索规律性的认识,靠科研当好教师。 5、心理素养

心理素养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育教学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优秀的教师应具有以下一些优秀的心理品质: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态度;稳定、乐观的情绪;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灵活的社会适应能力;善于自制的调控能力;诚信、大方、礼貌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体魄等。 11最美的女教师

2012年5月8日20时38分,在佳木斯市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时,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之下,教师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另有几名学生受伤。2012年5月12日,佳木斯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的事迹;经报道感动了全国网友。现在张老师的双腿截肢。正在哈市医院救治,暂时还没脱离危险。我们都很牵挂她,担心她。她的善良与勇敢令人敬佩。这种闪光的耀眼是那么温暖而强烈,震撼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牵绊着我们的心。人间有你的真善美存在才有了感动。

听了她的事迹真的令人感动,让人潸然泪下。在一次次的冷漠之后,我们看到人性的本质。看到了她的伟大。她不惜牺牲一切!充分体现了师生之情,老师有多么的伟大。而今社会中,大多数人会选择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利益,而张老师面对死亡毫无退缩选择了舍己救人,以一颗博大的爱和无私的心,来感动世人;为人师表无处

不在,正是她的伟大而挽回几条生命。她不愧为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她不仅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如何做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她就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们,她不仅是世界上最美的老师,还是世上最好的妈妈。她虽没做过母亲,但在她身上诠释了一种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爱孩子们。在生死关头像妈妈一样不顾自己生命危险救孩子。张老师是世界上最美的老师,最美的妈妈;最美的天使,她用善良,美丽;行动谱写了一曲时代颂师之歌!在我们心里,她是真的英雄,她诠释了人间的大爱。她是中国人的楷模,教师界的骄傲!教师界的伟大!

张老师是最美的老师,是她让我们看到了冰冷的社会中感到了温暖。她是和煦的春风,她是寒冬里的太阳。这个年纪正是年轻人享受花样年华,实现人生理想大好时光。令人感动,同时也令人惋惜。后半生的幸福都没了。命运很无情,现实也很残忍。为什么善良的人就没有好的命运,从一个健全的人到一个双腿截肢的残疾人;真的很难让人接受这残酷的事实。她的后半生该怎样度过。希望社会各界多多关注她,关心她,帮助她;希望以后的人生她能够坚强的面对。风雨过后希望会有彩虹。真的替她惋惜,真的让人难过;让人揪心。每一次看她的报道都是流泪看完的,我们的心情很沉重。她太年轻了。用你的爱将生命延续。希望好人有好报,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道门。祈福你早日康复!张老师一定要好起来,一定加油!让我们用爱一起为你祈祷。为你祝福!真的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你不仅是同学们和老师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和骄傲。你是灵魂的一面镜子,铭刻在所有人的心中。你用生命讴歌了教师的神圣,用生命谱写了教师的伟大神圣。人间自有真情在,世界需要爱,需要感动。你永远是我们心里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女教师张丽莉。在现实的社会中,很难找到这样的老师,这样的人。在我们的心中,你永远是最美的花朵,你永远是最美的天使;你永远是最美的老师。

【篇九】素质的作文

“素质作文”浅说

“素质作文”浅说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说,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与其他语文活动相比中,我们也一致认为,写作更需要创新意识,要“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能言”,即要求写出自己的独特视角、独特感悟利独特风格。

一、目前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纵观目前的作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受传统作文教学思想的影响,遵循“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单轨道运行规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盲目地、违心地屈从老师的“教导”。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受挫,写作个性和创造能力受到极大遏制,以致学生作文无真情实感,更无新意。

2.教师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大

许多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过程中无系统的作文教学计划,甚至一个学期也没有明确的作文教学目标,想到哪里,就干到哪里,随意性很大。相反的,对于如何培养学生作文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被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个性利经历等冈素也被忽视了。

3.学生应命而作,脱离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