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南子

时间:2021-10-26 15:59:58 节日作文

【篇一】子见南子

南子:集淫邪与贤惠于一身档

南子:集淫邪与贤惠于一身

南子,春秋时期宋国公主,美貌多姿,与后来的庄子是同乡(庄子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为卫国卫灵公夫人,比卫灵公小三十多岁。后与卫灵公男宠公子朝相恋,后随公子朝出走晋国。

古代女子见于史书者寥寥无几,但凡有,大都有两点,要么美貌,要么贤惠。美貌者如杨贵妃、貂蝉等等;贤惠者如孟母、长孙皇后等等;当然还有一部分是才华横溢的,如卓文君、班婕妤、蔡文姬等等,但毕竟是一少部分。当然,古代青史留名的女子大都和男人(皇帝和贵族或者官僚)有关系,平民百姓少之又少。南子首先具备了这个条件。作为宋国公主,其父亲是贵族;而后来成为卫灵公夫人,丈夫是国君;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曾和古代最出名的孔子见面,在现在看来,则是一个很成功的“绯闻策划”,和“绝世大明星”见面,多有噱头。请看正史:

《论语·雍也》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后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不尽相同。李泽厚认为,这是因为南子是一个淫妇,不道德之人,孔子却去见了她,引起了弟子子路的怀疑,以为他和她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所以孔子不得不自我表白。而南怀瑾则认为:我如果做了错事,老天会惩罚我的!老天会惩罚我的!他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你们对南子的看法都不对,我所否定的人是那种不可救药的人,一定是罪大恶极的,不但人讨厌他,天也讨厌他,那种人我是不会与他来往的,可是南子不是这样的人。

不难发现,南子是一个美貌的人。而与公子朝的事,给自己留下一个淫邪的名声。并且喜欢弄权,这一点正好是“子见南子”的时候表现出来的: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史记·孔子世家》

一般淫邪又喜欢弄权的女人都比较不通事理,喜听信谗言而远君子。然而,南子明事理,大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再看记载:

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必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

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于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公反之,以戏夫人曰:“非也。”夫人酌觞再拜贺公,公曰:“子何以贺寡人?”夫人曰:“始妾独以卫为有蘧伯玉尔,今卫复有与之齐者,是君有二贤臣也。国多贤臣,国之福也。妾是以贺。”公惊曰:“善哉!”遂语夫人其实焉。君子谓卫夫人明于知人道。夫可欺而不可罔者,其明智乎!诗云:“我闻其声,不见其人。”此之谓也。

颂曰:卫灵夜坐,夫人与存,有车辚辚,中止阙门,夫人知之,必伯玉焉,维知识贤,问之信然。

——汉刘向《列女传·卫灵夫人》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卫灵公和夫人晚上闲坐,听见外面有辚辚的车马声,可是到了大门口声音却停了,过了一会车马声又了响起来。卫灵公问夫人:“你知道是谁吗?”夫人说:“这是蘧伯玉。”灵公问:

“你凭什么知道是他呢?”

夫人说:“我听说:过大门要下车,以表示尊敬。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信誓旦旦,不会在黑暗中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尽忠职守。他不会因为没人看见就忘记礼节的,应该是他了。”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灵公回来,与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夫人给灵公斟酒道贺。灵公说:“你为什么要向我道贺呢?”夫人说:“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现在知道还有一个和他一样的人,那么我们国家就有两个贤臣了。国家多有贤臣,是国家的福分,这就是我道贺的原因。”灵公说:“说得好!”就把真象告诉了夫人。君认为卫夫人对于为人之道十分明了。是可以欺骗她而却不可以被迷惑的人啊,她是很明智啊!诗经说:“我闻其声,不见其人。”说的就是这个啊。

这段话中有两点可以看出南子的贤惠。一是对于蘧伯玉(蘧伯玉是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君子,卫国人,“卫地多君子”,然也。《郑周刊》2009年12月号专题为“君子”,提到中国古代的君子,而没有提到蘧伯玉,真是一个遗憾)的肯定,而不是陷害。二是最后当她听说不是蘧伯玉而给灵公斟酒道贺。这是何能的贤惠之女子!不得不承认,南子是个八面玲珑,“黑白两道通吃”。

呜呼!集淫邪与贤惠于一身者,唯南子也。

现在,在身边你也不难发现有像南子一样的女人,可惜,她们道行远远不及南子,且容貌也不如南子,真是让人生厌。

电影《孔子》2010年1月22日就要上映,其中“子见南子”也是一个亮点,然而熟悉南子者并不是很多吧,拙文就算是做个注解吧。

【篇二】子见南子

对以下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三】子见南子

《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于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三、请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尊师的故事:

尊师的故事,最有名、最感人的要数‚程门立雪‛了。《宋史•杨时传》载:有一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坐着睡了,杨时便侍立一旁,没有离去。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厚了。杨时看到先生醒了,这才踩着一尺深的积雪进去请教问题。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为什么说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①他周游列国十四年之后,潜心编纂了《诗》《书》《礼》《易》《春秋》六部著作。史称‚六艺‛或‚六经‛,这六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②他开了平民教育的先河,使我国的教育从官府垄断进入民间。 ③创立不少的教育理论(教学相长、循循善诱、有教无类)。 ④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一·创设情景,进入新课

‚引入话题‛导入。

二·本节内容与重点

1·明确13则章节的含义,掌握重点的实虚词。

2·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怎样对待弟子的 ?弟子又是怎样评价老师的?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三·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处理好重点字词。

三名学生诵读13则内容。

2·再读思考:

提问:课文节选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速读课文,可分为几大类?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检索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将本文中的句子进行筛选。

1

明确:可分为三大类

1)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与推崇---1 2 3

2)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4 5 6 7 8

3)孔子对弟子的评价与感情----9 10 11 12 13

(一)弟子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

子贡眼中的孔子:

1、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2、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3、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颜渊眼中的孔子:

4、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总结:

孔子凭借自己的学识与德行,赢得了弟子们的敬仰与尊重。

(二)孔子对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孔子的自我认识:

(1)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拟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2)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3)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总结:

孔子自认为是一个努力追求圣与仁的人,自己的言行是光明磊落的,不隐瞒、不背道,愿意让天来评价衡量自己。

(三)孔子眼中的弟子是怎样的呢?

(1)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2)吾与点也。

(3)斯人也而有斯病也!斯人也而有斯病也!

(4)天丧予!天丧予!

总结:

孔子对弟子充满了欣赏与关爱,反复的话语表达了对弟子的一片真情。 四·重点语段解读

1)重点段落:1 3 / 4 7 8 / 9 11 12 13

2)解读·思考·评析

【原文】

1·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评点】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子贡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2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评点】子见南子

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原文】子见南子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评点】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难能可贵的是他‚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从不凌驾于弟子之上。

【原文】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评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一致的。 这表现了孔子谦虚和执著的品格。

【原文】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评点】

表现孔子对仁的重视,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和对平等师生关系的追求。 他从不偏爱贵族子弟,最赏识生活困顿而德行高尚的颜渊。

【原文】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评点】

表明孔子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以及孔子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原文】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评点】子游的对答,是‚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的最好体现。这则里的孔子也是一个十分可爱的人。

【原文】

3

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

1、南子:卫灵公夫人,淫乱放荡,名声不好。当时把持着朝政。

2、‚说‛通‚悦‛,高兴。

3、‚矢‛通‚誓‛,发誓。

4、所……者:假如……的话。

思考:孔子为何见南子?子路为何不悦?

孔子是不得已而去见南子,她把持着政权。同时孔子还想以礼答之。

南子是卫灵公的宠妃,淫荡为人不齿。子路见到老师去见这种人,怀疑孔子做了不合礼的事,自然满肚子不高兴。

从上面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的人?子见南子

耿直忠厚

孔子怎么对待子路的不悦?

对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思考:孔子为什么不明说情况?你对他发誓这一举动怎么看,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性格特点?

提示:

1、克己复礼,坚持原则。

2、尊重学生人格,没有给学生压力。

率真、可爱、善良、敦厚.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提示: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是另一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孔子在无奈之下只能用赌咒发誓来为自己表白。

【原文】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评析】

颜回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生,虽生活艰辛,但品行卓越。这里孔子借赞扬颜回的机会,运用反复、对比的手法,再次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表现了孔子对‚德‛的重视和推崇。

【原文】

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评析】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冉耕身患恶疾,孔子担着被传染的危险去看望他。 这段表达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以及师生情谊的深重。

【原文】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4

【评析】

运用反复,表达其哀痛之深。颜渊因贫病三十几岁就早死了。孔子很伤心,反复念叨着:‚唉!老天要了我的命!‛

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爱的深沉!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人都盛赞颜回 :

①、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有能任用我的,我就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不能任用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身。只有我与你能做到这样啊!)

②、‚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复 ‛)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③、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

五·回眸孔子经典神情:

(1)夫子莞尔而笑

(2)夫子哂之

(3)夫子矢(誓)之

(4)夫子喟然叹曰

(5)颜渊死,子哭之恸

学完本课,你心中的孔子形象是否更加完美清晰?(时尚一起总结)

六·搜集尊师名言:子见南子

1、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元.关汉卿

2、为学莫重于尊师。——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3、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4、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七·人们对孔子的评价: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也! ——孟子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圣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之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启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国学大师钱穆先生 孔子在郑国与弟子离散,独立于外城东门,有人说他‚累累如丧家之犬‛,他不 5

【篇四】子见南子

先秦诸子选读原文+翻译

《先秦诸子选读》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二、当仁,不让于师 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l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卫灵公》)

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4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曰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5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子张》)

6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

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10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1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论语·子罕》)

1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

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5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6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9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论语·里仁》)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l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

2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论语·宪问》)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5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6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7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8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9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10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六、有教无类 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6子曰:“吾尝终曰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③!”

(《论语·学而》)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4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8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9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11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曰,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一、王好战,请以战喻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 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