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君教案

时间:2021-10-26 15:50:03 节日作文

【篇一】原君教案

《原君》同步学案(教师用)

一.疏通课文

《原君》 黄宗羲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不定代词,没有谁。)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代词,这)也;入而又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某地。)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亦犹夫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对男子配偶的尊称。)之情也。

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的辛勤劳作,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却又得不得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我)业所就,孰.(副词,哪个。)与仲.(排行第二)多”者,其逐利..(追逐名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心以的。(他们)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所说的“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多”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动词,当做。)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

(筹划办理)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杀害;毒害)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取得)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惨痛的样子)。曰:“我固为.(介词,替。)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敲诈剥削)天下之骨髓,离散..(使动用法。使„„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利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

(假如)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有了君主。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

人的子女,来求得个人的产业,对此竟不感到凄惨,说:“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取天下人的骨髓,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放纵的享乐,(把这)看成应当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然而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唉!设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强盗,仇敌。雠,同“仇”。),名之为独夫..(指因暴虐无道而众叛亲离的统治者。),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狭隘死板的样子。)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之事,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把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这原是他们应当得到的。可是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却拘谨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武不应当去讨伐他们,因而虚妄地传说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考的故事,看待千千万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竟然和腐臭的老鼠一样。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唯独(应当)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世的君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会夺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甚至废除孟子的祭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词语

好逸恶劳: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仲:排行第二。

逐利:追逐名利。 经营:筹划办理。 博:取得。

惨然:惨痛的样子。 屠毒:杀害;毒害。 敲剥:敲诈剥削。 花息:利息。 向使:假如。

寇雠(chóu):强盗,仇敌。雠,同“仇”。 独夫:指因暴虐无道而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规规焉:狭隘死板的样子。 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

窥(kuī)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 2.通假字

视之如寇雠 雠,同“仇”。 3.词类活用 ①离散..

天下之子女 离散:使动用法。使„„离散。

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 4.古今异义

①人而又去之者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某地。 ②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一般人。 今义:对男子配偶的尊称。 ③尧、舜是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司。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 许由、务光是也。 有许由、务光这些人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 是故武王圣人也。

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人 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 ②状语后置句

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 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 6.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

①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莫:不定代词,没有谁。 ②许由、务光是也 是:代词,这。 ③孰与仲多 孰:副词,哪个。 ○

4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为:介词,替。 ⑤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为:动词,当做。 7.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译文:有就了位却又放弃的,唐尧和虞舜就是这样;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夏禹就是这样。

②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译文:一开始时还有点过意不去,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于是把天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拿来传给子子孙孙,受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

③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译文:假如向来就没有君主,老百姓都能自谋私利生活下去。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会是这样的吗?

④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译文:所以讨伐商纣的武王,是位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

三.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

之 兴:兴办。 B.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接受。 C.初不欲入而不得.

去者 得:能够。 .

D。某:我。

2.下列各项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D ) A.公害 逐利 骨髓 腐鼠 B.莫大 肝脑 惨然 创业

C.无稽 寇雠 利害 呜呼 D.屠毒 安宁 崩馈 窥侍 D。馈—溃;侍—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D )

A.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B.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C.此其人之勤劳 D.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D。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他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

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兄弟六人。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作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卒无所遇。

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为寻兄至此。”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舂陵,今之道州。君入道州,定知消息。”府君遂至道州。彷徨访问,音尘不接。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

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作而曰 作:站起来 B.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 过:拜访 C.觉而以为不祥 觉:睡醒 D.以视府君,爱恶顿殊 视:比较 B.过:经过。

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

..C.循其柄而.视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两者均为动词,到,往。B.前者构成“者”字短语,的人;后者为句中停顿,不译。C,前者为连词,表承接,不译;后者为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前者为陈述句句末语气词;后者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 (B)

A.①魂祈梦请卜之 /②逾十年不归

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②经行万里,獠洞、 蛮陬,踪迹殆遍

C.①见伞而心动 /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

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 /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

B.A“逾十年不归”和C“见伞而心动”写兄长。D“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写兄弟二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当他历尽艰辛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

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

B错在“只好惋惜而归”。文中“卒挽之而归”意思是“最后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挽”为“拉,牵引”。

5.翻译下列文言文句

(1)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译: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的地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要点:“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是判断句,“尽历”的理解)

(2)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

译: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要点:榜、冀、即、或的理解)

(3)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

译: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要点:人子、间关踣顿、闻)

文言文参考译文

黄宗羲的六代先祖小雷先生,名叫黄玺,字廷玺,有兄弟六人。年龄最大的叫伯震,伯震在外地经商,过了十年也没有回来。先生心理祈祷,梦里询问,占卜,模糊不清,不能得到伯震的消息。先生站起来说:“我哥哥不过是在国内。我哥哥能到的地方,我为何不能到呢?”他穿上鞋准备出行。乡里的人阻拦他说:“你不知道人哥哥到达的地方,东南西北哪里开始寻找呢?”先生说:“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地

找到我哥哥。”

于是他裁了几千张纸,写上哥哥的家乡、年龄和外貌,做成寻人的招帖。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他走了万里路,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的山川和洞穴,四面八方的各个角落,最终没有遇到哥哥。

先生在衡山祈祷,梦见有人吟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行”,醒来后认为是不祥的预兆。便求得一个读书人占卜这梦境。读书人问:“你求的是什么?”先生说:“我是为了寻找哥哥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人说:“这是杜甫诗歌《舂陵行》中的句子。舂陵,就是今天的道州。您进入道州,一定会知道消息。”先生于是到了道州。来回不安地访求询问,没有消息。

一天,先生进入厕所,将伞放在路边。伯震经过那个地方,看见伞,心里被触动说:“这是我家乡的伞。”顺着伞把儿看,看到上面有一行字:“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正惊诧的时候,先生出来了,兄弟二人相互看着,好像在做梦一样,忍不住放声大哭。路上旁观的人也叹息着流下眼泪。这时,伯震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妻子,先生最后还是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

我曾经看史书和传记。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难道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吗?或者是有这样的事,却被写书的人忽视了呢?当先生穿越险阻,冒着风霜大雪、爬越山川,饿着身体,冻着肌肤而不顾惜,没有吃食,瘪着肚肠面不体恤自己,穷尽天地之间的地方,到达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急迫匆忙,只有寻找哥哥这一件事情,认为天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代替哥哥。而当时正是明朝景泰、天顺年间,明英宗和景泰皇帝,难道不是兄弟吗?景泰皇帝害怕他哥哥回到国内,明英宗害怕他弟弟活着。富贵利益和祸害,损害着人的本性,妨害着恩情德惠。用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难道不可以说,天地之间的三纲五常所寄托的地方,反而是民间吗?

【篇二】原君教案

语文版必修四《原君》word教案

《原君》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介。

二、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读为主,结合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由于此课难度不大,仅安排一课时时间,故按照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2分钟)

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原君教案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推出投影资料。(6—8分钟)

可分成几个专题,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在预习中分别从书籍或网络中摘取有关内容,并制成教学幻灯片。课堂上可由学生展示讲解。

内容:

1时代再现。(略)

2作者简况: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3一代奇书——《明夷待访录》。(略)

三、引导学生逐段自读课文。具体方法是:每段按规定时间,完成自读——讨论——质疑——释疑四个过程;自读,重在解决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语言方面问题;讨论,重

在解决内容理解方面问题;质疑,重在提出语言、内容两方面的疑难问题;释疑,是由教师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前三个过程学生为主,释疑则由教师为主。自读前教师要提出思考题,加以引导。

1第1段(4分钟)

问题:文中的“自私”、“自利”与现在所说的“自私”、“自利”意思一样吗?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文言实词虚词:莫或犹夫(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2第2段(6分钟)

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文言实词虚词:然所曾为然则 文言句式:传之子孙孰与仲多

3第3段(5分钟)

问题: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文言实词虚词:寇雠稽私

4第4段(5分钟)

文言实词虚词:缄若虽易

四、本文在论证上充分运用了历史上翔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晰。教师请大家用归纳提纲、列举图表等方法,对文中涉及的人物及行为,按照“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四项,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人物——禹;行为——入而不得去;直接原因——勤千万倍,不享其利,非人情所欲居;根本原因——明乎为君之职分。(8分钟)

示例:

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许由、务光去而不入

尧、舜入而又去

禹入而不得去勤千万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明乎为君之职分

汉高帝利“产业”沾沾自喜

明太祖保“产业”丧心病狂

崇祯帝失“产业”凄凄惶惶

桀、纣享“产业”残暴荒淫

小儒妄传言为虎作伥以天下为莫

大之产业不明为君之职分

五、整理写作特点。(5分钟)

(见“课文说明”)

六、自由论坛。(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以及文言文有关知识等各方面谈谈自己看法。

七、布置作业。

“理解·鉴赏”一至五题。

【篇三】原君教案

《原君》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原君》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介。

二、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读为主,结合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由于此课难度不大,仅安排一课时时间,故按照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2分钟)

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推出投影资料。(6—8分钟)

可分成几个专题,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在预习中分别从书籍或网络中摘取有关内容,并制成教学幻灯片。课堂上可由学生展示讲解。

内容:

1时代再现。(略)

2作者简况: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3一代奇书——《明夷待访录》。(略)

三、引导学生逐段自读课文。具体方法是:每段按规定时间,完成自读——讨论——质疑

——释疑四个过程;自读,重在解决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语言方面问题;讨论,重在解决内容理解方面问题;质疑,重在提出语言、内容两方面的疑难问题;释疑,是由教师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前三个过程学生为主,释疑则由教师为主。自读前教师要提出思考题,加以引导。

1第1段(4分钟)

问题:文中的“自私”、“自利”与现在所说的“自私”、“自利”意思一样吗?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文言实词虚词:莫或犹夫(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2第2段(6分钟)

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文言实词虚词:然所曾为然则

文言句式:传之子孙孰与仲多

3第3段(5分钟)

问题: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文言实词虚词:寇雠稽私

4第4段(5分钟)

文言实词虚词:缄若虽易

四、本文在论证上充分运用了历史上翔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晰。教师请大家用归纳提纲、列举图表等方法,对文中涉及的人物及行为,按照“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四项,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人物——禹;行为——入而不得去;直接原因——勤千万倍,不享其利,非人情所欲居;根本原因——明乎为君之职分。(8分钟)

示例:

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许由、务光去而不入

尧、舜入而又去

禹入而不得去勤千万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明乎为君之职分

汉高帝利“产业”沾沾自喜

明太祖保“产业”丧心病狂

崇祯帝失“产业”凄凄惶惶

桀、纣享“产业”残暴荒淫

小儒妄传言为虎作伥以天下为莫

大之产业不明为君之职分

五、整理写作特点。(5分钟)

(见“课文说明”)原君教案

六、自由论坛。(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以及文言文有关知识等各方面谈谈自己看法。

七、布置作业。

“理解·鉴赏”一至五题。《原君》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介。

二、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读为主,结合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由于此课难度不大,仅安排一课时时间,故按照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2分钟)

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推出投影资料。(6—8分钟)

可分成几个专题,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在预习中分别从书籍或网络中摘取有关内容,并制成教学幻灯片。课堂上可由学生展示讲解。

内容:

1时代再现。(略)

2作者简况: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3一代奇书——《明夷待访录》。(略)

三、引导学生逐段自读课文。具体方法是:每段按规定时间,完成自读——讨论——质疑——释疑四个过程;自读,重在解决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语言方面问题;讨论,重在解决内容理解方面问题;质疑,重在提出语言、内容两方面的疑难问题;释疑,是由教师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前三个过程学生为主,释疑则由教师为主。自读前教师要提出思考题,加以引导。

1第1段(4分钟)

问题:文中的“自私”、“自利”与现在所说的“自私”、“自利”意思一样吗?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文言实词虚词:莫或犹夫(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2第2段(6分钟)

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文言实词虚词:然所曾为然则

文言句式:传之子孙孰与仲多

3第3段(5分钟)

问题: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文言实词虚词:寇雠稽私

4第4段(5分钟)

文言实词虚词:缄若虽易

四、本文在论证上充分运用了历史上翔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条理十分清晰。教师请大家用归纳提纲、列举图表等方法,对文中涉及的人物及行为,按照“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四项,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人物——禹;行为——入而不得去;直接原因——勤千万倍,不享其利,非人情所欲居;根本原因——明乎为君之职分。(8分钟)

示例:

人物行为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许由、务光去而不入

尧、舜入而又去

禹入而不得去勤千万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明乎为君之职分

汉高帝利“产业”沾沾自喜

明太祖保“产业”丧心病狂

崇祯帝失“产业”凄凄惶惶

桀、纣享“产业”残暴荒淫

小儒妄传言为虎作伥以天下为莫

大之产业不明为君之职分

五、整理写作特点。(5分钟)

(见“课文说明”)

六、自由论坛。(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以及文言文有关知识等各方面谈谈自己看法。

七、布置作业。

“理解·鉴赏”一至五题。《原君》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初步了解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民主启蒙思想发展的情况;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能对这些事件和人物作出评介。

二、积累有关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读为主,结合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由于此课难度不大,仅安排一课时时间,故按照比较常规的教学方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2分钟)

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推出投影资料。(6—8分钟)

可分成几个专题,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在预习中分别从书籍或网络中摘取有关内容,并制成教学幻灯片。课堂上可由学生展示讲解。

内容:

1时代再现。(略)

2作者简况: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3一代奇书——《明夷待访录》。(略)

三、引导学生逐段自读课文。具体方法是:每段按规定时间,完成自读——讨论——质疑——释疑四个过程;自读,重在解决实词、虚词、句式、用法等语言方面问题;讨论,重在解决内容理解方面问题;质疑,重在提出语言、内容两方面的疑难问题;释疑,是由教师集中解决共性问题。前三个过程学生为主,释疑则由教师为主。自读前教师要提出思考题,加以引导。

1第1段(4分钟)

问题:文中的“自私”、“自利”与现在所说的“自私”、“自利”意思一样吗?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文言实词虚词:莫或犹夫(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篇四】原君教案

2015-2016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原君》教案2.doc

《原君》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课标分析:

1、课程基本理念:

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素养与能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思想观点及其内容价值。

2、课程目标:

①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理解文章内容。

课后指导学生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②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了解古代作品的思想观点及作用,探究其现实价值。

3、分析新课标: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1、本课特点

文章语言比较浅显,学生阅读理解应无障碍。理解研读文本内容是关键,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联系现实,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本课的难点。

2、本课地位

必修四教材第四单元是文言单元,《原君》是《明夷待访录》开宗明义的第一篇,也是全书的总纲。在《原君》这篇“奇文”中,黄宗羲大胆地呼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强音。这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启迪人民在思想上对君主有正确的认识。

(三)本课重点:

1.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莫或、犹、夫、然、所、曾、为、然则。

2.着重理解作者对君主罪恶的不满,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剖析和真知灼见。

(四)本课难点:

1.学习运用历史上详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了解古代作品的思想观点及作用,探究其现实价值。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阅读,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运用历史上详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逐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了解古代作品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探究其现实价值的能力。原君教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着重理解作者对君主罪恶的不满,启迪人民在思想上对君主有正确的认识。

三、学生特征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比较浅显,学生阅读理解应无障碍。课前由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阅读,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记好。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解决一部分文言知识的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提交到老师那里,由全班学生研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够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的潜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教法分析

1.引领教学法。针对学生自主阅读后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小组交流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由全班交流解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在学生理解文本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创设现实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古代思想对于今天生活的指导作用与价值。

(二)学法分析

1.运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法。逐步培养学生会用工具书、速用工具书、活用工具书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与信心。

2.合作探究法。 教师引领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与信息,根据课堂需要进行取舍、整合,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

(三)设计意图

1. 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研究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2. 引领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与信息,进行取舍、整合的能力。

3. 让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4. 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5.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古代思想对于今天生活的指导作用与价值。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充分利用工具书和教材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学生搜集、筛选、整合的成果。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现实中的事例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古代思想对于今天生活的指导作用与价值。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由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阅读,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记好。

(二)、导入新课

展示历代君主的画像

你心目中的君主应该是怎样的人?

A民之天,民之父母。B无上权力,生杀予夺。C享有物质的极大丰富。D统领国家,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君主有其职分,既担负责任又享有权利,两者相辅相承,不可分割。一旦君主不去履行职分,就能成为“国之大害”。明末清楚的大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在他惊世骇俗的哲学巨著《明夷待访录》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原君》中大胆地呼出了“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时代强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奇文”。

目的:结合已有的生活阅历与体验,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其积极性,研读文本寻找答案。

(三)研读鉴赏

第一环节:学生展示

方式:学生动手制作幻灯片以“卓尔不群”的栏目介绍黄宗羲生平及思想。

目的:检查预习。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合信息和动手制作能力。为研读文本作准备。 手段:多媒体幻灯片

第二环节:朗读

方式:学生分段朗读。

目的:检查预习情况,熟悉文本。

第三环节:研读

方式:1学生在课前自读的基础上,分组研读、提问、释疑。

2.研读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归纳成条提交到教师处,由教师引导全班探究,最终解答。 目的:1.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够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的潜力。 手段:提问、讨论

第四环节:巩固知识点,概括段意。

方式:1.分段强调重点字、词、句。

2.精练概括段意。

目的:1.巩固文言知识。

2.把握文本内容与行文脉络。

手段: 幻灯片 板书:古—君主明职分、今—君主国之害、批—小儒君臣义、望—君主明职分

第五环节:鉴赏

方式:教师引导思考:①文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他们有哪些行为?原因何在?(幻灯片 展示图表)

②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举例论证)

③除此之外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对比论证)

④概括文章论点。(不明君主职分—天下大害,明君主职分——天下大利。) 目的: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历史上详实的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手段: 幻灯片 板书:举例、对比 不明—大害、明—大利

(五)延伸

方式:教师引导讨论:①今之君的做法固不足取,古之君的做法你是否赞同?

②你认为君主的职分是什么?

目的:调动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深意,为探究其现实价值作准备。

手段:讨论

(六)拓展

方式:教师引导讨论: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早已废除了君主,这篇文章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怎样的启示?

目的:探究文本的现实价值。

(五):作业

内容:1.总结重点字词、句式

2. 根据课堂拓展的内容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300字左右的一段议论。 目的:1.积累文言词语。

2.固化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七、板书设计

原 君

黄宗羲

古—君主明职分

对比 不明—大害

今—君主国之害

举例

批—小儒君臣义 明—大利

望—君主明职分

【篇五】原君教案

《原君》同步学案2012 龚德国

《原君》同步学案

一.疏通课文

《原君》 黄宗羲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不定代词,没有谁。)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代词,这)也;入而又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某地。)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亦犹夫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对男子配偶的尊称。)之情也。

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的辛勤劳作,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却又得不得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我)业所就,孰.(副词,哪个。)与仲.(排行第二)多”者,其逐利..(追逐名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心以的。(他们)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所说的“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多”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动词,当做。)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

(筹划办理)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杀害;毒害)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取得)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惨痛的样子)。曰:“我固为.(介词,替。)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敲诈剥削)天下之骨髓,离散..(使动用法。使„„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利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

(假如)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有了君主。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

人的子女,来求得个人的产业,对此竟不感到凄惨,说:“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取天下人的骨髓,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放纵的享乐,(把这)看成应当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然而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唉!设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强盗,仇敌。雠,同“仇”。),名之为独夫..(指因暴虐无道而众叛亲离的统治者。),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狭隘死板的样子。)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之事,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把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这原是他们应当得到的。可是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却拘谨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武不应当去讨伐他们,因而虚妄地传说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考的故事,看待千千万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竟然和腐臭的老鼠一样。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唯独(应当)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世的君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会夺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甚至废除孟子的祭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词语原君教案

好逸恶劳: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仲:排行第二。

逐利:追逐名利。 经营:筹划办理。 博:取得。

惨然:惨痛的样子。 屠毒:杀害;毒害。 敲剥:敲诈剥削。 花息:利息。 向使:假如。

寇雠(chóu):强盗,仇敌。雠,同“仇”。 独夫:指因暴虐无道而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规规焉:狭隘死板的样子。 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

窥(kuī)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 2.通假字

视之如寇雠 雠,同“仇”。 3.词类活用 ①离散..

天下之子女 离散:使动用法。使„„离散。

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 4.古今异义

①人而又去之者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某地。 ②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一般人。 今义:对男子配偶的尊称。 ③尧、舜是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司。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 许由、务光是也。 有许由、务光这些人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 是故武王圣人也。

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人 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 ②状语后置句

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 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 6.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

①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莫:不定代词,没有谁。 ②许由、务光是也 是:代词,这。 ③孰与仲多 孰:副词,哪个。 ○

4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为:介词,替。 ⑤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为:动词,当做。 7.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译文:有就了位却又放弃的,唐尧和虞舜就是这样;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夏禹就是这样。

②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译文:一开始时还有点过意不去,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于是把天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拿来传给子子孙孙,受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

③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译文:假如向来就没有君主,老百姓都能自谋私利生活下去。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会是这样的吗?

④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译文:所以讨伐商纣的武王,是位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

三.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

之 兴:兴办。 B.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居:接受。 C.初不欲入而不得.

去者 得:能够。 .

D。某:我。

2.下列各项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D ) A.公害 逐利 骨髓 腐鼠 B.莫大 肝脑 惨然 创业

C.无稽 寇雠 利害 呜呼 D.屠毒 安宁 崩馈 窥侍 D。馈—溃;侍—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D )

A.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B.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C.此其人之勤劳 D.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D。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他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

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兄弟六人。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作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卒无所遇。

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为寻兄至此。”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舂陵,今之道州。君入道州,定知消息。”府君遂至道州。彷徨访问,音尘不接。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

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作而曰 作:站起来 B.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 过:拜访 C.觉而以为不祥 觉:睡醒 D.以视府君,爱恶顿殊 视:比较 B.过:经过。

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

..C.循其柄而.视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两者均为动词,到,往。B.前者构成“者”字短语,的人;后者为句中停顿,不译。C,前者为连词,表承接,不译;后者为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前者为陈述句句末语气词;后者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 (B)

A.①魂祈梦请卜之 /②逾十年不归

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②经行万里,獠洞、 蛮陬,踪迹殆遍

C.①见伞而心动 /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

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 /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

B.A“逾十年不归”和C“见伞而心动”写兄长。D“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写兄弟二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当他历尽艰辛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

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

B错在“只好惋惜而归”。文中“卒挽之而归”意思是“最后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挽”为“拉,牵引”。

5.翻译下列文言文句

(1)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译: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的地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要点:“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是判断句,“尽历”的理解)

(2)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

译: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要点:榜、冀、即、或的理解)

(3)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

译: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要点:人子、间关踣顿、闻)

文言文参考译文

黄宗羲的六代先祖小雷先生,名叫黄玺,字廷玺,有兄弟六人。年龄最大的叫伯震,伯震在外地经商,过了十年也没有回来。先生心理祈祷,梦里询问,占卜,模糊不清,不能得到伯震的消息。先生站起来说:“我哥哥不过是在国内。我哥哥能到的地方,我为何不能到呢?”他穿上鞋准备出行。乡里的人阻拦他说:“你不知道人哥哥到达的地方,东南西北哪里开始寻找呢?”先生说:“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地

找到我哥哥。”

于是他裁了几千张纸,写上哥哥的家乡、年龄和外貌,做成寻人的招帖。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他走了万里路,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的山川和洞穴,四面八方的各个角落,最终没有遇到哥哥。

先生在衡山祈祷,梦见有人吟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行”,醒来后认为是不祥的预兆。便求得一个读书人占卜这梦境。读书人问:“你求的是什么?”先生说:“我是为了寻找哥哥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人说:“这是杜甫诗歌《舂陵行》中的句子。舂陵,就是今天的道州。您进入道州,一定会知道消息。”先生于是到了道州。来回不安地访求询问,没有消息。

一天,先生进入厕所,将伞放在路边。伯震经过那个地方,看见伞,心里被触动说:“这是我家乡的伞。”顺着伞把儿看,看到上面有一行字:“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正惊诧的时候,先生出来了,兄弟二人相互看着,好像在做梦一样,忍不住放声大哭。路上旁观的人也叹息着流下眼泪。这时,伯震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妻子,先生最后还是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

我曾经看史书和传记。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难道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吗?或者是有这样的事,却被写书的人忽视了呢?当先生穿越险阻,冒着风霜大雪、爬越山川,饿着身体,冻着肌肤而不顾惜,没有吃食,瘪着肚肠面不体恤自己,穷尽天地之间的地方,到达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急迫匆忙,只有寻找哥哥这一件事情,认为天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代替哥哥。而当时正是明朝景泰、天顺年间,明英宗和景泰皇帝,难道不是兄弟吗?景泰皇帝害怕他哥哥回到国内,明英宗害怕他弟弟活着。富贵利益和祸害,损害着人的本性,妨害着恩情德惠。用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难道不可以说,天地之间的三纲五常所寄托的地方,反而是民间吗?

五.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色,有时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既有正确的观点,也有错误的观点,我们应当大胆肯定。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从这个意思上说,天人合一的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恩格斯对自然和精神的统一问题,有过一系列精辟的论述。他说:“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他还说:“自然界和精神是统一的。自然界不能是无理性的„„而理性是不能和自然界矛盾的。”“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只要它们被正确地认识,必然是互相一致的。”恩格斯的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和精神统一问题的丰富内涵。根据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考察

合理性。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受力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破坏自然,而只能在顺从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调整自然,使之更符合人类的需要,也使自然界的万物都能生长发展。另一方面,自然界也不是主宰人类社会的神秘力量,而是可以认识、可以为我所用的客观对象。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达到自然界与人的统一,人的精神、行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自我身心平衡与自然环境平衡的统一,以及由于这些统一而达到的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1.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

A. 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

B. 它具有民族色彩鲜明、内涵丰富深刻而内容十分复杂的特点。

C. 它已经解决了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相统一的问题。 D. 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如何广泛地利用自然。 2.下列对文中恩格斯有关论述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D )

A. 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协调统一的问题。 B. 提醒人们不要随意干涉自然界的惯常行程。 C. 认为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具有一致性。 D. 丰富了天人合一思想并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有优于西方文化的地方。

B. 现代人重视和研究天人合一思想,是基于对现实及发展问题的思考。

C. 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对其思想内容的全盘接受。

D. 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指导,可解决当今世界因工业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篇六】原君教案

《求谏》教学设计

《求谏》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石青松 通讯地址:湘潭市第一中学 邮编:411100 新课程培训YW073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