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两位老师阅读

时间:2021-10-26 14:44:11 节日作文

【篇一】我的两位老师阅读

《我的老师》课内阅读答案卷

《我的老师》课内阅读答案卷

A、《我的老师》第三段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他也笑了。(加引号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

“好像”和“轻轻”两个词语,把蔡老师假装发怒的情形形象地写出来,而“大伙笑了,她也笑了”的“处罚”结果更是把老师的慈爱、儿童的机灵、师生间的亲密友善充分表现出来。 2、 “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大伙”笑“她”的温柔、虚假的动作;“她”笑“大伙”的机灵、天真可爱。 3、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里为什么用“狡猾”一词?)

“狡猾”本是贬义词,这里作者在它前面加了限制成分“儿童的”,这样它就具有了“调皮”“淘气”的意思。作者这样用词,形象地写出了“我”天真调皮的神态,反映了“我”与蔡老师非常亲近的心理状态。

4、“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的啊”,“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答:这一点指 “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B、《我的老师》第九段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1、这件小事, “我”到底值不值得提它?从文中那些句子可以看出?

值得提。从文中“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2、“占据”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

3、“小小”“莫大”两词含义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小小”与“莫大”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小中见大,凸现蔡老师关爱学生、公平处事的高尚人格。

4、“心清如水的学生”指什么样的学生?

C、《我的老师》第十——十五段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回,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上初小,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1、“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依恋!”(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好处?)

使用第二人称更便于直接抒情。文章改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蔡老师,把作者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2、“我记忆中的珍宝”用的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珍宝”是最珍贵的,作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记忆中“我”对蔡老师的强烈的思念

3、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才使得“我”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4、纵观全文,本文的感情线索是 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5、假如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以后得知蔡老师的音讯,准备给老师写一张明信片。你能写一段文字表达作者对蔡老师的思念、尊重、热爱之情吗?

蔡老师,您身体还好吗?您知道我有多么地想念您吗?感谢您,感谢您对我的教导,感谢您过去为我付出的一切!是您的教导和培育,让我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以前,您挺身而出,为我主持公道,还写了劝慰信安慰我,您知道吗?您的举动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千言万语,都表达不了对您的深深感谢啊!

D、《我的老师》第七——十五段 魏巍

„„

(7)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我的两位老师阅读

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屋里地上,旁边点着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 ① 地往外就走。

(8)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9)“找蔡老师……” (10)我 (11)“不是放暑假了么?”

(12)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13)1、作者一共选取几个经典事例?7分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老师教我们跳舞;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④老师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老师写字;⑥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⑦我梦里寻师。 2、第(2)自然段中的“从来不”与后一句中的“仅仅”是否矛盾,作者这样用词究竟是为了表现什么?

不矛盾。因为“仅仅有一次”这一次也并没有真的打骂我们,与“从来”相符合,体现了蔡老师关爱学生,疼爱学生,温柔善良的品质,所以并不矛盾。

3、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12)段中的画线句?3分

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往事比喻成珍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多少年来把这些往事犹如珍宝似的埋藏在心的深处,表达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5、文章结尾处写道:“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表面是说我想什么时候可以再见见我的蔡老师,深层含义是孩子爱老师竟到了难分难舍的地步,作者实在压抑不住自己的感情,便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6.一般来说小孩都盼望暑假的到来,而且越长越好,为什么说”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7.文中(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 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模模糊糊和迷迷糊糊可否对调,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迷迷糊糊是形容我当时还没睡醒的状态的,模模糊糊形容我还没睡醒时口齿不清的样子,不能对调。

8、为什么详写后两件事?

【为我排除纠纷表现了教师对我的关心,帮助,梦中寻师表现我对教师的依恋、思念,情感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体现师爱生生爱师的深情。】 9、我的狡猾表现在何处?

【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10、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蔡老师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从来、仅仅、好像、落、轻轻敲、笑了等】 11、认识了蜂王,为什么不写成“看到”?

看到仅仅是看见之意,而认识不仅是看见蜂王,而且也了解蜜蜂的一些特点、习性,学到了相关知识,更能够说明老师的敬业。

12、分析两个默默:“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

【前为对教师的崇敬、热爱、模仿;后为对教师假期即将离开我们的依恋、不舍。】 13、请找出文中第14节中表现我对老师依恋的字词短语,并试着分析。

【才、已经走出六七尺远、劝说了一会儿、才睡熟了等。】 14 15、“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可以改成“帮助”么?

答:不行。因为帮助为一般意义的相助,程度较轻;而援助则是支援帮助的意思,说明当时我是弱者,是正义的。老师为我仗义执言,主持正义,肯定我是一个心情如水的孩子,在孩子心中,老师的这种援助难能可贵。

16.选文中“我才醒了”的“才”和“我才睡熟了”的“才”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才”字饱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的母亲指出,现在已经放了暑假,他才从睡梦中真正地醒了。“我才睡熟了”是说母亲把作者“拉”回来,又“劝说”了一会,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他只好睡下来,是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睡熟了。两个“才”字饱含着作者热爱蔡老师到了近乎着迷的程度的深厚感情。

17.摘引原文,回答作者记叙“梦里寻师”这件小事的六要素。

①人物:我、母亲 ②时间:一个夏季的夜里 ③地点:在家里的当屋 。 ④事件的原因: 想念我的蔡老师 。

⑤事件的经过: 熟睡中,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走出席子六七尺远,想找蔡老师,母亲把我喊住。

⑤事件的结果: 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是什么问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设问句,表达了我对老师纯真、深切的敬爱、思念 。 19. 请给选文7-13段,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篇二】我的两位老师阅读

我的小学老师阅读答案

篇一:我的小学老师阅读答案我的两位老师阅读

1、作者一共选取几个经典事例?7分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老师教我们跳舞;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④老师教我们读诗;⑤我们看老师写字;⑥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⑦我梦里寻师。2、第(2)自然段中的“从来不”与后一句中的“仅仅”是否矛盾,作者这样用词究竟是为了表现什么?3分不矛盾。因为“仅仅有一次”这一次也并没有真的打骂我们,与“从来”相符合,体现了蔡老师关爱学生,疼爱学生,温柔善良的品质,所以并不矛盾。3、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4分“狡猾”是贬词褒用,狡猾本意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在这里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12)段中的画线句?3分这里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往事比喻成珍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多少年来把这些往事犹如珍宝似的埋藏在心的深处,表达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5、文章结尾处写道:“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这句话表面是说我想什么时候可以再见见我的蔡老师,深层含义是孩子爱老师竟到了难分难舍的地步,作者实在压抑不住自己的感情,便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了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

篇三:我的小学老师阅读答案

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孙涵泊,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少言语。平时不准父母杀鸡剖鱼,很有些善良。许多人都笑我人认三岁半的小儿为师,是疯了。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做我的老师的。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把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要,小眼睛翻着白。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疼不疼?对于美好的东西,我常常却不觉得它美好,不爱惜,不保护;有时侯觉得它美好,因为自己没有,就生嫉恨,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尊重,都应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看。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是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我的文章和书法本不高明,却向来有人恭维,我也是恭维过别人的,比如听说说过某某的文章好,拿来看了,明明怎么也看不出好在哪里,却还跟着说:好呀,当然是好呀,你瞧,多好!孙涵泊不看脸色,不人云亦云,实话实说,他真该做我的老师。1、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慈悲: 和平相处:恭维: 人云亦云:

2、 逐段细读,用画出具体描写孙涵泊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想想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这篇文章除了直接写孙涵泊外,还写了谁来衬托孙涵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摘录文中最能体现人物个性品质的句子。5、 片段练写。想想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人该是你的老师,为什么?仿写一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真该是我的老师。篇四:我的小学老师阅读答案 萧伯纳是英国的著名戏剧家。有一次在苏联访问时,他遇到一个小姑娘。小姑娘长得白白胖胖,一对有神的大眼睛,头上扎着一个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萧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竟同她一起玩了许久。‖

临分别时,萧伯纳对小女孩说:“回去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萧伯纳。”当小姑娘知道是与一位世界文豪玩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您真的是萧伯纳伯伯?”小姑娘问。

“怎么了,难道我不像吗?”

“可是,您怎么会说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呢?请您回去后也告诉您的妈妈,就说今天和您一起

玩的是一位苏联小姑娘。”

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刚才太自以为是了,不禁一时语塞。‖

此后,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也是我的老师!”

1、给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2、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并写出第二段的意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做人做事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3、为什么萧伯纳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

因为小姑娘让萧伯纳明白了一个道理:你个人,至始至终是不能骄傲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篇三】我的两位老师阅读

我有两位老师我的两位老师阅读

我的两位老师

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牛贵琥

我有两位对我影响极大的老师。一位是本科时期教古汉语的戚桂宴老师,一位是研究生时期的导师姚奠中先生。

戚桂宴老师带了我们班一年的古汉语。不过,我与同学不同的是,在开古汉语这门课之前,戚老师就已经在指导着我,带我走进学术的大门。那还是我考入山西大学中文系的第二个学期。我们这些经历过文革的来自基层的学生,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刚入校门,就迫切要求解决上大学如何学,学什么,需要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于是四处打听那个老师学问好,以求能够得到高水平的指导。我先是找到带我们古代文学的叶晨辉老师,但他很快就要调到南京师大去了。带着一丝遗憾和失落我请求叶老师为我介绍一位合适的指导老师。叶老师说:姚先生太忙,以你的水平可以去找戚桂宴老师,他是一位学问很扎实的先生。我请求介绍一下。叶老师说:不用介绍。你们年级的刘昕同学和他是亲戚,何况戚老师是很好接近的,不用有什么顾虑。我还是把我的愿望告诉了刘昕同学。没想到第二天她就对我说:“戚老师要你下午三点后去见他。”竟然这么快、这么容易啊,真出乎人的意料。我带上自己写的一万多字有关《楚辞·九歌》的“论文”敲响了戚老师的家门。门开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个子很高,头发理得很短于是头也显得有点长,面带笑容的长者。他没有问我是谁就将我请进屋内,一直微笑着听我讲完所要讲的话,然后轻声说:“你的文章我看完以后咱们再谈,今天先谈到这儿。”第一次见面就这么简单和轻松。没过几天,戚老师就通知我到他家里,告诉我:“你的文章我看过了。我只欣赏论《山鬼》‘子慕予’这一句的有关考证内容。你把这一部分写成一篇论文,我再看。”同时把只有教师才能从图书馆借出来的文革前油印的相关论文交给我参考。我既惊喜、感动,又发愁。惊喜的是得到老师的肯定,感动的是老师竟然亲自帮我这个普通学生到图书馆借资料,发愁的是老师所肯定的这一部分只是我那万把字中的一二百字,要将这点内容写成一篇文章,困难可想而知。等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写成的文章交给戚老师,只见他一边看一边指出所引用材料的错误,还从书架上拿出原书一一比照。最后说:“没有深度,还需要继续修改。”我按照意见修改了之后,戚老师还不满意。一会儿一字一句地斟酌,一会儿苦思冥想,我在一旁如坐针毡,几次说:“老师不要费心了,我自己慢慢来吧。”但他摇摇头微笑着说:“咱们把思路理顺了才好进行啊!”如此往复几次,戚老师说:“看来你改不动了,还是我来改吧!”没过几天,便把改好的稿子交给了我,说:“这基本上可以了。你抄下来,我推荐给学报发表。”接过稿子一看,我激动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整篇文章前后次序经过剪贴调整,几乎删掉了一半的内容,许多文字是戚老师用工整的字体重新写的。改过的文章读起来相当干净利落。这还是我写的文章吗?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老师,没材料他给找,思路不清晰他一步一步引导,还亲自给你改和写。同时我也明白了。这近一个月的时间,戚老师实际上是在教我如何做研究,在科研实践中掌握选题、论证、谋篇的要领。他所擅长的精微考证,在这次训练中充分体现出来。

下一学期,戚老师给我们带古汉语课,我是课代表。戚老师上课的内容全是对古书注解的考证。从发现问题、列出证据,到得出全新的结论,每节课都像是一篇学术论文,而又没有读学术论文的枯燥感觉。戚老师很善于在带有一丝神秘的微笑中提出悬念,通过各种试

探性的解决路径,最后给人以焕然大悟的轻松感。

就这样,听课,受教,一有空就聊。我在文字学、音韵学、特别是训诂学上下了较大的功夫,并运用到《诗经》、《楚辞》等古籍的研究中。这是我在本科求学期间最大的收获。

我作为姚先生的学生是1982年本科毕业后考上古典文学的研究生之后,而我之所以考姚先生的研究生,起因在于学生会邀请姚先生作一个关于书法的讲座,我作为中文系的一名本科生前去听讲。那时,姚先生的名声很大,我们都知道他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中国古代文学的权威,所以来的人特别多。只见先生满头银发,腰板挺直,历史掌故随意征引,特别是用粉笔竖书在黑板上的文字,线条遒劲、章法有致,简直就是一幅艺术品。同学们都为姚先生的风采所折服。许多人惊叹,多么渊博又精神的老先生啊!我那时也就定下注意,考姚先生的研究生。

本科毕业前夕,紧张地考研结束后,有一天到戚老师家里闲坐。戚老师说姚先生特地向他了解我的本科学习情况。他介绍了我在文字训诂上的优长后,也讲了没有发现该生文学有何成就,也许并不适合搞文学。老一辈的学者都是那么实在。我一听,可能考研没戏。姚先生招的是古代文学研究生,和戚老师说的文字训诂正好南辕北辙嘛。于是开始着手找工作单位的事了。没有想到的是,当我风尘仆仆地从外地实习回到学校,同学朱琦告诉我,录取名单上有我们俩的名字。

被录取了,就该拜见先生了。这是我第二次见姚先生,但姚先生却是第一次见我。如此近距离和心目中的伟人接近,我一时紧张地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反而是先生和李树兰师母的亲切微笑表现出本是一家人似的氛围。姚先生随意问起班上同学们学习的情况。当我问到在开学前该读些什么书时,姚先生说:“你觉得自己有什么环节薄弱,就把什么补一下。”我说有许多外国文学的名著没有读,先生说:“那就突击读。”最后,姚先生从书架上拿出线装的《汉书》中有《艺文志》的那一册交给我,说:“你们三个人都把《汉书·艺文志》带注抄一遍。开学后讲。”并言“当初在章先生门下,每讲《尚书》之前,都将有关资料搜集整理,于是其他旁听的人如在五里雾中,而我们这几个研究生则大为受益。”初次接触姚先生,就发现先生的教育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古代文学研究生的导师竟然让读外国文学的作品,这是多么新鲜的事情。

开学上课了,更令我们感到新鲜。姚先生授课很有特色。在为我们上文艺学和古代文论课前,要求我们把报刊中相关的不同论点分类摘抄出来。他积攒了几十年的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的文章也交给我们三人分类剪贴成册。上课时,先由我们做综述,再由先生逐一讲解。既打通现当代和古代文艺思想,又使学生获得新颖的视角。上文学史,姚先生让我们把几部不同的文学史对照来读,提出问题,他再作讲授。开始我们不习惯,第一次上课竟然没有问题可提。姚先生就说:“没有问题,那就不必上课了,等着食堂开饭得了。”他认真指出:善于用功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何事,都可用功。用功不用功,就看你能不能提出问题。学而不思是懒人,或者说是不善于用功。发现问题,则思想能深入,兴趣自生,思想集中,不暇外骛。如能成为习惯,则被人看做极平常的事,也会发现有值得研究的闪光点。受到批评后,我们都试着在发现问题上下功夫。后来课堂有时成了我们三人各持己见的辩难。姚先生总是微笑着听,最后高屋建瓴地下决断。如此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几十年之后许多细节还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种教育特色也体现在对学生平时的指导之中。一年级时,我曾针对《楚辞》研究向先生询问应该读那些书籍。不料先生的回答是:“你研究《楚辞》,你就是《楚辞》专家。应该别人问你应该读那些书才是。我又不研究《楚辞》,怎么能回答这个问题?”先生的回答令我很诧异。姚先生1943年就在《中原》杂志发表《屈原的有无问题》,驳斥廖季平、胡适否定屈原存在的说法。1951年又发表《屈原其人其赋》。怎么能说不研究《楚辞》呢?从姚

先生的目光里我明白了,不能当懒人,自己翻书目查阅资料去罢。

姚先生的这种教育特色更突出体现在其学生的研究方向上。一般来讲,学生所做的研究大都是导师所从事的方向,或者就是导师课题中的子课题。姚门弟子却不是这样,有着充分的自由度。我上一届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有选《诗经》的,有选汉赋的,有选唐诗的,有选元好问的,有选《红楼梦》的。我们这一届有选司空图的,有选明清小说理论的。基本依照学生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姚先生的观点是:“学生从事导师的方向和课题,固然有导师好指导的优点,但导师既然已经在这个领域获得了相当的成就,学生再从事同样的课题,就很难超过老师,也很难培养出超越老师的自信。导师所指导的是方法、路数,那么天下的学问是相通的,为何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特长呢?”

说到毕业论文,我与其他同学还有所不同。我刚上研究生所定的研究方向是自己熟悉的《楚辞》,三年级时,兴趣转向古代神话,而距毕业还有八个月时,姚先生建议我根据山西大学的研究特色需要改为北朝文学,最后定为庾信研究。变换研究方向跨度如此之大,时间又如此之紧张,在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姚先生给我说:他本人的研究和教学范围之广,就是适应需要的结果。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需要,就要有在新的领域进行开拓并做出优异成绩的能力。况且,每开拓一个新的领域,都会促使自己在学术上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学会从新的视角关注学术问题。遵照姚先生的教导,我最后按期完成了十几万字的毕业论文,也掌握了科研的规律和方法。从那时开始,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我从先秦文学转而从事北朝文学、古代小说、魏晋文学、金元文学多个领域的研究,并都有专著。这种训练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对于姚先生的这种培养模式,许多人表示出疑惑和不解。比如学术思想课。姚先生以《汉书·艺文志》为纲,梳理整个中国学术传统的渊源流变。这种融合多种门类的知识为一炉而又突出差异性的课程引起一些人的异议,认为这和文学没有关系,古代文学的研究生怎么能上不是文学的课呢?特别是在当时学术界流行细化专业和方向的趋势下,更是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事隔三十年再回头看,这门课正好类似于现在所热衷谈论的“国学”,而又和社会上流行的大而无当的“国学”有所区别。姚先生十分重视开拓视野,打开格局。认为在学术的道路上,不应该画地为牢,自我束缚。在我毕业论文答辩时,姚先生下了一个非常准确的断语:“体大而思未精”。可以说,“体大思精”就是姚先生的要求。体大是思精的前提,而体大必须思精。大即广博,体现的是门径、眼光和器识;专精体现的是功力、实力和深度。在姚先生这里,两者得到完美的统一。

如果从表面看,姚先生和戚老师的教育方式大相径庭,或者说截然相反。戚老师几乎是手把手教,姚先生是全让你自己去做;戚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点集中在字词上,姚先生从来关注的是大的方向;戚老师对学生的论文字斟句酌地改,姚先生则总是很快浏览一过然后指出存在的失误和盲点即可。相同的则是对学生的热情亲切,使人如沐春风。然而,现在我深刻地意识到,两位老师的教育方式都恰如其分。两者的区别正好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不同。对于本科生来说,不知学术研究为何物,不得其门而入,精细地指导、由具体的点入手,无疑是最必要的,否则学生就会什么也好像知道一点,但什么也做不成,夸夸其谈,沉不下心来。而一旦成了研究生,已有了基础还这么做,就会陷入固和陋。这时开拓眼界,打开思路无疑就是重要的事情了,否则拘泥枝节不见天地之广阔,做不了大题目,解决不了大问题,成就不了大家风范。

应该说,我在读本科和研究生期间能遇到这两位好老师,是很值得庆幸的事情。就是毕业留校以后,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向老师求教,讨论问题。戚老师早在1992年就已辞世,高寿101岁的姚先生也于2013年离开了我们。作为学生的我在高校从教也有30年了。对照业师,不论从哪一方面,都徒增愧恧。国伟约稿,谨述如上,但愿能对当前的教育事业有所启示。

【篇四】我的两位老师阅读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阅读附答案

阅读理解。(14分)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⑴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⑵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便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⑶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他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⑷“×××!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⑸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⑹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⑺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有历代佳作有时事杂论,油印分发给大家。他这样新旧兼收选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⑻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⑼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疑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⑽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有删改)小题1:阅读全文,概括先生留给作者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哪些?每件事不得超过15字。(3分)小题2:文章弥漫着作者对先生的怀念和敬慕之情,可为什么要对先生的相貌习惯等进行”大不敬”的丑化?(4分)小题3:文章结尾”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怅惘敬慕”是一种怎样的的心情?谈谈你的理解。(4分)小题4:你认为作者笔下的这位国文老师是位好老师吗?请说出你的理由。(3分)参考答案:小题1:(3分)相貌古怪凶狠,曾经狠狠骂我 ,自己

选辑教材和讲课亲切,朗诵课文声情并茂,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教授许多作文的技巧„„(答对两点得一分,三点得两分,四点得三分,答一点不给分)小题1:(4分)欲扬先抑(1分),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1分)从反面衬托(1分)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等品质(1分),用外在的丑衬托了内在的美。小题1:(4分)怅惘:离开先生近五十年,一直未与先生一通音讯,且先生已经不在人世。(2分)敬慕:先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人品。(2分)小题1:(3分)是位好老师,尽管徐老师蛮横凶狠好骂古怪,但他更是一位有见识的有作为的素养极高的老师(1分),一位爱生敬业的老师(1分),人品极高的老师(1分)。小题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小题1:了解欲扬先抑和衬托表现手法的特点,明确两种手法的表达作用。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对文章主题中心理解与概括。小题1: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篇五】我的两位老师阅读

“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孙涵泊”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母杀

鸡剖鱼,很有些良善,但对家里的所有来客却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

只逗着他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并认了他作我的老师。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

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儿疼不疼?”人们

对于美好的东西,往往不加爱惜,只想占有,甚至加以残害。孙涵泊却视一切都有生命,加

以怜悯、爱惜和尊重。我想,他真该做我的老师。晚上看电视,七点钟,当中央电视台开始

播放国歌时,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

双手打起节拍。„„孙涵泊,孙老师,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发生了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

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

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现在的人,多半是胆小怕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孙涵泊不顾

个人安危,敢于挺身而出,显得十分神勇。一点不假,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有一次,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

掏着耳朵。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

“什么字?”说:“黑字”。还有一次,朋友带了他去一个同事家拜年。同事家墙上新挂了印

有西方诸神油画的年历,神是裸着或半裸着,来客没人时都注目偷看,一有旁人就神情严肃。

同事也觉得年历不好,用红纸剪了小裤兜贴在那裸体上,大家都嗤嗤发笑起来。有人故意指

着仍裸着的胸脯问他:“这是什么?”他玩变形金刚,玩得正起劲,看了一下,说:“妈妈的

奶!”说罢又忙他的操作。孙涵泊无视权威,不瞧脸色,不转弯抹角,说话直奔事物的根本,

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大大方方,自自然然。的的确确,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

过,却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我是诚心诚意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我的两位老师阅读

卑劣,知道了羞耻。我相信有许许多多的人接触了我的老师都要羞耻的。所以,我没有理由

不称他是老师!我的老师也将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作者贾平凹,有改动)

1、文章以“我的老师”为题,实则描写的是一个三岁半的孩子,可见并不是通常意义上

的老师。文中反复出现“他真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的文字描写十分精彩,请简析它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外特征和内在品质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我的老师”这个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结尾“我的老师也该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湖北省中考真题 答案 1、相对心灵被污染

的世俗成人世界,纯真可爱的儿童的确有许多宝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大人学习,反复强调起到

了强化主题的作用。

2、细节描写十分生动形象传神,表明他对大人摘花行为的不理解和强烈不满,突出了“我

的老师”的爱心。

3、外部特征:少言语,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内在品质:善良富有爱心坦诚勇敢。

4、作者相信意识到儿童可以作为成人老师的应该不只是作者一个人,同时表达了他的良好愿望,希望更多的人老都来向儿童学习,少一些庸俗、势利、胆怯和虚伪,多一些坦诚、爱心和勇气。(意对即可)

【篇六】我的两位老师阅读

魏巍《我的老师》习题

三、我的老师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黑痣(zhì) 蜂蜜(mì) 褪色(tuì) B.孤舟(gū) 卜问(pǔ) 焚香(fén)

C.海鸥(ōu) 磕头(kē) 时辰(chen) D.模仿(fǎng) 温柔(róu) 纯真(chún)

2.选出下面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 )

A.孤舟 榆钱 退色 劝慰 B.香炉 纠纷 磕头 牵挂

C.占据 黑痣 姿式 焚烧 D.卜问 暑假 纯真 宛惜

3.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2)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3)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4.选词填空。

(1)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________(挡、击、迎、阻),教鞭轻轻地________(砸、打、敲、抽)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2)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________(声音、声调、音调、调子)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________(声调、音调、调子、声音)。

(3)今天想来,她对我的________(接触、接受、接近、接收)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________(作用、影响、启发、帮助)!

(4)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________(珍宝、珍藏、珍贵、珍奇)之一。一个孩子的________ (纯净、纯洁、纯真、纯粹)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5.引号有以下几种基本用法:表特定称谓、表引用、表强调、表讽刺或否定。请你指出下面句中引号的作用。

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1)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啰!”(2)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

(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文章各句的理解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抒发了“我”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B.“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句中“接近”和“爱好”的位置可互换,换后也能很好地抒发“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C.“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D.“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我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7.下列对各句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对偶)

B.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比喻)

C.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排比)

D.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比喻)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两项是( )和( )

要形成讲礼貌的风气,就要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要有好的语感。_____________。假如心里老是考虑“我要讲礼貌,我要讲礼貌”,这是很勉强的,勉强的事情是不能持久的。_____________。所以要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不必想,自然而然地做到不使人家不舒服。叶圣陶先生的话是十分中肯的。

A.有了文明的习惯,有了好的语感,讲起礼貌来就自然,就靠得住。

B.良好的语感是一个人语言素质高的表现,是在长期的积累和运用中形成的。

C.记着的时候还行,忘了的时候,脏话就来了,这当然不能形成社会风气。

D.很多事情都是不能勉强的,太勉强了往往会让人家感到不自在。

9.《我的老师》作者_____________,当代作家。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

10.本文共写了七件事:A.假怒 B.教舞 C.观察蜜蜂 D.教读诗 E.处理纠纷 F.看写字 G.梦中寻师。其中,表现老师对学生的温柔、慈爱的是_____________;写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依恋的是_____________;写得详细的是_____________。

11.蔡老师的性格特点可用“_____________”来概括,文中“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蔡老师对学生感情的根本点。

课内阅读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

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12.选文中(甲)处应填____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____。

13.一般说,孩子多是期盼假期到来的。为什么作者这时觉得暑假“漫长”?

14.画直线句“看看那块席子”不能删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读起来很别扭。

B.选文是回忆往事,用第三人称,这里是和蔡老师在一起,改用第二人称。

C.由于抒情的需要,变换人称,改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抒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显得更加亲切。

D.散文中可以叙事、议论、抒情,也可以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变换使用,这样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16.选文中“我才醒了”的“才”和“我才睡熟了”的“才”各说明了什么?这两个“才”字饱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我的老师 参考答案

1.B 点拨:B项中“卜”应渎“bǔ”。

2.B 点拨:A.退—褪 C.式—势 D.宛—惋

3.(1)原意形容耍花招、使手段,极不老实,这里是调皮、机灵的意思。

(2)形容心地纯真。

(3)没有比这个再大,极大。

4.(1)迎 敲 (2)音调 音调 (3)接近 影响 (4)珍宝 纯真

5.(1)表特定称谓 (2)表引用

6.B 点拨:先“接近”后“爱好”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不能互换。

7.D 点拨:“好像”是说自己的感觉,此句没有本体和喻体,不是比喻句。

8.A C 点拨:这段话上文说到要形成讲礼貌的风气,“就要养成文明的说话习惯”,还要有“好的语感”,所以下文就要顺接着这个方面来讲,因此应该选A;下文又说到“勉强的事情是不能持久的”,“所以要养成习惯”,所以应该选C。

9.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东方》

10.ABCDE FG EG。

11.温柔慈爱 她爱我们

12.迷迷糊糊 模模糊糊 点拨:甲处的“迷迷糊糊”是自己睡觉睡迷糊了,而乙处的“模模糊糊”是指话说得不清楚。

13.因为作者非常爱戴、敬佩老师,对老师恋恋不舍。 点拨:因为作者爱戴老师,假期又要同老师分别,所以才会觉得假期漫长。

14.“那块席子”是参照物,自己离开了那块席子,说明“梦中寻师”是真的,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了。

15.C 点拨:用第二人称“你”,如同直接同老师对话,可以抒发真挚的感情。

16.“我才醒了”说明作者当时在睡梦中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走,是不清醒的,直到他的母亲指出,现在已经放了暑假,他才从睡梦中真正地醒了。“我才睡熟了”是说母亲把作者“拉”回来,又“劝说”了一会,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他只好睡下来,是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睡熟了。两个“才”字饱含着作者热爱蔡老师到了近乎着迷的程度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