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细雨

时间:2021-10-26 13:32:26 节日作文

第一篇:《早春细雨》

早春细雨

绵绵的雨丝,又好像春姑娘手中的一支彩笔,给大地万物添上了五彩缤纷的色彩。

当雨点打在挺拔粗壮挺拔的大树上,落在那绿绿的叶子上,叶子瞬间变得更绿了,晶莹剔透,宛然一块绿翡翠;当雨点在空气中掠过,落在那娇嫩艳丽的花朵上,花朵瞬间变得更新鲜,那胜过火的玫瑰,那柠檬似的菊花,那云霞似的紫丁香,顷刻间聚成了一朵朵彩虹似的花;当雨点溜过小草,落在平坦的地面上,瞬间绽开了千朵万朵水晶的花,那雨点不断地滴下来,一滴,两滴,三滴越来越多,地面的雨水叶越来越厚,最终形成了南极地零度冰封。就在雨刚下晚的一刹那,大地变得宛如冰天雪地,周围都弥漫着白茫茫地烟雾,既像蓬莱仙岛,又像人间仙境,总而言之都是迷蒙一片,但又好不碍眼。

春雨绵绵,又像春姑娘手中的一条绸带,给大地冲洗的干干净净。不错,春雨后的大地焕然一新,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充满灵气,生机勃勃,活力四射,不管怎么说,都只有迷人两个字。

天有不测之风云,不一会儿时间,又下起了朦朦的细雨了

第二篇:《水墨唐诗—韩愈《早春》》

水墨唐诗—韩愈《早春》

唐诗内容简介

提示∶这首诗是作者对唐代京城长安的早春美景的描绘与赞美。

蒙蒙细雨在长安街道上,像酥油一样地滋润著大地。远远望去,只见小草一片嫩绿,近看却稀稀疏疏,像是没有什么。正是一年春天最美好的时光,大大地胜过满长安花红柳绿的晚春时节。

唐诗欣赏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篇:《论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

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祈百辟卿士 有益于民者,以祀谷实。”④人们把丰收的希望寄托于祈雨的宗教仪式,在神灵面前哀哀 以 求。“雩”从于,于即吁嗟之声。郑玄谓:“雩,吁嗟求雨之祭也。”雩祭作为古老的宗教 活动,也包含了艺术活动的要素。它具有“帝国盛乐”的艺术形式,也有吁嗟哭泣的真情实 感。于是祈雨祭雨也就成为原始时期重要的文学活动。“隶舞”是远古时代专门求雨的大型 艺术活动。在甲骨卜辞的记载中经常出现“隶舞求雨”的记录。隶舞在卜辞中又作“舞”、 “兹舞”。原始艺术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隶舞”也不仅是单纯的舞蹈, 而且伴随着诗人的歌唱。在这种融艺术性与宗教性为一体的盛大仪式中,对雨的崇拜的不断 升华,促成了其不断艺术化、诗化的过程。雨师就是最早的歌手,祈雨祭雨词则是最古老的 歌谣。这些决定了雨在宗教世界中不可动摇的地位,也决定了雨在艺术世界永葆生机的旺盛 生命力的审美魅力。古老的祈雨祭雨坛陶铸了雨的艺术灵魂。每一滴雨都在以后的中国诗坛 上打下了深刻的印记,使之在日后的诗歌界,尤其是在唐宋诗词中大放异彩。



二、雨在唐宋诗词中的情感模式的艺术运用

“意象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即是以可感性语词成为语言外壳的主客观复合 体。”⑤“雨”这一本身便富含生活、生命内蕴的物象,作为意象赖以生存的要素,一方 面 经过了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另一方面经过 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也渗入创作主体的人格和情趣,由此而进入文学作品中成为意 象。可以说,意象是融铸了主观情意的物像,或者说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在唐诗宋词的客观存在中,雨意象的表现由于创作主体融入的情思意趣的不同,呈现出多样 化的情感表达模式。

1、喜雨情感模式。之所以称雨为“喜雨”,是因为它有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 机等特征。与凄凉萧索的秋雨相反,春、夏之雨滋润万物的勃勃生机,洗涤出草木的鲜亮, 空气的清新,带给人喜悦和希望,处处令人喜爱。在唐宋诗词中,喜雨的代表之作莫过于杜 甫的《春夜喜雨》了,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不仅道出了积存于人们心中雨的原 始意象,也是对春雨的应时之需、及时而降之喜的艺术概括。这春雨,是好雨,也是及时雨 ,它知人意,体人心,令人不得不喜。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就是人们赞赏春雨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 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 喜悦可见一斑。再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 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 ,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 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 新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也有一些喜雨的诗,在欣喜微雨润物,焕发生机的同时,表达与 其它物象相融合表意。这些诗中不仅表达出因雨而喜的欢欣,也透露出雨中情境的清润与优 美。

文人笔下的喜雨情感模式不仅在唐诗中俯拾皆是,在宋词中也同样有鲜明的体现。苏轼 《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 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象。 再如朱敦儒的《好事近》中:“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一阵雨水洗涤后, 杨柳摇曳鹅黄的柔条;那庭 院深深、楼外阡陌尘灰尽除,湿漉漉

的空气中飘溢着清淡的香气。这是春天的“清明雨”, 这雨清润而清爽,格外宜人。又如苏东坡《如梦令》云:“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那犁地耕作时节降下的春雨,滋润,和煦,使厌倦士官生涯的词人不由产生归耕田园的欲念 。东坡词多清雄豪旷,这首《如梦令》词却如出山涧的一弯清溪,如天边的一抹朝霞,自然 而清秀,而这恰是清润优美的“一犁春雨”所濡染出的色调。同类的例子还有晏殊《蝶恋花 》词中的:“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毛滂《最高楼》中的:“微雨过,深院芰荷中”; 柳永《木兰花慢》词中的:“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这些诗词句子都写的明丽、 自然、可爱,让人读来不禁感受到诗人所传递出对人生的希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2、苦雨情感模式。雨,虽然有令人喜的一面,但作为自然物象,它同样具有令人苦的 一面。当它历时弥久,阴云不开之时;当它急骤迅猛,破坏尤烈之时,落在文人墨客眼前的 雨便具有了另外一种情感意味。

第一,雨中凄清,雨水清凉。当下雨这种自然现象与人的悲哀、忧伤、怅惘等特殊心境 相契相合时,它就有了凄凉、凄冷、凄清之美。如朱敦儒《浪淘沙》云:“风约雨横江,秋 满蓬窗。个中物色尽凄凉。”晚唐李商隐可谓是善于运用秋雨凄凉的表现力来营造诗境的一 位诗人,最著名的是他的《夜雨寄北》:“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 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远离京都客居巴蜀,妻子来信询问归期却归期无定,眼前只 有一夜秋雨涨满池塘,牵惹起一怀羁情归思,而弛想他日夫妻重逢剪烛夜话的缠绵温馨,反 衬出的正是今夜巴山夜雨的孤苦凄冷,表现出作者旅居无归、相思无奈的情况。再如许浑《 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城风雨下西楼。”酒醒之后,天色已是昏晚,追忆分手 时情景的依稀恍惚,眼前人去楼空的怅惘空虚、独自默然下楼的凄然孤寂,尽笼在一片迷朦 清冷的漫天风雨之中。还有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惠洪 的《青玉案》:“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萧萧雨”;李商隐的《添字·采桑子》:“伤 心枕上三更雨,点滴凄清,点滴凄清。”等,这些诗句无不透着无限的凄冷与悲哀。

第二,雨中客愁。苦雨模式的另一主要意象便是“客·愁·雨”这一艺术表达方式。由 于诗人们漂泊异乡,受到空间和世事的隔断,对人生产生一种孤独幻灭的感触。身处异地, 见到潇潇下落的冷雨,望着阴霾不开的天空,心中思乡思人的愁苦与满怀抱负却不得伸展的 不遇之情,在这凄风冷雨中得到了加倍的感叹。因心中理想而难以实现而苦,因身世飘零 ,居无定所的遭遇而苦。这些情感借由雨的降临而得到升华。如宋人汪元量《邳洲》诗云: “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风雨声。”再如张孝祥的《满江红·听雨》:“斗帐高眠,寒 窗静,潇潇雨意。南楼近,更移三鼓,漏传一水。点点不离杨柳外,声声只在芭蕉里。也不 管,滴破故乡心,愁入耳。”在这两首作品中,寂静的夜晚,寒窗雨声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 深深怀念,而故乡早已被沦陷,成为兵戈争夺之地,故点点滴滴的雨声无情的敲入心里,真 让人心痛欲碎。夜雨声声“滴破故乡心”,而那“潇潇雨意”传达出的则是故乡的愁思,也 是这故乡愁思中隐含的深沉的亡国之痛。刘过《贺新郎》词云:“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 疏雨秋风颤。”那些时时被冷风惊颤而打在梧桐叶上的雨声,细细碎碎,在清冷的夜里与相 思客愁交织在一起,让人无法入睡,更添心绪的凄凉、烦乱。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则把对家 破国亡,难收失地的伤恨寄寓于雨中,如《满江红》:“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词人志在收复中原而壮志难酬,空有满 腹豪情而虚度年华,因此风雨落花的情景最容易引发他内心深处的东西。还有温庭筠《咸阳 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朦隔钧船。”陆游《书怀》:“数问茅屋谁知处,烟雨 蒙蒙隔断桥。”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等都是把诗 人的漂泊、孤苦、幻灭与雨的萧索凄凉连在一起,抒发内心的悲苦、郁闷及壮志难抒的压抑 ,使“雨中客愁”成为诗歌界的一经典意象。

3、雅雨情感模式。诗中之雨,除了喜雨、苦雨两种情感模式以外,还有一种不因雨而 狂喜,也不因雨而愁苦的表象,它是站在对雨的

纯然欣赏的角度来体验。人们能从 对雨的纤细柔滑,朦朦胧胧的描写中感受到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雅情致,这就是唐 宋诗词中另一主要意象——“雅雨意象”。

第一,闲雅之雨。郭绍虞先生在解释《诗品》中《典雅》一则的“赏雨茅屋”时说: “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⑥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 是 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韦应物《滁州西涧》为例:“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 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山涧百年蔟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 鸟在悠然自得的鸣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 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箫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醉。再如 南宋姜夔的《平甫见招不欲往》诗:“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人生难得秋前雨 ,乞我虚堂自在眠。”一个夏末秋前的日子,作为挚友的张平甫邀请诗人赴宴,但是诗人 不欲前往,原因是因“老”无心听管弦,因“病”不便饮酒,回答既巧妙又得体。但诗人“ 不欲往”的真正原因却是“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秋前雨”即夏末之雨, 它去暑送凉,最为宜人,今日好不容易遇上这场“秋前雨”,还是让我留在自己幽静的堂室 中,自在、舒服地睡上一觉吧!体现诗人平淡的人生意境与追求。其他如韦庄的《菩萨蛮》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汪藻的《即事二首》“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截雨过 ”;陆游的《小园四首》“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这些诗词句子,写得清丽 婉约,萧散疏朗,很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唐宋文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审 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存在,人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文学世界 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 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第二,禅雅之雨。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 的清凉中被荡涤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 分禅 趣的味道。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黄庭坚诗谓:“西风将小雨,凉入居士经。苦竹绕莲塘,自 悦鱼鸟性。红妆倚翠盖,不点禅心净。”雨带给这位诗人的是野径清凉和一片洁净的梵心。 再看苏轼的《定风波》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 禅意般的宁静之中。宋人方岳的《听雨》也颇具意味,“竹斋眠听雨,梦星长青苔。门寂山 相对,身闲鸟不猜。”诗人雨中入眠,连梦里也长出青苔,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在竹 斋听雨的境界里诗人自失于“对象”之中,身心完全物化,世界不复存在。雨把人从喧闹的 尘世带入诗意的栖居,虽无一禅语,但处处可见禅趣。这一类的诗歌,还可举出很多。如李 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白居易的《秋雨 夜眠》“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陈与义的《试院书怀》: “细读平安字,愁边失岁华。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投老诗成癖,经春梦到家。茫茫十 年事,倚杖数栖鸦。”等诗词。诗人们都借雨来表达空、静、闲、淡的艺术氛围,深寓着“ 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在这里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被圆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远,自然 适意,宁静淡远中有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达到了悟心境的目的 。

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产物。它作为一种“ 传统 象征”,具有多重意蕴。其象征意蕴是约定俗成的,是一种长期的积淀,逐渐沉浸于人们的 头脑中,只要读到它就能感受到其中所蕴涵的意味。由原始先民的祈雨而喜、止雨而苦,到 现代的雨意的多样性,雨意象始终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吟唱的对象,但到目前为止,只有在 唐宋时期,这一诗歌意象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只有在

这一时期,雨意象的内蕴与表达系统 才是最完整、最多姿多彩的。因为它不仅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而且固定 的带有明丽清润、凄清冷寂、闲适空灵等审美特征。“心物相契”更使“雨”意象具有生动 的艺术表现力,诗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自我相结合,构成具有内在生命的完整形象,体 现出“雨”这一融贯古今,震撼心灵的原始意象在唐宋诗词中不凡的艺术生命力。

注 释:

①[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8.

②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M].中华书局,1991:229.

③[英]J·E赫丽生.艺术与仪式[A].神话·原型批评[C].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76.

④王文锦译解.礼记集解[M].中华书局,2001:212.

⑤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1.

⑥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3.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撰集.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3]王文锦译解.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司空图著,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吴晓著.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早春细雨}.

[6]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7]唐圭璋主编.全宋词[Z].北京:中华书局,1965.

收稿日期:2008-01-19

作者简介: 张丹(1981—),吉林白城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教师。

第四篇:《课后十首诗理解性默写 (带答案)》

《课后古诗词十首》

1、《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语是: 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表现作者阔大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语句是: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的诗句 : 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

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是 : 无为在歧路 , 儿女共沾巾 。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

5、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

6、《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早春细雨}.

7、《终南别业》一诗中, 偶然值林叟 , 谈笑无还期 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了生活气息,使得诗人的形象更为可亲了。 《终南别业》中最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心境的诗句: 行到水穷8、李白也有最具忧愁、苦闷之意的名句,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是 : 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消愁愁更愁 。

9、《宣州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既表现作者诗兴高远,感情豪壮,

又表达诗人对美好的理想的追求的两句是:欲上青天览明月 。

表现诗人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 弃我去者 , 昨日之日不可留 ; 乱我心者 , 今日之日多烦忧 。

表现作者怀才不遇、意欲归隐的语句是: 人生在世不称意 , 明{早春细雨}.

1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春雨春草的“绝妙佳句”是 : 天街小雨润如酥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体现诗人观察景物之精细,令人赞叹的两诗句是 :天街小雨润

1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写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12、李商隐的《无题》:这首诗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本诗中,感叹时光流逝,相会无期的句子是夜吟应觉月光寒 。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

13、《无题》中表现爱情的坚贞、至死不渝的千古名句是

14、《相见欢》中描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的句子是 无言独上西楼 , 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15、《相见欢》中常用来形容人的烦恼无法排遣,或形容某些事情难以解决,无可奈何的愁苦无法言说的语句是 剪不断 , 理还乱 , 是离愁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16、《登飞来峰》一诗中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一诗中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17、《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8、《苏幕遮》一词中, 两句暗含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第五篇:《2015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山东省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春季)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一(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0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A.迁徙(xǐ) 脊梁(jí) 并行不悖(bèi) 旌旗蔽空(jīn) ....

B.窥视(kuī) 裸露(lîu) 相形见绌(chū) 欲壑难填(hè) ....

C.端倪(ní) 俯瞰(kàn) 强聒不舍(guō) 惊鸿一瞥(piē) ....

D.譬如(bì) 喧嚣(xiāo) 搔首蜘蹰(zhí) 怒不可遏(è) ....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

B.科学家们称这种行踪鬼秘、忽隐忽现的岛屿为“幽灵岛”。

C.我们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不能对周围的事物莫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