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桂花雨

时间:2021-10-26 11:27:17 节日作文

【篇一】琦君桂花雨

桂花雨(琦君散文)

桂花雨

文/琦君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的桂花盛开季节。

小时候,我不论对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桂花。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是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也得仔细地从树丛里寻找那些细小的花。可是桂花的香气,真是迷人。

故乡靠近海,八月是台风季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

只要不来台风,

我可以收几大箩。

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

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

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中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中。琦君桂花雨

念中学时全家到了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里去赏桂花。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篇二】琦君桂花雨

《桂花雨》案例分析

书声琅琅 书香浓浓

——我教学生读《桂花雨》

一、主题与背景

《桂花雨》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情感浓郁、意蕴丰厚。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阅读教学的设计以文本内在的情感为主线,以重点句为抓手,以诵读、感悟为主要手段。既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精神境界,体验作者强烈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又注重对语言的欣赏、品味,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体现语文课的特点。

二、案例描述:

【一】感受“桂花香”

师:谁能用几个词语赞美桂花的香气?

生:芳香四溢、香气扑鼻、喷香、沁人心脾、香喷喷„„

师:课文里,哪一个字,说它真的“香”?

生:是“浸”字。

师:我们看,这个“浸”字是什么旁?

生:三点水。

生:是浸在水里的意思。

师:我们写“香”一般用“飘”的,怎么用这个“浸”字啊?

生:就是很香很香,整个宅院都浸在香味里了。

师:对,淹没在水里就叫“浸”。一个“浸”字,使得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得到了。所以这个“浸”用得恰当,用得传神。读这句话的时候,注意要把“浸”字读得轻一些、柔一些。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点评】“桂花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通过对关键词语“浸”的品读,将学生带入了浓浓的桂花香中,也为课文的学习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情感基调。

【案例二】体验“摇花乐”

师:琦君喜欢桂花,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每到这时,我就会想到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师:桂花雨,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同学们,你们生活中的大事有哪些呢?(生畅所欲言)

师: 谁来读一读“我”是怎么缠妈妈的。

生读。

师:你的语气里有缠。

生再读:琦君桂花雨

师:你的表情里有缠

生再读:

师:你的动作里也有缠了。

师:小琦君把“摇桂花”当作大事,那缠着妈妈摇桂花时,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呀!

生:我体会到了急切。

生:我读出了作者的快乐。

生:我感受了迫不及待。

师:我们一起来品读品读。

【点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读中感悟、体验快乐。

【案例三】品读“思乡情”琦君桂花雨

师:桂花的香气味给作者带来的快乐,让她终身难忘。每到桂花开时,她总要带好多桂花给母亲,可母亲却总说:

生读:“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故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师: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 这时候的母亲沉浸在——(板书:思念) 正如琦君在书中写道:

生读: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乡情难忘啊,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哦,也一定会在母亲的心间久久飘荡。

师:作者琦君, 2岁就和母亲离开了老家, 32岁去了台湾,59岁又去了美国。她曾

在作品《下雨天,真好》中说:“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绕的好地方。” 在《烟愁》中写到:

生读:“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

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

这怎么可能呢?”

师总结:感谢琦君,把这种情思寄托在桂花雨上,化做了文字,这种花香便留在了我们

心里。

【点评】对课文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适时地补充课外资料。通过一次次

走进作者,把学生从“闻香”带入到了 “思乡”的精神家园,进一步体会了作者浓浓的情意。

三、案例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用心体会,就能感受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感受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这真挚的感情,正如文中“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课文所写内容自然不会有太多问题,但是要想真正进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就比较难了。这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地运用“读”这一手段,通过反复吟读,读中感悟,品味“文中味”和“文外意”。

(一)、读出喜爱:

“桂花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我引导学生抓住了文中关键词语“浸”、“沉浸”先感受桂花香,再指导学生通过一次次有感情朗读,把大家带入浓浓的桂花香中。这样的朗读,读出了对桂花的喜爱,读出了意境美。

(二)、读出快乐:

“摇桂花”这一段是课文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时,以读为基础,为纽带,引导学生真切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我引导学生从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加以体会。对于“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先合理想象,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的真情实感。在充分的读中,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语言文字训练。读,促进了学生的感悟;读,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读,使整个课堂充盈着快乐,充满了语文味.琦君桂花雨

(三)、读出真情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适当地补充原著中关于外地桂花的一段描写,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比较,得出“并非是外地的桂花不如家乡的金桂香”,从而体会母亲的思乡情。在此基础上,再读读琦君作品中关于“思乡”的句子,这种感受就会更加深刻了。这里的读,使感情得以升华,也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乡情的种子。

简单地读,读出喜爱,读出快乐,读出真情。课堂,因读而精彩。

【篇三】琦君桂花雨

桂花雨及作者简介

桂花雨及作者简介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

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树那么有姿态,笨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2

作者简介

编辑

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本是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多种,主要著作《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

个人简介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儿童故事为主。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代表作品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同时

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之一。

【篇四】琦君桂花雨

桂花雨 琦君 英语译文

桂花雨

琦君

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中 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好像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 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 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小 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 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 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

故 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 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 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 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 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 “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 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 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 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 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 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 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Sweet Osmanthus Flowers Falling Like Rain Drops

The days just before and just after the Mid-autumn Festival marked the season of the Sweet Osmanthus Flowers back in my hometown. Sweet Osmanthus…the very name brings the fragrance back to me. There are two kinds of Sweet Osmanthus. One comes from the family of plants known as cassia, and it blooms anew every month of the year. Its flowers are a trifle smaller, a delicate yellow in hue. Taiwan ought to have it too. I’ve picked up the aroma while strolling by peoples’ courtyard walls, and the scent alone is enough to give me a pinge of nostalgic sadness.

Another variety is called Golden Osmanthus. It only blooms during the autumn of the year, and the flowers are golden in color, and larger. In the middle of our old mansion there was a courtyard with a yard in both front and back, and a great wall that wound around the outside borders. Golden Osmanthus was planted all along the inside rim. Right there in the courtyard directly in front of the main residence there were a couple of cassia bushes and a pair of what we called hydrangea plants. And in the area beneath the portico of Father’s study there were pots of camellia and sweet-scented osmanthus bushes.

Now when I was small, I don’t know why, but I never had much

appreciation for flowers, and it didn’t matter a whit what kind they were. Father would have his fingers in the air and point—this is a Chinese

Trumpet Creeper, and this one is a Ring-a-Ding-ding-bell Flower, this is a wood-of-Turquoise…Besides remembering those names, what I recall is that the flower I liked the very most was the Sweet Osmanthus. The Sweet Osmanthus bush isn’t nearly as impressive in appearance as the plum tree. When it’s not in bloom it just stands there like a dullard, quite clumsy and stupid looking really, just a bush thickset with leaves is all it is. But then when its time to blossom arrives, you search for these tiny delicate little buds that sprout amidst the leaves of green, and there’s nothing in the whole wide world that can match it in beauty. But the aroma of Sweet Osmanthus can really put a spell on you. The reason it can put a spell on you is that you can only just smell it, you can eat it too. Eating a flower. For a writer of poetry, isn’t it stooping a bit low to put it that way? How utterly vulgar? But I would rather be vulgar, for that’s what it means to me to be a Sweet Osmanthus lover.

Sweet Osmanthus has really thrown a rope around my soul and dreams. My hometown was in a county that was very close to the sea. The month of August was typhoon season, what Mother used to call the time of “the omen of wind and water.” The Sweet Osmanthus would start to blossom, and right away Mother would start into her worrying about the working of wind and water. (That meant a typhoon would soon arrive.) The first thing she fretted over was getting the harvest in from the 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