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生理上的卫生,否则容易感染怎么预防

时间:2021-10-26 06:58:32 节日作文

第一篇:《预防医学(卫生学)_复习指南》

预防医学复习指南 绪论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健康的分级:第一级健康,包括无饥寒、无病弱,能精力充沛地生活和劳动,满足基本的卫生要求,具有基本的预防和急救知识;

第二级健康,包括一定的职业和收入,满足经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能自由地生活;

第三级健康,包括主动地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以缓解社会与工作压力,并过着为社会做贡献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影响因素:①环境因素(最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有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

社会环境:主要有社会特征、人群特征以及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人们形成的心理因素;

②行为生活方式:主要指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和生活制度。包括个人嗜癖、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业余时间有害 健康的活动等;

③医疗卫生服务:医疗、预防、康复和卫生保健等机构的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群的健康水平; ④生物遗传因素:主要是遗传性疾病。还有一些精神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则往往是人类生物学因 素与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2、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以人群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利用有益环境因素和控制有害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及预防对策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卫生学的特点:

(1)研究对象是人

(2)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者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和环境的关系

(4)采取的对策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5)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3、预防疾病不仅是预防医学的目标,也是临床医学的目标。预防疾病既包括防止疾病发生也包括防止疾病的发展和组织伤残。

4、医学模式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不同的医学模式反应不同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医学模式是一种理论模式,它是从医学科学中抽象出某些特征,构建成关于医学科学的标准形式,从而其着指导医学科技人员清醒的观察、思考和解决医学科学问题的作用。

医学模式的发展: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近代机械论医学模式——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5、★疾病的三级预防:

(1)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即在疾病前期或无病期,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对健康人群或易感人群采 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一级预防的综合措施包括针对人群或针对环境的预防措施。

①针对人群: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坚持合理营养、体质 锻炼、计划免疫、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等。

②针对环境:创造与维护有益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改善生活、生产(职业)环境,消除生物性、 化学性、物理性因素对人体的损害。

(2)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对无明显临床表现的早期患者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目的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

二级预防措施包括普查(筛选)、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专科门诊等。

①传染病:除“三早”外,还应早隔离、早报告,以便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治流行蔓延。 ②慢性非传染病:除“三早”外,还应通过筛检或普查,及早发现慢性病的危险因素,采取行为干预、生活 方式干预、药物干预等措施,防止或减少慢性病发生。

(3)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对确诊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的是防止 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三级预防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除专科对症与康复治疗外,还可由社区建立家庭病床,开展社 区康复治疗,包括功能康复、心理康复等。6,预防为主是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6、我国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

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自然环境(由理化,化学,生物学因素构成)和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构成)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2、原生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活动、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

(1)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组成的空气、水、土壤,适宜的阳光照射和微小气候。

(2)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3,社会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4,构成环境的因素: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5、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称为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

6、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

7、食物链food chain: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8、生物富集作用:环境污染物被生物体吸收后,通过酶的催化分解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一些有毒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得浓度大大高于环境的浓度。

9、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

①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

②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

③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

④生物放大通过食物链进行 11、人与环境的关系:(1)统一性 (2)适应性 (3)相互作用

10、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P13

1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叫做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经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理化性状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称二次污染物。来源:生产性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废渣”称工业三废;生活性污染包括生活性三废”粪尿,污水,垃圾”P13

12、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分为污染物在空气中迁移,污染物在水中迁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污染物在生物间迁移。P15

13、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该过程被称为环境污染物的自净。P16

14、环境污染物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存在与空气,水,土壤及食物的环境污染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

15、环境污染物进入呼吸道的形式、为什么是主要途径、影响环境污染物在呼吸道中吸收的因素

环境中以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式存在的污染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原因:①肺泡总表面积大②肺泡壁薄③肺泡毛细血管丰富④整个呼吸道黏膜吸收⑤不经肝,直接进入大循环 影响因素:气态污染物的吸收与肺泡和血液中物质的浓度(分压)差、血/气分配系数有关;

颗粒物质的吸收主要取决于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和溶解度;

气溶胶沉积在呼吸道的部位与其颗粒大小有关;

活动强度、肺通气量及环境气象因素也可影响污染物经呼吸道吸收。

15、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四种途径从机体排出:1.经肾脏随尿排出2.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3.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唾液,月经及毛发指甲排出4.气态,气溶胶蒸汽挥发性物质可经呼吸道排出。P19

16、毒性是指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是化学物质引起有害生物学效应的固有特性。

17、毒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较少剂量进入机体后就能引起机体病理性损害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20

18、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

①广泛性:环境受污染后影响的人群范围广、人数多、涉及各种人群;

②多样性:环境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途径多样、能危害各种人群;{保持生理上的卫生,否则容易感染怎么预防}.

③复杂性:受污染环境中可有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它们可产生联合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