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

时间:2021-10-26 01:50:55 节日作文

第一篇:《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可在我看来,我的父亲对我的爱,并非完全如山那样严峻,有时却如水那样温柔。

父亲是位有文化,品德高尚的人,虽然他不像别的家长那样富有,但他为我付出的绝对不比别的孩子差,甚至比他们还好。

每当谈起我的父亲,我不禁流泪。他平时工作很繁忙,但无论如何,每天坚持问候我有关学习、生活上的事情,只要我学习上有问题,他都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去辅导我。从上学到

现在,每一次家长会他都从未缺席,他曾说过:“无论再忙,孩子永远是我考虑的第一位”。

每个周末,我都去父亲工作的地方。有时,去到时,看到他在工作,不忍心打扰他,就在一旁看着,看着那渐渐变老的父亲,两鬓又多了一丝白发,我又一次不禁落泪了。看着那身体一日比一日瘦小,我的心万分痛苦。想起了父亲当年是如何挨过来的。

而我对我父亲的爱,比对母亲的爱更为重要。自我懂事以来,父亲已是我生命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习上他是我的好老师,在生活上,他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我做错事了,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打、骂我,而是心平气和地教导我。无论我做错了什么,他都从自身发掘问题后,再去教育我。他十分注重我的一切,所以对我格外严格。但我不恨他,因为父亲是在关心我,怕我走歪路。

我以我父亲为荣。他在生活中十分注重形象。所以他的衣着十分整齐。他曾说过:“一个人的形象代表一个人的品质”。

十几个春秋已过去了,我对父亲的爱也加深了。我也很清楚,我这一生中,没有谁能取代他在我生命中的地位。

父亲,您放心吧,我一定会不负您的重望。长大后依然清楚记得归家的路如何走。

我有一个父亲,平凡的父亲,伟大的父亲 - 题记 不知什么人在轻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生活中,人们总是赞美母亲的细腻,母亲的伟大,可很少有人提及父亲,赞扬父亲宽广的胸怀、父爱的博大精深。 我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听他的学生们讲,他平时很风趣,平易近人,但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发起火来使人甚是惧怕。所以学生们对他是很敬畏的,既爱又怕。 父亲还可以说是一个孝子。他经常利用星期日休假,买些营养品回家看望爷爷奶奶,帮他们干活。记得去年夏天,奶奶家要盖三间房子,父亲作为他们兄妹四人中的老大,自然要以身作则,出钱、出力。那天,早上不到六点钟,我和父亲就到了奶奶家。一到家,父亲就和工匠们一起干起活来。晚上,父亲和工匠们喝酒、聊天。等他们吃完晚饭,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而我明天还要赶早上学。于是,我们急忙骑着车子往家走。 那一晚,阴暗的天空中月亮时隐时现。听别人说最近治安不太好,我的心里像揣着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这时候,思想变得格外活跃,许多恐怖的电影、电视镜头一齐涌进我的脑海中,快成熟的麦子也被阴风摇曳着,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我一边想,一边

快速地骑车,唯恐被父亲落下。父亲骑车的背影成了我的依靠,看着它,我的心里就充满了安全感。稍含凉意地晚风传送着父亲的话语:“好好骑,紧紧跟着我,跟不上就说一声,跟着我走,小心石头……”父亲亲切的话语让我感到阵阵的温暖,心头的恐惧也渐渐消散。 我曾经学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当时还想:父亲给买几个橘子有什么值得感动的?那一晚,我才感觉到父亲的爱是多少深沉。我的眼睛湿润了,一切都模糊了,只有父亲的背影越来越清晰…… 父亲像一座大山,担起所有的重担,让我活得轻松安然。父亲像一把雨伞,遮住所有的风吹雨打,留给我一片晴暖。父亲像一轮太阳,照亮我的心田,让我永远阳光灿烂。 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它像一杯浓茶,开始时是苦的,细细品味却有缕缕的清香。父亲的爱像一面湖泊,女儿任何的不适都会惊起一片涟漪。父亲的爱会陪我走过孤独,走过失败,走向成功。 哦,我的父亲!

追问

这个写的事多吗?有记叙的不。

回答

==爸爸非常关心我。记得那是一个晚霞如火的傍晚,我和爸爸一起去度假村游泳。我七手八脚地换上游泳衣套上游泳圈,“扑通”一声跳进游泳池,像小鸭子一样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爸爸再三交代我不能游到深水区去,他自己也不敢游远,一直在我附近边游泳边“注视”我,好象警察在看管囚犯似的。游了一会,我看见岸上有一个篮球,心想:不如把篮球拿到水中玩吧!于是,我快速地游到游泳池边,刚想爬上岸,忽然,我感到脚有点痛,低头一看,脚上的皮擦破了一小块,我疼得哇哇大哭起来。爸爸闻声急忙游过来,小心翼翼地把我抱上岸,然后,轻轻地把我的脚抬起来,腮帮鼓得像个小皮球,不停地向我的伤口吹风,一边吹一边问我疼不疼。直到我不疼了,他才把我抱上椅子,把毛巾围在我身上,叫我坐好,然后他自己才急急忙忙地去更衣室换衣服。最后,他又把我抱上小汽车,带我回家。一回到家,爸爸马上拿来红药水,把棉签沾湿,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涂在我脚上的伤口,然后叮嘱我说:“这伤口不能再沾到水,你洗澡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爸爸关心的事我不是只有一件,而是多得像天上的繁星一样——数不清。有一次晚上,我做完作业,来到客厅对爸爸妈妈说:“我们来用歇后语或幽默的句子指出别人的缺点吧!”他们异口同声地答应了。爸爸抢先一步说:“罗颖站着——大龙虾。”我知道爸爸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爸爸是在批评我的站姿,因为我经常站不直,显得有点驼背,我赶紧站好。可是我却死鸭子硬嘴巴——就是不服气,气呼呼地说:“罗庆忠站着——大龙虾。”心想:看你怎么办?没想到,爸爸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什么时候驼背过?”我呀,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啊,爸爸站得可直呢。妈妈看着这一切,也开口了:“这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我听了,脸红得像一个大红苹果,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追问

能不能帮我合成点开头结尾,谢了。

回答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可在我看来,我的父亲对我的爱,并非完全如山那样严峻,有时却如水那样温柔。

父亲像一座大山,担起所有的重担,让我活得轻松安然。父亲像一把雨伞,遮住所有的

风吹雨打,留给我一片晴暖。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它像一杯浓茶,开始时是苦的,细细品味却有缕缕的清香。父亲的爱像一面湖泊,女儿任何的不适都会惊起一片涟漪。父亲的爱会陪

我走过孤独,走过失败,走向成功。父亲像一轮太阳,照亮我的心田,让我永远阳光灿烂。

父亲老了,真的老了。这是我在云南时才发觉的。父亲身上的毛病开始多了起来,身体也没有以前那么硬朗了。可见,父亲是真的老了,是为我而老的。

父亲在接近40岁才有了我的,所以从小父亲就对我很好,从来就舍不得打我。即使我做错了事情,父亲也只是责备我两句。虽然我不是家里的唯一的孩子,也不是儿子,但我内心知道父亲是多么的疼我。

其实父亲的封建思想是很严重的,他常常说家里至少要有两个孩子才好。所以,我就很幸运的来到了这个世界。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从小我得到的就比哥哥多。哥哥中学毕业就外出打工了,十几岁的年龄就远离父母独自生活。而对我,父亲总是给予的多些。

我初中毕业时没有考上县里的重点高中,父亲就求人托关系为我联系上了一所中学的重点班复习。虽然后来考上了重点高中,但我又很不争气的执意留在原来的中学上高中,父亲对我的选择很无奈,但他却对我说:“你自己的路你自己选吧。”

我为我的选择付出了代价,高考时我连本科线都没有上。在郁闷和后悔中,我无奈的报了云南边远地区的一个师专。父亲极力反对我去,说我一个姑娘家干嘛去那种边远山区,恐怕是一辈子都会留在那种大山区,这样会毁了我一生的幸福。

于是在与父亲的争执和吵闹中,我最终妥协了,同意去了县里的重点高中补习。

也许压力太大的原故吧,高考的一个晚上我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昏昏沉沉的就去了考场。考了下来,我心情就糟糕透了。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父亲那期盼的眼神。回到家后,我哭着对父亲说:“我不上大学了,反正我也不是一块读书的料。现在学费那么贵,还不如到外面打工。人家那么多的人没有读大学,还不是照样生活。”父亲的脸当时就青了,大声的吼我:“谁说不读了?只要有我在,哪怕家里砸锅卖铁,我上街要饭,你都要去把大学给我念下去。” 虽然后来我勉强上了二本,我选了一所不痛不痒的师范学院,在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父亲还是对我说:“你自己的路自己选吧”父亲没有读过什么书,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民主,他只知道他不能随意决定我的未来,他只能尽自己的努力为我铺路。

其实,父亲对于哥哥中学毕业就外出打工并不是没有内疚的。哥哥从小就是班上尖子生。而且常常拿奖状回家。相比之下,我就笨的多了,我从来没有进过班上的前五名。上大学后,有时候我会忍不住问父亲为什么让哥哥外出打工,而让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复读,上大学。这时,父亲就会很无奈的说:“你哥他是家里的男子汉,就该承担家里的义务。你是女孩子,个子又那么矮小,不读书能干什么啊?”

手心手背都是肉,自家的孩子谁不心疼啊。

记得五年前,大年还没有过完哥哥就要外出打工了。为了赶早上七点的火车,父亲三点就起床为哥哥整理行李和准备早餐,并且还不停的叮嘱哥哥要小心。当哥哥坐着车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中时,我清楚的看到父亲眼角闪着泪花。

父亲对自己是相当的吝啬。在我记忆中,父亲就只有两三套衣服换洗,而且有一件中山服都已经穿了十几年了,也不知道被母亲逢了多少次。最终,母亲忍无可忍上街给父亲买了一套西服,结果却被父亲唠叨了好几天。然而对我,父亲从来就没有在物质上对我吝啬过。从小学的时候,我的生活费就比其他的孩子多。父亲常说,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你们正在长身体,要吃什么就自己去买,千万不要节俭,那点钱我还是会挣的。

从小在我记忆中,父亲一直很硬朗,很少看到他感冒或进医院。然而,从我上大学后,我突然发现父亲老了。冬天出现了咳嗽的相象。今年夏天我到云南去,发现他一直在吃一种中药。问他是什么药,他只是说治骨质增生的。我悄悄问母亲是怎么回事,母亲告诉我:父亲在一

次做生意的时候,为了把货物背上汽车,结果就把腰扭伤了。为了节省钱舍不得上医院,随便吃了几副药,结果导致了骨质增生。现在虽然花了不少的钱,但一直都没有治好。若天气变化,腰就会痛的更加的厉害。然而这些苦楚父亲从来都没有向我抱怨过,只是常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

父亲老了,都要六十岁的人了,怎么会不老呢?父亲的皱纹比以前更多也更深了,为了我,为了这个家,父亲老了。

先哲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我的父亲、又是我初中三年的语文老师,我便由衷地称他为“父师”了。

从幼时起,我脑海中关于父亲的印象,就是一名教师。虽然父亲每天上完课,便要赶回家帮母亲干永远也干不完的农活,虽然他换下那件落满粉笔尘末的中山服便是一身农人装束,虽然自留地里的庄稼远不比邻人的差,但我依然把他看作一名教师,以至于暗地里疏远了和他的距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五岁时,父亲用“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砍掉桌子的一个角,还有几个角?”来启发我的智力,我居然都答错了,父亲用他职业的特有口吻耐心地给我解释时,教师的形象便永远定格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

“桃李满天下”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赞言,用在父亲身上也毫不夸张。在他三十多年教龄中,到底给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呢?父亲说他没有仔细算过,但每年教师节、元旦、春节前后雪片般飞来的贺年片、信件似乎证明了一切。父亲始终对学生怀有一种朴素的感情,经常对我说某某上学时怎么样,某某现在过得不错等等。父亲很感激一些多年未能见面的学生,偶然相逢时还能叫他一声“老师”。

在外求学时,父亲每月的家书总是言辞恳切,给我的生活费却很拮据,他始终要求我做知识的富翁,钱财的穷人。参加了工作,父亲常教导我把“公家”的事看重些,即使没时间回家也罢。他却经常抽时间来城里看我,有时托人捎书带信,用“干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每月的工资”这样朴实的嘱咐来鞭策我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有一次他竟然在捎给我的馍袋里夹了一封信,看着沾满馒头渣的书信,我不禁为父亲的舔犊之情泪流满面。后来,为了便于与我联系,一生精打细算的父亲果断地给家里装了电话,以便及时与我联系,父亲的谆谆教导便时常响在耳边。

今年12月8日,将是父亲正式退休的一天。他将从此离开他工作了三十余年的三尺讲台,粉尘已将他昔日的满头乌发染得花白,留给他的只是“优秀教师”、中教高职等荣誉。近闻一些有能力的子女在长辈退休时大摆宴席、招待亲朋以表孝心,而自己一则经济不允许;二则父亲也不喜张扬,只好作罢。

第二篇:《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易庭源----纪念父亲逝世一周年

(2012-08-17 11:29:04)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 中共党员易庭源

我的父亲易庭源,是中共党员。两个弟弟和一个弟媳妇,也是。母亲,民盟;太太,民革。我自己,经省委统战部认定,算“无党派人士”。还有一个弟媳妇,也没有党派。总之我们家,共产党员最多,占绝对优势,是主流。其他方面,也都齐全,是典型的“和谐社会”。党内党外,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而且“长期共存”,但不“互相监督”。哈,我们是“互不监督”!我们三兄弟,一个在高校,一个在央企,一个在政府,一岸三地,各自谋生。母亲在世时,老爷子“抓大放小”;母亲去世后,则“无为而治”。其实,他老人家想管也管不了,何况根本就不想管。

易庭源同志党性很强,对组织忠心耿耿。组织上对他也很公道,多次给他评优。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又评为优秀党员。要让我说,他当之无愧。至少,克己奉公,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些共产党员应该有的优秀品质,他老人家都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会组织看电影。发给我们家的票,每回都是最差的,不是在最后面,就是在最边边。天长日久,老是这样,母亲就有意见。父亲却呵呵一笑,说坐在哪儿不是看?又不会看坏眼睛。母亲也就没了脾气。

不过这事我有想法。我现在有时会斜着眼睛看人,没准就是那时落下的毛病。

还有一件事也记忆犹新。文革期间,单位撤销。我们全家被扫地出门,下放到农村。不过,下放干部是带工资的,不跟社员一样拿工分。也许是组织上信任吧,发工资的任务,就交给

了我父亲。我们家,从来是母亲管财政,父亲哪里会算账?上级又规定,这事要对农民保密。这下子麻烦了。父亲只好半夜三更躲在床上,放下蚊帐,点起油灯,通宵达旦地分钱,像个“地下党”,比余则成还紧张。后来说起这事,母亲都咯咯咯咯直乐。

这两件,都发生在入党前。看来,那时他虽然组织上没入党,思想上早就入党了。

入党以后怎么样呢?抱歉,我这个“无党派人士”可不得与闻。直到清理父亲遗物,才发现了2002年8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的一封亲笔信。根据这封信的内容,可以推测父亲曾给俞书记写信,谈下岗工人的安置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俞书记则回信介绍了实际情况,并感谢他“关心全省的工作”。这大约可以算是中共党员易庭源忧国忧民之一例。

另一件遗物,是父亲留下的一叠纸。第一页写了一个标题:“一,做一点有益人类的工作”。标题下面只有一句话:“每个人,活一天,就应做一点点,有益人类社会发展的工作。”另一叠纸上,写了“二,行善”这个标题。看来是在起草一个什么文件,或者是要总结自己的一生,或者是要为子孙留下遗训。父亲去世,是因为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无疾而终,并无遗嘱。他老人家写的这几句话,恐怕应视为最后的遗言。

二 会计学家易庭源

我们家,说起来也算是“书香门第”。祖父易思麟老先生,毕业于湖南法政学堂,担任过中华民国湖南道县代理县长等职。终因不能适应官场倾轧,或被“黄四郎”之流排挤,在不惑之年挂冠而去,回乡赋闲,自修医术,治病救人。所谓“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大伯父易仁荄先生,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跟夏鼐、吴晗、翦伯赞是同学。毕业后,在大学和中学任教数十年,培养了大批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这样家庭的子第,读书一般都不会很差。1940年,父亲考上了厦门大学中文系。但因正值抗战时期,烽火连天,路上既不安全,家里也掏不起路费,只好改上当时设在湖南所里(今湖南吉首)的国立商学院。从此,他的一生,便都献给了会计学。

不过,父亲在会计学界,似乎是个“异类”。

反叛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了。起因,则是不满老师要求的死记硬背,进而怀疑那会计学原理根本就不对。你那原理如果是对的,为什么不能通晓明白地讲得学生心服口服,硬要强按牛头喝水呢?这就肯定有问题。

有问题,就要找出路。于是,从大二到大三,父亲把图书馆里所有的文献资料,都读完了。最后,在德国会计学家巴比、莱脑、韦勃,日本会计学家太田哲三那里,得到了启示。这就是要以“动态论”,来反对、批判和替代“平衡论”。这是1944年,他大学四年级的事。1949年,著名学者李达任湖南大学校长,在全校宣讲辩证唯物主义,父亲又大受启发,遂刻苦攻读马恩。经过三年努力,终于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学说──资金运动会计理论。这是1951年的事。当时,父亲32岁,大学毕业七年,任湖南大学助教。

这理论,我当然看不懂,也讲不清,而且不解。他老人家,是把会计称为“科学”的。会计,明明是技术,怎么是科学呢?顶多说会计学是科学。

父亲生前,我曾拿这事问他,他默然不语。直到守灵那天晚上,我挑灯夜读《资金运动会计理论》一书,才恍然大悟。原来,一旦把会计定位为“技术”,则无论会计师,还是会计员,便都成了“账房先生”。这让父亲极为不满。在他看来,会计应该是“诸葛亮”。至少,会计师得是。最好是“丞相诸葛亮”,起码也得是“军师诸葛亮”。一个真正的会计师,应该对企业的生产流程,从事前、事中到事后,都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以保证企业真正做到“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惟其如此,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也才能避免投机取巧、强取豪夺、发横财。这就非把会计变成科学不可。

父亲的思想,其实是超越了会计学啊!{我的父親}.

这个想法,也许很早就有了吧?1947年,父亲住在岳麓书院东边的静一斋,撰写《新动态论》,曾自书一联云:

道统寄名山,使我悠然神往;

文章馨陋室,其人乐以忘忧。

也就在这一年,我来到了人世。

三 一介书生易庭源{我的父親}.

从国立商学院毕业后,父亲便走上了讲台。起先在湖南大学。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又调到中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之一),直至退休。数十年教学生涯,亲炙弟子不知凡几。但所有学生的点名册或成绩单,他老人家都珍藏起来。如有老学生来看望,父亲便会翻出这些泛黄的纸头,大家共同感慨一番。师生关系之好,可见一斑。

其实,老一辈的学人,是很讲究“为人处世”的。同事之间,当然也有矛盾,有摩擦,甚至有冲突。但,至少到文革前,大家面子上还是客客气气,行礼如仪。父亲的同事,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一律叫“伯伯”。同事家的孩子,哪怕他们的父亲年纪更大,也管我父亲叫“易伯伯”。至于父亲的学生,我们得叫“叔叔”。因为依照老规矩,学界同仁,无论年长年少,一律称“兄”。弟,是叫学生的。学生称“大弟”,同事称“仁兄”,这是礼数。否则,就是“不懂规矩,没有教养”,也不配称为“读书人”。

至于父亲的老师,我们叫“太老师”。但太老师不会管我们叫“孙子”,而是叫“贤侄”。这也是礼数。这个礼数,现在的年轻人可是真不懂。有一次,我去看望一位兄弟辈的朋友,他家小保姆居然让他孙女叫我“叔叔”,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