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作文

时间:2021-10-25 22:13:41 节日作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作文(一)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音乐赏析

对于贝多芬的作品,大家可能耳熟能详,但了解贝多芬的人物命运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作曲家一系列作品的风格,以及在贝多芬作品中所体现的时代性、英雄性、斗争性的风格特征。贝多芬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四岁就被迫开始学习音乐,由于父亲是个酒鬼,所以经常半夜醉醺醺地喝酒回来让贝多芬练琴。在贝多芬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酗酒失声,家境陷入贫困,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这些故事经历都让我感到了对这个音乐伟人童年生活的一种同情,我常常在想:“这么小就被迫学习音乐,他童年的快乐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撑贝多芬继续学习音乐?我17岁的时候在做些什么?如果遇到贝多芬的境遇,自己该怎么办?”等等。

在了解了贝多芬人物命运的基础上,又在学校开设的外国音乐欣赏课程上我听了贝多芬的作品,体会深刻,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这部作品创作于1805——1808年,与他完成《第三(英雄)交响曲》的时间相隔4年。在这4年中,他不但在创作活动中取得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思想也逐渐成熟。当时正是贝多芬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遭遇不幸的时期。于是,他与命运英勇搏斗,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写出气魄恢弘,极为感人的《命运交响曲》。 在整个《命运交响曲》作品中,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作品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

这部作品总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那激昂的音乐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难怪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经不住为止震动! 这种命运敲门式的动机发展出惊惶不安的第一主题,它贯穿着第一乐章,推动音乐不断向前发展。第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它抒发着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稍快的行板、双重主题变奏曲式.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和起伏的旋律,使这个主题具有内在的热情和力量。第二主题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后由铜管乐器吹出英雄豪迈的凯旋进行曲。

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那是一颗伟岸的大树枯萎的只剩下残枝一般。那是痛苦的哀伤! 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我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战斗,战胜命运!我要战斗,我不是命运的奴隶!我就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与你抗争,我就是我!就如同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到了这里命运已被贝多芬战胜了!

虽然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命运》,但还是让我听后思绪万千,感慨万分。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如何面对今后人生路上的坎坷与困难呢?

我们企盼人生旅途一帆风顺,然而现实生活并不都是那么尽人意,它是即有风和曰丽,又有惊涛骇浪;即有鲜花,又有荆棘。因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所以如果我们在社会急剧变化中把握不稳前进的航向,人生的旅途会出现曲折或坎坷是在所难免的。

遇到坎坷不沮丧的人是没有的,只是有的人会由此永远不能振作精神,而有的人在暂时的沮丧之后,马上重整旗鼓,拿出更大的力量去解决困难,他就能战胜命运,获得成功。人生就是这样,它是一个不断奋斗,不断茫然,不断收获,又不断感到失落与不满的过程。

所以当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遇到困难和坎坷时,要想到贝多芬的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毁灭我!”要想到他双耳失聪,这对于一个惯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出乎世俗眼光意料的是,贝多芬并没有倒下,相反的,他站得比任何人都要稳健,凭着一腔男子热血,他毅然向命运宣战,挑战感官与智慧的极限,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开创出一个只能让世人景仰而难以超越的音乐高峰,一个古典音乐新流派的纪元,留给世人一个以无限美的听觉感受的音乐国度,正如这一曲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曲》所昭示的那样,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所以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面对困难,应该决不屈服,勇敢的挑战不幸的命运,最终战胜命运,取得成功.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作文(二)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 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

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贝多芬是用心来写整个世界,亦用音乐来演绎整个世界。没有音乐的世界是悲凉、寂寞的。世界上有了音乐才多姿多彩。当我们悲凉、寂寞时,能从中得到一种安慰、一种力量。 贝多芬的一生也不是一马平川、畅通无阻的,命运与生活对他也不是宠爱有加,一次不幸,他的双耳失聪,对于一个习惯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是出乎所以人意料的是,贝多芬并没有倒下,相反的,他站的比任何人都稳健、都坚强,他毅然向命运宣战,挑战感官与智慧的极限,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开创出一个只能让世人景仰而难以超越的音乐高峰,留给世人一个以无限美的听觉感受的音乐国度,正如这一曲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曲》所昭示的那样,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战胜命运的不公平。 《命运交响曲》表达的贝多芬对生命的刚毅、挑战、坚强、不屈服于命运。告诉我们不要因为生活的不公平而放弃希望,生活需要希望长相依,人生需要理想来相伴,我们要勇于追求理想,勇于挑战命运的长征。生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有责任、有义务。我们应该让生命发出本该属于生命自己的光芒。生命里的困难、挫折、痛苦其实并不算什么,我们不要被它打垮,更不要退缩,我们应该勇敢、坚强的去面对、去承受。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作文(三)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原创我喜欢听古典乐,因为我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丝娴静。但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却是个例外。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在一个寂静的午后,一杯咖啡伴着一块冰糖。一切都很平静。但是,一生重击过后,一种带有力量的黑白键的敲击声,便开始在空气中蔓延。我仿佛看见了贝多芬那悲惨的一生,又仿佛嗅到了为扼住命运的咽喉而流出的鲜血的味道,又仿佛听到了他心中深埋的呐喊…… 我感觉时间倒退了13个秋天,从刚落地的娃娃,到牙牙学语的幼儿,到提上书包走进课堂的学生……我的命运虽谈不上安徒生的坎坷不断,也谈不上王安石的挫折重重,但也算得上是伤痕累累吧!刚出生就失去了姥姥,牙牙学语姐姐患病(现在以好身体很健康0,提上书包面对搬迁大连。但我从不抱怨因为相比之下。贝多芬的命运更让人心痛!听啊,那是贝多芬心中的呐喊,他不能用耳朵倾听音乐,但他告诉我们:真正的音乐不须用耳朵倾听,只需用心品味;真正的坚强不去用命运的悲惨来证明,只需战胜困难! 咖啡永远不可能是甜的,因为他的本质,是苦的。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作文(四)

听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有感

我自认为并不是一个对音乐很敏感的人,也没有过多的艺术细胞,在对贝多芬还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去听了他的命运交响曲,不得不说,在我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它的前奏,四个刚劲沉重的音符,让我精神为之一振,再不能以懒散拖沓的姿势安坐在椅子上。

后来我特地去了解了贝多芬的平生经历以及这首交响曲的创作背景,这才理解其中的含义。

我对命运的理解并没有人定胜天,人主万物这类唯心主义的思想,我认为人是很渺小的存在,在天灾人祸面前毫无抵抗的能力,这是'命',但人又是很伟大的存在,在厄运来临时不是被动的接受被摧毁被打垮,而是以内心强大的力量如同海燕那般经受风雨的洗礼后重新振翅高飞。

音乐的高潮来临之际让我的内心感到惊慌无助,仿佛是有着上古诸仙飞升历劫时要遭受的滚滚巨雷在我头顶倾泄而下,这是命运在怒吼着向渺小的人类发出威胁。而后类似于回音的号角仿佛是命运的推手在助威,一个个狐假虎威的姿势。在命运一次又一次的威胁下,人类用那颗波澜不惊的心安然的接受这一切。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作文(五)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一生》第一部分——幼年 雄浑的曲调响起,原本闭眼聆听的我突然睁开了双眼,这曲调……不正说明了贝多芬的生命吗? 贝多芬是一位尽职的音乐巨人。他少年时期的事情,正如这雄浑的第一部分一样,黑暗里却带有生机。 他出生在了一个很贫苦的家庭。父亲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了。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7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 贝多芬从此怀揣着热爱音乐的梦想,走进了他人生的第二个部分——第二部分——青年 抒情的轻音乐,欢乐的调子,仿佛在述说贝多芬在青年时期各地演出的事迹,并谱写出了许多华丽的篇章。又仿佛是在赞颂贝多芬对音乐界的贡献…… 在这期间,贝多芬谱写出了许多有意义的优秀作品。赞颂士兵勇猛的《出征歌》,欢快的《七重奏》,帝国的史诗《英雄交响曲》…… 可是此时,病魔已经缠上了他……第三部分——中老年 雄浑的音乐再次响起,伴随着一阵阵悲凉的小调,贝多芬已经步入了他人生的最后时光。他在这期间,饱尝了病痛,与生活的压力混杂在一起,贝多芬险些被打倒,可是,他依旧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作为一个作曲家,耳聋对于贝多芬来说,可谓是莫大的打击。可是,他没有向命运屈服,在他耳朵完全听不见之后,他依旧靠着自己内心的旋律,谱写出了许多华丽的篇章,他心中的旋律——《月光奏鸣曲》,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热情奏鸣曲》,充分表现了生活辛酸——《悲怆奏鸣曲》,还有能够表现他一生的《命运交响曲》。第四部分——终结篇 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他说出了口,也的确做到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少年时代家庭的惨淡,青年时代爱情的失败,中老年时代病痛的折磨都没能够打倒这位音乐的巨人,这位与命运抗争的斗士,他在暴风雨中与命运进行抗争。 漫漫黑夜,一束电光照亮了整片黑暗的大地,一人屹立在雨中,他就像那电光,他就像那惊雷,他就像那暴风,他就像那骤雨。那人,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与命运抗争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斗士,而《命运交响曲》最终的那一个高潮,正是他为自己谱写的赞歌!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作文(六)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在上课听过的那么多音乐中,好像就只有对这首交响曲比较熟悉,其实也不是我真的听他的交响曲很多次,只是对于我来说,在说到贝多芬时,就会想到这首交响曲。正所谓是,没有听过但是也是知道有这首交响曲。

在课堂上,再次激起了我对这首交响曲的认识和兴趣,不禁认真的欣赏起这首曲。整首交响曲情绪激昂,感情丰富,极具震撼力,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此了解到,整首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开头就是激昂澎湃,音乐一开始就是“当当当当”这几声非常震撼的音响,它包含了极大的气势,向我们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感觉,表现出的是有什么恐怖的事情将要来临前的恐怖气氛,让人心灵为之一震。

第二乐章则表现出与第一乐章截然不同感觉,音乐比较舒缓,让人在第一乐章的震颤中舒缓下来,就像是母亲伸出双手抚慰刚刚经历过一场恶战的孩子一样。虽然是舒缓的,但是音乐却也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在默默地催人奋进。舒缓的音乐却也是掩盖不住激昂的情绪。在音乐的结尾,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还是表现出一种积极上进的决心。 第三乐章中表现出情绪在上升,交错式的音符感比较强烈,最后一部分就变得平静、忧郁的缓慢。

第四乐章突然从第三乐章的平静跳跃到那突如其来、如山洪暴发的合奏,爆发出最绚烂的光辉。

听过这首交响曲的人都应该知道,这首交响曲从开始的明显威胁

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在他的交响曲中,然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斗争得来的。他的这首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布满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是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功立勋。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命运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扎历程。欣赏这部交响曲,可以说是境界上的一次升华,给人以勇气、信心和力量。

其实即使是对于我们这些门外汉来说,这首交响曲似乎还是有那么些少的认识,我们在以前的语文课堂上也可以了解到贝多芬的一些生平,还有这首交响曲的创作背景,这样就不难知道贝多芬的悲惨遭遇:未婚妻的离开,双耳失聪等等的不幸。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述了贝多芬“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表达了他像一头雄狮永不向命运低头,而是想命运奋力抗争。

我们都应该知道,贝多芬在写作这首作品期间,不仅面临着生活的压迫,还遭受了失恋的打击。多次失恋的他爱上了一位女士,虽然那位女士有了婚约,但贝多芬仍旧众生未娶。耳聋、社会等级等众多打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在命运宣泄着不满的情绪的同时,心中仍存着一份理想,我想,就是那一点点的温存支撑着贝多芬继续与命运抗争下去。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如何面对今后人生路上的坎坷与苦难,收获与成功呢?

我们企盼人生一帆风顺,然而现实生活并不都是那么尽人意,它是即有风和日丽,又有惊涛骇浪,即有鲜花,又有荆棘。因为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在社会急剧变化中把握不稳前进的航向,人生旅途出现曲折或坎坷是在所难免的。只是坎坷有多少分,深浅之差,大小之别而已。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如何对待人生坎坷的问题。

有一句名言:“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人在生命的历史长河中,难免不遇到什么苦难,实际上,困难一直是与人为伴的,知道今天,还是有人会为温饱问题二挣扎,气候灾难、地质灾害和其他灾难也不时发生,无论多么幸运的人也 避免不了和困难打交道,最起码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这一规律。另一方面,人们都渴望成功,二成功的人士都有不平凡的经历,他们的成功都是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中走过来的,古今中外,几乎没有例外的所以,所以一个人无论想过平静、简单的生活,还是想有所作为干一翻事业,都应该树立正确的面对困难的态度。

既然苦难不可避免,那我们就不该逃避、不该抱怨,就应该以坦然、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面对困难还应该树立不怕吃苦、不畏艰险的精神,面对长期的困难,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显得特别重要。

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困难,在困难中使人倒下的往往不是困难本身,而是消极悲观的态度,是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是没有坚强的意志。人的意念、人得精神起很大的作用,人们常听说这样的例子,一个没有患癌的人,被搞错了,以为

自己得了癌症,人马上就不行了,而真正患癌的人,以为自己没有患癌,反而表现很正常。在困难中,人们通常怀着必胜的信心,而有时以顺其自然的态度面对困难,应该是更好的态度,因为有些事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也是难以左右的,期待着什么结果也许会使人失望,能做到尽力而为就是了。

看看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就是《英雄交响曲》的续篇,贝多芬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与敌对力量及获得胜利的全过程。他力图用音乐唤起民众是行动来变革社会,来改变现状,让人民觉醒。听完这首交响曲,我已经知道,贝多芬的目的达到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我想,《命运交响曲》就是以这一中心思想为出发点。不仅在过去,就是在现在,就是这首交响曲它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仍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面包总是会有的,不管天色多么黑沉,而黎明也总是会来到的。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作文(七)

贝多芬,是创造音乐和人生奇迹的人。 音乐的巨人,人生的强者 1827年3月26日,一声震彻寰宇的响雷,送一位音乐大师走到人生总谱的终止——他,就是伟大的贝多芬。

贝多芬一生坎坷而曲折。他四岁时,就被父亲用暴力强迫他不断地练习弹琴。17岁时,母亲死了,他成了一家之主,为全家的生活操心费力。26岁时,他开始失聪。紧接着恋爱的失败,生活的拮据,孤独无依,不被看好。但这些都阻挡不了他向音乐殿堂迈进,扑灭不了他对音乐的无限的热爱,最终成为一名闻名于世的音乐家。被誉为“乐圣”。他在他生命的57个春秋里,创作了许许多多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和交响乐曲。

没有终止符的生命交响曲是从来没有过的。没有句号的雄伟的史诗是从来不存在的。永远的躯壳只是炼丹术士和昏庸君王的梦想,死去,并不意味着失去。他虽然离去了,却留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音响艺术宫殿。

贝多芬的一生是孤独的、苦难的。正是这种孤独,能使他直面真正的艺术,正是这种苦难,练就了他“硬汉”的品格,他不仅是作曲家,也是艺术家、思想家,他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把音乐视为“纯粹精神”的音乐观,他认为音乐作为启蒙思想的载体,应该能开启更高知识世界的大门,他本人也要把整个生命奉献给艺术,这一信念趋使他陷入到疯狂的情结中,抗拒着人生的重负,接受着命运的

磨砺(如本身身体的残疾)。正如他自己所说:而是来完成伟大的工作的。”

他的生涯中充溢着与命运抗争的力量、讴歌欢乐的热情,他用毕生心血铸就了非凡的音乐建筑,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被尊为“乐圣”。

这——就是贝多芬,就是贝多芬之魂。正如罗曼罗兰所评价的那样:“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用那句豪语说明的——用痛苦换来欢乐。” 百年之后,英国伟大的剧作家、散文家,萧伯纳为伦敦《广播时报》写了一篇音乐评论——《贝多芬百年祭》,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文章是纪念贝多芬的,其中包含着作者对于贝多芬以及对于音乐的理解,字里行间,透着大师的独特的感受——他把贝多芬视作“反抗性的化身”。文章围绕如何解开“贝多芬之谜”,追记了贝多芬思想和创作的各个侧面,揭示了贝多芬音乐的本质——“惊人的活力和激情”。

这篇文章在文笔上矫健、酣畅、激荡人心,爱因斯坦说:萧伯纳作品中的一个字,就像古典音乐大师乐谱里的一个音符——这就是大师的语言魅力,需要我们潜心地去体味。

贝多芬逝世后,人们对他的评价

李斯特说:贝多芬的作品比得上引领以色列人走出沙漠的烟柱与火焰,烟柱在白天为我们带路,火焰则把夜晚照得通明,使我们得以不分昼夜的兼程并进。无论是暗是明,都同样在为我们探寻一条必由之路;或此或彼,那都是永恒不变的圣戒。

威尔第说:谁都无法争夺这位巨人和音乐的普罗米修士的桂冠。在这个名字面前,所有的人都要匍匐致敬。

德彪西说:贝多芬的乐思每一次发展,就是一次新的欢乐,不使人感到疲倦,不使人感到重复,简直如同一棵树,它的全部叶子同时冒出并开出奇妙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