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春天做什么

时间:2021-10-25 20:18:15 节日作文

农村春天做什么(一)

农村的春天

春天是无处不在的,然而最美的春天确实在农村。

蔚蓝的天空中,相嵌着一朵朵洁白无瑕的云朵。它们没有线条,就像只用颜料渲染一般,相互混合着。在微风的吹拂下,有的犹如绵羊似的在蔚蓝的草原上奔跑着;有的又如万马奔腾,灰尘如浪;有的则如一条玉龙在空中腾飞,那威严的态度,那惊人的速度,那惊心动魄的吼叫声,令人心神未定!在遥远之处,隐隐约约可见一座座青山。它们连绵不断,犹如一个个青少年手牵着手,在酣畅淋漓的歌颂春天的灿烂!在微风中,一只只五彩缤纷的蝴蝶伴随着柳丝一起舞蹈;一颗颗火红般的桃树更是为着光彩夺目的春天增添了几分秀色与生机。那灼灼入伙、皑皑如雪的花儿竞相开放,散发出阵阵芳香。青青的小草,随着风的吹拂,拉着手,也为春天歌唱。这是我想起了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更是显示出了青草的生机。还有那嫩绿的叶子,动物们的勃勃生机,那各色鲜艳的花朵,都像赶集似的相聚一起,凑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春天!

几对活泼机灵、小巧玲珑的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不少生机和色彩!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刹那间,便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面;有的在天空中掠过、盘旋,唧唧地叫着好像在唱歌,好像在跳舞,成了天地之间可爱的小演员;有的横掠过湖面,红红的小肚皮偶尔沾了一下水面,便又掠到了高空,自由自在的飞翔着,剩下的是一圈圈优雅的波纹。一只一只的小青蛙从冬眠中醒来,跳出洞穴,大口大口的吮吸着清新的空气。一只一声哇,一只一声呱,凑成了一曲悦耳的春天的赞歌。黄鹂、麻雀、黄莺、喜鹊都在枝头上放声歌唱,歌唱这迷人的、美丽的、温暖的春天!

蔚蓝的天、洁白的云、青青的草、嫩绿的叶,再加上富有生机的动物们,自然的构成了一幅壮观、美丽的画卷!

初二:侯旭浩

农村春天做什么(二)

农村的春天

春天来了,风筝线上带回了春的信息,燕子衔回了春的希望,绿油油的草地展示了春的生机。我禁不住春的诱惑,跑出去享受春天给我们的美丽。 我骑车去乡下奶奶家,经过一片油菜地,片片的金黄映入我的眼帘,成群的蜜蜂穿从往来于花丛中,我忍不住探头去闻,那淡淡的清香沁入心脾,感觉自己快要醉了。油菜地旁边是一丛丛的野蔷薇,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一只、二只、三只、四只……一只只蝴蝶在争先恐后地采集花粉,它们一会儿在这朵花上唱歌,一会儿又在那朵花上玩耍,忙得不可开交。

再往前走,我看到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地,上面偶尔有一两朵黄色的小花,那里是小朋友们的天地,他们在那儿放风筝。那一只只风筝带着他们的梦想,飞上了天空,这些风筝有的是一只和平鸽,有的是一只蝴蝶,还有的是一只凶猛的老鹰……风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不断地耍弄着这些可爱的风筝,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快乐的笑脸,我好想立刻抓起一只风筝,带着我的梦想飞翔……

来到奶奶家,屋旁桃树正盛开着桃花,在太阳的映衬下,桃花的花苞羞羞搭搭地展开出它美丽的花蕊,贪婪地吸取着阳光的温暖,看着看着,我的眼前浮现出夏天果实累累的景象。啊!桃花正是春天孕育的新希望。

在我眼里,春天是美丽的,是欢乐的,是充实的,我爱春天的一切一切!

农村春天做什么(三)

农村春天做什么(四)

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榆林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马维骥

“三农”问题历来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了关于“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这些新论断、新要求发展了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理念,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必将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开创崭新局面。

推行农村改革开放以后,从1982年到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五个一号文件”,通过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肯定,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实现了劳动力自身的进一步解放,开始参与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为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从1978年到1988年,粮食总产由4000亿斤增加到8000亿斤,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人口的奇迹。

然而,随着政策效应的释放,农村改革和发展不断面临新的难题。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1997年至2003年,农民收入连续7年增长不到4%,不及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五分之一。粮食主产区和多数农户收入持续徘徊甚至减收,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陷入低增长期。“有饭吃,缺钱花”,“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面对“三农”严

峻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从2004年到2012年,连续下发“九个一号文件”,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减免农业税收、增加农民补贴、促进农民增收,到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到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再到水利建设,建立形成了科学系统的“三农”政策体系,在战略决策上,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指导方针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实现了国家对农民由“取”向“予”的重大转变。在着力点上,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此逐步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掀开了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历史篇章。看一看榆林的发展:农业总产值,1980年3.54亿元,1990年11.12亿元,2000年24.01亿元,2011年187.05亿元;粮食总产量,1980年61.66万吨,1990年67.64万吨,2000年70.90万吨,2011年142.0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年60元,1990年443元,2000年1062元,2011年6520元。

但不容忽视的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不良后果日益显现,农业生产乃至经济发展面临的土地、劳动力约束越来越大,2亿多“半城市化”人口,也表明解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差

距过大等问题迫在眉睫。“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而且和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很多方面紧密关联,试图仅仅从农业农村农民自身去着手解决“三农”问题终将难以奏效。党中央科学认识到这些问题,并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提出了解决方略。我们看到,十八大报告没有就“三农”谈“三农”,而是将“三农”问题纳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范畴,进一步明确提出“四化同步”,为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前行的路径。

长期以来,我们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与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三化同步”到“四化同步”,从“统筹城乡发展”到“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的阐述,是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既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于国家发展的新期待,更体现了执政党洞察国情、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一重大决策,对今后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一是要准确把握“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使命感和自觉性。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贯彻于现代化建设始终,不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二要准确把握“四化同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坚持“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

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三要准确把握加快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的目标任务,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不断强化农业农村发展的科技支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四要准确把握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迫切要求,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五要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新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优化农业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历史经验证明,农业稳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榆林是典型的资源性城市,是快速发展和正在兴起的“能源之都”。随着能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2011年,三产结构比为4.9:71.1:24.0。但是,我们尚有266万农业人口,丝毫不能因农业比重小而轻视农业,丝毫不能因农业比较效益低而放弃农业。我们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引领,有市委市政府建设幸福榆林、率先建成小康的目标和决心,榆林的农业农村发展必将迈进又一个春天。

农村春天做什么(五)

这天看《读者》,一篇名为 “农村孩子有没有春天”的文章让我陷入了沉思,文章里写到现在的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里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比例是1:100,也就是说一百个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来自农村,想考自己努力的农村孩子想考进这些一线大学是越来越难,为什么会这样?我所在的这个学校在我所处的县里算得上是最好的小学,但是他们除了敢和别人比做语文数学习题以外,英语简直是不堪一击!就拿离这里不远的城市—重庆来说,我的侄女在渝北区一所普通的小学就读,成绩中等,但是她能够很轻松地把搞定整本英语书,能够很流利地说英语,为什么这样??难道是我们这边的老师不负责任?或者说不会教书育人?我作为一个英语老师,我与我的同事们努力上好每一堂英语课,但是收效甚微,甚至一个学期结束只能上三个单元的课程,这是一种环境!为什么要这样说,我想这是我和我的同事们的共同心声,小学阶段的英语不被重视,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晚,并且在没有基础的前提下直接进入比较困难的英语知识阶段,因为相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学起来很困难,往往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这个问题已经长久地形成下来了,我无能为力,希望同僚们来帮助这些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