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声声慢改为一篇散文

时间:2021-10-25 18:52:21 节日作文

将声声慢改为一篇散文(一)

将声声慢改为一篇散文(二)

『散文天下』声声慢

作者:安徽周语 提交日期:2008-6-18 5:38:00

有一次,在深夜的上海,在剧院看戏。一折唱完,已是月到中天,分外眼明。到六楼的小吃店坐下喝茶,一刻钟后再回到剧院,曲子已经到了戏剧的高潮,琵琶和笛声缠绵婉转,蓦然惊响之处,却是急如雨点的锣鼓声,由满变快,声声清脆入耳,有一种金石的声音。

鼓声响处,舞台上的戏子慢慢的才从那帷幕后面走上来,擂鼓三通,那节奏和力度是让人叫绝的。仿佛人坐在影院的大厅里,躺在椅子上,回到了明清的夜晚,灯光染得像是旧铜钱那样的色彩。鼓声就在这深夜月朗星稀的时刻,咚咚的想起来,让人想起很久以前那种南曲原有的腔调。那鼓声像是传说里细腻优雅的水磨调,要响亮就响亮,要柔软就绵密的透不过起来。恍然间,疑是回到了明朝的北京城,官衙断案,冤民夜半击鼓,知府衙役穿衣戴帽,携了文书,响板,升堂传唤。

这清脆响亮的鼓声到了这夜半时分,也就有了明代曲剧那四大声腔的味道。这熟悉的鼓声,从明朝一个县衙的厅堂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它的声音已经成为绝妙的腔调,为人们在客散酒冷后低低的传唱着。带着吴语语音的唱腔,衍变出众多的唱法,像是古代人那种刚猛果敢,却也有温柔细腻的一面。就像是这上海的夜半,舞台上的灯光洒在衣肩上,戏子慢慢的敲打着锣鼓,细细的清唱,有着清丽悠远的唯美气息。在人半睡半醒的时候,那鼓声慢慢的绕在耳畔,直到戏曲中的悲欢演绎,到了碰撞擦出火花的瞬间,人物的内心和面部表情都霍然变化,嬉笑怒骂,这鼓声才像那万历年间县衙官员手里的惊堂木一样,让我从这上海吹着

凉风的夜晚醒过来。绕过博物馆的藏书楼,复又去寻了地方去看宋明时期的画。一心想在这夜晚妩媚的灯光下找到回到古代的小路,也许那里正是剧场的舞台,装饰着明清的桃花,或者宋代的云烟,绿竹,隔着景观,让人看着有一种模糊的美。

此时若是不喜欢这戏的情节,要昏睡的时候,偏又会遇到剧中人那响亮的惊堂木啪嗒的敲打。这样的声音,曾几何时只在中国古代的深夜才能听到。戏子穿着绫罗绸缎,涂着胭脂粉黛,站在夜空下,有着无尽的冤屈,于是她就在众人尚还昏睡的午夜,来到官衙的门前,匍匐在那高大的衙门下面,取下鼓椎,咚咚的敲了起来。深冬的夜晚,天气是那样的寒冷,值守的衙役眉头上都染了霜花,搓着手,跺着脚,想拼命的让自己暖和起来。倦意袭来,正欲坐下。而古代的官员披星戴月的阅读文件,正欲睡去,或者半睡半醒,刚要如梦的时候,那鼓声突然就响了起来。

无论是那戏子敲的鼓,还是古人因为寥落,悲愁而敲打,这鼓声我是极为熟悉的。仿佛就是宋元年间的一个黄昏,失去家产的女子,来到这衙门府第,击鼓,哭唱。这不是在演戏,在中国古代的每一个夜晚或者黄昏,醉意朦胧的十分,你翻开书,或者听一折曲子,都可能遇到这样的敲打声。那完全是古代中国才有的声音,那木头的鼓椎,那红色的装饰绸带,那风吹雨淋掉了的油墨,都是古代城市的衙门口才有的。木头是桑木,或者榆木,都是极为沉淀结实的木材,还有就是梨花木,杨树,那种木头的沉香和气味,属于年代极远的某个冤剧。不仅是宋代的唱赚、诸宫调,就是在明清的曲剧里也能辨出这种音调来。

我想中国人似乎都很熟悉这样的声音了,天色黑压压的,月光都是灰暗的,这个时候有人出然出现在县衙七品县令的春秋大梦中,拿起鼓椎,咚咚咚,声音响遍了衙斋。众人赶赴堂下,分秒不得耽误。

这样的声音,仿佛就是剧中才有的调子。县衙升了大堂,衙役们站立在两旁,威武庄严的表情瞬间就代替了瞌睡虫。县令拿起云节响板,或者先摔一下惊堂木,烛光照的大堂如明镜一般,金黄的光芒无比耀眼。这就是古代的县衙,鼓声过后,上堂传唤,官员必须立即到场,接受案子的审理。无论白天黑夜,寒暑时节,只要那大堂前的风火大鼓想起来,官衙差使必须立刻到场,这一点是与滑稽可爱小花脸的角色截然不同的。

这样的鼓声,是不像我在剧院看的戏,讲究北曲套数,或者安排穿皂罗袍的人出演,一切都是讲究穿插的。这古人的鼓声却是性情所在,想起来了,就没有丝毫的分说,没有所谓的酸道理可讲的。你期望在这戏里看到忠奸,分出黑白,但在古代的官衙,却是布满了重重迷局,每一个断案都是如此的艰难。每一个诉讼都要朝夕升堂,哪怕那县衙门前的鼓声变成闷鼓,这诉讼还是要审理。渐渐的,在这样的一个空间,戏子或者县令都变得生动了,月色明亮如水,看客也好,差役也好,按部就班的出现在这个场子。只等鼓声过后,一切按照律法来执行,审定。 这声声疾雨般的鼓点,让我觉得那戏子的美,原来都是带着悲的。这样的伤悲,让她的鼓声中那冤屈都变得透凉。这鼓声让我在饮酒作乐,读书看花的时候,想到这戏子的酸,官衙的苦,还有那古代整个中原的县城闷闷不乐的碎言碎语。

看戏久了,听听这鼓声,节拍是如此熟悉。它的急躁,慌张,失望都是如此的清晰,投射在鼓面上,撕掉那大红的绸子,鼓椎在敲打的过程中木屑飞舞,穿过空气,击中我的脸,有一种生疼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就像我在这上海夜晚的剧院看戏,看戏子的伤悲离合,都要分一个青红皂白才肯罢休。那声音像粉蝶儿,或者斗鹌鹑,时而放慢拍子,延缓节奏,让我能挺清楚剧中人的声音。不管是进京赶考那样的闲事,还是错打鸳鸯的离谱荒诞之事,这鼓声确是真是的。

一下一下敲打着,让我坐在台下看戏的时候也是心惊胆颤。不知道它何时开始,又何时停息,仿佛衙门之外,大堂明镜,中国古代的天下九洲百姓沉沉入梦,这鼓声非要像个霹雳一样吵得官员不能入睡。一下下的刺到梦里面,连着另一个世界的揪心之事。鼓声从这舞台的戏子身边传到风雨交加,月黑影沉的明朝,戏子以字行腔,耳鬓厮磨,时而却又撕心裂肺,熬至水枯石栏,明镜之下满头白发,功名利禄在鼓声响罢三遍,都作鸟兽散了。

古代的夜空下,每当这鼓声响起,官员们就急忙赶赴高堂,仔细的听起来那官差的长长强调声调是清柔委婉的。这种长长的拖腔对字音严格要求,让后来的戏子,散客,在刚看完惊梦的曲子,艳丽的美人,耳畔就被它缠住了。这样的鼓声仿佛是在古代中国方圆九州的百姓睡梦里想起,在藏书楼,深山古寺,流云深处,南柯旧梦。

鼓声响,升高堂。日月明镜,天地位列,这是古代的官衙大堂。七品县令听完鼓声,在鼓椎落地之前,当堂坐下,一切争论都需做出裁决,明察秋毫,需要胆识与不畏世故的铁面无私,戏子的装饰性花腔是要躲

避三舍的。

无论是在这戏曲里,还是在中国古代的夜晚,月明星稀的时光,你侧耳倾听;在酒酣耳热之后想读线装书的时候,在悲伤失意杯盏交错的夜里,散发扁舟不辨黑白的时候,伸手不见五指穷困交迫的时候,这鼓声就敲打起来了。推开你的门窗,外面就是府斋的鼓声阵阵,急如暴雨,声声入耳,那木鼓在秋雨时节响起,金石之音穿透大堂,舞台,县衙,茅舍。戏子折断了兰花指,鼓声忽地就如那宋元明清北曲的声情跌宕豪爽,只管把酒言欢。

在上海的剧院,听这样的鼓声,清脆如雨点洒在窗前。夜半的时候,穿过弄堂和阁楼,写字点,楼,黄浦江,来到这里听戏子的唱腔。吐字、过腔和收音都是那样的仔细,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随着鼓点,唱得如此响亮。只有那秀才还想着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在这鼓声中醉倒月下,找不到回家的路。

鼓声,在古代中国的夜晚响起,在每一页书的评注里面响起来,威严的堂案之上,七品官员表情严肃,行事果断,鼓声响起,官员们分列左右,衙役官差一并到堂,听闻诉讼,惊堂木带着梨花香飘荡在宋明的官衙,你可以看出这些人内心情绪显著的变化。这鼓声让人从睡梦中惊醒,无论那个世界是黄粱梦魇还是花前月下,这鼓声却是明净如水,流泻满地,无关风月的。这鼓声千百年就像我所到达的这个舞台一样,不时的敲打一下秀才或者县令的榆木脑袋,生怕他们糊涂犯了错,办了冤案,让整个府衙蒙羞。因为这鼓声,它是醒神的,敲打的是古代中国官员和书生的乌纱帽和瘦硬的脑袋。只要你仔细的俯下身来听听,那暗夜

将声声慢改为一篇散文(三)

《声声慢》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西风惨淡,再无力卷起半烛香帘,一任忧郁的鹅黄爬满秋的画布。乍暖还寒,最难将息。它独坐窗前,两三杯酒。长风一阵阵斜过,撩起她青色的纱衣——和她寂静的情愫。大雁飞过深浩的天际,影落碧水,她的泪一阵阵滑落,思绪渺过万里层云:旧时也是此时相识吧!那地上到处零落的菊花,这正值菊花当令之时,盛开的花一团团,一簇簇,铺满了庭院,可惜零落的花,憔悴,枯损,到了今天谁能与我共赏,共摘这花啊!看到这些憔悴的花,想到自己,真是愁上加愁啊。喝着小酒,更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这真是比“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深远多了。日长难熬,度日如年,青衣女子孤孤单单的靠着一扇窗,如此无味,怎么才能挨到天黑呢?窗外,那梧桐叶落,细雨霏霏,微风拂动,细雨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轻轻地洒在地面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微风缭乱她的青丝,吹起了她的纱裙,愿细雨和风,将我的一杯愁绪带向远方,这情景,又怎么是一个“愁”字能表尽我的心意呢? 这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声声慢改为一篇散文(四)

将声声慢改为一篇散文(五)

将声声慢改为一篇散文(六)

《声声慢》教案

教材分析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并熟读成诵。

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词

2、品味叠词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四、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点拨探讨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