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对于学校信息课的心得体会  小学

时间:2021-10-10 22:51:15 三年级作文

篇一:《小学信息技术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信息技术课改心得体会

鲍春平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为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我校从三年级开始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在此,我想分享我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创设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的导入如同一部电视剧的片头,以其精彩性先声夺人,一开始便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屏幕保护》一课时,我事先在每一台计算机上都设置了五彩缤纷、形式各异的屏幕保护,当学生一走进电脑教室便看到了黑色屏幕上各式各样的屏幕保护,他们马上就被这些可爱的动画屏幕保护吸引了。“老师,这是什么呀?真好玩。”“老师,它们是怎么出现的?”“老师,您是怎么制作的?”这时,我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本课课题----神奇的屏幕保护。我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你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寻找设置神奇的屏幕保护的方法吗?”“愿意”孩子们手舞足蹈地对我说。在本节课中,新颖的导入有效地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我利用了每一个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创设了一个能够刺激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善于创设问题情景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知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活动的影响。比如他情愿学的知识,就会引起他们强烈参与的欲望,教师不用多强调、多解释,他们也会很快地掌握知识,

融于课堂之中。反之,在学生不情愿的情况下,他们即使当时学会了,也会很快忘掉。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不如把知识点设置成一个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图形的复制》一课时,我将知识点和训练点都创设成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到探索知识的领域中。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情景。在蔚蓝的天空中,孩子们喜爱的孙悟空正在天空中遨游,孙悟空说:“一个人真没意思,我要再变几个孙悟空和我做伴。”于是,我让同学们闭住眼睛从1数到10,数完后睁开眼睛。在他们数数的过程中,我利用复制粘贴命令在画面中复制孙悟空。等同学们睁开眼睛的时候,天空中出现了好多的孙悟空。学生们满脸的惊奇。“哇!比变魔术还快呢!”我的问题随之出现,“你发现这些孙悟空有什么特点?”生:一模一样。师:你知道老师刚才是怎样变出这些孙悟空的吗?老师是不是一个一个地画出来的?老师变魔术变的快吗?有什么办法能用最短的时间变出这些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呢?学生纷纷举手出谋划策,但都有漏洞,正当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时,我出示了本课的课题----图形的复制。“老师,什么是图形的复制?怎么操作?”“老师,图形的复制是不是和配钥匙是一个道理?”学生们个个都非常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而我并没有把答案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带着疑问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答案。就这样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探究的欲望越来越高,在我又一次做复制操作时,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生怕漏看老师的操作步骤。整堂课都是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识,然后通过练习形成规律,最后掌握了复制的操作步骤。所以,创设问题情景将问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主动的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靠老师一遍遍的讲解而不去操作练习是不行的。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文字的输入》一课时,学生对于汉语拼音已经很熟悉了,作为教师,只要告诉学生输入拼音后,按空格键怎样选择所需文字即可。对于怎样快速地输入文字,光靠老师的讲解是提高不了学生的打字速度的。能提高打字速度的唯一途径就是多练习,然后在练习中总结规律。如,在练习中学生会自己总结出汉字重复率降低的方法,如“前全拼后声母”输入法、“前声母后全拼”输入法、固定词组“全声母”输入法等。这些方法既减少了击键次数又降低了重复率,可以大大提高输入速度。如此逐步练习,使学生感到输入速度越来越快,学习越来越轻松,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当然,这个练习应避免枯燥无味的练习,每节课应适时给学生玩打字游戏的时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也可以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汉字输入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不断练习了这一枯燥的知识点,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

四、营造创新、开放的学习环境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办法教好学生的。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地发展。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师生共同拥有了一个创新、开放的学习环境,共同拥有了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教师已经不再是从前无所不知的圣人。现在的师生共同学

习,共同进步。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我们已不再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的知识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人机交流的平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如在学习《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一课时,教材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最新的软件系统。为此,我和学生们一起上网在百度搜索中搜索关于计算机信息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们感慨地说:“老师,网络真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是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并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

以上只是我平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润雨中,相信在以后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总结出来,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将能在良性的轨道上阔步前进。

篇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中卫市第五小学 苏福香

我从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已有多年了,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但这只是我个人的浅见,望各位教师多给予指点。信息技术是一门融合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了解信息技术在广阔领域中的运用,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的重要责任。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上信息技术课,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为什么呢?因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趣味性强,娱乐性强,学生动手时间多于老师讲解时间的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游戏、互动创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小学的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实践证明,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电脑的好奇而学的。信息技术不像其他学科,单单听教师讲,学生死记硬背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而是教师可以用范例来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图软件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电子小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本封面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解鼠标的使用的时候,给学生准备一些游戏,针对鼠标的4大属性而设计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鼠标的使用,而不是教师的口头讲解,这样会更容易掌握,也让学生更喜欢学习信息技术对学习信息技术有更高的热情。

二、探究学习,培养自学意识

这句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也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在学习内容不太多、学习难度不太大时,我们可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新知,然后通过交流、汇报,达成知识的共享与规范。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要知道现在的学习方式,就是未来的生活方式。例如在教授《制作贺卡》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制作的贺卡,看看用到了哪些工具进行制作。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老师的贺卡制作出自己的特色贺卡,通过学生看书自主探究来达到学

习的目的,在制作贺卡的过程中我都积极鼓励学生去操作,去体验,不仅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意识。

三、学生合作学习,加强学生合作能力。

现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曾经有人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对于枯燥的学习往往缺少兴趣,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word的艺术字时,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制作出有艺术字效果的宣传画,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4人为一小组共同完成任务。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因为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来达到知识的掌握。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提出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让其他的同学帮助解答,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添加、修改艺术字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完成宣传画的制作。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

四、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乐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以及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使他们主动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找到成功的快乐。我们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并且要寓教于乐。在这三年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模式是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然后再进行教授。比如:学习“写字板”的操作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写日记;学习“internet explorer”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遨游,下载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者游戏;学习“画图软件”可以让学生绘画„„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其次,我会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意识到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而且,愉快的学习氛围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够熟练的运用,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五、 注重创新培养,品尝学习乐趣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自己先努力尝试,营造积极探索、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并且要鼓励学生创新,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例如,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不以老师和同学所做的作为标准,强调自己的作品要与众不同;同时注意学生的作品,让其进行展览,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在低年级教学“画图软件”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另外,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这样逐渐帮助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并且让学生在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要,努力创造条件,以积极参与、学以致用为本,激发兴趣、合作学习、尝试创新为手段,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大胆探究,小组合作,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

中卫市第五小学 苏福香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依靠传统的讲授课程难以实现,依靠传统的载体也难以实现,但是依托一种新的课程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就较容易实现了。

一、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决定。

传统的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与旧课程结构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是相适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其他课程不具备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特点,这些特点,决定学生学习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二、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形式决定。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劳技教育、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以富有时代感的研究主题和创造性的研究项目作为载体的学习活动,研究内容的选择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与社会关系,学生与自我关系三条线索进行。课程的特点与研究主题的完成要求学生学会科研的一般方法,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主题研究。

三、信息技术带来的学习革命必将产生基于高科技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信息时代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是信息素养成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一个新概念,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第二是阅读方式的变革从文本阅读,从单纯读文字到超文本阅读,到电子读物、多媒体读物,人们从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高效率检索式阅读;第三是写作方式变革,从手写到多媒体写作,我们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写作;第四是多媒体教室和网络化多媒体学习室的设施,为班级授课形式向课题研究小组、学习小组形式转化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与之相适应的是个性化协作学习学习方式的产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因完成主题或项目研究的需要,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的需要迫使他们突破教材和课堂的局限,寻找新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他们从文献资料,或从实践中体验,或从网络中查找资料。研究的需要使他们的学习从教室转向多媒体教室或报告厅,或到网络化多媒体学习室。研究主题的完成,依靠单一学科知识不行,使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

用资源来学习。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为他们提供了支持,并促成了这种转变。

四、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有力地促成了意义建构式学习的实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获取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是其中研究型学习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由记忆式学习转向意义建构式学习提供了其他课程难以提供的极好条件。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和反馈及时性等优势适应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实施形式的需要,二者的整合,使学生由记忆式学习转向意义建构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依靠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对书本知识的简单记忆,转向对信息资源的搜索和对这些信息资源分析、利用、加工,建立起对某一知识的认识。

五、信息技术应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训教师、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

在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他们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知识结构、学生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指导活动成为了师生互动教育、共同进步的过程,他们实现了由教学的授传者到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转换,由学科本位到学科交叉,学科综合的知识结构的变化,信息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智能多元结构理论有了深刻认识。他们指导活动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的禀赋,在创新面前后进生、优等生是平等的,他们同样具有创造潜能。教师的责任就是开发学生潜能。教师正确学生观的逐步树立和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的形成,又有利于促进和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迫切需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而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一种新的课程载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了基于高科技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创新能力中的发现能力、迁移能力、合成能力、创造发明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篇三:《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心得》

小学信息技术学习心得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学习心得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日常教学中,我体会到其重要性所在;这次通过上网对《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对于信息技术基础来说,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升华,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所涉及的软件基本上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软件,如信息的获取中要用到的浏览器,信息加工等,我们在上有关这些软件的教学内容时,不能只是以前所学简单功能的复述,这样会使学生觉得老师教的东西都是他们已经会的,从而没有学习兴趣。我们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内容要符合我们的实际需要,且学生不经过认真探索是不那么容易解决的,以此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认识到要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也深深感受到平时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深刻意义。是啊,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提倡终身学习,我们只有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习,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时时、处处进行学习,也只有达到了终身学习,才能在以后的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修心得{小学生对于学校信息课的心得体会  小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教师要善于利用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彻底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小学生对于学校信息课的心得体会  小学}.

随着“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开展,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小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语文阅读教学领域使用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五步阅读教学法” 即“课前谈话、激发学习动机——预习课文、学习生字——讲读课文——朗读全文、揭示中心——学生练习、巩固”。这一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课文的价值,特别注重字、词、句的理解和课文知识的落实,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系统的知识,教学方法简单、实用,容易操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信息量的增加,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教学方法出现了弊端:首先缺乏对语段的整体把握和理解,看不懂文章的意思。这主要源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能够较好的完成课内的语段教学任务,将疏通字词,读通课文作为重点,对文章的分析讲解很空泛。其次缺乏积累和运用能力。现代社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应该是相当广泛的,但小学生阅读面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