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1-10-10 22:35:55 三年级作文

篇一:《三年级上册古诗望天门山教学案例》

三年级上册古诗《望天门山》教学案例

番禺区钟村镇中心小学 陈堞影

【教材理解】

《望天门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25岁时写下的千古佳作。李白的诗风一向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本诗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描绘了东梁山和西梁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诗中用词精准,四个动词 “开”“回”“出”“来”写出了四个壮丽的画面: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一个“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次句 “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水波回旋,反过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此时“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

【教学目标】

(一)学会诗中新词,会写“断、楚、孤、帆”等字,能背诵、默写本诗。

(二)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

河山的感情。

(三)指导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一般古诗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古诗。

难点: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诗人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背诵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揭示本节学习内容,板书课题及诗人名:望天门山 唐 李白

2.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3.简介李白。

[教后评析:任何新知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课的伊始,让学生背李白的名诗,一是为新学古诗作铺垫,二是给学生树信心,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热情。孩子们已学过李白的多首名诗,再加上课前布置了准备,我特意请了平时成绩不太好,学习不太主动的学生回答,学生能顺利作答,学习的自信和热情都来了。]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感知大意。

1.从题入手,了解诗歌大意:

师:读了诗题,你知道这首诗要写什么?(学生可能会答:天门山的美景或李白游天门山等。)指导读诗题:望\天门山

2.自学古诗,初步感知

提示学习方法:★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了解诗句意思;

★借助注释,串讲诗句意思。

★同桌交流。

3.集体检查交流,把诗句读准、读通。(多种形式读)

(三)品读、理解、悟情。

1.以学生自主汇报形式,串讲诗意:

师:刚才大家通过看图和注释,读懂了哪句诗或哪个词?

2.结合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指导理解。

(1)了解山的雄奇:

出示天门山图,观察说话:东西梁山,夹江相对,像 (一扇门);天门一词可看出山很 (高、险„„)。

(2)感受水的壮阔:

师:诗人李白大胆想象天门山本为一体,是被长江水从中冲断分开了。你能感受这江水是怎样的水?(浩瀚、汹涌、澎湃„„)

诗人哪些词最能体现出来?(品味“开”和“回”)

(3)品味“出”的灵巧:

诗人在哪儿“望”天门山?(“日边来”的“孤帆”上。)

诗人看到的山是怎样的形态?

因孤帆顺流而下,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一个“出”把本来静态的山赋予动态的美。

3.多种形式诵读全读,感悟诗情

个别读,男女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诵读。

[教后评析:这两部分是整节课的重点所在,设计分三步走:第一步读通、读准古诗,第二步是读懂、理解诗意,第三步是读好、悟诗情。学生已有两年学习古诗的经验,多少掌握了一点方法,上三年级了,我自己设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试试了,于是设计了以上自学(实际也是合作学习)的环节。虽然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还不太高,但在教师的方

法引导以及同伴的帮助下,能做到有所收获,效果还是叫人满意的。今后应多想想怎样指导使教学活动更有效。]

(四)拓展积累。

1.背诵默写古诗。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读——读准、读通;看——插图、注释;

想——词意、句意;说——诗意、作者情感。

3.拓展阅读: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五)板书设计。

雄奇 爱大自然 爱祖国 壮阔 (六)作业布置

(一) 背诵默写古诗。

(二) 再找找李白的其它诗读读。

[教后评析:学习最终的目的不是学会一个知识,是学会一类知识。这里的设计意图是希望运用学习迁移的方法,巩固已习得的方法,提高能力。可惜的是课堂时间安排不够科学,未能有更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训练,今后当注意课堂调控。]

篇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骆晓进{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出示有关长江的诗句,引出新课;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与学生一同学习这首诗的:

1.抓关键字词,体会情感。在设计中我抓住诗句中的动态词“开、出、回、来”,体会作者把景写活,在体会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像,每一句诗即是一幅画,引导学生抓好这些关键字词,想像画面读出情感,感悟诗人的喜爱之情。

2.学习生字时,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不用像一二年级那样,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从己有的知识想出识记的办法,注意了低中年级的对接,而且我还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识字,加深学生对生字的识记和积累。

3.注意语文课“听说读写练”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双基”训练。在设计中,我将这五要素融入到课堂中。古诗以诵读为主,我在指导读时,则结合自己参加语文朗读培训班时学到的古诗朗读技巧来指导,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注意“横看三字尾,竖看起承转合”,教师范读指导,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4.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差异,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课堂中,问题简单的给后进生回答,难的,同桌互助,如有自学后两句时,这方面的关注会更突出一些。

在课后,我发现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以下三点把握不是很好:

1.教学时间的安排不适当,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各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把握不是很好,这还需不断地改进。

2.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进,方法“增换调补”没有落实到位,出现学生在回答理解诗句时,还是停在按字解释上,只有几个尖子生可以用,这个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使用。

3.在指导朗读时,由于时间的分配不妥,所以在“悟情”环节中,没能更深入地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所以学生在读时,诗人味没读出来。

篇三:《《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一、据形索义,识字解题。

1、师:我们先来认识一个字(出示课件1:“人”的甲骨文)

(预设:生:人。师:听了我的提示,你们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了,下半部分是个“大”字,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形状,上面是圆圆的头。这个字的本义就是头顶,后来圆头变成一横。头顶是人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引申指很高。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师板书“天”。)

2、师:再认第二个字(出示课件2:“门”的甲骨文),这是繁体字“门”。左右各一扇,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师板书“门”)

3、师:连起来读(天门)。再加一个字(板书“山”),再读。汉字是表意的,根据这三个字,你们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呢?

4、正如你们说的那样(出示课件3:注释一),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很有气势。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经过天门山,提笔写下了《望天门山》(板书“望”)。我们来看看这个“望”字,“望”是什么意思?怎样看才是望呢?“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课件4:“望”的甲骨文)。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地上瞪大眼睛抬头看月亮,意为眺望远方。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再读,读出远望的感觉。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1、诗是歌,读出节奏。

(1)、师:李白的《望天门山》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出示课件5:读诗要求)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第三,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古诗的意思。(生自由读诗,是巡视辅导。)

(2)、同学们都读得很投入,很好,这是读诗的状态。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要字字清楚,读响亮。(出示课件6:古诗)

(3)、(师评价)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出示课件7:古诗“中断、至此回”)。“至此回“中的”翘舌音 “至”和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听听他是怎么停顿的。

(4)、师:听到了吗?他的停顿是二、二、三,这是一首写景诗,境界辽远,是“望”出来的,所以要读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读出辽远的感觉,你跟着老师的手势读,后面的三句,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千万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5)、诗歌诗歌,真有点歌的味道,唱歌有重唱,诗歌咱们就来个叠读,你们读完一行,老师就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我们一起来试试。

(6)、换一下,老师读一行,你们依老师的节奏重复最后三个字。

2、诗是画,赏景品“色”。

(1)师:诗中有歌,诗中也有画。《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每一句诗都有什么景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生汇报交流师贴图)(出示课件8:古诗“景”,) (师贴图)

(2)、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生回答后出示可将9:注释二)

(3)、我们一起来欣赏“山”、“水”、“帆”、“日”组成的图画(出示课件10:插图古诗)。这水是什么颜色?(生回答后出示课件11:“碧”古诗)仔细看看这个“碧”字,这是一个会意字,左上的“王”为“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为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后来,这“碧”是贺知章笔下垂柳的的色彩,读——(出示课件12);这“碧”是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读——(出示课件13);这“碧”是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读——(出示课件14),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是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读——(出示课件15)。仅一个碧字就让我们感受到色彩的美丽与生动。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孤帆是?日是?碧、青、白、红,这真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

师:有人说,李白就像一个天才的摄影师,但我要说,李白更像一位天才的录像师。《望天门山》整首诗都录在一个“望”字,是流动的连环画。你能从诗中的哪些词感受到画的流动呢?静静地默读,画出

关键字,关键句。(生思考后汇报交流,出示课件16:动词古诗)1、学习第一句。

(1)、师:古人作诗,常常是一边吟作,一边捋着胡须,有时为了用好一个字呀,不知道要捋断多少根胡须,让我们好好品味这些动词,深入体会天门山的美。

(2)、师:我们先来品品“中断”是什么意思?(从中间断开)

(3)、师:看看大屏幕(出示课件17:繁体字“断”),这“断”字左边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边的“斤”是斧头,“断”表示有力地砍断。展开你的想象,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斧头、楚江水)对,那把利斧就是——,这就是诗人大胆的想象。再看看这个“开”字(出示课件18:繁体字“开”),下面“廾”是两只手,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如果说天门山就是这扇门,那谁有一双能推开天门山的大手呢?(楚江)

(4)、把“断”字和“开”字送进诗句中(出示课件19:古诗第一行),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耳中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5)、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浩浩荡荡的楚江水把天门山都撞开了,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导朗读第一行)

(6)、接着我们来品品这个“回”字(出示课件20:“回”古诗),它是个象形字,像一个旋转的漩涡,老师选出字典中的三种意思(出示课件21,“回”的解释),谁来读一读?(生读)你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说说理由。

(7)、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回”字就是——回转,改变方向的意思。

(8)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出示课件22:第二行)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劲,读好这个“回”字;水冲开山,山阻水回,山水相互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出示课件23:第一句)。

(9)、刚才我们反复品味了“中断”“开”“回”这几个动词,感受到山水气势的美。再来读读这两个动词,我们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读——(出示课件24:相对出、日边来)

(10)、(创设情境理解“相对”)孩子们,问题来了,你瞧!(指两排学生)这不明明是相对地“立”在这儿吗?李白为什么说是相对“出”呢?想一想,你坐在车上,那路旁的树和景„„同桌讨论讨论,一座接一座的山为什么有出来的感觉呢?(师指站着的两两相对的学生)看看这两两相对的山,把他们想得高些、再高些,船在前进,李白抬起头仰望,船行到这,两座山扑入眼帘。(师走进生中)船行到这,眼前一亮,全新的景象有扑入眼帘。船继续前行,两边崭新的景象又——(扑入眼帘),两边的新景象不断地扑入李白的眼帘,这就是——(相对出)这哪里是“相对出”呀,这分明就是李白在——(水中游览)。一个“出”字,展现了“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情境。日边来是从哪里来呢?让我们抬头向远处望去,一片开阔,映入眼帘的是,读——(出示课件25:第三行)醒目的白帆从天边而来,向着诗人渐行渐近,渐行渐近。青山出迎,孤帆来就。让我们合作着读一读——(出示课件26:相对出、日边来)。

(11)、师:我们品着这相对出、日边来,渐渐地,已经与诗人一起陶醉在山水中,这就是人山相融的境界。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眼前色彩明丽、流动而出的胜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12)李白心情愉快,仅仅是因为天门山的美景吗?不是的,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李白在25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也就是26岁,26岁的年龄对于李白来说,这正是大展宏图、报效朝廷的时刻呀,所以他觉得理想的实现指日可待了,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这时,正好借眼前的山水来抒发,这就是借景抒情,读——(出示课件27:古诗第二句)

(1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心情无比欣喜的李白,眼中的楚江、青山是如此的多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望天门山》(出示课件28:古诗)。

(14)、几千年过去了(出示课件29:天门山),天门山的甲骨文已经演变成了楷书,天门山的古字也已经深深滴嵌入到古诗《望天门山》的灵魂中,与古诗一起赋予山水更多的灵性,今天的游客来到这,都会想起这首诗,情不自禁地吟诵——(出示课件30:古诗)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天门山还是那样险峻,它不仅仅是名山,它还是文化。文化在传承,附近的孩子郊游来到天门山,都会深情吟诵——

今天也让这些字、这座山、这首诗留在我们的心中!下课!

篇四:《望天门山教案刘俊君》

望天门山教案

教学目标:{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自制课件。

2、 学生准备:朗读古诗。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古诗就像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秀的诗作就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望天门山》。(幻灯片出示课题)生读课题。

二、分析题意

师:“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远处看。

师: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点名读课题,师点评,注意“望”字要读得长、重、有味道)

三、初读古诗,初悟诗意

过渡句:那么诗人李白究竟在天门山望到了什么?又是站在哪里里望的?就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翻到课本84页,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矫正字音:中断、楚江、至此、青山、孤帆;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楚、孤、帆(2) 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四、在田字格中练写生字、易错字

过渡句:同学们不但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和老师一起将诗句完整。

师先范写,强调一些字在田字格中的写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生练习,师巡视。最后展示写得好的同学作品,生读自己的作品。

五、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过渡句: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的话,画中都画了些什么呢?下面同学们默读古诗,把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用波浪线画下来?

1、生汇报描写景物的词语。(师板书)

2、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读古诗。

3、一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和大家分享画面。

过渡: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把这首诗所表现的景物画下来。首先

老师想问了这天门山究竟在哪?在书中找答案(课下注释)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出示天门山图片),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请看大屏幕,这就是天门山,可以看出这天门山非常的高(可以用一个词:高耸入云,直插云霄)而且有两座耸立在长江两岸(从天门这两个字我们也可以看出)。好我们就把这天门山先画出来(师板画两座天门山)。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诗中哪一句写到了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师: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谁来读出这种劈开的气势,劈开后形成了天门山,像门户一样。指名读。这把利剑是什么?楚江。楚江是什么江?长江。为什么叫长江?请看课下注释,师介绍楚江: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齐读。

5、天门山的气势出来了,那水又是怎样的水呢?(出示第二句)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是谁又有如此大的能耐让汹涌澎湃的楚江水“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师板画水)解释回:浩荡而来的楚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遇到了山的阻挡,不得不改变方向,折向北而流,“回”字就是回转,改变方向。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齐读。

6、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山水互相作用,形成了这样的壮景。(幻灯片出示一、二句)齐读。 过渡: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幻灯片出示三、四句)指名读。师:这又是什么样的山啊?生:青山、相对出。师:你还读出了什么?生:孤帆、日。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板书孤帆来,红日,板画或贴图孤帆、红日) 生: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师:如果说诗人李白就是远方的来客,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主人,这两岸的青山仿佛就在迎接这李白的到来,远客、青山四目相对,你觉得此时李白的心情怎样?生:高兴、激动。师:连青山都在欢迎他,他能不高兴吗,让我们带着这种高兴激动的心情齐读。师:诗人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7、引读三、四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青山像在比高矮呢,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由远及近,这两岸的青山就好像张开双臂在迎接他呢,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8、引读全诗(出示幻灯片,配乐引读)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了这样的山(出示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指读),望见了这样的水(出示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指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出示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青山相对出”(指读),又拐了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青山相对出”(指读),那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9、(指名)生配乐朗读。师:祖国山河如此壮丽,谁来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10、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绝唱,现在就有人把它谱写成了一首歌曲(播放《望天门山》古诗新唱),我们一起来欣赏由《望天门山》改编的歌曲,同学们跟着一起唱。

11、师:这么美的诗,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指名背诵、齐背。

五、默写古诗

师:这么美的诗,我们不但要背诵,而且要能默写出来,下面同学们拿出你的练习纸在背面“小练笔”处默写出这首古诗。(师强调要书写端正,一生到黑板上默写,写完后要批改并点评。)

六、结语

同学们,祖国的山河壮美如画,许多文人墨客都在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自己的优秀诗作,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今天,就让这写字、这座山、这首歌留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断) 楚江(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红日

篇五:《《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