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 金岳霖与林徽因的儿子

时间:2020-06-02 00:00:00 200字

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相遇。1921年回国复入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一)林徽因现存的诗作有五十余首,大抵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样富有个性,别具一格。读她的诗和散文甚至小说,丝毫没有距离感,仿佛作者就在对面——她的作品喜欢用“你”字,时刻提醒你注意。读她的作品就像和她谈话,就像置身她的沙龙,林徽因极具逻辑和富有思想的话就仿佛在耳畔。她用词亦非常严谨,为准确表达思想,她在好多作品里使用了英语词汇。同样,为了准确表达思想,她的文章句法多变而欧化。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二)今天已经是四月的第二十五日了,四月的春天即将离我们而去,心中刹那升起一丝惆怅,春天是那样的短暂,马上就要进入葱郁的夏季了,让我们用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留住四月的美好吧。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我们可以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可以了解一般;一说是为儿子粱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因为这首诗确实是一“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四月,是踏青的季节;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四月,一年中最珍贵的季节,一如初恋转瞬即逝。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世界带着点点的笑意,那轻柔的风声是它的倾诉、它的神韵。它是轻灵的,舞动着光艳的春天,千姿百态。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在跃跃欲试地生长,浮动着氤氲的气息。在迷茫的天地间,云烟是复苏的景象。黄昏来临后,温凉的夜趁着这样的时机展示自己的妩媚。三两点星光有意无意地闪着,和花园里微微舞动的花朵对语,一如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轻盈而柔美,多姿而带着鲜艳。圆月升起,天真而庄重地说着“你”的郑重和纯净。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萋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也如杜甫笔下的春色*:“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亦如杜审言笔下的春景:“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那鹅黄,是初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 “你”已经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一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首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诗歌,让四月天带给我们永恒的春天,让四月天在我们心中留下最好的记忆,纪念这四季中最美好的四月天。  这几天读完张清平写的《林徽因传》,一代才女,建筑学家兼作家林徽因的形象越发在我脑海中清晰起来。   她出身名门,她的父亲是林长民,他的堂叔叫林觉民。    她从小既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又接受了西方的现代教育。既受到中国传统教育中的仁义礼信的熏陶,又接触到了西方教育中的科学民主的一面。    她随父亲去欧洲旅游,遇到了她父亲的朋友徐志摩,徐志摩爱上了这个姑娘,这也给以后关于他们的流言蜚语埋下了伏笔。    之后她遇到了她的终生伴侣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梁思成不幸出车祸,一条腿骨折,脊椎弯曲。在这以后的岁月里,他的驼背越发严重。可是林徽因还是不离不弃,可见她并不是出于梁思成的长相才和他在一起的。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死于反对奉系的征战中,死于他的理想。这可谓是对她人生的第一次打击。之前林长民还准备远离他已经厌恶的政治,在这之后就归因田园,潜心研究学术,谁想到却成了永别。    之后她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学习了建筑学。他们二人学成归国,在“太太的客厅”里面经常会客,认识了诸多名人,包括金岳霖,沈从文等人,还有美国学者费正清夫妇。    他们的好友徐志摩在回上海的飞机中失事,这对林徽因的打击是巨大的,徐志摩不但是她的朋友,也是梁思成的朋友,更是他们那个圈子的朋友,她的人生遭受了第二次的打击。而这种打击是出于他们之间纯粹的友谊,而并不是因为世间之人所谓的什么爱情。要不然徐志摩之后也不会和陆小曼再婚。陆小曼在上海奢侈的生活给徐志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这事我不想过多提及。    在唯一一封保留下来的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信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徐志摩对于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姻是尊重的,而并不像后人所说的那样。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纯粹的友谊罢了。    有人说金岳霖和林徽因一直保持着某种不正当的关系,还说金岳霖终身未娶是因为林徽因,关于这种说法我不想过多争论。我这里只将书中提到的一件事:    金月亮看是个哲学家,有一次他用哲学的方法挽救了一个失恋想自杀的女大学生的性命,他对那个女学生讲:“恋爱是个过程,即使那男子最后和你结婚,也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部分”。后来那女学生果真就没有再次自杀。    冰心的一“母亲,假设日本人打到了重庆,怎么办大声?”    林徽因笑着回答:“这还不简单,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由于当时国统区物价飞涨,统治腐败,使他们对于国民党失望至极。    后来攻打北京的解放军不破坏北京文物的举动蒙蔽了他们,使这些“太太的客厅”里面的人除了胡适之外都决定留在北京。梁思成认为:“共产党也需要有专业技术的人”。    之后林徽因设计了新政权的国徽,梁思成主持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那个时期开战的知识份子思想改造过程中,他们受到了冲击,虽然书的作者极力美化共产党的一些行为,但这些事情是美化不住的。    梁思成一次次要求面见周恩来保护北京的古建筑,林徽因拖着病重的身躯支持梁思成。但最终还是于事无补,该拆的拆,该毁的毁。梁思成当场就大声的哭了起来,并说“五十年之后你们会后悔的!”    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今天的一切事情证明了当年梁林夫妇的遇见是多么的正确。    1954年,他们夫妇双双病倒并躺进了医院,林徽因的肺病已经进入了晚期,之前在1945的时候,她就动了手术切除了一个肾,那个时候医生预言她只能最多活五年,可是她却撑到了现在。    梁思成和她住在一个医院,那天深夜,林徽因用尽她全身的力气说到:“我要见思成,我要见思成……”    护士冷冷的回答说:“现在都是半夜了,明天再见吧”    可是这之后,她再也没能见到思成。    1955年4月1日6时许,林徽因永远离开了人世间。    王朔说过:“我有自己的偶像,就是你们凤凰台的曾子墨,曾子墨多有范儿啊,她可是林徽因之后最正经的范儿。”    他这话侧面反应了林徽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林徽因是不幸的,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    她却又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她并没有经历1957年之后的比三反五反还为严重的“反右”运动,也更没经历1966年之后的事情。如果她经历了这样的事情,以他高傲、不屈人下、善良、率真的天性,我想,那对于她来说才是真正的一场灾难。 相关知识链接: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目前的学界对于林徽因女士此诗创作意图的理解基本趋于同一,即这首诗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但是笔者并不认同。笔者认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不是情诗,而是首表达母爱的亲子之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首对生命的赞歌。在笔者看来,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情感因为徐志摩的突然遇难,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徐志摩去世之前,林徽因对他有着由于他对自己的痴恋和他的才华而产生的心灵相通的欣赏和恋慕之情;徐志摩去世之后,林徽因对他是追念和感怀之情。生死大限,古今同情。徐志摩遇难后,林徽因写了《悼志摩》,寄托对他的突然去世的震惊与哀思。她说:“我们中间没有绝对信命运之说的,但是对这不测的人生,谁不感到惊异,对着那许多事实的痕迹又如何不感到人力的脆弱,智慧的有限。世事尽有定数?世事尽是偶然?对这永远的疑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完全的把握?”徐志摩去世四年之后,1935年,林徽因写了散文《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还有一首诗《别丢掉》,散文表达的是同志式的怀念和伤感,而诗歌则暗示性的表达了她内心丰富的情感,写出了她对徐志摩的那份情感,她不会丢掉“那份过往的热情”,她要他相信她会永远记得他的爱:“你仍要相信,山谷中流着,有那回音。”“回音”就是对他过去在《你去》中说的“我爱你”,那一句话的铭记,这首怀人诗用情很深,足以见她对徐志摩的情谊。因为阴阳相隔,林、徐之昔日情感在林徽因的心目中成了“此情可待成追忆”,余下的只是追念。蓝棣之在《作为修辞的抒情》中说:“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感情故事,在1932年夏天写过《别丢掉》之后,从诗歌这方面来看,虽然不能说已经丢掉,但是就差不多不再记起来了。”如果认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写给徐志摩的,此语显然就值得推敲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于1934年,是林徽因发表《别丢掉》和作《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前一年,这段感情因为徐志摩的早逝,已经不能再相互激发,而是演变成林徽因对徐志摩的追念和感怀。徐志摩已经缺席,没有心灵的交流与碰撞,林徽因不会再为他写出动人的情诗。因此这首诗只能是亲子之诗,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的生命赞歌,这可以从林徽因作为诗人和母亲双重身份及其心理得到确证。在笔者看来,如林徽因不曾对梁思成先生说过这首诗是为儿子出生而作,依梁思成先生的性格绝不会无中生有的。假如这首诗真是为徐志摩而写,林徽因绝不会说是为儿子写的。因为,无论徐志摩是多么的有才华,以世俗的眼光来看,毕竟也只是一个短命的诗人。林徽因是才女,但不是仙女,更何况她又是一个母亲。虽然她将徐志摩失事现场捡回来的飞机残片一直保留作为纪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一个母亲,她会将写给一个已经在天国的昔日恋人的诗说成是写给她亲爱的儿子的,这应该是她要忌讳的。作为一个母亲,她希望自己的儿子平安、健康、幸福。尽管林徽因少女时代就游学英国,但她毕竟在中国的传统大家庭长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必然存在。她曾在给胡适的信中说过: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住”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子、家族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按:即金岳霖),我自己有时的心,我的性情弄得十分为难。前几年不管对得起他(即徐志摩)不,倒容易——现在结果,也许我谁都没有对得起,你看多冤!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也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在这段话中,她将自己对徐志摩的感情与自己对家人的感情对比,并且在爹娘和梁思成以及金岳霖和徐志摩之外,还特别提到了“儿子”,可见“儿子”在她心目中的分量。因此她的佳作当中,有一首是写给儿子的,就非常合情合理了。她在1938年给费正清夫人费尉梅的信中说到自己的孩子:“宝宝(梁再冰)常常带着一副女孩子的娴静的笑,长得越来越漂亮,而小弟是结实而又调皮,长着一对睁得大大的眼睛,他正好是我所期望的男孩子。他真是一个艺术家,能精心地画出一些飞机、高射炮、战车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军事发明。”她赞美自己的“所期望”的儿子是个“艺术家”,疼爱之心充溢字里行间。由此可以看出,在林徽因的心目中,儿子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她不会舍得以儿子的名义来纪念徐志摩。再者,既然林徽因可以在给胡适的信中坦白地说起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这三个爱她的男人,并且曾经向梁思成坦白过她爱上了金岳霖的事实,因此,假如这首诗真是为徐志摩而作,她根本没有必要也不会向梁思成隐瞒自己写作这首诗的真实意图,也就更没必要将写给徐志摩的诗说成是写给自己儿子的。故而从作者性情之真及她的母亲心理这两个角度来分析,这首诗绝不会是情诗。为便于分析,我们来看这首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写给孩子的诗会提出期望什么的。”纵观中国文学史上诗人们为孩子们写的诗,确有其例,但并不尽然。兹略举几例:对孩子提出期望的有李商隐《骄儿诗》:“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思念孩子的也有,李白《寄东鲁二稚子》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一位慈父思念小儿女的骨肉真情:“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写出儿女娇态,表达父爱的也有,如南朝左思的《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织素,口齿自清历。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由此看来,父母对幼小的孩子的感情不只局限于期望一类。父母之爱子,历来符合自然和社会的法则,也一直在人类社会中绵延不息。柔嫩的婴儿以其幼小、稚嫩以及新鲜的生命力和对世界孩子气的好奇和探索唤起父母心中浓烈的爱怜,故而文学家们都会感受和表现出孩子们的童趣的一面。在母亲眼里,孩子就更是很奇妙的天使。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开始》中说:你的温柔在我年轻的肢体上开花了,像一道曙光在太阳出来之前划过天空。天堂里的第一个宠儿与晨曦一同降临,你沿着世界生命的溪流漂浮而下,终于在我的心头停泊。当我凝视你的脸时,神秘感震撼着我,原属于一切的你,竟成了我的。因为怕失去你,我把你紧紧地拥在怀里。是什么魔法把这世界的宝贝牵引到我这纤弱的臂膀中呢?在母亲的怀里,幼小的孩子就更是一切纯洁和美好的化身,就是有生机的一切,“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西蒙·波伏娃《女性的秘密》中说:“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男人在他们陌生的自然和历史中只不过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他们只有一具躯体有限的生命。女人也同样受到限制,而且同男人一样,她也被赋予了心灵与精神。但是她属于自然,无限的生命之流穿过她的身体,因此她是个人与宇宙的调解人。”林徽因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宇宙的生命之流穿过林徽因的身体,为她带来了一个新的生命。她又是个诗人,有着非常敏感的心灵。徐志摩的英年早逝,刺激了她的诸多感慨,但最真切的莫过于使她感受到了生命的无常,这是她在《悼志摩》中已经表达过的生命体验。因为最好的、可以有精神共鸣的朋友的意外死亡,她对于生命、对于做母亲就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林徽因曾与徐志摩一起接待过访华的泰戈尔,泰戈尔诗中对生命的感悟也许在她亲身感受了生命的无常与神秘之后才在她的心目中更加清晰起来。体验了死亡和失去之痛后,更明白新生之生命的欢乐和意义,即更能感觉到雪化后那片“鹅黄”的可贵。《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写作,正是出于此种心境。它确实是一首母亲为孩子出生所做的诗,林徽因没有明确说明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是因为母亲的公允不允许她作这样的说明。如一定要说与徐志摩有关,那么只能用蓝棣之所说的“文学症候式分析”来假设,即在女诗人的心目中,徐志摩消逝了的生命经过宇宙的生命之流,在她的身体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即生命在轮回。这是中国传统的生死轮回观念。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据,在林徽因的潜意识中,这一定是存在的。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诗歌与情感经历     我们今天提起林徽因,更多想到的是才子徐志摩对她至死未了的真挚爱情以及她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美好婚姻,想到的是那富丽大方、美观庄重的共和国国徽和肃穆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却很少有人将她那些精美优雅的诗歌拾来重温。“写诗只是她的副业,灵感一至,妙手得之,然后便束之高阁,朋友们不向她索稿,她是轻易不发表的。”所以当我今天又读到这些真挚而清丽的诗歌时,内心被她那份珍贵朴实的情感深深打动了。    素有“一代才女”之称的林徽因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女诗人。作为后期新月派的成员,林徽因的绝大多数诗作发表于20 世纪30 年代,而此时正是新月派从理论到创作都遭到严峻挑战的时期。因此,新月派嬗变过程中的种种交替性与复杂性,都可以在这位女诗人旺盛期的创作中找到形象的印证。可以说,林徽因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斑驳错杂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我们很难在诗人仅存的六十余首诗中探寻出始终如一的风格。这与她曲折复杂的情感经历有很大关系。    女性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悟,使林徽因的诗充溢着一种浓郁的唯美倾向。诗人笔下的美带有女性特有的柔媚浪漫。其诗歌从内容上看侧重于对个人生活、个人情感的吟唱与描绘,特别注重抒写个人微妙的情绪波澜,注重于恬静生活中作内向的精神发掘,于其中探索生活、生命的意义和纯美,而她的诗歌中抒写的最多的便是对生命的赞美,对自然的赞美和在爱情中温婉细腻的感触。    《莲灯》是林徽因表达对生命的感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这样写到:“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这盏“莲灯”是林徽因为自己找到的一个美丽的象征, 纵然它飘随命运的波涌, 风会把她推向渺茫的远方, 但她仍无悔地“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即使人生如梦, 也要做个“美丽的梦”。尽管在林徽因智慧的双眼中看透了生命的终点是死和美的短暂性,但她仍然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仍要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以说对生命之美,林徽因诗中所体悟到的是弱小者所放射的一剪玲珑的光华和一种执着通达的人生境界。    通览林徽因的诗作,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离不开对自然景致的描绘与抒怀,这显然是受中国传统诗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理论的影响。譬如,在《十一月的小村》一诗中,诗人营构了 “淡泊的天”、“映红了的叶子”、“转折来去的山路”、“篁竹围着的茅屋”、“童子”、“老农”、“牛羊”、 “黄土墙”、“青石架起的大门”、“一湾水田”、“几处荒坟”等一系列标示自然景物的意象,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这首诗勾勒了一幅颇有动态美感的深秋田园风光图,是抒情主人公在面对黄昏时刻的荒郊小村时,萌生的质朴的情怀。一旦我们的心灵与诗人一起融入诗的意境中,就会不由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其中悠长淡远的氛围。与这首诗风格类似的还有《旅途中》、《去春》、《八月的忧愁》等。在这些诗中,诗人通过营造小山庙门、小桥流水、笠帽草鞋、红白曲径、园门丁香,水塘白鸭、山岗村庄、田垄土墙等充满古朴、清幽、静雅情趣的意象,流露出其自身对自然景致的迷醉与悟感,使诗歌映现出反璞归真的诗情画意。可以说,林徽因抒写自然美的诗作相比较其他作家而言呈现出了一种本真而从容的别样风味。    我想,林徽因诗作中体现出的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不仅源于她敏感而追求本真的性格,也受到特殊客观原因的影响。大家知道,林徽因短暂的生命一直受到久治不愈的肺病的侵噬,这使得她在内心里对生命,对自然都萌生出一种健康人无法体味的崇敬和向往,也使得她比一般人更珍视世间无数美好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说,林徽因自身客观因素是形成她独特审美追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面我着重分析一下林徽因感情历程中最为主要的部分,即对爱情的温婉细腻的感触。我们知道,内外兼修的林徽因是一位美女加才女的典型代表,她的情感经历像她一生的际遇一般纷繁复杂。她16岁随父到英国学习,并在此期间认识了“新月派”重要诗人徐志摩,并与之发生过热烈的初恋,但她最终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为终身归宿,而且我国著名哲学家金岳霖为她终生不娶,甚至“逐林木而居”,可以说,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林徽因情感世界是丰富而具有浪漫主义特质的,特别是她与徐志摩哀婉深刻的恋情更是受到普遍关注。    在这里我要说到的是一首林徽因的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有文献这样记载:“‘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丰硕与富饶。很多人一厢情愿地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指的是徐志摩,他们可能是对林徐的恋情情有独钟,倾心于他们之间的感情设计成一段遗憾的难圆的爱作一种心理补偿。但其中的‘四月天’的确与徐志摩毫不相关,与爱情毫不相关,实际上它是指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是一位被母爱充盈的母亲对新生命的‘爱的赞颂’。”而我想说的是,诗人作此诗的初衷其实难下定论。与这种观点相反,我个人情感上更支持“四月天”是为徐志摩而作的观点。诗的内容如下:“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里“四月天”是爱,因为它酝酿生命;“四月天”是暖,因为它提供生命成长的外在环境;“四月天”是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诗中“爱”、“暖”、“希望”起点于四月天又超越了四月天这个季节。此诗的副标题是“一句爱的赞颂”,我们首先避开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她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一种美好情感,是一种主观抽象的对象,她把它寄托于众多纯客观的事物表达出来,含蓄中透露着热烈。    据说35岁的徐志摩为了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建筑学讲座而搭乘邮机,不幸遇雾坠机遇难,文坛上吊唁纷纭,而与徐志摩有着刻骨恋情的林徽因却在数年之后才写下了悼念亡人的诗作《别丢掉》:“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结合背景读这首诗,心里荡起一种感动的哀伤,其中还有隐隐的心痛,诗人似乎在冥冥之中与逝者对话,又好象是自语,表述上的有意错位隐藏了联想的桥梁,情绪远距离跳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抒情氛围,诗人的情感在不同的意向深处暗暗流动,理性冷静而又平和,仿佛每一个景致——流水、山泉、黑夜、松林、明月、灯火、星斗、山谷的回音都有万千愁绪,诗人的情感可触可感,同时又通过这背景致使“过往的热情”具象化、知觉化。以“别丢掉”为题,像与徐志摩对话,要他别丢掉活着时的率真单纯的性格,别丢掉对生活的热情,也别丢掉洒脱宽容的人生态度,此时其实也是诗人内心的情绪志愿的抒发,同时也表现出了对逝者、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在时代的潮流中,林徽因以她独特的艺术家气质,在文学领域始终保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 那就是随处可见的在生命哲学之光照耀下迸发出来的智慧的火花。与同时代的女作家相比,林徽因的作品内涵有着更为丰富的哲学底蕴, 展示的是一个睿智博学的知识女性更为丰富、更为广泛的情感世界,她广博的修养和深邃的情愫,使她多出了一份经过沉淀之后的宁静和节制。在今天这个文化大荟萃的时代里,重温林徽因那闪烁着生命的智慧的诗篇,多少会给予我们一些新的启迪吧。

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

金岳霖最爱林徽因 昨天在青年文摘上看到一片关于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梁思成、徐志摩和金岳霖三大才子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才女加美女林徽因。文章上刊登了林徽因的照片,浓眉大眼散发出心灵的善良,矫脸嫩皮透露出美好花样年华,衣着朴素典雅高贵。这样一个不施粉黛的气质美女走在人群中肯定会引起小小的骚动,再加上她丰富的内心和智慧的头脑,肯定会吸引无数男士女子的眼睛。梁思成和林徽因从小一起长大 ,可谓青梅竹马,彼此都很了解依赖。林徽因的家境颇好,是官宦世家,与梁思成家是世交。一次林徽因对着梁思成说:“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怎么办?”梁思成听后说:“那你自己选择吧!”知道梁思成愿意自动退出来成就林徽因自己的幸福,金岳霖自叹弗如,便主动退出。金岳霖与诗人徐志摩交往很深厚,便介绍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此时徐志摩仍然有家室张幼仪,折服于林徽因的美貌才学,便疯狂追求她。听到张幼仪怀孕的消息,徐志摩看都不看她一眼,冷冷地说:“把孩子打掉。”追求了一段时间后,便放弃转而追求陆小曼。与徐志摩有过感情关系的中国女人就至少有三个,更不用说他留学期间的外国女人了。梁思成与林徽因成婚后,学过建筑学的林徽因经常协助梁思成完成她的工作。出生高贵的林徽因经常和梁思成出没深山野林,从未有过半句抱怨。金岳霖和林徽因的心灵交流很深,和他们夫妇比邻而居,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交流思想。梁思成也十分欢迎金岳霖的来访。后来林徽因因身体不佳离开人世后,梁思成又娶夫人。姑且不谈论在林徽因亡故后,梁思成是不是还爱着她,仅仅从他们对林徽因的爱慕而做的结合与否以及结合之后的事情看,最爱林徽因的仍然是金岳霖。这三个才子中只有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不离不弃。陷入爱河后,人的感情很难被理智控制。“女人发了昏,男人才结婚。”从这句看,女人能够用理智控制自己的内心和身边的诱惑,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金岳霖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候,他的得意门生因为爱情受伤十分难受。他豁达地说:“恋爱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是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此衡量恋爱的幸福与否,应该从恋爱的过程来看,而不仅仅是恋爱的结果来看。”哲学家金岳霖用惊人的理智控制了自己爱情的蔓草,终生未娶,对他来讲理智地不求回报地爱着林徽因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对与林徽因来讲,能够这样清醒地享受但不接受非丈夫之人的爱,同样是很幸福的。我想起了一个豆友说过的话:“在一切爱情之上,一定有某种比爱情更宽容的爱;只是,我们尚未其全部技巧和手段。”哲学家金岳霖用终生来表达了对林徽因比爱情更宽容的爱。

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

徐志摩之死  侧柏和紫薇掩映的一排廊式长房,紧紧靠着北平中山公园的东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建筑学研究单位——中国营造学社,   这个学社是民办学术团体的科研机构,专事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发起人是朱启钤,字桂莘,人称朱桂老,1872年生于贵州。民国3年(1914年)10月任内务总长,1915年奉袁世凯之命修缮皇宫时,对营造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7年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的抄本,惊为秘籍,两次刊行,反响颇大,于是他便自筹资金,发起中国营造学社,并自任社长。最初学社设在朱启钤家中,初邀人社的成员大都是一些国学家。   1930年,朱启钤为筹措学社的经费,向支配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中华教育基金会申请补助,恐学社没有专门人才,要钱的理由不充分,曾做过朱启钤幕僚的周治春(他是营造学社名誉社员中基金董事),便专程到沈阳鼓动梁思成、林徽因加入学社,因为那时东大建筑系刚刚筹办,不便离开,另外,由于朱启钤为袁世凯登基筹备大典,被国人所诟病,梁思成、林徽因不愿同他合作,这件事就搁了下来。   1930年秋,林徽因回北平养病不久,陈植也走了,他到上海开了一家建筑事务所。   1931年“九·一八”前夕,东北的火药味已很浓,驻沈阳的日本关东军天天演习,并经常闯入校园,横冲直闯,如人无人之境,日本人为了强行修建沈阳——铁岭的铁路,竟把东大通往沈阳城里的一条大路截断,树起路障牌子,大书:随意通行者,格杀勿论。连天烽火,即将引发,东大建筑系的“弦歌”正处在断亡绝继之秋。在这个时候,东大的几位院长之间的派系斗争,也剑拔弩张。梁思成没有参与他们的派系斗争,再加上林徽因身体不适,不能再来东大工作,于是他决定离开他亲手创建的建筑系,把系里的事交给当地人童(上“宀”下“隽”),到北平营造学社应聘。   应聘后,梁思成担任了法式部主任,林徽因继之为营造学社校理。“九一八”事变后,建筑系的学生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等人,也一起到北平投奔老师,成为营造学社的骨干。   后来,刘墩桢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到北平参加营造学社的工作。他年轻时到日本读中学,1920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先后在长沙、苏州等地教书,他外表整洁,他外表整洁,性格沉静,到任后任文献部主任。   林徽因在香山休养半年之后,身体基本复原。下山那天,徐志摩、沈从文、温源宁等陪了梁思成去接她。并在北京图书馆办了一桌宴席,给林徽因接风。看到林徽因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徐志摩很高兴;当林徽因问到他近日生活的时候,他却只有,声长叹。   近来徐志摩连遭打击,他最亲近的母亲不久前刚刚去世,父亲不容他的妻子陆小曼,父子关系仍很紧张。在北平,他只身住在米粮库胡同四号胡适的家中,也多亏了胡大哥和江冬秀的照应。他身肩两所大学的课程,月薪差不多600元,却不够花钱如流水的陆小曼铺张挥霍。他为了挣钱,疲于奔命,身体也越来越糟,不是泄肚子,就是感冒。为了挣钱,跟一些朋友也疏远了,眼下正忙着为蒋万里出售上海愚园的房子做中人,想挣点跑腿钱,填填债台上的窟窿,真是斯文扫地,这些怎能给林徽因讲呢?   那一天,他曾到燕大看过冰心,冰心问过他过去的一些事,他毫不犹豫地拿起笔来写道:“说什么以往,骷髅的磷光。”   宴席结束的时候,一群朋友拉上他们去看京戏,徐志摩对林徽因说:“过几天我回上海一趟,如果走前没有时间再来看你,今天就算给你辞行了。”   林微因说:“11月19日晚上,我在协和小礼堂,给外国使节讲中国建筑艺术。”   “那太好了,”徐志摩兴奋起来:“我一定如期赶回来,作你的忠实听众。”   11月19日晚,协和小礼堂灯火辉煌,座无虚席。   十几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专业人员济济一堂,听林徽因开设的中国古典建筑美学讲座。当穿着珍珠白色毛衣、深咖啡色呢裙的林徽因,轻盈地走上讲台时,所有的眼睛为之一亮。这位27岁的中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的风度和美丽,让他们顿生惊羡之感   她标准的牛津音如空山流泉,响起在人们耳际:“女士们,先生们!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当你踏上一块陌生的国土的时候,也许首先和你对话的,是这块土地上的建筑。它会以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风格,向你讲述这个民族的历史,讲述这个国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写在史书上的形象更真实,更具有文化内涵,带着爱的情感,走进你的心灵。”   精彩的开场白,立刻爆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林徽因娓娓而谈:“漫长的人类文明历程,多少悲壮的历史情景,梦幻一般远逝,而在自然与社会的时空演变中,建筑文化却顽强地挽住了历史的精神气质和意蕴,它那统一的空间组合、比例尺度、色彩和质感的美的形态,透视出时代、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哲学、宗教、伦理、民俗等意识形态的内涵,我们不妨先看北平的宫室建筑。”   林徽因停顿了一下,下意识地用目光扫视全场,没有她所期待的那张面孔。上午她曾接到徐志摩由南京打来的电报,讲他将搭乘“济南号”飞机到北平,下午3点派辆汽车到南苑机场去接他。梁思成租了一辆汽车去南苑机场,结果等到4点半,人仍未到,汽车只好又开了回来。   来协和小礼堂讲演以前,她还与思成说:“志摩这人向来不失信,他说要赶回来听我的讲座,一定会来的。”   徐志摩是11月11日回上海的。那天,徐志摩搭便机先到南京,当晚住在张歆海家里,与张歆海、韩湘眉夫妇一起讨论人生与恋爱,通宵达旦,第三天,张歆海、韩湘眉送他登车去沪。   一进家门,徐志摩就与陆小曼大吵了一架。志摩的心更加冷了。这次回来,他给小曼带来不少画册、字帖、宣纸、笔墨,满心指望小曼能够改掉恶习,沉浸在艺术氛围中,造就一番事业,没想到小曼一如故我。志摩不想把关系弄僵,只好探访故友,消愁解闷。   到家的第二天早晨,他便去拉斐德路拜访刘海粟,看了他从欧美带来的新作。中午,在罗隆基家吃的午饭。15日,他的学生何家槐又来看他,两人兴奋地谈了一天。因他一心想着赶回北平,听林徽因的讲座,感到无论如何也要在17日离开上海。   林徽因讲着:“北平城几乎完全是根据《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规划思想建设起来的。北平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8000米。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林徽因如数家珍,侃侃而谈:“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的封建概念,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分层次的完整统一着。在这样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它的社会特征必然在文化上反映出来,其一是以‘礼’立纲,建立封建统一的秩序,这是文化上的伦理性;其二是以‘雄健’为艺术特征,反映出封建大国的风度,试想诸位先生、女士站在故宫的午门前,会有什么感受呢?也许是咄咄逼人的崇高吧!从惊惧到惊叹,再到崇高,这是宫殿建筑形象的感受心理。”   她讲得很流畅,很生动,听众也平心静息,生怕漏掉一个字。讲话的时候,林徽因不停地用眼睛望着门口,她期待那个身影的出现。   17日晚上,当徐志摩即将离家的时候,陆小曼问他:“你准备怎么走呢?”   “坐车。”徐志摩回答。   陆小曼说:“你到南京还要看朋友,怕19日赶不到北平。”   “如果实在来不及,我就只好坐飞机了,我口袋里还揣着航空公司财务主任保君健给我的免费飞机票呢。”徐志摩说。   “给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许坐飞机。”小曼着急了。   “你知道我多么喜欢飞啊,你看人家雪莱,死得多么风流。”   “你又瞎说了。”   “你怕我死吗?”   “怕什么!你死了大不了我做风流寡妇。”   18日凌晨,徐志摩匆匆起身,怕误了火车,顺手抓起一条又短又小的西装裤子,连腰间的一个破洞也没注意到,就胡乱套上,又顺手拎起那只从不离身的皮箱子,乘早车到南京去了。   在火车上,他买了一张报纸,报纸上正好登载着北平戒严的消息。糟了,她的讲演听不上了。转而他又想起,张学良或许正在南京,干脆搭乘他的“福特”专机去北平。于是下车后他先到张歆海家去问情况。   林徽因喝了口茶,继续讲着:“‘左祖右社’是对皇宫而立言。‘左祖’指的是左边的太庙,‘右社’指的是右边的社稷坛。‘旁三门’是指东、西、北面各两座城门。日坛和月坛分列在城东和城西,南面是天坛,北面是地坛。‘九经九纬’是指城内南北向与东西向各有九条主要街道。而南北的主要街道同时能并列九辆车马即‘经途九轨’,北京的街道原来是宽的,清末以来逐渐被民房侵占,越来越窄了。所以你可以想象当年马可·波罗到了北平,就跟乡巴佬进城一样吓懵了,欧洲人哪里见过这么伟大气魄的城市!”   这时,一位使节站起来问:“对不起,林小姐,请允许我提一个问题,马可·波罗同样来自一个文明古国,那里有古罗马角斗场和万神殿,整个古罗马文化,都可在同时代建筑中找到投影。他来到中国的元大都,究竟是什么东西把他震撼了?”   林徽因笑了笑回答:“吸引了马可·波罗的是中国建筑中,表现出人和天地自然无比亲近的关系。中国传统的建筑群体,显示了明晰的理性精神,最能反映这一点的,莫过于方、正、组、圆的建筑形态。方,就是刚才我讲过的方九里,旁三门的方形城市,以及方形建筑、方形布局;正,是整齐、有序,中轴、对称;组,是有简单的个体,沿水平方向,铺展出复杂丰富的群体;圆,则代表天体、宇宙,日月星辰,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不过中国的建筑艺术又始终贯彻着人为万物之灵的人本意识,追求人间现实的生活理想和艺术情趣,正是中国的建筑所创造的‘天人合一’,及‘我以天地为栋宇’的融合境界,感动了马可·波罗。”   听众中再次爆发出热烈掌声。   当徐志摩赶到张歆海家时,张歆海夫妇和朋友到明孝陵灵谷寺去玩了。于是他便去金陵咖啡馆吃茶,然后到在硖石长大的同窗好友何竞武家闲坐,何竞武原名陆何坤,生于1894年,后入保定军校4期步兵种,参加过北伐战争,后任处长、副师长、平汉铁路局长、西北运输司长,授国民党中将,1962年病逝于香港。何竞武说:“张学良现在北平,他的飞机一时还到不了南京,你只好坐火车去了。”   何竞武家离飞机场较近,故对张学良专机情况很清楚。徐志摩插进衣袋里的右手,突然触到一张硬纸片,他这才想起原来手上还有一张保君健送他的免费机票。他说:“我明天搭乘邮件飞机,当天准能赶到北平。”   何竞武说:“邮件飞机明早八点起飞,我家离飞机场很近,今晚你就睡在这里吧。”   “好吧,那我晚上再到张歆海家去一趟。”徐志摩说。   他9点半钟到了张歆海家,张歆海夫妇参加一个宴会还没回来,两个小孩子已经睡着了。他独自一个人烤火、吸烟,和那只名叫“法国王”的猫玩耍。感到无聊了,他便给杨杏佛打电话,把杨杏佛召了来。   晚上10点多钟,张歆海夫妇回来了。歆海一见到志摩,便亲热得拥抱在一起。韩湘眉注意到徐志摩穿着一件又短又小,腰间破着一个窟窿的西装裤子,徐志摩像螺旋式的转来转去,想寻找一根腰带,引得大家大笑,他自我解嘲地说,那是临行仓促中不管好歹抓来穿上的。大家又说了一阵笑话,韩湘眉忽然问:“Suppose Something Happens Tomorrow志摩!(明天会不会出事)?”   徐志摩顽皮地伸出了右手掌,他说会看手相,他的生命线特别长,不会出事的。   韩湘眉又说:“志摩,说正经话,总是当心一点好,驾机的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志摩回答:“不知道,没关系,I always want to fly.(总是要飞的)。”   韩湘眉又问:“你这次乘飞机,小曼说什么没有?”   “她说我要出了事,她做风流寡妇!”   “ALL widows are dissolute.(凡是寡妇都风流)。”杨杏佛打趣说。   说罢,大家都笑起来。   接着他们谈朋友,谈国事,谈徐志摩此后的北平生活。夜深了,他们才依依惜别。到了门口,徐志摩回过头来,像长兄似的在韩湘眉左颊上温柔地吻了一下。没想到这竟成了他们的永诀。   “‘面朝后市’也是对皇宫而言,”林徽因接着讲,“皇宫前面是朝廷的行政机构,所以皇帝面对朝廷。‘市’是指商业区,封建社会轻视工商业,因此商业区放在皇宫的后面。现在的王府井大街,是民国以后才繁荣起来的。过去地安门大街、鼓楼大街是北平为贵族服务的最繁华的商业区。前门外的商业区原来是在北平城的西南,元朝的大都建在今天北平城的位置,当然与金旧都有联系。   这种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棋盘式格局,城市总体构图,整齐划一,而中南海、景山、北海,这三组自然环境的楔人,又活跃了城市气氛,增添了城市景观的生动感,这是运用规划美和自然美的结合,取得多样统一,正如古罗马角斗场的墙壁,随着椭圆形平等轨迹,而连续延伸,建筑的圆形体,显得完整而统一,但正面效果上,因为各开间采用券柱式构图,形成了直线与弧线,水平与垂直,虚面与实面的强烈对比,这是运用几何手段,求得建筑美的多样统一。但这种美不是形象的,而是结构的。它的艺术魅力因顿悟而产生,其结果却是伦理的,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11月19日上午8点之前,徐志摩同何竞武一起吃过早点,又匆匆给林徽因发了一个电报,便登上了由南京飞往北平的“济南号”飞机。这是一架司汀逊式6座单叶9汽缸飞机,1929年由宁沪航空公司管理处从美国购人,马力350匹,速率每小时90英里,在两个月前刚刚换了新机器。飞机师王贯一,是个文学爱好者,徐志摩搭乘他的飞机,他非常高兴。他说:“早就仰慕徐先生大名,这回咱们可有机会在路上好好聊一聊了。”   副机师叫梁壁堂,他跟王贯一都是36岁,与徐志摩同龄。   南京的天气出现了好兆头,飞机起飞的时候,蓝天白云,一派万里晴空。   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的。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   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10点10分,飞机降落在徐州机场,徐志摩突然头痛欲裂,他在机场写了封信给陆小曼,不拟再飞。10点20分,飞机又将起飞,他看看天气晴朗,心想再坚持一下,便能赶到北平,如约去听林徽因的讲座,他又转身钻进了机舱。   飞机由副驾驶员梁壁堂驾驶,王贯一同徐志摩一前一后,不停地聊着文学。   一缕又一缕白云,从他们身边飞去。   突然,梁壁堂叫道:“不好,前面有大雾。”   他们一齐朝着窗外望去,飞机已被雾气团团围住,迷蒙不见任何景物。   “冲过去!”王贯一命令。   “不行,这儿有山。”梁壁堂回答。   “绕过去!”王贯一急速说。   砰的一声突然炸响,飞机撞在党家庄上空的开山顶上。机身訇然起火,像一只火鸟,翩翩坠落于山下。   开山,当地人叫白马山,就在津浦铁路旁边。“济南号”失事时,正被一个路警看到,等他跑到出事地点,机上的火还在燃烧。   “先生们,女士们!今天我们讲了中国的皇城建筑,在下一个讲座里,我要讲的是中国的宗教建筑,在此之前,我想给诸位读一首我的朋友写的诗:《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这首诗所反映的宗教情感与宗教建筑的美是浑然天成的。”   林徽因的朗诵把听众带到另一个肃穆庄严的境界。   我听着了天宁寺的礼忏声!   这是哪里来的神明?人间再没有这样的境界!   这鼓一声,钟一声,磬一声,木鱼一声,佛号一声……乐音在大殿里,迂缓的,漫长的回荡着,无数冲突的波流谐和了,无数相反的色彩净化了,无数现世的高低消灭了……   这一声佛号,一声钟,一声鼓,一声木鱼,一声磬,谐音盘礴在宇宙间——解开一小颗时间的埃尘,收束了无量数世纪的因果;   这是哪里来的大和谐——星海里的光彩,大千世界的音籁,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一切的动,一切的扰攘;   在天地的尽头,在金漆的殿椽间,在佛像的眉宇间,在我的衣袖里,在耳鬓边,在感官里,在心灵里,在梦里……   在梦里,这一瞥间的显示,青天,白水,绿草,慈母温软的胸怀,是故乡吗?是故乡吗?   光明的翅羽,在无极中飞舞!   大圆觉底里流出的欢喜,在伟大的,庄严的,寂灭的,无疆的,和谐的静定中实现了!   颂美呀,涅槃,赞美呀,涅槃!   听众们看到她的嘴唇颤抖着,她的眼眶里涌满了泪水。   回到家中,梁思成告诉林徽因,关于徐志摩未回北平的消息,已给胡适打过电话,胡适也很着急,他也怀疑途中有变故。   20日早晨,胡适和林徽因分别看到了北平《晨报》刊登的消息。   京平北上机肇祸,昨在济南坠落!   机身全焚,乘客司机均烧死,天雨雾大误触开山。   十九日午后二时中国航空公司飞机由京飞平,飞行至济南城南州里党家庄、因天雨雾大、误触开山山顶、当即坠落山下,本报记者亲往调查,见机身全焚毁、仅余空架、乘客一人、司机二人、全被烧死、血肉焦黑、莫可辨认、邮件被焚后,邮票灰仿佛可见、惨状不忍睹……   林徽因和梁思成赶到胡适家中,胡适声音嘶哑地说:“我这就到中国航空公司去一趟,请他们发电问问南京公司,看是不是志摩搭乘的飞机出事了。”   中午时,张莫若、陈雪屏、孙大雨、钱端升、张慰慈、饶孟侃等人都来到胡适家中打听情况,电话铃声响个不停。   胡适回来了。他沉痛地告诉大家,南京公司已回电,证实出事的是徐志摩搭乘的“济南号”飞机,南京公司今天早晨已派美籍飞行师安利生赶往出事地点,调查事实真相。   林徽因觉得两眼一黑,昏倒在椅子上。   下午,北平《晨报》又发了号外:   诗人徐志摩惨祸   京平航空驻济办事所主任朱风藻,二十早派机械员白相臣赴党家庄开山,将遇难飞机师王贯一、机械员梁壁堂、乘客徐志摩三人尸体洗净,运至党家庄,函省府拨车一辆运济,以便入棺后运平,至烧毁飞机为济南号,即由党家庄运京,徐为中国著名文学家,其友人胡适由北平来电托教育厅长何思源代办善后,但何在京出席四全会未回。   整整一天,林徽因的眼前闪动着一团火光,徐志摩散文中《想飞》中的那几句话,不时地撞进她的脑海:“同时天上那一点子黑的已经迫近在我的头顶,形成了一架鸟形的机器,忽的机沿一侧,一球光直往下注,砰的一声炸响——炸碎了我在飞行中的幻想,青天里平添了几堆破碎的浮云。”   志摩,难道你是先知,难道你早就预感到你的幻灭,你就这样悄悄地走了吗?   冷雨如麻。雨滴敲在福缘庵的青瓦上,如泣如诉。水幕从屋檐下垂落成一幅挽帐,也是凄清而冰冷。   这座小庵原来是个卖窑器的店铺,院子里堆放着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徐志摩的遗体停放在庵内入门左边贴墙的一侧。在济南中国银行工作的一位姓陈的办事人,早已把徐志摩的遗体装殓得干净整洁,他照当地民间寿衣的样式,给徐志摩穿了件蓝色的绸布长袍,上罩一件黑马褂,头戴红顶黑绸小帽,露出掩盖不住的额角,左额角有个李子大小的洞,这显然是他的致命伤,他的眼睛微微张开,鼻子略微发肿,门牙已脱落,静静地躺在那里的。这就是那个永远生气勃勃、永远渴望飞翔的徐志摩。   梁思成、金岳霖、张奚若3人,11月22日上午9时半赶到济南,在齐鲁大学会同乘夜车到济的沈从文、闻一多、梁实秋、赵太侔等人,一起赶到福缘庵。   梁思成带来一只用铁树叶作主体缀以白花的小花圈,这只具有希腊风格的小花圈,是林徽因和他流着泪编成的,志摩的一张照片镶嵌在中间,照片上的徐志摩是那样充满灵性,生龙活虎,而现在已成古人。人生的渺茫和命运的不可知,就像这凄风苦雨,让人感到悲凉。   下午5时,徐志摩的长子徐积锴和张幼仪的哥哥张嘉铸,从上海赶到济南,朱经农夫妇也来了,晚8时半,灵柩装上了一辆敞篷车,将由徐积锴、张嘉铸、郭有守等人,护送回沪。   在返回北平之前,梁思成悄悄捡起了“济南号”飞机残骸的一块小木板,珍贵地放进自己提包里,这是林徽因再三叮嘱的。   徐志摩的灵柩运到上海万国殡仪馆,上海文艺界在静安寺设奠,举行追悼仪式,吊唁的人络绎不绝,许多青年学生排着队来瞻仰这位中国的拜伦。   北平的公祭设在北大二院大礼堂,由林徽因主持安排,胡适、周作人、杨振声等到会致哀,京都的社会贤达和故友纷纷题写挽联、挽诗和祭文。   蔡元培的挽联是:   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梅兰芳的挽联一唱三叹:   归神于九霄之间,直着噫籁成诗,更忆招花微笑貌;   北来无三日不见,已诺为余编剧,谁怜推枕失声时。   张歆海、韩湘眉的挽联椎心泣血:   十数年相知情同手足;一刹那惨剧,痛切肺腑。   温柔诚挚乃朋友中朋友;纯洁天真是诗人的诗人。   杨杏佛的挽联不胜哀痛:   红妆齐下泪,青鬓早成名,最怜落拓奇才,遗受新诗又不朽;   少别竟千秋,高谈犹昨日,共吊飘零词客,天荒地老独飞还。   庐隐和李惟建夫妇的挽联是一片手足之情:   叹君风度比行云,来也飘飘,去也飘飘;   嗟我哀歌吊诗魂,风何凄凄,雨何凄凄。   黄炎培的诗长歌当哭:   天纵奇才死亦奇,云车风马想威仪。   卅年哀乐春婆梦,留与人间一卷诗。   白门哀柳锁斜烟,黑水寒鼙动九边。   料得神州无死所,故飞吟蜕入寥天。   新月娟娟笔一支,是清非薄不凡姿。   光华十里联秋驾,哭到交情意已私。   …………   公祭之后,林徽因把那片飞机的残骸,悬挂在卧室中央的墙壁上。志摩轻轻地走了,他把他的苦闷、惆怅、落寞、欢愉全部交付与了万里云空,唯一没有带走的,是他轻轻挥手作别之后,留下的这片烧焦的云彩……

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

暮年金岳霖谈林徽因 此情只应天上有

暮年金岳霖谈林徽因 此情只应天上有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3-07 发表评论>>

林徽因

找个机会去拜访金岳霖先生,是心仪已久的事。这不仅仅因他是中国现代哲学和逻辑学开山祖师式人物,还因为他有许多奇闻轶事令我好奇与疑惑。

金岳霖一九一四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从青年时代起就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生活相当西化。西装革履,加上一米八的高个头,仪表堂堂,极富绅士气度。然而他又常常不像绅士。他酷爱养大斗鸡,屋角还摆着许多蛐蛐缸。吃饭时,大斗鸡堂而皇之地伸脖啄食桌上菜肴,他竟安之若泰,与鸡平等共餐。听说他眼疾怕光,长年戴着像网球运动员的一圈大檐儿帽子,连上课也不例外。他的眼镜,据传两边不一样,一边竟是黑的。而在所有关于金岳霖的传闻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他终生未娶。阐释的版本相当一致:他一直恋着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

一九八三年,我跟我的老师陈钟英先生开始着手林徽因诗文首次编纂结集工作。林徽因已于五十年代去世,其文学作品几乎湮没于世。为收集作品,了解作者生平,这年夏天我们到北京访问金岳霖。这时他已八十八高龄,跟他同辈的几位老人说,他有冠心病,几年来,因肺炎住院已是几进几出了。他身体衰弱,行动不便,记性也不佳,一次交谈只能十来分钟,谈长点就睡着了。几年前,在老友们的怂恿催促下,他开始写些回忆文字,但每天只能写百多字。这一年由于体力精力不济,已停笔了。听了这些话,我的心凉了半截。不过,一位熟知他的老太太的话却给了我们一丝希望与鼓舞:“那个老金呀,早年的事情是近代史,现在的事情是古代史。”

我们找到北京东城区干面胡同金岳霖寓所。进了他的房间,见他深坐在一张低矮宽扶手大沙发里。头上依旧戴着一圈宽檐遮光帽,头顶上露出绺绺白发,架着黑框眼镜。瘦长的双手摊在扶手上,手背上暴起一根根青筋。两脚套着短袜,伸直搁在一张矮凳上。他的听力不佳,对我们进来似乎没有什么反应。我们坐近他身边,对着他耳朵,一字一句地说明来意。我趁陈钟英先生跟他慢慢解释的当儿,打量着屋里的摆设。屋里右边,一张老式横案桌上摆着一些书,桌边挂着一根手杖,还斜靠着一根拳头粗、一人多高、顶端雕有兽头的漆金权杖,大概是学生们送的。作为哲学界和逻辑学界的权威与泰斗,这根金色的权杖,于他是颇具象征性的礼品。屋子右边,则摆着一个有靠背的坐式马桶。他要靠人扶着就此如厕。这金色的权杖与暗淡的马桶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顿令我感到人生易老,时光无情。

我们对着他耳边问谁了解林徽因的作品时,他显得黯然,用浓重沙哑的喉音缓缓地说:“可惜有些人已经过去了!”我们把一本用毛笔大楷抄录的林徽因诗集给他看,希望从他的回忆里,得到一点诠释的启迪。他轻轻地翻着,回忆道:“林徽因啊,这个人很特别,我常常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好多次她在急,好像做诗她没做出来。有句诗叫什么,哦,好像叫‘黄水塘的白鸭’,大概后来诗没做成„„”慢慢地,他翻到了另一页,忽然高喊起来:“哎呀,八月的忧愁!”我吃了一惊,怀疑那高八度的惊叹声,竟是从那衰弱的躯体里发出的。只听他接着念下去:“哎呀,‘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过了头„„’”他居然一句一句把诗读下去。末了,他扬起头,欣慰地说:“她终于写成了,她终于写成了!”林徽因这首《八月的忧愁》是优美的田园诗,发表于一九三六年,构思当是更早。事隔已半个世纪,金岳霖怎么对第一句记得这么牢?定是他时时关注着林徽因的创作,林徽因酝酿中反复吟咏这第一句,被他熟记心间。我看他慢慢兴奋了起来,兴奋催发了他的记忆与联想,他又断断续续地记起一些诗句,谈起林徽因的写作情况。翻完那本抄录的诗,他连连说:“好事情啊,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情!你们是从哪儿来的?”我们刚刚告诉过他,是从林徽因家乡福

州来的,显然他倏忽间就忘了。已经谈了十来分钟,他并没瞌睡,我庆幸地看着小录音机一直在转动着。我们取出一张泛黄的32开大的林徽因照片,问他拍照的时间背景。他接过手,大概以前从未见过,凝视着,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他的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梗在那里。他一语不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他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地对我们说:“给我吧!”我真担心老人犯起犟劲,赶忙反复解释说,这是从上海林徽因堂妹处借用的,以后翻拍了,一定送他一张。待他听明白后,生怕我们食言或忘了,作拱手状,郑重地说:“那好,那好,那我先向你们道个谢!”继而,他的眼皮慢慢耷拉下来,累了,我们便退了出来。

很久以来,关于金岳霖对林徽因感情上的依恋我听了不少。林徽因、梁思成夫妇都曾留学美国,加之家学渊源,他们中西文化造诣都很深,在知识界交游也广,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而金岳霖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常常是各踞一幢房子的前后进。

偶而不在一地,例如抗战时在昆明、重庆,金岳霖每有休假,总是跑到梁家居住。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这是我早有所闻的。不过,后来看了梁思成的续弦林洙先生的文章,更增添了具体了解。据她说,一次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对梁思成毫不隐讳,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终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凡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

几天后,我跟陈钟英先生再次访问了金岳霖。进了屋,刚刚跟护理阿姨寒暄几句,想不到金岳霖闻声竟以相当纯正的福州方言喊我们:“福州人!”我们不胜惊讶。这肯定是当年受林徽因“耳濡目染”的结果。我们的话题自然从林徽因谈起。他讲着他们毗邻而居生活的种种琐事,讲梁家沙龙谈诗论艺的情况,讲当年出入梁家的新朋旧友。我发现他称赞人时喜欢竖起大拇指。他夸奖道:“林徽因这个人了不起啊,她写了篇叫《窗子以外》还是《窗子以内》的文章,还有《在九十九度中》,那完全是反映劳动人民境况的,她的感觉比我们快多了。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在建筑设计上也很

有才干,参加过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不要抹杀了她其它方面的创作啊„„”讲着,讲着,他声音渐小,渐慢,断断续续。我们赶紧劝他歇一歇。他闭目养了一会儿神。我们取出另一张林徽因照片问他。他看了一会儿回忆道:“那是在伦敦照的,那时徐志摩也在伦敦。——哦,忘了告诉你们,我认识林徽因还是通过徐志摩的。”于是,话题转到了徐志摩。徐志摩在伦敦邂逅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不禁为之倾倒,竟然下决心跟发妻离婚,后来追林徽因不成,失意之下又掉头追求陆小曼。金岳霖谈了自己的感触:“徐志摩是我的老朋友,但我总感到他滑油,油油油,滑滑滑——”我不免有点愕然,他竟说得有点像顺口溜。我拉长耳朵听他讲下去,“当然不是说他滑头。” 经他解释,我们才领会,他是指徐志摩感情放纵,没遮没拦。他接着说:“林徽因被他父亲带回国后,徐志摩又追到北京。临离伦敦时他说了两句话,前面那句忘了,后面是‘销魂今日进燕京’。看,他满脑子林徽因,我觉得他不自量啊。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认识,他们是两小无猜,两小无猜啊。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两人父亲都是研究系的。徐志摩总是跟着要钻进去,钻也没用!徐志摩不知趣,我很可惜徐志摩这个朋友。”他说:“比较起来,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徐志摩、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之间都有过感情纠葛,但行止却大相径庭。徐志摩完全为诗人气质所驱遣,致使狂烈的感情之火烧熔了理智。而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

后来,我们的话题渐渐转到了林徽因的病和死。他眯缝着眼,坠入沉思,慢慢地说:“林徽因死在同仁医院,就在过去哈德门的附近。对她的死,我的心情难以描述。对她的评价,可用一句话概括:‘极赞欲何词’啊” 林徽因一九五五年去世,时年五十一岁。那年,建筑界正在批判“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林徽因自然脱不了干系。虽然林徽因头上还顶着北京市人大代表等几个头衔,但追悼会的规模和气氛都是有节制的,甚至带上几分冷清。亲朋送的挽联中,金岳霖的别有一种炽热颂赞与激情飞泻的不凡气势。上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下联是:“万古人间四月天”。此处的“四月天”,取自林徽因一首诗的题目《你是人间四月天》。这“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日、丰硕与富饶。金岳霖“极赞”之意,溢于言表。金岳霖回忆到追悼会时说:“ 追悼会是在贤良寺开的,我很悲哀,我的眼泪没有停过„„”他沉默了下来,好像已把一本书翻到了最后一页。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至情深藏于一生。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林徽因死后金岳霖仍旧独身,我很想了解这一行为背后意识观念层面上的原因。但这纯属隐私,除非他主动说,我不能失礼去问。不过,后来了解到了一件事,却不无收获。有个金岳霖钟爱的学生,突受婚恋挫折打击,萌生了自杀念头。金岳霖多次亲去安慰,苦口婆心地开导,让那学生认识到:恋爱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一个阶段,因此,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最后,这个学生从痛不欲生精神危机中解脱了出来。由是我联想到了金岳霖,对他的终生未娶,幡然产生了新的感悟。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我们编纂好林徽因诗文样本,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送书稿,又再次去拜望金岳霖先生。天已转冷,金岳霖仍旧倚坐在那张大沙发里,腿上加盖了毛毯,显得更清瘦衰弱。我们坐近他身旁,见他每挪动一下身姿都皱一下眉,现出痛楚的样子,看了令人难过。待老人安定一会儿后,我们送他几颗福建水仙花头,还有一张复制的林徽因大照片。他捧着照片,凝视着,脸上的皱纹顿时舒展开了,喃喃自语:“啊,这个太好了!这个太好了!”他似乎又一次跟逝去三十年的林徽因“神会”了;神经又兴奋了起来。坐在这位垂垂老者的身边,你会感到,他虽已衰残病弱,但精神一直有所寄托。他现在跟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一家住在一起。我们不时听到他提高嗓门喊保姆:“从诫几时回来啊?”隔一会儿又亲昵地问:“从诫回来没有?”他的心境和情绪,没有独身老人的孤独常态。他对我们说:“过去我和梁思成林徽因住在北总布胡同,现在我和梁从诫住在一起。”我听从诫夫人叫他时都是称“金爸”。梁家后人以尊父之礼相待,难怪他不时显出一种欣慰的神情。

看着瘦骨嶙峋、已经衰老的金岳霖,我们想,见到他实不容易,趁他记忆尚清楚时交谈更不容易。于是取出编好的林徽因诗文样本请他过目。金岳霖摩挲着,爱不释手。陈钟英先生趁机凑近他耳边问,可否请他为文集写篇东西附于书中。然而,金岳霖金口迟迟不开。等待着,等待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我担心地看着录音磁带一圈又一圈地空转过去。我无法讲清当时他的表情,只能感觉到,半个世纪的情感风云在他脸上急剧蒸腾翻滚。终于,他一字一顿、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了一下,显得更加神圣与庄重,“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垂下了头,沉默了。

林徽因早已作古,对一切都不会感知了。但金岳霖仍要深藏心曲,要跟林徽因直接倾诉。大概,那是寄望大去之日后在另一个世界里两个灵魂的对语吧。啊,此情只应天上有,今闻竟在人世间。我想,林徽因若在天有灵,定当感念涕零,泪洒江天!

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

林徽因与金岳霖

冬天脚冷应该如何预防?

1.吃芝麻、花生。富含维生素E和多种营养,可以帮助维生素B的吸收,加强神经对抗寒冷的能力。维生素E 还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加强肢体末梢儿的血液循环。

2.吃洋葱、辣椒等可以帮助身体产生热量、促进血液循环的食物。

3.平时多用热水泡脚,既能使身体暖和,又能舒缓疲劳神经。

女子当如林徽因,情人当如金岳霖

在所有关于金岳霖的传闻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他终生未娶。阐释的版本相当一致:他一直恋着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一九八三年,我跟我的老师陈钟英先生开始着手林徽因诗文首次编纂结集工作。林徽因已于五十年代去世,其文学作品几乎湮没于世。为收集作品,了解作者生平,这年夏天我们到北京访问金岳霖。这时他已八十八高龄,跟他同辈的几位老人说,他有冠心病,几年来,因肺炎住院已是几进几出了。他身体衰弱,行动不便,记性也不佳,一次交谈只能十来分钟,谈长点就睡着了。几年前,在老友们的怂恿催促下,他开始写些回忆文字,但每天只能写百多字。这一年由于体力精力不济,已停笔了。听了这些话,我的心凉了半截。不过,一位熟知他的老太太的话却给了我们一丝希望与鼓舞:“那个老金呀,早年的事情是近代史,现在的事情是古代史。” 我们找到北京东城区干面胡同金岳霖寓所。进了他的房间,见他深坐在一张低矮宽扶手大沙发里。头上依旧戴着一圈宽檐遮光帽,头顶上露出绺绺白发,架着黑框眼镜。瘦长的双手摊在扶手上,手背上暴起一根根青筋。两脚套着短袜,伸直搁在一张矮凳上。他的听力不佳,对我们进来似乎没有什么反应。我们坐近他身边,对着他耳朵,一字一句地说明来意。我趁陈钟英先生跟他慢慢解释的当儿,打量着屋里的摆设。屋里右边,一张老式横案桌上摆着一些书,桌边挂着一根手杖,还斜靠着一根拳头粗、一人多高、顶端雕有兽头的漆金权杖,大概是学生们送的。作为哲学界和逻辑学界的权威与泰斗,这根金色的权杖,于他是颇具象征性的礼品。屋子右边,则摆着一个有靠背的坐式马桶。他要靠人扶着就此如厕。这金色的权杖与暗淡的马桶所形成的巨大反差,顿令我感到人生易老,时光无情。我们对着他耳边问谁了解林徽因的作品时,他显得黯然,用浓重沙哑的喉音缓缓地说:“可惜有些人已经过去了!”我们把一本用毛笔大楷抄录的林徽因诗集给他看,希望从他的回忆里,得到一点诠释的启迪。他轻轻地翻着,回忆道:“林徽因啊,这个人很特别,我常常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好多次她在急,好像做诗她没做出来。有句诗叫什么,哦,好像叫‘黄水塘的白鸭’,大概后来诗没做成„„”慢慢地,他翻到了另一页,忽然高喊起来:“哎呀,八月的忧愁!”我吃了一惊,怀疑那高八度的惊叹声,竟是从那衰弱的躯体里发出的。只听他接着念下去:“哎呀,‘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过了头„„’”他居然一句一句把诗读下去。末了,他扬起头,欣慰地说:“她终于写成了,她终于写成了!”林徽因这首《八月的忧愁》是优美的田园诗,发表于一九三六年,构思当是更早。事隔已半个世纪,金岳霖怎么对第一句记得这么牢?定是他时时关注着林徽因的创作,林徽因酝酿中反复吟咏这第一句,被他熟记心间。我看他慢慢兴奋了起来,兴奋催发了他的记忆与联想,他又断断续续地记起一些诗句,谈起林徽因的写作情况。翻完那本抄录的诗,他连连说:“好事情啊,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情!你们是从哪儿来的?”我们刚刚告诉过他,是从林徽因家乡福州来的,显然他倏忽间就忘了。已经谈

了十来分钟,他并没瞌睡,我庆幸地看着小录音机一直在转动着。我们取出一张泛黄的32开大的林徽因照片,问他拍照的时间背景。他接过手,大概以前从未见过,凝视着,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他的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梗在那里。他一语不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他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地对我们说:“给我吧!”我真担心老人犯起犟劲,赶忙反复解释说,这是从上海林徽因堂妹处借用的,以后翻拍了,一定送他一张。待他听明白后,生怕我们食言或忘了,作拱手状,郑重地说:“那好,那好,那我先向你们道个谢!”继而,他的眼皮慢慢耷拉下来,累了,我们便退了出来。缘起 很久以来,关于金岳霖对林徽因感情上的依恋我听了不少。林徽因、梁思成夫妇都曾留学美国,加之家学渊源,他们中西文化造诣都很深,在知识界交游也广,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而金岳霖孑然一身,无牵无挂,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常常是各踞一幢房子的前后进。偶而不在一地,例如抗战时在昆明、重庆,金岳霖每有休假,总是跑到梁家居住。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这是我早有所闻的。不过,后来看了梁思成的续弦林洙女士的文章,更增添了具体了解。据她说,一次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对梁思成毫不隐讳,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终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凡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几天后,我跟陈钟英先生再次访问了金岳霖。进了屋,刚刚跟护理阿姨寒暄几句,想不到金岳霖闻声竟以相当纯正的福州方言喊我们:“福州人!”我们不胜惊讶。这肯定是当年受林徽因“耳濡目染”的结果。我们的话题自然从林徽因谈起。他讲着他们毗邻而居生活的种种琐事,讲梁家沙龙谈诗论艺的情况,讲当年出入梁家的新朋旧友。我发现他称赞人时喜欢竖起大拇指。他夸奖道:“林徽因这个人了不起啊,她写了篇叫《窗子以外》还是《窗子以内》的文章,还有《在九十九度中》,那完全是反映劳动人民境况的,她的感觉比我们快多了。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在建筑设计上也很有才干,参加过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不要抹杀了她其它方面的创作啊„„”讲着,讲着,他声音渐小,渐慢,断断续续。我们赶紧劝他歇一歇。他闭目养了一会儿神。我们取出另一张林徽因照片问他。他看了一会儿回忆道:“那是在伦敦照的,那时徐志摩也在伦敦。——哦,忘了告诉你们,我认识林徽因还是通过徐志摩的。”于是,话题转到了徐志摩。徐志摩在伦敦邂逅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不禁为之倾倒,竟然下决心跟发妻离婚,后来追林徽因不成,失意之下又掉头追求陆小曼。金岳霖谈了自己的感触:“徐志摩是我的老朋友,但我总感到他滑油,油油油,滑滑滑——”我不免有点愕然,他竟说得有点像顺口溜。我拉长耳朵听他讲下去,“当然不是说他滑头。”经他解释,我们才领会,他是指徐志摩感情放纵,没遮没拦。他接着说:“林徽因被他父亲带回国后,徐志摩又追到北京。临离伦敦时他说了两句话,前面那句忘了,后面是‘销魂今日进燕京’。看,他满脑子林徽因,我觉得他不自量啊。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认识,他们是两小无猜,两小无猜啊。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两人父亲都是研究系的。徐志摩总是跟着要钻进去,钻也没用!徐志摩不知趣,我很可惜徐志摩这个朋友。”他说:“比较起来,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名人的感情纠葛 徐志摩、金岳霖、林徽因、梁思成之间都有过感情纠葛,但行止却大相径庭。徐志摩完全为诗人气质所驱遣,致使狂烈的感情之火烧熔了理智。而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

品格,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后来,我们的话题渐渐转到了林徽因的病和死。他眯缝着眼,坠入沉思,慢慢地说:“林徽因死在同仁医院,就在过去哈德门的附近。对她的死,我的心情难以描述。对她的评价,可用一句话概括:‘极赞欲何词’啊。” 林徽因一九五五年去世,时年五十一岁。那年,建筑界正在批判“以梁思成为代表的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林徽因自然脱不了干系。虽然林徽因头上还顶着北京市人大代表等几个头衔,但追悼会的规模和气氛都是有节制的,甚至带上几分冷清。亲朋送的挽联中,金岳霖的别有一种炽热颂赞与激情飞泻的不凡气势。上联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下联是:“万古人间四月天”。此处的“四月天”,取自林徽因一首诗的题目《你是人间四月天》。这“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日、丰硕与富饶。金岳霖“极赞”之意,溢于言表。金岳霖回忆到追悼会时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开的,我很悲哀,我的眼泪没有停过„„”他沉默了下来,好像已把一本书翻到了最后一页。金岳霖对林徽因的至情深藏于一生。林徽因死后多年,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林徽因死后金岳霖仍旧独身,我很想了解这一行为背后意识观念层面上的原因。但这纯属隐私,除非他主动说,我不能失礼去问。不过,后来了解到了一件事,却不无收获。有个金岳霖钟爱的学生,突受婚恋挫折打击,萌生了自杀念头。金岳霖多次亲去安慰,苦口婆心地开导,让那学生认识到:恋爱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一个阶段,因此,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最后,这个学生从痛不欲生精神危机中解脱了出来。由是我联想到了金岳霖,对他的终生未娶,幡然产生了新的感悟。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我们编纂好林徽因诗文样本,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送书稿,又再次去拜望金岳霖先生。天已转冷,金岳霖仍旧倚坐在那张大沙发里,腿上加盖了毛毯,显得更清瘦衰弱。我们坐近他身旁,见他每挪动一下身姿都皱一下眉,现出痛楚的样子,看了令人难过。待老人安定一会儿后,我们送他几颗福建水仙花头,还有一张复制的林徽因大照片。他捧着照片,凝视着,脸上的皱纹顿时舒展开了,喃喃自语:“啊,这个太好了!这个太好了!”他似乎又一次跟逝去三十年的林徽因“神会”了;神经又兴奋了起来。坐在这位垂垂老者的身边,你会感到,他虽已衰残病弱,但精神一直有所寄托。他现在跟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一家住在一起。我们不时听到他提高嗓门喊保姆:“从诫几时回来啊?”隔一会儿又亲昵地问:“从诫回来没有?”他的心境和情绪,没有独身老人的孤独常态。他对我们说:“过去我和梁思成林徽因住在北总布胡同,现在我和梁从诫住在一起。”我听从诫夫人叫他时都是称“金爸”。梁家后人以尊父之礼相待,难怪他不时显出一种欣慰的神情。看着瘦骨嶙峋、已经衰老的金岳霖,我们想,见到他实不容易,趁他记忆尚清楚时交谈更不容易。于是取出编好的林徽因诗文样本请他过目。金岳霖摩挲着,爱不释手。陈钟英先生趁机凑近他耳边问,可否请他为文集写篇东西附于书中。然而,金岳霖金口迟迟不开。等待着,等待着,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我担心地看着录音磁带一圈又一圈地空转过去。我无法讲清当时他的表情,只能感觉到,半个世纪的情感风云在他脸上急剧蒸腾翻滚。终于,他一字一顿、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们:“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了一下,显得更加神圣与庄重,“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垂下了头,沉默了。林徽因早已作古,对一切都不会感知了。但金岳霖仍要深藏心曲,要跟林徽因直接倾诉。大概,那是寄望大去之日后在另一个世界里两个灵魂的对语吧。啊,此情只应天上有,今闻竟在人世间。我想,林徽因若在天有灵,定当感念涕零,泪洒江天!第二年的一天,偶然听到广播,好像说金岳霖去世,顿感怅然。找来报纸核对,几行黑字攫住了我的心。也许是天意吧。林徽因一九五五年去世,因其参加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有贡献,建坟立碑,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二墓区。梁思成文革中含冤去世,文革后平反,因其生前是全国人大常委,骨灰安放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骨灰堂,跟林徽因墓只一箭

之遥。最后去世的金岳霖,骨灰也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他们三个,在另一个世界里,又毗邻而居了。金岳霖从人间带去的话,终有机会跟林徽因说了。

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

人生若只如初见,林徽因的愛情 林徽因的爱情,徐志摩的追逐,金岳霖的守候,梁思成的包容! 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讲了吗?”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

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

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有一件事,可以验证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在济

南附近的党家庄飞机失事遇难,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了一块烧焦了的木头。

那个时候的飞机不像现在的,有些部分是木头的。他捡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去给了林徽因,

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她

觉着,她是爱徐志摩的,况且徐志摩又是为了赶回来听她的演讲而死的,她就要用这种方式

纪念他。在我们现在,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这点上,我是说在感情的纯洁与执著上,在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

对崇高感情的理解上,我们是失败的。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男子,你的妻子

爱着一个她过去的恋人,当然他们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喜欢他或感谢他,两人是很好的

朋友。有一天,你妻子的朋友因飞机失事而死,你会不会替她去处理他的丧事。而且因为你

知道自己的妻子喜欢他,所以一定要在现场替她拣上一块飞机的残骸,然后送给你妻子保存,

而你妻子呢,对他又特别地喜欢,虽然你是我的丈夫,虽然每天晚上和你都在这张床上躺着,

还是要把这块飞机的残骸恭恭敬敬地挂在墙上。我相信我们中间极少有人能做到,但是他们

确实做到了。 有人或许会说,反正徐志摩已经死了,她只是这样怀念他,又不会出

别的什么事。这样优秀的女人,肯定对她的丈夫不会有二心的。其实,她对他的丈夫是有二

心的,但是她做得非常光明磊落。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大概是1932年夏天,也就是徐志摩死了没多久,

有一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

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梁思成一听就知道出了什么事,

知道林徽因爱上了金岳霖,想跟他分手又舍不得。 这时候梁家住在北平东总布胡同,金岳霖就住在梁家后院,另有旁门出入。起初也许只

是好朋友住邻居,交往久了才爱上的。金岳霖受过西方教育,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

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送过去,没事了就到梁家一起喝茶聊天。金岳霖喜欢林徽因,

梁思成是知道的,但他不知道林徽因喜欢金岳霖到了这个地步。听了妻子的话,梁思成半天

都说不出话来,全身的血液凝固住了,连呼吸都困难了。一面感到痛苦,一面又感欣慰,欣

慰的是妻子很坦诚,没有把他当成个傻子。想了一夜,他把自己和金岳霖比了又比,觉得自

己不如金岳霖,林徽因跟金岳霖结合会幸福的。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了自己的想法,同时说,

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当时两个人都哭了。林徽因把梁思成

的话告诉了金岳霖,说梁思成说这个事情一切由我来决定,我要是喜欢你的话,他是可以离

婚的。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

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从此以后,金岳霖就成了“游牧民族”了。这是我的说法,叫“逐林木而居”。游牧民族

不是“逐水草而居”吗?林徽因姓林,金岳霖总是住在林家后院或是隔壁,林徽因到了哪儿

他就到哪儿,还不是“逐林木而居”,还不是成了“游牧民族”吗? 金岳霖此后终生未娶,

一直到八十多岁去世,还是林徽因的两个儿子给他送 终的。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这种思想境界,咱们这些俗人,想都不敢想。只能说人家

太完美太高尚,我们太庸俗太卑鄙了。当时他们三个人相处得非常好,甚至抗战以后,林徽

因和梁思成到了四川李庄,金岳霖在昆明西南联大,放了假以后就住在梁家。有时候我认为,

我们这代人对上一代人,尤其是那些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的感情是理解不了的。上一代人,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那些人物的感情,我自己只有佩服的份。人家就是受过文明教育的,是文

明到骨头里的。而林微因,不仅没有离开梁思成,反而感动万分地对他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

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如果一百个人来问我完美女子的标准,那么我一百次都会回答说是林徽因,是的,她已

经是个传奇,是只能仰望的女子。她早已隔着如许烟波岁月,隔着那些男子的深情,美成书

页中的一个剪影。所有人都知道她和徐志摩的故事。他为她写下那样的诗句,可是最后她还

是没有选择他。可是,比起徐志摩那样激烈的爱,金岳霖的脉脉深情更令人动情。 汪曾祺写过一篇《金岳霖先生》,其中有个这样的细节,说是林徽因去世多年,金先生忽

有一天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

“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他为了她终生未娶,因在他心中,世界上已无

人可取代她。

即使多年后,当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

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

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言

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

给我吧!

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

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他还记

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他渐渐说

着,声音渐渐低下去,仿佛一本书,慢慢翻到最后一页。篇二:徐志摩个人轶事 谈到徐志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浪漫—— 他一生坚守“爱”、“美”和“自由”的“单纯信仰”。为人浪漫,婚恋浪漫,诗文浪漫,

甚至连死也不寻常——带上浪漫色彩。 至于徐志摩死后,人们谈得更多的,也还是他的浪漫。 因此,以“浪漫”二字概括徐志摩,虽然并不全面,但符合其最基本的特点。 所以我说:浪漫是徐志摩的旗帜。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今海宁市)保宁坊。原名徐章垿,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

字槱森,小字幼申(一说又申)。 母亲对徐志摩非常疼爱;徐志摩对母亲感情也极深。后来在《给母亲》这首长诗中,他

这样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我完全是你的,你唯一的儿, 你那时是我思想与关切的中心 太阳在天上,你在我的心里。 此外,徐志摩的祖母也非常疼爱这个孙子。在《我的祖母之死》一文中,徐志摩称她是

“爱我疼我宠我的祖母”: 早上走到祖母的床前,揭开帐子叫一声软和的奶奶,她也回叫我一声,伸手到里床去摸

给我一个蜜枣或三片状元糕,我又叫了一声奶奶,出去玩了,那是如何可爱的辰光,如何可

爱的天真。

„„她爱我宠我的深情,更不是文字所能描写;她那深厚的慈荫,真是无所不包,无所

不蔽。„„

总之,徐志摩出生在一个富足幸福的家庭;在家人的宠爱呵护下,度过幸福快乐的童年。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幸福快乐的童年,自然有助于徐志摩自信、积极、健康心理性格的形

成。

其二,良好全面的教育。

因为家境富足,徐志摩从小受到良好系统的教育:他四岁入家塾读书。截至留学前,共

接受了9年旧学、8年新学教育,且成绩一直非常优秀: 1900至1907年,志摩入家塾读书。 1907至1909年,徐志摩入硖石开智学堂。 1910年春至1915年夏,徐志摩就读于杭州府中学、杭州第一中学(根据前校改名),成

绩优异,并在校刊《友声》开始发表文章[4]。 1915年秋,志摩19岁,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并于10月29日与张幼仪结婚。 1916

年春,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秋,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的预科学习。 1917年秋,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并拜梁启超为师。 良好而全面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使得徐志摩自小就富有才气和才情——这也是一个人

能够“浪漫”的资本。

其三,风景如画的环境。 硖石是一座著名的江南小城:东、西两山环抱,中间硖河穿流而过。山上有宝塔、亭榭、

楼阁,云树环合;山下有庙宇、学堂、民家,溪水环绕。青山如黛,绿水长流,风景秀美。

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六次巡视江南就有四次驻跸硖石,忘情于硖石的山山水水。 徐志摩十分喜爱硖石的东西两山:少年时代常在这里嬉戏;成年后几度还乡,也在这里

留连忘返。徐志摩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这样描绘自己的家乡: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如果说,家园故国的“亲情之爱”,“自然之美”为少年徐志摩种下了最初的浪漫根苗;

那么,异域他乡的“欧风美雨”则进一步使其茁壮成长,并激活其“追求自由”的精神。 从1918年8月至1922年8月,徐志摩先后留学美国和英国,共计4年。 1921年春,在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g. l. dickinson;一译为迪金森)的推荐下,徐

志摩得以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以特别生资格读书。同年10月25日,徐志摩同罗素相识。 名校名人的影响进一步激发其性灵。 (arthur waley)、以及著名女作家曼斯菲尔德(曼殊菲尔,katherine mansfield),徐

志摩都曾一一拜访,并同他们中的许多人保持长久的友谊。在1920年11月给家人的信中,

徐志摩还表露过在结交“名士”的兴奋和感受: ??儿到伦敦以来,顿觉性灵愈发开展,求学兴味愈深,庶几有成,其在此乎?儿尤喜与

英.....国名士交接,得益倍蓰,真所谓学不完的聪明,儿过一年,始觉一年之过法不妥,

以前初到.................... 美国,回首从前教育如腐朽,到纽约回首第一年如虚度,今后悔去年之未算用,大概下

半年又是一种进步之表现,要可喜也。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 如前所述,徐志摩与林徽因相识时,与张幼仪结婚已近6年。 然而,徐志摩认识并爱上了林徽因。 林徽因,原名徽音[3],1904年6月10日生于浙江杭州陆官巷(庶出)。 祖父林孝恂,为前清翰林,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辛亥革命后,历任南

京临时政府参议院秘书长,众议院秘书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

为黄花冈革命烈士。

1920年春,林长民赴英讲学,林徽因亦随父去读中学。其间随父游历巴黎、日内瓦、罗

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并以优异成绩考入st.mary′s college(圣玛莉学院)学习。 徐志摩是1920年9月24日来到英国。约在10月上旬(一说年底),即与林家父女相识。

徐志摩先是频频造访林长民,与之无话不谈,成为忘年之交。接着,徐志摩爱上年仅16岁的

林徽音,开始频繁发起爱情攻势。

对于林徽因,徐志摩不仅常常找借口与其见面,而且一直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 下面是

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一封信节选: 那一句话,就是海涅说要用大树当笔,蘸着海水写在天幕上的三个字:我爱你。说我疯

狂也罢,说我有悖伦理道德也罢,我管它别人会说什么?我爱你„„我爱你„„我真想把其

它任何字、词、句都忘记光。只记住这三个字,只写这三个字,写下去,写下去,一直写到

生命的终了。

张幼仪回忆说:

后来住沙士顿的时候,看到他每天一吃完早饭就赶着出门理发,而且那么热心地告诉我,

我也不知怎么搞的,就猜到他这么早离家,一定与那女朋友有关系。 几年以后,我才从郭君那儿得知徐志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赶忙出去,的确是因为要和住在

伦敦的女朋友联络。他们用理发店对街的杂货铺当他的地址,那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 件送得很快,所以徐志摩和他女朋友至少每天都可以鱼雁往返。他们信里写的是英文,

目的就在预防我碰巧发现那些信件,不过我从没发现过就是了。 1921年8月,张幼仪发现自己怀孕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徐志摩突然提出离婚,最后

竟“不告而别”,离家出走。 幼仪来到巴黎后,先被二哥张君劢安排到巴黎乡下刘文岛夫妇家借住。1922年初,七弟

从国内赶到,将张幼仪接到德国柏林。1922年2月24日,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彼得”(又

名“德生”,次子;长子名积锴)。 一个星期后,张幼仪出院回到七弟家,见到一直没有露面的徐志摩托吴经熊送来一信,

信上说——

„„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间事矣„„无爱之婚姻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

由,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

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

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张幼仪当即打电话给吴经熊,说约见徐志摩。并于第二天在吴家与徐志摩协议离婚。 由

于林徽因早于几个月前(即1921年10月)已随父亲回国,徐志摩返回剑桥后,未及半年,

便突然放弃学业回国。

“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 关于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分手,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指责者不乏其人。现在回顾起来,不

少人仍觉得徐志摩有点过于决绝甚至是残酷。然而,这正是徐志摩。因为浪漫也是要付出代

价的。

不为世俗名利所拘牵,率性而为,以情为本,敢做常人不敢做之事,才是真正的浪漫,

才算浪漫的志摩。

徐志摩于10月15日回到上海,在南京等地盘桓月余,12月初就赶到北京。然而等待他

的,是一连串打击。

首先,是梁启超从上海的来信,就徐志摩离婚一事提出两大忠告: 其一,人类恃同情心以自贵于万物,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

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然如捕风,然先已予多人以无量之苦痛,重闱之悲诧,微君

劢言吾亦可以推想得之,君劢家之老人,当亦同兹感。夫人或与弟同怀抱所痛灭杀(?),然

最堪者两儿,弟既已育之,胡能置之,滋事恐弟将终身受良心上之重罚无以自宁也。 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最乐道,吾于兹义固不反对,然吾以为天下神圣之事亦多矣,

以滋事为惟一之神圣,非吾之所敢闻,且滋事可遇而不可求,非可谓吾欲云云即云云也。况

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

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

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若尔尔者?[1] 即使是他最尊敬的老师的话,徐志摩也听不进去了。他回信表示: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

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接着,

是林徽因已经与梁思成订婚的“成言”。 根据梁启超在1923年1月7日写给女儿思顺的信,可以断定时在培华中学读书的林徽因,

刚刚与梁思成确立了恋爱关系: 思成和徽音已有成言(我告思成和徽音须彼此学成后乃订婚约,婚约定后不久便结婚)。

林家欲即行订婚,朋友中也多说该如此,你的意见呢? 当徐志摩来到北京,跨进林家位于景山后街一处称作雪池的院子时,曾有这样一副楹联

在等待着他: “长者有女年十八,游学欧洲高志行。君言新会梁氏子,已许为婚但未聘”。 这对徐志摩当然不啻为晴空霹雷。但是,徐志摩是一个不甘就这样放弃的人。或许正是

因为林徽因“已许为婚但未聘”,徐志摩便又展开一系列爱情攻势。然而,由于梁思成的“抵

抗”,徐志摩的攻势一再受挫。

有一个小故事,或许时间稍后些,颇能说明徐志摩的执著与尴尬。 北京的松坡图书馆,馆址有两处,一处在西单附近的石虎胡同七号,一处在北海公园里

的快雪堂。梁启超是馆长,在快雪堂办公。这儿是一处幽静古雅的院落,星期天不对外开放,

梁思成因关系特殊备有钥匙可自由出入,便约了林徽因来此谈情说爱。徐志摩找林徽因也会

找到这儿。他是梁启超的弟子,又是林长民的朋友,就是梁思成在,来找林徽因也不能说有

什么不对。去的次数多了,自然引起梁思成的反感,便在门上贴一纸条,上书: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愿受干扰。)志摩见了,只得怏怏而去。[3]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骑摩托车发生车祸,被一大轿车将左腿撞断,住协和医院。梁

思成虽然由此落下终生残疾,却因祸得福:其间林徽因经常到医院探望,并最终下定决心嫁

给梁思成。

同年,林徽因从培华女中毕业,并考取半官费留学。篇三:分手信 这么多年了,最后你还是投入了别人的怀抱,不怪你,是我做的不好,是距离,还是爱

情,你不顾一切的爱上了他,我想说,我成全你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妻妻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不管因为什么,你是我最爱的人,和你相守的这段日子,是我一生最重要的日子,希望

你幸福,曾经以为,我们无法分开,却实实在在的被分开了,是我亲手造成的,我不怪你 我

爱你才做出让他喜欢你的事情,我爱你才会给你幸福的生活 别了,曲亚静 我不能看着你在

喜欢的人和我之间煎熬

曲亚静是我曾经的唯一, 曲亚静,我的美美,我的爱,我的美头头,美领导,老婆大人,我的曲美,你最终还是

走了,走的好远

1560天的相守,1560个日夜,终究抵不过那种感动 早已物是人非,早已不再疼爱,你让我骂你,我做不到,因为我爱你,因为,我给你想

要的那个他,那个幸福,王晓迪是,刘腾龙也是,只要你幸福,我就满意!你说爱是自私的,

我说,爱是无私的

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

金岳霖与林徽因

其实最爱林徽因的是金岳霖

文字有点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努力看完。

说到金岳霖,部分人可能还不知道金岳霖何许人也?很多人知道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美好爱情故事,其实不然,后面还有另一个男人远比梁思成更爱林徽因。

那我就说到梁思成吧, 梁启超之子,建筑大师,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便是梁思成1946年回到母校创办的建筑系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倘若大家还不熟悉梁思成,还可以说说徐志摩,说到徐志摩大家都明白。其实金岳霖、梁思成、徐志摩、林徽因,这四人间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以林徽因为磁场,这三位大人物都爱着林徽因,但四人同时也是很好的朋友关系。

金岳霖中国哲学家、逻辑学家,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堂,1914~1921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之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6年清华大学教授兼系主任,在北京清华大学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以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和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1954年被选为中国

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9年被选为中国逻辑学会会长。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常委。1984年10月19日,在北京寓所逝世,享年90岁。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才女”“美女”。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参与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结识是在16岁时,林徽因游历欧洲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徐志摩是风流诗人,一生爱过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这时的徐志摩已经深爱上林徽因,但林徽因后来才发现,自己对徐志摩只是崇拜,并无爱情。徐志摩深爱林徽因,回到中国与此时刚生下第二胎的妻子张幼仪离婚,但当他回到英国。林徽因已经离开了英国,又回到了中国。

林徽因与梁思成是世代家族,林、梁两家世交,林徽因出国前便有很多结识梁思成的机会。梁、林真正恋爱开始在林徽因回国以后,并且排除了徐志摩的干扰。 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

金岳霖早年留学欧洲诸国,讲一口漂亮的西式英语。他一米八的个头,看起来十分魁伟。他一生痴情于林徽因,终生未娶。而林徽因死后,梁思成另娶了他的学生林洙。金岳霖有一天却突然把老朋友都请到北京饭店,没讲

任何理由,让收到通知的老朋友都纳闷。饭吃到一半时,金岳霖站起来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闻听此言,有些老朋友望着这位终身不娶的老先生,偷偷地掉了眼泪。即使多年后,当金岳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可当有人拿来一张他从未见过的林徽因的照片来请他辨别拍照的时间地点的时候,他仍还会凝视良久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哽在那里。最后还是一言未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别人说:给我吧!林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跟人说,追悼会是在贤良寺举行,那一天,他的泪就没有停过。

有人央求他给林的诗集再版写一些话。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过很多神色,仿佛一时间想起许多事情。但最终,他仍然摇摇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当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他停一下,又继续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他说完,闭上眼睛,垂下头,沉默了。

金岳霖是一个怪人,有时也办些呆头呆脑的事情。他一直单身,为了多接触生活,又不想走路,就约一个三轮车夫,每日拉着他去王府井转一大圈。还养了只斗鸡,脖子可以伸得很长。每日他吃饭,斗鸡就立在一旁,也伸长脖子叨桌上的饭,他也不恼,久了就习惯了与斗鸡同食。

他还买大苹果、大石榴和教授的孩子比大小,输了就将苹果石榴送给孩子,自己再买。有时,他竟连生命也不知爱惜。抗战时期,警报拉响,金岳霖只

顾在书房苦读,并不知日本飞机来空袭。结果几枚炸弹丢在金岳霖住处的前后,他才惊醒过来。待跑出时,发现前后的住楼已不复存在。

就是这样一个热爱文学,喜欢读《江湖奇侠传》的哲学博士,对待感情问题却相当理性。他的一个学生因为爱情受挫,萌发轻生念头。他对学生说:恋爱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一个阶段。因此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

如果用此标准来衡量金先生对林徽因的爱,那么他对她的精神之恋远远超过了梁思成与徐志摩。

金岳霖评价徐志摩追林徽因是自不量力。事实上徐志摩是他的好友,他认识林徽因还是志摩牵的线。他说:林徽因和梁思成两小无猜,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徐志摩想钻进去怎么可以?

也许,哲学家和诗人对待感情问题确实无法相同。一个用感情战胜一切,不顾一切地与发妻离婚;另一个则用孤单的一生,守望着一份永恒的爱恋。 要说金岳霖也不是没有机会。据梁思成的续弦林洙转述的回忆,说在30年代,林徽因、梁思成住总布胡同,金岳霖就住他们的后院,平日走动很勤。一次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有些沮丧地对梁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同时爱上两个人,不知怎么办好?梁思成痛苦而震惊,想了一夜告诉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老金,祝愿你们幸福。说毕,两个人都哭了。末了,林徽因又将此话转告给金岳霖,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他退出了,并不代表他对她的感情很轻,恰恰相反,他对林徽因的爱已

超越了肉欲,他与林徽因的心灵沟通早已非同一般。这让他在得不到徽因时,依然可以待她好。他关心她的写作,很多年后,依然可以背出她写的诗句;与梁思成也保持友好的关系,这让他可以自如出入梁家。那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喜欢在家里召集聚会,金岳霖每次都是坐上宾;他与林徽因和梁思成经常毗邻而居,偶尔不在一地,只要有休假,金岳霖便跑来住在梁家。而徽因和思成有了磨擦,也总是找金岳霖调解。

林徽因生前,徐志摩追不到她,便改追陆小曼,成就一段姻缘;徐志摩的死因和自己风流的爱情有着直接的关系。林徽因死后,梁思成也再娶。独独金岳霖用一生的痴情守望着林徽因。林徽因刚过五十岁,便因病早逝,金岳霖异常悲伤,在挽联上题字: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梁思成也承认:最爱林徽因的人,其实是金岳霖。

林徽因去世后,金岳霖依然独处,时常去给徽因扫墓。某年,他又在北京饭店请朋友吃饭。众人赶至问请客原因,他说:今天是林徽因生日。 她就是去了另一个世界,金岳霖依然无法忘记她。在《林徽因的诗集》出版时,编辑曾去拜访过金岳霖,当他看到编辑手里一张32开大的林徽因的照片时,竟孩子气地问能不能给他?那时他已八十八高龄。当编辑说明来意,请他作序时,他好半天才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晚年,金岳霖一直和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孩子住在一起,待孩子们如同己出,并被他们送终。

柏拉图有句名言:理性是灵魂最高贵的因素。金岳霖用浪漫的一生,诠释了他对林徽因最高贵的爱。这样保持了一定距离的情感,成为他一生最幸

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

林徽因与金岳霖的爱恋

林徽因与金岳霖的爱恋

金岳霖最具传奇性的故事,是他的终身不娶以及他终生不娶的原因(即他“明恋”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1955年4月2日林徽因追悼会上引人瞩目的一副金岳霖、邓以蛰联名题写的挽联。据说此后金岳霖经常还探访林徽因的墓地),很多人是因此才知道他的,或许也因此疑惑,因为人们常常习惯以自己的生活态度来评判他人。其实,大凡徜徉在理念空间的哲人,很少会被尘世的欲望所缠绕,如很多大哲终其一生都没有结过婚。

金岳霖和林徽因柏拉图式恋爱的传闻极广,也非常感人。据说:林徽因去世后某一年,金岳霖突然把所有老朋友请到北京饭店一起吃饭,饭吃到一半,他站起来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有一次编纂林徽因诗文集告竣,请金岳霖为之写篇文章,金岳霖却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极赞欲何词”,这是爱到深处的表达,几近大音希声。民国才子佳人的故事,如才子的徐志摩、郁达夫、徐悲鸿等,佳人的陆小曼、王映霞、蒋碧薇等,其中兼具才女和佳人的林徽因,最是风光无限。当然,说到林徽因,就不能不说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这三个人。

它不是俗套的“三角”或“四角”故事。据说金岳霖曾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题有“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对联,在他们之间,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友谊。又如梁思成所曾言:最爱林徽因的人,其实是金岳霖。金岳霖是懂得他周围的若干女子的,如他写的《悼沈性仁》,说陶孟和的夫人沈性仁是“以佛家的居心过儒家的生活”,一方面“入山惟恐不深,离市惟恐不远”,另一方面又“陷入于朋友的喜怒哀乐、柴米油盐的生活之中”;“她是非常单纯之人,不过她也许在人丛中住,却不必在人丛中活而已”;“她不崇拜物质,也不鄙夷物质。她

并不那么特别地注重精神;她不入世,也不出世,她并不见得特别地要求超脱。她只是对于大部分的事体站在旁观的立场”;“单就事说,性仁能做的事非常之多;就她的性格说,她能做的事体也许就不那么多了。”金岳霖自己说他并不完全了解沈性仁,只是“稍微懂得她一点”。他最懂得的是林徽因。用张爱玲的话说,就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种慈悲之爱自不必被婚姻形式拘束,后人也不必对此“匪夷所思”。

还有一个著名的民国琐谈——“太太的客厅”的故事。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每天在客厅都有固定的茶会,金岳霖则每天风雨无阻到场,并时为林徽因诵读各种报章读物,其中绝大部分是英文书籍,内容则广涉哲学、美学、城市规划、建筑理论及英文版的恩格斯著作等。在他的诵读过程中,不时还杂夹着听众的议论。

“太太的客厅”在北平的北总布胡同二十四号(在抗战之前,除了“太太的客厅”,北平文化界名流每星期六下午还经常在后院的金先生家有茶会——所谓“湖南饭店”),它不同于周氏兄弟的八道湾和老虎尾巴,也不同于胡适的米粮库四号以及沈从文的达子营、徐志摩的石虎胡同(即《新月》编辑部)、冰心的中剪子巷、凌叔华的史家胡同,当年这些“京派”作家和文人的文化沙龙都有它们不同的魅力,这里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太太的客厅”,是“京派”文学和贵族文化的殿堂。经常出入“太太的客厅”的有徐志摩、金岳霖、萧乾、沈从文、陶孟和、钱端升、张奚若、陈岱孙、周培源、李济、叶公超、常书鸿、费正清以及他们的家眷们。它也是文人教授们“议政”的一个角落,举凡时事政治的议论、社会弊病的针砭、思想感情的交流等,都是这里经常的节目。

在这里,有着严重肺病的梁太太保持着她与生俱有的开朗态度滔滔不绝,阐述着真知和灼见。萧乾曾回忆说:那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费正清的夫人也回忆说:梁太太的健谈是人所共知的,其话题从诙谐的轶事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愤怒、从发狂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她总是聚会的中心人物。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她的那些爱慕者们总是为她那天马行空般的灵感中所迸发出来的精辟警语而倾倒。(费慰梅《梁思成与林徽因》)。

金岳霖,也一定是在这里臻于他“蓦然回首”的三昧境界的。后来我读钱钟书的小说《猫》,不知怎的,总是一边读着,一边联想到“太太的客厅”,那么,小说中的情节——“太太的客厅”发生的故事,是不是确有真实的影子呢?

《女人是宗教》

——献给林徽因

肖振海

轻柔间 您化身四月

绝世的白莲 一千年才有一见

诗如其人 其人如春天

衣裙淡漫 落了些笑音在梦沿

那回声 像隔山的灯火

又像一弯明月 悬挂桥边

头带百花的冠冕的仙 您是

晨风刻画的经典 灵妍的筑建

丢不掉 来路的真切

为难您了 这不能平分的爱恋 云烟似的愁叹 飘向幽谷 正是她 锤炼了情操和容颜

一辈子或永远 您都有您的信徒 女人是宗教的传说 从此兑现

林徽因与徐志摩、金岳霖

林徽因与金岳霖

金岳霖,中国当代哲学大家,被称为中国的“逻辑学之父”。林徽因,著名建筑学家、诗人,梁启超长子梁思成之妻,曾以一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唱绝中国。在西方“四月天”通常指艳日、丰硕与富饶而金岳霖一生对林徽因满怀深情,沉浸于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中,终生未娶,至死不悔。1955年4月2日,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金岳霖题写的挽联仍然激情飞扬,充满着炽热的情意:“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1择邻而居

那一年,对于清华大学的逻辑学教授、被称为“中国第一个懂得并且引进现代逻辑学的人”——金岳霖来说,在“太太的客厅”见到了林徽因,他的人生逻辑便变得不为人理解了。

1930,从国外回来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搬到北总布胡同3号居住。因为梁、林夫妇的人格魅力与渊博学识,在他们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文化精英。他们家的午后茶也因冰心的一篇《我们太太的客厅》,成为被人们称为“太太的客厅”艺术沙龙。

冰心在文章里这样写道:“时间是一个最理想的北平的春天下午,温煦而光明。地点是我们太太的客厅„„当时当地的艺术家、诗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咖啡、想抽几根好烟、想坐坐温软的沙发、想见见朋友、想有一个明眸皓齿能说会道的人儿陪着他们谈笑,便不须思索地拿起帽子和手杖,走路或坐车,把自己送到我们太太的客厅里来。在这里,各人都能够得到他们所想往的一切„„”

金岳霖第一次到“太太的客厅”是被诗人徐志摩送上门的。有谁会想到,这位曾经倾情于林徽因的著名诗人,对梁家最大和最持久的贡献,就是给他们引见了他最挚爱的友人之一、这位人称“老金”的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湖南人“老金”,比梁思成大6岁,比林徽因大9岁,在梁、林面前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他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近10年后回国执教。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老金的生活相当西化。他永远是腰板笔挺,西装革履,皮鞋插得油光可鉴,上面绝对不会有灰尘。夏天穿短裤还一定要穿长筒袜,因为在当时看来,高贵的男士穿短裤一定要穿长袜。加上一米八几的个头,仪表堂堂的金岳霖极富绅士风度。

老金的加入,使“太太客厅”更加热闹起来,而他也成为“太太客厅”最为忠实长久的参与者。据说,当时有一风流俊美的金发女子追随老金来到北京,并与他同居了一段时期。但自从在“太太的客厅”与林徽因相识后,这位美女便被老金打发回到了美国娘家,再也没有回来。在人们看来,思维与处事方式颇为另类的金岳霖,一高兴干脆卷起床上那张狗皮褥子,提了锅碗瓢盆,搬到北总布胡同3号“择林而居”了。

2、太太的客厅

人们常说上天对人是最公平的,给了你卓越的才,就不再给你倾城的貌;给了你才与貌,就不再给你无憾的情与爱。但是,对于林徽因这位活跃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美女诗人、作家,美术设计师、建筑

学教授来说,却是个罕见的例外。

除了美貌和气质,人们更是赞叹林徽因非凡的才情。梁思成曾说:“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所以在“太太的客厅”,这个时常洋溢着贵族化气息的“艺术沙龙”茶会上,即使聚集着包括朱光潜、沈从文、巴金、萧乾在内的一批文坛名流巨子,她仍然像一个磁场之源,成为朋友们众星捧月的核心。无论天南地北,古今中外地谈论什么,林徽因总是灵魂人物,人们的“双眸因为这样的精神会餐而闪闪发光”。

当时许多人以一登“太太的客厅”博得林徽因的欣赏为幸事。她对当时的青年作家萧乾说了一句“你是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立即引来许多人对萧乾的艳羡。萧乾曾回忆说:她善谈的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费正清的夫人也回忆说:梁太太的健谈是人所共知的,其话题从诙谐的轶事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愤怒、从发狂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她总是聚会的中心人物。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那些爱慕者们总是为她那天马行空般的灵感所折服,总是为她的精辟警语而倾倒。

在林徽因外表的文弱秀丽里,不仅蕴涵着诗一般飘逸的神采,而且承载着具有忘我献身热情的科学精神。这两种原本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精神气质在林徽因身上和谐如一,这让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和抽象的逻辑学教学的金岳霖教授,成为这些爱慕者中最专注和

浸染最深的一位。在这样的聚集上,他从来不谈自己那些“倒朋友胃口”的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总是喜欢把话题引到林徽因喜欢的建筑或者文学、书画上来,然后侧目静听,让林徽因的神采照亮和点燃他的心灵。

“林徽因啊,这个人很特别,我常常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好多次她在急,好像做诗她没做出来。有句诗叫什么,哦,好像叫‘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过了头„„’”事隔半个世纪,从八十高龄的“老金”的回忆中,人们依然可以想像得出,当年,他是带着怎样欣赏的目光随着如同诗歌一般跳跃着的林徽因,游走在“太太的客厅”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有关她的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每一句简单的诗句,都记了一辈子。

而那时起,“太太的客厅”每天固定的茶会,金岳霖都风雨无阻地到场,并不时为林徽因诵读各种报章读物,其中绝大部分是英文书籍,内容则广涉哲学、美学、城市规划、建筑理论及英文版的恩格斯著作等。多年后,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从1932年到1937年夏,我们住在北总布胡同,他们住前院、大院;我住后院、小院。前后院都单门独户。30年代,一些朋友每个星期六有集会,这些集会都是在我的小院里进行的。因为我是单身汉,我那时吃洋菜。除了请了一个拉洋车的外,还请了一个西式厨师。‘星期六碰头会’吃的咖啡冰激凌和喝的咖啡,都是我的厨师按我要求的浓度做出来的。除早饭在我自己家吃外,我的中饭晚饭大都搬到前院和梁家一起吃。这样的生活维持到‘七七事变’为止。”他还毫无遮拦地告诉大家“一离开梁

家,我就像丢了魂似的。”

3、同时爱上两个人

林徽因在1931年初给胡适的一封信中说:“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子、家庭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有时,我自己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为难。”她说的这“另一个爱我的人”,就是总能以冷静的逻辑头脑耐心听她侃谈,并每天早上让厨师做好新鲜的面包,然后给她送去的风度翩翩的绅士“老金”。

有人曾用“质实、谨严、和易、幽默、格调高,从来不拿恭维话送人情,在是非真妄之际一点也不含糊”这样的话来品评金岳霖。也许正是这样的品性,让灵动而睿智的林徽因,无可避免地面对着这份真切的爱慕。

1932年6月,梁思成从河北宝坻县考察回来时,林徽因已抑制不住内心的波澜。一见面她就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她说话的时候,不像是妻子在对丈夫说明隐情,而是像个坦白而诚实的小妹妹招惹了麻烦向大哥哥讨主意。然而,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梁思成半天说不出话,一种无法形容的痛楚紧紧地抓住了他,他感到血液凝固了,连呼吸都变成困难。”

林徽因的信任和坦诚,让梁思成冷静地思考了一夜。他反复衡量,不停地问自己,林徽因到底和自己生活幸福,还是和老金在一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