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曾祖父

时间:2021-10-10 22:08:44 三年级作文

篇一:《家乡的老水井》

家乡的老水井

季甫小学三年级 莫思宇 我家屋后有一口老水井,宽宽的井沿,扁扁的井口,平坦的井苔四周长满了黑里透绿的青苔。

说起这口老水井,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很久以前的这口老水井,只有一个小凼凼那么大。有一年大旱灾,其它的井水都干涸了,全村的水源就只剩下了这口老水井。可一个小凼凼大的井,怎么满足得了大家的供给?于是我的曾祖父便找来钻子、铁锤,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把井打深,扩大,水井便有了现在的规模。

如今,村上的大部分人家都用上了方便的自来水。尽管如此,人们仍喜欢来到老水井里挑水喝。自然,我们家承担起维护水井的任务。每年的这两天,奶奶都会把老水井掏洗得干干净净,井水这时变得更甜了……

哦!家乡的老水井,你虽然不会说话,却依然活力四射,我永远爱你!

小作者朴实的字里行间隐藏里对老水井的深情。 指导老师:曹燕玲

篇二:《莫言与故乡》

龙源期刊网 .cn

莫言与故乡

作者:魏一平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一版》2012年第12期

孤独

据现存的《高密管氏家谱》记载,高密管氏世居胶东,据考证是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的后代。历史上因为从军、做官或战乱等原因,曾迁居过江苏海州、浙江龙泉及江淮一带。莫言家所在的这一支,于明洪武年间迁居到高密城东的管家苓芝。民国元年,因与人打官司败诉,莫言的曾祖父带领家口迁居到高密东北乡平安庄。

莫言是伴随着家族的衰败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小时候的莫言没少挨父亲的揍,有一次下地干活因为肚子饿极,便拔了个萝卜吃,后来被人告状,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被父亲知道后,差点把他打死,母亲和姐姐都不敢去劝,只好求助隔壁的六婶去请来爷爷才算解围。《透明的红萝卜》就是根据这一经历写成的。

作为家里的小儿子,莫言不仅有点嘴馋、偷懒,长得丑,又爱说话吹牛,为此没少惹事,在家里并不受待见。后来,在解释《四十一炮》这篇小说的篇名时,莫言自述自己这样爱说话的孩子在村里就叫“炮孩子”,意思是说话像放炮,毫无遮拦。

一个人放牛割草的日子,让他获得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莫言坦诚,自己在小说中对自然的描写,对动植物、声音和颜色的细腻感知,就源自那段时期的生活。

虽然不能上学,但莫言并没有放弃读书。二哥管谟欣还记得,当年他和莫言常常为了争书看而闹得不可开交,大哥留下来的书读完后,兄弟俩就去借村里人的书,本村的读完就去外村借阅。为了借书看,莫言和二哥轮流给人推磨,推10圈磨才能换一页书读。断断续续几年下来,莫言已经熟读了《聊斋志异》《水浒传》《七侠五义》等古典小说和《林海雪原》等现代小说,实在没书读的日子就读《新华字典》。直到今天,二哥还保留着这本珍贵的《新华字典》,泛黄发黑的纸上透着油光,扉页上歪歪扭扭写着几个字:“大栏小学,管谟业。”这种自由散漫、天马行空般的阅读和思考,反而奠定了其日后写作的基调。

离家

饥饿,孤独,身份的自卑,以及大家庭生活中的压抑,使莫言在21岁之前所想所做的努力,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逃离家乡,为此他尝试过各种办法。

考大学似乎是最好的出路。“文革”后期,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按政策莫言或许还有点机会,但现实中大学招生名额很少,不等到村一级就被瓜分完毕,莫言一直也没有真正获得过这样的机会。

篇三:《我家乡的圣泉寺》{家乡的路,,,曾祖父}.

我家乡的圣泉寺

去过清水河县的人都知道,在距离清水河县城5华里的小庙子乡小庙子村有闻名遐迩的清郡第一泉——圣泉水。该泉镶嵌在用大理石制成的台子中,出水口正上方的大理石上写有“清郡第一泉”的字样。据了解,圣泉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据《清水河厅志》载:“小庙子,村距府五里许,为西北首冲,其地枕山带河,茂树交荫最一郡佳处,有圣泉寺焉,清泉沸涌,池草活泼,夏不炎热,冬不结冻,派分左右,村民引港灌田陌,洵清河之胜境也,创自乾隆年间……”。

6月12日,庙会3(流星0.003涸(7月平均水温为8200亩。

209国烧香的人立马卷包逃走。盆形,深2米,直径10米,青砖花墙,两株古垂柳荫盖全池。池边有一石龙头像,泉水从龙口中流出,涌入池内,池中萍苔增茂。院东西两面有僧禅室数间,相向对称。二山门置于前大院后墙正中,宽4米,高6米,上嵌“圣泉寺”金匾。{家乡的路,,,曾祖父}.

我小学读书期间,学校勤工俭学有盖了两排房,我们毕业时栽了好多树,屡经风霜圣泉古寺已经盛貌全无,留下的只有那百年长流的汩汩清泉。那时候没有自来水,人们都来圣泉水边取水,村里的妇人们也多在洗涤衣物。现在,泉水依然流着,可水势远没有我过去打,流水出口也由那时的石槽换成了铁管, 看着不伦不类。

1

篇四:《主题一 家乡礼赞》{家乡的路,,,曾祖父}.

主题一 家乡礼赞

(一)文化源头

单元提示:

水乡开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将水乡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透过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我们仿佛看到了祖先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生息的艰辛,正是踏着这丰厚的底蕴基石,我们才能如此铿锵有力的奔向灿烂的明天。

1、良渚文明起源

东台市是江苏省境内有名的鱼米之乡。这片广袤的沃野在5000年前就孕育过著名的良渚新石器文化。东台先民们于此拙荆辟莽,自强不息,为华夏文明的繁盛作出了最初的贡献。在洪荒蛮武中拓展出人类智慧的空间。

四时代谢,草木枯荣。西汉初年刘邦的侄子刘濞被封为吴王,立国扬州。广为招募,在苏北沿海一带煮海烧盐。此后历代王朝为了增加盐赋,曾多次动用行政手段,先后从南北各地迁来大批移民,强迫他们在东台沿海一带开辟草莱,熬卤制盐。自西汉以后的二千多年,东台境内发生过几次大的人口变动,越国人口大半迁徙到江淮之间,其中一部分在东台定居。

在悠悠数千年中,东台先后为吴、越、楚属地。其中东晋时期,东台境内曾设置过临海县和建陵县。西溪即古临海县,相传为古县地。据考今东台溱东青蒲一带就是当年建陵县城的遗址。至隋代废除临海县,又将建陵县并归海陵县,从此东台又归属海陵县。

南唐昇元元年即公元九三七年,于海陵县置泰州,海陵监(与县同级)移至东台场,东台之名始见于此。东台也得此地利一跃为淮南盐区的食盐集散地。宋时,东台也称“东亭”,因煎盐亭灶林立,多达亿所,故名。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东台正式建县。县署在东台五铺。域地为四乡九场,分别是时堰、溱潼、南芗、西北四乡和东台、何垛、丁溪(含小海)、草堰(含刘庄)、梁垛、安丰、富安、木并 茶、角斜

- 1 -

九场。土地面积为20500万方里,未计入东淤新地。庄舍起初仅从泰州划出490个,后经争议至公元1775年共分出700个庄舍(包括镇)。 1948年东台城解放后,于11月12日,华中行政办事处电令成立东台市,任命顾维汉(如皋市人)为市长,蔡美江(如东县人)为市委书记。东台市委、市政府直属华中一地委、一专署领导,下辖东台、金拱、启平、西溪四个镇,原东台县城区建制撤销。至1949年1月18日,华中行政办事处决定撤销东台市。是年六月,东台县十个区中原四、五、七、八、九区以及一、三、六区的部分乡镇先后划入如东、海安、姜堰、兴化、大丰等县,总面积缩减为二千三百零八平方公里,人口相对减少,结束了县境频繁变迁的历史。1952年,东台改属盐城专区。1987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江苏省撤销东台县,设立东台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东台县的行政区域为东台市的行政区域。

东台地处南通、泰州、盐城三市交界处。境内地势平坦,水陆交通方便,古范公堤(今二0四国道)、串场河、泰东河、通榆河、新长铁路、赣太、盐通两大高速公路纵横全境。堤西河港纵横,为里下河地区的鱼米之乡;堤东物产丰富,种植业、养殖业、海产品远近闻名。六十五公里长的海岸线,每年为大陆延伸近万亩土地。有全国罕见的滩涂湿地,是建设海上东台的巨大资源。{家乡的路,,,曾祖父}.

河川灵秀,俊才满目。东台这片沃土养育出一代代英才。有不畏权势,甘于为民谋利的水利学家冯道立;以“我是中国人”为荣的中国近代新闻学史奠基人戈公振;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蜚声中外的青年雕塑家吴为山;创立五条“夏氏定理”被美国学者誉称“世界一百年才出一个”的旅美数学家夏志宏„„可谓群星璀璨。

丰厚的地方历史文化积淀,是一笔无价之宝。我们相信,人们在大自然的徜徉中,在踏访东台胜迹时,必能俯察人生,其精神世界亦将在历史、自然、文化的熏染中得以飞升。

(实践)

东台大地自古人杰地灵,人文渊博,不是一两篇文章能尽言的。走出校门,做一个小小地方史研究专家,为地方史的充实尽一份力量。

- 2 -{家乡的路,,,曾祖父}.

2、时堰名称由来

“时堰”据清人《时村记》卷一载“其名不知始于何时,考证北有杨公提,一名杨公堰,想即‘堰’所由来,至于‘时’字则无可引证或曰昔石时姓者居此故名”。 现据时堰村七十九岁梅广根老人云:其曾祖父梅富,曾口述传后,梅姓祖籍安丰少河庄,由梅富上溯一十八代时,因一本家触犯刑律,遭诛连九族。有一逃出者,驾小舟以拉网捅鱼为遮掩,至时堰地界买一地以立足,住于今井栏巷北近土地庙处 (今土地庙已不复存在)。彼时,时堰地形是有东西三条河,偏西有一南北河(即今镇西夹河)三条东西河间有三条屹堰,并以当中一条地堰,即今井栏巷处最高。民国二十年(公元一九三一年)大水,陆地行舟,此井栏巷未遭水淹,为梅姓居住,故曰“梅堰”。因“梅”与“霉”谐音,“霉”不吉利,改称“时堰”。

时堰位于北纬32°4 3′,东经120°1 0′线上,东距黄海二百余里。属北温带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平均年降水量九百至一千毫米,无霜期一百九十五天左右,年平均温度16℃.夏季最高温度3 6℃一3 8℃,冬季最低温度零下5℃一10℃.

(实践)

古镇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向爷爷奶奶了解我镇的一些传说,同学间互相交流一下。

- 3 -

3、时堰十景简释

长堤远眺:长堤(杨公堤)即泰东河堤,明御史杨澄所造,站在堤上远望,但见泰东

河水清澈,白帆点点,景色优美。

同井春耕:镇左右农田都以九百亩成片,有古井田遗迹。从中可以看出时堰历史悠久。 芦洲飞雪:镇南皆芦苇荡,每到秋天芦花象雪花在空中飘。

蒲岭连云:用菖蒲织成蒲包,用于装盐等物,历史上淮南各盐场装盐所用蒲包都在这

里进出,蒲包商聚集,堆货成岭,有“时堰姑娘会做包”的说法。

虹桥锁浪:虹桥在镇西河上,泰东河水至此,在此处被阻。

堰口归帆:泰东河时堰运盐河口,船只往来到时堰停泊,都在此处下帆入港。 西林柳色:镇西南有柳林,春夏间浓萌叠翠,秀色可餐。

南蒲荷香:镇南有荷池,花开时香闻数量,常有游人玩赏。

一湾新月:一湾地名,在镇西北,每月初三,新月如钩。

两水明镜:镇南有东西两条河流,中间隔一小洲,登洲一望,有两水夹明镜之意。

十 景 序

时堰,与“开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咫尺相近。溯其源,固当久矣。

文明流长,可追上古。虽稀有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然岁月悠悠,迭现英才;沧海桑田,景移物换。曾盐运昌隆,商贾兴达,因之名远播耳!

昔有十景,或自然造化,或巧构天成,皆彰显地灵人杰,平添魅力。

今邀大家能工,勒石记之,以为胜事。

岁在丙戊年仲夏。

- 4 -

观夫十景写意,当能领略时堰往昔之风光。

市井之繁兴,田园之意境,民风之淳朴,承载之厚重。委实异于一般。

若“同井春耕”,史推春秋战国,似“堰口归帆”,证见者,沧桑变迁也,又“一湾新月”、“两水明镜”等诸景,几追陶潜笔端之桃花源!

虽往者已矣,然乃有迹能辩,有踪可寻。

勒石寄寓冯氏故居,应是相得益彰。举目今日时堰,新景又何止十处,盛世更添盛景也!美哉时堰,是为跋。

(实践)

千年古镇,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查阅资料,了解古时堰十景和时堰新十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下来。尝试为时堰新十景做出全新的解释。

- 5 -

篇五:《乡愁》{家乡的路,,,曾祖父}.

史上那些归去来兮

回乡,是中国人伦文化中一个古老的话题。归思欲沾巾,低头思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明月何时照我还,乡愁总是伴随着那些暮春,那些落日,那些明月,在古典的烟波江上迷离着,荡漾着。

若说古典的乡愁是迷离的,那么如今的乡愁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广州,上海,北京,深圳……这些乡愁的始发站,每逢春运,每日如长坂坡上80万曹军,金戈铁马般杀奔乡愁的终点站——各自的家乡。这样的乡愁,成了一年一度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

我作为乡愁大军之一员,辗转于古典和现代之间,个中滋味如何,且听末将在百万军中杀一个来回之后,娓娓道来。

文/刘黎平

归去来兮,春运又临兮。故乡田园不曾荒芜,满嘴乡音不曾荒芜,荒芜的是三径上的脚印,父亲坟茔前的杂草。何须归去兮?户籍在此广州,工作在此广州,衡宇在此广州,妻室儿子在此广州,乡关何必归?归乎,归乎,血脉在彼故乡,旧屋在彼故乡,祖坟在彼故乡,亲情在彼故乡,初恋在彼故乡,口舌胃口的偏好也仍在彼故乡,何不归去?

归去来兮,一票难求兮。幸亏有此高铁,千里只是两炷香(一个时辰)。在广州南站,手中一票定而复退,退而复定,当日购票可当日走,真可谓悟以往犹可谏,知来者尚可追。归程如箭兮。五千年乡愁,在一箭又一箭的飞驶当中被压缩,被简化。嗖,已过张九龄故乡:韶关;嗖,已过王夫之故乡:衡阳;嗖,已过齐白石故乡,湘潭……高铁快得不讲道理,两炷香后,眼前已是朱熹讲学的那座山头,是毛润之所见的层林尽染的橘子洲头。高铁转高速,又两炷香,已是曾国藩故乡,蔡和森故乡,也就是我故乡。

归去来兮,衡宇犹存兮。载欣载奔,暮光熹微,携幼入室,有酒盈樽。门前鸟雀噪,归客千里至,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土产兼乡情。虽然坐的是21世纪的高铁,然而,4世纪陶渊明的乡愁,8世纪杜工部的乡愁,我都感同身受。虽非双溪蚱蜢舟,但只恐飞一会儿的高铁子弹头,也载不动许多乡愁。

多少舍不得 多少舍得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抚今追昔,些许欣喜,些许伤怀。老屋是上世纪80年代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分配房,到上世纪90年代,全国兴起加房加面积,复又添得小房三间,算是单位福利,与老房一桥相连。母亲指着桥那头小书房说:“那时你不安于在家乡教书,在这屋中发愤读书考研,三更睡,五更起。你爷(父亲)常常起床过桥,以手叩门,说:儿,你要注意休息,研究生考不考得上,无所谓,身体要紧。你不答应,你爸又回卧室与我说,儿能努力,吾心甚慰,我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曾祖父更是太学生,我限于时代,奔波辗转于生计,不曾多读书,儿能续此家风,好事,好事。”正如归有光所说: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徘徊瞻顾稍许,不得不起身离开。家乡作为二线地带,近年经济飞速发展,房价飞涨,居住大不易,我家的老屋,也奇货可居,早已租予生意人。归来故乡,却无居所,居所倒在广州,带着这种奇怪的感觉,投宿宾馆去也。

归去来兮,何必远游兮。圣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少年时常嘲笑这教条的迂腐,现代化的交通条件,早将远游排除在不孝的罪名之外。然而,1998年当我考取广州暨大研究生,南下负笈求学时,这种对于远游的担忧终于第一次变成感性的画面。那日,我与父母忙着打点行李,父亲一面打点,一面对前来祝贺的邻居说:我只有一个儿子,想留在身边养老,如今要高飞,我心里舍不得,怕老病时无人照顾,罢,罢,罢,儿子功名要紧,发展要紧。在舍不得与豁达大度之间,眉宇间弥漫轻雾般的忧愁。

故乡赤子何曾不如此?蒋琬舍不得此处,但还是去了西蜀,跟随诸葛亮北伐中原;曾国藩舍不得此处,但还是去了北京,鏖战长江,开创洋务;禹之谟舍不得此处,但还是去了日本,跟随孙中山创建同盟会;宋希濂舍不得此处,还是去了广州,求学黄埔,北伐抗日,陷入内战迷途后又在共产党引导下迷途知返;蔡和森舍不得此处,但还是去了长沙上海,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壮烈殉国。这块土地上,多少舍不得,然而,时代的发展又让这些舍不得变成舍得。在这种毅然远行的壮志当中,其实也有多少像我父亲那样的长辈,明明心里舍不得,却还是最终舍得,他们的牺牲有多大,游子的步伐便能迈多远。

归去来兮,祖坟萋萋兮。遵家乡旧俗,父亲亡去前三年,春节不会亲友,不上门拜年,头件事就是给父亲拜坟年。大年初一,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

流,父亲坟茔前春草欲绿未绿,我跟家里人说:正月初一是大节,大家欢欢喜喜地给父亲拜年。游子归来,在父亲坟茔前讲的是湘中口音,祭的却是广东特色的荔枝龙眼菠萝。“於餐荔丹与蕉黄,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父亲,您若有灵,品一口荔丹和蕉黄,这也是苏东坡祭韩愈的广东水果,湖南的魂魄,享着广东的瓜果,古典的保留,现代的嬗变,都在这温带故土供着热带水果的仪式当中。

归去来兮,乡愁如此多骄兮。正月初四,又是一程高铁,嗖,又是齐白石故乡,嗖,又是王夫之故乡,嗖,又是张九龄故乡,嗖,一炷香后,高铁转地铁,听得报站:农讲所。这正是那个湖南韶山游子在五羊古城创办的革命圣地。游子都走远了,鸟倦飞未必还,化成大鹏上云霄。

两炷香之间,我手里拿的是故乡游子写的家书。那游子在北京,在武昌,在九江,在南京,写回给荷叶塘的家书,讲的不是壮丽的异乡事业,却是家中的爷娘,说:“时时有归家奉养之志”,讲的是家乡旧山上已老的松竹,叮嘱屋前要插些竹子,种些庄稼,养些桃花,“撑起两根穷骨头,养活一团春意思”,他的乡愁如此美丽。乡愁之美丽,撑起整个中国之美丽,养活整个中华文明的一团“春意思”。但愿这美丽乡愁,我与蒋琬共之,与曾国藩共之,与蔡和森共之,与毛润之齐白石共之,与余光中共之,与天下游子共之。

结语:21世纪的社会,高铁速度的社会,五千年的文化只是窗外的山河,一甩而过。

然而,眼前甩过,心中却不甩过。那些人伦的温情,那些宗法社会特有的人情维系程式,是不是也应该与当今的社会形态做一个恰当的结合?正如微博拜年,网上祭祖,无论怎样现代化的外壳,总要兼容古典美丽的乡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