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艰险

时间:2021-10-10 21:51:22 四年级作文

篇一:《感受尘世艰辛》

那一年,我在读小学四年级。这件事情,成了我们成长的里程碑&&

那是九月中旬的一天,早晨上学前,妈妈说中午去你姥家吃饭,你姥家起土豆,我们没时间做饭。中午放学,我们撒也似的跑到了同一村的姥姥家。由于收土豆通常都是几家在一起收,所以除了我、哥、老姨、小双、老胖外,还有小英她们。围着一大桌子,我们嚷嚷着饿了。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种联合秋收劳动中,一定会有好吃的。

不一会儿,姥姥说可以吃饭了,自己到锅里捡干粮。我们一窝蜂似的涌到锅台边,掀开锅盖,里面有玉米碴子、小米饭,锅边贴着玉米面饼子。尤其惹眼的是锅边还有几个雪白的馒头!大家不约而同的将手伸向了一年中也难得看见几回的馒头。我们陆续回到餐桌,正准备吃的时候,突然,有人说,姥姥在西屋吃玉米面饼子呢!一下子,连最小的刚上一年级的老胖也明白了。没有咬过的馒头、掰了一半的馒头,纷纷送回到了锅里。也许,那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次主动的放弃!不是我们不想吃,而是想让劳作的父母们吃的更好一点。

篇二:《尘世的艰难总会让心灵染上尘埃,》

尘世的艰难总会让心灵染上尘埃,我们总会经历焦头烂额,束手无策的时光。若是还不懂得该如何挽回,那就静静的等风来。

——题记

那一幕场景一直在我心中徘徊,当女主人公程羽蒙轻轻的闭上眼睛之时,我看到的是一张恬静的面庞和一片旖旎的风光。感动,就在此刻蔓延。

时间在这一刻慢到极致,这才是享受生活。脚下,踩着一方纯净的绿草地,天的距离很近,似乎伸手就能摸到。我看到悠悠飘过的白云,两片在空中漂浮的落叶,金色的麦田从远处招手过来,碧绿的山丘似海洋般翻滚,还有女主角飘起的长发……风,终于等来了。我知道这一刻,对将要滑翔的人们来说,是幸福的。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场不动声色,寻求幸福,说走就走的旅行。寻求幸福的地点不是繁华热闹永不入眠的国际大都市,而是简朴自然的异国山野小城镇——尼泊尔。简单朴素的色调,真实平凡的当代都市生活为我们用尽全力诠释幸福的模样。

意大利的托斯卡纳是无数平凡人们昂贵的梦想,那是一座世界级的顶尖城市。被称为华丽之都,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诱人的文化气息与典雅的文艺气息。可是,这里也是一个狂扔钞票的地方。对于旅行者而言,是一个过于奢侈的享受。故事里的女主人公为了去这个国家,费尽心思,结果却被无情的告知取消。这个孤傲的美食栏的专访作家只能怀着无奈与愤怨和一群总是谈论家长里短的大姐们组成的旅游团去了尼泊尔的博卡拉。他们去寻找幸福。

尼泊尔的博卡拉,一个简单朴素的城市;也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

“尼泊尔不用去我也知道,那里的生活条件极差。可奇了怪了,那里的人怎么就那么幸福?”这是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的人一直都不解的问题。也许是哪里的寺庙太多,不过去哪里的人都是去寻找生活意义的。去哪里也可以偷点幸福回来。

有的人穷尽一生,筋疲力尽。却越发觉得梦想遥远。

故事里的程羽蒙就是这样,故事刚开始时我们所了解的她是一个盛气凌人,说话尖酸刻薄,坐在高档饭店里,挑剔别人端上来的饭菜,傲慢的评论着饭店的灯光装潢,这时候的她 ,让人生厌。

情节如抽丝剥茧般的发展,一层一层剥开她伪装的外表,再次打量这个叫程羽蒙的姑娘,早已是伤痕累累。她本来叫程天爽,是一个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女孩,来到上海后,经历各种人情冷暖,自己更名为程羽蒙(羽蒙,一种怪物,长着人的模样却拥有一双很短的翅膀,飞不远的)。

“我做不了程天爽,我父母本来给我起名叫程天骄的。他们怕我压力大,所以才给我改名叫天爽。可是‘天爽’,就这么简单的愿望,我都做不到。”她哭得歇斯底里,屏幕前的我不由得湿了眼眶。看别人的故事,恍若在看另一个遗忘了的自己。我们究竟在追求些什么?为什么连最初的快乐都找不到。我们忙忙碌碌的人生离我们简简单单的心愿越来越远。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像是装逼的程羽蒙,只能活在耀眼的灯光下,伪装在厚厚的化妆品背后,在意的永远是别人的眼光,不曾感觉到那光芒的刺眼,那过敏的肤质已经不起过多的折腾,隐藏的永远都是自己的眼泪,从一个满怀梦想,素面朝天的美好少年变成自己小时候讨厌的那种人。活的那么累,让自己都觉得都不安。“我不回家,回去就输了。我一个人在外面吃了那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多的气,我不能让这些痛白挨。”心灵深处一直有一个很温暖的地方,可是她不肯回头,总是为别人的团圆泪流满面。在孤独的异国, 在怕黑的夜晚,她哭诉衷肠。也许,她就是那只走丢的水牛,在森林里横冲直撞,找不到回家的路。一个人孤独向前,经历着着急与害怕,对生活束手无策。

奇特旺的那只水牛给了她内心深处最温暖的安慰,动听的铃铛声让她在没有光的地方也可以平下心来,这时候,她不需要矫情做作。甚至,这一刻,她也是可以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心。因为,她坚信,只要脖子上挂着铃铛,就不会失去希望。

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总是快节奏的跳动着,行人们脚步匆匆,地铁站里人潮拥挤,忙碌与奔波让这些人的笑容早已僵硬。这座永远也不会入眠的城市让一群为生活劳累的人如陀螺般无休止的转动着。也许,这将是我们以后的生活。我们注定要为生活而忙碌。想到这里,我的后颈不由得掠过一阵寒风。

只是,我觉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它该有的意义,不能只被忙碌填充的透不过气来。我追求简单自然,想要为我的生命还归它该有的色彩。

尼泊尔的博卡拉有着缓慢的生活节奏,这里的生灵都是那样的安稳虔诚,空气里都泛着知足的气息。这是个幸福而又神秘的国度。匆匆游客丝毫不会打搅虔诚的教徒与温和的尼泊尔人的幸福。脚下是鲜活的生命,与自然亲密相处的是蹦蹦跳跳的青蛙 ;车子扬起的灰尘,铺天盖地的袭来,却依旧有呵呵大笑的人们;系着铃铛的牛慵懒的卧着;围着篝火与孔雀跳舞的欢快人群。我突然间爱上这个幸福的国度

“只有去过尼泊尔的人才知道,那里的幸福不需要昂贵的花费,它的朴素自然,人们的幸福微笑,用不着那么多华丽的形容词去修饰。”我想,旅行交给我最直接的东西就是简单,看别人的生活,审视自己的心灵,

我们都要回归自己的生活,我是个爱好旅行的人,一路上的风景总是会让我倍感新鲜。可是,现在我承认自己,是个不懂旅行的人。我完全忽略掉旅行所存在的价值,行走在岁月匆匆的间隙中,对于经历过后的岁月,不能只是留作纪念。我愿在往后的生命中,对生活艰辛与惆怅的感知,化作心底的一缕暗香,守着记忆的栅栏,陪这种回忆等候风的到来。就像是故事里的程天爽,听到铃铛响起时,就可以嘴角轻扬。

我愿在匆匆奔波的流年里安静的生活,我愿珍惜自己简单的梦想,在繁忙快速的生活节奏里不紧不慢的经历自己心灵的旅行。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焦躁不安,始终静坐自己的本心,等待那一道风,为我的生活扬帆起航,让我可以渐行渐远。

篇三:《师例文》

无故加之而不愠 (62分)

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曾定义过君子的标准,其中有一条即为:“无故加之而不愠。”再看进来医疗界知名人士肖传国对于方舟子对其学术成果“打假”的愤怒,和采用的低级的报复手段,我不禁想:在面对他人质疑之时,人们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应对呢?

纵使有人因不堪蒙辱而退出朝堂以示耿正,纵使他人投身汨罗江以悲壮的方式示己之清白,也纵使有人愤然地为自己明冤,以响亮无愧于心得声音明彰世人„„但在我看来,面对质疑的声音,我们应以“无故加之而不愠”的泰然冷静态度面对,在不断审视自身的基础上,将之作为前行的一股动力。

孔子是多么伟大的圣人,他的思想经历史长河的反复冲洗至今未失去光芒。但当时,就有人质疑他“博学而无所专长”,说白了,就是“你孔子讲了那么多大道理,可是你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作为?”人家孔子怎么说的?他听闻后,只是微微一笑,挥了挥手中的马鞭,说:“那我就以赶车为专长吧。”我想,这就是孔子之所以为孔子的原因罢。当面对嘲讽、质疑甚至诬陷时,清者自清。只要你行得正坐得端,又何必去理睬那些无意义的噪声呢?肖传国“手术做得很棒,就是个性太强”,是啊,这一句话道出了他的致命硬伤——在遭人质疑时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处之。

再者说,难道质疑就一定妨碍了当事人通向成功的阶梯么?不然,它也可以是一股人们前行的动力。当年,苏轼遭人诬陷,被一贬再贬。虽然有过愤恨与悲伤,但他却未曾将自己置于朝堂上与诬陷者叫嚣理论。他选择的,是继续前行。正是这些诬陷、质疑,使苏轼意识到了自己“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从此在作文写诗时,多了一份斟酌考量;在思想上更坚定了其自由“民主”之中心;在生活中,也更懂得如何笑看尘世的各种艰险从而得出“清欢”一词„„近两年因海派清口声名鹊起的周立波也曾受到他人类似“周立波的成功并非其自身能力出众,而是营销模式的成功”等诸多负面质疑。但面对这些“声音”,周立波并未为自己作太多辩解,而是加大了每天阅读量,花更多时间练习口才,并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以便将生活中的趣事记录下来”,并化为自己的演说素材。如此可见,质疑能使人自省,以调整自己的行进方向,最终使那些本看似面目可憎的质疑变为自己成功的奠基。

因此,即使方舟子对肖传国的学术进行打假,肖传国因此失去了“成为中科院院士”的机会,他所做的也应是使自己的自身水平和技能提升得更高,用事实为自己正身。何况,成不成为中科院院士,怎么说都不应成为一名医生的最终目标。

无故加之而不愠,并非消极、被动地承受无端的质疑,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对质疑清醒的认识,对未来的乐观与信心。

点评:入题直截了当,整体表达流畅清晰,从观点出发的例证无明显失当之处,且有自己的分析。但主要问题是“肖传国事件”不是“无故加之”,而是“有故加之”的,未能读出原材料中所包含的倾向性,也没有在论证过程中搭建起“无故”和“有故”的关联,故不上一类卷。

输 (64分)

曾经功名眼前过,一朝沦为阶下囚。肖传国输了,不仅输了事业,输了人生,更输了道德。

首先,在学术上造假就不应该。造假的人历来被唾弃。你处心积虑地弄来他人或许是呕心沥血的学术成果,大笔一挥签上名字,这便成了你的研究成果。这就像杜鹃,把蛋下在别的鸟儿的窝里,让别的鸟儿帮忙孵化,最后却无情地挤掉别人本来的子女。这简直是一种恩将仇报。这便是肖传国的第一输。

第二输是在做人上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心想成为中科院院士的肖传国心里大概只有这句话了。造假被指出不仅不道歉,反而死不承认,那也得考虑一下对手吧?肖传国是著名科学家不假,方舟子也是生物化学博士呀,自然是发现了问题才来指出,又不是石头里蹦出个孙悟空来大闹天宫的。眼见没了中科院院士的资格,肖传国可能也急了,他蛮横违法最终走入歧途,恼羞成怒的肖传国终究惨败而归了。

说到底,这整个事件就反映出了一种道德上的沦丧。是钱?是名?不知何时,整个社会与社会上的人们一起,输了。

无论是欧洲的基督教,中东的伊斯兰教或是印度的佛教,信仰中都是存在神的。信教的人都很虔诚,相信举头三尺有神灵,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为非作歹的念头。不过,步入科技社会后,随着人们逐渐接受无神论,“礼”对于人们的心灵的约束力正在逐渐下降。于是乎,人们不得不建立法律以维护社会安定。孔子在两千多年前便设想过“天下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但是想要做到,难啊!

虽然我们都很渺小,就如沧海一粟,瀚宇一星,可能我们无力改变这个社会,不过我相信信仰的力量。只要每个人都可以守着自己内心中道德的一方净土,终有一天,这些小小的信念汇集起来,终将可以洗净这尚有些污秽的社会。否则,我们可能像肖传国一样,再输下去,直至输光所有的良心与道德。

点评: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对材料的分析很充分(首先输在„„第二输在„„说到底„„),因此,把“肖传国事件”所折射出的道德缺失(或称“信仰缺失”)问题阐述得更明白,论证过程也更显规范,故评为一类下。

留得一份纯粹 (64分)

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教授博导、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头顶众多光环的肖传国“竟然”被捕了!原因竟是雇凶报复令他未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打假斗士”方舟子。

不论是他人所说的个性强、情商差抑或是偏激。我想,肖传国被捕的根源在于他的名利之心,试想一名医学工作者若事事只围绕着这来开展工作,那么他的确是什么也干得出来。

近年来,求名求利现象普遍,从唐骏的学历造假到恶俗吸金商业片的泛滥,无不透露着一个危险的信号:中国人那颗崇高的心没有了。中国人没有对事业的使命感,渐渐地只留下了孔方兄的印迹。

为什么泱泱大国,却出不了一个比尔·盖茨?为什么泱泱大国,竟总是感叹人才不济? 我想,这都是因为我们在慢慢丢失自己的一片崇高的净土,我们的心不再纯净,对事业的担当不再纯粹。

《泰坦尼克号》之后,卡梅隆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他“竟”放弃了大好前程,一心扑在了技术研究之上。待到今年的蓝色旋风席卷了全球,人们才重新认识了他。怀着一个电影人的使命感,他不仅展现了最新的3D电影技术,更在电影中表现了自己的对于人类未来的思考。相较于国内电影界,连一向“谋气不谋稻”的张艺谋也导出了《三枪拍案惊奇》这类的恶俗商业片,呜呼哀哉!若是国人电影界也能有这份纯粹,那么才会有梦工厂出现的可能。

“若是以诺贝尔奖为最终目标,那你是一定得不了诺贝尔奖的。”“光纤之父”高锟曾这样说道。为了克服以往传输信号严重衰减的问题,他一心投入到研究之中,对各种非导体纤维进行实验,他不知道是否会失败,更没有去想失败抑或成功会如何,他很纯粹,眼里也只有那同他一样纯粹的石英基玻璃纤维。

可是,肖传国“竟然”被捕了。

我想,对于一个人来说,名与利只是成功道路上的点缀,如果误把它们作为你最终的目标。那么,你也会越行越远。一个人能守得住寂寞,熬得住时光,才能在事业上或对社会的贡献上增添力量。当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应该营造一个纯粹的环境,“英雄不问出路”,“万事不以名利主宰”。只有浸润于此,我想这个社会才会满载希望。

留得一份纯粹。只有源于纯粹,才能归于纯粹。

点评:能准确把握材料的内涵,论述集中,举例分析也较充分,文末由肖传国的被捕而生发的议论言简意赅而有辩证意味,总体符合一类卷要求。与《把纯粹还给学术》(66分) 阐述的观点接近,但相对来说,行文不如其成熟,故得分略微低一些。

天才与疯子 (65分)

日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方舟子遇袭”案的主谋被警方做拿归案。方舟子,网络上著名

的“打假斗士”专门揭开谎言的面具,为此他不惜得罪了诸多“权威”,但是这次突如其来的袭击是他始料未及的。肖传国——华中科技大学教导,一位文质彬彬的学者,不惜冒险雇凶,原因是方舟子对他的学术成果打假,使他与原本唾手可得的“中科院院士”一位失之交臂。

这场闹剧掀起哗然一片,学术界一时鸡犬不宁。人们开始质疑学术评定的真实性,怀疑其整个学术体系,舆论也一边倒向方舟子,人们呼吁更多像方舟子一样的“打假斗士”挺身而出,捍卫可贵的“真善美”。事件似乎随着主谋肖传国的入狱渐渐平息,但是这件事背后还有许多隐患未解决。是什么让学生眼中的好教授、患者眼中的好医生、国家器重的科学家——肖传国,从“天才”堕落为“疯子”呢?

或许在常人眼中,“天才”是有一些固执和精神质,他们的思维也更加难以琢磨,这些无伤大雅的小毛病也许正是“天才”的魅力。但是一旦天才手里拿的不是笔而是凶器,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优秀的肖传国“买凶杀人”一事让我联想到了“马加爵”,曾经骇人听闻的大学生杀人案,只是大学生之间的小磨擦却使马加爵萌生杀意,最终酿成悲剧。最近又听闻在美国读博士的年轻中国留学生,为了生活之中的小习惯与别人争吵无果,又一时冲动杀害学生。这到底是怎么了?人们一贯认为精英天才的大学生们,为何屡屡成为杀人案的凶手?为何“天才”与“疯子”只在一念之间。

巧合的是,在他们身边的亲友对他们的印象几乎都是优秀,安静、沉默寡言,偶尔有些偏激。我想,“天才”与“疯子”之间的差别不是智商,而恰恰在于性格。爱因斯坦之所以是“天才”,并非只是他的巨大成就,他的性格也充满魅力。相反,“肖传国”们欠缺的不是智商,从他们亲友口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发疯”的诱因。他们的背景身份虽然不同,但是性格却极为相似。造成如此性格一部分是内因,但是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更加深远。

如今社会过分夸大对“天才”的向往,父母也总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过分苛求,不切实际的期望,不计代价的付出„„“天才”身上被压了过多包袱,失去了正常的生活过程。他们乖巧听话是为了避免麻烦,他们不与人接触最终无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天才”变成“疯子”,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如何正确培养人才,如何让人才成为真正完整的“人才”,或许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应该好好考虑一番。因为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有未来,才会产生“真善美”。 点评:由肖传国事件而联想到马加爵及其他所谓“天才”的沦亡,逐步推进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的追问和探究,行文没有一峰突起,但却很扎实地层层推进,表现出自己深刻思考,符合一类卷的标准。由于篇幅有限,对“天才”沦为“疯子”的原因展开尚显不足,故评为一类下。

把纯粹还给学术 (66分)

日前,华中科大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肖传国被捕,原因是雇凶杀人。而事情的起因,只是他认为方舟子的“打假”行为使他未能当上中科院院士。

这样一件似乎有些荒诞的事,让我们痛心疾首,唏嘘不已。原本一个前程似锦的科学家,完全地毁在了自己手里。有人说他个性太强,情商偏低,甚至有些偏激。诚然,他的这些特点是这件事发生的原因之一,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现如今学术界的功利和一种纯粹的流失。

中国人一直在问: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教育不把它归咎于教育体制和在教育上的力度问题,接着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可二十几年过去了,一切还是老样子。反观日本,在提出一个狂妄的“五十年出三十个诺贝尔奖”计划后,却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目标。并不因为别的,而只是学界的风气。像日本的一位获奖化学家白川英树,他研究了一辈子高分子材料,在晚年才获得诺贝尔奖。而在中国,很少有科学家耐得住性子十几年研究同一个项目,总是想着如何出成果后晋升,名利双收。更别提肖传国之流,为了中科院院士的头衔急红了眼。科学本就是最神圣,最奥妙的,它需要潜心地去研究。它本是一个纯粹的圣地,如今却似乎夹杂着一些铜臭气。肖传国正被这样的铜臭熏坏了思想,为中科院院士

的头衔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同时让我感慨颇深的是斯蒂芬·霍金,一个几乎与牛顿、爱因斯坦齐名的物理学家。有人曾这样描写过他在剑桥大学的生活:远处缓缓地过来了一辆轮椅,斯蒂芬·霍金坐在上面,似乎在沉思什么。没有人打扰他,没有人找他索要签名,更没有记者。是的,只有在剑桥可以有一个如此纯粹的环境,只有在剑桥才会孕育出像斯蒂芬·霍金这样的人物。那里没有喧嚣,没有名利,有的只是智者在剑桥上沉思的风景,还有惊世骇俗的一篇篇论文。

试想,如果肖传国一直处在这样一个纯粹的环境里,或许他也没能当上中科院院士。但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医生、教授、博导,一个令人景仰的科学家。只是现实没有如果,功利心已经“残害”了无数才华横溢的人。中国学术界如今最缺的是一个纯粹的环境。

曾有外国学者来华交流,看到校内的等级制度大为不解。原来,中国大学的校长都是有“官位”的,有的是正厅级,有的是副厅级,校园俨然成了一个小官场。回想蔡元培时代,他的第一守则就是不当官,甚至还曾为一学生看行李在门口等了一天。这样纯粹的学风实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