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板书设计

时间:2021-10-10 21:09:08 三年级作文

【篇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板书设计

《三峡》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背诵并默写全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难点】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2、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一)导语: 出示《三峡》图。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二)作者及作品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⑴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① 读准字音:   ⑵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⑴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⑵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 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⑷ 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 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水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 素湍绿潭 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秋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根据课文内容,想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奇景,其余同学点评。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节,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2、提问: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五、拓展延伸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李 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读诗,思考,明确:《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六、课堂总结1、学生谈收获2、教师结束语:《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三峡,用自己的独特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水经注•阳城淀》,并想像文中的画面。阳城淀博水又东南经谷梁亭南,又东经阳城县,散为泽渚。渚水潴涨,方广数里,匪直蒲笋是丰,实亦偏饶菱藕。至若篓婉口童,及弱年崽子,或单舟菱,或叠舸折芰,长歌阳春,爱深绿水,掇拾者不言疲,谣咏者自流响。于时行旅过瞩,亦有慰于羁矣!世谓之为阳城泻也。  提示:①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②潴:zhū,积聚。③娈:luán,美好。④折芰:采菱。阳城淀在今河北省望都县的东面,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了。但通过本文的描述,我们还可以想见1500年前这里的地貌和风情。这原是博水(即今唐河)流经此处时汇聚“潴涨”而成的一片水泊,长着丰茂的水草,也盛产鲜嫩的菱藕。本文选取的是初秋季节,人事活动是“采菱”,采菱者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一边不知疲倦地采摘着,一边信口歌唱着自编的小曲,赞美春天,赞美劳动,赞美宁静的幸福生活。于是构成了一幅清新妩媚的北国江南画图,令过往行人“有慰于羁望”,简直就是一个诗的意境。八、板书设计三峡   郦道元山 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水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春冬 素湍绿潭 悬泉瀑布 清荣峻茂秋 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课后反思】 

张信玲

【篇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板书设计

语文版《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游山西村、渔家傲、浣溪沙(网友来稿)拜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从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我采取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1、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这时用多媒体打出杜甫草堂凄冷的画面并配以二胡独奏《江河水》音乐。)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⑴、赏析第一诗节 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 (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⑵、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设计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 设计问题⑥: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 ⑶、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 设计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夜雨湿屋”(板书)。 设计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⑷、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①: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长夜沾湿何由彻?) 设计问题②: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设计问题③: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设计问题④: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 (之一) 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镜头二: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作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旧的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们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 镜头三:一阵凉风吹过,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紧锁着。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还惨!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如果真的能这样,我宁愿自己仍就在这里受罪!” 镜头四:太阳即将下山了,夕阳的斜光折照在那间破屋子上,几只乌鸦在枯死的树上嘶哑地叫着。哎!老人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之二) 镜头一:那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象魔鬼似得号叫着,虽不象寒风那样刺骨,但也足以让人浑身颤栗了。就在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小茅草屋,被风刮得不象样子,屋顶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 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抢先一步,抱着茅草跑进树林里。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宝宝,把茅草还给我,爷爷给你们讲故事。”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气得老人浑身发抖,破口大嚷起来:“你们这帮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们家去——”,就这样累得他气喘吁吁,唇干舌燥,只好倚着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叹息着。 镜头二:到了傍晚十分,风将近停了下来,但是天空乌云密布。本来就很昏暗的天空就显得更阴森了,雨也从天上倾泻下来。杜甫的老妻对他说:“孩子有病了,也没钱买药,这被子冷得象铁,叫孩子怎么睡啊!”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脸上显得异常苍白,额头上冒出豆大的冷汗。这时雨越下越大,床头上已经没有干得地方了。 他独自倚在床头,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觉,自言自语道:“唉,都是安史之乱,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真恨不得把安禄山、史思明一刀给劈了!什么时候到处都能建起高楼大厦,天下的穷苦老百姓不受风吹雨打。如果真有那一天,即使是只有我的房子破漏,受冻而死,我也甘心情愿!唉,可眼下如何是好——”。过故人庄[教学背景] 这是一首看似平淡如水的诗歌,如果你细细品位会发现这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和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设计理念] 诗歌是有韵味的,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再加上本诗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完美的结构美,轻快的音乐美。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设计过程] 一、诗歌导入。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二、读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检查朗读情况。正音黍(shǔ)还(hái)三、看看画面。[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1、欣赏图片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四、想想意境。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背景放爽朗的笑声。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家常话又有哪些呢?他们可能在说什么。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指导表演: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准备表演:组织语言,酝酿情感。即兴表演,及时评价。五、悟悟情感。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六、即兴表演。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和故人相聚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教学反思] 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极高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他们表现的空间,给他们保证表现的时间。特别是在表演这一环节,起初一组学生的表演并不出色,我请大家给他们提意见,都很中肯。然后再请一组上来的时候,就克服了先前的不足。基本进入了状态,进入了情境。因此我想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再者关于诗歌的教学,我想不要什么花架子,就是让学生去读一读。开始我指名读,将近20名同学,大家是越读越有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要立即打住,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思和意韵。游山西村一、教学目的 1、知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三)背诵这首诗。渔家傲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69 -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 州、邓州、杭州、青州。卒谥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刻石记功。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霜满地:喻夜深寒重。上阕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  “雁去”紧承“秋来”,“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四面边声连声起”写四处回荡的音响。“千蟑里”点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长烟”“落日”写“孤城”的景色;一个“闭”字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这三句围绕着“孤城”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中原乡土的“塞下秋来”的荒凉画面。  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句转入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满地的边塞,人们夜不能寐,将军头发白了,战士流下思乡的眼泪。  全词苍凉悲壮,表达了作者破敌立功的决心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品评】  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浣溪沙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 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 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 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今湖北浠水县。 子规:杜鹃鸟。休将白发唱黄鸡:此句说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三、赏析一条小溪启迪了人生哲理。乐观旷达的性格,随遇而安的胸襟,合奏出一支追求生活、执着人生的青春曲。年少心暮之人,读此当汗颜。作者邮箱: janetpan_79419@hotmail.com

【篇三】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简案(苏教版高三必修)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重点)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教学设想: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纯明、单一    “孤”――一人和一月的精神对话,人类初始的月光,一尘不染---过渡至人    2、人生宇宙的拷问:    “江畔何人……初照人”、“人生代代……只相似”、“不知江月……送流水”(人一代一代无穷无尽的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她等待什么人,何时能等到?江水何时能把她等的人送到?月的孤独—月的期待――思妇的期待)    3、人的期待:    青枫点缀离愁;江边,扁舟子;远处: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时间流逝)    “玉户帘中……拂还来”(有月的晚上,平凡人的诗意生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卷”――长时间思念,无意识、无聊的举动    瞬间的停住,一刹那的若有所思,无以言说的寂寞和孤独(举例:《我与地坛》母亲去世后,月光下的地坛、车辙、母亲的脚印)    “鸿雁(善飞之鸟)---鱼龙(善潜游)”(人类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    “落月”(借月亮寄托思念,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变的无奈)“不知乘月……满江树”(这种离情别绪,这种思念之苦,在月落之后,将如何排遣?我们似乎看到月光隐没的一刹那,望月之人无奈的轻闭自己的双眼,我们似乎能听到离愁人的内心一声无奈的叹息,轰然作响,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落月的余晖静静洒在江边的花林、枫树,月无声,林无声,天地间一片寂然无声。)4、小结:月升――月落:轮回  短暂  变(永恒)。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五、整体把握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1、景——春江月夜美景请大家首先把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一起朗读一下。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月夜美景,六人小组交流,选出最好的一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  落花、流水、残月  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 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 凄苦寂寞 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 ”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 无限 ”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六、知识拓展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1、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1)全班学生分三组比赛列举有关所选意象的诗句。规定时间内列最多诗文的获胜。(2)全班分析意象在具体诗句中蕴涵的情感。(3)综合概括意象的一般寓意。触此景生此情。2、教师评价总结。a、明月: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4、爱情——花前月下b、江水:1、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2、人生短暂——历史长河。(时间)c、落花: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五、作业:1、《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2、选题:《春江花月夜》中另外两个意象“春”、“夜”的情感寄寓分析3、收集古典诗歌中描写所选意象的诗句,结合整首诗分析意象蕴含的情感,并综合分析此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般情感寄寓。4、背诵全诗。附:1、板书2、参考诗句(1)明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2)江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3)落花"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3、鉴赏文章: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篇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乘法》的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乘整十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计算的重要基础。

二、课题名称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科书第30~32页)

三、教材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相关知识,这为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做了一定的铺垫。要强调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一定要注意数位对齐,这也许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积极探索和教师的巧妙讲解来让学生掌握其方法。

本课我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学生平时爱玩的活动引入新课,接着借助课件呈现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例题,在学生自己探索的基础上,重点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试算、同桌合作、课件演示、小组交流的方法让学生逐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笔算的算理和方法。

最后,教师提示“调换两个数的位置再乘一遍”,让学生理解验算的方法。并通过在巩固练习题安排了乘法计算的实际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解决具体生活情境里的实际问题中初步学会两位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并初步理解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使学生学会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并通过互相合作、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算法,使学生牢固的掌握这一笔算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应用知识的同时,活化知识,形成技能,提高素质。

五、教学重难点

在知识的探索中,让学生理解并初步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书写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生回答:喜欢)

小明也很喜欢,今天,他去订牛奶,确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能帮他解决一下吗?(生齐答:能)

教师课件展示例题:小明与服务员的对话。

师:谁能帮小明列一下算式?(生: 28×12)

【说明: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展示新知,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师:计算这个算式对大家现在来说还有点小困难,我们先来“热热身”,热身过后同学们会觉得它容易多了。

二、旧知铺垫,引起回忆

课件出示:

25×10 14×20 40×60 10×94

30×23 3×90 30×20 40×11

【说明:先指定几位同学说出计算过程,再以开火车形式口算,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后面新知的学习作好准备,埋下伏笔】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猜测

关于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我们已经熟悉,那么怎样用竖式来算两位乘两位数呢?请大家先自己试一试,再向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说明:通过让学生自主的猜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去大胆的思考解决新知的方法,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不被教师的观点和书本上法则所局限。】

2、同桌合作,小组交流,探究学习

(1)学生自己尝试

请大家开动脑筋算一算,自己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再和同桌一起讨论一下,谁的方法更好。

(2)小组汇报

师:刚才老师看大家计算时,有好多种方法,请同学们以前后4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得出本组内最好的方法。

【说明:结论是探究结果的结晶,通过互相对比,让学生发现两

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最合适算法。】

3、全班汇报,汇总总结。

老师请部分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适时介入:28×12可以这样想,每月28元,可以先算2个月的28×2=56元,再算10个月的28×10=280元,最后把2个月的56元和10个月的280元加起来56+280=336元,就是全年的价钱。同时课件出示:

教师课件演示笔算方法,适时暂停,让学生讨论为什么“8”要和“5”对齐,而不可以和“6”对齐,以此让学生明确“8”是指8个十。最后让学生明确竖式的一般写法,“280”中的“0”一般不写。

4、个性创造,构建模型

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刚才的交流,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竖式,我位一般怎么算?

师生共同明确: 用竖式下方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5、牛刀小试

师:把28和12调换一下位置,你会乘吗?结课会怎样? 学会做书上的“试一试”。汇报检查时,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明确:乘法可以用交换乘数的位置进行检验。

四、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课本32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师请3名同学板演。

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数位应如何对齐,为什么?

2、火眼金睛辨对错。

课件出示课本32页第3题,先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错的改正。

3、应用提高

教师课件展生活中的购买场景:

王老师在商场买了13副乒乓球拍,每副23元,一共要花多少元? 学生独立思考做答,集体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深入生活,活用新知

教师课件出示课本31页第5是题、32页第5题。

要求:学生任选自己喜欢的列式方法进行解题,并与小组内同学进行交流。

交流反馈:教师请部分小组派代表说一说,让好的小组重点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5、作业布置

课本31页第4题,32页第2、3、4题。

【篇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3---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算理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进行自主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相互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老师这里有一组口算题,谁敢在没有见到题目之前就把手举起来。请同学来口答,其他同学与老师一同判断正误。

12×20= 12×3= 11×5= 11×30= 24×10= 24×2=

你能说一说24×2=48的各部分名称吗?

二、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啊?(4月22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吗?老师来告诉你们,今天是世界地球日(出示世界地球日图标)。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项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活动。说到环境保护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多种树、不乱扔垃圾„„)对,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每年这天我们平湖二小的红领巾小队都会到街头去清扫垃圾和卫生死角。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课件出示:在一次整脏治乱活动中我们红领巾小队12人平均每人捡到垃圾23件。 师:从这句话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一共捡到多少件垃圾?

这个问题你会列式解决吗?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这样的计算吗?

2、引出新知:

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像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大约捡了多少件?(学生各自汇报估算结果和方法)

估一估,23×12约是多少?

怎样才能知道谁估算的钱数最接近准确数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计算出23×12的得数,

三:算法探究

1、自主探索算法:

同学们,你能想办法算出23×12的得数吗?想想看,看谁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想好了写在练习纸上。开始吧!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

你刚才是怎样算的?能不能让你小组的同学也明白你的算法?请互相说一说。

3、全班汇报:(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哪一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的方法?

预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当中的几类方法:

(1) 连加:23+23+„+23=276(12个24相加)

(2) 分步:23×2=46(件)23×10=230(件)230+46=276(件)(板书)

引导:你能给大家解释一下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 竖式大致选择以下四种:

① 2 3 ② 2 3 ③ 2 3 ④ 2 3

× 1 2 × 1 2 × 1 2 × 1 2

4 6 2 4 6 4 6 4 6 2 3 2 3 0 2 3

7 2 2 7 6 2 7 6

黑板上展示了几位同学的写法,请大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你觉得哪种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这几位同学一定是在哪儿出现了小错误,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找一找。鼓励学生找出:①对位错误,十位上的1和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应该写在十位上,②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乘,漏乘了一位。

我们再来看这两种(③④)方法,他们有什么不同?由于十位上的1与23相乘,得到的是23个十,3在十位上,已经明确了3代表的是30,所以个位上的0我们可以写成虚0,或者不写,这样书写起来会更简便。

下面谁能带着大家回忆一下笔算的计算过程。学生说,教师用彩色标注。

关注口算与笔算的相同点,进一步理解算理。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画箭头,并结合说明46是23与2的乘积,23个十是10与23的乘积,个位上的0不写。【教师板演】。

正因为横式和竖式有着相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小学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列竖式计算。 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276件垃圾,同学们估算的大致范围与实际计算结果相符,笔算结束后我们要记得填好横式结果。[完成板书:23×12=276(件)]。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希望我们都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出一份力。

改错:请写对了的同学,自己再说一说计算过程,有错的同学一边说运算顺序一边把错误的地方改回来。

4、初步优化

对比一下这几种方法,你最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5、变式练习:

下面就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算一道题。出示:23×13=

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竖式,与以前认识的两位数乘两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每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都可以用竖式计算呢?计算时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你觉得计算时,哪一步是关键啊?

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 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巩固练习

1、填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第二个因数的( )去乘第一个因数的( ),乘得的积的末位与( )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的( )去乘第一个因数的( ), 乘得的积的末位与( )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 )。

2、完成竖式

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们的同学也做了几道题目,可是遇到了困难,你能接着完成吗?

出示 (1) 2 3 (2) 1 2

× 2 1 × 4 4

2 3 4 8

问:两个48一样吗?

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在做题时出现了一些错误你能帮他指出来吗?

3、我来判一判

4 3 3 1 3 2 2 2

× 1 2 ×1 1 ×1 2 ×1 4

8 6 3 1 3 4 8 8 4 3 3 1 2 2

1 2 9 3 3 1 3 0 8

师: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接下来我们用笔算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好吗?

4、游戏: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12×44 32×13 42×11 34×12 23×22 21×34 41×21 33×31

五、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

红领巾小队一共捡了多少件垃圾?

2 3 × 1 2 = 276(件)

2 3

× 1 2

4 6„„2 3 × 2的积

2 3 „„2 3 × 1 0的积

2 7 6

答:一共捡了276件垃圾。

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习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自主探究法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3=,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板书设计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由于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习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习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 。还可以对重难点内容再进行深入巩固。在教学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几个学生进行了乘法竖式的复述就完了,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我可以再让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复述,练习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过程,出现错题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原因和正确的过程,但是我过于仓促的结束了教学,可能导致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训练。

【篇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笔算乘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娄山关镇逸夫小学 唐敬忠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1、做一做。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本节课内容属于不进位的两位数乘法,涉及的乘法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有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即:运用转换的方法解决两位数乘两位的问题和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情景尝试解决问题,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掌握笔算竖式乘法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算理,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探究交流活动,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2、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 教学难点:

1、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2、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台、点子图、乘法计算的影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入:考考大家的眼力。(游戏规则: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自由观察二十秒,然后关闭图片接受教师的提问)

(1)、海尔兄弟图片。(问:左边的头发是什么颜色)

(2)、彩色123的图片。(问:2的鞋是什么颜色)

(3)、0到9十个彩色艺术数字。(问:8的身上是什么图形)

(4)、小型会场图片。

【设计理念:利用出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引入主题:

同学的猜猜教师会问什么问题。

学生A:窗子是什么颜色的?学生B:有多少排桌子?…… 师:其实很简单,就是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凳子?

师:谁还能说说还能很到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小组讨论一下,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凳子需要知道些什么信息?怎样才能知道?

学生A:一个一个地数。学生B:数横竖分别有多少个,然后再乘起来就得了。……

师:为了方便大家思考,老师制作了点子图,展台展示点子图。

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师:你能算哪边的,计算一下。

(生在草稿本上练习,能轻易地计算出右边的点子个数) 指名说说计算的哪一边,怎样计算的,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设计理念:将桌椅数用点子图表示出来,这样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将繁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1、探究算法(转换)。

师:用以前的方法能够算出右边的,但你们能算出左边的吗?试试看。(小组内讨论完成)

指名列式:12×13 13×12 (有12个13或者13个12) 师:试着算算,并要说出为什么这样做。(小组讨论,师巡视) 学生A:将12看着10,13看着10,12×13≈100

学生B:将12个13分成两个6个13,13×6=78 13×6=78 78+78=156

学生C:将13分成10和3,12×10=120 12×3=36 120+36=156 学生D:将12看着3个4,13×3=39 39×4=156

(利用展台让学生展示做法,并用点子图给其他学生讲解。)

(对上台来讲解的学生给予奖励)

小结:大家说得都很好,都将这个问题转化成了我们以前学的方法来解决了。

【设计理念:让学生利用以往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让他们知道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是很强的,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研究笔算:

(1)、师:我们以前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用竖式做,那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用列竖式来解决吗?自己试着做做看。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练习,反馈:

展台展示学生的竖式,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请其他同学对他的算法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A:1 2 学生B:1 2

×1 3 ×1 3

3 6 3 6

+ 1 2 + 1 2 0

4 8 1 5 6

师:谁看明白了?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生生提问解答) 主要问题:

1、36是怎么来的?120又是怎么来的?156呢?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手指着口算的部分)观察一下,有没有发现什么?这个算的过程也就是什么呀?口算的过程也就是我们笔算的过程。(原来口算和笔算是相通的,只不过是表达的形式不同)

2、10是否可以省略。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

算6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后不写,边说边把0擦去。

省略后12是否需要往后移?为什么2必须写在十位?12实际上是表示多少?

(2)、师课件出示完整算法:

师: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注意什么?最后算什么?

(3)、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竖式计算的方法,并允许学生出错,然后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参与并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计算方法。】

【篇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63 页例1。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体验计 算

方法的多样化。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价值。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知道咱们班同学个个都很棒,数学特别的好,口算能力特别强,想不想给大 家

展示一下。 生:想。 师:准备好了,看谁反应快,读出算式,并快速的说出得数。

口算 :出示卡片并口算 80×10= 60×20= 90×90= 40×50= 12×30= 43×20= 22×30=

11×70=

老师这里还有一组题目,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24×2= 24×20= 24×200= ①24×20=480

你是怎样想出来的?为什么48 后面有1 个0? 生说教师加以引导。 24 乘2 个十是48 个

十,也就是480。 ②24×200=4800 你是怎样想出来的?为什么48 后面有2 个0? 24 乘

2 个百是48 个百,也就是4800。

师:同学们口算能力确实不错。

笔算

师:老师还想见识见识你们的笔算能力,想不想表现的更加出色。

生:想。 师:下面再来看这两道题,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笔算出结果。 27×3= 123×4= 师:做完了吗?哪位同学到前面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做法。

师:你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下面同学一定要仔细的听,看看他的想法和你的一样吗?)

师:和她做法一样的请举手。你再接着说一说123×4?做法和她一样的举手。看来 大

家都是这么想的。 师:通过刚才的复习,我发现同学们对以前学习过的乘法的口算,笔算

掌握的不错,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的有关计算。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通过教材的情景,引出问题

师:观察这幅图,妈妈带着小红去干什么?

生:买书。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套12 本,每本24 元。

师:谁能根据这2 条信息提出一个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一套书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要求一共要付多少钱?应该怎样列式呢?

生:24×12= 师板书

师:请你先帮小红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钱?

生:200 元。

师:你是怎样估算出来的?

生:把24 看成20,12 看成10,结果是200 元。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240 元。 3

师:你是怎样估算出来的?

生:把12 看成10。24×10 得240 元。

2.组内交流

师:做完的同学把自己的方法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 (小组展开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3.展示汇报

师: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

方法一: 生:我是把先算 24×2=48(元),再算 24×10=240(元),最后把 240 与 48 加起 来得到288(元)!

师:第一步算的什么?第二步算的什么?第三步算的什么?结合情境说。

生:10 本多少钱,2 本多少钱,最后相加算的是一共多少钱。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非常好,思路很清晰。

方法二: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好,这位同学你上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计算方 法。

师:用竖式计算的,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做出来的吗?他说的时候下面的同学也不 能闲着,一定要认真的听,动脑筋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举手提问。

生:2 乘4 得8,2 乘2 得4,1 乘4 得4 ,1 乘2 得2。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的方法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想把这位同学的算法写到黑板上,谁的方法和她的一样。可以再站起来说 一下吗?

生:用竖式来计算24×12 师:首先应该相同数位对齐。

师:先算什么

生:2 乘24.

师: 2×24 把 1 捂上,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要先用个位上的 2 去乘24 个位上的4,二四得八,8 写在个位上,再用2 去乘24 十位上的4,二二得四, 四写在十位上。

师:48 求的是什么?

生:2 本书的价钱。

师:也就是24×2 的积,然后用箭头把竖式的第一步计算的48 和用横式求出的2 本 书的价钱连接起来。

师:再算什么?

师:接下来再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24?

生:十位上的1。

师:你用十位上的1 先去乘4 还是先去乘2。

生:先和24 的4 乘。

师:乘得的数是多少?

生:4。 师:(师指着算式),一四得四。这个4 写在哪儿?

生:十位上。

师:为什么这个4 要写在十位上?

生:因为这个1 是十位上的1 表示一个十,和24 个位上的4 相乘结果是4 个十, 所

以4 写在十位上。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谁再来说一说这个4 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生:因为这个1 是十位上的1 表示一个十,和24 个位上的4 相乘结果是4 个十, 所以4 写在十位上。

师:接下来你是又怎么做的?

生:再用1 去乘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板书设计

师:得多少?

生:2。

师:(师指着算式),一二得二,这个2 写在哪儿?

生:写在百位上。

师:为什么这个2 要写在百位上?

生:因为1 和2 分别表示的是一个十和2 个十,10×20 等于200,所以2 要写在百 位上。

师:这一步求的是什么?(师指着算式)

生:10 本书的价钱。

生:24×10 的积。

师:得多少? 生:240。

师:240 求的是什么?

生:10 本书的价钱。

4.师用箭头把竖式的第二步计算的240 和用横式求出的10 本书的价钱连接起来。 师:最后算什么?

生:把积相加。

师:288 求的是什么?

生:一套书的价钱。

师:这道题完成之后,应该把结果写在横式的后面。学数学一定要认真,细心。

师小结:我们在用竖式计算24×12 的时候,是先用个位上的2 去同24 相乘得48, 再用十位上的 1 去同 24 相乘得 240,最后把乘得的积相加。大家再来观察这个算式, 为了使竖式更加简便,240 末尾的0 可以省略不写(把0 擦去),但是4 一定要写在十 位上,那为什么用十位上的1 去乘4 得到的4 要写在十位上?我找同学起来说。

生:因为这个1 是十位上的1 表示一个十,和24 个位上的4 相乘结果是4 个十, 所以4 写在十位上

师:再来回顾一下 24×12 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是分 3 步进行计算的,先算个位上 的2 去同24 相乘得48,然后再用十位上的1 去同24 相乘,得240,注意用十位上的1 去乘4 得到的4 应该写在十位上,因为十位上的1 是一个十,一个十乘4 得4 个十,最 后把乘得的积相加。

5.比较方法 师:第一种方法是分3 步计算。第二种用1 个竖式计算就可以完成。这几种方法, 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1:第二种,因为比较简便。

生2:第一种,因为比较简单。

师: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比较简便,用竖式计算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 算的基础。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多位数乘两位数,到那时候你们会发现用竖式计算会更加 的简便。所以大家要学会用竖式计算,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新知识。

师: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到底掌握了没有 。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下面各题。

1 4 X 2 3= 2 2 6 3 师:第一道题算了一半,那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 请同学们补充完整。

问题:从刚才的做题情况来看,哪一步需要特别注意的?

通过做题,我发现同学们掌握的还不错,想不想再接受挑战。

2.找错。 3 2 2 5 X 1 2 X 1 1 6= 4 2 5 3 2 2 5 9 6 2 5 2 5

请同学们帮小明、小兰检查一下他们做的题是否正确?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改?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不仅帮他们找出了错误而且还改正了错误。同学们想一想笔 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哪一步最容易出错?还有什么要提醒一下大家的?

接下来老 师要看看哪位同学在下面的做题的过程中表现的更出色。

3.解决问题

(1)2011 年3 月10 日12 时58 分,云南省盐津县发生5.8 级地震,三年级2 班组 织了“情系盐津”捐款活动,全班有43 人,平均每人捐款 12 元,三年级2 班一共捐款 多少元?

(2)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三年级1 班的同学做纸花布臵教室,全班有31 人,平均每人做13 朵纸花,布臵教室的纸花一共有多少朵?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很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出了两位数乘 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分三步进行计算的,先用个位上的 数去乘,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最后把它们的乘得的积相加。

【篇八】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

通州区玉桥小学

韩洪涛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特点处于形象思维为主并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儿童认识的发展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贯彻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数学第六册第一单元乘法中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乘两位、三位数的基础学习的。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口算乘法”,分为两个层次: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个整十数相乘。第二部分是“笔算乘法”,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和方法,包括每一位都不需要进位的、连续进位的、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以及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第二层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第三部分是“整理与复习”。

而本课时要学习的内容是本单元中的第二部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的方法”。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学习基础是第五册“一位数乘两位、三位数”和本单元第一部分“两位数乘整十数”。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两位数乘三位数、以至于今后进行多位数乘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所以说,这节课的内容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学生情况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刚才的教学内容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主要有:一位数乘两位、三位数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在学习一位数乘两位、三位数笔算方法时,有了一定的笔算经验,初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

的道理。数的位置原则。在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时,已经历过自主探索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也积累了一些活动经验,已经初步尝试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本节课的开展,打下活动基础。

在以前这部分知识时,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

3 3

×3 1

3 3

9 9

1 3 2

2 4

× 1 2

2 4 0 4 8

2 8 8

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数的位置原则,不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二是受口算定势的影响,先算十位后算个位。

所谓“位值制”,是指相同的计数符号由于所处的位置的不同而可以表示大小不同的数目。

以上的分析引发了我的思考:

1.改编教材中的情景图,让复习铺垫与创设情境共融。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借助情境,直接呈现算式:24×12=□。由于没有任何暗示,对学生思维的挑战性更大了。但我觉得这样的问题,只能激起几个尖子生的探究欲望,大多数学生则感到迷惘,不知所措。奥苏泊尔在有意义的学习的研究中,强调认知结构是知识学习发生迁移的主要媒体。他认为,教学要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即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内容相关联,使之在学习者已有的旧知和需要学习的新知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生长点是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此时虽有新信息的参与,但原有笔算的认知结构并没有发生改组。根据教材特点和课前对学生的分析,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地改编,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在列式、分类过程中,生成研究内容。将复习铺垫与情境创设有机融合起来,实现在情境中铺垫、在铺垫中促进迁移。

2. 引导学生在比较交流中,优化算法,理解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板书设计

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要加强算法及算理的理解,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交流,在多种方法中优化算法,在正确与错误中明确算法。通过口算方法、情景图与笔算方法的多向沟通理解算理。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1.在具体情境中, 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进行自主优化,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习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理解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尾数要和十位对齐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一开始就展示了学生喜爱的示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郎”中的玩具图片,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板书设计

1.出呈现信息(1)喜羊羊玩具每个23元,4个要多少元?

23×4=92(元)强调用竖式计算,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一位数乘两位数

2. 呈现信息(2):10个玩具要多少元?

23×10=230(元)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3. 呈现信息(3):买12个玩具要多少元?

列出所示23×12

师:与一位数乘两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相比,这道算式又有什么不同?揭

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1.估算23×12(设计意图:在这里要求学生进行估算,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又可以对笔算后的结果进行验证。)

2.独立探究计算方法。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听听别人的算法。

4.算法交流展示

可能出现的方法:

方法1:23×10=230,23×2=46,230+46=27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认识的发展一般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贯彻直观性原则。结合学生说算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架起一座认知的桥梁。)

问:23×10算出的是什么?23×2表示的是什么?

方法2:23×2=46,46×6=276

23×3=69,69×4=276„„

方法3:竖式笔算

( 1)面对第一个竖式我会这样引导 这个竖式你是怎样列的?(强调相同数位对齐)230是怎样算出来的?(直接利用口算的结果)46呢?

(2)面对第二个竖式我会这样引导,请你谈一谈你的算法?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般规定,从个位乘起)

(3)面对第三个竖式我会这样引导,这个竖式与第二个有什么不同,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强调46的6要和个位对齐,24的4要和十位对齐)

(4)这时出示第四个竖式,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就水到渠成。有的同学就会从口算去说明,也有的会从估算的结果去验证。

总结: 问:老师很想知道,这些方法都是借助了哪些旧知识来解决的? 这么多方法,你最欣赏哪一种?(学生喜欢的方法可能不一样,这时老师不发表任何意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充分展示学生的每种算法,并借助直观图形,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每种算法的意义,为下一环节优化算法做准备。)

(三)优化算法,沟通算理

买13个玩具需要多少钱?

1.23×13=?选择其中一种算法计算,找学生写在黑板上。

反馈交流

(1)23×10=230,23×3=69,230+69=299

(2)竖式计算

2 3

× 1 3

6 9 2 3

2 9 9

谁能看出他是采用哪种算法?

问:为什么不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相乘,然后一步一步乘呀?

小结:方法2有一定的局限性,基本的方法是竖式计算。把板书补充完整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2.观察横式、竖式和情景图,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时,师生交流始终围绕两个中心问题展开:

为什么竖式第二个积的末尾数要与十位数对齐?

为什么竖式要把两次乘积分上下两层写?(清楚、容易理解、两个乘积意思不同)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横式、竖式和情景图之间的关系,不仅理解了算理而且也有效地突破了算法上的难点)

3. 分步列式和竖式,你喜欢哪种?

小结:其实,笔算的方法是将分步计算的过程用竖式的形式表示出来。采用竖式写法不仅使计算过程清晰,而且还便于检查。所以小学阶段我们进行笔算的基本算法是竖式计算,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它的优势将会更明显。(完善课题,添上“笔算”)

4.尝试练习(两人板演)

32×12 21×34

学生练习后,集体批改。

【篇九】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63页例1(不进位)。

二、教学准备课件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1.教学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它主要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就迎刃而解了,还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交流合作,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教学策略

(1)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安排复习铺垫环节。因为从已有的、众多的知识中找出与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信息,这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提取能力。

(2)问题提出,独立思考,充分准备,小组交流。

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并且在学生充分准备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建立在独立思考和准备发言的基础上,讨论和交流的质量必定提高,反之常常会流于形式。

(3)提倡算法多样化,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常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深切的体验,会取得学习数学的经验,这些体会和经验为学生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1.谈话导入。(课件:有图象、有学校图书室王老师的声音)同学们,学校图书室买来12本新书,每本24元,你能猜一下我大约付了多少钱吗?

2.学生进行猜测,并说说想法。

3.通过诱导,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刚才每位同学都猜过了,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你猜的是正确的或者是比较接近正确答案?(课件)王老师到底应该要付多少钱?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你能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24×12”吗?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自由地进行猜测。在学生猜测时,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猜测的答案,更要关心学生有没有主动投入到“猜测”中去。让学生通过猜测,来提高对数的感知和直觉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尝试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24×12。)

2.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学生可能计算方法不同,而且还可能计算方法

的数量也不同。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通过独立探究,经历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数学问题的过程,感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三)交流汇报,归纳解题策略

1.统理思路,准备交流。

刚才老师在看同学们的计算时,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有好几种方法了,在交流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写一写,你在小组里发言准备讲哪几点?

设计意图:通过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在学生独立思考,并有交流准备的基础上,再开展小组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

2.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3.整理成果,准备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第一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小组内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看法。这个过程,重在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倾听。

4.全班汇报,汇总策略。

部分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适时介入。

(1)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学生的解题策略可能有:

①24+24+…+24=288(12个24相加);

②12+12+…+12=288(24个12相加);

③24×2×6=288;

④24×3×4=288;

⑤24×10+24×2=288;

⑥12×20+12×4=288;

⑦24×20-24×8=288;

(2)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3)质疑问难,精讲点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比较计算方法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体验方法是否优劣。另外,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四)应用深化,总结学习方法

1.练习:(课件)

(1)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你能当一回小老师吗?

(3)学生笔算,老师口算,比比谁快。

11×11= 12×11=13×11=

14×11= 15×11=16×11=

17×11= 18×11=

设计意图:巩固笔算法则,主要是让学生应用法则去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这是一个进一步巩固知识和熟练技能的过程,所以安排了一定量的练习。形式力求多样,主要是想增加学生解题的趣味性,特别是第(3)题这样的比赛,对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法则以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会有较大的帮助。

2.总结。

(1)从学法指导的

度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猜测结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2)从目标达成的角度小结。

围绕目标1: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围绕目标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围绕目标3: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但要总结结论,更要强调学习过程,让学生回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发现的一些规律或研究成果,这样做更能体现学习“过程”。

(五)教学片段实录

片段1“我的答案比他们都准!”

上课开始后,(课件:有图象、有学校图书室王老师的声音)“同学们,学校图书室买来12本新书,每本24元,你能猜一下我大约付了多少钱吗?”

学生看到画面、听到声音,注意力顿时集中。有部分学生马上举起了手,“老师,这个我会!” 学生1:肯定超过200元,我把24看成20,12看成10,20×10=200。

学生2:肯定超过240元,我就把12看成10,24×10=240。

学生3:我想不会超过300元吧!

学生4:我觉得应该在250元左右,因为我把24看成25,多看了一点,把12看成10又少看了一点,而25×10=250。

……

正当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有一位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他们的答案都对,但我的答案比他们都准!因为我的答案是计算出来的。王老师一共付了28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