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1-10-10 19:59:55 三年级作文

第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从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论文

小学3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下解决3年级数学成绩下降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3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课题,使学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从3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一、 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谐音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数是3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

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2、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二、由直观教学入手,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一、2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3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3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我采取由直观教学入手,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比如,在讲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教师板书例题:

乘法 除法

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26×45 26×(4×5) 360÷8÷5 360÷(8×5)

=一04×5 =26×20 =45÷5 =360÷40

=520 =520 =9 =9

通过这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乘法时,3个数相乘,结果不变;和除法时一个数连续

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结论。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学生掌握了知识,并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 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1、温故知新。3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2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一、2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2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2、运用比较。当新旧知识技能一0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例如:教学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简便计算时,对偶题目: 5一600†700=73……500

往往有一些学生算错为:

5一600†700=73……5

教师便启发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发现错误。进而说明余下的“5”是被除数的百位上,应该是“500”的道理。最后教师帮助学生与以前的有余数的除法做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消去相同个数的“0”之后,按以前学过的方法求商和余数,这是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如果有余数,应该在余数后面也添上被消去的“0” 的个数。当然,这只是指法则的记忆而言,在算理上是完全统一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能记住了。

3、改错练习。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的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其中 ①是针对学生法则中“被除数和除数划去相同个数的„0‟的相同这一关键词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②是针对学生对余数的位置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③是针对“补0”有模糊认识提出来的。这样,既从正面讲清算理,又从反面加深理解,互相配合,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3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高3年级教育教学质量不会再是难题。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罗富霞 2016年6月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呢,这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但进行整体教学,而且进行小学生心理研究,使学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从几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二、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谐音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数是3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 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三、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

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四、由直观教学入手,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

五、负迁移的干扰。

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

(1)、温故知新。三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二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一、二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2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2)、运用比较。当新旧知识技能一0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

(3)、改错练习。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的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高三年级教育教学质量不会再是难题。

第三篇、浅谈小学三年级应用题教学论文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三年级应用题教学

石溪小学 徐文琴

【内容摘要】有数学教学经验的老师都明白小学阶段三年级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与关键。三年级应用题教学犹如砌房子时的打地基,在这个阶段掌握的应用题基础直接影响着高年级的解决实际问题状况。

【关键词】审题 分析 数量关系 画一画

反复练习 多见题型

老师们都知道,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长期、必学、最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展现。而小学数学是实施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能力的基础教学。而小学阶段的三年级应用题教学,其综合性、逻辑性、应用性开始增强,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三年级掌握好数学应用题呢?在这里,就我对自己经过三届三年级数学教学,浅谈一下自己对三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一些小方法与小见解。

一、必须学会审题,学会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很有必要“画一画”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会认真审题,全面掌握题意,并能进行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基础与关键。为此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征和给出的信息或启示,充分运用条件,达到尽可能满足结论需要的要求。三年级的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审题不过关,不知从何入手,导至最后怕做应用题。审题不过关说到底就是方法不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应注意渗透学生方法的培养,努力做到读题是前提。 “读题”时对题中关键性的词语要多加思考,搞清含义,全面分析出已知、未知的条件,特别是一些隐含的条件,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如:三年级的一道应用题王奶奶靠墙围起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圈,鸡圈长15米,宽7米,求围成鸡圈的篱笆共长多少米?求鸡圈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像这道题,出得非常好,它来源于生活既考到了周长,又考到了面积,这道题隐藏的一点就是没有说明哪边靠墙,学生在做这道题时,教师提醒学生必须抓住此题的重点 ,“靠墙”两个字。这时候就要思考了,靠墙是什么意思,再引导学生考虑到靠墙有两种情况,在这里我们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动手画一画”的方法。

“读题”过程中,边思索、边联想,有必要时在画一画,画一画也是理清题意的好方法,

使学生在脑子里展示完整的题目意

思,使之过程更为直观明了。又例如:小明家、冬冬家和学校都在龙腾大道上,小明家离学校是5000米,冬冬家离学校是3000米,问他们两家可能相距多少米?像这种题型,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也是必须要教会学生画图的,如果不画图学生很难想象有两种情况,我们只有借助画图来教学,才会让学生有一目了然或者是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反复练习,多见题型

三年级应用题教学犹如砌房子时的打地基,在这个阶段掌握的应用题基础直接影响着高年级的解决实际问题状况。显然三年级应用题的掌握尤为重要。所有学者都明白学习是没有捷径的,必须多下功夫,叶欣,2000年四川省高考理科第一名谈到自己的取得好成绩的良方,叶欣只用了4个字来概括———多做试题。叶欣说,在考前做足够多的习题有益无害。正像学游泳离不开水一样,“多做”也是理科考生通向优异成绩的惟一路径。三年级应用题的掌握也是这样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多给学生练习应用题的机会,多给学生出多种题型的应用题,最好是将较多的数学问题揉和在应用题里,尽量从多方面来检查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我们教师尽量让学生多见题型,所谓的见得多了,才会“识广”,才会从中领悟解题的要领与方法。

以上便是我在从事小学三年级应用题教学时的一点小方法与小见解,希望能给从事三年级教学的老师带来一点小启发。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从学生心理特点论三年级数学教学

熊集镇中心小学 李蓓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呢,这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但进行整体教学,而且进行小学生心理研究,使学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从几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二、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谐音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数是3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

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三、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 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

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四、由直观教学入手,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

五、负迁移的干扰。

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

(1)、温故知新。三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二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一、二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2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2)、运用比较。当新旧知识技能十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

(3)、改错练习。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的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高三年级教育教学质量不会再是难题。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小论文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牛排中的“数学”

三(3)范宇 星期六,妈妈带我,弟弟还有奶奶一起到豪客来去吃牛排,我们很开心。进去后,看见有很多人,找了一个靠墙的位置坐了下来。很快妈妈就点好了菜,妈妈提议说“:大宝你算算看这些总共多少钱?”我说:“没问题”。拿过单子一看:两份凯撒大帝牛排62元,一份苹果木肋眼牛排58元,还点了一份有范儿甜品15元,地中海风情鳕鱼条17元。我拿起笔在菜单上写下了算式:62×2+58+15+17,然后在边上写上了竖式62×2=124,124+58=182,182+15=197,197+17=214元。我大声说:“是214元!”,妈妈满意的笑了,她说:“国庆节来吃的时候,拿到了一些优惠券,满一百抵用50元。”我想了一下:可以用两张优惠券,50×2=100元,高兴地对妈妈说:“可以优惠100元。”妈妈又问我:“那我等会付多少钱啊?”我回答:“简单!用减法就可以了,214-100=114元!”妈妈笑了笑说:“答对了!奖励你一下 ,点一个甜品吧。”我翻着菜单,突然发现一个很漂亮的旋转木马图片,有五种不同的甜品,就点了这个甜品。这时奶奶说:“那你算算现在总共多少啊?”我开心地说:“旋转木马26元,加上刚刚算出来的114元,26+114=140元。”

不一会服务员叔叔端着牛排上来了。掀开盖子的时候,牛排仿佛在‘哧哧哧’地唱着歌。哇!真是太诱人了,我迫不及待的拿起刀叉美滋滋的吃了起来。

今天发现数学在生活很实用,接下来我一定会更认真的学习数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好习惯,益终生

中心小学 谢飞

《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一、 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 1

或小组员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看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肯定不对,一定用减法做了,因为1-3册只学了100以内的 2

加减法。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赞可夫有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 3

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从而使合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

三、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中“镜面对称”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照一下镜子,然后在小组立交流:人在镜子里的特点,镜子内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没有变化,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照镜子时内外的人上 4

下、前后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好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我在教完“5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很有兴趣的一道题,我问:你知道罗老师今年几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哟!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我接着说:“罗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把7看成6,就有5个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说:我先看成5个5,再加2个5-------。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与内化。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

5

第七篇、小学三年级数学论文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澄海城南小学

林少惠

数学论文: 自主、合作、探究走进课堂

自主、合作、探究走进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进行转变,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近年来,结合自身教学与教研的实践,谈谈对“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体现过程性,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突出创新性,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出发点; 凸显探究性,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 1、基本结构

2、操作程序

(1)前提准备。准备的目的在于稳定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为探究作好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的铺垫。这一环节既可以在课前准备,也可以在课中进行,可以用谈话、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进行。

(2)探究新知。这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纲要性思考题,创设知识迁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新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促进同化,发展思维的流畅性,让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3)拓展运用。这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获得能力.教师的练习设计要紧扣教材,有适当的坡度与密度,要让全体学生都练有所得。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开放性习题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4)总结评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顾问题探索过程,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得失,并联系实际将知识点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再认识、再发现、再创新。

二、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

1、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使之产生强烈的欲望,并积极进入状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1)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保持宽容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引导,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多一些赞扬与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消除师生间的无形的心灵鸿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问题的环境与机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与意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倡导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

2、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

第八篇、小学三年级数学论文

三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宋菲菲

如何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是贯穿全部小学数学的内容,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会促进各领域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问题解决”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最佳认知活动的条件下,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身情感体验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的数学活动,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审题,找出相关的数据和关键字,关键词,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2.要求学生分析题目,弄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相关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出已知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如教学:“一个三位数,数字和是2,这个三位数减去6后,还是一个三位数,新的三位数数字和是5,原来这个三位数是多少?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审题,找出关键的词:三位数、数字、原来、新的,并加以理解,在这里“原来”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对于“数字”是一个新词,不好理解,我就反复引导学生读“一个三位数数字和是2”,当连续读2遍后,还是不清楚,我又指着“数字和”问是什么意思?是谁的和?“数字”又指的什么?同时在黑板上写出个位、十位、百位,这时一位同学举手了,并且说:“我

知道了,数字指的是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当我用赞称的眼神和拍手的动作告诉大家:他的回答是正确的.这时又有一位同学也说 :“ 我也知道了.”我紧追着问:谁能说说对数字的理解.另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数字只能是0,1,2,3,4,5,6,7,8,9.” 我又反问:“为什么?可能是10,11,12吗?”这时又有好几位同学举手了说:“个位、十位、百位数字只能是一位数,不能是两位数.”同学们对“数字”理解后,我又反回来让学生一句一句理解题意:“一个三位数数字和是2,这个三位数是多少?”并让他们自己写出来,有好些同学能写出110、101、200,然后让他们去交流自己的想法,我又引导他们继续读:“这个三位数减去6后仍然是一个新的三位数”是什么意思?怎么求出新的三位数,这新的三位数到底哪个是我们所求的?怎么知道的,根据是什么? 当学生们做完后,我又让他们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互相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回味无穷,取长补短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教学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教材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购物的情景图,货架上,摆有练习本、文具盒、熊猫、布娃娃.画面上有售货员阿姨和小朋友的对话,给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购物情景,让学生主动进入“商店”了解信息,了解售货员和小朋友的对话,说说他们在议论什么?也就是想买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时

学生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了解到的相关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问题如何解决呢?我首先让学生试做,然后相互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对问题解决失败的学生我也让他们重复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让他们在反思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解决问题的步骤,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借助购物的生活经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长知识,长才干.了解数学的作用,体会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充满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与挑战性的活动,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教学“小红买了一篮苹果和桔子往回走,遇到了外婆,把苹果的一半20个给了外婆,回家后,弟弟数了数篮子里一共有58个水果,小红买了多少个桔子?”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审题,找出相关信息和关键词:水果、一半,并让学生交流对“一半”的理解,然后组织几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课本练习本代替“苹果和桔子”模拟了买水果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试做,这时仅有几位同学会做了,我只好让他们再次模拟,再做,直到大部分同学会做了.而后,我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当同学们达到欲罢不止的地步时,我又鼓励学生到讲台上说说,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策略,优化知识结构.

在教学时,我利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全方

位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多元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当问题解决了,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答案,找出最佳方案,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解决问题的习惯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

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一副四个班的学生准备坐船去鸟岛玩的热闹场景,画面上给出各班人数和船的限乘人数.教学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了解信息后,重点让学生们说出“限乘”是什么意思?根据学生了解到的信息,我问:你想说什么?开始学生们只能提出哪个班去的最多?哪个班去的最少?这些简单的问题,我追问:只能提出这些问题吗?在想想:当提出学生一起去一次能坐下吗?这样的问题时,一位同学马上说:“很明显不能.” 那么怎么安排呢?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讨论交流,做出合理的安排方案,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会了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对同一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揭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逐步培养了多元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是推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观念,问题的解决会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我们要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意识和水平,深入研究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构建数学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