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资料

时间:2021-10-10 18:53:56 五年级作文

篇一:《节 约 资 源 保 护 环 境》

节 约 资 源 保 护 环 境

学校:骊山中心小学

班级:五年级一班

姓名:

徐晨杰

环境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它们。不过人们总是把环境保护挂在嘴边,而没有采取保护行动,人们要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保护重在实际啊!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少赠送贺年卡,保持校园清洁等。 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才能使明天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篇二:《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资料}.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日照街道城北中学 丁明燕 2011年8月3日 19:50 周家友于11-8-4 09:09推荐这份设计很用心。选取的图片来自身边,很有视觉突击的感觉,较好的创设了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能自觉拒绝污染,抵制破坏,保护家乡的环境。值得推荐。

【教育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加环保活动,节约利用资源,做到知行统一。 能 力:发展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国家的法律和举措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

知 识:了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知道一些基本法律和具体有效的措施。

重点难点: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现状,懂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教材内容,准备相关活动材料。

(2)通过观察、调查、上网等渠道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法律和重大举措。

2、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的典型事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2)分好活动小组,布置预习活动,组织好学生小品表演。

【教学过程】:课前放音乐

【新课导入】

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到美丽的地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现在让我们先享受一下我们优美的生活环境。

一、创设情境,感受现代生活环境美

1.视频(我们的家乡——日照)展示现代生活优美环境的画面。老师以导游身份加以解说。 2.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在全班交流。

(这是我们在老家照的,选这些相片是为了看乡村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资料}.

过渡:看了视频,看了老师的老家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谈感受,鼓励学生大胆说,别不好意思,心理怎么想的怎么说。)

教师边谈边过渡:是的,我们的家乡日照很美:小区幽静,高楼大厦,马路宽敞……我们的村庄也很美:鲜花朵朵,绿树成荫……同学们说得对,老师的老家很注意绿化,但环境有点乱,不太整洁;好像还有乱砍滥伐现象,所以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家乡更美更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边出示课题课件)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篇三:《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资料}.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序 言

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焦点,开发和编写出适应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校本教材,对于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实现办学宗旨,有着重要的价值。

我校自2006年起开始进行校本教材的研究和开发,明确编写目标,制订出详细的教材编写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

我们坚持依靠本校教师的原则,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充分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教材。在内容上基本能反映出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形式上,注重其多样性,重视地方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创造性工作。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尝试、深入、逐步完善阶段,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教材及课程的开发形成办学特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资料}.

目 录

第一课 环境及其保护……………………………….1 第二课 大气污染…………………………………….4 第三课 水体污染…………………………..……….15 第四课

第五课

第六课噪声污染………..………………………….19 固体废弃物污染……………………………21 环境知识我知道 ………… 25{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资料}.

第一课 环境及其保护

一、什么是环境

“环境”这个词被广泛地使用于各种场合,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有所闻,例如人们常说:“这里的环境真美”、“那里的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那么,什么是环境呢?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

由此可见,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环境组成

现在人类赖以生存和从事各种活动的环境,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环境包括自然界的众多要素,如阳光、空气、水体(河流、湖泊、海洋等)、陆地(山地、平原等)、土壤、天然森林、天然草场、野生动植物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资料}.

社会环境是由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例如,人们把荒地改造成良田,把丘陵缓坡改造为梯田,把天然草地改造为人工牧场;或是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地点,创建村落、城市、港口、水库、园林、风景名胜区等。

三、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生物的出现大约是30亿年前的事,而人类的历史只有200万、300万年的时间,如果把从地球起源到现在的时间比作一年,人类的出现是在12月31日的下午5点。人类的出现,开创了地球历史的新纪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这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两个方面,缺少一个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人类同一切生物一样,要从环境中获取生活所需的一切。人类在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同时,要记住人类只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认清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与环境不可分离,人类与自然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人的生命形成于环境,又深受环境所影响。

在正常的环境中,物质与人体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使人类得以正常地生长、发育,能够从事各种活动,并能使人们在活动之后,迅速解除疲劳,激发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相反,如果环境被污染了,环境中废气、废水和废渣、噪声等,常常使人们发生中毒,或者感到厌烦,难以忍受,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疲劳和激动,工作效率降低,患病率上升。

近50年来,由于人口的过多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如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造成31人死亡,203人受伤,13万人疏散,直接经济损失30亿美元。维持生态平衡是当今最紧迫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

四、什么是世界环境日,它有什么重要意义?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同年的第27届联合国大会将这次会议的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保护日。世界环境日是全世界环保工作者思考和解决环保问题的重要节日,也是向全世界人民宣传环境保护重要性的宣传日,又是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发布《人类环境宣言》的纪念日。节日及其前后,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每年的环境日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五、森林对人类有那些贡献?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基础,一棵树一年可以贮存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冬天,树具有生热的作用,并能减低风速,夏季有降温的作用,树可以提高地下水质和降低噪音,森林可以涵养水源,1公顷林地比裸地至少可多含水3000立方米。研究表明,假如地球上失去了森林,陆地生物的99%将灭绝。

篇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

作者:贾书丽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7期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理念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层面。生态文明的特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健康有益的消费模式、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要素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经济与社会、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农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今人与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整体的进步,既包括社会关系方面的进步,也包括自然关系方面的进步。进一步说,科学发展观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人民民主权利的增加和民主程度的提高,要求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也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表现为生态文明的进步。

2.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的载体是商品,商品来自自然资源的转化和再生。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是利益追求的无限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会使人们树立新的理念,正确面对“有限性”与“无限性”,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有条件地去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将过去多年坚持的资源开发主导型战略转变为建设生态主导经济区战略,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以扭转全国生态状况整体上仍在恶化的趋势,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3.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视及全人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的认识

把保护自然生态提到文明建设的高度,能够进一步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完善执政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

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从而促进现代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协调、有序发展。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活动将逐步由以经济活动为主转到以文化活动为主,科学、艺术、教育、信仰、道德、审美、健康、娱乐等方面的活动日益成为社会活动的主导内容,而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日渐转为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净的“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人与人之间在更广泛领域实现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三、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的生态道德素质

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教育体系,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各种创新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和价值取向,从而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

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整改科学治理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就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之路。换句话说就是要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下,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原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的生产方式向“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3.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生态文明教育只有与生态道德与生态法制的规范作用相结合,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因此,必须重视和实现法制保障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在解决生态问题时,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以生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活动。为此,必须制定和实施生态道德规范。生态文明规范建设,除了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强调道德规范建设,强化人们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外,还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完善生态立法,规范生态执法,严格生态司法,从而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